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史的深与浅——兼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doc_第1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史的深与浅——兼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doc_第2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史的深与浅——兼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doc_第3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史的深与浅——兼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doc_第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史的深与浅——兼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史的深与浅兼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二十年前在沈阳读书时,北大的王瑶先生来校讲学,题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若干问题。那是我了解文学史理论的开始,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王先生讲演时的神姿。文学史写作是个不讨好的工作。一本关于文学的书能在五十年后依然被广泛阅读,已实属不易,或说是获得了读者青睐的。王瑶的早年著作中古文学史论,现在依然被人们提及。闻一多研究诗经的文字,已过去了六十余年,如今读了依然有亮点。比如诗经的性欲观、诗新台鸿字说、匡斋尺牍诸长文,每每阅之,仿佛都不减光泽。王国维的那本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世人差不多皆宝而爱之。写作的背后,其实亦如哲学独白与小说式的玄机,记得王瑶也谈到了类似的话题,他的观点是,文学研究有自己特殊的规律,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到它的。一切精神活动皆构成历史。描述它们却并非简单。用康德的话说,凭借思辨理性去超越经验界限是冒险的。我在上世纪60年代末读过几本俄国文学史的著作,留有很深的印象。但后来看到苏联解体后的资料,才知道那几本著作引起的争议和批评是那么巨大。对同一事物的判断,有如此大的分歧,似乎也暗示我们这样一个话题:有时史无定论,超越历史环境的纯然的观照,其实是大难的。我由此想起上世纪80年代阅读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片断时的感受,那时的印象是,夏氏对现代文人的勾勒和我习惯的看法迥异,一时既感新鲜,又颇多疑虑,以为有一些判断是过度政治化了的。后来看到我的几个老师批判夏氏的文章,印象是气愤有余,学理不足,依然未能搔到那一本书的痒处。较之于民国间鲁迅与友人讨论文学史的文字,今人在什么地方是有退化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后期,重写文学史的话题四起,我听过唐弢先生的谈话,言之亦多谨慎,对青年学者对自己的批评,并未都能够接受。唐先生以为文学史有争议是必然的,在纷纭复杂的现象背后,难说没有什么规律。他自己是相信有一个客观尺度的。至于这尺度的标准怎样才算正确,则并未给予正面的回答。重写文学史的观点提出,我想也与夏志清的那本著作的引进大有关系。这个华裔美国学者,带来了诸多的刺激,有的新颖深切,有的未免简陋。要超越他的文本,成了那时某些青年学者的一种使命。待到2005年我读到中文简化字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时,十余年前的那场争议还记忆犹新,许多情景也浮现到了眼前。中国现代小说博矣、杂矣,理顺头绪并不容易。难怪中国大陆学者当年对此书反应那么强烈,全书的基本调式在今天看来,和我们的思维依然也有着诸多差异。它的译文出版,能否引起新的争议也未可知。首先吸引我的是夏志清的叙述方法。我承认在气势和见识上,他有着别人少有的独立之处,但有时也难说没有对环境的隔膜。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语态在有些地方与曹聚仁有些相似,尽力超越文艺集团的视角,本乎心灵,以艺术要义为主,对非文艺的因素有排斥的地方。我在接触几个章节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才华,在多致、零乱里理出头绪来实属不易。全书的好处是隔岸观火,自己并未卷入文坛的争执中去,也未受到作家的暗示,是坚守自己的最初感受的。较之于中国大陆的几本文学史,此书的写作并未就现代小说而谈小说,背后有欧美小说史作为参照,这样就有了开阔的眼光,随时有对比的互证,全书的深度由此而生,学术的内涵增大了。书写文学史,能跳出客体,轻松地反观,是向来少有的。我们看王国维谈戏曲的脉络,就从容洒脱,言他人所不言,真真是大家风范。夏志清在叙述语态上,与同时代人多有不同,在此一点上,与王国维、刘师培等,略有相近之处。读史亦可读出精神的维度,不知道现在青年学者,是否也同意这样的观点?在通读全书之后,我忽然也有一点不满的感觉。觉得作者那时占有的材料还有限,文学精神明显受到美国右翼文人的影响。或许是过于远离中国大陆文化群体,对巴金、老舍、萧红文本的彻骨的体验不足,以致将一些重要的文化景观忽略了。左翼文化是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一环,夏志清只能对此表示价值上的态度,而那内在形态的分析则显得简单,没有理论上的力量。仅以唯美的视角看鲁迅那一代人,似乎有一点问题。因为鲁迅文学的出发点是为人生的,且旨在借此改良人生。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大量作品,都有类似的倾向。对其复杂性与历史的隐含似乎都未细细观照,以致使人感到小说史的脉络是破碎的。捷克学者普实克对其批评的尖锐,也并非没有原因。夏志清的出现无疑丰富了文学史。如果不是他对钱锺书、张爱玲的全心研究,世人也许不能广泛地关注他们。到目前为止的文学史写作,影响力超过他的不是很多。说其是现代文学研究的力作,也是对的。但我读他的小说史倒想起另外一个问题:象牙塔之外的野性的、乡野的作品为什么遗漏了?有一些奇异的作家如废名等也未进入其视野,赵树理、孙犁也远离着视线。夏志清的研究显然有精英的态度,作为王瑶先生的对立面,他是不是故意校正流行的观念,以此引人注意呢?如果是这样,那是可以理解的吧?二有几个深谙文学史的人写下的著作,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是郑振铎的中国文学史,二是阿英的那册夜航集。前者是一本资料性史论,后者乃对新文学作家的扫描。鲁迅看过郑氏的著作有点不满,认为是史料压住了看法,没有灼识。至于阿英的书,世人评价不多,以我浅近的观点,觉得是小品心态使然,尚构成不了史学的框架。在他们身后,王瑶、张毕来等出版了厚厚的新文学史专著,在体例上已很有些进步了。但郑振铎与阿英的书有一个好处,就是保存了诸多的信息,主观的判断少了。像阿英这样的人,是以史料搜集而闻世的。近百年中国国难文学史、晚清小说史、晚清文艺报刊述略等,自有所长,别人的夸夸其谈,在这里是没有的。阿英在学术上是走过弯路的。早年过于轻率,往往陷于空谈,写过可笑的批评文章。后来见识稍长,遂埋头于史料,不再做空头的文章家了。不过他也走向了另一极端,士大夫的赏玩心浓得化不开,思想的力度就弱了。晚年未能写出满意的著作,不知是否与此相关。就学术准备而言,他很有天赋,却未能施展出来,那也是太有些可惜了。做文学史的写作,如果没有创作的经验,那么与小说家所写的文学史,是大大有别的。我读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暗叹其间的精妙,那是书斋中人写不出来的奇文。郑振铎、阿英等人,只能因资料而兴奋,鲁迅却从资料里看出堂奥,自己飞将出来,洒脱地指点旧迹,超乎其外,得乎其中,会心之处与挑剔之笔均有,在心灵的底层久久盘诘,故常有妙语浮出。阿英写古人时要沉下去,乐其所乐,得其所得。鲁迅不是这样,洞察始末,道其原委,知明暗之变,晓春秋之异。你看他写司马迁时的文采,是何等耀人:“况发愤著书,旨在自激,其与任安书有云: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的戏弄,倡优畜之,流俗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奇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观鲁迅之书,能见其沉静独思的功夫,没有世间浮躁的影子。马一浮先生曾说,“千万人说道,不如一人见性也”。鲁迅就是在文学史中见出性情的人,也把自己的智性融入文字里。他著述之时,参之外国的史学著作,留意诸多学派,却又不受其暗示,写作中率性而为,意从己出,独步于学林之中。汉文学史纲要与中国小说史略这样的书,后人总结得不多,探其精要的原因亦多皮毛之见。深谙西洋文学史写作的鲁迅,偏偏以明清文人的小品方式表达意见,深层的动因,是不可不思之又思的。周作人有一本讲演集,题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系文学史写作的独特之著。这一本书没有做作的地方,是学养与智慧的喷吐,在民国间引起了不小的注意,赞之者甚多。他还有一册欧洲文学史,亦为青年必读的参考著作,在写法上多有特点。不过我还是有点喜欢前者,觉得是糅进了自己的经验的。后者是史料的点缀,处处小心翼翼,未得放开手足,被材料压得有点喘不过气来。所以人的生命经验与精神历险,有时是影响自己看法的表述的。对不了解的东西,生硬地发言,会贻笑于方家的。周作人知道这一点,故行文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时表现得较为得体。与古人对话的遗风,到了民国,尚能感觉得到。新文学作家中常能看到旧式学人的遗绪,又杂以新知,文章自然有了一种厚重之感。三一般来讲,文学史的写作是针对学生的,大多为教学的产物,是讲义,或为论著,一般与学问、学位有关。中国的第一部文学史著作产生于江南的东吴大学,距今恰好一百年的历史。那一本书我至今未读过,不好妄议。但曾浏览过钱基博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印象较好,是中正之作,见解有浅薄之处,而气韵不俗,还带有老式文人的优长,不过也觉得说理的成分不少,有时没有灵动的一面,阅读起来似乎少了些什么。钱氏的时代,正是新旧交织的时代,出现此种状况乃不可避免之事。与钱氏不同,那时咄咄逼人的文学史写作者,是胡适,且博得了大名。他的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在上世纪30年代已很有些影响了。我们现在翻看它们,不免能看出幼稚的地方,有的思考也未必精当。这两本专著的出笼,与文学革命有关,系推动白话文的产物。胡适写它们,乃为了替自己的文学改良主张寻找根据,免不了功利主义的述说。在为白话文学史写的引子里,胡适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现在讲白话文学史,正是要讲明这一大串不肯替古人做肖子的文学家的文学,正是要讲明中国文学史上的这一大段最热闹,最富于创造性,最可以代表时代的文学史。古人传统史乃是模仿的文学史,乃是死文学的历史;我们讲的白话文学史乃是创造的文学史,乃是活的文学史。因此,我说:国语文学的进化,在中国的近代文学史上,是最重要的中心部分。换句话说,这一千多年中国文学史是古文文学的末路史,是白话文学的发达史。”在胡适的写作动机里,含着进化论的观点,也带有实用主义成分。这两本著作实在令人不敢太恭维,整体呈现简单化的倾向。那么丰富的人与文,在鞭笔下都浅白如水了。比如白话文学史上卷的杜甫章节,并非从复杂的文化背景入手把握诗人,而是从先验的命题出发,将杜甫创作纳入自己的白话文学理念的框架里,材料并无什么问题,可是也和后来的夏志清一样,将文学的不可确切性确切了,或者说是剔出了与自己兴趣相反的内容。讲杜诗固然要讲兵车行、新安吏、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但也不能忘记其一些非白话的、晦涩的短章。比如大觉高僧兰若、久与棋王将军不至等诗在韵律上是含有文人的复杂心绪的。说杜甫的文体有白话的因素可以,但在其艺术形式上,亦有反白话的古诗意识,旧式文人的积习也是存在的。再如国语文学史言及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只谈平民文学,不讲那时智性达到极致的孤苦文人阮籍、嵇康等,有拈轻怕重之感。胡适的史学著作逃避挑战性,见平易晓畅者而乐,遇曲折婉转者哀。其实千百年的文学里,晓畅者固然多多,而奇作往往扑朔迷离,隐曲委婉。非故作高深,而是有难言之隐也。文学史要关注的是复杂性,以及人的自我挑战性。胡适却与之相反,一相情愿地勾勒江山,以为人的文学踪迹与自己的偏好相应,那实则是浪漫的自大与自欺了。这样说也并非责斥前人。胡适那代人自有其不凡的地方。至少他们的问题意识明确,在某些侧面有高明的地方。不像今天某些史学著作,只会拼凑,缺少见识,较之于胡适是退步的。现代史中的学人,所以关注文学史的写作,是有一点使命感的。写专著不过是手段,其目标却是要颠覆贵族文学,建立人的艺术。所写的文字尽管简单,有时甚至错误迭出,但那理想的态度,堂吉诃德式的选择,也不无感人之处。旧式学人写文学的历程,以审美偏好为根,也未尝说是唯美的褊狭,但缺少的是现代人的个性意识,终究免不了迂腐气。若说胡适高于前人,也正是在这个地方。四当文学史的写作与个人体验相关时,姿态就大不相同了。刺激这一门学科的,往往是专业之外的人。十余年前读到曹聚仁的文坛五十年,总体的感受是耳目一新的。曹聚仁自谓是个史家,基本的训练功底高于同代的许多学人。曹聚仁治学用的是古法,清代朴学的遗绪是有一些的。精神上受到了罗素和章太炎的影响,自由与狂狷之气都散落其间,与左派文人及右翼文人比,少了冲动的东西。曹聚仁是以史料为根基说话的人,对虚妄与怪诞精神向有反感。谈到文学史的编写,他对王瑶不以为然,倒是看好林辰这样的人。林辰是以考据见长的学者,对材料有很好的感觉。他写鲁迅史迹,就远离道学与意识形态,用的是顾炎武、戴震式的精神。曹聚仁以为,现代文学史情况复杂,观点冲撞者多,以集团利益打量历史,难免没有冲突,视野也易被什么遮住。所以待他着手描绘那一段旧迹时,就表现了少有的史家眼光,从流行色一下子跨过去,寻一静谧的空间,尽力用冷静的尺子衡量事物。文人相轻,自古亦然,但描绘文人的历史,就不能以其好恶而好恶。史家的角色是超于象外,自立门户,从对立中看到历史中的逻辑。这逻辑,在他看来就是“机遇”,或说是“概然论”的东西。他说:我着手研究中国社会文化史之初,时常梗在心间的,就是“机遇”这东西,究竟应该如旧时史家那样看得很重呢,还是应该把它看作无足轻重呢?但是,我并不是预定了要采用调和论的,只觉得在文化史的整理过程中,有采取另一态度的必要。这态度,现在是很显然的,就是数理逻辑上的“概然论”。我和那位数理哲学家罗素一样,承认了“机缘”在历史上的地位。罗素说:“我们亦不能忽视了机缘的作用;所谓机缘,便是各种具有重大影响的细小事变。巨因所造成的是欧战的或然性,并非欧战的必然性。只要有细小事变,则纵至山穷水尽时战争也不会立即爆发,无奈这些细小事变未曾发生,虽则我们不知道它们为什么不发生。”他又说:“历史至今还不算是一种科学,它只能貌似科学,藉伪造与删削。”这便是我所同意的观点。曹聚仁似乎也将罗素语录效益扩大化了,做到纯正的“概然论”也并非那么容易。他自己写文学发展的沿革,也无法排除主观的因素,己身的偏好也显而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