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年第三期保荐代表人培训记录摘要_第1页
某某年第三期保荐代表人培训记录摘要_第2页
某某年第三期保荐代表人培训记录摘要_第3页
某某年第三期保荐代表人培训记录摘要_第4页
某某年第三期保荐代表人培训记录摘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第三期保荐代表人培训记录摘要2012年第三次保荐代表人培训班于9月6、7日在成都举行。培训内容目录如下:内容授课人开班致辞创业板部冯鹤年主任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张望军发展公司债券为实体经济服务李洪涛IPO审核的相关问题段涛以信息披露为中心,提高IPO财务信息质量常军胜新股询价和申购业务自律管理工作简介陆华上市公司再融资非财务审核吴国舫再融资财务审核关注重点及主要问题李志玲创业板发行审核及关注的问题毕晓颖以信息披露为中心,不断提升IPO财务信息质量杨郊红第一节 开班致辞开班致辞由创业板部冯鹤年主任主讲,冯主任主要对创业板部开板近三年来发行审核、发行市盈率等相关情况进行了通报,未来将进一步增加审核透明度,西部地区12个省区单独排队,优先审核,并称可以上创业板的行业、准入门槛未来将进一步放开,统筹推进发行制度改革。下一步工作设想:1、进一步推进修改完善发行规则,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风险提示,不断完善价格形成机制2、优化首发管理办法,设定合理财务指标,降低准入门槛并放开行业限制,设定多元化、灵活的上市指标体系3、强化监管,严厉打击造假上市企业及各种失信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4、创业板预审员会对申报材料是否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提出明确意见。第二节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一、 发行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1、管理体制的改革:(1)97年前,实行总量控制,在额度内尽量多推企业上市。导致上市企业规模偏小、大中型企业上市困难。(2)97年-2000年,实行总量控制和家数控制相结合,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规模偏小问题,但一些地方仍将发行上市作为国企解困的手段。(3)2001年至2004年,核准制、总量控制、监管部门进行合规性审核(4)2004年至今,保荐制、实行总量控制和家数控制相结合,逐步减少行政干预2、新股定价制度演变(1)97年前,发行人与承销商自行定价,证监会控制市盈率上限(2)2001年,短暂尝试上网竞价,后重新严格控制市盈率(3)2005年,开始实施询价制度(4)2009年,完善询价制度3、新股配售制度演变(1)93年以前内部认购和新股认购证(2)93年,与银行储蓄挂钩(3)96年,全额预缴款,比例配售(4)99年,上网发行与法人配售相结合(5)2001年,上网竞价,后改市值配售(6)2004年后,资金申购4、发行监管体制的基本框架(1)审核的法规体系:法律、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公司法、证券法、行政许可法、首发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等(2)证券发行监管的四项基本制度:以保荐制度为核心的中介筛选推荐制度、监管机构职能部门初审制度、发审委制度、新股发行及定价制度5、2009年和2010年,按照分布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推出了两阶段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措施,遵循市场化改革方向,紧紧围绕定价和发行承销方式两个关键环节,完善制度安排,强化市场约束,推动市场主体归位尽责。两轮改革主要举措:取消新股发行定价窗口指导,完善报价和配售约束机制,加强公众监督和约束,加强新股认购风险提示,主承销商自主推荐并扩大网下询价范围,重视中小投资者申购新股意愿。改革效果:新股发行价格与二级市场接轨,一级市场聚集巨额认购资金状况明显改观,市场自我调节功能逐步发挥作用,一级市场固有风险开始显现,市场约束机制初见成效,市场主体各担其责的意识明显增强,向纵深推进改革已成为市场各方共识。二、 面临主要问题及原因(一)主要问题1、股价结构失衡(新股“三高”);2、过度追逐新股;3、中小投资者普遍亏损,承担了新股高定价的主要风险;上交所抽样计算,上市首日买入新股的散户三个月内有56.7%亏损。4、炒新炒小炒差成为风气。(二)出现问题的原因1、投资者结构失衡,买入IPO的投资者以短期持有为主;2、新股上市初期可流通股票比例较低;3、新股询价、定价受到我国特有文化习惯的影响;4、以长期投资为目的的投资者不足;5、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依然不够清晰。三、 2012年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一)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1、完善规则,明确责任,强化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充分和完整;落实发行人及各中介机构独立的主体责任,淡化对拟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断,强化公司治理结构及有效性的要求等。监管机构淡化盈利能力的判断,但保荐机构对发行人盈利能力的判断更多。2、适当调整询价范围和配售比例,进一步完善定价约束机制;询价对象可由保荐机构推荐,引入个人投资者,提高网下配售股份的比例,加强网下询价配售对象约束,建立网下网上回拨机制。3、加强对发行定价的监督,促使发行人及参与各方充分尽责;4、增加新上市公司流通股份数量,有效缓解股票供应不足;5、继续完善对炒新行为的监管措施,维护新股交易正常秩序;6、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加大监管和惩治力度。(二)修订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1、对照指导意见涉及发行与承销管理的有关要求,调整补充相关条款,使之进一步具体化和操作化2、明确发行承销过程中信息披露的规范性要求,强调机构和公众投资者获得公平信息3、加强了询价、定价过程的监管4、加强了对违法违规行为和不当行为的监管和处罚5、加强了证券业协会对发行承销的行业自律管理(三)其他重要配套措施1、5月30日发布关于新股发行定价相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行业市盈率比较口径,明确发行定价高于行业平均市盈率25%情况下的相关程序及信息披露要求,明确了重新提交发审会审核的会后重大事项情形2、5月3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有关问题的通知3、将出台关于IPO老股转让的相关细则4、沪深交易所出台了抑制新股上市首日炒新措施5、证券业协会将出台一系列自律规则(询价和申购细则,第三方风险评析)(四)2012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1、细化关于公司治理的信息披露要求2、进一步明确股利分配政策的信息披露3、关注环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4、强化发行人风险揭示(包括去广告化)(五)落实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关于补充预披露1、由来:财务资料超过有效期,发生重大事项或企业经营情况出现重大变化,变更中介机构及相关签字人员2、处理要点:(1)预披露后至发审委前,如出现财务资料超过有效期或变更中介机构及签字人员的,应及时更新已预披露的申请文件相关说明,以及其他申报文件,并申请补充预披露。(2)在预披露后补充除财务资料外其他重要信息,如该等补充信息对发行条件或投资价值分析判断有重大影响的,亦应及时更新已预披露的申请文件,并履行补充披露手续。(3)已预披露申请文件的更新由发行人和保荐机构提出申请。保荐机构应就申请文件的更新情况出具专项比较说明。关于中止审核后恢复审查1、启动: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向综合处报送恢复审查的书面申请,并同时提供申请中止审查的原因已落实的相关说明文件,综合处核实材料齐备后,启动恢复审查程序2、处理要点:(1)中止审查前未开反馈会的企业,一律视同恢复审查通知日的新受理企业安排后续审核工作。(2)中止审查前已开过反馈会但未预披露的企业,如发生可能影响发行条件的重大事项,需要重新召开反馈会并出具反馈意见;未发生可能影响条件的重大事项,可不再召开反馈会。对此类恢复审查的企业,视同为恢复审查通知日之前已召开反馈会的其他企业中受理时间最晚的一家,安排后续审核工作。(3)中止审查前已预披露的,应对恢复审查企业重新安排预披露并进行后续审核。对于其中已召开初审会的,还需重新召开初审会。关于突击申报首发管理办法第56条,招股说明书引用的财务报表在最近一期截止日后6个月内有效;一些保荐机构在有效期截止日前几日申报,受理通知时财务资料已过期,甚至有些企业文件不齐备、条件不具备就急忙申报,未独立尽调,导致内控质量下降。要求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把基本功做扎实, 避免赶进度,对截止期前几日申报的企业,目前已不受理申报。(六)改革成效1、改革成效:l 股票定价约束机制逐步增强l 新股首日定价博弈机制初步形成l 机构投资者在新股定价中的作用日益显著l 市场主体进一步归位尽责(七)下一步改革思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前提,以信息披露为中心,在中介机构履职尽责、发行人充分披露信息、监管部门合规审核的基础上,强化资本约束、市场约束和诚信约束,引导发行人与投资者充分沟通和博弈,促使新股价格真实反映公司内在价值,实现由投资人自主进行价值判断和风险判断,让市场对新股择优汰劣。l 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水平,逐步淡化对盈利能力的判断,将审核的重点转移到对信息披露质量、风险提示的充分性上来l 研究进一步改善发行条件,健全对于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准入安排l 做好投资者风险教育和揭示,多管齐下抑制“打新”、“炒新”l 进一步提高发行审核透明度,优化和细化审核标准、流程和细则,加强社会监督l 进一步推动市场各类主体归位尽责,加大对各类失信和违法违规行为惩治力度l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完善定价约束机制第三节 发展公司债券为实体经济服务一、债券市场现状(一)直接融资比例过低,融资结构失衡1直接融资规模小于间接融资2011年度,银行人民币贷款新增7.47万亿,人民币贷款余额达54.79万,2011年底A股市值为21.38万亿元,2011年资本市场融资额6791亿元。2. 债券市场发展不平衡,信用债占比较小2011年底,债券市场余额21.35万亿,信用债占比不到20%(企业债1.68万亿,公司债0.4万亿,短融0.5万亿,中票1.97万亿,共约4.5万亿)。政府债券7.38万亿,央行票据2.13万亿,政策性银行债6.48万亿。3. 上市公司融资债券融资小于股票融资2011年证监会核准1704亿公司债,股票融资5087亿元。(二)债券市场监管与规则的不统一,商业银行持债为主1.规则的不统一,不同债券品种由不同部门监管债券发行人的资信信息、偿债能力与保障机制不完整。资产重复担保、评级的随意性等问题突出。一旦出现违约的情形,难以依法合规处理,风险较大2.债券持有人以商业银行为主,风险未从银行分散出去额的50.84%,中票余额的62.49%,企业债余额的32.44%。3. 多头管理和市场分割,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三类信用债券产品性质雷同,发行人经常重叠,但缺乏统一监管表尊,存在监管套利的空间。(三)资信评级机构的市场准人和监管标准不统一,水平不高目前银、证、保均有自己认定的评级机构,关于信用评级机构统一的监管规则尚未建立,不利于信用评级机构的规范执业。(四)投资者保护措施不完善,合格投资者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债券市场目前债券契约效力不足,对于违约事件和救济方法,现行法律中没有强制性规定。同时,对于未来违约责任和救济方法可能引起的民事赔偿问题的相关司法程序不完善。二、大力发展公司债券的意义(一)宏观上1.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化解银行信贷居高不下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防范系统性风险3.是有效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的需要,有利于引导间接融资想直接融资分流,服务于实体经济4.有利于形成完整真实的收益率曲线,推动信贷利率的市场化5.是转变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以股权融资为主的必要要求年度股权融资(亿元)债券融资(亿元)2009年4146(87%)638(13%)2010年10088(94%)603(6%)2011年6791(85%)1172(15%)(二)微观上1.改善企业资本财务结构主要用于偿债,偿还银行贷款2.维护股东利益3.促进企业经营4.提升企业价值三、大力发展公司债的举措(一)国家十二五规划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完善发行管理体制,推进债券品种创新和多样化,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1.完善债券发行管理体制,目前要在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加强协调配合,提高信息披露标准,落实监管责任2.加强债券市场基础性建设,进一步促进场内、场外市场互联互通,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统一准入和监管标准,建立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三)资本市场十二五规划债券市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提高到与完善股票市场体系并重的位置(四)证监会会2012年债券工作任务1.深入推进债券发行监管改革,显著增加债券融资规模2.研究推动非上市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为中小企业服务(五)证监会大力发展公司债券的举措简化审核流程,提高审核效率1.建立独立于股权融资的债券审核流程2.建立公司债专岗审核3.制定专组发审委员会负责债券审核工作4.分类简化审核程序的具体安排达到评级AAA 或净资产100亿元或期限短于3年评级AA 或定向发行的其中一种情况可以更为便捷。优化外部征询意见流程1. 优化证监会部外征询意见:不涉及固定资产投资不再就产业政策征求发改委意见;(涉及固定资产投资,要征求发改委意见)2. 优化证监会内部征询意见:上市部已不对公司债券出具日常监管函,这点区别于股权再融资。3.优化审核流程:较增发股票相比,公司债券审核流程取消见面会环节。四、当前公司债券发行情况(一)上市公司重股轻债观念逐渐改变1.截至2011年底,全年深沪交易所共发行公司债83期,发行总额1291.2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2. 2011年共否决5家上市公司的公司债券申请。2012年以来共发行61家,融资821.5亿元。3、截至2012年6月14日,在审企业共34家,计划发行总额615.6亿元;已过会未发行企业25家,计划发行总额491.6亿元。(二)2011年公司债市场的三个特点1.审核效率明显提高。平均审核周期已缩短至1个月左右,为现有几个债券市场最短;2.与同期中期票据的利率相比,上半年绝大多数公司债的利率已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全年无明显差异3.机构投资者占据主导,超过95%的公司债有包括基金、保险公司和券商在内的机构投资者认购,商业银行也开始进入交易所市场(三)2011年否决案例分析2011年被否5家的原因归结为:(1)报告期财务状况差,未来持续盈利能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发行公司债将增加申请人财务费用,未来偿债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2)申请文件存在重大遗漏。比如,申请人的担保人为其控股股东,该控股股东同时为A公司提供担保,但申请人在募集说明书中披露其控股股东无对外担保;(3)担保人担保能力问题。比如担保人为控股型公司,2010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3.09亿元,2011年一季度仅为-0.22亿元。担保人能否履行担保责任取决于子公司未来盈利及分红情况。五、公司债发行监管(一)监管理念1.建立市场化导向的公司债券监管体制的指导思想。如无需保代签字、储架发行等2.建立以发债主体的信用责任机制为核心的公司债市场体系以及信用评级、信息披露、债券持有人会议、债券受托管理人等市场化的配套机制。3.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投资者识别风险、分散风险和化解风险功能,避免由政府承担解决偿债问题的责任。如ST海龙债最终由政府承担。(二)公司债券的主要特点1.公司债发行不强制要求担保;2.募集资金用途不再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挂钩,可以用于偿还银行贷款、补充流动资金、改善财务结构等股东大会核准的用途;3.公司债券发行价格市场化,发行价格由发行人与保荐人通过市场询价确定;4.采用储架发行制度,允许上市公司一次核准,分次发行,发行人获得核准后可在两年内分期发行完毕,但首期发行不能低于发行总额的50%。(三)公司债的审核程序与股票相比简化,受理初审会发审会核准(四)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风险的差异1. 在公司可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下,债券更侧重于发行人特定阶段的偿付能力,而股票则侧重于发行人未来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2.债券最大风险为偿付风险(主要看现金存量和可预期的经营性现金流)3. 考虑其偿债计划和其他保障措施是否有效可行;信用增级是否安全;特定违约处置条款是否存法律瑕疵并具可操作性;持续信用评级是否及时有效;债权受托管理人能否行使职能等。(五)债券与股票监管审核重点不同1.股票发行审核的是发行人,监管重点是关注公司的资质、持续经营能力和成长空间,对未来盈利预测、同业竞争、公司治理等指标需要重点关注;2.债券更侧重于产品本身,监管重点是产品设计和偿债能力(现金流量),和发行主体未来的报表盈利情况关联不大,即使企业未来亏损,但剔除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的或有费用和损失等因素,公司仍可能有稳定的现金流,可以按期兑付。(六)信息披露重点不同1.股票信息披露需要重点披露公司股东和高管变动情况、经营能力和可能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事项,在财务指标上侧重于权责发生制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合理披露或有收益、或有损失;2. 债券信息披露重点是影响发行人偿债能力的指标,如短期偿债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长期偿债指标(资产负债率、资本负债率、利息现金保障倍数、债务本息偿付比率),担保人财务状况等。(七)公司债审核重点1.主体信用等级和债项评级的合理性2 充分关注可预期的现金流和偿债能力,但主体和债项可分离3.持续跟踪评级和违约风险防范4.债券持有人权益保护的措施5.偿债计划及其保障措施。(八)审核中需明确的问题1. 财务指标的适用解释1)年均可分配利润指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累计公司债券余额指债券面值,子公司发行债券的按照全额计算;净资产额指合并报表的净资产(含少数股东权益);最近一期指公开信息披露的最近一期,可以未经审计。2)累计公司债券余额指以财务账面值计算的公开发行债券余额,包括企业债、不包括短融,中票(债务融资工具,实质是公司债券,从法律体系上看不是公司债券,是比较特殊的金融产品)3)净资产额和最近一期指最近一期公告的信息披露的财务数据,不要求强制审计2.最近一期未分配利润的问题最近一期未分配利润为负可以发行公司债,不是最近三年必须盈利,只要年均可分配利润满足支付债券一年利息要求即可。3. B股发债问题B股上市公司可以发公司债券,H股公司亦可以,同时发行ABH股的公司亦可以。4.控股股东担保问题实质上是无必要,但现实操作中必要,主要是为了以扩大投资群体。但如控股股东仅是控股型,且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分红,则不宜增信。担保的,应关注控股股东的相关情况,如关联度、收入、资产占比、非上市资产的盈利情况等。5、重组过的公司拟公开发行,不论股权和债权,重组后必须经过一个完整会计年度。关于重组前是否符合公开发行证券的条件判断,如果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可按模拟的合并报表口径来判断是否符合公开发行证券条件。六、债券市场的发展展望1.推进五统一,即准入条件、信息披露标准、资信评级要求、投资者保护制度以及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统一2.加强债券市场基础性建设,进一步促进场内、场外市场互联互通3.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着力培养商业信用,强化市场约束和风险分担几只、提高市场运行透明度,为债券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4.进一步放松行政监管,加强市场约束,资本约束和信用约束机制。5.进一步明确中介机构的责权利,加强中介机构的违法处罚力度6.鼓励产品创新,条款放开,丰富债券品种7.创新发行模式,推出非公开发债。主板非公开发债也势在必行。第四节 IPO审核相关问题实行审核制还是注册制,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关键在于如何界定政府监管机构、交易所平台和其他市场中介的职责和义务,如何保证企业能够完整、准确、充分地披露相关信息。在那些实行注册制的市场,有些审查得比我们要严得多、细得多。郭树清九问资本市场一、发行审核制度建设(一)基本内容1、以充分、完整、准确的信息披露为中心2、弱化行政审批,淡化监管机构对拟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断3、改进发行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4、强化资本约束、市场约束和诚信约束5、充分发挥自律机构作用,发挥监管合力6、推动发行人和参与各方归位尽责7、透明度、效率(二)基本要求发行人: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人保荐机构:审慎核查(1)督促发行人完整、客观地反映其基本情况和风险因素(2)对其他中介机构出具的专业意见进行必要的核查发行人律师:核查和验证发行人合法存续与合规经营、鼓励撰写招股说明书。招股说明书是法律文件,律师撰写更严谨。(三)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根本保证1、公司治理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2、公司治理各项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与效果3、公司治理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与效果目标:公司治理的评估,也是近期反馈意见的第一条意见。4、加强改制辅导工作,督促拟上市公司相关人员学习法律法规5、强化发行人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人的法律意识,树立发行上市的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目的:信息披露等工作能在法律框架下规范运行。经批准豁免三年的央企改制企业应设立运行一年以上方可上市。二、发行审核的基本内容(一)发行条件(略)未逐条说明发行条件的相关要求,以前培训已说明。少数(如1%以下)股权有纠纷,并不影响审核过会,充分披露即可。近三年控股股东应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二)信息披露1、基本要求:l 真实、准确、完整、充分、及时l 事实性描述l 简明扼要,通俗易懂2、关于风险因素l 结合实际,具体描述l 充分准确l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l 重要性原则排序l 重大事项提示3、诉讼与仲裁l 发行人:较大影响l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重大影响l 董监高、核心技术人员:重大影响,刑事诉讼4、商标和专利l 重要性原则l 实际使用的商标与专利l 有无纠纷或潜在纠纷5、关于数据引用l 充分、客观l 权威、公开l 数据来源:独立l 定性数据6、关联方和关联交易l 关联关系的确定标准:公司法、上市公司监管规则、会计准则等,保荐机构披露内容不能完全按照会计师的标准,不仅应按照上述规则中从严要求,还须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把握关联方和关联关系。l 真实、充分、全面l 关联交易非关联化7、其他事项l 历史沿革:正在研究制订历史沿革要求的相关规定,择机出台;l 同行业比较:尽可能做全面性比较,确保可比性,目前行业标准仍应执行现行规定,不要为了迎合高市盈率去靠其他行业。l 前瞻性信息:应持谨慎性原则,信息要有合理依据l 募投项目l 突击入股l 保荐机构与发行人的关系l 招股说明书摘要三、几个重要问题(一)整体上市目前仍鼓励整体上市。在同一运行主体内的资产尽量整体上市。1、同业竞争并不是绝对不行,对于某些大的集团,有少量因政策限制导致存在同业竞争问题,可按重要性原则进行处理。但不能以重要性原则规避该问题,也不能为了满足发行条件做形式上的完善(如关联方非关联化等)。限于资质、认证等无法短时间解决的,可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计划消除同业竞争的影响。就外商投资企业等实际存在的市场分割协议,可一事一议,不是完全不可行。对于同业的判断,可参考上市公司行业分类,产品服务之间的关系、供应商、客户、商标之间的关系,做一个专业判断。2、关联交易首先是充分披露,其次是定价机制。3、资产完整4、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亲属持有与发行人相同或相关关联业务的处理(2011年保代培训的原则要求:(1)直系亲属需要整合;(2)兄弟姐妹远房亲戚等尽量整合,确实无渊源的独立发展起来的,如果业务之间的紧密度高应整合,如果完全可以各自独立发展、没有关联交易的可以不整合;(3)亲戚关系的紧密度也是判断是否整合的一个要素。独立性的角度进行判断,对于关联交易会里还是明确要求要不断规范和减少的。)5、主要股东:独立性重大不利影响(2011年培训内容:(1)除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外,发行人的主要股东也需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该类股东对发行人的重要影响;(2)以股权结构的状态判断哪些是主要股东;(3)经营上的影响。)(二)股权转让与突击入股1、国有股权转让:国有资产相关管理规定2、集体企业转让:集体资产管理相关规定3、个人股权转让:真实性和合法性,是否存在争议和纠纷4、突击入股:身份、价格、资金来源,合法合规,成立时间(如为企业)、关联关系、亲属关系、其他利益关系(三)资产、业务等涉及上市公司原则:资产业务来自上市公司必须合法合规,不得损害上市公司利益1、发行人:资产、业务等的取得是否合法合规2、上市公司:资产、业务的处置是否合法合规,上市公司监管相关要求,是否是募集资金投资项目3、是否构成关联交易4、是否损害公众投资者利益(四)境外市场退市企业申请境内首发1、公司相关主体境外退市的原因及退市过程是否符合境外上市地的监管规则,是否存在纠纷或潜在纠纷2、上市期间相关主体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董监高遵守上市地监管规则的情况,是否存在违法违规、受到处罚或监管措施3、境外内信息披露是否一直,如有差异,应说明原因。第五节 以信息披露为中心,提高IPO企业财务信息质量发行部 常军胜一、2006年以来IPO审核整体状况2006年以来231家公司被否,涉及财务审核的约占一半;撤回企业共292家超过被否企业(共231家);平均审结通过率为66.77%。企业撤回,多数是因为业绩大幅下滑,也有部分是无法回答在反馈意见中提出的质疑。说明保荐机构在第一次把关时不够严格,博弈和闯关心理严重企业被否原因之一是财务数据可靠性。具体体现在盈利能力大幅高于同行或毛利率趋势与同行背离;与主要供应商之间的采购价格不合理;报告期存货大幅增加与其经营状况不符,存货周转率低于同行;盈利质量差,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远低于净利润等。被否原因之二持续盈利能力差。表现在:(1)公司业务模式不成熟。比如公司开拓新盈利模式,但该新模式尚在萌芽期,看不清未来趋势而被否;(2)主要产品销售收入下滑;(3)行业政策环境或经营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比如搬迁,主要生产设施有拆迁计划,但目前尚未实施,可能会对上市构成障碍;分厂生产设施有拆迁计划,对生产经营无重大影响的,不会对上市构成重大障碍;老厂生产设施要拆迁,但新厂区已建成,有充分论证,只要在申报材料中做风险揭示即可,不会影响上市;(4)公司核心技术及对外销售存在依赖。常军胜强调:未来将逐步淡化盈利能力判断,放松行政管制。客户集中、行业波动等均可以风险揭示取代盈利能力判断。风险披露越深刻全面充分具体,通过审核的可能性越高。在审核中不担心业绩波动的公司,反而是非常担心报告期内高成长的公司。利润下滑如果是因为行业周期影响,并且不致于因此不能满足发行条件的,均不会因为利润下滑的原因而被否。案例:有一家公司,行业业绩整体下滑,但该公司通过一笔外贸交易维持了较好的收益,报告期内成长性良好,但被会里质疑该类外贸交易的可持续性,在初审会后被发关注函,后来该公司主动申请撤回。未来将修改首发管理办法,可能放松盈利要求,不再就无形资产占比进行规定。但是取消发行条件限制必须加强信息披露。风险揭示要到位。现在舆论媒体监督力量非常强。某公司二次申报时将过去隐瞒披露的予以补充披露,舆论监督该公司前后披露不一致,存在造假行为,导致其三年内不得再行申报。二、进一步提高透明度,约束市场参与主体行为1.IPO财务审核的目标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是影响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提高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让投资者看到公司真实可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护投资者知情权。2. 进一步提高审核流程及审核标准的透明度2月1日,首次全面披露内部审核流程,并公布了在审公司名单,市场反映良好。我们将初审会意见及关注事项告知发行人,公开了发审委否决原因。下一步可能公开反馈意见及反馈意见回复。3.进一步提高申请文件及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透明度预先披露制度是深化发行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尽早将发行人有关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2月1日,我们将预先披露时间提前到审核意见落实完毕,力争在今年下半年实现一受理就披露,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招股书是法律文件,要严谨、风险要充分揭示,以避免以后可能的媒体质疑等。不会因为一个企业有风险而否决。要摈弃过去将材料报进去边审核边修改的心理。4.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核心:业绩真实,充分揭示风险现行招股书准则侧重对历史信息的披露,对投资者关心的分红政策、薪酬制度、投资决策制度、内控制度披露不够。2011年11月,要求申请IPO的公司在招股书中细化分红政策、分红规划,并作为重大事项加以提示,提升分红事项的透明度。并没有强制分红,可以不分红,但要充分披露不分红的原因。下一步将要求公司员工的薪酬制度要求详细披露。薪酬委员会是否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员工薪酬是否与公司的业绩提升存在关联度,薪酬水平在当地有无竞争力。增加对投资决策方面的披露。长远规划,未来发展,投资决策的制度是怎么样的,从源头上减少对募投项目的变更。影响投资者对价值判断的信息,都应该充分披露,否则就是重大遗漏。有些反馈意见中仅要求解释说明的内容(可能涉及商业秘密),无需披露。三、进一步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程监管1、新审计准则的实施,审计逐步由制度基础转向风险导向型审计,财务信息质量很大程度上依靠审计机构的执业质量。2、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沟通交流我部在2011年8月至11月,分别约见了审计业务量排名前11明会计师事务所60多位主要合伙人。沟通内容包括:1)我部的财务审核理念及审核标准2) 审计机构对我部财务审核工作的意见和建议3)审计机构在IPO审计业务中遇到的主要问题3、在IPO财务审核中增加关注事务所审计质量,将问责机制覆盖到会计师执业的全过程。未来反馈中将关注与审计重要节点相关的过程的关注,关注对特殊行业特殊风险点采取了什么措施。4. 引导行业自律,对在审公司存在财务疑点的,要求事务所质控部门出具相关事项的复核报告,对明显存在问题的(财务异常、收入增长异常、收入成本配比异常等),要求另请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专项复核。5、丰富监管手段,建立监管谈话等制度。对IPO执业过程存在问题的事务所,根据情节轻重,可以依次采取发行部谈话(最近发现多家会计师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母子公司之间的现金交易没有抵消)、移交会计部处理、移交稽查部门处理等。 四、进一步加强对粉饰业绩、利润操纵行为的监管将出台对“粉饰液业绩、利润操纵行为”的监管政策,要求保荐一个真实的企业,而不是必须是成长的企业。1. 虚构业绩 欺诈上市。蓄意系统作假,通过正常审核是无法发现的,只能通过重罚。绿大地2004年至2009年存在虚增资产、虚假采购、虚增销售收入等违法违规行为,涉嫌欺诈发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伪造金融票证,伪造国家机构公文,伪造公司印章,隐匿、销毁会计资料,内幕交易等犯罪行为。2002年世通案财务丑闻核心人物前首席执行官埃贝斯因公司造假被判25年监禁,世通欺诈案的受害人获得61亿美元赔偿。安然公司前首席执行官被判24年零4个月有期徒刑。安达信解散。2. 在会计准则执行层面操纵利润 ( 将影响企业发行上市,且处理会较之前更加严重)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变化大,2007年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执行,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以来专业判断的特征更加突出,会计操纵显得更加专业和隐蔽。过往在审核过程中经常出现让发行人纠正粉饰业绩的情况,由于彼时招股书尚未公开披露,该纠错行为未造成社会影响,且不影响发行上市条件,所以会里基本接受更新相关数据。但现在由于预披露提前,如果再发现操纵利润行为,将直接影响企业发行上市。1)通过报表剥离操纵利润。2000年以前,国有企业部分改制上市居多,由于在上市主体与未上市主体之间进行收入、成本、费用的分配随意性较大,无法验证,导致相关会计信息扭曲,投资者了解不到真实的财务状况。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06年以后,除经国务院豁免的企业外,要求公司后持续运行满三年才能上市,不再接受剥离报表。例:湖北兴化2)改变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也是常用的操纵手段延长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降低坏账计提比例、改变存货计价方式、改变收入确认方式等等。会计准则允许改变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但要求符合谨慎性原则,应更谨慎,而不能让风险放大。在审核中,要求发行人不能随意改变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如果改变后风险水平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则认定不符合谨慎性原则。改变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要求符合谨慎性原则。如果改变以前适用的不当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后即使导致利润提高也是允许的。(关键是要更适当,而非一定要调整后降利润才叫符合谨慎性)申报期外改变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并且在报告期内一直使用改变后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是允许的。因为经过了三个完整会计年度,这些政策、估计的稳健性已经得到实践的验证。3)利用会计准则对特殊业务规定不明确进行操纵例如,某发行人采取分步购买资产的方法将一项企业合并装扮成资产收购,将净资产13613万元评估增值为19665万元并折股,虚增资产6052万元。经认真研究并多次沟通后,发行人及会计师承认上述行为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业务合并,调减资产6052万元,根据这一条例,我们出台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业务合并)会计处理的审核标准。4)利用新业务、新形式操纵利润2011年初,我们注意到公司上市前通过增资或转让股份等形式实现高管或核心技术人员、主要业务伙伴持股逐渐增多,上市前后高管薪酬差距较大,存在利用股份支付转移成本的现象。在会计师的协助下,我们对相关会计准则进行了深入研究,对IPO公司如何执行股份支付准则形成共识。2011年以来,共有39家IPO公司确认股份支付采用72,225万元,占扣除股份支付费用前净利润比例13%。几年来,我们陆续制定多项财务审核标准:企业会计准则在IPO企业中的首次执行日问题、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业务合并)会计处理、外资企业改制涉及的税收补缴会计处理、BT 业务模式及会计处理、IPO企业股份支付、制药企业销售收入确认、玩具制造企业动漫影视作品投资会计处理、发行人与合营、联营企业之间的交易的会计处理、农业企业原始报表申报报表差异较大问题、报告期内存在分立事项的处理、IPO每股收益的计算和披露等。3. 人为改变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粉饰业绩 如放宽付款条件促进短期销售增长;延期付款增加现金流;推迟广告投入减少销售费用;短期降低员工工资;引进临时客户等。4. 对操纵迹象明显,并导致财务指标恶化的,在初审报告中提请委员关注。如2010年被否的某纺织企业,申报期销售收入、利润增长良好,但公司存货金额大,存货周转率1.53,远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4.23的平均水平,资产负债率达到78%,且有大量违规票据融资;2011年被否某园林企业,后两年业绩主要来自一项大额合同,业绩持续性差。5. 有粉饰报告嫌疑,但财务报告基本反映公司经营状况。这种情况,建议在招股书中强化信息披露,针对性揭示风险,让这类行为曝光从而得到遏制。比如某公司通过延长客户付款期限,刺激销售增长,粉饰业绩。要求公司在招股书显要位置披露:本公司报告期销售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延长客户付款期限,其增长不具有持续性并导致财务风险增加,请投资者关注相关风险。第六节 新股询价和申购业务自律管理工作一、自律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据1、2004年 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 协会负责受理询价对象的备案工作2、2006年 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 协会对询价对象进行自律管理3、2010年 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 协会受理主承销商关于推荐询价对象的报备申请4、2012年 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协会受理主承销商关于个人投资者的推荐申请,对发行承销业务开展情况进行自律管理5、出台系统自律规则的条件已经成熟。二、询价对象基本构成1、常规类询价对象构成:基金公司(62)、证券公司(86)、信托公司(42)、财务公司(44)、保险机构(13)、QFII(38),共285家:2、常规类配售对象,从2011年底的1524家下降到1375家,主要是产品到期清算、展期申请未接受、暂停业务资格导致。3、推荐类询价对象:从2011年底增375家加到2012年8月495家。4、推荐类配售对象:机构自有资金账户占89%,有限合伙企业5%,其他6%(证券公司定向理财、基金公司一对一专户理财、企业年金计划);150号文发布后,所有集合信托计划被暂停资格。三、询价对象的备案1、常规类询价对象的备案自行报备,经征询监管部门意见后完成备案首次完成备案的机构需要接受协会展业培训方可展业:1、新股询价和配售业务规则及网下发行电子化平台的使用;2、禁止行为及相关惩处措施的介绍。2、推荐类询价对象的备案推荐标准确定:协会原则要求,主承销商量化指标内部推荐规则报备推荐名单的报备:逐单报备,最迟招股意向书刊登前1个工作日,数量20(机构)+10(个人),大盘40+10。每个询价对象仅指定1个配售对象。变更报备:随时。主承销商督导责任:培训、展业管理。推荐类询价对象违规行为是常规类询价对象的40倍。个人投资者的推荐:1、长期合作的相关了解的自有客户(投资者适当性管理);2、5年以上投资经验;3、资金规模与新股申购业务相适应;4、规避资金来源风险和违约风险。四、新股询价行为自律要求1、新股选择已设置行业研究员或有较深入研究2、参与推介设置专项合规管理制度,禁收礼品3、新股研究认真研读发行人招股说明书4、报价决策投资决策小组制度,报价评估5、提交报价双岗复核6、资金划付计划周全,保障足额的备付资金7、合规风控即时的合法、合规性审核8、询价专员全程跟踪,协调和组织五、询价对象的禁止性行为推介时收受礼品,共谋提高或压低新股价格,所属同一配售对象网上网下同时申购单一新股,报价或申购后未缴款,所属配售对象食用非指定账户参与网下申购,其他禁止性行为。六、检查工作1、非现场检查:年度总结询价对象的询价业务年度总结主承销商的推荐询价对象工作年度总结2、现场检查检查对象包括询价对象与主承销商。七、自律处罚措施对主承销商的自律措施:按照会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自律处理措施:1、谈话提醒;2、警示;3、责令整改纪律处分:1、行业内通报批评;2、公开谴责;3、一定期限内不受理其推荐类询价对象名单的报备;4、暂停部分会员权利;5、取消会员资格。对询价对象的自律措施:谈话提醒、警示、责令整改、询价对象范围内通报批评、通过媒体公开谴责。同时一定期限内暂停询价资格。协会近年来采取自律管理的措施涉及102家询价对象,纪律处分3家。八、询价对象参与活跃度对比l 基金公司仍然最为活跃和积极l 证券公司是新股业务最稳定的参与者l 保险机构选择性强且趋同性强:源于其内部有沟通机制。l QFII基本消失l 信托和财务公司多打新专业户l 推荐类机构越来越重要。九、150号工作通知内容简介和出台后的基本判断核心内容:一级债基和集合信托产品被禁止参与新股网下业务原因:一级债基和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投资范围设定,决定了其参与新股业务时的投机特性。l 判断一:原来的打新产品将更为理性化,由单纯投机向理性投资逐步过度l 判断二:私募打新资金将寻找新的寄生平台(证券公司小集合、基金公司一对多、有限合伙企业等)l 判断三:主承销商的新股销售任务将更为艰巨,资本市场部的力量亟须增强。十、协会下一步的主要工作1、从准入管理逐渐到行为管理2、启动现场检查工作第七节 上市公司再融资非财务审核目前再融资中债权融资首次超过股票融资,再融资对西部企业亦有所侧重,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标准正在制订过程中,目前仍需按照现行规则执行。一、审核依据l 法律:公司法、证券法l 行政规章: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l 规范性文件: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上市公司股东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试行规定,准则第10号、11号、23号、24号、25号、27号;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2条、11条、第五章相关规定、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定、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62条及第63条的决定。二、上市公司再融资产品介绍(相关发行条件略)1、股权产品:配股增发非公开发行股票2、债权产品公司债券3、与债权结合的股权产品可转换公司债券可交换公司债券4、与股权结合的债权产品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三、上市公司再融资审核1、法定发行条件主要包括上市公司治理、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本次募集资金数额及用途、公司及高级管理人员的诚信要求等方面内容,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诚信水平提出了全面、严格、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要求。2、本次募集资金运用(1)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取得有权部门的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2)项目的实施方式、进度安排及目前进展(3)现有产品产能扩张或新产品开发,结合市场容量、自身市场占有率、行业地位、主要竞争对手、营销计划等说明的市场前景是否可信(4)产能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下投资扩大产能的必要性(5)募集资金项目存在技术壁垒的,相应技术的取得方式是否合法(6)土地使用权是否取得,是否存在合法使用的法律障碍,如未取得,目前进展及取得是否存在法律障碍。3、收购资产(1)股东大会表决时关联股东是否回避,相关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及时(2)拟购买资产的权属是否清晰(土地、房屋、知识产权等),是否存在被抵押 、质押、冻结等限制转让的情况(3)资产涉及债务转让的,是否取得可债权人的同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