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金庸式归隐现象”探析.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金庸式归隐现象”探析.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金庸式归隐现象”探析.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金庸式归隐现象”探析.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金庸式归隐现象”探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金庸式归隐现象”探析关键词:金庸武侠小说归隐现象探析摘要:纵观金庸全部的十五部武侠作品,就有九部小说的结局,主人公不约而同地选择退出江湖、归隐山林,“归隐”成为了金庸自觉的艺术追求。金庸式“归隐”现象是对“用舍行藏”传统文化理念的薪火传承、是对“理想与现实”人生哲学问题的具象反映、是对“归于平淡”审美原理的实践发挥。金庸肯定其笔下隐逸者的避世行为、讴歌隐逸者的个性追求、赞扬隐逸者的独立精神,体现出尊重个体生命价值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金庸的开山之作书(书剑恩仇录)结尾,陈家洛率群豪“豹隐回疆”,其封笔之作鹿鼎记书末,韦小宝携家人隐居云南,“归隐”现象贯串于其十几年创作历程、十几部武侠作品之中。倘若进一步考察,可以看出“归隐”现象不仅是金庸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匠心独运的手法,而且是金庸对传统隐士文化相视莫逆的心得。“归隐”已经成为其武侠小说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亚主题”,“隐士”已经成为其笔下人物长廊的一种主流类型,因此可以称作“金庸式归隐现象”。一、金庸武侠小说的“归隐”现象和类型一般意义上的归隐,指回到民间或故乡隐居。武侠人物的归隐,则是金盆洗手、江湖绝足。纵观金庸全部的十五部武侠作品,就有九部小说的结局,主人公都是退出江湖、归隐林下,如神雕侠侣中杨过厌倦了江湖纷争、不屑于世俗礼法,带着小龙女重返“活死人墓”;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急流勇退、见好就收,将教主之位让给杨逍,那双挪移乾坤之手,自甘于为赵敏画眉;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与任盈盈分别辞去华山掌门、日月教主之位,新婚之日琴箫合奏笑傲江湖以示笑别江湖、忘情山水;鹿鼎记中韦小宝在忠义不能两全之际,脚底抹油溜之大吉,携家人(母亲及七妻三子)到云南隐居不独结局如此、主人公如此,在金庸书中连其他重要次要角色及正派反派人物,也都与“归隐”各有关连。如果与前面提到的主人公并而观之,更容易看到金书“隐者”人数之众、种类之多:有先隐后现的,如陆菲青;有欲隐未能的,如萧峰和阿朱;有若隐若现的,如杨过后人黄衫女子;有孤身隐逸的,如“神算子”瑛姑;有夫妻归隐的,如杨过和小龙女;有同门、同僚归隐的,如函谷八友、梅庄四友;更有集体归隐的,如陈家洛率天地会、袁承志率众豪;有功成身退的如范蠡,有抱憾而隐的如风清扬;有隐于市的,如隐于总兵衙门的陆菲青;有隐于寺的,如黄眉僧、萧远山等;还有隐于野的,如袁承志远赴异域海外、狄云重返藏边雪山;隐者当中,既有帝王之尊(一灯大师),又有一代名医(蝶谷医仙胡青牛),既有年逾百岁的无崖子,又有不到二十的韦小宝归隐之人俯拾皆是、归隐之事屡见不鲜,可谓形形色色、林林总总,蔚为大观。由此可见,归隐是金庸笔下的武林人物很普遍的一种行为现象,隐者是金庸书中很常见的一种人物类型。归隐的原因虽然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但最后的结果都是绝迹江湖、殊途同归。归隐是一种精神境界,境界则有高下之分:归隐的最高境界当属心灵的归隐。如天真无邪的老顽童周伯通、纯真浑朴的“狗杂种”石破天,他们“不隐是隐”,不论置身何处,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以真性情得大自在;再如天龙八部里的无名老僧,道行高深、武功绝世,却甘于在少林寺操执杂役,默默无闻四十余载,亦是隐之大者了。次之为性情的归隐。如天性疏狂散淡、飞扬洒脱的令狐冲,其从浪迹于江湖走向浪骸于山川,那是水到渠成的必然途径。倚天屠龙记中黄衫女子,应该继承着小龙女那种冷傲脱俗、清闲出尘的秉性,她长期隐居在“终南山后,活死人墓”,大抵也是性格使然。再次为形势的归隐。形势禁致使其志不酬,造化弄人致令所谋未谐,事势如此时务如此,非人力武功所能为。“输赢成败,又争由人算!”终于对江湖生厌倦,对世事少挂怀,心灰意冷地遁迹隐形,“且自逍遥没谁管”。金庸书中此类归隐最为常见,兹不细举。下之为功利的归隐。这是以隐居来达到某种目的,一旦时机成熟或目的达到就再入江湖。“隐是不隐”、形隐而实不隐,这类归隐金庸书中也不少,如过彦之隐于王府之中是为避仇逃命,裘千丈隐居铁掌峰下是为练武争名,陈玄风、梅超风因为偷了九阴真经不得不隐居荒野,一是躲避师父责罚二是暗中修炼神功。综上所述,精彩演绎江湖之中“归隐”的人和事,已经成为金庸自觉的艺术追求,并在其全部的武侠作品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叙事单元和惯例性质的意象模式。金庸说“我在三十岁稍过后开始写武侠小说,所描写的男主角为数众多,个性和遭遇颇为繁复。但写到最后,男主角的结局通常不出于两途: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飘然而去,遁世隐居”。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金庸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下面两个小节将分别探讨。二、“金庸式归隐现象”的渊源和成就金庸妙趣奇幻、汪洋恣意的文字表象之下,潜藏着历史文化传统,流动着人文精神特质。具体到“归隐”现象,同样也可以看出历史文化传统对其武侠创作的深刻影响,是长期积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心态的当下显现形式:1.金庸式“归隐”现象是对“用舍行藏”传统文化理念的薪火传承。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虽只寥寥八字,却成为两千多年来绝大多数中国人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的人生态度与处世原则。孔子还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后世的苏轼盛赞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亦会心不远。所有这些说法,都显示了孔孟儒家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贫贱不移的精神气度。文人学士如此,侠客武士亦复如此:当为世所用时,则积极进取;当不为世所用时,则退而隐居;该出手时就出手,得抽身处且抽身。就应像风清扬传令狐冲剑法时所说的“行云流水,任意所至”,或如令狐冲所说“人生在世,会当畅情适意”,这样才进退有据、行止不亏,从一般的纠缠名利的处世观念升华到更高层次的自由率真的精神境界。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援用一首元曲:“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原作者为元人宋方壶)实为归隐生活之乐趣的写照或向往的意境。2.金庸式“归隐”现象是对“理想与现实”人生哲学问题的具象反映。金庸说过:“我觉得人生永远美满的似乎不太可能,就算最后圆满,茫然的感觉也在所难免,一切目的都达到了,还是很空虚的。于是我们也可以品味得出,中国人的悲欢苦乐往往是交织着茫然了。”目的达到、愿望实现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失意、沮丧和惆怅了。人类历史进程中,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美好理想向残酷现实低头;思想与行为不符,行为与现实不合,致使人类画出的蓝图,往往被历史事实所涂抹,播下龙种,收获跳蚤。此类“事与愿违”的情况和事例数不胜数,就像休谟所说的:“是这样”(is)和“应该怎样”(ought)两者老合不拢。金庸小说中很多人物都是走过“希望-顿挫-失望-归隐”这个人生历程,足可以见江湖险恶、世事维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最后面对“人间造物搬兴废”、“天下大事不可为”的形势,无可奈何地作行为上的闪避和退缩,“空负安邦志,遂吟去国行”,只好自我放逐作化外之民。金庸小说作为通俗性的文艺作品,却能较敏锐地触及、较深刻地反映“意识-行为-现实”这些人生哲学的本原问题,实属难能可贵。3.金庸式“归隐”现象是对“归于平淡”审美原理的实践发挥。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将苏轼的艺术主张概括为重要的美学原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八字道出了写作美学和接受美学的真谛,是中国形而上的审美理想的法则化和典型化。用之来衡量金庸式的“归隐”现象,就发现无论从“作文”(艺术创作)还是从“作人”(形象塑造),都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原理函盖相称:第一,从蕴含的意象来看,江湖是“动”的象征,里面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交错,恩怨情仇、悲欢离合杂陈,是丛林规则与铁血政治的二合一;“山林”则是“静”的象征,渔樵耕读也好,琴棋书画也罢,自由自在,与世无争,是舒心惬意的好所在。两者一动一静、一张一弛,是武侠世界甚至人类社会的两个极端。第二,从主人公的行为、作为来看,开始投身江湖、继而崛起于江湖,到达人生的顶峰,也掀起全书的高潮,可谓“绚烂之极”,最终淡出江湖、相忘于江湖,则又是“归于平淡”。第三,从金庸小说常见的主人公“学艺行侠退隐”叙事结构模式来看,“学艺”阶段的叙述已经引人入胜、渐入佳境,“行侠”阶段的描写更加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最后的“退隐”阶段则其人悄然而退、其书悄然而结,纷纭为状、万取一收。可见金庸深得苏轼所说的“似淡而实美”、“寄至味于淡泊”的美学旨趣,并将其在创作中成功发挥。在金庸的整个武侠创作之中,“作文”和“作人”如两条齐头并进的平行同步线,这两条平行同步线一同贯穿人物的行为和命运,一起激荡情节的涟漪和波澜;其作用就像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所说的“草蛇灰线”:“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三、“金庸式归隐现象”的贡献和意义1.“金庸式归隐现象”的贡献,是为中国隐士谱系增辟了一个新类别武隐。中国有几千年的隐逸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的隐士大略可分为文隐、仕隐、真隐三大类。这三类很多时候还互相交融,彼此间并无泾渭分明的界限,但看其落脚处重在“文”、“仕”、“隐”的哪一个上面而已:如陶潜开魏晋“隐逸诗”之先河,在隐士中以诗文著称;张良辅刘邦成一代功业,在隐士中以仕功著称;林和靖虽有诗文传世,但一生不娶不仕,梅妻鹤子,在隐士中以隐逸著称;至于隐士的鼻祖巢父、许由,自然更是“真隐”的代表了。三类之外,尚有“伪隐”这一另类:以退为进,屈以求伸,“身在江海,心居魏阙”,把隐居当作进仕的“终南捷径”,历代不乏其人,更不乏嘲讽的诗文,如“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此类与上文所说的“功利的归隐”相仿佛,都是有所求、有所图的“伪隐”。金庸“从小就对范蠡、张良一类高人十分钦仰一直渴望恬淡安泰的生活”,到他创作武侠小说时,自然而然地让隐士形象再现笔端。也许他不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塑造武林隐士形象的武侠小说作家(现代的平江不肖生笔下已经出现隐士形象,和金庸同时代的梁羽生写隐士也比他稍早一些),但要论作品中隐士人数之众多、形象之密集、类型之丰富、影响之巨远,他是第一的应该也是唯一的,因此最具典型性、代表性;也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金庸是“武隐”类别的集大成者,他在隐士谱系原有的文隐、仕隐、真隐三大类之外,兴味盎然地另辟出一个“武隐”新类别,浓墨重彩地描摹出江湖“武隐”的众生相,为隐逸文化带来一番迥然不同的新境界。武隐类与其他三类的迥然不同,表现在前者是想像的、虚构的,只出现在虚拟世界中;后者是历史的、真实的,曾生活在现实社会里。于是,本着“画鬼容易画马难”的原则,金庸发挥想象、挥洒才情,或重述建构了、或凭空塑造出一个又一个面目各异、个性不同的武林隐士形象。试看他在越女剑里对历史上真有其人的范蠡尚且踵事增华,那在勾画其他查无实据的武隐形象时施展空空妙手,就再也自然不过了。保存在史料中的文隐、仕隐、真隐,大都记载简略、笔致枯滞、泛泛而谈,令人感到面目模糊、形象干瘪:我们对绝大多数文隐、仕隐、真隐的行状事迹知之甚少,只知其名不知其人,或者只知其人不知其事,只知道他是个隐者不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隐者,只知其隐不知其所以隐。而生活在金庸小说中的武隐,则神情举止、体貌风采都摹写得栩栩如生,人物鲜活、形象丰满,我们对他知人知面、知根知底;小说将人物归隐的来龙去脉交代得一清二楚,尤其侧重抒写其如何施展武艺、纵横江湖的“归隐前传”,作者娓娓道来,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因此可以这样说:从本质上看,其他三隐的传记可信度高,武隐的传奇可读性强;从形象来看,其他三隐绝大多数都属于“扁平人物”,金庸笔下的武隐则很多都是“圆形人物”;从受众来看,武隐更生动亲切、更深入人心,更有艺术意义上的“真实性”和审美形态上的娱乐性。用荣格、维科等人的“原型当下”理论,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金庸的“武隐”对传统隐逸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此论认为:原型即原始意象、古老范型,是一种属于族类共同体并富于复现功能的原始模式。原型可以沉淀、浓缩、进化、遗传、生成、变形,最后积淀成族群共有的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凝聚为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在文学创作和鉴赏中,原型作为一种源于文化传统的原始意象进入作家的文本时,“与当下的主体发生新的相遇,以便生成新的体验”。原型的当下状态,不但可以用丰富的原始意象反映作品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而且成为人们整合现实、回归历史的一条通达途径。金庸正是别出心裁地用隐士原型这个“旧瓶子”来装他武隐的“新酒”,遗其貌而取其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和传统价值观念对现实意识的渗透,使作品获得厚重的文化意蕴和历史内涵,带给我们醇厚浓烈的艺术享受。2.“金庸式归隐现象”的意义,乃在于肯定了“隐逸”的行为、评价了“隐逸”的价值。第一,中肯评价了隐逸避世行为。金庸说过:“中国的传统观念对隐士也有极高的评价,认为他们清高。隐士对社会并无积极贡献,然而他们的行为和争权夺利之徒截然不同,提供了另一种范例。”基于这样的认识,金庸对于传统隐逸文化赋予现代人文理念和价值观的关照,对杨过、令狐冲等人的特立独行、悄然隐退进行了的肯定和褒扬,对张无忌、陈家洛、袁承志等人的壮志未酬、抱憾归隐寄予了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在金庸看来,“人在江湖,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