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对虾疾病的预防和治疗.ppt_第1页
课件:对虾疾病的预防和治疗.ppt_第2页
课件:对虾疾病的预防和治疗.ppt_第3页
课件:对虾疾病的预防和治疗.ppt_第4页
课件:对虾疾病的预防和治疗.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虾的疾病预防,定海区海洋与渔业局 陈佳颖,第一节 虾类解剖,第二节 病毒性虾病,对虾杆状病毒病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 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病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 肝胰腺细小病毒病 白斑症病毒病 对虾黄头病 桃拉病毒病,对虾杆状病毒病(简称BP),病原杆状病毒 症状病虾身体黑褐色,被感染的虾体肝胰细胞核肥大,病毒遍及整个肝胰脏细胞,中肠腺至直肠均显不透明白色浑浊状,病虾反应迟钝,漫游于水的表层,有的发现虾头朝上,身体垂直在水中打转。 流行情况此种病毒可以感染多种对虾,幼虾和成虾均会感染。污染的水质是该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带病原的亲虾可使卵和幼体受到感染。此外,病虾被同类残食也使此病蔓延。,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MBV),病原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杆状病毒科,A型杆状病毒亚群。病毒粒子75 X 300nm,双股DNA,包涵体为大小不等的球形。 症状急性感染损伤肝胰腺管和中肠上皮, 病虾首先停止吃食,行动迟缓,弹跳无力,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池边水底不动,很快死亡。 流行情况:此病发生在斑节对虾、糠虾期幼体到成虾,一般虾池发病2-3天,最多不足一周时间可全池虾死亡。除感染斑节对虾外,长毛对虾,墨吉对虾等也可被感染,可使25日龄的幼虾死亡率高达80%以上。,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病原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BMN),杆状病毒科,C型杆状病毒亚群。病毒粒子75 X 300nm,双股DNA,不形成包涵体。 症状杆状病毒侵入到中肠腺与肠的上皮细胞核内并进行增殖,造成细胞核肥大乃至崩坏,整个细胞坏死,该病毒可以随死亡的上皮细胞破碎后放出病毒粒子,感染其他上皮细胞。病虾晚期肉眼可见其肝胰腺脏变白,病虾苗的腹部可见到肝胰腺和中肠腺变白混浊。 流行情况 目前仅感染日本对虾的幼体,积累死亡率达98%, 该病易发于仔虾后期,特别是在出苗前1-2天,死亡率高达90%以上。此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同时可能有革兰氏阴性细菌并发感染,但对成虾的危害较小。,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病原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细小病毒科。病毒粒子直径约20nm,单股DNA,可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 症状:养殖过程中感染此病毒,虾能正常长大,病虾头尾歪斜,多畸形,正常吃料,但长不大,造成成虾大小不一,参差不齐。被感染的兰对虾,在表皮上往往有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累积死亡率5090%。 流行情况主要亲本垂直传播,影响子一代。,肝胰腺细小病毒病,【病原】病原为肝胰腺细小样病毒 (简称 HPV)。病毒粒子球形,直径2224纳米,单链DNA 。 【症状】病虾外观无明显特殊症状。幼体被感染后行动不活泼,食欲减退,生长缓慢,很少蜕皮,体表常挂有污物,或固着许多共栖性生物,养殖期的幼虾或成虾,虾体瘦弱,体色较深,甲完表面有大量黑色斑点。有的甲壳变软,腹部肌肉变白。抗逆能力差,容易继发性感染细菌性疾病。该病毒侵犯肝胰腺管上皮,组织切片观察,可见细胞核内有包涵体(HE染色)。严重感染时肝胰腺变白、萎缩、坏死。 【流行情况】本病主要危害中国对虾,墨吉对虾、斑节对虾、万氏对虾等也可被感染。作为一种慢性病,中国对虾感染率可达到70%80%,幼体期病情较重,死亡率在 50%90%。随个体增长,病情减轻,亲虾多呈隐性感染而带毒。分市地区主要是我国,东南亚、墨西哥湾和澳洲、非洲等地也有发现,无明显季节性。,白斑症病毒病,【病原】 病毒粒子呈杆状,具有囊膜,其大小为120150纳米X350450纳米,双链DNA。 【病状】病虾首先停止吃食、空胃;反应迟钝,游泳不规则,时而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水底;体表甲壳内表面出现白斑,发病后期腹部变白,有的体色微红,甲壳容易剥离,血淋巴不凝固、混浊。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中国对虾幼虾及成虾养殖期(幼体期发病不显著),感染率达11%,死亡率90%以上。除中国对虾外,日本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等也会被感染。流行于我国沿海及东南亚各国。18以下为隐性感染,水温2026T 时发病猖撅,为急性暴发期。,对虾黄头病,病原黄头病毒(YHV),弹状病毒科。病毒粒子44 x 173nm,单股RHA。 症状病毒的靶器官为鳃、触角腺、性腺、造血组织、淋 巴器官等。病虾活动力低下,食欲减退,不规则地游动 于水面,虾体体色变淡,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 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为淡黄色、红色。 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宿主为斑节对虾。稚虾或幼虾(养殖5070)天,发病严重,死亡率达8090% 。,桃拉病毒病,病原桃拉病毒(TSV)小RNA病毒科。病毒粒子3032nm,单股RNA。 症状病毒的靶器官为甲壳下上皮(附肢、鳃、胃、食道后肠)。结缔组织等。一般在虾苗下池20天至60天,天气变化大,连续阴雨后该病较多见。病虾不摄食,消化道无任何食物,游动乏力,反应迟钝,甲壳变软,虾体转红,尤其尾扇变红,此病也称“红体病”,死亡率高达80%-90%,幸存者甲壳有黑斑。 流行情况主要宿主为万氏对虾(南美白对虾),该病病程短,发现病虾到拒食5-7天就转入大量死亡,幼虾常表现为急性。成虾容易转为慢性疾病,死亡率低一些。,虾的病毒病防治方法:,预防: (1)彻底清塘:排淤修池、暴晒池底,彻底消灭病原体,杀野杜绝传染源,采用70-100公斤生右灰现化现浇,不留死角,包括进水渠。 (2)投入苗种前必须及时培肥水质,定向培育浮游生物,使虾苗下池后有充足的天然饵料,快速生长,体质健壮,抗病力强。 (3)选择优质健康的虾苗,消毒下池,合理密养。 (4)选择优质全价饲料,严格控制投饲量,采取少吃多点投饲方法,减少残饵污染。 (5)使用生物活菌制剂、水质改良剂等控制水质,保护好水环境。 (6)饲料中添加VE、VC ,提高虾的抗病能力。 治疗: 一旦虾发生病毒疾病,只能采取措施控制疾病的蔓延。水体消毒一般选用抗病毒的消毒剂“强效碘”、“菌敌”、“绿养灵”、“三亩灵(二氧化氯)”等。任选两种,一次用一种,每隔一天换一种,两种消毒剂交替使用,连用3-4次。,第三节 细菌性虾病,肠炎病,病原产气菌感染 症状病虾活动迟缓,常停滞于池边,厌食,生长缓慢,消化道呈微红色,有黄色粘液,有的胃部显红色,中肠变红色且肿胀,直肠部分外观混浊,界限不清,低倍镜下检查,可观察到淡黄色菌落。死亡率高,发病后2-3天内死亡率明显增加。 防治方法 预防:(1)使用生物制剂、水质改良剂等调控好水体环境。 (2)投喂新鲜优质全价饲料,不投霉变饲料。 (3)饲料中添加生物制剂,以保持良好的肠道中的微 生态平衡,有利于消化吸收。 治疗:水体消毒可采用“二溴海因”100-150克/亩米 内服,每公斤饲料添加“虾康宁”2-4克,VC4克,连服5-6天。,红肢病(红腿病、败血病),病原:弧菌(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溶藻弧菌) 症状:病虾在池边缓慢游动,厌食,附肢变红,游泳足红色素细胞扩张,鳃区甲壳内表皮黄色素细胞扩张,血淋巴稀薄凝固缓慢,血细胞数量减少。 流行情况:由虾池环境恶化,弧菌或气单孢菌等侵入虾体血淋巴大量繁殖而引起,此病对海、淡水虾都可能感染,死亡率可达80%以上。 防治:彻底清淤,用生石炭或强氯精或二氧化氯清池消毒,高温季节提高池塘水位,控制饵料量,定期用溴氯海因或水产神2号泼洒,内服氯霉素,土霉素,大蒜素,虾菌宁加稳定性VC。,烂眼病,病原由霍乱弧菌感染引起 症状发病初期,病虾眼球肿胀,并由黑色变为褐色,逐渐溃疡,严重时眼球烂掉,只剩眼柄,细菌侵入血淋巴后变为菌血症而死。随着病情加重,全身肌肉发白,行动缓慢,有时在水面上翻浪打转。 流行情况此病在低盐度养殖区较为多见。感染率达50%以上,死亡率不高,病虾出现小型化。 防治 用二氧化氯、溴氯海因、二溴海因消毒杀菌,内服大蒜素、氯霉素、药饵灵加稳定性VC,连用五天。,黑鳃和烂鳃病,病原由孤菌或其它细菌感染引起。 症状病虾鳃丝肿胀,呈灰色或黑色,变脆,从鳃丝边缘向基部逐渐坏死糜烂,呼吸困难,食欲减退,严重时伏于池边死亡,严重患者血淋巴中有大量活动的细菌。 流行情况:养殖环境恶化,固着类纤毛虫,镰刀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引起烂鳃病,病虾黑短杆菌运动活泼,高温季节发病率高。养殖池的底质中有机物过剩时容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保护生态平衡,以鱼、虾、贝混养改良水质,外用溴氯海因、强力碘液,定期内服药饵灵加稳定性VC。,甲壳溃疡病(褐斑病),病原:机械损伤,继发性细菌感染,营养不良,环境因子。 症状:病虾甲壳溃烂,褐色的凹陷,断须,额剑烂掉。 流行情况: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甲壳溃疡位置比较分散,背甲,侧甲,尾扇,触角,鳞片,额剑等处都可能发生,此症发病率不高,危害性不大。 防治:定期泼洒二氧化氯或溴氯海因,内服虾菌宁或对虾药饵灵。,褐斑病(腐壳病),病原由孤菌或气单胞菌属的细菌引起。 症状病虾的甲壳、附肢上有深褐色或黑色的斑点状溃烂,斑点边缘颜色较浅稍白,中间凹陷颜色较深。随着病情的发展,溃烂达到甲壳下的软组织中,甚至额剑、附肢、尾扇也溃烂,呈黑色,病菌可从伤口侵入机体内,引起虾体感受染死亡。 防治方法 水体消毒可以从“二溴海因”、“绿养灵”、“强效碘”中任选一种,三天一次,连用2-3次。 内服:每公斤饲料添加“强效碘”8-12毫升或“虾康宁”2-4克、VC4克,连服4-6天。,2019/8/30,20,可编辑,细菌性红体病,病原副溶血性弧菌、鳗弧菌等几种弧菌感染引起。 症状当水体底质富含有机物,其缺氧分解产生有毒物质积累较多,严重缺氧或连续阴雨,环境变化剧烈,虾体产生应激,体质下降,容易感染此病。病虾全身发红,特别是尾扇、附肢、第二触须变为赤红。肝胰脏肿大、充血,有时胃肠也发炎变红而无食物,腹部肌肉不透明,头胸甲和腹甲变硬,容易剥离。鳃区发黄或微红色,严重的在水面上缓缓游动,随着病情的加深,靠近池边静伏而死亡。,第四节 真菌性虾病,对虾卵和幼体的真菌病 镰刀菌病,对虾卵和幼体的真菌病,病原:常见有链壶菌属和离壶菌属 症状:寄生在虾卵和各期幼体内,一般发现疾病后24小时内,卵和幼体就大批死亡,并在已死的卵和幼体中很快长满了菌丝。 治疗方法: A 用孔雀绿0.006-0.01PPM全池泼撒1-2次。 B 用氟乐灵0.01-0.1PPM全池泼撒。,链壶菌的生活史,镰刀菌病,症状:镰刀菌寄生在头、胸、甲、腮区,附肢、体表和眼球等处的组织内,甲壳坏死,变黑碎裂,脱落,黑色素沉淀是对虾被真菌破坏的保护性反应。 流行病情:虾体组织内菌丝和分生孢子,危害很大,死亡率极高,此病在越冬亲虾中较为常见,在养殖期极少发生。 防治:做到以防为主,目前对虾组织内繁殖菌丝和分生孢子还没有特效药,试用利霉菌素或聚维酮碘,可以抑制真菌的生长发育。,第五节 寄生虫性虾病,微孢子虫病 固着类纤毛虫病 丝状细菌附生,丝状菌病,症状:食欲不振,生长缓慢,蜕皮困难,天亮前或雷雨前后,池塘溶解氧含量低,导致窒息死亡。 流行病情:以海洋微生物大量繁殖,毛霉亮发菌,硫丝菌,在养殖密度高,池水肥的情况下固着虾体,受害虾死亡率高。 防治:保持水质清洁,合理投饵,减少残饵,定期用净水灵或高锰酸钾泼洒,内服药饵灵,SME加稳定性VC。,固着类纤毛虫和吸管虫病,症状:纤毛虫和吸管虫为附着生物,病虾体表灰黑色,淡绿色,铁锈色等绒状物,游动缓慢,生长停止,不能变态和蜕皮。 流行情况:病原以聚缩虫、单缩虫、累织虫、吸管虫等寄生引起,有的虫能伸缩运动,有的不能,此虫一般在养殖期间随着水体或鲜活饵料中带入。 防治:保持水质新鲜,一旦发现有此病,用纤虫净泼洒,过三个小时再用季胺盐络合碘泼洒,内服药饵灵加VC连服三天。,微孢子病,症状:病虾肌肉变白混浊,不透明,失去弹性,故称乳白虾、棉花虾。 流行病情:微孢子虫是一种慢性疾病,从衰弱至死亡,在整个养殖周期都有可能被感染。 防治:用季胺盐络合碘或净水灵外用,内服对虾药饵灵或SMZ,连续投喂5至7天。,有生物附着的草虾,第八节 非寄生性虾病,1.浮头和泛池 2.气泡病 3.肌肉坏死病 4.痉挛病 5.蓝藻中毒 6.黄曲霉素中毒 7.红病 8.VC缺乏病 9.畸形 10.黑鳃病 11.软壳病 12.水疱病,黑白斑病,症状:病虾腹部两侧甲壳有白色斑点或黑色斑点,额角,尾扇也有可能出现白点。 流行情况:养殖环境恶化,饵料变质,生态不平衡导致白、黑斑病毒。 防治:定期用净水灵或季胺盐络合碘泼洒,高温季节提高水位,保持水质优良,定期投喂稳定性V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