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缺五种故事_第1页
中国电影缺五种故事_第2页
中国电影缺五种故事_第3页
中国电影缺五种故事_第4页
中国电影缺五种故事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6 现代 传 播 2015 年第 1 期 ( 总第 222 期 )中国电影缺五种故事 李 亦 中【内容 摘 要 】 电影是内容产业 , “内容为王 ”的前提是 “故事为王 ”。从中国影坛现状来看 , 创作题材还不够丰富多样 , 故事种类趋于同质化 , 远不能满足广大观众日 益挑剔的审美需求 , 有五类故事片长期空缺 , 分别是新闻故事 、职业故事 、司法故事 、科学故事 、系列故事 。【关键词 】 内容产业 ; 中国电影 ; 故事近年来 , 中 国电影业做大的数据有目共睹 : 银幕数量从 2002 年的 1581 块 , 攀升至 2014 年春季的20285 块 , 增幅达 12 倍 ; 全国影院总票房从 2002 年度 8. 6 亿元 , 跃增至 2014 年度 296. 39 亿元 , 其中国产片占比 54. 51%。然而 , 中国现有人口超过 13. 4亿 , 其中城镇人口 7 亿 , 平均统计每年进一次影院的国民不足半数 。作为世界电影生产第三大国 , 2014年中国故事片年产量 618 部 , 但进入影院上映的仅有308 部 , 且良莠不齐 , 叫座又叫好的佳片还不多 。中国电影业从 “做大 ”到 “做强 ”, 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电影是内容产业 , “内容为王 ”的前提是 “故事为王 ”。从中国影坛现状来看 , 创作题材还不够丰富多样 , 故事种类趋于同质化 , 远不能满足广大观众日益挑剔的审美需求 。具体而言 , 有五类故事片长期空缺 , 值得一议 。一 、缺新闻故事如果从时间维度划分电影题材 , 不外乎三种 , 即历史题材 、现实题材 、未来 ( 假想 ) 题材 , 分别对应人类社会的昨天 、今天和明天 。追根溯源 , 在卢米埃尔兄弟和梅里埃时期 , 就拍摄过搬演时事新闻的短片 , 如 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礼 德莱菲斯案件 等 , 在银幕上扩展了观众的视野 。从美国历史来看 ,1898 年 4 月美国向西班牙宣战之际 , 也上映过一部时事短片 扯下西班牙国旗 。制作人布莱克顿亲身爬上摄影棚里竖起的旗杆 , 一把扯下西班牙国旗 , 将美国星条旗高高挂起 。布莱克顿回忆说 : “这是我们的第一部戏剧片 , 它所产生的戏剧效果真是大得惊人 ,人们简直发狂了 。”上世纪 40 年代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崛起 。这个著名流派的主将柴伐梯尼宣称 : “艺术家的任务并不是激起人们对虚构情境的同情或憎恨 , 而是使他们回顾 ( 也可以使他们同情或憎恨 ) 他们自己和其他人正在做的事情 。”他特别强调 : “电影决不应该把眼睛看着过去 。它应该无条件地面对当代的事物 。它要面对今天 , 今天 , 今天 。”新现实 主义代表作 罗马 11 时 ( 1952) , 正是将当年一桩真实事件移植到了银幕上 。法国理论家巴赞曾对比意大利电影与法国电影的差异 , 指出 “十之八九的法国影片都不以近十年的历史为背景 ; 而意大利电影的突出特点就是对当前现实的密切关注 。”巴赞认 为 , 人类从古至今就有记录生活的需求和欲望 。直至 19 世纪末电影问世 , 同样离不开这个动机 , 而且电影具有任何艺术都不具备的反映现实的优势 , 比任何艺术更接近生活 。美国女导演毕格罗执导的 猎杀本 拉登 ( 2012) , 就被 时代 杂志赞许为 “这是一部用新闻方法拍摄出来的电影 , 对于时代是颇有益处的 。”该片原本讲述拉登屡屡逃脱美方的追捕 , 可是当影片开拍后 , 传来美国特种部队击毙拉登的消息 。毕格罗的反应是 : “我们知道我们所做的事情 , 已经变成了历史 。这个新闻改变了影片的基调 , 我们改写了一部分剧本 , 尤其是影片的结尾 。”美国舆论认为 , 这部影片体现了导演毕格罗对这个时代的义务和责任 ,“最终会影响你 , 让你折服于影像和艺术的力量 。”回顾中国电影史 , 也不乏取材于新闻事件的纪实性影片 , 演绎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 ,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上世纪 30 年代 , 先后推出过两部表现抗日的战地故事片 。一部是史东山 、孙瑜 、王次龙 、蔡楚生联合编导的 共赴国难 ( 1932) , 他们四人在“128”淞沪抗战爆发时酝酿剧本 , 主人公是世居上海闸北的华翁一家 , 住宅遭日军炮火炸毁 , 老父带四子一女愤起御敌 , 奔向前线共赴国难 。该片于 2 月27 日开拍 , 4 月中旬拍成 , 当年 8 月 19 日公映 , 紧密配合了国内高涨的抗日运动 。另一部是阳翰笙编传媒艺 术李亦 中 : 中国电影缺五种故事现代 传 播 2015 年第 1 期 ( 总第 222 期 ) 77剧 、应云卫 导演的 八百壮士 ( 1938) , 真实地再现了谢晋元将军率八百 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的壮烈事迹 , 这也是唯一一部正面描写抗战的故事片 。1937年 10 月此役打响 , 仅过了半年时间 , 全片就告完成 ,于 1938 年 7 月上映 , 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在新中国影坛 , 取材新闻事件的现实主义传统进一步发扬 , 摄制了多部类似报告文学的故事片 。1958年 9 月 , 媒体报道上海广慈医院成功抢救严重烧伤的炼钢工人邱财康 , 他的烧伤面积达 89%, 其中三度烧伤 23%, 超出国外医疗文献认为无可挽救的极限 。这个题材先是拍成科教片 生命的凯歌 , 后又改编为话剧 共产主义凯歌 。上海电影制片厂也不失时机投拍由柯灵编剧 、桑弧导演 、白杨主演的故事片春满人间 ( 1959) , 歌颂白衣天使群策群力救死扶伤 , 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奇迹 , 在国庆十周年作为献礼片上映 。1960 年 2 月 28 日 , 中国青年报 刊发长篇通讯 为了 61 个阶级兄弟 , 报道山西平陆县61 名筑路民工集体食物中毒生命垂危 , 全国各地医务部门联手救援 , 最后惊动党中央国务院 , 调动空军运输机连夜将特效药空投事发地 , 中毒民工终于全部获救的故事 。北京电影制片厂在第一时间出动 , 当年就推出谢添 、陈方千联合编导的故事片 为了 61 个阶级兄弟 , 制片速度极快 , 上映后产生很大反响 。中国电视时代在上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降临 , 随着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 , 国内外新闻事件都可让人目睹了 。如果说 , 50 至 60 年代电影编导主要通过纸媒选取重大新闻改编成故事片 , 以此满足人们“观看 ”的愿望 ; 那么 , 当人们天天有机会接触电视新闻之后 , 故事片题材来源似乎少了一大半 。其实不尽然 , 电视新闻的优势一靠传播速度 , 二靠现场画面 ; 而电影故事片的优势体现在人物塑造 , 有充裕的叙事篇幅去挖掘新闻背后的人物命运及人的情感 。例如陈凯歌与张艺谋合作的 大阅兵 ( 1986) , 以 1984年国庆节天安门大阅兵为背景 , 用独特视角表现当代军人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军魂 , 透视一个个血肉之躯组成的检阅方队 , 为了在天安门前正步走过短短几秒钟 , 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 。再如张建亚执导的 紧急迫降 ( 1999) , 根据我国航空史上第一次紧急迫降的真实事件改编 。1998 年 9 月 10 日夜晚 ,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 MU586 航班从上海起飞后出现机械故障 ,机组人员临危不惧 , 在地面人员沉着指挥下折返虹桥机场 , 成功实施紧急迫降化险为夷 。全片看点除了借助数字特效逼真再现飞机在空中的险情 , 表现惊心动魄的迫降过程之外 , 编导将镜头聚焦机组人员和形形色色的旅客 , 刻画他们在生死关头流露出的真实人性 。这个惊险故事源于新闻 , 又超越了新闻 。近年来 , 这类取材新闻事件的影片却很少见到了 。但也有三位年轻导演被 南方周末 刊载的两篇新闻专题而打动 , 分别拍成他们的处女作 。刘杰导演的 马背上的法庭 ( 2006) , 讲述西南边陲基层法官翻山越岭 , 深入山林深处为老百姓村落开庭断案的故事 。彭家煌 、彭臣联合导演的 走路上学 ( 2009) , 讲述云南怒江边居住的孩子 , 每天溜索过江上学的感人故事 。马背上的法庭 入选第 63 届威尼斯电影节 “地平线单元 ”, 电影节主席马克 穆勒的评价是 : “又像纪录片 , 又像故事片 。这种艺术创新 ,非常符合威尼斯电影节 艺术与人性 的主题 。”来自东方的现实故事 , 在西方赢得了知音 。中国电影人要自觉承担为时代立传的使命 , 焕发创作激情与创新锐气 , 多多拍摄富有时代气息的故事 , 纪录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二 、缺职业故事美国电影剧作大师罗伯特 麦基在他的教科书中有一段论述 : “我们生命的三分之一以上时间都是用在工作上 , 但我们在影片中却很少看到人们工作的场景 。原因很简单 , 大多数工作都是乏味的 。对于工作的人来说 , 也许并不乏味 , 但观看他们工作却是一件乏味的事情 。”这番见 解颇有意思 , 剧中人的工作情景难免缺乏可看性 , 但不能一概而论 。事实上 , 编剧要塑造好人物形象 , 不可能完全 “剥离 ”其职业特征 、工作状态及行为习惯 。俗话说 “三百六十行 , 行行出状元 ”, 每一个行业 、每一个职业都包含着故事性 , 关键要看创作者如何发掘 。因而罗伯特 麦基笔锋一转 , 又强调说 : “不过 , 为了进入一个人物的内心 , 我们必须询问他每天 24 小时的各个方面 。”近年有两部日本电影是讲职业故事的 , 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部是 入殓师 ( 2008) , 叙事视角透过一名阴错阳差入行的新手 , 表现饶有古风的入殓师这一职业 , 围绕各式各样的死亡 , 展现生者与逝者割不断的亲情 、友情和爱情 。时任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曾向温家宝总理推荐此片 , 温总理给予好评 : “这部电影讲的是生死离别的故事 , 体现的是伦理道德 ,有着我们东方文化的底蕴 。我很喜欢 。”另一部是摘取日本电影 12 项年度大奖的 编舟记 ( 2013) , 讲述一家出版社为编纂辞典 大渡海 花费十五年光阴 ( 日本人视语辞为海洋 , 辞典是渡海之舟 ) , 影片主角是一位个性孤僻的编辑 , 描写他的职业操守与献身精神 。如果说 , 入殓师的工作具有仪式性与神秘性 , 能吸引观众看下去 ; 那么 , 辞典编辑终日伏案枯李亦 中 : 中国电影缺五种故事传媒艺 术78 现代 传 播 2015 年第 1 期 ( 总第 222 期 )坐 , 从事阅 读 、书写 、拼贴 、删改等业务 , 要从静态中 “抠戏 ”着实不容易 。有网友称赞道 : “这是一部所有出版社的所有编辑 , 都应该去看一遍的电影 。”影片的观赏性在一定程度上与银幕形象的新鲜感 、陌生度相关联 。横向作番比较 , 国产片题材还有不少缺门 。举好莱坞影片为例 , 就有描写电视行业的电视台风云 ( 1976) 、描写金融界的 华尔街 ( 1987) 、描写消防队的 回火 ( 1991) 、描写职业保镖与歌星的 保镖 ( 1992) 、描写乘务员的 空姐梦 ( 2003) 、描写时尚圈的 穿普拉达的女王 ( 2006) 、描写人事经理的 在云端 ( 2009) 、描写职业管家的 白宫管家 等等 。中国编剧们存在某些认识误区 , 一方面对恩格斯提出的经典理论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有所淡忘 ; 另一方面恪守所谓 “见事不见人 ”的戒律 , 造成人物的职业身份不明显 , 以及 “典型环境 ”被架空的欠缺 。说到底 , 工农兵学商作为个体都是具体的 , 职业分工确实 “隔行如隔山 ”。对于写实风格影片来说 , 角色身处的典型环境必然涉及职业岗位与劳作过程 , 不可能置身虚拟状态 。早在上世纪 30 年代 , 明星公司摄制春蚕 为了取得真实效果 , 不惜工本在摄影棚里搭置蚕房 , 聘请养蚕专家当顾问 , 将春蚕生长全过程呈现在银幕上 , 包括蚕农洗涤养蚕器具 、祭 “蚕太子 ”风俗 、窝蚕种 、拂蚕纸 、将蒜头涂泥 “预兆 ”, 以及蚕茧头眠 、二眠 、三眠 、大眠等一系列养蚕细节 , 表现蚕农与蚕茧共命运的艰辛 , 以此反衬战乱年代蚕农丰产反而导致破产的悲剧遭遇 。春蚕 以仿纪录片形式再现蚕农养殖过程属创新之举 , 时隔半个世纪在国际影坛仍备受好评 , 被视为 “生活流 ”的成功尝试 。有个现象值得探究 , 农耕时代与工业时代人们从事的职业更具表现力 , 而现代信息化社会反而缺少“可视 化 ”职 业 。以 吴 天 明 导 演 的 百 鸟 朝 凤 ( 2012) 为例 , 该片表现社会转型期两代唢呐艺人为坚守信念而凝聚的师徒情谊 。全片围绕唢呐班的兴衰展开叙事 , 情景交融动用二十多首唢呐曲 , 在厚重苍劲 、凄婉动人的唢呐声中展现人物的命运及追求 。唢呐训练是枯燥的 , 但编导挖掘出不少细节 , 尤其师父给徒弟传授的练功法五花八门 , 有 “悬空运气吹羽毛 ”“憋气吸一瓢水 ”“含芦苇杆吸河水 ”等 , 让观众感受唢呐艺人超强度苦练童子功的行为 。反观现代城市白领阶层 , 写字间里的工作基本上以电脑键盘操作 、开会 、打电话为主 , 朝九晚五两点一线 , 很容易出现雷同化 。不过 , 各种充满现代气息的行业与职业也包含着生动的细节与诗意 。如美国作家阿瑟 赫利笔下脍炙人口的 “行业小说 ”, 无论 汽车城 航空港 大饭店 还是 钱商 超载 , 他塑造的各行各业的经理 、白领和蓝领 , 何尝一刻游离职业岗位 ? 通过各种专业化描写 , 阿瑟 赫利照样写出了精彩纷呈的故事与性格鲜明的人物 , 这是值得电影编剧借鉴的 。三 、缺司法故事上海司法局系统连续多年举办 “法治电影周 ”暨 “看电影 , 知法理 ”微影评活动 , 旨在向社区居民推进普法 , 增强法治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展映的影片经过精心挑选 , 涵盖相关的法律知识 , 但每次选片捉襟见肘 , 因为可供入选的国产片实在太少了 。这里需要厘清相关概念 , 由于题材与类型交集的缘故 , 这类影片在国内外被冠以不同的标签 , 诸如法治电影 、法制电影 、法律题材电影 、法庭片 、庭审片 、犯罪片 、黑幕片 、侦探片 、警匪片 、缉毒片 、推理片 、律政剧等等 。尽管称呼不一 , 这类影片里一般都出现法官 、律师 、公诉人 、辩护人 、陪审员 、原告 、被告 、证人以及当事人的亲属 , 故事情节由这些角色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构成 , 庭审辩论中双方依靠事实举证服众 , 通过 “善有善报 , 恶有恶报 ”的结案 , 彰显法制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在笔者看来 , 这类影片可统称为司法故事片 。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 , 依据法律处理案件 , 司法也被视为 “社会正义最后一道防线 ”。司法电影能满足世人惩恶扬善 、伸张正义的心理 , 尤其法庭审判浓缩了各种人际冲突 , 迫使彼此对抗的当事人正面交锋 。国外有论者提出 , 电影创作者与律师 擅用的手法并无多大差别 , 他们都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 , 捕获人性存在的蛛丝马迹 , 关注法律的伦理价值 , 或者对法律做出新的解释 。这类电影甚至能影响舆论 , 成为法制变革的先声 。例如 克雷默夫妇之争 ( 1979) , 率先触及单亲家庭这一社会问题 , 促使美国司法界和民众反思 :监护权之争浪费法庭时间 , 肥了律师 , 却令所有参与者身心重创 , 给孩子更带来不幸 , 从而产生干预社会的积极反响 。好莱坞盛产司法电影 , 美国加州大学两位法学教授合著 影像中的正义 ( 1996) , 汇集了75 部法律题材影片 , 被列为经典之作的有 十二怒汉 纽伦堡审判 杀死一只知更鸟 公 正的 人 凯恩号哗变 等 。全书分成 9 章 , 包括真实故事再现 、军事审判 、诉讼搞笑 、英雄律师与委托人 、不要和委托人太亲热 、间接证据 、非常法官与陪审员 、金钱与理智等 , 作者解读每一部影片 , 包括电影故事 、传媒艺 术李亦 中 : 中国电影缺五种故事现代 传 播 2015 年第 1 期 ( 总第 222 期 ) 79法理分 析 、案情简述三部分 , 内容林林总总 , 可供电影编剧参考 。在新中国银幕上 , 观众对 风暴 ( 1959) 中金山饰演的施洋大律师记忆犹新 。他在法庭上替蒙冤工友所作的辩护长达千字 , 义正词严 , 已成为塑造律师形象的一个典范 。进入新时期以来 , 司法故事片逐渐增多 , 仅片名中出现公检法字眼的就有 检察官 ( 1981) 、见习律师 ( 1982) 、少年犯 ( 1985) 、秋菊打官司 ( 1992) 、 被告山杠爷 ( 1994) 、民警故事 ( 1996) 、法官妈妈 ( 2002) 、东京审判 ( 2006) 、神探亨特张 ( 2012) 等 。其中张艺谋执导的 秋菊打官司 通过一桩 “民告官 ”的行政诉讼 , 刻画农村女性的自尊 、自强与自信 , 表现基层民众法制观念的觉醒 。但从总体上看 , 国产片在司法题材领域的作为还有待提升 。在笔者看来 , 王竞编导的 无形杀 ( 2009) 是一部被忽略的力作 。该片于 2006 年开始构思 , 灵感源自互联网上沸沸扬扬的几起 “人肉搜索 ”, 如 “虐猫事件 ”“艳照门 ”等 。王竞认为 : “毕竟人人都不是完美的 , 而人肉搜索往往只从一个人的片面出发 , 就发动网友抄其隐私 , 对当事人造成极大影响 , 甚至影响生命 。”那么 , 网上舆论是否能够代表真正的民意 ? 公民的隐私权在强大的搜索引擎面前如何得到保护 ? 在 无形杀 中 ,网络暴力所有参与者用一把把无形的刀 , 合力杀死了少妇 , 并毁灭了所有当事人的正常生活 , 最后连女警官也遭到人肉搜索 。透过这幕悲剧 , 创作者的良苦用心是 “希望人们看完后能想得比以前多一些 , 也希望以后网友再去 人肉 之前 , 想一下这样是否会给别人带来伤害 。”这个触及时弊的题材 , 在陈凯歌执导的 搜索 ( 2012) 中又一次得到演绎 , 该片对网络暴力的抨击更延伸到新闻媒体从业人员 。长久以来 , 中国文艺作品存在一种 “以家庭关系反映社会生活 ”的模式 。究其原因 , 黑格尔曾将中国文化主旨概括为 “家庭精神 ”, 血缘关系成为极其强大的文化结构和心理力量 , 中国观众对 “家庭戏 ”表现出特殊的偏爱 。就司法题材而言 , 中国编剧喜好颂扬 “大义灭亲 ”, 不少影片设置的人物关系 , 有意让执法者与犯罪嫌疑人 存在直系亲属或旁系亲属的关系巧合 , 这样就便于展开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双重冲突 。大义灭亲与徇私包庇相比固然值得肯定 , 但在司法实践中明显违背真实 , 因为 刑事诉讼法 第23 条规定 , 执法人员与犯法人员如果存在这类关系 ,是必须回避的 。再说 “大义灭亲 ”在审美导向上 ,亦有褒扬 “人治 ”之嫌 。此外 , 有些编导热衷于将司法故事植入家庭戏 。例如以 “犯罪亲情片 ”定位的 全民目击 ( 2013) , 被网友解读为 “你出事 ,爸顶着 ”, 批评此片 “法与情发生重大偏差 , 法律面前亲情至上 。一个父亲为了掩盖女儿的罪行 , 凭借谋略布置种种障眼法 , 几乎把全民玩弄在股掌中 。他舍身替代女儿承担犯罪后果 , 将自己送上被告席 。”为了颂扬父爱伟大 , 还不惜编造破绽百出的庭审戏 。有位法官尖锐地指出 : “一直感慨内地没有真正的律政剧 , 看完之后 , 觉得还是以 狗血亲情伦理大片 冠名较妥 。编剧或许不了解诉讼程序 , 或者对中国式庭审有太多一厢情愿的想象 , 这部电影最严重的硬伤 , 就是情节逻辑根本无法自圆其说 。”观众的批评值得引起创作者的重视 , 司法题材专业性非常强 , 要求编剧对法学 、刑侦学 、犯罪学 、心理学 、政治学 、社会学 、经济学 、逻辑学 、医学 、气象学 、地理学等 , 都要有一定的涉猎与掌握 。目前 ,已有法律界人士直接介入影视剧创作 。上海一家律师事务所组织团队 , 历时两年创作 39 集电视剧 金牌律师 。这部律政职场戏的看点是用 30% 的篇幅展现律师在法庭上唇枪舌剑的交锋 。总编剧段祺华是位从业 30 多年的资深律师 , 他坦言 “有些律政剧把法庭戏当点缀 , 律师的工作环境和职业描写可有可无 。编剧如果不了解律师的生活和工作 , 就很容易写错或干脆避开 , 于是律师职业剧就变成了套着律师外衣的生活情感剧 。”他这番话对电影编剧具有警醒意义 , 也是法律人士跨界的友好挑战 。四 、缺科学故事1992 年以来 , 我国参照国际通行指标 , 共进行过八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 Science Literacy) 。数据显示 , 1998 年中国公众具备基础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 3%,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差约 20 倍 ; 近年来有所提高 , 2003 年为 1. 98%, 2010 年达 3. 27%。为此 , 国务院在 2006 年颁布了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在科普推广领域 , 影视作品凭借形象化及覆盖面广的优势 , 影响受众数量之巨是其它形式难以企及的 。1896 年 , 俄国作家高尔基首次观看电影后曾预言说 : “可以肯定地预示 , 由于这个发明具有惊人的新颖性 , 它将获得广泛的发展 。它一定能够为一般的科学任务服务 , 为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发展人们的智慧服务 。”随着电影艺术不断成熟 , 今天重温高尔基这番话仍有现实意义 , 提示我们要重视故事片中的科学含量 。中国电影界在题材规划上有种种约定俗成的划分 , 如历史题材 、现实题材 、工业题材 、农村题材 、李亦 中 : 中国电影缺五种故事传媒艺 术80 现代 传 播 2015 年第 1 期 ( 总第 222 期 )青年题 材 、女性题材 、儿童题材 、体育题材 、家庭伦理题材 、改革题材 、反腐题材等等 , 唯独 “科学题材 ”鲜见 。按类型样式划分 , 与科学沾边的有科学家传记片和科幻片 。迄今为止登上银幕的科技名人并不多 , 古代的有 李时珍 ( 1956) 、 鲁班的传说 ( 1958) 、毕昇 ( 1981) 、张衡 ( 1983) 、李冰 ( 1984) 等 ; 现代科学家有 李四光 ( 1979) 、邓稼先 ( 2009) 、 袁隆平 ( 2009) 、 钱学森 ( 2011) 等 。国产科幻片一向冷门 , 如 珊瑚岛上的死光 ( 1980) 、大气层消失 ( 1990) 等屈指可数 。上世纪 80 年代 , 夏衍曾给上影厂编剧命题作文 : “你们有两个题材可以写 , 一个是徐光启 , 明朝的大天文家 ; 一个是黄道婆 , 她发明了纺织机械 。”然而 , 这两个题材至今依然空缺 。这里受到两大瓶颈的制约 ,一是编剧功力能否胜任 , 二是制片方有无魄力投产 。不妨举两部外国影片 , 一部是美国影片 美丽心灵 ( 2001) , 塑造数学家约翰 福布斯 纳什 , 他是精神分裂症患者 , 孜孜不倦研究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 , 结果一鸣惊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 编剧从中挖掘电影故事的难度可想而知 。另一部是日本影片 天地明察 ( 2012) , 讲述江户时代日本著名天文历学者安井算哲的传奇故事 , 他历经二十年潜心钻研 , 终于创立日本的 “大和历 ”, 编导将深奥的天文历法故事拍得通俗易懂 , 励志热血 。科学题材影片如何增加观赏性 ? 如何在故事情节中挖掘科学趣味 ? 关键在于确立 “寓教于乐 ”的创作理念 。这里的 “教 ”, 既指故事内容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 也指剧中角色所体现的科学素质 , 还包括设计出具有科学趣味的场景 。美国的 Discovery 频道推崇科学 理 性 与 娱 乐 相 融 合 , 践 行 “infotainment”和“edutainment”路线 , 即 information ( 知识 ) 、educa-tion ( 教育 ) 、entertainment ( 娱乐 ) 三位一体化 , 赢得了全球电视观众的青睐 。日本电影评论家佐藤忠男曾剖析美国电影的特色 : “善于将那些处于世界最前列的 、对任何观众看来都绝非他人之事的问题作为素材 , 通过娱乐化后呈现给观众 。”在高科技时代 , 好莱坞影片出现 “科技娱乐化 ”倾向 , 编导将种种科技新发明 、新热点纳入故事情节 , 以此构成影片的看点 。例如 , 喜剧片 龙兄鼠弟 ( 1988) 从人类基因学角度植入噱头 ; 科幻片 西蒙妮 ( 2002) 展现计算机造就的 “数字明星 ”在演艺圈掀起轩然大波 ;盗梦空间 ( 2010) 由 “筑梦师 ”构建三维虚拟梦境 ; 碟中谍 3汇集一大批智能技术 人 脑置入 遥控晶片炸弹 、瞳孔识别 、仿真皮肤面具 、电脑模拟人声 、电脑硬盘毁损数据再找 、迷你视频播放器 、钢甲板脆化喷剂等 , 将新奇的高科技元素转化成惊险刺激的情节 , 以此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科学故事涉及科技知识传播 , 创作难度在于寻求深入浅出的叙事手段 , 将认知层面的知识有机溶入审美层面 , 不让观众觉得费解乏味 。早在 1929 年 , 上海 明珠 杂志发表的 儿童影片的剧本选材问题 , 列出了一种 “科学故事剧 ”, 要求创作者 “把与儿童日所目触的天然界诸物 , 用些手段 , 将天然界的研究 分 有生 机和无生机二种 , 用精密的穿插 ,使其自一个故事里表现出来 。因为它本身的解剖在儿童方面是感不到兴味的 , 必须自另一方面的趣味故事中插入 , 才能使儿童们不至厌倦 ! ”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 小蝌蚪找妈妈 ( 1961) 便达到这样的效果 ,全片充满温情和童趣 , 通过小蝌蚪找妈妈一波三折的过程 , 孩子们可以明白青蛙的生长过程 , 同时知晓金鱼 、螃蟹 、乌龟 、鲶鱼等动物的外表特征 , 是一部具有科普意味的动画佳作 。茅盾先生当年赋诗一首给予好评 : “蝌蚪找妈妈 , 奔走询问忙 。只缘执一体 , 再三认错娘 。莫笑蝌蚪傻 , 人亦有如此 。认识不全面 ,好心办坏事 。莫笑故事诞 , 此中有哲理 。画意与诗情 , 三美此全具 。”令人感慨的是 , 如此生动的知识性动画片已经消失许久了 。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 , 电影创作者唯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知识 , 方能游刃有余进入高科技提供的创作空间 , 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捕捉科学之美 , 提升国产影片的科学含金量 。五 、缺系列故事系列电影是市场化产物 。从好莱坞实际运作来看 , 一部电影唯有在票房上取得成功 , 才有投拍续集的价值 , 乃至成为品牌 。据 2012 年度统计 , 美国票房前 100 名影片中 , 续集的数量较十年前增加了五倍 。投拍续集固然要冒狗尾续貂的风险以及因循守旧的骂名 , 但只要观众买账便有利可图 , 制片商乐此不疲 。好莱坞出品的系列 电影可以列出一长串 洛奇 6 集 、夺宝奇 兵 4 集 、指环王 魔戒三部曲 、哈里 波特 8 集 、X 战警 4 集 、加勒比海盗 4 集 、 暮光之城 4 集 、 碟中谍 4 集 、速度与激情 6 集 、变形金刚 4 集 大导演卢卡斯还别出心裁 , 逆向开拍 星球大战 “前传 ”,“颠三倒四 ”总共拍成 6 集 , 赚得盆满钵满 。在中国电影史上 , 系列电影并不多见 , 曾有两套影片出现在商业片大行其道之时 。一套是明星公司1928 年首推的 火烧红莲寺 系列 , 由信奉 “处处唯兴趣是尚 ”的张石川主导 , 影片根据畅销小说传媒艺 术李亦 中 : 中国电影缺五种故事现代 传 播 2015 年第 1 期 ( 总第 222 期 ) 81江湖奇 侠传 改编 , 通过 “除霸安良 、匡扶正义 ”的故事 , 宣泄小市民阶层迫于社会黑暗的愤懑情绪 。由于票房火爆刺激 , 结果连拍 18 集 “火烧片 ”。另一套是 王先生 系列 , 出自天一公司邵醉翁之手 ,根据叶浅予连载漫画 王先生 改编 , 由喜剧演员汤杰主演 , 表现王先生在艰难时势中窘态百出的形象 , 以喜剧方式讽喻社会与人性 , 累计拍了 10 集 。解放后 , 新中国电影转入计划经济轨道 , 市场意识淡薄 , 从未投产系列电影 , 偶尔出现一两部续集影片 。较有影响的是长春电影厂出品的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 上集 1959 年上映 , 下集 1963 年面世 , 期间相隔五年之久 。再如 1980 年上映的 庐山恋 , 由青年影星张瑜和郭凯敏主演 , 具备打造青春偶像剧系列的基础 。但因缺乏类型片开发意识 , 此片仅在庐山风景区影院年年放 、天天放 。过了整整三十年 , 才由张瑜本人执导 庐山恋 2010, 似不能视为常规意义上的续集片 。80 年代中期 , 由张刚创办的民营机构 “南昌电影电视创作研究所 ”策划 “阿满 ”喜剧系列 , 从1984 年至 2006 年共摄制 25 部 , 是中国电影史上迄今为止最长的系列电影 。张刚不仅自编自导 , 还曾参与主演 , 着力塑造善良 、正直的主人公 “阿满 ”这一喜剧形象 。然而 , 这套系列片存在先天缺陷 。尽管创作者抱负远大 , 借鉴卓别林经典的流浪汉系列 , 以“阿满 ”贯穿所有的故事 , 但却找不到一位合适的演员担纲全剧 , 致使 “阿满 ”饰演者每一集里都是“陌生 ”的 , 变成一个假定性的概念符号 。这套系列片上映后反响平平 , 远未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 。由此可见 , 明星对系列片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成功的案例可举香港贺岁片 “富贵逼人 ”三部曲 , 由香港笑星董骠 ( 骠叔 ) 和沈殿霞 ( 肥肥 ) 联袂主演 。系列片的片名也体现连贯性 , 即 富贵逼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