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银行管理论文银行扩展外贸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分析【摘要】一段时间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呈现单边上扬趋势,给外贸公司出口造成了很大压力,为帮助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有的银行推出信用衍生产品。然而,金融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它往往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其成因在于信息不对称、价格波动随意性和监管不力。本文从以上三个风险出发,探讨银行如何在扩展外贸国际业务的同时,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关键词】国际贸易信用衍生产品风险一、背景目前,人民币汇率呈不断升值的波动趋势,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外贸企业一方面面临美元贬值引起的结算损失,另一方面又面临出口退税降低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多的进出口企业关注人民币升值后的影响,其中,出口企业希望加快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提前收款结汇,进口贸易企业则希望推迟付汇,利用人民币升值时机降低财务成本。对此,内地各家银行纷纷瞄准进出口企业金融避险的需求,拓展市场空间。例如国际保理、出口信用保险、出口商业发票贴现、远期外汇交易、外汇买卖、远期结售汇等业务都能够很好地解决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商面临的资金占压、进口商信用风险和汇率风险的问题。然而由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复杂性、多样性、杠杆性等特点,使商业银行在防范、控制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风险的客观存在,对商业银行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一方面推动商业银行通过有效风险控制,规避负面效应,获取较好收益。另一方面,如果操作不慎,信用衍生品风险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二、风险描述及原因分析(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界定,它是指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合约对手违约或无力履行合约义务的风险。在违约事件中,风险损失是寻找新的合约完成人的成本,包括对方违约可能性的大小和违约造成损失的大小等。除此以外,其他信用衍生产品,例如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由于交易对手无力履约时所产生风险也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显著特点是不可能导致任何以外的收益,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信用风险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由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是在市场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对交易的另一方的信息缺乏了解,影响其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导致交易效益降低的现象。信息不对称体现在交易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合约执行信息不对称、交易者与交易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方面。1交易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表现为由于银行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