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工作措施汇编(DOC 74页)_第1页
服务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工作措施汇编(DOC 74页)_第2页
服务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工作措施汇编(DOC 74页)_第3页
服务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工作措施汇编(DOC 74页)_第4页
服务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工作措施汇编(DOC 74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服务 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工作措施汇编 二九年 二 月 2 编者按: 2月 1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我市即召开市级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大会。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市委副书记、市长阎立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将服务企业、服务发展定为检验 2009 年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要求全市所有部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考验,以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措施作为加强作风效能建设的落脚点,帮助企业抢先机,度难关,求发展。会后,各单位、各部门迅速贯彻落实大会精神,结合各自实际,出台了 一系列服务措施。现将各单位、各 部门的服务措施摘录汇编成册,印发全市。望全市上下结合市政府办公室今年一月汇编的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政策摘编等,认真执行各项服务措施,帮助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苏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 发改委: (一)政策服务。 一是及时全面领会并下达上级政策。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出台的新政策、新规定非常多,对这些政策规定以及后续的政策规定认真学习,吃透精神,并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内告之基层和企业,自觉运用上级政策规定指导服务基层和企业。 二是深入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和企业积极 开展调研,对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进行研究,认真分析原因,为面上的指导提供依据。 三是及时制订对策。及时提出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加快企业发展的,既符合国家和省精神、又对我市针对性更强的政策措施意见,供市委、市政府决策时参考,主动当好参谋,全力推进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项目服务。 一是在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上做好服务。在全力推进轨道交通一号线建设的同时,加强与国家发改委汇报与沟通,全力以赴做好轨道交通二号线项目的报批工作,争取上半年取得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准,完成初步设计审查与批复,保证年内实施建设。 二是在推进在建 重要项目上做好服务。在加快推进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百世得太阳能等重大产业项目、东太湖整治等重大环保和民生项目建设等方面,要全力做好各项服务和协调工作,全面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速度。 三是在设立新的重大项目上有所作为。继续跟踪中央、省 2009 年的项目资金投向,主动衔接已上报国家和省的项目,全力争取尽可能多的重大基础设施、东太湖综合治理和社会事业项目列入资金安排计划,确保工作有新的成效。 (三)协调服务。 2 一是做好 2009年 18项实事项目实施的协调服务。在进行实事项目目标分解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科学 的管理制度,及时跟踪和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关注民意反映,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协调解决。 二是搞好金融协调服务。设立市级 5亿元创投引导基金,尽早出台苏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全面推进我市创业投资发展。要在已有 3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基础上,力争全年达到 18家。 三是加强重点建设工程和政府投资项目协调服务。按照全市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目标任务,千方百计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增加有效投入。继续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加大力度对在建工程项目的科学管理,全面提升项目的保障服务水平。 四是加强改革的协调服 务。切实履行好改革的总体指导和协调服务职能,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机构改革、议事协调机构改革、行业协会改革、市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优化整合等,抓紧制定重大改革政策,研究具体实施方案,注重加强重点领域改革的协调服务。 (四)对上争取。 一是要做好改革政策的争取。加大工作力度,做好我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争取工作,力争有新的进展。 二是做好重要农产品进口配额的争取。在企业申报的基础上,积极为企业争取到需要的棉花、粮食等进口配额。 三是做好国家、省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和其他各类专项项目和扶持资金的争取。及时掌握国家、省的政策规定,全面了解、掌握我市高技术企业的情况,把握工作先机,为我市更多的项目入选、并争取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做好服务工作。 四是做好农村龙头企业扶持资金的争取。通过积极努力,为我市的 3 国家级、省级农村龙头企业争取更多的扶持资金。 五是企业债券的争取。在企业有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为企业争取到企业债券指标,并积极协助其顺利办成。 4 经贸委: 一是坚持重点企业全程跟踪制度。对占全市规模经济总量 52%的前250 家企业实行领导直接挂钩联系制度,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做好要素协调配置,集 中优质资源保重点、帮调整、促发展。 二是坚持“条块”挂钩联系制度。在全市主要行业选择 100家代表性企业,建立一套覆盖主要工业行业和地区、以重点企业为样本的监测体系。做好市四套班子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办公室工作,深入基层企业调研,准确把握全市工业企业发展趋势。 三是坚持健全中小企业动态分析网络。加强中小企业统计分析和分类指导,及时传递和落实国家、省和市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中小企业普遍性问题。 四是坚持经济形势分析制度。通过科学设置专题调研课题和组织各种形式的座谈活动,及时跟踪分析经济运行中的 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对策措施,提高经济分析质量,进一步提高服务企业的预见性、科学性。 五是坚持应对经营风险研究。高度重视企业生产经营风险防范应对工作,加强对高风险企业负债、欠薪、集资等情况的动态跟踪,及时制订应急预案,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有效防范企业因停产关闭、劳资纠纷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六是加强开拓国内外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活动,引导推进市场营销创新,破解国际市场低迷制约,抓住国家调整和振兴产业机遇,扩大外销市场,抢占内需市场。 七是加强投资项目导向服务。积极引导,放宽准入,政策扶持,扩大企业 投资领域。尽快审批和开工一批投资项目,加大服务力度,加快项目进度,加快培育一批成长性强的工业项目,为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打好基础。 5 八是加强产品配套协作。组织全市重大项目的产品配套协作活动,突出抓好轨道交通和大飞机项目等重点工程项目所需仪器设备的本地化配套,支持有能力的本地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尽快形成配套产业链。 九是突出重点强化激励。继续实施招商选资策略,主攻中央企业和上市公司,努力引进一批优势内资项目。集中资源,优先配置,协调土地、能源等要素向高新技术项目倾斜。针对重点领域、行业和企业,在兼并重组、扩 张发展等方面落实减税让利政策,鼓励优势企业做强做大,今年新增百亿元企业 23家。 十 是 突 出 优 化 能 源 保 供 方 案 。 优 化 能 源 保 供应急预案和电力供应方案,保障能源供应并向优势企业、重点行业倾斜;推动建成( 7万 KW)能效电厂建设工程。在电力资源紧张、供需不平衡时,优先保障人民生活等重点用电需求,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十一是突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确立以精密机械装备、光电通讯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 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 十二是突出限制淘汰落后产能。启动能源合同管理,排出 100项重点节能技改项目,整合政策、资金、技术要素进行重点扶持、动态监测。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相关法律法规 十三是突出实施太湖流域五大行业整治。按照三年完成的工作目标,对化工、印染、造纸、电镀、食品五大重点整治行业建档立册,进行拉网式排查,列出太湖流域一级、二级保护区范围内需关闭、搬迁和改造的工业企业名单,加快实施整治改造。 十四是注重做优做强,推进地标型企业培育。着力把地标型企业培 6 育工作放在营造政策环境、提供特需 服务、解决实际困难上。主动帮助培育企业用足用好做大做强、结构调整、自主创新政策,切实保障生产要素供给,积极实施扩大品牌效应,真正为培育企业成为“城市名片”创造良好氛围。 十五是注重高新技术产业两倍增计划。支持企业争创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帮助企业落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培育一批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项目。 十六是注重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强化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争创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名品,新增国家级品牌 25只、省级品牌 64个。 十七是注重推进企业人才培养。以“教育热 线、清华研修、企业沙龙”为抓手,创新培训手段,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效果,推动企业家快速集聚、创新创业。举办高端讲座 6 期、苏州企业系列大讲堂 10期和总裁高级研修班 100名。 十八是构建银企合作平台建设。继续组织开展金融创新周、金融服务企业行等活动,深入企业、特色产业基地进行现场对接,主动向银行推荐重点项目,及时向企业推介金融新品。与人民银行联合推行民营企业金融顾问制度,通过金融顾问这种直接服务方式,为处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民营企业提供各种有效融资解决方案。 十九是构建融资担保平台建设。支持担保公司通过增资做大做 强,通过优质服务培育担保品牌。鼓励担保公司扩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担保服务。加大上上市培育服务力度,选择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高成长性和上市意愿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政策激励。探索开展发行苏州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试点工作。 二十是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行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为企 7 业技术创新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全市技术研发信息网络,开放 50个研究实验室,实施研发装备共享。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科研资源,积极推广共性技术运用。 二十一是构建循环经济平台建设。继续与清华、苏大等高校开展循环经济项目合作,建立完善循环经济信息和再生资源交易平台,为企业提供最新的交易信息、行业趋势和政策资讯。继续举办节能技术和产品交易会,力争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循环经济论坛和产品交易博览会。 二十二是构建新型物流平台建设。加快新型业态发展,积极拓宽物流运作模式,建立网上实时交易系统,联结生产和用户两个环节,为制造业发展提供配套和服务,做大做强我市现代物流产业。 二十三是切实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实行政务公开制度,提高政务活动透明度,做到公开政策规定、公开服务内容、公开审批事项、公开办事程序。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 ,积极做好进入市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管理)服务项目工作,促进行政权力运行和监督的公开化、透明化。各种面向企业的政策性资金项目,一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向社会公示制度。凡公开事项通过本委网站、新闻媒体、文件、公告、会议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及时公开。 8 教育局: 一是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根据用人单位需求来确定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培养更多企业急需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是依托职业院校,开展短期职业训练、在职在岗训练、业务函授学习等,为企业职工更新知识、强化技能训练提供 教育资源。 三是建立和完善弹性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积极推进继续教育,方便企业职工、群众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四是积极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工程”,开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五是鼓励和支持高校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六是深入开展创业教育。每个职业学校结合专业,建设学生创业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实践的场所。举办全市创业教育论坛,强化创业氛围,交流创业经验,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 七是为外地来苏创业,投资开办企业人员及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就学享受与本地市民的同等待遇;办好国际学校,为外商子女就学提供便利、优质的教育环境。 9 民政局: 一是积极调整慈善募集方式,主动为企业释疑解惑。不组织大规模的企业劝募活动,不下达指导性捐款标准,募集重点由劝募转为在捐赠优惠政策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上门走访募捐大户,了解企业经营情况,主动提供政策咨询,帮助企业释疑解惑,暂停收取2008年度“百家协议认捐企业”认捐款 7000多万元。 二是积极为福利企业减负,促进福利企业稳健发展。深入各市、区福利企业调研,与企业家座谈,了解经营情况,并及时取消了福利企业35%的管理费、 1%免税金和工本费等,将减免税由一年一退调整为一月一退,以减少企业资金运作成本。 三是积极抓好社会组织的监管,重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指导各类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精英人士的智慧,通过组织召开合作交流洽谈会,交流信息、开拓市场,同时为会员提供实用的致富技术。 四是积极探索养老事业新机制,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行“公办民营” 、“民办公助”等模式,采取规费减免、贷款贴息、床位补贴、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及民间力量投入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以扩大内需。 五是积极做好区划地名工作,优质高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结合地名申报和现场勘察,加强地名法规、地名知识宣传,提高咨询服务质量。对镇以上建制规划建设的道路名称,对建筑规模超过 5000 户的居民住宅区名称,对在当地具有重大影响的建筑物名称进行现场会办,与申报单位充分协商酝酿,努力提升新生地名的科学性和文化内涵。加强对镇村行政区划调整指导,及时办理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审核、报批 工作。 10 财政局: 一是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性投资的引导作用,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建设,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安排已有规划的项目,加大保障力度,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同时抢抓机遇,积极做好重大项目的报批工作,抓紧启动开工一批新的建设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转贷地方国债资金,用大规模财政投入刺激经济增长。 二是积极培育消费热点。认真落实房地产交易的契税等政策,鼓励居民购买自住性、改善性住房,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支持扩大农村消费,积 极组织开展家电下乡工程,鼓励发展农村连锁、配送、专卖等现代流通业态。落实旅游专项资金,开发乡村游等特色旅游活动,繁荣旅游市场。 三是支持开放型经济稳定增长。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扶持机制,综合运用出口退税、专项资金、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尽快出台(已有初步方案)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外贸出口的工作措施。 四是落实减负政策。全面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燃油税费改革,以及出口退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高新企业发展、房地产交易相关税费优惠政策。严格执行取消和停征 14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的规定,进一 步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为。坚决查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减轻企业负担。 五是强化财政资金扶持。凡是符合要求的各类资金,要加快拨付,做 到 早 拨 付 、 早 见 效 。 有 效 运 用 财 政 杠 杆,促进信贷投放向中小企业、“三农”、外贸出口等领域倾斜,通过财政金融有效配合增强 11 经济发展支撑力。安排 3000 万元金融改革发展专项资金,吸引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来苏。尽快出台苏州市地产优质品牌产品推荐目录,对重点企业、重点品牌予以重点扶持。发展农村金融,扶持农村小额 贷款组织。 六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在为企业整个层面做好服务的同时,要借这个机会,着眼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集中力量支持发展装备制造、光电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抓好软件产业、服务外包、商务、金融业和物流业。激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规模型企业。推行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支持实施节能改造重点项目。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支持重点企业、重点污染源的治理。 七是支持促进就业增长。抓好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完 善,推动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努力营造平等就业、素质就业、充分就业、稳定就业的环境。落实好市政府关于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稳定就业促进就业的意见,确保就业再就业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切实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解决好双失业职工、零就业家庭、被征地农民等困难人员就业问题。设立创业引导资金,引导、帮助、扶持市民实现创业富民。 八是健全农业企业生产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农业保险,巩固政策性保险险种,开展高效农业、农机具保险。完善农业担保网络体系,在县级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加快建立全市农业担保公司的联保体系。加大支农 投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扶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九是提升服务企业水平。严格执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行政问责制,改进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加强财政门户网站建设,为企 12 业提供公开、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设立“企业之窗”专栏,归集财政服务企业的政策措施。维护好外商投资企业专区,增强政策文件的透明度和时效性。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网上运行平台建设,将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全部对外公开。 十是加强督促检查工作。各处室、直属单位要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 并把为企业服务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年度考核时将把为企业服务工作情况列为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 13 人事局: (一)建立 50家企业人力资源服务联系点。 一是在各行业中挑选有代表性并有人才人事服务需求的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联系点,确定主要联系人和联系部门,建立重点联系制度。每年走访联系企业不少于两次,深入掌握企业的用人需求、人才使用状况以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努力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人才环境和优质的人才人事服务。 二是每年组织 12次专题研讨沙龙或联谊会等服务联系点的公关活动,并组织好企业人 力资源服务联系点的年会活动,搭建沟通交流和信息互通平台。 三是及时、准确掌握服务联系点的规模、业务发展、联系人等基本信息,完善重点联系企业的信息资料和数据更新。通过苏州人事网、苏州人才网、会员邮件、信函等形式及时宣传国家、省、市人才人事政策和重要活动信息,并做好政策咨询和指导工作。 四是采取政策宣传、疏导思想、化解矛盾等多种方式,积极稳定企业军转干部思想,凡政策明确能办之事,坚决落实到位;重点解决重病、长期患病企业军转干部特困补助,健全完善走访慰问制度;加强自主择业转业军官的适应性培训,切实帮助提高创业、就 业技能,继续开展创业示范基地评选活动。 五是每年免费为企业举办两次讲座,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主动送教上门,为企业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对参加培训的企业,相关费用可以予以优惠。 六是积极宣传政策,办理好在企业工作满三十年且成绩显著的高级专家提高 5%退休费比例的工作。 七是因地制宜,为企业提供相关人事考试的集体报名和集体领证服 14 务;积极探索人才测评技术,努力配合企业选拔聘用人才,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加快推进“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规划。 (二)建立 50个领军人才服务联系点。 一是以在苏工作院士、苏州市杰出人才 、“ 333”优秀专家、姑苏领军人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服务对象。 二是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线,及时将国家、省、市有关人才政策和重大人才活动告知联系对象。 三是定期走访联系对象和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了解掌握领军人才在工作、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协调加以解决。 四是对联系对象反映的涉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领导和相关部门,并在规定时间内予以答复。 (三)建立 50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服务联系点。 一是主动征集了解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对进站博士和项目的需求,并组织相关联系点赴高 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聘博士后人才,努力消除“空壳运转”现象。 二是积极帮助企业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健全吸纳高层次人才的载体建设,力争年内新增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0 家左右,全面促进我市的企业博士后工作。 三是主动关心,积极服务进站博士后,定期组织交流活动,全面了解项目进展情况,组织专家评估拟出站博士后的科研成果,推动企业产、学、研结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建立 50个企业留学回国人员服务联系点。 一是积极完善海外留学人才引进政策机制,以政策推动和保障海外留学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 才引进工作;整合优势资源,构筑创新、创业、创优的新机制,积极改善留学回国人员创业环境。 15 二是围绕留学人才创业载体建设,搭建留学人才创业发展平台,积极协助留学回国人员来苏自主创办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中心;为联系企业提供高层次人才培训以及工商、税务等方面的培训,积极提升留学人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三是充分利用江苏省留学生回国创业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互通;积极主动获取企业对人才和项目的供需信息,为企业引进国外技术和管理人才项目做好服务,推动引智工作发展。 (五)建立 50个毕业生就业援助 点。 一是在市区原有就业援助体系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和补充就业援助单位,并对就业援助单位进行授牌,确保建立由 50 家以上用人单位组成的就业援助网络。 二是定期走访就业援助单位,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帮助用人单位解决在毕业生人才引进方面的实际困难,宣传我市毕业生接收政策和优惠措施,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多接收苏州市区毕业生特别是特困家庭毕业生。 三是优先推荐市区特困家庭毕业生,用好市政府实事项目资金,对接收苏州市区特困家庭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给予奖励,按照每接收 1名特困家庭毕业生给予 1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并通 过本地媒体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表彰。 四是给予就业援助单位关于见习基地方面的政策倾斜,优先将就业援助单位列入市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六)建立 50家企业职称评审服务联系点。 一是走访 50 家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学会,上门宣传职称文件政策,召开企业座谈会,积极听取职称申报和评审方面的意见建议。 二是运用网络、媒体等多种现代手段广泛宣传职称评审政策,及时 16 告知申报人评审进度,规范公示评审结果,切实提高职称评审的透明度和公正度。 三是在不影响国家职称评审计划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地方职称评审,为企业晋升资质提供保证;与相关 协会组织联系,组织开展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晋升职称的理论提高班;探索在专业单一、人数集中、企业急需的专业开展专场评审,有效满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七)建立 50家人才中介服务和培训服务联系点。 一是在全市 50 余家人才中介机构及 200 余家社会培训机构中选择专业性强、业绩较好、社会诚信度较高的单位建立联系点。 二是及时发布年度人才发展报告、人才需求专业目录、紧缺人才引进资助目录等系列人才开发目录,提供专业准确的信息服务。 三是按照关于鼓励人才中介机构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和相关政策,加 大对人才中介、培训机构的扶持力度,全力帮助其做大做强。 四是以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为抓手,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和扶持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紧缺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市场,引导人才中介、培训机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 (八)建立 50家基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联系点。 一是及时了解联系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情况和问题,指导联系点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全面深化。 二是与联系点单位建立情况反馈机制和重大事项通报机制,就改革情况进行及时的协调和沟通。帮助联系点探索解决改革中的重点难点 问题,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 17 三是与联系点及其主管单位的人事部门建立联系制度,加强对联系点单位改革工作的指导,鼓励和支持联系点单位大胆试验、勇于突破,创造性开展改革工作。 (九)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实现 50 个乡镇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一体化管理。 一是在镇和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体化管理,即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下设机构,实行人员、标识、药品、财务、服务、信息、制度、考核等的统一管理。 二是到 2012年,新增 3100个编制,实现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 规范、卫技人员配备到位、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基本满足农村居民不断增加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的总体目标。 (十)强化人事宣传工作,免费为 50 家企业赠送中国人事报和苏州人事。 一是进一步拓展政务公开内容和范围,办好人事网站、苏州人事等载体,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加强对人才人事和编制管理工作的宣传。 二是在现有为企业免费赠送 100份苏州人事基础上,继续免费向 50家企业赠送中国人事报和苏州人事。 18 劳动社保局: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加大服务企业力度。牢固树立“双维护、两服务”(即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 权益;服务经济、服务民生)的方针理念,成立了服务经济服务企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面向企业的普遍走访和困难企业的重点联系制度,全面掌握企业发展运行、用工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关系调整等方面的实际状况,深入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服务措施。 二是下调企业医疗、工伤保险征缴费率。 2009 年 1月起至 2010 年12 月期间,苏州市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人单位征缴费率降低 1个百分点,由现行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 9%缴纳下调为 8%;城镇职工工伤保险用人单位征缴费率降低 0.5 个百分点,由现行按照职工工资总 额1%下调为 0.5%。在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费率下调期间,职工享受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待遇不变,预计将为企业减负 3亿元。有条件的市也可根据各险种基金收支和结余情况,在 2009 年之内适当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费率。 三是阶段性降低企业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率。对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规模较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后基金当期收支仍有结余的市,可申请在 1 至 2 年期限内将失业保险单位缴纳部分的费率一次性从 2%降到1%。 四是允许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在确保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基金不 出现缺口的前提下,允许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缴应由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缓缴执行期为 2009年之内,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 6个月。 五是明确 510 级老工伤人员旧伤复发医疗费用结付途径。减轻用人单位老工伤人员旧伤复发医疗费负担,将与单位保留工伤保险关系的 19 510级老工伤人员旧伤复发费用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结付范围,预计将为企业减负约 5000万元。 六是放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缓解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资金压力。会同有关部门制订苏州市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贴息贷款实施办法,对当年吸纳 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人员,并与其签订 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经办金融机构可根据实际吸纳人数,按每人不超过 10 万元的标准,最高不超过 200 万元的额度发放贷款,贷款期限为两年,借款人提出展期并符合展期条件的,可展期一次,展期期限不超过 1年。贷款贴息采取“以奖代息”方式,由财政给予 50%的贴息。 七是降低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用工成本。对各类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各类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或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并与之签订 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单位 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全额补贴。对各类用人单位吸纳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给予岗位用 工 补 贴 。 各 类 用 人 单位当年新招用的女 45周岁和男 55周岁以上本市户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签订 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每人 200元 /月的岗位用工补贴,补贴时间暂定至 2009年 12月 31日止。公益性岗位补贴按原规定执行,不再重复享受岗位用工补贴。预计每年企业将得到政府岗位用工补贴近 0.5亿元。继续执行好 现行就业促进扶持政策,妥善处理政策衔接问题。 八是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为困难企业发放“稳定岗位补贴”。在确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按时足额支付失业保险待遇的前提下, 20 对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职工队伍,并承诺本年度不裁员和参加失业保险人数比年初减少不超过 5%的困难企业,按实际参保人数予以每人每月 480 元的“稳定岗位补贴”,补贴执行期为2009年之内,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 6个月。 九是发放培训补贴,减免技能鉴定费用。对经企业自主申报、核准列入试点开展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的企业,按取得高级工 、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分别给予企业 300元 /人、 500元 /人的培训补贴;对经企业自主申报,核准列入开展企业内外来及农村劳动力岗位技能培养的企业,按培训合格人数,给予企业 200元 /人的培训补贴;对列入开展企业内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的企业,职业技能鉴定费减免 30%;社会化职业培训机构,帮助企业开展技能培训,需核发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技能鉴定费减免 30%。 十是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单位富余人员并开展转岗培训的企业;对连续 5年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企业用工在 300人 以上,且在经济困难时期不裁员,积极组织职工集中开展技能培训的企业,经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企业可按核准的计划实施培训,劳动保障培训鉴定部门按实际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书、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人数,参照当地失业人员社会培训标准,最高不超过 50%给予企业补贴。对用人单位吸纳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并与其签订 6个月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 6个月内由用人单位组织到有职业技能培训资质的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的,并取得与从事岗位相同的职业技能资格等级证书的,可按最高不超过培训费用的 50%对用人单位给予补贴。 十一 是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一般每年 10月份调整。目前我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为 850元每月,原计划 2008 21 年 10 月起调整为 950 元每月,根据部省相关文件精神,暂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十二是指导企业依法适度调整工资支付标准,妥善解决经济补偿支付问题。企业因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安排职工放长假、轮休作业、脱产半脱产培训等,或经过多方努力仍不得不实行经济性裁员的,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将指导企业与其工会或劳动者通过平等协商制定和修改工资分配制度,根据劳动者提供劳动的实际情况,按照双方重新约定的 标准支付工资;企业应支付的加班工资、经济补偿金,如及时、集中支付有困难的,困难企业可在与其工会或职工平等协商一致后,承诺支付期限,并签订分期支付或以其他方式支付经济补偿的协议。 十三是简化非标准工时工作制的审批程序,方便企业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工时制度。对生产任务不均衡的出口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经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和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若干工种岗位、非国有企业中实行年薪制的经营管理人员、非生产性值班人员等,经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不定 时工作制。指导企业完善工作时间和劳动定额管理制度,帮助企业依法合理地减少人工成本支出。 十四是配合实施企业调整举措,积极稳妥地做好职工分流安置服务工作。高度关注节能减排、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产生的企业关停并转迁现象,及时协调处理职工分流过程中涉及劳动保障的相关问题。指导企业依法制定合理的人员分流方案,落实经济补偿政策,妥善解决职工劳动关系调整问题,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坚持因企制宜原则,采取双方协商办法,落实多种可行措施,妥善安置职工,实现平稳过渡。 十五是指导企业依法规范用工,减少或避免违法成本。充分发挥劳动监 察网格化管理优势,为企业提供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服 22 务,指导帮助企业完善劳动用工管理、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及时协调处理劳资纠纷;把劳动合同书面报告与企业用工备案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对企业用工的动态监控,通过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及时提醒企业与劳动者续签劳动合同,以减少或避免违法用工的成本;切实加强劳动争议仲裁调处能力,积极构筑劳动争议防控和调解、仲裁体系,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公正、高效、便捷的双向维权服务。 十六 是 建立劳动纠纷处理联动协调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式防控体系和大调解格局 ,相继建立了与市中级法院、市总工会共建的融审判、仲裁、执法、调解为一体的劳动纠纷处理工作联系协调机制;与市外经贸局、市台办、市工商联共建的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积极作用的联动机制。帮助企业快速协调处理集体劳动争议、重大劳资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3 建设局: 一是缩短办事承诺时间,减少企业办理手续成本。在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核对工程建设初步发包方案由原 1个工作日改为即办;核准招标人自行招标、委托代理招标申请由原 2个工作日缩短为 1个工作日;招标代理资格认定审核由原 5个工作日缩短为 2个工作日 ;招标文件备案和招标情况书面报告备案由原 5个工作日缩短为 2个工作日;受理建设工作项目合同审查备案由原 2个工作日缩短为 1个工作日;法定不适宜招标建设工程项目的批准由原 5个工作日缩短为 3个工作日;施工许可证发放,在符合申领条件的前提下由原 15 个工作日缩短为 5 个工作日;在施工图审查过程中对扩大内需投资建设项目实行与建设、设计单位的会审制,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由原 20个工作日缩短为 10个工作日;对扩大内需投资建设项目拆迁许可证发放由原 30 个工作日缩短为 20个工作日。 二是优化建筑业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市政企业和 勘察设计企业等资质管理。由原来定期批次会审改为小批次会审或逐家会审,符合条件及时向省建设厅、省建管局申报,缩短审核时间。对扩大内需投资建设项目积极协助地方主管部门和企业与省建设厅、省建管局沟通,开辟绿色通道,力争早日发证、早日开工。 三是加快商品房交付使用备案。由原来每周会办的“例会制”改为“接件即办制”,进一步加快备案速度。对需补正相关资料的项目可先行现场踏勘,利用时间差,缩短备案时间。凡符合交付使用条件的, 2个工作日内核发“交付使用通知书”。 四是建筑业企业缴纳的职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在全市范围内互认,对于 诚信企业可以申请免交职工工资支付保证金,以解决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24 五是主动为各类新申报资质企业做好咨询服务,指导企业申办资质,减少企业市场咨询成本。 六是会同安监、技监、消防等部门建立燃气工程竣工验收联动机制,避免重复验收,减轻企业负担。 七是进一步加强对主要建筑材料价格的监控力度,及时、准确采集和发布主要材料价格信息,做好材料价格的预警工作,引导发承包双方在签订施工合同时注意防范风险,以保护发承包双方利益。 八是在市政工程建设中进一步优化工程设计方案,减少人为因素的变更,避免浪费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 九是对于扩大内需投资建设项目免费为企业做好工程建设档案登记、业务咨询、指导等服务。对档案验收、认可等管理工作与咨询、指导等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减轻企业负担。 十是 2009 年为全市建筑企业中高级管理技术人员举办法律、管理和节能等方面免费讲座 10 次。按照政策规定,严把培训项目关、费用关,防止乱办班、乱收费,减轻企业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十一是帮助企业加强质量预控,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做好工程验收的业务指导,特别是对近两年新施行的验收程序,如分户验收、保温节能等验收,确保各项验收手续紧密衔接。 十二是针对我市工程质 量检测机构规模不大、数量较多、竞争力不强的现状,引导企业苦练内功,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提升企业竞争力。 十三是切实为企业做好建设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工作。对技术先进、产品质量可靠、具有使用价值的建筑节能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采取开推介会、论坛会等形式,帮助相关生产企业进行宣传,拓展市场。积极推荐建筑节能示范工程,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 25 十四是引导企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建筑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立联系点制度。与特级企业和相关的建筑业企业、监理企业建立指导服务工作联系点,研究企业在发展 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鼓励企业实行资产重组、联合、兼并,加大对建筑企业在结构调整、资源整合、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扶持和指导力度,鼓励有条件的骨干企业经营向多领域混合经营方向发展,减少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会同财政、税务等部门认真落实建筑业税收有关政策规定,解决建筑业重复纳税问题,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发展。 十五是引导造价咨询企业联合、兼并。江苏造价咨询企业管理办法规定,合并后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可承继合并前各方中较高的资质等级和承继两个合并企业的原有工作业绩总和。 积极帮助有意向的企业牵线搭桥做大做强,共渡难关。 十六是切实改善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服务,为房地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健全房地产市场监测体系,动态跟踪掌握市场交易量等变化情况,加强对市场信息和基础数据的整合、监测和分析,正确判断市场走势,提高调控措施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十七是完善电子标书和远程评标,试行网上招标。完善投标保证金集中管理制度,提前释放未中标单位保证金,简化退保证金手续。在政府工程中探索建立预选承包商制度,实行集中资格审查。 十八是积极推动勘察设计招投标工作,将市区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纳入招投标范围,勘察设计收费严格执行不低于国家收费标准的 80%,切实改变当前勘察设计企业低价竞争的市场环境。 十九是创新工程安全监管方式,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告知在先、服务在前,坚决遏制建筑施工较大事故的发生。 26 二十是把握好行政处罚的度,形成便捷柔性的建设投资环境。对于扩大内需投资建设项目以规范建设行为为主,处罚为辅。对能够积极、主动纠正违法行为的,免于处罚或减轻处罚;对能够采取措施,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尽力消除违法行为后果的,从轻处罚。严肃查处围标串标、弄虚作假、转包、挂靠、违法分包工程等违法违规 行为。 二十一是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全面推行网上审批制度,所有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