课件:课件病理生理学休克.ppt_第1页
课件:课件病理生理学休克.ppt_第2页
课件:课件病理生理学休克.ppt_第3页
课件:课件病理生理学休克.ppt_第4页
课件:课件病理生理学休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休 克,主讲:赵不住,四川高等专科学校病理教研室,研究休克的历史概况:,1.症状描述阶段:shock原意是“打击、震荡” 2.“急性循环”阶段:休克的关键是血压下降3.“微循环学说”阶段:休克的关键不在于血压而在于血流微循环障碍,4.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新概念 (SIRS),临床表现的经典描述:,面色苍白或发绀、四肢湿冷、脉搏细 数、脉压减小、尿量减少、神志淡漠、 血压下降。,休克综合征:1895年(Waren),休克的概念:,shock是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使全身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重要脏器功能代谢严重障碍和细胞损伤的全身性病理生理过程 。,概念理解:,休克是多病因、多发病环节、多种体液因子参与的一种全身性病理过程. 始动环节: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 主要特征:微循环功能障碍 后 果: 细胞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病因和分类,失血失液 大面积烧伤 严重创伤 感 染 过 敏 急性心力衰竭 强烈的神经刺激,病 因:,按病因分类,分类,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烧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发病环节,血容量减少,失血、疼痛,血浆丢失、疼痛,内毒素及多种炎症介质,心输出量,血管扩张、通透性,交感缩血管功能降低,二、按休克始动环节分类,三、血液动力学分类,第三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及机制,(以失血性休克为例),一、 正常微循环结构与调节,微循环: 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的最基本结构。 物质交换场所,后微动脉,组成:,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迂回通路 (真毛细血管通路),体液因素: 缩血管: CA, ET, Ang等 扩血管: 乳酸、组胺、激肽等,神经因素: 交感神经兴奋关闭,真毛细血管通路开放和关闭的调节,Cap前括约肌 与后微A收缩,Cap灌流的局部反馈调节,影响微循环灌流的主要因素,有效循环血量 灌注压 微动脉、微静脉内血压差 血流阻力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 管床淤血,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Company Logo,,休克微循环障碍的分期及其机制,休克晚期,休克 早期,休克的发展过程,一、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特点:(微循环缺血),灌流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微循环小血管持续收缩 毛细血管前阻力后阻力 开放的毛细血管数减少 血液经动静脉短路和直捷通路迅速流入微静脉,AGT、VP、TXA2、ET和LTs等 微血管强烈收缩 微循环缺血、缺氧,AGT:具有拟交感神经作用。 血管加压素(VP):称为ADH。 内皮素(ET):缩血管和增强儿茶酚胺作用。 血栓素A2(TXA2):强烈的缩血管作用。 心肌抑制因子(MDF):心肌收缩力内脏血管收缩。,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和儿茶酚胺大量释 放是不同类型休克的共同通路。,(2)其他缩血管因子,休克早期的代偿及意义,(1)动脉血压的维持,脸色苍白、 四肢冰凉、尿量减少(功能性急性肾衰) 脉搏细速、脉压减少; 烦燥不安、出冷汗; 血压可急降(失血)、也可微降,甚至正常(代偿)。,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二、休克期(淤血性缺氧期),淤血期微循环变化:(微循环淤血),前阻力血管扩张,微静脉持续收缩 前阻力小于后阻力 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灌流特点: 灌而少流,灌大于流,微循环淤血的形成机制,参与扩血管或增加血管通透性的因素,(3)内毒素(Endotoxin) ET(G感染、肠源性) 激活补体、激肽、凝血系统 血管活性物质释放 小血管扩张、cap通透性 VEC、PMN、Mo IL-1、TNF、FDP、NO 微循环淤血,2019/8/25,32,可编辑,白细胞流态变化 WBC滚动、贴壁、粘附于VEC 血流阻力 微循环淤血,血浆流态改变,微循环淤血对机体的影响,(1) 有效循环血量进行性,(2) 血流阻力进行性增大,(3) BP进行性,(4) 重要器官供血、功能障碍,(4)心脑血液灌流减少(Decreased of perfusion to heart, brain),微循环淤血期的主要表现,三、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休克晚期微循环变化:(微循环衰竭), 微循环血管麻痹扩张(微循环衰竭) 血细胞黏附聚集加重,微血栓(DIC)形成 灌流特点: 不灌不流,灌流停止,微循环衰竭:缺氧、酸中毒进一步加重,微血管对 血管活性物质失去反应,呈普遍性扩张、麻痹状态,突出表现:DIC和器官功能衰竭,血细胞聚集成团块,似淤泥状,在血管内摆动,DIC的形成机制,血液动力学改变(高凝状态) 微循环淤血、血液浓缩、血细胞压积和Fbn 及血流缓慢 内皮细胞的损伤:缺氧、酸中毒、病原微生物和毒素 组织因子释放:单核-巨噬细胞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严重创伤 其他促凝物质释放 :中性粒细胞 TXA2-PGI2平衡失调: TXA2具有促进血小板聚集; PGI2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舒展作用,附:DIC形成后对休克的影响 (1) 微血栓阻塞通道回心血量 (2) 血管通透性(凝血与纤溶过程产生了FDP 增加了血管的通透性) (3) 出血时血容量进一步 (4) 器官栓塞、梗死,休克晚期主要临床表现:,循环衰竭:血压进行性下降, 升压药无效 脉搏细速、中心静脉压、静脉塌陷 毛细血管无复流 补液无效 原因:白细胞粘着和嵌塞、内皮细胞肿胀和DIC 重要器官和功能障碍、衰竭 原因:持续低血压和血液动力学障碍 酸中毒、氧自由基、溶酶体酶和细胞因子,参与休克的体液因子,(1)收缩血管活性物质-多在休克早期发挥作用。,1.儿茶酚胺(CA):作用于受体-血管收缩;作用于受体-动 静脉吻合支开放; 2.血管紧张素(AT):肾缺血激活RAS; 3.抗利尿激素(ADH):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和血浆晶体渗透压升 高刺激下丘脑释放ADH; 4.血拴素(TXA2) :血小板内合成,强烈缩血管和促血小板聚集; 5.白三烯(LTs) : LTB4可使肺、肠 、心血管收缩 6.心抑制因子(MDF):由缺血胰腺产生,能抑制心肌收缩力,收缩 内脏小血管和抑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 7.内毒素(ET):缩管作用强大,尤对小动脉有选择性。,(2)舒张血管体液因子-多在休克期发挥作用,1.组胺:当缺氧、酸中毒 、速发型变态反应时,肥大 细胞脱颗粒产生;体循环微血管扩张 肺循环微血管收缩 2.激肽:扩张血管,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 3. NO: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合成,扩张血管; 4.内啡肽:使血压下降; 5.TNF:单核-巨噬细胞产生,能使血管扩张,在感染性休克中重要。,内毒素的作用:,1.直接刺激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激活凝血、纤溶、 激肽、补体系统 2.引起发热,使机体代谢率增高 3.直接使心肌细胞损伤;促使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形成 4.引起组织细胞的原发性损伤,休克时细胞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能量代谢障碍:供氧不足 糖酵解加强 代谢性酸中毒(无氧酵解、CO2蓄积) 钠、钙泵失灵,细胞水肿,(一)休克时细胞代谢障碍,细胞损伤:,缺氧 ATP Na+内流 Na+泵消耗ATP K +外流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 加重缺氧 细胞水肿和跨膜电位明显降低 缺氧 Ca2+内流 胞内Ca2+ Ca2+入线粒体 利用氧障碍,休克,1.细胞膜损伤(细胞膜离子转运功能障碍),细胞膜是休克时最早发生损伤的部位。,表现:膜的损伤,离子泵功能障碍,细胞水肿。,原因:缺氧、ATP减少、高钾血症、酸中毒、溶酶体酶 释放、自由基引起膜的脂质过氧化、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缺氧 线粒体PO2降至临界点0.133kPa 线粒体利用氧障碍 线粒体内Ca2+ 线粒体钙化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 嵴肿胀、崩解和外膜破裂 能量代谢障碍 细胞死亡,2. 线粒体损伤,轻度:线粒体的呼吸功能,3. 溶酶体损伤,组织蛋白酶 细胞自溶 酶性成分 胶原酶和弹性蛋白酶 激活激肽系统 -葡萄糖醛酸酶 形成心抑制因子(MDF) 非酶性成分: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 cap通透性 吸引白细胞,细胞凋亡,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 而引起细胞死亡的方式。,休克时机体各主要器官的功能变化,(一)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肾) 【概念】 休克时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称为休克肾。 【临床表现】 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 高钾血症。 【发病机制】 休克早期:功能性急性肾衰; 休克期和休克晚期:器质性急性肾衰。,肾脏是最早被牺牲而易受损害的器官之一,尿量是判断器官微循 环灌流情况的良好指标,【临床表现】 休克早期: 病因刺激呼吸中枢 呼吸加深加快 (创伤、出血 、感染等) (呼吸性碱中毒) 严重休克:经抢救当脉搏、血压和尿量平稳后,可发生急性呼衰,患者呈进行性低氧血症和进行性呼吸窘迫,称之休克肺或ARDS。 【休克肺发生机制】 肺cap壁通透性增加,肺水肿、淤血、出血和透明膜形成; 中性粒细胞聚集、黏附、VEC受损导致肺内DIC形成;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微萎陷,导致局限性肺不张 补体-白细胞-氧自由基损伤呼吸膜,间质性和肺泡型肺水肿形成。,(二)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休克肺),(三)心功能障碍 休克早期 代偿和血液重分布 冠脉足够血液供应 心泵功能不受影响 休克后期 动脉血压进行性和冠脉血流量 MDF和其他细胞因子 心肌缺血缺氧 心肌的收缩性 心力衰竭 【休克心发生机制】 冠脉血流量减少; 心肌耗氧量增加; 酸中毒、高血钾; 心肌内DIC形成; MDF使心肌收缩性; 内毒素(ET)自由基对心肌直接抑制。,三大死因之一,(四)脑功能障碍 早期:兴奋,但无明显的脑功能障碍; 后期:抑制、神志淡漠、昏迷。,(五)胃肠道功能的变化,病理表现:胃粘膜损害、肠缺血和应激性溃疡,临床表现:腹痛、消化不良、呕血和便血,胃肠道缺血、缺氧、瘀血和DIC,胃肠粘膜变性、坏死,感染,粘膜糜烂和应激性溃疡,胃肠道出血,肠道屏障功能减弱,内毒素及细菌进入血液,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六)肝功能的变化,在严重感染、失血、创伤或休克过程中,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器官功能衰竭。,(七)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MO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