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转型中的困惑:失地农民的精神显像.doc_第1页
农村研究论文-转型中的困惑:失地农民的精神显像.doc_第2页
农村研究论文-转型中的困惑:失地农民的精神显像.doc_第3页
农村研究论文-转型中的困惑:失地农民的精神显像.doc_第4页
农村研究论文-转型中的困惑:失地农民的精神显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研究论文-转型中的困惑:失地农民的精神显像在漫长的中国传统中,农民的土地观念一直是处于一种不断深化、凝固的状态,这是有其社会经济基础的。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出于转型过程中,农民的土地观念开始逐步瓦解,传统中国赖以维持的社会经济基础遭到破坏。但是农民的土地要求这个时候反而达到了高潮,集中表现为土改中的集体分地。然而高潮也正是转化的时候,接之而来的合作化、集体化运动,农民土地集体化,土地开始远离农民的自我观念之中。到了当代,工业化带来的工农差异以及市场经济冲击,农民中的土地观念已经失去了神圣性的一面,不再是农民的生命之根,而纯粹是一个中生活维续的工具,货币成为了农民所追求的根本目的。然而,土地不仅仅是土地,在土地之上附着有种种的乡土意义,这是货币所不能提供的。当代农民的精神世界在土地观念瓦解下正处于一种困惑、彷徨的境地,无止境的消费主义根本不可能提供土地所带给农民的稳定意义。关键词:土地观念集体化瓦解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费孝通乡土中国城乡之间的实际差异,使得村中受过教育的年轻一代普遍存在着脱离土地的强烈冲动他们实在不愿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像他们父辈一样生活。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一、前言“我不知道这么好的土地盖厂房大楼干吗,以后要是没饭吃,还能回去种地么”,f村一80多岁的老人说;“土地是国家的,我又不能做主,大队卖了,分点钱也不错”,f村一50岁左右的中年人;“我不关心土地卖不卖,我想知道我能不能分到钱”,f村一20左右的在外就读大学的青年。有人说不理解20世纪中国土地的变革就不能理解整个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迁。城哉斯言,或许正因为如此,20世纪的众多学者尤其关注中国的土地制度,在他们看来只有把握了中国的土地制度才能理解中国的革命,才能了解20世纪末中国的巨变。于是土地成为了他们关注的焦点,有些学者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土地制度的变革,从中看到了现行土地制度的历史痕迹,有些学者则亲自进入农村社区,实地考察实际中的土地制度安排。在他们的研究中都承认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制度是一种名义上宣称的土地国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实质上这种土地国有制度在8世纪中叶以后就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随着均田制的废除,在民间土地已经可以自由买卖,也就是土地的私有化,中国的土地私有是非常之早,这种私有性质鼓励了民间对土地的占有、兼并,成为中国又一“早熟”现象。在西欧土地私有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直到17,18世纪才承认土地所有权归个人所有,在此之前西欧盛行的是领主制,农民在领主的土地范围内耕作。当新世纪的曙光刚刚照亮之时,中国的土地问题又成为了学界争论的热点。私有抑或国有,私了又公,公了又私,中国的土地还是遵循着这种千年反复的主题,这个主题到现在也成为了学者们划分门类的基础之一,土地已经超出了土地本身,带来的世纪难题尤其让人难受,私说私的理,公说公的理,仿佛是已经很难走到一块了。在实践的土地纠纷中,由于法律含义的含糊性,也造成了学者们研究的困惑。(于建嵘,2003;张静,2006)其实在实践的事件中或者对农民的调查中,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土地是国家所有的,至于法律上明确规定的“集体所有”只是一个象征式的意义,农民其实什么都很明白,在他们看来无论是自己的承包使用权或者集体所有权在面对国家时都要让步,“集体在合法的范围内,仅仅是国家意志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它至多只是占有着经济资源,并且常常无力抑制国家对这种集体占有权的侵入”(周其仁,1996),我们只有在了解了这一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失地农民的意念、行动做出合理的解释。其实农民的观念并没有学者们的忧虑,卖了就卖了,套用一句他们自己的话就是“我做不了主”,仿佛土地已经不是他们的了(法律上确实规定个体农民没有实际的土地所有权,但国家又规定了他们有长期的土地使用权),也不再是他们的“根”。失去了根的农民又是怎样生存的?在西方转型时期,很简单或者进城成为无产阶级,或者就成为流民,被政府转迁至殖民地。当代中国失去土地以后的农民既不能成为工人阶级中的一员,也不会成为无家可宿的流民,因为他们还有自己的房子(农村的房子在法律上严格规定不能买卖的,但事实上在某些地区宅基地已经开始流转),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中,对他们的身份有一个特殊的称谓,被称之为农民工。按照传统的观念,土地无疑是中国农民的命根,“天地君亲师”土地是排在第二位的,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天”具有一种宿命论的色彩,什么事情都可以把之归结为天,项羽打了败仗,就昂天长叹“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因此历代王朝更替也用天命来做说明,好像缺了这一条,这个朝代就不是合法的。所以天一旦被滥用了,容易入玄,带有神秘色彩,也正因为如此一般情况下老百姓很少去碰这个,反而有时候常常发泄对上天的不满。土地则不然,土地是实实在在的,而且是他们每天打交道的对象,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精耕细作,土地早已融化成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用费老的话讲就是“半身插入了土里”,任你拔也拔不出来了(费孝通,1998)。传统社会看重土地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直感,生活于传统社会的人把土地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一旦迫于生计不得不出卖土地的时候,也是他们为最痛苦的时候,因为土地是他们从父辈手中继承的传家之宝,如果没有守住土地,让土地从自己的手中丢失了,他们一生都会生活在自我谴责之中,他们死去后无法面对自己的祖先。而当通过自己的汗水购得一份土地的时候也是他们最为自豪荣耀的事情,他们感到自己为家庭、祖先争光了。尽管土地在传统社会中被人们如此看重,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每个王朝尤其是在到它没落的时候出现的大量土地兼并现象,以至于大量小农成为佃农、雇农,还有的就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民。翻阅中国的历史书籍,这几乎是每个王朝没落时候的典型特征。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主要是因为地主豪绅在专制王朝衰弱的时候已经无法受到中央集权力量的束缚,可以自由的在地方强取豪夺,成为大地主、大庄园主。其次,每个王朝新建的时候都会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安抚百姓,如减免役税、保留他们在战乱时期获得土地,一段时期的修养,逐渐造成了后来人口的膨胀,人口逐渐增加了,而耕地却日益紧张,最终出现了大量的无地农民成为政局不稳的最重要的因素。王朝专制时代的土地兼并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从春秋时期原来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名存实亡,在私下里土地已经可以自由买卖。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名义上仍然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实质上,在民间,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按照契约成为土地的所有者。在现实的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兼并,因为天有不祥之年,人有生老病死,这些都会促成土地的兼并。而一旦产生土地兼并,失地农民就产生了,在中国历史上,失地农民的情况也是异常复杂的,有的会成为佃农,有时候还会永久持有土地的租佃权,就是拥有田面了。有的则沦为地主的雇农,成为地主家的长工,最惨的是离乡背井,成为流民。正是如此,历代农民起义都会有一种土地均有的萌芽思想,到了明末李自成起义,则明确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二、变动中的土地观:f村的土地心理中国土地的私有性质实质上成为了农民重土观念的制度基础,经过几千年的积累,这种观念已经有了深刻的文化积淀,在土地之上附着着层层含义,甚至与人的生命挂上了钩,土地成为了“命根”。这样的观念不是一时的变革并所能打断或者抹掉的,然而我们通过调查也意识到新一代的人对土地的重视已经大不如从前了,甚至都有某种冲出土地束缚的强烈渴求。本文通过对浙东f村土地征用过程的农民心态,试图对土地观念的变迁做出某种解释。浙东f村是离县城较近的郊区村,80年代中期当许多农民还在经营着承包而来的几亩土地维持着生计的时候,f村的大多数人早已脱离的纯粹的耕作,在乡镇企业做工兼职。但是在此之前f村则是完全依靠农耕的农业村庄,只有在闲暇的时间才会有手工劳作,例如纺纱,这些都是以工分计算的。人民公社解体,乡镇企业兴起,吸收了的大量的农村业余劳动力。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了农村社会转型的关键性要素,也改变了农民的职业,从之前的种植为主转向了以工为主附带耕作,而且这种转型逐渐导致了一些农民脱离土地进入城镇,彻底告别了农民身份。但大多数的f村人是边工边耕的状态,这种状态至2002后宣告正式结束,这一年f村的大量农田被征用,只留下了少量的田地种植蔬菜。这一年f村所在的乡镇正式撤消,f村被编制为街道下面的一个行政村,其户籍仍为农民,从一种农民工转变成为了另一种农民工(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把农民工分为两类,一类是离土离乡的农民工,另一类是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但其实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再细分,没有纯粹的离土农民工,即使在外打工仍然会保留自己承包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无地可离,那就是失地农民,他们完全依靠打工过生活,一旦失业也无法回到土地)。从这个意义上讲,被征地之后的失地农民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工。那么,2002年之后的f村村民就成为这种保留着农民户籍的“工人”。当土地再一次成为焦点之后,失地农民的抗争以及由此导致的一些群体性事件成为某些学者的中心议题之后(于建嵘,2005),我们再回来反思土地的征用到底意味着什么,对被征地农民将意味着什么?学者们对待这个问题时产生了两种的态度,些学者认为失地农民是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不可避免的产物,他们认为征地也给农民带来的更大的机遇,通过征地完成了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只要城市给予失地农民必要的保障就可以解决他们的困难,而其中最主要的是给予农民足够的谈判权利,这个谈判权利首要条件就是农民对自己的土地拥有所有权。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失地农民将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要素,容易发生一些反抗性的群众事件,要避免这些事件的产生就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在征地过程中与国家进行协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对征地的估计虽然态度不同,但是他们结论却是一样的,就是首先明晰土地的产权,而土地私有化可称是最佳选择。针对征地事件来讲,土地私有化于情于理都可以讲得通,但如果把之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下讨论私有,这种情理是很难讲通的,因为对中国农民来讲,土地不仅是生存资料的来源,而且也是重要的社会保障,一旦失去土地,他们再也无安身立地之所,我们现在可以安心于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双赢结果,一旦农民的生理年龄或者疾病的因素使他们不能承载城市工作的压力时,就要返回家乡,而此时如果没有土地,对他们来说是最要命的。这样的情况很快就会变成类似于解放前的状况,土地问题将再次成为矛盾的中心。征地是在平静的过程中发生,f村并没有什么抗议国家征地事件的发生,也没有要死要活的赖着土地不给,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其实回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我们也很难发现有抗争国家征地行为的事件发生,而主要的斗争焦点往往是在征地之后对村干部或者一些部门私自扣留征地款项有关。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国家农民采取了一种理性的态度,一种绝对服从的态度,即使土地征用补偿的标准很低,他们也不会贸然与国家抗争。而对于基层部门的扣留征地款或者中饱私囊,农民就会发生过激行为的抗争。这在f村也是如此,面对国家工业征地他们没有丝毫的反对意愿,而对村干部私自的批地或者贪污行为马上就会有闹事事件发生。这种观念,基本上是沿袭的一套古时的传统,即皇帝可以随意做某事,可以任意征用子民的东西,但是一旦基层官员随意的话就会遭到反对。在当代皇帝则变成了国家,而基层的行政官僚仍然是一样。用上访农民的意见来说,中央是好的、英明的,而基层官员为了自我利益曲解了中央政策(应星,2002)。农民的态度就是对下不对上,即便是对下,现在的f村人也基本上不会发生过激行为,而只能从口头上发泄一些不满,这可能是处于弱势群体位置的人们的一个普遍行动逻辑,用言语上的过激代替行动上的乏力。2002年f村土地被大量征用,政府一次性补偿了1000多万元。其后村委会留了一半,其余一半均分给村里的每一人;以后的时间随着村委会公布的钱款越来越少,不少村民又起来强烈要求把余下的征地款摊分给村里人,于是每年的年末村里人会大量聚集在一起,要求村干部分钱。这样断断续续又分了两次,此后村里也无钱可分了,村民也归于平静。正如工业革命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的社会进程一样,征地也正式宣告了f村人另外一种生活的开始,从此他们在也吃不上自己种的粮食了,而是通过市场来买粮食吃了。从此家里的镰刀、锄头、手拉车等将被搁置在旁边了,甚至被当作废铁卖。一个村庄的传统是在历史的脉络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的纵向观察来看,f村也发生过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事情。或许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天f村人的心态由来。1、土改对农民土地意识的冲击在f村的村庄记忆中,均分土地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巨大的震撼,因为f村在解放前主要也是以自耕农为主的村庄,村里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土地,少的人则会租借一些土地或者远赴外地到大城市打工。只有国民党的税收成为了f村人不堪承受的负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