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艺术院校人文内涵建设[文档资料]_第1页
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艺术院校人文内涵建设[文档资料]_第2页
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艺术院校人文内涵建设[文档资料]_第3页
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艺术院校人文内涵建设[文档资料]_第4页
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艺术院校人文内涵建设[文档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艺术院校人文内涵建设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日前,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评奖活动在北京落下帷幕,今年涌现了许多佳作,但也暴露出校园舞蹈目前在教育、创作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参赛作品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缺乏深入的认知。在一个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一群头戴漂亮头饰的姑娘,个个面带灿烂微笑,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可她们优美的舞姿换来的分数却 “ 惨不忍睹 ” 。给该节目打出最低分的舞蹈编导丁伟用字字在理的分析回应了观众的质疑,赢得 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丁伟说,打出最低分,他问心无愧,理由确凿。该作品编导缺乏生活实践,对少数民族文化不够尊重,舞蹈语言和服饰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相距甚远;演员对作品内涵不理解,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与作品主题背道而驰。有专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舞蹈编导和演员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欧建平谈道: “ 不少国际舞蹈大师在刚接触国内一些优秀的青年演员时,对他们的舞技赞不绝口。但是一提舞蹈史,一提传统文化,许多演员经常一问三不知,这令大师十分失望和恼火。 ” 这一现象并非仅限于舞蹈专业,历年 CCTV 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知识问答环节也常常出现这类尴尬的一幕。 作为未来社会文化艺术事业的栋梁,艺术院校的学生如果缺乏人文知识的底蕴,不了解人类的发展文明、社会发展规律,将不会有艺术创作的创新。因此,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人文内涵建设,记者采访了艺术院校相关专家,探讨艺术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教育改革背景下艺术院校文化课程的建设等问题,以期能够窥探到当前艺术院校人文内涵建设努力的方向与成果。 审视二分模式 促进教学改革 大学的功能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文化建设都应渗透其中、 贯彻始终。然而,艺术院校的专业课与文化课二分分化的历史由来已久,重 “ 专业(技巧) ” 轻 “ 文化 ” 的现象在各个艺术院校都明显存在。每当谈及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时,很容易将问题转向对文化课教学的追问与反思。当其他高校在试图强化学生人文内涵的积极行动中纷纷向艺术世界求源头活水时,艺术院校更应当超越长期沿用的二分模式所形成的思维格局,在反思文化课教学的同时,积极彰显艺术专业自身的人文内涵与魅力,梳理与建构注重人文底蕴的支撑与活化的专业能力培养模式。 在中国美术学院社科部副主任葛加峰看来,当下艺术院校具体的文化 课教学现状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一些困境,其中,最突出的是专业与文化二分模式中发展的不平衡。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艺术院校专业学科建设深化与拓展力度很大,特别是艺术学升格为门类,更是推动着新一轮的艺术学科建构。而文化课程教学基本沿用半个多世纪以来惯有的课程拼盘模式,课程设置和建设的结构性创新显得不足。第二,由于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时代的新要求、新课程的不断增加,以及专业建设创新所形成的新的教学机制,使文化课的教学课时数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特别是一些人文核心课程课时与上 世纪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压缩。第三,相比于专业教学积极回应时代需求,不断拓展与创新,由文化课程设置而形成的文化课教师队伍,对艺术和艺术教育发展的敏感性略显不足,加之一些自我设定或外在设定的局限,在探索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形式与内容上的革新难度不小、力度有限。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助理吴杨波,站在艺术与文化的关系上对此进行了解读。在他看来,艺术院校的文化课教学确实是一个令人备感艰难的课题。自西方文艺复兴,艺术有了 “ 学院( academy) ” 这样的教学研究机构之后,艺术院校就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力量 :大多数人被艺术本身的内在实践性和自由度所吸引,专注于艺术自身的形式语言逻辑;另一些少数派则忧心忡忡,他们深知艺术若不与其他人文学科相联系,不能用其他学科听得懂的文字语言表述自身,艺术家就会有沦为工匠和杂耍艺人的危险。艺术学院的建立,恰恰是后者推动的结果。在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达 芬奇等人正是后者的代表。在早期的艺术学院内,广泛邀请人文主义学者和艺术家做讲座、讨论人文课题,是艺术学院保持活力和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在当代,中国的艺术院校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诸如“ 科研 ”“ 学士学位授予 ” 等人文 学科通行的方式构成艺术院校日常运行的一部分,这无疑是积极的、有意义的。但是,艺术语言的特殊性在于其不能被文字语言所直接描述和理解,两者的转译至今仍然是重要的和悬而未决的美学和哲学命题。从艺术院校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既然文字语言和线性思维不能帮助解决艺术内部的实践问题,那么以文字语言为基础平台的文化课教学被冷落和被边缘化也是顺理成章的了。尤其在信息时代,人文学科知识和认知体系的更新日渐加快,日益固化僵化的文化课教学自身存在着不变革就走不下去的窘境,更何况要让那些本来就对用文化课来滋养艺术专业实践不抱希望的学生 强打精神坐在课堂里,用类似记考勤和修学分等规训手段强制学生就范,这为难了学生,也为难了那些教文化课的教师。 针对艺术院校中专业课与文化课的二分化模式,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树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艺术院校的 “ 文化课教学 ” 在各校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安排中,从 “ 计划 ” 制定者方面看有五点需要关注的问题:第一,在 “ 艺术学 ” 升级为门类后,在 “ 文化 ” 水平提升方面,至少与 “ 文学 ” 门类的 “ 标高 ” 比较,还缺乏主动、积极的 “ 集体意识 ” ;第二,在以往特别是当代全球文化交流频率加快、形式现代化( 如互联网)、波及范围日益扩大等的形势下,我国 “ 艺术人 ” 对文化的民族性、艺术人的文化性缺乏认识、行动上的自觉、自立、自强;第三, “ 艺术人 ” 对自身 “ 文化 ” 基础 /高度(水平)的自省意识不够, “ 惯性现象 ” 是 40 岁前把精力都用在专业技巧的反复加强、提高上,轻专业理论,遑论专业外的 “ 文化课 ” ;第四,随着专业负责人的老、新接力,根深蒂固的“ 专业思想 ” 周而复始轮回、难以自我革新和升华,常想的是 “ 专业课 应提前安排,第一学期就得安排专业课,不然 专业课上得太晚,学生在四年里学的东西也不够 ” ,安排 “ 文化课 ” 的理念不明晰;第 五, “ 文化课教学 ” 的教师对各专业的了解不同、不够,使得教学活动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与互动状况参差不齐、难尽 “ 艺意 ” ,更导致艺术专业师生长期对此不重视。 导致这些现象的成因则要从更深层次来探究。在过去和当下,我国高考文、理分科,艺术考生对 “ 大理 ” 是彻底抛开,对 “ 大文 ” 则是低于文科考生的要求去学习;在学生阶段和青年时期都是 “ 重艺轻文、轻理论重创作 ” ;往往是在专业上有所成就,或成为艺术家后才去加强自身 “ 人文 ” 的东西。此外,一些艺术院校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了重专业、比技巧的风气;艺术类专业的师生对现状习以为常, 且在 “ 读书 ” 上有欠缺,受专业宽度的自我局限。因此,在这种氛围下,艺术院校积极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技巧难免忽略人文内涵建设。 二分模式融合 彰显人文魅力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仅仅依靠每周一两节文化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明显是不够的,通过专业课程输出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借此作为一种提升学生文化内涵的教育方式,在记者的采访中得到很多肯定的回答。 在教学中,李树君注意引导学生树立 “ 没有文化,哪有创意 ”“ 艺术设计人一定是合格的文化人 ”“ 中国艺术设计人首先要懂得祖国才能在世界 设计 与文化 中找到 自我 ”“ 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人应该为百年后的子孙们留下既具有时代意义又有中华民族自己特征的设计文化符号 ”“ 艺术设计人才的文化修养要从青年时做起 ” 等理念;同时,在教学内容上把文化、民族文化、文化的知识点与设计现象、作品结合起来,如解析作品的不同维度、把我国古代诗文的语言表达引入、要求学生研究设计现象和作品时加入文化思考。 在 “ 田野考察 ” 教学中,李树君把对中国艺术设计文化的考察分成了站在东北向南望的 “ 黄、绿、蓝三条线 ” 进行了教学探索实践,北线 “ 黄河设计文化 ” 以 “ 丝绸之路 ”“ 黄河文明 ”“ 黄 土地 ” 为主的线面展开,中线 “ 长江设计文化 ” 从长江下游上溯至川滇黔,以徽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等为主的线面展开,东南线 “ 海洋设计文化 ” 是对沿我国东部海岸线,从辽东、胶东、东海到南海的各省区代表性的城市和乡村的系统观照。对这 “ 三条线 ” 的教学考察活动,北线做得比较多,中和东南线主要集中在代表性的地方。这种 “ 田野考察 ” 的教学方式,无论是专业教学还是人文素质的提升,师生的收获是比较多的。 吴杨波所在的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成绩逐年上升,现在基本上达到普通二本高校的水平,除了艺术 实践外,学生对人文学科的求知欲旺盛。如果遇到在文化课教学中有锐意革新的教师,这一代学子还是很愿意从文化素养上提升自己的。广州美术学院的文化课设置属于主流,但会给教师教学改革和提升以很大的自由度。文化课教师研究心态明显,积极性较高。吴杨波在油画系常年开设一门课外读书课程,每个月精读讨论一本西方现当代人文经典,并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创作,让学生进行主题讲演。吴杨波坚信,这些人文素养的培养也许不能直接在作品中体现出来,但必定会在一个长时段中赋予青年艺术家更为开阔的思路和更为缜密的思维方法。 中国美术学院文 学课程教学从建院始开设,虽几经变化,但其致力于艺术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之目的一直不变。葛加峰认识到,诸如学生的人文内涵等问题,只要提及,就常常隐含着一种焦虑,并以一种怀疑性,甚至以否定性思维加以审视。这种反应本身是一种现代性的反应,即在反观中,常常强化为当下的危机或衰落,同时美化了过去。换句话说,我们只有将今天的学生与过去的学生比较,看到差异,而不是比较优劣,才能有效地形成问题,并寻求当下的对策。当下艺术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知识构成、感知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过往有着深刻的差异,针对差异,寻找改革与创新是必 然的选择。就现有课程格局来说,顺应变化的自适性调整张力明显不够。中国美术学院目前的文化课程设置情况与其他艺术院校可能大体一致,就课程性质来说,含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包括思政、文学、外语、体育、计算机、美术理论和中外美术史等,选修内容则相对多样,但教师队伍及学科、教学安排等原因,张力还是有限的。他在文之悦:中国美术学院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步一文深入探讨了艺术院校文学课程的改革目标、内容和关键问题,他指出,(艺术院校)目前主要存在着教学内容与课时不足的矛盾、内容的精英品格与学生当下感性接受之间的矛盾,尤 其是后者,已然成为当下文学教学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难题。借法国哲学家罗兰 巴特的文之悦的书题,指其内涵已将学院营造 “ 四通 ” 成才之境、会通履远之格的要求融于其中,围绕 “ 读 ”“ 写 ”“ 悟 ”“ 养 ” 四字展开。 对此,葛加峰认为具体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回归语言本体。无论文学的形式如何多变,其本质仍然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立足之本,同时也塑造和规定了文学的特性。所以,文学课程需回到语言本身。 2.重建阅读空间。文学离不开新鲜的感受、心灵的碰撞、灵魂的触动,但这一切需建立在对 “ 文学 ” 本身的阅读之上,包括 对作品的阅读、对作家人生的阅读、对于所反映时代的阅读。 3.内化写作自觉。语言的回归与文学的阅读同时表现为写作的能力,文字是思想、情感、逻辑的载体,通过文字的写作,融学识、情志、思辨于一体。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不在于通过简单的训练来实现,而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写作关乎人的整体能力,通过教学不断内化写作的自觉。 4.贯通文心艺理。创造是文学的特性,也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对于美院学生,更应该发扬其艺术底蕴与创造特长,实现文学与美术的相互渗透。 5.体悟生命律动。 “ 文学即人学 ” ,文学与人的外在感知和内在体悟息息相关。与文 学的接近从 “ 由此及彼 ” 的体验交融开始,借助作品营造的种种情境、透过作家勾画的激越人生、亲历时代营造的波谲云诡,由外及内、由表及里。 6.彰显人文魅力。文学是人文精神充分呈现的一种形式,涵盖情感与理思、智慧与决断、道德与欲望、世故与人情,其外延涉及人物、历史、哲学、政治,甚至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因此,课程不囿于 “ 文学 ” 一隅,从而激发学生人文热情和潜移默化的人文养成。 各种调整均为适应大学发展的新规模与新要求。葛加峰认为,艺术院校专业与文化二分教学模式,很自然地将人文内涵的养育职能主要指派给了文化课教学 ,这种思维如果不改变,难有突破性的发展。这里需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人文本身的认识,即不是在纯粹的人文知识上的教育,而是一种与人相关、与物相关的人文情怀的形成与执守,专业教学无疑应该有这种人文的自觉,换句话说,艺术院校专业教师的学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强化。二是多学科对艺术学教学体系的内外支持功能与可能的探讨,艺术学体系既是稳定的,也是开放的,如何将人文核心内容由内而外整合,而不是简单的专业与文化二分逻辑,才能更加积极、有效地以人文激活专业教学。当然,具体的实践难度肯定不小,其中既有认识上的问题,也有机制上的 问题。 加强德育建设 弘扬正能量 人文内涵建设的内涵还包括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给大学生德育带来巨大挑战,艺术类大学生德育形势更加严峻。新时期,艺术院校大学生德育建设工作面临新的问题。 “ 挑战 ” 在历史上总是存在的,只是时代、内容的不同。艺术类大学生、人才之 “ 德 ” 的确立在历史的大时空里看,应该是弘扬 “ 真、善、美 ” 、为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输出 “ 正能量 ” ,那些彰显 “ 假、恶、丑 ”“ 负能量 ” 的行为、作品都是人类所不齿的,这个本质性的问题不能偏离。在新时期艺术 类专业的大学生德育工作中,李树君提出应注意以下六个问题:一是 “ 艺术人 ” 应该比一般 “ 社会人 ” 的品行更美好;二是 “ 艺术人 ” 的个性应该是优点的代名词而不是缺点的张扬;三是 “ 艺术人 ” 的 “ 文化风骨 ” 应该更好、更阳光;四是 “ 艺术人 ” 对社会道德建设的责任应该更多、更直接;五是 “ 艺术人 ” 的家国、民族情怀应该更正确、更健康;六是 “ 艺术人 ” 对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应该负有特殊的责任。解决了以上问题,就应该可以让社会对 “ 艺术人 ” 重新评价、更为尊重, “ 艺术人 ” 的道德水平、个人魅力、社会价值就会大大提升。 德是艺之根,艺是德之 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功能,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中央戏剧学院思政部教师刘竞艳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建立思想政治课和人文教育素质教育有效结合的机制,对提高艺术院校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艺术院校学生人文知识的增加、人文思想的理解、人文方法的掌握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把两者在教育方向和内容上结合起来,特别是内容上,政治理论课涉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