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新青年》“反传统”的历史语境.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新青年》“反传统”的历史语境.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新青年》“反传统”的历史语境.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新青年》“反传统”的历史语境.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新青年》“反传统”的历史语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新青年“反传统”的历史语境【内容提要】新青年杂志,是五四精英进行新文化启蒙的主要舞台,也是我们今天认识和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文本,更是有关“反传统”问题讨论的重要原典。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加以审视,应有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与反思新青年的“反传统”问题。【关键词】新青年反传统时代精神儒者三纲同而不同关于新青年反传统问题的讨论,几近持续了一个世纪。随着世事风云的变幻和现代社会的演进,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后,人们关注这一历史命题的热情有增无减,不但立论的立场、讨论的方法以及深入的层面日趋丰富多样,而且相关的新见、独见也时有面世;倾向不一的观点,不说它剑拔弩张也可谓分庭抗礼。笔者主张把问题回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之中来加以审视,以下几方面尤为值得注意。一从新青年激烈的反传统倾向的缘起与渊源来看,它是与“变局”发生以来励精图治、自强自新的社会潮流一脉相承的。新青年主张反传统,这是古老的中国在西方异质文明挑战下的必然反应,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情势发展的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与完善。孙中山先生对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曾畅言道:“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并对由新青年推动的新文化运动直接置评道:“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致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1历经20世纪的社会动荡之后,所谓的“潮流”较之以往有着更为复杂的内涵与色彩;但是,其最初的“时代或社会发展趋势”之本义应该还在,不过时下更多以“时代精神”的面貌出现罢了。所谓“时代精神”,黑格尔曾誉之为“时代最盛开的花朵”。当下,论者则进一步指出:时代精神是时代的产物,社会物质生活和特定时代人们的行为实践是其植根的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因此无论其具体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带有鲜明的时代性。此外,时代精神不是无所不包的万宝囊,相反它处在时代的聚焦点上,只有那些被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所信奉、激动、追求不已的观念或精神,才配得上时代精神之称号。若以当下所强调的“时代精神”的基本特质,来考量当年新青年的反传统问题,显然应唤起人们更多同情的理解。台湾学者韦政通,曾于新儒家鼎沸的20世纪70年代,撰著现代中国儒家的挫折与复兴中心思想的批判,其中对新青年作过专门系统的考察与评述,其立论较之同时的海外论者温和而持中。尽管如此,25年之后,当其再度反思这段历史的时候,仍自省道:“我在26年前所写现代中国儒家的挫折与复兴的长文中,曾就儒家传统与民主科学、家族主义与个人、礼教与法治、定于一尊与多元主义等4方面,对新青年的反儒家言论加以检讨,并提出一些批评。但当我对五四前后的历史场景和当时的国内外情势,有了较多的认识之后,不能不说我对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和苦心,同其情的程度是不够的。美国撰写改变历史的书的唐斯博士发现,除开自然科学的书之外,大部分书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即那些作者大多出于不妥协的独立分子、激进派、革命者、宣传家以及具有狂想的人。他们为了直接向千万人倾诉,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意见,往往含有高度的感情成分。唐斯的发现,对我们了解新青年作者群的言论风格和行为方式,是很有帮助的。”2韦政通的这一番论述,显然揭示了时下有关讨论中的问题症结,即漠视具体的历史语境。对于“历史事件”的持论,应有基本的尺度;在新青年反传统问题的置评上,作为“语境”要素的“时代精神”应该纳入考察的视界。事实上,每一场论争都有其动机和理由,都有其针对性,都离不开当时的具体情境。论争每一方的观点是否合理,主要看他总体上是否合当时之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革新、时代潮流的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3新青年由反传统所揭橥的民主与科学的方向毋庸置疑,新儒家之外,即使最激烈的反思者,都有所肯认。曾谓鲁迅“高度的非理性”的余英时认为:“五四所揭示的基本方向通过六十年的历史经验而益见其绝对的正确。我们稍稍追溯一下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实际状态,便不能不承认新文化运动在当时的确曾发挥了心灵解放的巨大作用,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激烈的态度也是近代西方启蒙运动的一个基本特色。如果我们把当时的教会和社会上流行的种种黑暗的习俗联系起来看,我们便自然会对这些启蒙思想家的激越情绪产生一种同情的了解。以彼例此,我们在评价五四的时候也必不可由于事过境迁之故而把五四的思潮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完全割裂开来。”4二当下有关新青年反传统问题的讨论中,“三纲”理论的归属问题再一次成为众多反思者关注的焦点。一些论者认为,2000年来被历代皇帝所推崇的“三纲”思想,在正统的儒家文化里并没有理论与实际的依据,它们仅仅是董仲舒之术而非孔孟之术;从反对“儒者三纲”到“打倒孔家店”,恰恰说明由新青年所引发的“五四”文化批判运动,在没有分清“董”学与“孔”学的前提下走入了歧途。因而这些学者提出要“打扫孔家店”,并以此为路径找回中华元文化。其实,这一问题属于旧题再论。当年对新文化运动持保留意见的北京学生常乃德,曾就该问题与陈独秀在新青年上进行过一番理论。几经论辩,常氏不得不收回此前关于孔子思想为后儒所坏之说,不得不正视孔子与专制或帝制渊源深厚的历史联系。若作进一步考察,我们还会发现,当时的尊孔者对“儒者三纲”思想有着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即谓“常乃德”式,一种则毫不讳言其本为“孔门礼教”。对此,陈独秀在宪法与孔教中有专门揭示:“今之尊孔者,率分甲乙两派:甲派以三纲五常为名教之大防,中外古今,莫可逾越,西洋物质文明,固可尊贵,独至孔门礼教,固彼所未逮。此中国特有之文明,不可妄议废弃者也。乙派则以为三纲五常之说,出于纬书,宋儒盛倡之,遂酿成君权万能之末弊,原始孔教不如是也。”5在据史力证先儒后儒一脉相承之后,他直陈“三纲”的实质就是“片面之义务,不平等之道德,阶级尊卑之制度”,实为“宗法社会封建时代所同然”,所以不必讳言“原始孔教之所无”。6但是,因为“今之宪法,无非采用欧制。而欧洲法制之精神,无不以平等人权为基础。吾见民国宪法草案百余条,其不与孔子之道相抵触者,盖几希矣,其将何以并存”7,故陈独秀认为“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8。尚须指出的是,先儒后儒之说由来已久。杨雄是区分“时儒”、“真儒”的第一人,后来又有王船山的“伪儒”、“败类之儒”说,近人更就“真假孔子”文讼不断。现在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的变异,“是原始儒家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思想、政治、社会诸层面所发生的不同于甚至背离儒学原意的思想”,相对于原始儒家思想,是“它义”性的。9但又认为,儒学的变异有其内在的根据,它义是在原意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某种历史合理性和逻辑合理性的产物;儒学之所以蜕变为维护专制政体的工具,其中的尊卑等级观念和名分意识等体现宗法因素的东西是其内在的根据;同样的,正因为原始儒家的敬祖、天命观及忠节孝义等观念与阴阳五行学说的融合,形成了维系民心民俗的世俗价值体系;也正因为原始儒家详于人道而略于天道、长于伦理而疏于哲理的特征,才在与佛道等思想的交锋中,在改变对方的同时不断地改变自身。10另一方面,“三纲五常”说虽不直接见诸孔孟的言论,但相关思想却可在反映原始儒学面貌的郭店楚墓竹简中找到源头。郭店楚墓竹简是根据1993年10月在湖北郭店战国墓中所发掘出来的竹简整理出版的,它填补了儒家学说史上的一段重大空白(即:孔孟之间的思想过渡与演变),因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六德,作为郭店楚简中儒家文献的第10种,通篇所论述的都是夫妇、父子、君臣的关系及道德,而纲常文化正脱胎于此。有关论者指出:简文认为人类的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夫妇、父子、君臣等6种人,称之为“六位”。这6种人各有不同的道德要求:智(夫)、信(妇)、圣(父)、仁(子)、义(君)、忠(臣)。它又将“六位”归结为3种关系,即“夫妇、父子、君臣”,“六德”因此也具有了3种相应的关系,即“圣生仁,智率信,义使忠”。因此在“六位”中,固然有对夫、父、君束缚的一面,但还是以妇、子、臣的服从为前提的。后世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所谓三纲之说,简文的“圣生仁,智率信,义使忠”说,就是其源头;后世所谓的“五常”说,各家的理解虽有小异,但从简文“六德”化出的痕迹却很大。所以,后世成为“名教纲常”的“三纲五常”说,在简文里都可以找到其源头,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可谓大矣。11由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可知,“儒者三纲”与孔子、孟子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联系,若以“纲常说”不出自孔孟,来质疑当年新青年的反孔非儒活动,显然是难以成立的。三从反传统的具体历史情状上看,虽然新青年的同人一并大同于“借思想解决问题”之“传统”,然而在具体实践上又存在着“同而不同”的特征。在相关立说方面。一是倾向趋同,论域不一。对此,新青年记者曾强调指出:“新青年杂志本以荡涤旧污,输入新知为目的。新青年本是自由发表思想的杂志,个人的言论,不必尽同;个人的文笔,亦不能完全一致;则个人所用的句读符号,亦不必定统一,只要相差不远,大致相同便得。”12就总体情形而言,虽然反孔非儒思想贯穿于新青年办刊的始终,但其相关思想内容的差异依序分为两个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8月,主要是以政治斗争为中心,带有反复辟的性质;1918年至1921年,主要是以新旧思潮、新旧文化的交锋为中心。具体而言,在前一阶段非常活跃的陈独秀、易白沙、吴虞、胡适等人,或致力于揭露儒者三纲的本质特征,以抨击尊孔复辟的逆流;或致力于揭露孔孟学说与封建宗法制度、家族制度、专制制度三位一体的关系,以抨击传统礼教之暴虐;或致力于“活”的思想,以攻打浸渍陈腐气的“死”文字。后来的钱玄同、刘半农、周氏兄弟等在声援之中,又分别高声呼唤“废除汉字”、“礼教吃人”、“女子解放”、“子孙本位”、“人的文学”。旧政治、旧道德、旧文化、旧文学,继清末民初之后一并遭到新青年同人的清算,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因此而告终结。二是论域一同,持论不一。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除旧布新等具体问题的讨论上。诸如在推进文学革命的进程中,新青年同人对有关传统小说的价值定评就不全然一致,而对“不募仿古人”的解读,更有层面不同的领会。对此,新青年的记者曾阐说道:“同人作新青年的文章,不过是各本其良心见解,说几句革新铲旧的话;但是个人的大目的虽然相同,而各人所想的手段方法,当然不能一致。所以彼此议论,时有异同,绝不足奇,并无所谓自相矛盾。”13三是持论一同,态度不一。如此情形在新青年的同人中尤为显著。如陈独秀的“不容讨论之余地”、刘半农的“村妪似地泼骂”与胡适的“优容与稳健”及其“学理性批判”;同人的“中途转向”如胡适致力于努力周刊、周作人品茶苦雨斋、钱玄同回归“象牙塔”与鲁迅的“荷戟独彷徨”,等等。在相关道德体认方面。新青年同人的价值取向呈明显的双重态势,即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