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谈“就地城市化”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实践.doc_第1页
农村研究论文-谈“就地城市化”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实践.doc_第2页
农村研究论文-谈“就地城市化”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实践.doc_第3页
农村研究论文-谈“就地城市化”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实践.doc_第4页
农村研究论文-谈“就地城市化”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实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研究论文-谈“就地城市化”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实践论文关键词:城市化;农村“就地城市化”;新农村建设论文摘要:“农民进城”只是农村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它的实质则是农民生产方式工业化、生活方式城市化、思想观念现代化。在当代世界发展特别是交通和通讯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农村城市化更多地表现为“就地城市化”。“就地城市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一种重要形式。城乡统筹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节约土地、生态良好、与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相适应,是一种新型城市化的路子。农村“就地城市化”已经不是理论上的推想,而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是对我国城市化实践和理论的科学概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如何把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使之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本文提出的农村“就地城市化”观点力图对这一问题作些探讨。一、深化对“农村城市化”的理解(一)“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就地城市化”要弄清什么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首先对什么是“城市化”要有深入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个定义基本上反映了以往人们对城市化的认识。城市化一般也是指农村城市化,即农村变为城市。但是,在理解这一概念时,人们往往只重视城市化的表现形式而忽视其实质,一提到农村城市化,很多人就会理解为是大批的农民进入城市,由农民变为市民;农民进城越多,城市化率越高,经济社会发展就越先进。这种“农民进城”的单一城市化思路,曾经使我们吃了不少苦头。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不顾经济发展条件,片面追求提高城市化率,一味扩张城市规模,千方百计吸引农民进城,甚至用“圈地”的办法把大批农村人口并入城市,致使全国几千万农民失去土地,而利益又得不到合理补偿,就业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年老无保的“三无”人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教训应该记取。随着当代世界发展特别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展,我们看到,农村城市化的内容和形式正在发生变化,必须重新认识这一事物,刷新这一概念。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它的表现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而它的实质则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即农民生产方式工业化、生活方式城市化、思想观念现代化,归根到底是农民生产生活的日益文明化。在当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从传统的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变迁,知识化、信息化、生态化、人性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我国在这种条件下实现城市化,决不能再走传统城市化的道路,而应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走城乡统筹、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节约土地、生态良好、与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化的路子。这种新型城市化,不仅仅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而更多地表现为实质内容的城市化,更多地表现为农村“就地城市化”。所谓农村“就地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原有的居住地址,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就地”即原有的居住地,包括原自然村、行政村和合村并点的新社区。(二)农村“就地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所致,我们不能重走欧美国家的城市化道路。我国有13亿人口,而适宜人们居住的面积有限,所以在短时间内把大部分农民集中在城市是不现实的,很多人只能“就地城市化”。农村就地城市化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和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因为实现农村“就地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的过程,也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过程,当然也是增强农民购买力、扩大农村市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需要城市大量的物资、技术和人才投向农村,因而拉动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农业的发展也会给城市工业提供更多优质的原料,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会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转移到二、三产业,满足城市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我国城市化的路子应该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就地城市化协调发展。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制定了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政策措施,为实现农村就地城市化带来强大动力。农村就地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村就地城市化的基础和前提,农村就地城市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高级阶段;新农村建设不断成长着农村就地城市化的因素,农村就地城市化为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二、农村“就地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现代交通和通讯的高度发展,为农村就地城市化提供了先决条件。现在农村交通四通八达,很多地方村村通油路,全国大部分农村已经形成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农民出行和货物运输非常方便。在通讯方面,现在大部分农民家庭安装了电话,或有了手机,电视基本普及,少数家庭拥有电脑,不出门也能了解天下大事,也能进行商务活动。交通和通讯的高度发达,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减少了生产要素集聚的成本,使相对分散的农村也能产生资源的集聚效应,使城市和农村的区别不再那么明显。电视等传媒的普及,使城市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广泛向农村传播,农民接受信息的渠道和城市几无差别。2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职业非农化。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产业化,以及先进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将会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大批农民逐步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人和更多的时间从事非农产业。现在,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的乡村企业就是农民群众在自己的家乡兴建的非农产业;也有大批的农民长期进城务工,从事二、三产业,成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这说明,农村中一部分农民已经脱离农业生产,或部分脱离农业生产。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市场观念、信息观念大大增强,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也在提高,农业生产日益工业化。这和原来意义上的农民相比,已经发生部分质变。3农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国家对农村的巨大投入,为农村就地城市化提供了直接动力。将有力地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使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民将得到更良好的教育,享受象城市人一样的医疗条件和充裕的文化生活。2007年,仅中央财政投入的支农资金就达4300亿元,以后还要逐年增长,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普照农村,更多地惠及农民。4我国社会人文因素是农村就地城市化的重要根据。首先,我国人口众多,特别是东中部地区,人口稠密,把大部分农民集中到城市是不现实的。并且,农民有着浓厚的乡土观念,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有着共同的生活习惯,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的家乡办厂创业,在家乡安排自己的事业,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其次,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和惠农政策,也有利于农民亦城亦乡、亦工亦农,这种就业方式也有利于减少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震荡。再次,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60%甚至更高,也还会有好几亿人生活在农村。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村是祖国大好河山的重要组成部分,难道不应该把它建设得更加美好吗?难道不应该让几亿农民同样享受现代化的成果吗?所以,实现农村就地城市化也是人心所向。5农民工是推进农村就地城市化的巨大力量。据资料,现在我国每年跨区域流动的农民工及其家属约有2.2亿人,每年从城市带回农村的资金约有10000亿元以上。这项庞大的资金必然拉动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走南闯北的农民工不仅学到了技术和经验,而且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学到了城市人的文明生活方式,自身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返乡之后,将先进文化和城市文明带回农村,引导农村更加关注信息社会的动态,更加注重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更加关注子女的教育培养和少生优育等,按照城市的生活方式来改造自己的生活,这就大大加速了农村就地城市化进程。6“逆城市化”的不断扩张和发展,为农村“就地城市化”提供了根据和参照。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传统的城市化带来了人口密集、交通拥堵、房价昂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即大批生活稳定的中产阶层已从城市迁到了郊区或农村居住,因为那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且住房便宜,很适合人们的居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根本区别。我国的大城市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城市化率高达60%以上,人均GDP接近或超过3000美元,人们早已进入小康社会,舒适的居家环境已经成为大众的消费追求,也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势。“逆城市化”不是非城市化,而是城市化发展的另一种模式,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三、“就地城市化”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实践农村“就地城市化”已经不是理论推想,而是广大农民群众活生生的实践。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广大农村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就地城市化的典型,这些地方的农民大部分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已经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民收入较高,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基本实现福利化,农民生活水平超过城市,被誉为美丽富饶的“乡村都市”。这些“就地城市化”的典型,将产生巨大的教育、示范和扩散效应,带动农村就地城市化快速发展。江苏省华西村是全国共同富裕的典型。为了帮助更多的村富裕起来,先后出资近千万元帮助中西部20多个省市区培训县、镇、村干部1万多人,开辟了一条民间智力扶贫的新路子。1996年起出资在宁夏、黑龙江援建了2个“省外华西村”,均取得明显成效。从2001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富裕道路。现在,每年到华西村考察和旅游的人员达100多万。华西村对全国各地农村的教育和示范作用非常巨大,很多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来这里参观学习,吸取经验,受到鼓舞,很多专家学者来这里考察,著书立说,弘扬华西村精神。华西村的教育、示范和传播作用远远大于它对国家的物质贡献。据报道,近几年来,山东省在部分农村推进“就地城市化”改造,如临沂市义堂镇、淄博市马桥镇和兖州市、龙口市、烟台市的一些乡镇,合并行政村,组建新社区,实施“镇村向规模发展、住宅向高层发展、环境向生态发展、管理向社区发展、设施配套向城市看齐”,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北京市从2003年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加速郊区发展的战略,大力推进郊区“就地城市化”。据北京日报报道,2005年,仅怀柔区就有32个中心村实现了“就地城市化”,数以万计的农民告别了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的旧村落,搬进了花园式的新房。厦门市将全市200多个行政村分为异地新建型、就地改造型、环境整治型和“金包银”型4种类型进行全面的整治,“让农民就地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当地媒体特意将“农村城市化”的概念作了解释,“不能把城市化等同于城市的扩大,等同于人口向城区集中”。这种看法体现了人们对农村城镇化的反思。另据报道,目前在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中,国内生产总值超亿元的行政村已超过8000个,其中超百亿元的村达11个。若按每个行政村2500人计算,这些村人均GDP应该在4万元以上,合5000美元以上,已经达到小康目标。他们是“就地城市化”的排头兵。四、推进农村“就地城市化”的重要意义1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措施,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就地城市化”,这是党中央关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施,这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达到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2有利于我们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是什么?就是迈向城市化。因为城市化代表了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是党和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把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以城市化的方向建设和改造农村,包括指导思想上的转变、政策的调整、资金的投入、城乡制度的统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等等。3有利于减轻大城市的压力,及早防治“城市病”。交通拥堵、房价昂贵等“城市病”,已是当前大城市面临的棘手问题。据最新资料,2007年全国私人汽车比上年增长20.8%;民用轿车增长26.7%,其中私人轿车增长32.5%。如果以这个速度增长,那么不到几年,我国的汽车拥有量将成倍翻番,届时大城市的交通拥堵情况可想而知。近几年很多大城市的房价一再攀高,使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叫苦不迭,已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与大城市的过度膨胀不无关系。“就地城市化”将有效地防治“城市病”。从更深远的意义来看,农村“就地城市化”由于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也有利于减少战争和瘟疫带来的危害。4有利于我们防止和纠正城镇化进程中的种种错误倾向。城市化是一个过程。这不仅需要二、三产业的充分发展作为城市化的物质基础,而且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进城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不是农民进了城就算城市化了,还有一个人的素质的城市化问题。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