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咀华二集》版本考.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咀华二集》版本考.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咀华二集》版本考.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咀华二集》版本考.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咀华二集》版本考.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咀华二集版本考近年来,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作为批评家的李健吾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他的两本批评集子咀华集和咀华二集被引用的频率也相当高,比方说,研究沈从文及其边城,何其芳及其画梦录,萧军及其八月的乡村,绕开李健吾当年为之所作的经典评论,将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遗憾。然而,笔者注意到,很多研究者因为粗心,在征引出处时经常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譬如,咀华集初版于1936年12月,由上海文化生活社出版,到1948年10月,共印了4次,但经常有研究者误写成1935年版,其实1935年12月,刊行的是他的专著福楼拜评传,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咀华二集1942年1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而研究者也经常误写作1941年版。这还是比较明显的错误,更为隐蔽的错误是由咀华二集的版本问题造成的。咀华二集初版于1942年1月,但是这个初版本现在已经见不到了。我们现在见到的版本都是1947年6月的再版本。为何见不到初版本了呢?据李健吾的妻子尤淑芬回忆,1945年,日本宪兵到家搜捕李健吾的时候,搜到了他的一些藏书和评论集,此外还“搜查了文化生活出版社,抄走了全部成书的咀华二集和所有的文学丛刊”,在陆蠡的散文中,李健吾也提到1942年4月12日“文化生活社被抄,没收全部新旧文学丛刊”。这大概正是初版本没有保存下来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那么,是否存在着这样一个咀华二集的初版本就还是一个问题。要证明这个版本确实存在并不困难,文化生活出版社在再版时在版权页上写明“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一月初版,三十六年四月再版”,而且在封页上将咀华二集列入“文学丛刊”第七辑,这一辑的出版时间基本上在1942年左右。”此外,还有几处旁证。其一,前述引文间接证明1945年时就有咀华二集。其二,李健吾在为1983年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健吾文学评论选所作的后记中提到这本书“收的大多是咀华集三种版本的全部文字”,查看选目,这“三个版本”除了1936年的咀华集之外,另外两个版本当指咀华二集的初版本和再版本”。其三,据韩石山先生考证,李健吾1945年在文汇报世纪风上发表了三篇以“咀华记余”为题的文章,1946年8月又发表了一篇类似的文章,既然是“记余”,那肯定是记在咀华集和咀华二集之外了。刚开始撰写这样的文章时,李健吾大概没有想到他会在1946年参与文艺复兴的主编吧,那将是他发表评论文章的一个新的园地。如果真的存在这样一个初版本的话,那么再版本其实就是个增订本,这一点只要观察一下这个版本所收文章的写作、发表时间及出处就不难明了。再版本内收八篇文章,一个附录,一个跋:朱大坍的诗写于1931年,是在亡友逝世近一年后;八月的乡村一一萧军先生作,写于1935年;里门拾记一一芦焚先生作,原题为读里门拾记,刊于文学杂志第一卷第二期,1937年6月1日;叶紫的小说,原题为叶紫论,刊于大报(香港)“文艺”副刊第809期,1940年4月1日;上海屋檐下,写于1942年1月,刊于文化生活1942年第1期,关于现实是这篇文章的附录;清明前后,刊于文艺复兴第一卷第一期,1946年1月10日;三个中篇,刊于文艺复兴第二卷第一期,1946年8月1日;陆蠡的散文,写于1947年3月5日。不过困难的是,初版本到底包括哪几篇文章很难得到最终确认,这里的考证在一定程度上将不得不带有揣测的性质。以初版本的出版时间为界,前面三篇文章肯定没有什么问题,根据李健吾在小蓝本子中所述,论及萧军、叶紫和夏衍的文章也应该收在里面”,至于附录关于现实则因为查不到写作时间及原刊出处而不得而知,而后面三篇文章明显属于增订的内容,“跋”中提到集子中共收“八篇”文章,因而也只能是再版时增加的,初版本决不可能收入。由于忽视了这两个版本的区别,有些研究者在征引后面三篇论文以及“跋”时,一概写成1942年版,就闹出笑话了。在最近初版的一本文学批评选本:里,曾提到咀华二集的初版本有一篇序言,这篇“序”曾经以假如我是为题发表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这篇文章是李健吾为“文艺”副刊的“书评”专刊“作家们怎样论书评”而写的,署名李健吾,而不是刘西渭,依照咀华集的惯例,不大可能会移用作咀华二集的“序”,我想编者的根据很有可能来自于李健吾文学评论选,这本选集有两个“序”,“序一”由咀华集和咀华二集的“跋”组合而成”,“序二”就是那篇假如我是。这样看来,咀华二集初版本应该是一本相当薄的小册子。咀华二集为何出得如此匆忙呢?我想原因大概有两个。1936年12月,在巴金的擘划下,创办不久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李健吾的咀华集,这本风格独特的批评集在出版后受到了高度的评价,这使得文化生活出版社在1942年趁热打铁,急忙推出咀华二集。但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据韩石山先生介绍,巴金以及文化生活出版社对李健吾相当关照,凡是李健吾的作品,总是无一例外地给以出版,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李健吾滞留上海,生计艰难,巴金将李健吾的剧本搜集在一起,为他出版了健吾戏剧集一二两种”。据此推测,咀华二集的出版恐怕也有这方面的考虑。注释:1尤淑芬,咀华集重印后记,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李健吾在散文小蓝本子中也确认咀华二集“被敌伪没收”,但他提到日本宪兵“从家里搜到的不是大成问题的咀华二集”,而是一本读书笔记“小蓝本子”。2刘西渭,陆蠡的散文,咀华二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杜1947年版。3参看李济生编著,巴金与文化生活出版杜,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另外可参见孙晶著文化生活出版社与现代文学,广西教育出版杜1999年版。4李健吾,李健吾文学评论选,1983年3月版。其实李健吾这句话也不全对,或许是刚刚出版有李健吾戏剧评论选,这个选本没有收入李健吾论及曹禺、夏衍、茅盾等人戏剧的文章,故算不得三个版本的“全部文字”。5这四篇文章分别是:咀华记余,文汇报世纪风1945年9月7日;咀华记余刘西渭是我的仇敌,文汇报世纪风1945年9月10日;咀华记佘无题,文汇报世纪风1945年9月12;咀华记余,文汇报世纪风1946年8月16。关于“咀华记余”有没有成书,也曾经是个问题。李健吾的女儿李维永在整理其父的著作时,也疑心出过一本咀华记余;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在其中国斯文学史(香港昭明出版杜1978年版)中也认为有这本书;不过,据韩石山先生在李健吾传(北岳文艺出版杜1996年版)中考证,李健吾写过,想写成一本书,却没有写完。比较而言,韩的说法是可信的。6李健吾,小蓝本子,文收切梦刀,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