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管理论文-集群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型融资的实证分析.doc_第1页
银行管理论文-集群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型融资的实证分析.doc_第2页
银行管理论文-集群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型融资的实证分析.doc_第3页
银行管理论文-集群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型融资的实证分析.doc_第4页
银行管理论文-集群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型融资的实证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银行管理论文-集群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型融资的实证分析为了深入地考察和分析浙江集群企业快速成长背后存在的金融推动力,我们对绍兴市的三个较为典型的产业集群组织绍兴县纺织集群、大唐袜业集群和嵊州领带集群的银企关系型融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开放式与半开放式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银行问卷12份,回收12份,有效10份;发放企业问卷84份,收回84份,有效问卷68份。企业规模以年销售额为划分依据,依次为500万元以下,5001000万元,10005000万元,5000万1亿元。1亿元以上占29.26%,1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占70.74%,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内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一、群内银企关系调研结果显示,在群内银企间形成一种紧密联系的关系,94的企业表示“集群能够给融资带来很大的便利”,其中50的企业认为其原因表现在“易得银行贷款”;26的企业表示“具有灵活信用期”,18的企业表示“易得民间融资”,可见群内融资具有一定的融资效率,以下从各个侧面分别探讨效率的表现形式:(一)群内资金供需状况群内企业对本地资金供给状况的评价显示,大多数企业认为本地资金供给大致能满足自身需求,群内基本不存在难以融资的情况。表1数据显示:生产规模5000万以下的中小企业对银行资金供给的满足评价都是至少好于“基本满足”,规模大于5000万的企业回答至少是“勉强满足”,虽然群内仍有15%的企业表示“不能满足”,但我们可以观察到只有规模稍大型企业才反映资金供给不能满足需求,这并不否认融资效率,而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因于企业规模的庞大与地方金融较小产生的不适应性,具体地说,由于群内金融机构多为支行性质金融机构,放贷限额是金融系统本身内在规定的,很难满足大型企业一次大规模的资金需求,而这一缺陷存在于整个中国信贷市场,明显是制度上的问题。此外,规模越小的企业,其对资金供给的评价就越好,尤其是规模在500万1000万之间的企业,67%的企业表示“很满足”。这些现象和非集群条件下的情况是截然相反的。(二)群内审贷时间审贷时间的长短决定了企业项目的一部分机会成本,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的表现之一就是银行审贷时间过长,最终耽误企业项目投资,因此在风险给定的条件下提高审贷速度,这无疑是对融资效率的一个重大改进。注:其中百分比表示有多少比例的银行其大多数贷款符合该审贷时间表2是分别对群内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审贷时间作的一个统计,数据显示:群内样本银行的群内企业短期贷款审贷时间60在1周以下,长期贷款60在一个月以下,而群外银行,其一般短期贷款审贷周期大多为1个月,长期贷款大都3个月,如果发放对象为中小企业,审贷时间将更长,甚至不予放贷。(四)抵押品的多样性导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的另一重要表现是抵押品的不足,一方面,中小企业往往因资金上的不足,对厂房等固定资产进行租用,而将资金几乎全部投向机器设备;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对房屋土地等没有切实产权。在一般情况下银行不接受机器设备抵押,或者要求苛刻,大部分企业由于不能提供有效、足够的担保物而陷入一种融资困境。注:百分比表示被调查对象中选择允许使用该项抵押品的银行占多大比例,以下同。表3是关于群内外银行在抵押品选择上的差异对比情况,我们发现,对于机器设备、商业票据、股权三项抵押品,集群银行选择允许使用的比例较非集群银行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再例如生产原料、产品类以及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抵押品,虽然在群内较少的银行选择允许将其作为抵押品,但相对于群外来说,至少增加了几类途径。表4显示了集群与非集群条件下几类抵押品的“贷款担保比”差异,对比发现,集群条件下,机器设备的贷款担保比有了明显的提高,访谈中,更有群内银行反映,对于一些群内的老客户,贷款担保比还可视具体情况灵活地上浮;处理抵押品时,能够非常及时地找到买家,虽然由于法院程序等体制上的原因造成一定滞后,但相对于非集群条件下来说,仍然进一步优化了抵押品变现效率。二、集群融资效率机制分析上文我们利用实证数据,从抵押品、审贷时间以及融资创新等角度展示了集群条件下融资条件的放宽,体现了新型的关系型融资效率,而隐藏在其后的效率机制是值得深究的,笔者认为是信息、交易成本以及银企长期动态博弈关系根本上改善了集群融资环境。以下就各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一)集群融资信息机制集群由于地域、社会资本、竞争激励等原因,造就了群内相对完善的信息环境,因而改善了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提高了融资效率。在群内,由于完整的产业链关系,加上地理的接近性,积累了深厚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又称关系资本,科尔曼(Coleman,1988)把蕴含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的资源概括为社会资本,如信任、规范和网络等成为社会资本。,银行可以通过各种软信息了解审贷企业的资信状况。注:百分比表示被调查对象中选择该种方式作为主要信息获取渠道之一的银行占多大比例。表5为群内外信息获取渠道的对此调查结果。数据显示:有更多的群内银行选择了“通过上下游企业”、“通过同类企业”以及“通过当地政府”获取信息,而“通过本行专业行业调查员”与“通过当地行业协会担保中介”成为群内新增的信息获取渠道。在对集群内银行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几乎每家银行都设有行业调查员,分析群内企业的行业前景,从而再以此分析群内某企业的前景状况,以上优势都得益于集群内完整的产业链关系。在非集群条件下设立专门的行业调查员其成本是巨大的,因为银行面临的客户来自不同行业,相比之下,集群内大量企业从事同一产业,银行设立专业行业调查员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低信息处理成本,产生高收益。集群中介机构在提供信息方面也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行业协会是集群特性所在,政府部门在信息提供方面相对于非集群条件下来说,作用更加明显。集群是主导产业企业与各种中介机构包括政府的一种柔性生产聚合体。调查对象中,几乎每个集群都设有行业协会,有政府组织的,也有企业自发形成的,且以企业自发组织的居多,例如嵊州的领带行业协会,在银行融资时会给银行提供关于某企业资信及发展前景的信息,而且协会还会主动去调查哪些企业正需要资金、哪些银行有资金空缺并为两者提供信息,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此外,强劲社会资本的作用,使群内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互识社会。调查对象中,97.06%的企业都由本地人创办,创办年限平均20年以上,长期进行合作与交流,银行常常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得到一些正常渠道难以获得的信息。例如安华信用合作社除了设立信贷员之外,还在村里设置协贷员,协贷员通常由村长书记担任,平时时刻保持联络,村长将成为协贷员作为自身一种殊荣,认真履行责任,并且其为了自身的声誉、职位以及在该地的社会关系,不敢撒谎,双方在合作中共存。(二)集群融资交易成本降低机制交易成本过高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因素,集群因信息对称、完整产业链的作用等带来了交易成本的降低,进而产生了一系列效用,形成了“集群融资成本降低机制”。调查结果显示,100的银行都表示为群内企业放贷能够减少工作量。这种改进表现在信息、抵押品等各个方面。概括起来,交易成本的降低至少带来以下三个好处:第一,降低了银行放贷的事前审核成本与事后监督成本。此外,地理的接近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少的交通与通讯成本,于是变相增加了银行收益。第二,坏账处理成本减小。一旦企业出现违约,银行会采取将抵押品变现或者促使破产企业被兼并等手段来降低损失。根据上文对银行抵押品选择的数据分析,机器设备在群内通常是可以抵押的,而且贷款担保比优于群外,这些都归功于群内抵押品的低变现成本。首先,集群的专业化特性为抵押品处理创造了一个完善的空间,大量同质企业的存在使得破产企业的机器设备必定能在群内找到买主;其次,信息的完善加上地理的接近性,节省了不少搜寻买主的成本;再次,群内常常设有专业的抵押品变卖组织,从银行手中购买抵押品,再以一定的价格在群内变卖,进而提高了资金周转使用率。第三,破产企业被兼并的可能性增加。即当某一企业破产后群内另一企业会以很快的速度兼并该破产企业,承担其债权债务。在发放的10份银行问卷中,90的银行都表示这种接手关系在他们的贷款案例中普遍存在,银行很少出现死账。同样是信息、专业化特性和地理性质的作用降低了兼并收购过程中的搜索成本,降低了交易成本。(三)集群融资银企动态博弈机制群内企业与银行间的博弈是一个长期动态博弈,在守约的长远利益大于眼前利益的条件下,企业不会选择违约,银行也必然选择贷款,双方长期互动合作,形成“集群融资银企动态博弈机制”。企业一旦对某家银行违约,其收益为银行贷款的本金与利息,其损失为得不到贷款银行的下次合作,这可以看成银行对其惩罚的“个人实施”,在信息隔绝的条件下,个人实施仅仅局限于这一银行,很难扩展到“社会惩罚”,而在群内,信息的快速传播,企业违约的信息马上会在群内传递开来,甚至被其同行利用作为竞争素材,企业的社会声誉受到损失,惩罚由个人实施转变为社会实施。这对于一个以声誉为基石的群体来说,对企业的惩罚是相当严重的,违约企业将最终被驱逐出本产业区。更进一步,由于集群内企业表现出极强的根植性,即群内企业对特定的区域环境关系如制度安排、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观念、风俗、隐含经验类知识、关系网络等的严重依赖性(Granovetter,1985),企业离开该群体将无法生存下去。调查数据显示,在绍兴轻纺产业集群97.06的企业都由本地人创办,创办年限平均20年以上,长期进行合作与交流,95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表示,离开当地经营,各种配套设备以及原材料的供应商都需要重新寻找,其结果是难以想象的,任何一个理智的企业都会选择守约。如果企业守约,贷款银行便会对它给予正的评价,方便其下次贷款,即激励产生了“个人实施”,在信息隔绝的情况下,激励的“个人实施”也无法转变为“社会实施”,造成企业失去了继续守约的动力;相反,在群内信息的对称性使得这种守约产生一次次声誉的累加,企业的声誉的提高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下次与银行合作的便利,更是提高了每次与群内供应商、销售商等其他组织谈判的地位,成为企业守约的“动力源”。在这种长期动态博弈情况下,银企双方实现互赢,并逐渐产生出一种“双重乘数放大效应”(魏守华,2002),群内高经济增长率,带动资本积累的加快,通过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进一步放大,贷款更多,投资增加,经济进一步增长。银行实现风险、成本、收益三重收获,银企双方在合作中得到互赢。三、结论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结果:第一,集群确实能够带来融资环境的优化,这表现在审贷时间的缩短、抵押品选择的多样化、贷款担保比的上升以及创新融资方式的层出不穷等各个方面。第二,群内完整的产业链以及长期积累的社会资本不仅弱化了银企信息不对称,而且降低了集群融资的交易成本,使得银行与企业形成长期动态博弈关系,再加上根植性的作用,创造出银企互赢、互动的合作现状。同时应该强调的是,虽然集群融资为银行降低了不少信贷风险,增加了银行收益,但银行仍不应盲目放贷,尤其应该更加重视对产业整体风险与前景的研究。集群是一个专业化组织,大量企业在同一产业链上生产,而银行的大多数贷款都发放给同一行业,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单个企业的微观风险被分散了,只剩下整个产业的系统性风险,这些无法通过组合规避,因此一旦整个行业不景气,必然意味着银行将遭致重大风险损失,可见,银行要重点研究如何化解产业风险,这将比单个企业的微观风险更为重要。此外,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应该加大力度支持地方银行,加强其资金实力,增加信贷力度。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得到:78.6的企业同等条件下都倾向于地方银行贷款。地方银行在利率浮动灵活性、制度灵活性方面常常优于大银行,而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国有银行过于僵硬的体制往往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或者审贷时间的相对过长会增加企业项目机会成本,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鉴于地方银行的适应性,农村信用社等小型机构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扶持。参考文献:1魏守华.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特点及策略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