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探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doc_第1页
职业教育论文-探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doc_第2页
职业教育论文-探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doc_第3页
职业教育论文-探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doc_第4页
职业教育论文-探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论文-探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摘要本文阐述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以及全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必须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即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和重组课程体系的目标、要求与原则;以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改革的方法、措施与途径。关键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体系教学改革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全面发展教学观。“以学生为本”,主张“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主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主张建立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思想,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学院和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与引导;主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实施一系列的改革: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教学改革;从学生道德行为、职业行为的养成教育,到职业能力的培养;从人文素质的提高,到对学生质量评价的全过程,以达到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目标。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和重组课程体系随着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愈加严峻,而高职教育无论从其自身定位还是现实状况来看,都无法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相比,就业压力更大,正确认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从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看,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所以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必须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反映当今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构建课程体系的途径,即从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对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实用型人才的社会调查,通过校企合作,由现场专家和学校教学骨干共同完成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组工作。改革和重组课程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专业设置原则面向行业设置专业;(2)培养目标设定原则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3)适应学生智能特点的原则以多元智能理论为课程设计的基础;(4)宏观课程设计原则以能力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5)中观课程设计原则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设计链路课程;(6)微观课程设计原则以应用为目的的多元范型单元课程;(7)考核标准原则以获得双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8)课程评价原则专业课程整体剖析的课程评价方式;(9)保障原则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10)导向原则正确处理就业导向与专升本的关系。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并且三者并重。理论课程为培养综合和专项职业能力服务;实践课程有相对独立的体系,并占有较大比重,要有能满足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的完整性设计课程,以及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素质教育则必须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以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改革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能力的组成元素上讲,包括有关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成分等;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方法能力特别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还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是基本发展能力;社会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伙伴式的交流方式、利益冲突的处理等)、公共关系(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截然分开,而是交叉进行,要将专业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具体方法如下:1。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多维的课程教学资源。正确处理经典内容与“四新”内容的关系,改革课程内容的学科系统性,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从实践出发,以传统的经典的理论为基础,引入新方法、新技术、新知识、新材料和职业标准,做到以教与学经典内容为基础和核心,以“四新”内容为拓展。编制课程教学整体解决方案,包括融教学方法、经典内容与“四新”内容有机结合的模块式的主教材,项目式的实践教材,形式多样的学生学习指导,可供教师选择的案例库、素材库、教师手册和多媒体课件等。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工程应用为导向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分为核心模块、综合模块、提高模块,在提高模块中引入目前流行的新技术、新内容,使课程内容紧贴时代前沿,既能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的疑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时内可以接受或完成更多的任务,有利于个性化教学,还能实现不同模块的组合以适应不同专业类型和能力等级的要求,有利于分层次教学。做到教材、学材互为补充,软件、硬件相互配套,纸质、电子资料丰富,课堂内、外相得益彰。2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随着现代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日见颓势,以行动为导向(actionoriented)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所谓“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课程类型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组合和教学手段组合。对目标单一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适合个体化教学辅导的谈话教学法。谈话教学不同于日常谈话,它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且信息传递是双向的;(2)经典的程序化技能培训采用四阶段教学法(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总结);(3)六阶段教学法(激励、遭遇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试验、记忆与掌握、运用)。对综合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一般按以下5个教学阶段进行:(1)确定项目任务;(2)制定计划: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3)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及小组成员合作形式,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4)检查批评: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并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5)归档或结果应用:项目工作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到企业、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如项目的维修保养记录、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可应用到学校的教学实践中。3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全面的考试观,改革考核方式、方法。全面的考试观,既要解决“考什么”,又要解决“如何考”。在考核内容的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在考核方式、方法的选择上,根据考核科目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如开卷、闭卷、笔试、口试、操作、论文、报告与答辩等。评价主体选择上,既有校内老师,也有校夕I、专家;既有他评,又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最终构成“以学生为本”的考核与评价新模式,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考核相结合,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综合评价学生。4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扎实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积极组建各类学生社团,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实施“四能四会”工程,使学生普遍达到“能歌善舞、能书会画、能言会写、能拉会奏”。组建多个学生科技活动组织,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室、电子设计室、数学建模室等学生创新活动室,实验室常年向学生开放,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模拟创业大赛等。通过各类基地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军民共建基地、学民共建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爱心教育基地等。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二自”管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阐明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职教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职业教育将面临更高、更快的大发展。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