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作业-考试重点.doc_第1页
发展经济学作业-考试重点.doc_第2页
发展经济学作业-考试重点.doc_第3页
发展经济学作业-考试重点.doc_第4页
发展经济学作业-考试重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1、什么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有什么特点?答:发展经济学是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为研究内容的经济学学科。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经济学学科;i是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ii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理论框架、理论内容iii形成了以经济学方法为主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发展经济学的学科特点:研究对象的指向性。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明确的指向发展中国家。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发展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涵盖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包容着多种方法的方法论体系。研究内容的实践性。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2、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包括那些内容?答:发展经济学是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为研究内容的经济学学科。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经济学学科;i是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ii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理论框架、理论内容iii形成了以经济学方法为主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包括:1、关于经济发展研究对象的分析:产生和演变,对象和特点,发展中国家的界定和分类,经济发展的涵义与衡量等。2、关于经济发展因素的分析与研究: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等等。3、关于经济增长的分析与研究: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的模型,经济增长的阶段,经济增长的限度,等等。4、关于经济发展部门的分析与研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演进和经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等等。5、关于经济发展的区域分析与研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不同发展程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后进区域的经济开发和发展,经济发展中的区域经济关系,等等。6、关于经济发展的国外资源的分析与研究: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资本流动与经济发展,技术转移与经济发展,国际经济秩序与经济发展,全球化与经济发展,等等。7、关于经济发展的调控和政策: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计划,经济发展政策,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等等。8、关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和分析:经济发展的实践,经济发展的障碍,经济发展的难题和挑战,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等等。9、关于经济发展的国别研究: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具体研究。10、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面等。3、如何认识发展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答:发展经济学对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可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理论指导。其次,发展经济学已经对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发展经济学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发展思路。再次,中国新世纪的经济发展实践需要经济发展理论。在实践中要形成中国自己的经济发展理论,也可丰富发展经济学内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可用发展经济学理论来进行研究、解决。总之,可以应用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新世纪中国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一、经济发展理论的初步研究和发展经济学的引入1、改革开放前已开始研究经济发展理论;2、改革开放后引入西方发展经济学;3、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和编写发展经济学教科书。二、深入开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1、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2、提出以发展中大国为重点研究发展经济学;3、对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取得突出成果;4、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5、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进行总结、反思;6、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对策建议。三、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中需要研究的若干重大问题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3、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的转换;4、经济发展和新型工业化道路;5、经济发展中的资本、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6、经济发展中的人口、人力资源和教育;7、传统农业的改造、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乡镇企业的发展;8、经济发展中的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差距、区域经济矛盾;9、特定区域经济发展: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10、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升级、产业转移等;11、经济发展中的对外开放、外资、外债、外贸、参与经济全球化、提高开放度等;12、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13、经济发展中国家、政府的职能、作用和调控;14、经济发展中的反贫困;15、经济发展中收入分配变化的趋势、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利益群体的形成和矛盾等;16、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第二讲4、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简要分析二者的联系与区别。答: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的本国居民和在本国的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在本国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的本国居民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主要在本国、也包括在外国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1、二者的联系:二者都是在一定时期所生产并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二者都反映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规模、速度的基本指标。二者都是分析经济结构、研究比例关系、评价经济效益、预测增长趋势和测算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2、二者的区别:在于计算原则不同。国民生产总值按照国民原则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按照国土原则来计算5、什么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认识二者的关系?答:一、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包括生产部门的实物增长和服务部门的劳务增长在内的实际产出的增长。经济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在内、随着经济增长而实现经济进步,包含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分配改善、生活提高、福利增进、制度变革等内容的一整个社会过程。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两者的内涵有窄与宽的区别。2、经济发展中包容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3、在一定意义上两者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4、两者的相关性有多种表现。第一,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很难有经济发展,即要实现经济发展应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第二,有经济增长不一定就有经济发展,即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出现所谓的“有增长而无发展”局面。第三,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无增长而有发展的局面。二、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未处理好,单纯为GDP而GDP,环境、资源等方面都遇到各种问题。新世纪后,对经济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进程中,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不能一味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而是要促进经济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即经济活动产出量的增加的基础上,同时还要进行相应的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的演进、优化升级,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升生活质量,增进社会物质福利的,并对有关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各种发展机制进行完善和创新,等等。深化各项改革,使经济发展惠及全体人民。6、什么是经济发展?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至少应该包括哪些?谈谈对科学发展指标体系的认识。答:一、经济发展的一般词义:经济发展是指一定社会经济状态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原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经济学中经济发展的涵义:经济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在内、随着经济增长而实现经济进步,包含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分配改善、生活提高、福利增进、制度变革等内容的一整个社会过程。二、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至少包括:1、经济增长指标;2、物质生活质量指数;3、人类发展指数;4、就业;5、居民收入;6、消费者物价指数。等等。三、科学发展指标体系:以往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更多的是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续与协调发展,并没有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而科学发展就是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所以对科学发展指标体系进行创新和改进,将人的发展引入到指标体系中,是非常有必要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社会-经济-环境”三维复合的协调发展。而科学发展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三个文明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建设的战略方针,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统一于社会文明建设。除此之外,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人的全面的发展,要把人这个子系统当作科学发展的对象,从而实现了“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指标应该是:1、反映全面发展的指标。1)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2)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3)反映人口发展水平的指标4)反映环境发展水平的指标2、反映可持续发展的指标。1)反映经济发展潜力的指标2)反映社会发展潜力的指标3)反映人口发展潜力的指标4)反映生态承载能力的指标3、反映协调发展水平的指标。第三讲7、什么是物质资本?怎样认识物质资本的限定性?答:一、所谓物质资本,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用来生产其它消费品或生产资料(资本品)的耐用品,具体存在形式一般为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存货(各种中间产品、在制品、制成品库存)等。(1)从时限来看,是在再生产过程中一定时期内存在的,相对较长,一般都为一年以上。(2)从用途来看,最基本、最主要、最直接的用途是进行生产其它产品。(3)从存在形式来看,是物质形态的耐用品。二、物质资本的限定性。有别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概念;有别于一般意义的资本概念;有别于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也有别于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8、用发展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说明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答:所谓物质资本,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用来生产其它消费品或生产资料(资本品)的耐用品,具体存在形式一般为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存货(各种中间产品、在制品、制成品库存)等。(1)从时限来看,是在再生产过程中一定时期内存在的,相对较长,一般都为一年以上。(2)从用途来看,最基本、最主要、最直接的用途是进行生产其它产品。(3)从存在形式来看,是物质形态的耐用品。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率资本系数(其倒数是资本产出比率)储蓄率资本系数代表着投资效率;储蓄率表明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重大小,如果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储蓄率就是投资率或资本积累率。如果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资本产出比率假定不变,储蓄率或投资率、资本积累率就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唯一因素。即要实现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前提是一定的资本积累率,是要形成一定量的物质资本。2、物质资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罗斯托的经济成长论:经济成长的六个阶段:传统社会,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或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起飞是具有关键意义的阶段,决定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一般是指工业化初期的一个较短的时期,约2030年,起飞就是要突破不发达经济的、传统社会的停滞状态。实现起飞要有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资本积累率即投资率(或储蓄率)要达到10%以上,这是基本的、先决的条件;建立起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体系;必须有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变革。3、物质资本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情况。其转移规模要受到投资和资本积累水平的制约,即要有一定量的资本或资本形成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物质条件;二是城市的工业部门要不断的扩张和发展。工业的扩张和发展也需要一定的资本积累和投资,即一定量的资本或资本形成也是工业扩张和发展的物质条件。4、资本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具有相当的贡献。经济学家对22国19501965年的实证分析表明:平均增长率为5.55%,人力资源平均增长率、资本平均增长率、资源配置效率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94% 、3.06% 、0.5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35%、55%、10%。说明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有较高的贡献度。5、物质资本稀缺对经济发展会形成严重的阻碍。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1953年出版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提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供给方面的恶性循环表现为:贫穷、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需求方面的恶性循环表现为:贫穷、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纳克斯得出一个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因此,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促进资本形成。9、简述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答: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1953年出版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提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用于分析物质资本的理论。供给方面的恶性循环表现为:贫穷、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需求方面的恶性循环表现为:贫穷、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纳克斯得出一个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在供给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生活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小;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稀缺,从而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资本形成也有一个恶性循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因此,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促进资本形成。要打破这种贫困恶性循环,必须进行大规模、全面的投资,实施全面增长的投资计划。通过同时在许多工业部门之间相互提供投资引诱,使各部门的投资有利可图,资本形成就能实现,恶性循环就能摆脱。第四讲10、什么是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说明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答:一、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一国一定时期所拥有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或者说是一定劳动者所拥有的劳动生产能力。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通过人力投资所形成的、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也可以说是通过人力投资所形成的劳动生产能力。二、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所形成的劳动生产能力,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即人力投资的过程。人力投资是为提高人的素质、人的劳动生产能力而支出的成本和费用。人力投资的内容:直接支出,即营养和医疗卫生保健支出、教育和培训支出;因接受教育和训练而放弃的收入,实际上是一种机会成本;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主要包括在本国内的途径(即:教育、培训、科研等)与在全球范围内的途径(即:留学移民、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许可等)。简单归纳为:教育;医疗保健;劳动者迁移;移民;信息获得;工作实践。三、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只有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互适应、平衡增长,才能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2、人力投资、人力资本的增长是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于资源增长率的重要因素。余值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于资源投入增长率的差额。3、教育和收入水平的正比变动关系,说明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4、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本吸收能力。a、人力资本理论的要求根据人力资本的理论,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要从过分突出发展中物质财富的积累,转向更加突出地注重全面提高人的发展能力,强化人力资源开发,较大幅度地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也就是从实际上存在的“以物为本”真正地转向以人为本。扩展的财富b、世界银行在1995 世界发展报告中首次用“扩展的财富”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认为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形成和创造的全部财富不能只局限于物质财富,而是由自然资本、人造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四大要素共同构成的“扩展的财富”。c、世界人力资本存量世界银行利用公开发表的数据对全世界192个国家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的资本存量进行了粗略的计算,结果表明全世界这三种资本的构成比为642016,人力资本是世界总财富中最大的财富。d、我国以往发展中的问题我国在以往的发展中,重视物质财富的积累,重视人造资本在国家财富中的地位,对于人力资本的形成与作用相对有所忽视,较为重视人口对发展的负担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人口向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转化。e、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又十分短缺,许多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均低于世界的人均水平,从国家财富的结构上看,我国的最大优势是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要把人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放在重于、先于、优于物质财富积累的位置,在每年新增加的物质财富中应有更大的比例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更快地增加全社会的人力资本积累。 11、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有哪些?答:一、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原因: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世界人口呈现膨胀增长趋势。人口转折模型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与所处的人口转变阶段有关。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转变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第二阶段,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保持原有水平;第三阶段,死亡率下降速度放慢,出生率也呈下降趋势;第四阶段,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发展中国家所处的人口转变阶段:一般认为处在第二阶段后期和第三阶段初期,两种情况。第一类情况,死亡率有所下降,但高出生率持久存在;第二类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同时下降。2、人口出生率的微观模型(成本-收益分析):经济原因培养小孩的成本:(1)母亲的“机会成本”,即因生育、抚养孩子而放弃参加工作所能取得的收入;(2)对孩子的抚养、教育费用。培养孩子的收益:(1)孩子将来可获得的收入,即参加劳动获得经济效益;(2)孩子将来对父母的赡养,即获得养老保险收益。此外,还有维系家庭的地位、维系家族昌盛等方面的收益。如果收益大于成本,则出生率高:反之,则低。贫困的恶性循环:国家越穷,人口越多;人口越多,国家越穷;或者说,越穷越生,越生越穷。3、传统的婚姻观念:文化原因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早婚早育、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4、人口增长的惯性人口增长具有强大的惯性,即使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严厉的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的势头也会持续几十年之久。生育观念的持久固定性;儿童比重的增加二、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有哪些?人口增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段时间之内,有其有利的一面。为社会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对恢复性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保障。然而,由于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很多负面影响。1、人口过快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人口过快增长减少用于生产性投资的资本积累;人口过快增长减少用于提高国内生产能力的外汇支出;人口过快增长严重制约人均收入的提高。2、人口过快增长导致人力资源闲置,引起严重失业、就业不足。3、人口过快增长降低人力资源的质量。儿童的营养、卫生条件差,影响未来的劳动能力;家庭负担重使劳动力的教育程度降低;从国家来讲,教育投资少,减少了教育机会,教育数量不足和教育质量下降,导致人口素质、劳动力素质差、下降。 12、运用所学发展经济学理论说明“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答:通过发展经济学理论中人口出生率的微观模型(成本-收益分析)进行分析:1、培养小孩的成本:(1)母亲的“机会成本”,即因生育、抚养孩子而放弃参加工作所能取得的收入;(2)对孩子的抚养、教育费用。2、培养孩子的收益:(1)孩子将来可获得的收入,即参加劳动获得经济效益;(2)孩子将来对父母的赡养,即获得养老保险收益。此外,还有维系家庭的地位、维系家族昌盛等方面的收益。如果收益大于成本,则出生率高:反之,则低。在现实中,国家越穷,人民群众也越贫穷。贫穷状况下,母亲的“机会成本”和对孩子的抚养、教育费用相对较低,而培养小孩的收益,即孩子将来可获得的收入和孩子将来对父母的赡养等等,相对较高。故而越穷越生。而随着出生率的增高,人口越来越多,使国家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进而越来越穷。进而形成了贫困的恶性循环:国家越穷,人口越多;人口越多,国家越穷;或者说,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为摆脱这种贫穷恶性循环理论,就要限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将人口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第五讲13、什么是工业化?怎样认识工业化的涵义?简述工业化的衡量指标。答:工业化是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或者说是国民经济结构从以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向以现代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转变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现代的工业国的过程。工业化的涵义是第一,工业化是一个历史性范畴。所谓历史性的范畴,是指工业化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和标志。在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时期,是以蒸汽机的使用即机械化为标志和内容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气化又成为工业化的内容和标志;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工业化在当代又进入自动化、信息化为标志和内容的时代。第二,工业化是一个世界性范畴。所谓世界性的范畴,是说工业化的内容和标志,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相互比较中才能确定的,工业化的完成或实现,是要接近或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第三,工业化的核心内容是现代工业的发展。表现为现代工业的持续增长,也可以说表现为工业在国民经济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持续上升;推进和实现工业化,就是使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第四,工业化是一个经济结构调整、变革、演进的过程。工业化表现为产业结构向着合理化、高度化的方向演进,表现为工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推进,也表现为结构演进过程中主导产业的依次更替。第五,工业化也是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工业化是以工业增长为动力、以工业进步带动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相应改变着人们的社会活动方式,因而工业化的发展也意味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化的衡量指标:较为全面的回答:1、工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计划经济中,曾把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作为工业化的标准,斯大林就曾认为这一指标超过70%即实现了工业化。2、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值额的比重3、霍夫曼比率(比例)霍夫曼比率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运用霍夫曼比率分析工业化的进程表明,工业化的发展往往表现为生产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根据霍夫曼比率,工业化进程包括四个发展阶段:根据霍夫曼比率,工业化进程包括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霍夫曼比率为5。第二阶段,生产资料工业开始加快发展,消费资料工业也在发展,但速度开始减缓。不过,生产资料工业的规模仍然不及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平均为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的2.5倍,即霍夫曼比率为2.5 。 第三阶段,生产资料工业持续加快发展,生产资料工业与消费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大致相当。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基本相同,即霍夫曼比率为1。 第四阶段,生产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超过消费资料工业并继续上升。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低于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即霍夫曼比率小于1。4、产业结构的状况,农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5、就业结构的状况,农业、工业、制造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 6、信息化水平,可用信息化指标体系来衡量14、试述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其原因。答:工业化是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或者说是国民经济结构从以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向以现代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转变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现代的工业国的过程。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一、工业化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1、工业化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工业化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工业化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3、工业化提供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4、工业化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5、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发展;6、工业化促进现代化。二、工业化推动城市的发展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先导,从历史上看,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结果。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城市化开始以后,必须依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发展。3、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加速器,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要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来实现。4、工业化为城市化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许多条件,如建设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要依靠工业来提供。5、工业化构成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一,工业化的生产活动的聚集性。生产聚集,促使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形成聚集效应,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第二,工业化的经济活动的联系性。经济活动联系的扩大,不断引起新的产业的出现、产业群的形成,促进和带动各种配套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二,工业化的经济活动的联系性 第三,工业化的生产效率的先进性。工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率提高,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工业化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第四,工业化的生活方式的现代性。工业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联系,促进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吸引和容纳更多的人进入城市生活和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15、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包括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客观依据、基本内容和主要方面)。答:工业化是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或者说是国民经济结构从以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向以现代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转变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现代的工业国的过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依据:第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时代要求。第二,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条件。第三,中国以往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基本国情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要求。第四,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需要。我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历史的发展、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基本国情、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决定了不能再走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科技含量低等为特征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因此,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我国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容: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差异愈益明显,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主要、最突出的标志,因而信息化也就成为工业化的重要内容,是带动工业化的强大动力第二,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第三,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必须把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第四,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工业化和扩大就业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矛盾,而我国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因此,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妥善处理好工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矛盾,不仅是扩大内需、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发挥我国独特优势,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方面: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16、什么是产业结构?如何认识产业结构的涵义? 答: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类产业的构成状况、比例关系及其内在联系的总和。产业结构包括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构成状况,表明产业种类和数量;涵义包括产业之间的比率,表明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大小;包括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表明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依存、制约、促进的状态与方式。各产业的构成状况与比例关系,是产业结构的数量规定;而各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产业结构的质量规定。第六讲17、什么是城镇化?什么叫城镇化率?如何认识城镇化的内涵?答:城镇化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增强,特别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或者说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镇化率:在不同的国家,对城镇人口的界定是不同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现一定的城镇化水平或城镇化率。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测定,先后主要有三种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第一种是按户籍管理的非农业人口为城镇人口进行统计的城镇化水平,即把按户籍管理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指标。第二种是以城镇建成区的市辖区、街道及居委会的人口为城镇人口进行统计的城镇化水平。即把按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口径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指标。第三种是以设市的市建制的城市和市镇建制的城镇区域内居住半年及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为城镇人口进行统计的城镇化水平,即把按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口径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指标。这种统计口径存在问题,一方面市辖区、不设区的市和建制镇所辖行政区域中包含的农村成分并没有完全剔除,另一方面把大量的流动人口算为城镇人口,也可能高估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的内涵:一、城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1、人们经济活动的转换,即非农产业在地理上的聚集,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效益突出,社会劳动生产率持续上升,第二、三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2、人们活动空间的转换,即城镇地域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随经济活动的转换,城镇地域不断扩展,农村地域逐渐转变成为工业、居住和商业区,从而转化为新的城镇区域或卫星城镇,城镇的规模、等级、数量都得以发展;3、人们生活方式的转换,即城镇的思想、观念、意识、行为等等的扩散,反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社会交往、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进步与改善;4、人口的空间转换。二、城镇化的集中表现是人口的城镇化。城镇化的集中表现是人口的城镇化,任何城镇的兴起和成长都与人口的空间转化联系在一起,城镇发展过程中人们经济活动的转换、活动空间的转换和生活方式的转换,都是以城镇人口聚集以及占总人口比重的提升为基础的。因此,全世界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就是以人口城镇化来表现的。18、城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有哪些?为什么说推进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答:城镇化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增强,特别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或者说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1、城镇化形成一定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心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就会发展、城市规模就会扩大、城市的功能也在加强,就逐步成为一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对于一定区域的经济发展就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城镇化促进城市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两大基本功能,一是聚集功能。城市的基本特点就是具有高度的聚集性,聚集功能能够吸引各种经济要素的集中、结合、合理配置并形成规模经济。二是辐射功能。在一定区域,城市以自己为中心,形成一定的辐射半径,对辐射范围内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扩散作用,把城市经济与其周围地区经济联系在一起。3、城镇化为工业化、产业化的提升、发展创造条件。城镇化推进为工业发展拓宽市场需求基础,城镇化推进促进提高工业聚集规模经济性,城镇化推进为工业化、产业化提供资源配置、因素重组的机制 推进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第一,推进城镇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减少农民数量,如果农村人口减少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即可增加30%。而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惟有靠加快城镇化进程才能最终完成。第二,推进城镇化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客观要求。城市消费:如果城市人口能够与工业化一样快速增长,达到50%或60% ,工业品相对过剩的局面就会大为改观,许多过剩的工业消费品产业至少还有20年的高速增长前景。农村消费:只有通过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减少农民的数量,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村、农民的消费需求才会有相当大的增加。投资需求:加快城镇化进程还将引发大规模的交通网络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及居民住宅建设,从而极大地扩张投资需求,并通过投资乘数效应带动就业和消费的增加。产业升级,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依赖于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产业升级一般是通过大城市将传统的或较低技术的生产扩散给中小城市,从而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并实现一轮又一轮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第三,推进城镇化是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并扩大就业的客观要求。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比重偏低。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00年我国全部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三产业的占27.7%,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40%左右,发达国家平均水平60%以上。第四,推进城镇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人民生活的中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文明的标志。城市是现代产业的集中地,其聚集性形成生产经营的规模经济,从而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核心基地和主要动力源。城市不仅集中了大批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科学技术研究人员,而且拥有良好的信息产业基础和知识经济环境,是现代科技、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主要载体。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过程中,对于全国的产业升级、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发挥着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城市的繁荣发展,将意味着整个国家走上富强之路。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反映并决定着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19、简要论述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的主要方面。答: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一是以大城市为依托。根据大城市的能量等级和辐射空间,发展大城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培育国际性大都市。第二个层次是扩大和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第三个层次是扩大和提高50万人口至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应把有条件的中小城市发展为大城市并完善城市功能,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使这种规模的大城市达到相当数量。二是重点发展中小城市。我国660多个城市中,城区人口在20万到50万之间的中等城市有200多个,20万以下小城市的有350多个,中小城市共570多个。要把一些具备条件的小城市扩张为中等城市,并从小城镇中培育一批小城市,使中小城市数量有所增加,使我国的中小城市总量再增加100个左右。三是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发展小城镇要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注重实效,小城镇建设要规模适度、增强特色、强化功能,把城镇建设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在一起,城镇功能的定位、规模的确定、基础设施的配置以及建设与环境关系的处理等,都应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协调,同时进一步完善推进小城镇发展的各种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第七讲20、什么是制度?怎样认识制度的内涵?制度构成包括哪些方面?答:制度是人为设定的、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公共规则,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构成。制度的内涵:第一,制度是人类行为的结果。即定义中所说的,制度是人为设定的。这就是说,在人类行为和制度的相互关系上,制度首先是一种内生变量,是人类自身行为进行选择的结果。这实际上已经最为原则的涉及到了制度起源、制度形成、制度创新、制度调整、制度变迁等问题的最一般的原因。第二,制度是人类行为的约束。即定义中所说的约束人们行为。人的行为也是在一定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实施的,因而制度就又构成对人类行为的约束,这种约束能够调整人们相互之间的行为关系,进而保证社会经济活动的均衡和较高效率。如果没有制度所构成的约束,那么人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结果,只能是社会经济生活的无序、混乱以及低效率。第三,制度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即定义中所说的公共规则。首先,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制度也具有非排他性,尽管一定的制度形成伊始也许并不是作为公共物品来提出的,但一旦形成后就适用于社会,人们就要遵守和服从制度,就要接受制度的约束,对制度作用的结果就要分享;再次,从存在形式上看,一般的公共物品都表现为有形的、具体的,如城市公共设施,而制度作为公共物品则是无形的,因而我们说制度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而没有直接说制度是一种公共物品。如果说制度是一种公共物品,那么它就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第四,制度是一系列约束规则与实施机制构成的体系。这是定义中的后半句话,讲的是制度的构成。制度的构成:(一)正式规则或正式约束1、定义是人们有意识创造的、有明确规定的、有较强的强制性的,同时又有正规的实施机构和实施手段及实施方式的各种规则或约束。2、类型 (1)政治规则(2)经济规则(3)交易合同或契约3、内容 一是关于行为责任的规则,即一定的行为主体承担一定责任的规则,也就是规定一定的责任由谁来负,一定的事情由谁来做,一定的行为主体是做什么的。如政府、企业的责任,什么事情由政府做、什么事情由企业做,等等。二是关于行为边界的规则,也可以说是人们行为的选择空间,即行为实施时,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如一定的制度规定企业可以自主地进行生产经营以追求最大利益,但不可以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运动员可以去追求最好的成绩,但不能为追求成绩而服用兴奋剂、不能有意伤害其他参赛者,等等。三是关于行为激励的规则,一个方面的内容是惩罚,即对行为主体超出边界、违反有关规则的行为实施进行惩罚,也就是规定违反规则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四是关于行为度量的规则,即对有关行为及其所涉及的客体的尺度大小,确定度量的标准。(二)非正式规则1、定义:是人们在共同认知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非强制性的或较低程度强制性的行为约束规则,一般包括社会习俗、习惯、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思想信仰、意识形态等。2、作为制度构成的原因:(1)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与人类理性的有限性(2)是正式规则约束人们行为的有限性(3)是非正式规则的实施成本或费用较低3、局限性: 缺乏强制性或强制程度较低(三)实施机制1、制度中包括实施机制一个社会的制度是否有效,是否真正能构成对人们行为的约束,除了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是否完善以外,还要看其实施机制是否健全。离开了实施机制,任何制度、特别是正式规则就形同虚设。人们常说,“有法不依”比“无法可依”更坏,历史上以“人治”为主的国家,并不是没有制定法律,而是没有建立起与法律制度相配套、相适应的实施机制。因此,实施机制是制度的一个构成部分。2、建立实施机制的原因(1)社会经济活动的复杂性(2)人的有限理性(3)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存在3、实施机制的三种形式(1)自我实施,自律(2)互相实施,相互制约,互律(3)委托实施,第三方实施,把实施约束的权力委托给第三方,他律4、实施机制的效果大小(1)实施机制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实施机制所导致的违约成本的高低。(2)违约成本和违约收益之间有一个比较,有效的、强有力的实施机制会使违约成本极高,大于或者大大高于违约收益,从而使任何违约行为都变得不划算,行为者一般就会接受制度约束;反之,行为者则会选择违约。(3)因此,有些人成为违约者不在于他们的基本动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而在于他们的利益与成本之间的差异,即通过不付成本或付出较少的成本而获得较大的违约收益。21、试述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答:制度是人为设定的、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公共规则,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构成。制度对经济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1、制度是市场活动及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制度特别是有效的产权制度为生产经营、市场交易、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前提和保障。制度可以为市场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服务,如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所需要的规范、框架、标准、尺度等。制度可以为在经济活动中实现合作创造条件。制度通过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减少信息成本,规范行为主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减少或降低经济活动中阻碍合作的因素,使行为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进而为人们在广泛的社会分工中达成合作创造条件。2、制度为市场活动及经济发展提供激励。制度可以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制度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抑制人的机会主义倾向而降低交易费用。制度可以使外部经济效应内部化。制度可以为提高效率和经济发展提供保障。3、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源泉。经济增长率中的余值归因: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没有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制度创新本身能够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经济进步的制度因素:制度创新能够推动生产要素发挥更大作用。4、不同情况下的制度效率。在缺乏有效制度的条件下,进行制度创新所形成的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