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兹卡”桃源记 从人鬼一屋到龙船调[文档资料]_第1页
“毕兹卡”桃源记 从人鬼一屋到龙船调[文档资料]_第2页
“毕兹卡”桃源记 从人鬼一屋到龙船调[文档资料]_第3页
“毕兹卡”桃源记 从人鬼一屋到龙船调[文档资料]_第4页
“毕兹卡”桃源记 从人鬼一屋到龙船调[文档资料]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毕兹卡 ” 桃源记 从人鬼一屋到龙船调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在清代以前,鱼木寨人大多穴居野生,死后弃置于荒野岩穴,或以石为棺加以安葬。清代以后,土家人宗族开始重视修建生基、碑屋 生基是在生前修建的坟墓,碑屋则是将坟墓建于住宅之中,人 “ 鬼 ” 同住。 大水井古建筑群是家族庄园,主要包括了李清亮庄园、李氏宗祠和李盖五住宅三大部分。其中李清亮庄园有 24个天井、 174 间房屋,各种空间鳞次栉比。 土家族姑娘出嫁前夜,是整个 “ 哭嫁 ” 仪式的高潮,此时,村里还会选出 9 个漂亮聪明的姑娘 “ 陪哭 ” ,带着哭腔的歌声此起彼伏,哭出一场震撼的 “ 赛歌会 ” 。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武陵山脉雄踞中南部,大巴山脉延绵于西南地区,尽管两者主脉相去甚远,但余脉却在湖北恩施州西部相拥相抱,形成一个高山 “ 悬圃 ” 利川。 这里地僻山深,古为 “ 蛮獠杂处 ” 之地,但一群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 “ 毕兹卡 ” 在这里繁衍、传承,创造了一个充满人文风情的 “ 世外桃源 ” 。 “ 毕兹卡 ” 是土家族人的自称,这个民族充满了艺术风情,同时又勇敢彪悍。他们据悬崖、锁 雄关,在血雨腥风的战争中誓死捍卫家园;他们建生基(生前修建的坟墓)、修碑屋,把祖先埋在堂屋之中,用唱歌跳舞来欢送死亡;土家姑娘在出嫁之前,要以哭代歌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土家小伙以身体为 “ 乐器 ” ,用豪迈的舞蹈表现肢体中的野性之美 绝壁雄关鱼木寨 人 “ 鬼 ” 同居一屋 元明时期,西南、鄂西一带土司割据,彼此之间常有征伐。明万历十四年( 1586 年),龙阳峒土司谭彦相宣布脱离石柱土司自立,两年后,石柱地区的土司马斗斛图谋收复龙阳峒,于是率兵攻打谭彦相。眼看敌人兵临城下,谭彦相心生一计 ,从寨东岩洞口向寨下抛出活鱼无数,有些竟落挂于马土司帐前树上。马土司望鱼兴叹: “ 欲克此寨,如缘木求鱼! ” 于是引兵自退。 当年这一战之地 位于利川市谋道镇的鱼木寨自此得名并流传至今,成为国内保存完好的 “ 天下第一土家古寨 ” 。而当年的马土司之所以会感叹 “ 如缘木求鱼 ” ,是因为鱼木寨关卡雄奇,道路险仄,可谓 “ 悬崖脊上建寨楼,一夫把关鬼神愁! ” 鱼木寨门前有一条长约 20 米、宽仅 2 米的石头小道,两边都是悬崖。寨楼用大块青石砌成,寨门上方开有射击孔,严密地封锁着进寨道路,真正做到了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除了寨门之外,进鱼木寨仅有两条险道,一是三阳关,一是亮梯子。 三阳关是一条紧靠悬崖修筑的陡窄石级路,在靠近寨子处,还有用大块青石砌成的 “ 卡门 ” 。不仅如此,以前要想从这里进寨,还必须爬上一段险路,而这条小路其实根本就不是路,而是在近乎 90 度直立的绝壁上凿成的竖排小坑。亮梯子一共 28 级,是用一根根长约 1 米,宽约 30 厘米的石桩直接插入崖壁而修成的,没有栏杆,且完全悬空,级与级间分开、透亮,人行其上,脚踏绝壁深渊,令人望而生畏。 鱼木寨不仅因悬崖绝壁而闻名,奇风异俗也处处透着神秘。在清代以前 ,鱼木寨人大多穴居野生,死后弃置于荒野岩穴,或以石为棺加以安葬。清代以后,他们形成了宗族,开始重视祖坟墓地,生基、碑屋及大型碑墓逐渐出现 生基就是在生前修好的坟墓,碑屋则是将坟墓建于住宅之中,人 “ 鬼 ” 同住一屋。 这种对祖坟墓地的重视,特别体现在大型墓碑的形制上。在巨富成永高夫妇的墓葬 “ 双寿居 ” 墓碑上,仅变形龙雕就多达 70 余件,这种不顾大清建筑法式的行为,是当地土家人豪放、彪悍性格的表现。而权贵向梓的墓碑顶高托印绶,中嵌 “ 皇恩宠锡 ” 匾额,与相隔不远的向老夫人墓顶上的 “ 诰封 ” 匾额遥相辉映,彰显出向氏 在鱼木寨的赫赫权威。 鱼木寨的土家人,对于生死有着独特的见解,过去还有一种奇特习俗 “ 坐活夜 ” 。这是一种 “ 不哭的丧事 ” ,在老者寿诞前一天举行,一切礼仪形式都与办丧事相同。 “ 丧事 ” 过后才是寿诞之夜,此时要祭祀祖先,宣读寿文,演讲过寿者的生平德行,教化后人 “ 以耕读为本,以孝顺为荣 ” 。这些仪式过后,定要大摆筵席,以丰盛的酒菜招待亲朋。吃饭后,饭碗多半被来客带走,他们认为用寿者的碗吃饭,定能长寿 地主庄园大水井 一个家族的浮华烟云 鱼木寨和大水井古建筑群,是利川最重要的 两处人文遗址群落。鱼木寨的古建筑已经所存不多,留给人们的是对悬崖绝壁和古墓丰碑的惊叹,而大水井古建筑群,则给人一种直观震撼的视觉感受:高大的城墙与细腻的瓷嵌交相辉映,西式的柱廊与吊脚楼并肩媲美,雄奇的山峰与神秘的幽谷上下呼应 大水井古建筑群位于利川柏杨坝镇,是从明朝时期延续至解放前的李氏大地主的家族庄园,保存完好,规模庞大,主要包括了李清亮庄园、李氏宗祠和李盖五住宅三大部分。李清亮庄园有 24 个天井、 174 间房屋,各种空间鳞次栉比,更有意思的是,在这座庄园内,木架木壁、古朴典雅的明代黄氏老宅与砖 木并用、中西合璧的清代建筑和谐并存。庄园两端飞檐高翘的是小姐楼和绣花楼,一东一西,遥相呼应,造型和布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李氏宗祠位于李清亮庄园的东侧,是整个大水井古建筑群的中心部分。宗祠分为三进,呈现以中央为轴左右对称的布局形式,正大门外是一道高大巍峨的石灰宫墙,墙头覆盖着精美的瓦当,瓦当下还有用碎瓷片镶嵌而成的线条,为墙壁增加了一种独特的立体感。据传,这些瓷片都是从景德镇和长沙运来的青花瓷,敲碎后镶嵌在平面上,构造出立体视觉效果,这种手法在当时可以算是 “ 超越时代的技法 ” 。 宗祠前方 是巨大条石纵联砌成的保坎,宗祠左、右、后三方是一圈总长 400 米的护墙,圈起了整个祠堂、园林以及宗族墓地。保坎栏墙及整个护墙上布满枪眼、炮孔,护墙四角还有炮楼,俨然一座戒备森严的军事堡垒。 在祠堂东北角,走下 72 步夹在城墙中间的梯级,就能看到一眼泉井, “ 大水井 ” 这一地名也是由此而来。 1930 年川军部队围攻李氏宗祠,李氏家族凭借坚固的城防顽强抵抗,但由于这口井在宗祠围墙之外,无法出祠取水,因此面临严重缺水的危机,镇守宗祠的李盖五只得被迫求和。事后,李盖五吸取 “ 围祠断水 ” 的教训,在水井边上筑起城墙,把它 围入祠内。 1942 年至 1948 年,李盖五在离宗祠 7 公里的高仰台加盖了又一座大宅,这让整个建筑群形成了留存至今的庞大规模。在层层叠叠的房屋、院落之间发生的一个个传奇,演绎着一个家族持续了几百年的浮华烟云。 原生态的土家歌舞 唱响世界的龙船调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歌舞、音乐是文化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土家族人特别习惯以歌舞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利川歌舞中,流传最广、传唱最多的当属灯歌,其中又以龙船调最具特色。多情的土家姑娘一句 “ 妹娃儿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 ” 便有一群勇敢的艄公争相前来:“ 我就来推你嘛! ” 土家姑娘的娇羞、妩媚和艄公的野性、大胆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取材于生活而更贴近生活的本色表演,让龙船调唱响了全世界。 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仪式 哭嫁。姑娘在出嫁前几天甚至半个月前开始,就要一直哭到出嫁前夜 整个哭嫁的高潮。村里还会选出 9 个漂亮聪明的姑娘来 “ 陪哭 ” ,土家人称之为 “ 陪十姊妹 ” ,带着哭腔的歌声此起彼伏,哭出一场震撼的 “ 赛歌会 ” 。 土家姑娘是天生的歌唱家,小伙也毫不逊色。当然想要 俘获 “ 幺妹 ” 的芳心,小伙子不仅要能歌,还要善舞 “ 肉连响 ” 就是每个土家小伙必须掌握的技能。这是一种体育与舞蹈相结合的娱乐形式,舞者多为男性,无论春夏秋冬,只穿一条短裤,无需乐器伴奏,仅以双手击打身体各个部位,发出整齐、清脆的 “ 啪啪 ” 声,强烈的节奏感和肢体传达的野性美,充分显示了土家人粗犷豪放的性格。 利川歌舞形式别致,内容丰富,还有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