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网改指导意见书_第1页
双向网改指导意见书_第2页
双向网改指导意见书_第3页
双向网改指导意见书_第4页
双向网改指导意见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指导意见 (讨论稿 )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 二六年八月 目 录 一、适用范围(广科院) . 1 二、引用标准与文件(广科院) . 1 三、指导思想与原则(广科院) . 2 3.1 指导思想 . 2 3.2 实施原则 . 3 3.3 具体目标 . 3 四、有线电视网络功能需求(天威,杭州,广西,华为, PBN,普天, UT) . 3 4.1 广播需求 . 3 4.2 点播需求 . 4 4.3 组播需求 . 4 4.4 运营管理需求 . 4 4.5 政府监管需求 . 4 五、有线电视网络拓扑结构(杭州,大连,天威,传媒大学,广西,华为,普天, PBN) . 4 5.1 城域网简单描述 . 4 5.2 现有接入网络拓扑结构 . 4 六、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技术实现方式(技术原理、技术成熟度、网络基础、适用业务等) . 4 6.1 HFC+CABLE-MODEM;(天威,太原,佛山,广西,传媒大学,华为,PBN,普天, UT) . 5 6.2 LAN 方式;(杭州,华为,传媒大学, PBN,普天, UT) . 5 6.3 GEPON+高速电缆接入;(青岛,天威,上海宽带,传媒大学,华为,PBN,普天, UT) . 5 七、网络建设质量要求与技术 指标(山西,同 6) . 20 7.1 通用技术要求 . 21 7.2 施工工艺要求 . 21 1 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指导意见 一、适用范围(广科院) 本指导意见分析了目前我国有线电视传输网的网络现状,提出了有线 数字电视双向网的基本业务需求、技术实现方式以及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的基本功能要求,适用于各地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系统平台的设计、建设和改造。 界定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的适用范围,城域网作简单描述。 二、引用标准与文件(广科院) 下列标准和文件所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指导意见中引用而构成本指导意见的条文。本指导意见颁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和文件都会被修改,使用本指导意见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和文本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7975.1-2000 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 第 1部分:系统 GB/T 17975.2-2000 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 第 2部分:视频 GB/T 17975.3-2002 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 第 3部分:音频 GB/T 17191.3-1997 信息技术 具有 1.5Mbit/s数据传输率的数字存储媒体运动图像及其伴音的编码 第 3 部分:音频 GB 2312-80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 GB 13000.1-1993 信息技术 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 (UCS) 第一部分:体系结构与基本多文种平 面 GB/T 17768 1999 有线电视频率配置 GY/T 155-2000 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及交换用视频参数值 GY/T 170-2001 有线数字电视广播信道编码与调制规范 GY/Z 174-2001 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信息规范 GY/Z 175-2001 数字电视广播条件接收系统规范 GY/T 201-2004 数字电视系统中的数据广播规范 GY/Z 203-2004 数字电视广播电子节目指南规范 2 GY/T 106-1999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GY/T 166-2000 有线电视广播系 统运行维护规程 GY/T 180-2001 HFC 网络上行传输物理通道技术规范 GY/T 200-2004 HFC 网络数据传输系统技术规范 1:总体要求 GY/T 200-2004 HFC 网络数据传输系统技术规范 2:射频接收协议 GY/T 134-1998 数字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规范 GY5073 2005 标准名称:有线电视网络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Y5075 2005 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设计规范 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的实施意见(广发技字 2003601 号) 用户管理系统与监管平台数据交换接 口技术要求(暂行)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系统、视频和音频部分的实施指南(暂行) 有线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应用指南(暂行) 有线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信息应用指南(暂行) 有线数字电视电子节目指南指导性意见(暂行) 有线数字电视中间件指导性意见(暂行) 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和遥控器功能实施指导意见(暂行) 节目订购单和用户结帐单格式基本要求(暂行) 有线数字电视频道配置指导性意见(暂行) 有线数字电视广播条件接收系统入网技术要求和测评方法(暂行) 有线数字电视广播用户管理系统入网技术要求和测评方法(暂行) 条件接收系统缓存设备与监管平台数据交换协议和格式技术要求(暂行) 有线数字电视节目平台与监管平台数据交换协议、内容与格式要求(暂行) 三、指导思想与原则(广科院) 3.1 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和广电总局的统一部署, 加快 有线电视 网络 双向化 改造步伐,推动有线电视网向双向、交互、多功能方向发展 。 继续完善有线电视干线网络结构,因地制宜 地 扩大光纤传输覆盖范围,逐步实现光纤到楼、光纤到户,提高有线电视网络的承载能力,逐步实现 业务 双向、交互、多功能 。扩大广播电视的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把普通电视接收终端变成家庭 多媒体 3 信息终端, 在推进 “ 三网融合 ” 进程中 充分 发挥 有线电视网作为国家基础信息网络的重要 作用。 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必须合理利用现有 HFC 的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电视终端用户接入电缆的宽带优势,选择适合各地网络状况和技术特点的改造方法,奠定开展广电双向业务的网络基础,使得有线电视基础网络具有宽带、双向、多功能的承载能力,实现有线电视基础物理网络与实际业务网络的明显划分。 3.2 实施原则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节目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数字化带来的网络资源优势,提供丰富多彩的广播影视节目和文化娱乐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广播电 视作为最普及的信息工具、最便捷的信息载体优势,发挥各行各业的信息资源优势,为社会各界建立开放的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多样化、本地化、个性化服务。 建设、改造有线电视网双向平台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标准性:系统设计、设备和接口协议要遵循已颁布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确保系统设备的互连互通。 规范性:采用的硬件设备应通过总局的入网认定。 可操作性:系统设计与建设要因地制宜,业务与技术模式要紧密结合本地的业务发展需求和本地的网络条件。 可扩展性:系统设计应具有开放性,以便于技术升级和业务扩展。 3.3 具体目标 在有线 电视网络上开展双向业务,使得网络形态趋于一致。 四、有线电视网络功能需求(天威,杭州,广西,华为, PBN,普天,UT) 4.1 广播需求 广播机制,标清、高清、多路声音广播等等。 4 4.2 点播需求 4.3 组播需求 4.4 运营管理需求 描述有线电视网络的业务级别、网络级、设备级等。 不同的双向业务对网络带宽、质量保证( QoS)的不同要求。 4.5 政府监管需求 安全、管理、(带宽、时延抖动等指标要求) 五、有线电视网络拓扑结构(杭州,大连,天威,传媒大学,广西,华为,普天, PBN) 5.1 城域网简单描 述 5.2 现有接入网络拓扑结构 5.2.1 树形拓扑结构 5.2.2 星形拓扑结构 不同的改造方法、形式、不同的搭配 六、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技术实现方式(技术原理、技术成熟度、网络基础、适用业务等) 正文描述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的几种技术、分类,附件做具体的阐述和比较等 5 6.1 HFC+CABLE-MODEM;(天威,太原,佛山,广西,传媒大学,华为, PBN,普天, UT) 6.2 LAN 方式;(杭州,华为,传媒大学, PBN,普天, UT) 6.3 GEPON+高速电缆接入;(青岛,天威,上海宽带,传媒大 学,华为, PBN,普天, UT) 本方案采用 GEPON 作为光接入网技术,通过广电行业普遍拥有的同轴电缆资源为用户提供接入解决方案,其突出优势在于GEPON 的高带宽、低成本、运维简单、多业务,以及同轴入户的便利条件,后者在布线困难的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6.3.1 GEPON 接入技术 1、 光接入网技术概述 光接入网的技术,通常有 P2P 有源交换方式和 P2MP 无源光网络( PON)两大类,其中 PON 技术由于消除了局端与用户端之间的有源设备,网络拓扑结构简单, 无论在设备成本还是运维管理开销方面,费用 均 相对较低 ,并且带宽 可以满 足现在和未来各种宽带业务的需要, 因而当前在解决宽带接入问题上为业界所瞩目。 PON 技术主要有 APON( BPON)、 EPON( GEPON)、 GPON几种, 1998 年, ITU-T 以 ATM 技术为基础,发布了 G.983 系列APON(ATM PON)标准 ,后于 2001 年更名为 BPON,即“宽带的PON”。 2004 年 6 月, IEEE 颁布文号为 IEEE 802.3ah 的 EPON 标准。 6 2003 年 3月 2004 年 6月, ITU-T 先后颁布了 G.984系列 GPON标准。 应该说,无论 APON、 GPON、 EPON,网络拓扑结构 相似,其主要差异在于不同的二层技术。 其中, APON 诞生最早,曾经风行一时, 目前在北美、日本和欧洲都有 APON 产品的实际应用 , 但在我国受到 ATM 推广受阻的影响,几乎没有什么应用。 APON 由于技术复杂、设备价格高,加之 ATM 网络市场的萎缩,在未来的光接入网市场中前景黯淡。 GPON 是 APON 的后续标准,主要由国外电信运营商驱动制定,由于更多地考虑了对传统 TDM 业务、 ATM 等多协议的支持,颇受固网运营商的青睐,但也由此导致技术实现复杂,设备成本偏高,商用化程度较低。 GEPON 即千兆的 EPON(早期 EPON 基于 100M 协议),其标准制定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尽量在 802.3 体系结构内进行标准化工作,最小程度地扩充标准以太网的 MAC 协议,这就最大程度地继承了以太网经过长期、大规模实践检验积累下来的宝贵技术经验。 下一代网络将是基于分组的网络,目前以太网作为分组网络的绝对主流承载平台,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 GEPON 基于以太网技术,非常适合当前 IP 业务的传送。由于目前 IP 网络的普遍建设,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元器件出货量大,结构比较简单,性价比高,使得 GEPON相比其它 PON 技术更容易得到大规模商用。 比较而言,新一代无源光网络 GEPON 将链路层的以太网和物理层的 PON 技术结合在一起,兼具了 PON 独特的网络结构优势和以太网的低成本优势,从而成为当前发展光接入网的优势方案。 2、 GEPON 技术原理 7 ( 1) GEPON 系统结构 GEPON 的系统结构如图 1 所示。 GEPON 系统主要 OLT(光线路终端)、 ONU(用户端的光网络单元) 以及二者间 ODN(光分配网)等组成。 OLT 通常部署在局端或小区机房, OLT 通过无源光分路器与位于用户侧的 ONU 进行光纤连接,无源分光器之间可以进行级联,组成星型或树型结构。分光比为 1: 32 时, OLT 与 ONU 之间的距离一 般能够达到 10km,分光比为 1: 16 时,能够达到 20km,可以覆盖相当宽广的地域。 OLT 上行可通过路由器方便地接入到 IP 城域网中。 ( 2) GEPON 主要技术特点 点对多点,星 /树型拓扑 OLT 与 ONU 之间通过无源光分路器相连, 1 个 OLT 通过 1 级或多级分路器可以与多达 32 个 ONU 设备进行连接。构成点对多点的星型或树型物理拓扑结构。 GEPON 的 MAC 层采用多点控制协议图 1: GEPON 结构图 8 ( MPCP)完成 OLT 与其下连接的多个 ONU 链路层通信控制。 单纤双向,波分复用 GEPON 系统利用单根光纤,完成 OLT 与 ONU 之间的 双向数据收发。下行波长为 1490nm,上行波长为 1310nm,通过波分复用到同一根光纤上。此外,再增加一个 1550nm 波长,可以同时开通 CATV下行广播电视业务,对于尚未建设同轴分配网的地区或是新建小区,将成为实现有线电视覆盖的一个可行方案。 下行数据广播,上行数据 TDMA OLT 到 ONU 的下行方向通过广播方式发送数据; ONU 到 OLT的上行方向,则采用 TDMA(时分多址)方式发送数据, ONU 的光模块需要支持突发数据发送,光信号在光分路器处进行耦合。 ( 3) GEPON 数据传输原理 GEPON 下行 /上行技 术原理分别参见图 2、图 3。 在下行方向, IP 数据、语音、视频等多种业务由 OLT 采用广播方式,通过 ODN 中的 1: N 无源光分路器分配到连接的所有 ONU单元, 每 一个 ONU 将接收到所有下行信息,根据其 MAC 地址提取图 2: GEPON 下行技术原理示意图 9 有用信号。此外,独特的拓扑结构也非常适合广播、组播包的传送。 在上行方向,采用用 TDMA 方式共享系统,为了避免数据碰撞和公平的信道共享,由 OLT 分配静态或者动态带宽(时隙),给每个 ONU 分配一个时间没有重叠、时隙可变的传输窗口,来自各个ONU 的多种业务信息互不干扰地通过 ODN 中的 1: N 无源光分路器耦合到 同一根光纤,最终送到位于局端 OLT 接收端。 ( 4) GEPON 的主要优点 带宽大,传输距离长。 GEPON 系统的上下行速率为1.25Gbit/s,传输距离可达 10/20km,光链路在单根光纤上传输距离达 20km 时依然保证 1.25Gbit/s 的带宽。 高可靠性。 GEPON 系统的整个光传输通道为光纤和无源光器件,可以有效避免电磁干扰和雷电影响。 低维护成本。终端 ONU 无需远程供电和机房。 OLT 和 ONU之间的无源 ODN 网络,例如分光器可以挂在路边,通常无源的 ODN网络故障率非常低,而且即使出故障,也非常容 易定位。 便于进行接入网管理。在 GEPON 接入网建成后,对于该接入网的运维工作可以集中在局端进行。通过 OLT 与 ONU 之间的图 3: GEPON 上行技术原理示意图 10 OAM 功能,远端 ONU 的管理、调试、在线升级完全可以通过局端OLT 进行代理。 下行采用广播方式通信,下行的工作方式十分适合承载 IP组播业务。 3、商用情况 GEPON 技术的相关国际标准已经成熟,相应的国内通信行业标准 YD/T 1475-2006接入网技术要求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 EPON)也已正式发布。 目前业界的 GEPON产品基本上是采用 GEPON商用套片的解决方案 进行开发,能够提供符合 IEEE802.3ah 标准的 GEPON 商用套片的芯片厂商有多家,包括 Passave、 Tecknovis、 Centillium 等,其中Passave 是目前 GEPON 芯片出货量最大的厂家,能够提供完善的端到端的 GEPON 芯片解决方案,支持 CPE 和 CO 设备的应用,而且已经开发出第三代的 GEPON 芯片。根据 Passave 公司的资料,其GEPON 在亚洲市场的用户线数已达到百万级数量。从产业链的角度看, EPON 系统最核心部分 PON 光发送 /接收模块已经较成熟,核心 TC 控制模块已经规模生产( ASIC 化 )。 应该说,随着 GEPON 技术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不断完善, GEPON产业链的逐渐形成和快速发展, GEPON 商用系统也已经结束了主要由新兴专业厂商主导供货的阶段,采用 GEPON 作为有线电视网双向改造接入方式,无论从技术还是成本上都已经具备了可行性。 6.3.2 高速电缆接入技术 11 1、 概述 用户接入网技术多种多样,可采用的传输介质有有线电视同轴电缆、双绞线、电力线、无线等,其中,同轴电缆具备高带宽( 01GHz,并可扩展至 2.4GHz 以上)、广覆盖(家家户户都有有线电视同轴电缆入户)、抗干扰(采用四屏蔽电缆性能更 佳)等多种优势,可作为用户宽带接入的首选传输介质,而如何利用同轴电缆入户,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各具特色的技术。 2、 基带传输技术 ( 1)无源 EOC 技术原理 无源 EOC( ETHERNET OVER CABLE)是基于有线电视同轴网的特点而设计的以太网接入系统,是指在用户楼道附近,采用特定的介质转换技术(主要包括阻抗变换、平衡 /不平衡变换等),将符合 802.3 系列标准的以太网信号通过同轴电缆传输,在用户家中,则采用与前述相反的变换予以还原。 无源 EOC传输技术利用了有线电视信号使用 45 860MHz高端频率,以太 网的基带数据信号使用 0 20MHz 的低端频率,两者可以在同一根电缆中传输而互不影响。把以太网的数据基带信号与电视信号通过合路器送到原电视网的分配电缆上,一起送至用户。在用户端,通过分离器将电视信号与数据信号分离开来,电视信号送入电视机,数据信号送入计算机。 这样不改变原电视分配网的电缆系统,又不用另加 5 类线,就可以为有线电视同轴网双向改造提供了一种经济实用的技术方案。 12 无源 EOC 技术原理如图 4 所示。主要由二四变换(见图 5)、高/低通滤波两部分实现。由于采用基带传输,无需调制解调技术,无论楼道端、用户侧设备均 是无源设备。由于现有的以太网技术是收发共两对线,而同轴在逻辑上只相当于一对线,所以在无源滤波器中需要进行四线到两线的转换。整体解决方案简洁、成本低。如果采用半双工,不用考虑自发自收问题,对无源器件的要求不高。若实现 10Mbps 全双工 , 基本原理一致,通过提高收发两端的隔离度和反射损耗等参数可实现。 同时,由于以太网基带传输 竞争性接入的特点,此类技术必须要求全分配的楼道网络拓扑结 构(国内大部分为串行分支结构),对未实现集中分配改造的楼 道,会带来二次施工的困难,特图 4:无源 EOC 技术原理示意图 图 5:二四变换方案之一 13 别是有的地方已不具备改造条件。 ( 2)无 源 EOC 技术特点 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同轴网络资源,无需对入户电缆重新改造。 每端口建设费用低,用户端可直接嵌入面板内,不需要其它附加的室内设备。 即插即用,无需在客户端进行复杂的调试。 一根同轴电缆把数据和有线电视信号接入室内。 用户端无需有源设备,网络运行稳定、安全。 无须考虑回路中的侵入噪声。 简单方便的运营维护,费用低。 3、 调制技术 指在入户的最后一段距离(如 100 米)内,采用射频调制技术,将以太网信号调制到射频频段 ,通过同轴电缆传输,在用户家中再采用对应的解调技术,还原出以太网信号,网络结构见图 6。此类技术门类众多,如 HiNOC、 HPNA3.0、 PLC、 MoCA 等。 此类技术的突出优势在于支持串行分支型的楼道网络拓扑结图 6:调制方式原理示意图 14 构,网络改造成本低;劣势在于头端、终端设备成本较高,运行维护成本较高。 ( 1) HiNOC 技术 使用频段 我国有线电视标准规定,同轴电缆 860MHz 以下的频带用于广播电视信号传输, 860MHz 以上频带均未使用,称为带外信道,带外信道的传输特性为:整个系统的传输特性在 1.2GHz 以下变化不大,在 -20dB 左右,在 16MHz 的带宽内,频谱几乎为平的。在 1.2GHz到 1.5GHz 之间下降很快,到 1.5GHz 时衰减达到 -50dB 以下。在1.5GHz 以内(尤其是 1.2GHz 以内)的频段,比较有利用价值, 1.5GHz以上频段衰减较大,而且匹配差,反射大,多径严重,开发成本较高。 HiNOC 使用 800M1.5G 的频域,并将其分为等频宽的多个信道。 调制方式 由于同轴电缆在 860MHz 以上屏蔽效应好,用户分配网络中噪声的主要来源是基础热噪声,根据有线电视网系统技术规范,860MHz 以下频段用户分配网中的噪声 不得超过 -80dBm/MHz,这里以此为参照,认为 860MHz 以上频段的噪声最大为 -80dBm/MHz。在这样的噪声环境下,可以使用效率较高的调制方式,如 256QAM,128QAM 等。 综合考虑实现难度和同轴电缆带外信道条件比较差、一致性不好的情况,本方案拟采用的最高调制方式为 256QAM。根据调制方 15 式和误码率、信噪比 SNR 的计算公式,得到在误码率为 1e-9 时,采用 256QAM所需要的 SNR 为 40.5dB,在 860MHz 到 1.2GHz 之间的大部分频点可以采用 256QAM 调制技术,并可根据信道实际的 SNR要求 自适应地使用 128QAM, 64QAM, 32QAM, 16QAM, 8QAM直到 QPSK, BPSK 调制。 由于分支分配器等器件与电缆在连接处不匹配,会引起反射从而形成多径效应,在时域上表现为冲击响应脉冲被展宽。多径主要是由匹配性能较差的分配器和用户终端盒引起,多径的延迟与反射较大端口相连的电缆长度成正比。为避免多径引发码间干扰,同时考虑到信道利用率, HiNOC 选择多载波 OFDM 体制传输数据。 HiNOC 物理层数据帧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训练前导和传输数据,其中数据部分全部是频域信号,通过 OFDM 调制输出,训练前导分为 频域前导和时域前导,频域信号每个子载波用 BPSK 调制,时域信号采用单载波 /4-BPSK 调制。 MAC 技术 HiNOC 头端设备和处于同一信道的 HiNOC Modem( HM)构成一个逻辑独立的楼内分配网络, HiNOC 技术支持在多个信道同时构建多个相互独立的分配网络,分配网络的头端设备可以是只支持一个信道的 HiNOC Bridge( HB),也可以是支持多个信道集成的HiNOC Switch( HS)。如图 7 所示: 16 1 23 42 3 2 4. . . . .C a b l eH SH MH MH MH MH MH M123 42 3 2 4. . . . .C a b l eH BC A T VC A T V 接 入 网电 缆 接 入 网 1电 缆 接 入 网 2. . . . . . . . . . . .家 庭 1家 庭 2G E / F E G E / F E图 7 HiNOC 信道 FDM 频分示意图 HB:单信道 HiNOC 头端设备; HS:多信道 HiNOC 头端设备,可将以太网数据调制到多个信道上,在同一根 Cable 上传输,相当于多个 HB 的集合; HM:单信道 HiNOC 调制解调器; 图中共有三个逻辑独立的分配网络。右圈代表其中一个分配网络,由 HB 和若干 HM 设备组成;左圈中两个方框各代表其中一个分配网络,由 HS 和若干 HM 设备组成。利用 FTTB,以太网数据通过 HiNOC 头端设备 (HB或 HS)进入楼内分配网络,并被调制到 Cable的一个带外信道内,经分配网络到达处于同一信道的 HiNOC 调制器( HM),经 HM 解 调后传送到终端设备( PC 或 STB)。从图中可以看到, HS 设备组成的分配网络可以支持多个 HiNOC 信道,各信道 17 占用不同的频带,信道之间按照 FDM 频分方式分隔复用。 在单个 HiNOC 信道内,其物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如下图所示。 H BH M H M. . . . . .H M H M H M H M 图 8 HiNOC 总线型物理拓扑 为更好支持业务的 QoS 和优先级等特性,必须对该网络施以更多的控制,因此 HiNOC 的 MAC 层采用以下架构:网络采用中心结点控制的星型拓扑结构,一个 HB 最多支持 32 个 HM;采用全协同的 TDD/TDMA;采用 预约 /许可 协议的 MAC 策略 ,保证各结点收发过程中无碰撞发生;支持不同级别的 QoS 和各结点灵活的带宽分配。 首 部 载 荷 尾 部 图 9 MAC 层帧结构 MAC 层的帧结构如图 9 所示,包括 MAC 首部,载荷和尾部三部分。 MAC 帧分为数据帧和控制帧两大类,当为数据帧时,载荷域包含上层 PDU,当为控制帧时,载荷域包含着实现 MAC 控制机制的相关信息,如接纳信息或资源分配信息;尾部是校验序列,用于实现对载荷域的校验。 MAC 层首部结构如图 10 所示。 18 发 送 时 钟帧 类 型 帧 子 类 型 版 本 号源 结 点 地 址 目 的 结 点 地 址帧 长 度预 留首 部 校 验 和1234567位 1 5 位 0 图 10 MAC 帧首部结构 各帧的首部结构是相同的,主要包含以下信息:发送时钟、源结点地址、目的结点地址、帧类型及帧子类型、帧长度、首部校验和等。其他域的功能比较容易理解,这里主要介绍发送时钟域的作用。由于 MAC 层的传输是完全协同(同步)的,网络中建立一个系统时间( System Time),网络中每一个结点必须与该系统时间同步,该系统时间来自 HB。其他结点通过读取来自 HB 的 MAC 帧首部的发送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