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学院概况1一、定位与目标2(一)办学定位21.学院办学定位22.学院办学定位确定依据33.办学定位在学院发展规划中的体现3(二)培养目标41.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42.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4(三)人才培养中心地位61.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6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73.学院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8二、师资队伍8(一)数量与结构81.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82.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10(二)教育教学水平111.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122.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13(三)教师教学投入131.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132.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14(四)教师教学发展与服务151.提升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政策措施152.服务教师职业生涯的政策措施16三、教学资源17(一)教学经费17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172.学院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173.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18(二)教学设施181.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182.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183.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18(三)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191.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192.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193.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20(四)课程资源211.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212.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213.教材建设与选用21(五)社会资源211.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212.共建教学资源情况223.社会捐赠情况22四、培养过程22(一)明确目标与思路,创新模式与措施,深入开展教学改革221.改革思路明确,政策措施得力222.探索多项模式改革,落实人才培养目标23(二)合理制定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31.合理制定与严格执行教学大纲,教学过程规范有序232.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243.注重能力考核,改革考试评价方法244.不断革新教学方式与手段24(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过程监控,确保效果241.构建清晰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242.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53.加强规章建设,提升毕业论文质量25(四)第二课堂25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252.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263.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26五、学生发展26(一)招生及生源情况26(二)学生指导与服务271.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与效果272.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283.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28(三)学风与学习效果281.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及组织保障282.学风建设效果29(四)学生综合素质表现291.“德”292.“智”293.“体”304.“美”30(五)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30(六)就业与发展311.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工作措施312.就业质量31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32六、质量保障32(一)围绕教学质量,全面规范管理,科学建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321.确立了“1+1”教学质量标准体系322.构建全面规范管理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质量保障模式343.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完善质量保障制度354.配备结构合理、素质高的教学管理队伍35(二)坚持点面结合,保障教学秩序,有效实施质量监控361.日常化监控与专项重点督导相结合,稳定教学秩序362.教师自我评估与同行评价、学生评教相结合,健全评估机制。373.健全教学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加强教学质量信息公开374.建立质量改进的长效机制38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38(一)定位与目标381. 教学与科研结合得不够紧密382. 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39(二)师资队伍391.师资队伍的职称、年龄结构尚不够合理392.专业与课程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403.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还没有实现常态化404.教学质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40(三)教学资源411.电教室严重不足412.专业设置标准模糊413.优势专业建设尚缺乏一定的长久规划41(四)培养过程421. 对于网络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不足42(五)学生发展431.学院生源质量不高,第一志愿报考率较低432.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不强433.教师参与指导和关爱学生的程度不够444.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尚不完善445.艺术教育课程较少,学生接受“美育”程度不高45(六)质量保障451.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健全,部分监控措施及效果不够明显452.教学质量监控执行力度有待增强47八、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创新实践47(一)学校高度重视,组织保障有力,工作机制健全48(二)顺势而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空间481.打造全新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及语境,提升教学实效482.采取线上学习与线下探究相结合,注重理实交融49(三)知行并重,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新平台491.适应信息时代碎片化特点492.群体性参与,促进实时互动503.话题讨论范围更广泛,讨论更深入50(四)促成教育本领创新,开拓教师主动参与的新空间50(五)形势与政策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启示5242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学院概况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事务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科研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具有稳固的学科基础、完善的组织结构、良好的运行机制和高效的服务体系。现有专任教师34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12人,副教授14人,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占66%,形成了一支以高职称高学历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教授、博士占教师总数比例居全校前列。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和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我院自成立以来,共获各类课题10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0项,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1项,区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项,区党委组织部委托项目1项,广西区等其它地厅级项目合计65项。获横向课题16项。获社科成果奖9项,出版专著21部,论文共计167篇(其中核心论文60篇)。区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100万元,2012年突破200万元大关,2014年科研经费达到历史新高,突破800万,人均科研经费处于学校文科院系前列。网络德育研究成绩突出,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被列为自治区规划和建设的学位授权点学科和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目前,已有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一个,2013年7月我院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点被评为区重点学科。 本科专业以学校突出的电子信息技术学科优势为依托,实施以“扎实的管理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招生已有13年历史,有9届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以上,大部分毕业生在政府机关及大型企业从事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培养的学生素质高质量好,广受社会欢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化研究中心、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网络舆情研究中心、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农村信息化研究中心、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建信息化研究中心、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传播与网络教育研究所共6个研究基地。 我院被评为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教师有4人先后在全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粤桂琼三省(区)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联赛”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比赛一等奖1项,优秀奖1项。校“教学新人奖”1项。校级优秀任课教师1名。“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文科组二等奖3项,优秀奖1项。广西区首届思政类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最佳技术实现奖1项,并获组织奖。广西区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三等奖1项。有2名教师被评为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 在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评比活动中,先后有10位教师获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全部获得自治区思政类“精品课程”称号,是全区唯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全覆盖的本科院校。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还成为广西区精品课程。先后获得自治区教改立项课题16项,获得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五门课程都开发了内容充实、资料丰富的网络课程。 学院不仅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条件。目前,公共事务学院拥有图书资料室、电子政务实验室、网络德育教育研究室,同时建立了10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创造了良好条件。一、定位与目标 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事务学院)主要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本科生,并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依托学校优势与特色,培养适合国家、地方和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一)办学定位1.学院办学定位(1)办学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学院(2)发展目标定位:到2018年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事务学院)建成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MPA专业硕士点,实现在校硕士生80人,本科生500600人,学科特色鲜明,整体实力广西一流、在全国具有影响的学院。(3)办学层次定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公共管理本科专业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分层次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4)学科专业定位: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5)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适应国家、地方与行业需要、品学兼优、有创新实干精神的应用型人才。(6)服务面向定位:扎根桂电、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服务学校、服务地方、服务行业。2.学院办学定位确定依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精神,紧密结合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办学方向与特色优势,遵循本科教育特点与规律,确定学院办学定位,通过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落实。3.办学定位在学院发展规划中的体现学院的办学定位体现着学院发展的总体方向,对学院的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起着纲领性的作用。我院在2010年的公共事务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学院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把我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MPA等硕士点为支撑,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公共管理本科专业教育为主体,能够培养较高层次人才,具有鲜明特色,在区内有一定影响的学院。”具体目标是“经过5年的努力,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和MPA专业硕士点,实现在校硕士生80人。新增2-3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达400-600人。”(二)培养目标1.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1)人才培养总目标根据学院办学目标定位,确定学院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地方与行业需要、品学兼优、有创新实干精神的应用型人才。(2)总目标确定依据学院人才培养总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国家、地方需要和学校特色优势。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等,对本科培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成为学院人才培养总目标的根本依据;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开放开发、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等,都要求学院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这是学院人才培养总目标的重要依据;学校作为一所以电子信息为特色与优势的地方性大学,为学院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学科特色与行业优势,这成为学院人才培养总目标的现实依据。2.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政府、事业和企业等单位从事决策、规划、协调、组织等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2)培养标准。了解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熟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解我国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组织的实际情况、基本政策和法规。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接受全面、系统的专业训练和考核,学习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和方法;树立效率、创新、服务、竞争、民主、法治等现代理念。具备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等现代化的管理工作能力。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技术和方法,并具备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公共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熟悉公共事业组织行政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事业组织运行和管理操作规程。熟悉公共管理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公共政策和相关制度,具有规划、组织、协调和决策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沟通协调、团队协作等管理实践能力。掌握本专业及相近专业的文献检索、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管理信息的获取、分析、使用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学科和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具有鉴定的政治方向,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团队协作、乐于奉献和勇于创新的职业素养;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2)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掌握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与法学等学科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与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2)培养标准。熟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解我国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具备良好的政策解读能力和政治分析能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 具备从事公共部门服务和企业内部管理的政治素质和行政规范。通晓本专业知识的基本理论和学科前沿信息,具有对行政管理学发展动态的判断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我学习的知识更新能力。掌握现代行政管理方法与技术,具备在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和企业从事组织、协调、决策、执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实践经验。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在外语读、写、听、说等方面达到大学英语4级或更高水平,能够较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文献。计算机原则要求通过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二级或二级以上级别考试,或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或二级以上级别,能够从事基层政府的电子政务和网站建设、维护工作。能够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以专业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完成一份学年论文,发展出机关公文以及其他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通过到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见习或参与各项公共关系工作和田野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具备从事公共关系工作的沟通能力和协调技能。(3)专业培养的确定依据目前我院共有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两个本科专业,在学院总体目标和标准的基础上,将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进一步细化、量化。(三)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我院始终把要才培养作为立院之本,以教学为中心来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与保障。形成了领导重视推动教学、教师积极参与教改、职能部门全力配合教学的良好教学环境,在学校的关心与学院自己的努力下,我院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1.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1)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保证教学质量与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学院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主要有关于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有关决定、关于实行导师制的有关决定、关于公共事务学院思政部2012年度开设全校通适课鼓励政策、思政部、公共事务学院教学软件大赛资助方案、关于开展人文讲座的有关决定、公共事务学院思政部教研室主任工作职责、关于公共事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参加区级及以上各类教学比赛管理规定、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管理规定等。(2)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教师不可偏废的两项基本能力。但对于每个教师而言,受个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又存在冲突的现实性,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保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关键。针对部分教师提出教学任务太重,以致没有时间和精力搞好科研的问题,学院通过从思想认识上、政策引导上以及激励措施方面去解决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学院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教研室活动等方式,多方面做老师们的思想工作,让大家认识到必须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也能够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科研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存于教学资料的积累,教学内容的丰富拓展也有赖于科研的有力支撑。学院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大对教学科研型教师的资助力度,包括在年终绩效考核、岗位聘任方面都体现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在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的前提下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1)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改革培养模式根据学院制定的培养目标,参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毕业生聘用单位的人才培养具体要求和期望,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拓展学生视野、夯实专业基础;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充实和加强实践教学;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结合,强化学生自主性、创新性学习习惯。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和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打造教学团队学院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心,通过“教师结对活动”、“课题引领”、“精品课程建设”等方式,着力打造优质教学团队。为了使年青教师尽快成长,学院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让新老教师结成“对子”,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快速提升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以科研带动教学,是我院打造教学团队的一个重要方面,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各教学团队成员在实际教学中去发现问题,从而确立自己的教改子课题,然后再通过课堂教学进行问题研究和问题总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平台,集众人所长进行专题课型研究,团队进行反思议课,反复打磨。3.学院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我院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的精神,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责任落实。分管领导定期听取各门课程教学工作的专题汇报,解决实际问题,学院主要领导每学期听本院教师的课2次以上。(2)列入议程。学院每学期召开1次以上教学工作会议,专题研究课堂教学情况及教学改革工作,并及时落实会议决议。(3)建设规划。学院把课程建设纳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学院发展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方面。二、师资队伍学院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强院之本,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近几年学院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大发展为契机,加强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和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形成了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创新力强的师资队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和专业课教学提供人才保障。(一)数量与结构1.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1)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根据学院发展需要,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围绕学院学科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加大行政管理新专业师资的配备力度。计划通过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坚持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师德高尚、教学科研水平高的中老年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营造了尊师重教、争先乐教的良好氛围。开展“传、帮、带”活动,提高青年教师学术合作与交流能力,引导青年教师发展。着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在扩大师资队伍数量的同时提升队伍的整体实力。鼓励教师考博及读博士后,目前在读博士2名。明年争取引进高水平博士2人,新增加博士1名,新增副教授1人,积极培养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2)教师队伍发展态势学院十分重视优秀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今年鼓励教师申报教授、副教授职称,今年有2位教师申报高级职称,目前已经进行公示。还主动联系了5位国内知名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副教授,对他们发出了面试邀请。一名教师(高建华教授)作为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第二期培养对象;今年学院开展专业技能培训20多次,还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的培育力度,围绕学科方向,学科特色做强学科团队。加强对外交流学习,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今年有计划选送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参加全国和省(区、市)培训、研讨会、学术交流和考察,提升教师的各项业务能力。今年共选派教师40人次到北京、延安、贵阳、湖南、湖北、南宁、柳州、拉萨和海口等地参加了为期95天(合计)的培训、研讨会和考察。通过教师培养措施的实施,可以预期,通过我院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我院教师队伍建设必将日趋合理及呈现旺盛蓬勃的发展态势。(二)教育教学水平学院主讲教师全部符合任职资格,新任教师全部参加并通过了岗前业务培训和考核,同时把岗前培训合格作为教师定职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必备条件。师资队伍发展趋势良好,高学历教师尤其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长较快,高级职称教师比例逐年提高,整体素质能够满足学院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技术职务高级岗位所占比例高于学校重点学科高级岗位设置的平均水平。目前,我校重点学科的高级岗位设置平均水平为57.9%,高级职称教师2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3.5%。1.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我院教师学历不断提升,博硕士比例高。学院通过优先录用具有博士学位的新教师,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办法,逐步提高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目前,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1人,占35.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6人,占51.6%;博士和硕士所占的比例达到87%。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各学院中高学历比例名列前茅。同时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制定了本科教学教师任课资格认定与管理办法、教学过程管理办法、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等制度,保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在新引进教师时,把教学能力作为考察重点,严把本科教学教师入口关;严格教学过程管理,教师掌握了基本教学技能,熟悉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能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充实教学内容。近年来,在校级教师教学水平评估中,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优良率为60%。学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制度和措施,如公共事务学院教师教学准入制度、公共事务学院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公共事务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公共事务学院课堂教学检查制度、公共事务学院多媒体教学使用及管理办法等,通过开展教学技能竞赛,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有力地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目前,学院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达比例100%。教师课堂教学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基本满意。学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的主渠道作用,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革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坚持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多角色体验教学法”获得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课程被评为区级精品课程。学院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鼓励教师申报教改课题,近三年来,获区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2013年获十一五广西教育教学研究成果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今年获自治区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1项。另,为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学院出台资助政策,鼓励教师申报教改课题,发表教改论文。今年6月组织开展了院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工作,经教师个人申报,学院组织专家评审,批准教育教学改革院级一般项目共计11项。在各级各类学术期刊发表教改论文15篇(其中核心5篇)。获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本年度还获地厅级项目16 项(其中企业横向项目9项),校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项课题9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发表论文共计33篇,其中核心期刊10篇。科研、教研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学院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的改革,促进了学院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2.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建立了师德建设机制。成立以院书记和院长为组长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事务学院教师师德考核办法(试行),通过健全师德考评制度,构建师德建设奖惩机制,将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职务评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确保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为此学院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德建设,弘扬奉献精神。一是完善了师德师风建设制度,通过院内宣传媒体、政治理论学习等方式,注重强化师德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教书育人意识。教育教师树立以学校发展为己任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学术道德修养的培养,强化教师行为规范和学术规范。二是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评优奖励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三是严格执行听课、教学检查、教学事故认定等制度,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检查与督促,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 坚持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师德高尚、教学科研水平高的中老年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营造了尊师重教、争先乐教的良好氛围。(三)教师教学投入1.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学院根据教师岗位职责要求,将承担教学任务的“量与质”列为申请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将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与教师职务晋升直接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学院明确要求教授、副教授应为本科生开设课程,规定教授、副教授每学年都要承担本科教学工作。2.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学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的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已列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课程被评为区级精品课程。(1)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革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坚持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我院召开了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内容研讨工作会议。就如何改进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展开了积极探索,目的是推进教学改革,重点推进学生参与式教学。如,韦诗业老师从上个学期开始所有课堂都开展了探究式教学活动,几乎全部学生都通过团队的方式围绕主题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2)开展了形势与政策幕课(MOOC)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着眼于幕课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我校信息技术学科特色优势,加快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工作的步伐,在教务处和现教中心等相关部门大力协助下,经过精心准备,成立了形势与政策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小组,推进网络课程改革。形势与政策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小组成员人员组成结构合理,其中包括1名教授,1名博士,2名副教授,2名讲师,共计5人。该小组主要负责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的目标制订、具体规划与实施、学习过程的安排以及考核、答疑和成绩评定等细则。在本学年第2学期面向全校本科一至三年级的7000多名学生成功推出,从实施情况来看,教学效果较好,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得到了教务部门的肯定。(3)进一步严格、规范管理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管理规定,使实践教学可查可控,规范实施。(4)学院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研水平。积极引导与支持教师围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近三年来,获区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2013年获十一五广西教育教学研究成果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今年获自治区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1项。在各级各类学术期刊发表教改论文15篇(其中核心5篇)。另,为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学院出台资助政策,鼓励教师申报教改课题,发表教改论文。今年6月组织开展了院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工作,经教师个人申报,学院组织专家评审,批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专项院级课题项目共计11项,进行了资助,总资助经费为3.3万元。获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本年度还获地厅级项目16 项(其中企业横向项目9项),校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项课题9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发表论文共计33篇,其中核心期刊10篇。获5项“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教师教改、科研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学院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的改革,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学院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四)教师教学发展与服务1.提升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政策措施(1)明确岗位要求,保证教学质量。学院严格执行主讲教师资格审查制度,明确规定所有本科课程应由具有主讲教师资格的教师承担。目前我院师资中受聘讲师(含)以上岗位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为34人,占100%。2014年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比例达到了100%。(2)建立健全教学反馈机制。学院建立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学生评教、督导组专家听课评价、教师同行评价、学生班级信息员等一系列教学效果测评和反馈制度,保证教师的教学效果及时反馈。(3)建立激励机制。出台了教师发表教改论文的资助办法规定“教师发表教改论文按实际发生版面费进行资助”;教学软件大赛资助方案、思政专项经费资助管理办法、2013年年终绩效奖金分配方案教学奖励条例用制度保障,从而更有效地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4)为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学院出台资助政策,鼓励教师申报教改课题,发表教改论文。今年6月组织开展了院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工作,经教师个人申报,学院组织专家评审,批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专项院级课题项目共计11项,进行了资助,总资助经费为3.3万元。 2.服务教师职业生涯的政策措施(1)学院构建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学院建立了教师岗位培训制度,规定新教师必须参加区、校两级岗位培训。(2)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只需完成最低额定90分教学工作量即可,相当于给予工作量减免的优惠政策。(3)鼓励教师对外学术交流,开阔学术视野。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今年有计划选送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参加全国和省(区、市)培训、研讨会、学术交流和考察,提升教师的各项业务能力。近年来,我院教师出校进修、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呈上升趋势。今年共选派教师40人次到北京、延安、贵阳、湖南、湖北、南宁、柳州、拉萨和海口等地参加了为期95天(合计)的培训、研讨会和考察。我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全体教师赴长沙开展了实践教学考察活动。与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及梅溪湖国家新型城镇化及两型城市建设示范区进行了考察、交流和学习。 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媛教授、王青山教授等一行8人到我院进行考察交流,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交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赵宏伟带领学工部教师一行6人到我院对形势与政策的课程管理和教学改革经验进行交流。交流会双方还就如何增进教学科研资源共享、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共同关注的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形势与政策”幕课教学组一行5人北京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进行考察交流,学习他们幕课改革的先进经验。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及教师一行7人到我院进行考察交流,重点考察了我院形势与政策课幕课改革的做法,对我院的幕课改革经验给予高度评价。(4)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提升学历学位,改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促使教师更新专业知识,开阔学术视野,追踪学术前沿,提升学术水平。近三年来,共有五位老师(今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3人)在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和南京大学攻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博士,学校对攻读博士的教师在学术论文的发表、学术培训、相关专业书籍的购买等经费方面进行了大力的支持。三、教学资源(一)教学经费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教学经费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学院紧紧围绕教学工作的实现需要,优先保证教学经费的足额投入,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年增加教学经费,这成为学院经费投入的一条重要原则。随着学院规模的扩大,学校下拨经费近几年来逐年增长,从2012年开始,学校根据教育厅文件专门下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项课题经费每年20万,有力地保障了学院教育经费来源。表3-1 2014年本科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表序号教育经费支出项目金额(万元)1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支出3.32专业建设支出6.53教材建设支出0.0694校内外实验经费支出2.6335校内外实习经费支出1.686学生活动经费支出2.03857教师培训进修专项经费支出11.43058其他教学专项;专著费、版面费支出6.509教师、学生购买图书经费支出2.955110购买固定资产支出12.958合计50.06412.学院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近三年来学院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学校按在校生人数下拨两课经费、再加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项课题经费、学生活动经费,学院的教育经费从2012年的30多万增长到2014年的40多万。3.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教学经费分配方式实行专款专用,按照学校规定标准使用,不足情况由学院从其他途径加以解决和协调。每年的教学经费主要用于维持平时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以及教学科研,具体包括学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实验设备维修、学生专项课题资助、教师教改课题资助、教学论文发表资助、专著出版资助等。通过对教学经费的投入,教学经费发挥了较好的使用效益。第一,资助学生进行专项课题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进行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与成功的可能性;第二,改善了学生和教师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效果;第三,通过资助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提高了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教学设施1.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随着学院搬进花江校区,办学空间得到极大改善。目前我院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103.35平米,有专门的图书资料室,收藏期刊约1600册,图书约500册,还有本科生机房、情景模拟与案例分析实验室、公共管理创新与人文教育实践基地、网络德育教育研究室、心理咨询室,同时建立了10个校外实习基地。2.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1)学院建立了本科生机房,共有电脑60多台,供本科生开展相关计算机课程和实验教学之用,基本每天都在开放使用。(2)学院建立了公共管理情景模拟与案例分析实验室,购置了相关软件和设备,对有需要的课程进行开放使用。(3)学院的图书资料阅览室周一至周五全天对学生开放。3.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学院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信息化。教学、行政、办公、科研办公室均实现联网,依托校园网,实现教学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使传统的教学管理向数字化、无纸化、智能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教师课表查询、教学过程表、成绩登陆、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调停课等全部实现网上操作,避免了传统手工操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实现了教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三)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1.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1)专业建设规划用5年的时间,把我院本科专业建设成在广西有一定地位,在电子政务和公共管理前沿研究方面有一定特色的知名专业,力争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基础成功申报MPA和公共管理硕士点。这主要基于如下两点:第一,根据我校电子信息类高校的特点和我校工商管理、经济学、法学等学科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初步形成了我校理工科院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我院利用本专业特点积极开展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在区域公共管理、政府绩效管理、社会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公共政策和电子政务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2)专业建设规划的执行经过努力,我院本科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学校为我院MPA专业学位立项建设点立项,支持经费50万元,标志着我院公共管理学科开始瞄准更高层次发展;二是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主要有: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2部,获得广西教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2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西软科学课题、广西教育厅重点项目、广西教改工程项目等10多项,在学校和广西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2.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我院现有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两个专业。两个专业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的发展侧重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以政治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特色为基础组建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在培养方案设置过程中突出了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课程,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国家教育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的基本要求。行政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掌握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与法学等学科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党委与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3.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根据我院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专业特点和特色以及国家教育部对专业建设的培养要求,同时,根据学校对本科专业教学大纲的修改原则要求,我们分别对原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改和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了课程设置的与时俱进,更换掉过时的课程,新增一些较为新兴的课程,如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去掉了领导科学和其他不太实用的课程,增设了网络政治与网络行政课程等新兴课程。(2)缩小了课程总学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前最低毕业学分为193学分,现在只需要178学分就可以毕业了。(3)调整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按照我校教务处教学大纲修改的要求,减少理论课授课时数,增加实践环节的授课时数。如桂林理论课课时总数不超过150学分,实践环节课时总数不少于26学分。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理论课授课时数为150学分,实践环节课时总数为28学分;行政管理专业理论课授课时数147.5学分,实践环节授课时数为28.5学分。(4)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把总课程分为课内课程和课外通识课程。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通过了教务处的审核通过。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可参看学校教务处制定的2014级专业大纲。(四)课程资源1.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我院教师参与的管理学课程被纳入广西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出版管理学、现代公用事业管理教材2部。2.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现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数量:专业必修课28门,专业选修课11门,专业任选课24门。课程结构包括主要课程:政治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行政法、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学、公共财务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数量:专业必修课28门,专业选修课10门,专业任选课15门。主干学科: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核心课程: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学、社会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府与政治、宪法学、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政府经济学、行政组织学、地方政府学、行政管理学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3.教材建设与选用教材建设方面,主要参编了2本教材,一本是管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广西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成果;一本是现代公用事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在选用教材方面,我们都是按照学校教务处要求根据“选新选优”原则选择教材,以优质和最新教材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和质量。而且在教材的选用上,都要经过审批环节,通过审批后才能使用。(五)社会资源1.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我院与灵川县灵田镇人民政府、桂林市桂大社区等建立了合作办学协议,并与它们建立了合作办学和学生实习基地。通过合作办学和实习基地建设,一方面加强了我院学生能力的提高,为学生认识社会走上社会提供了前期基础;二是为合作办学方和实习基地方解决了人力资源不足和提供智力帮助等服务,通过双方合作,各方都较为满意,达到了合作效益和社会效益,合作方对我院学生能力评价较高。2.共建教学资源情况一是利用合作方资源把合作方请进学院为学生做讲座,为学生就业或学习提供指导;而是合作方利用我院人才优势,与我院开展项目合作,如我院与灵川县统战部开展统战理论研究,在灵川县统战部建立了统战理论研究基地。此外,我院老师还与地方政府进行横向项目合作,共计合作项目经费100多万元。还有,我院老师经常到合作方进行讲学,开拓了合作方工作视野和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技巧。3.社会捐赠情况我院学生部分活动通过广告运作方式取得了相关公司的资助。还有我院部分学生获得了社会助学金资助,如南宁校友会基金等。四、培养过程学院教学改革思路明晰,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科学制定和执行教学大纲,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构建了层次清晰、模块分明的时间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