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一)通论.doc_第1页
古代汉语(一)通论.doc_第2页
古代汉语(一)通论.doc_第3页
古代汉语(一)通论.doc_第4页
古代汉语(一)通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二、汉语的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代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三、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2、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如,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明清时期的小说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 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 言-文 言 文 古代汉语 古白话-古白话文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古白话: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1.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2.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3.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怎样学习“古代汉语”?总的原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文选和常用词主要是感性认识,通论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属于理性认识。在使用这样一部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者并重,将各个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除了理解以外,熟读背诵是重要的措施。要多花功夫,通过熟读背诵增强语感具体方法:一、仔细钻研教材,掌握文选中的“形、音、义、字、词、句”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字词句形音义逐个落实,透彻理解,绝不能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在逐个落实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古代汉语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语感越来越强,最终达到基本读懂古书的程度。二、反复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结合成语、方言等来学习。粤语:冰箱为雪柜,冰棒为雪条,冰淇凌为雪糕,皆以冰为雪,此为其特点。学习古代汉语亦当抓住特点来学。古代汉语的主要特点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到了现代汉语里大多数要变成双音词。这也是特点之一。通论一 怎样查字典辞书使用一部字典辞书,应该先做哪三件事?一、熟悉康熙字典、辞源、经籍籑诂、说文解字等书的分工,解释体例以及检索方法。二、明白“直音法”、“反切法”、“四角号码”查字法三、明确几个概念:1.字典:以字为单位,按照一定的排列,每一个字注上读音和意义用法的工具书。2.词典:收集辞汇加以解释供人检查参考的工具书。3.辞书: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的统称。4.字书:解释汉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籍,如说文解字。【一】使用一部字典辞书,应该先做哪三件事?第一,先看序和出版年月,这样可以对它的编纂经过、使用范围和材料收集的起讫点有一个大致的认识。第二,细读凡例,凡例一般就是使用法,不了解凡例,就很难顺利地使用。第三,注意书后有没有补遗、勘误、附录之类的东西。【二】字典辞书的编排方式 1.按照音序排列A 汉语拼音字母 例如现代汉语词典B 注音字母 例如词诠C 平水韵106韵 例如经籍籑诂D 36字母顺序排列 例如经传释词(注音字母:利用汉字的偏旁改造而成,于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推行。现在台湾省仍然使用。注音符号通常是以古文或象形文字的片段修改而成的。采用表声字的原始古字来代表,因其笔划最少。 “包”之古字,读“” 取其“”声 读 (扑) 取其“”声 古之“乃”字,读“” 取其“ ”声 古之“”字,读 “押”取其“”韵)韵母 注音 汉语拼音 i u a o e ai ei ao ou 注音 汉语拼音 an enang eng er 声母 注音 汉语拼音 b p m f d t n l g k h 注音 汉语拼音 j q x zh ch sh r z c s (平水韵106韵:南宋(1252年)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一书,分107韵,元明以后,因为此书作者自称江北平水,故一直被叫做平水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 上平声15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声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上声29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去声30部,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入声17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等。 每一个韵部都有一个代表字,也叫做韵目。例如,“先韵”,包括-an、-uan、-ian、-yan等韵母的许多字,习惯上把先作为代表字,便是这个韵部的韵目。)2.按照部首和笔画排列同一部首的字编排在一起,然后以笔画的多少来排定顺序。注意: 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各种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完全一致。说文字汇辞海汉语大词典归部原则古今不同“以义归部”“据形定部”3.按照编码排列四角号码口诀横1垂23点捺,叉4插4方块6,7角8八9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四角号码查询法三种检字法的优缺点:部首法:不会读也可以查,但是速度慢,有些字难以确定部首。四角号码法:检字速度快,难于掌握。音序法:检字速度快,不知道读音的不能检字【三】字典辞书的注音方式1.直音法 音跟=? 某音某不足:没有同音字的没法注音;如果同音字比被注字还难认识则没有意义。2.反切法 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目和声调。 莫袍切=? 去演切=?不足:由于古今读音的变化,有时并不能切出正确的读音。例如:“刊、苦寒切。” 这是因为上字“苦”是中古清声母字。又如:“坛,徒干切。” 这是因为上字“徒”是中古浊声母字。 3.注音字母或拼音字母注音法4.读若法 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说:“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四】常用字典辞书以及使用方法学习古代汉语主要会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字的形音义问题;二是词语典故、名物制度,人名地名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古代虚词的用法。(一)查询字音字义的工具书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二)检查词语和典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三)检查文言虚词经传释词词诠助字辨略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四)特殊词语诗词曲语词辞汇释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一) 查询字音字义的工具书u 1.说文解字P77记忆要点:【东汉许慎】【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9353字+1163重文】【540部首】【14篇+叙=15篇】【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编排体例:部首编排法,540部,每部首下的字按照形体相近或相关排列,即所谓的“据形系联”释字体例:每一个字下先列小篆,其次解释本义,然后用六书分析字形构造,另附有书证或异体字 ( P78“旁”)注意:双行小字为宋代徐铉所加的注释或读音 优点:首创了“部首编排法”,后代字典多采用 缺点:A:540部有利于推求本义,不利于查询检字 B:个别解释穿凿附会。“之” 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u 2.康熙字典 P69记忆要点:【清代以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辞书】【释字体例为先音后义】【214部首(字汇+正字通)】【47035张玉书、陈廷敬】【12集36卷】【部首编排法】编排体例:部首编排,214部。分为12集,每一集里按照笔画数目安排。【子集 】上:一丨丶丿乙亅二亠 中:人 下:儿入八冂冖冫几凵刀力勹匕匚匸十卜卩厂厶又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意义主要是引用前人的观点。 廣韻集韻韻會 空谷切,音 。說文哀聲也。从吅, 獄 省聲。鍇曰“哭聲繁,故从二口”。大聲曰哭,細聲有涕曰泣。玉篇哀之發聲。禮檀弓歌于斯,哭于斯。 优点:收字多,资料丰富。“茴”缺点:A.错误较多。王引之字典考证 B注音用反切,释义用文言文,不便使用。u 3.汉语大字典 P74要点:【解释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徐中舒等主编】【54678单字】【按部首排列,200部首】【字的形体演变】【读音全面】优点:收字多,读音全面,呈现形体演变。缺点:词义过细,有些解释不准确。(二) 查询词语和典故的工具书u 4.辞源 P71要点: 【商务印书馆】【全书用繁体字】【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古汉语专门词典】【部首编排:十二集和 214 部208部首(修订本)】【注音方式:拼音+注音+反切】【意义:奠定了现代词典编撰体例格局】 【释字体例:先单字后复音词语,先注音后释义】u 5.辞海 P73要点:【中华书局】【1936年问世,1958年修订】【综合性辞书】【250部首,简体字】u 6.汉语大词典 P75要点:【大型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12卷,37万词目】【释义:注意词语的来源,书证比较早】【部首排列,200部】(三) 查询文言虚词的工具书u 7. 经传释词 P80要点: 【清代学者,王引之】(高邮二王)【研究先秦以及汉代经传文献中虚词的特殊用法】【十卷】【虚词160条】【古声母顺序为编排体例】u 8.词诠 P80要点: 【杨树达】【专门解释古代汉语虚词用法的书籍】【十卷】【虚词500条以上】【注音字母为编排体例】(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和特殊用法,引例丰富,通俗易懂,适合初学古汉语者)(四) 查询特殊的工具书u 9. 诗词曲语辞汇释 P81要点: 【张相】【专门解释诗词曲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口语词537个】【6卷】【附有笔画索引】u 10.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书上无要点: 【蒋礼鸿】【附有笔画索引和四角号码索引】【推动了俗语词研究的进程】【解释材料范围:敦煌变文、唐五代的诗、笔记小说以及汉魏六朝的宋元以后的材料】【六篇:释称谓、释容体、释名物、释事为、释情貌、释虚字释释】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一、 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u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Eg: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坐行而入”(坐行,膝行)u (2)、古今同字异词 Eg:说文马部:“骆,马白色黑鬃尾也。”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这跟 “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u 左传鞌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汉书萧何传:“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劝:古义指鼓励、劝勉,荀子“劝学”从积极方面的鼓励,而不是消极的劝止。成语“劝善惩恶”二、 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中。 2.缩小:古义大于今义,今义所表范围变小了。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l 1、词义范围的缩小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 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岳父周易系辞上:“二 人 同 心,其 利 断金。” 泛指金属 专指黄金。 左传昭公二十年:“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父母) 史记五帝本纪:“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称舜的父母、弟妹) 战国策秦策:“贫穷则父母不亲,富贵则亲戚畏惧。”(嫂嫂、妻子) “亲戚” “虫” 鸟、昆虫,泛指所有动物 节 肢 动 物 的 一 类“禽” 鸟兽在内的动物 鸟类的总称l 2、词义范围的扩大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 “夫人”: 诸侯的妻子孔颖达疏:“邦君之妻者,诸侯之夫人也。” 自己及他人的妻子 “菜” l 3、词义转移 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这种互不相属的词义变化现象称为词义转移。(即新义产生后,旧义不存在了,但两义之间有一定联系)“再” 古义:两次、第二次 今义:行为的重复 (二) 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n 1.词义轻重变化 恨 报任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汉书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所恨。” “恨” 表示遗憾、不满,古义轻,今义重。诛 说文诛,讨也。 口诛笔伐” 声讨、谴责 ,古义轻,今义重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二人入于骨髓。” 汉书苏武传:“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怨 表示恨,古义重,今义轻。n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谣言” 表示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色彩是中性的,现在是贬义的。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下流” 表示地位或者处境低下,感情色彩是中性的,是贬义的。三、 掌握词的古义的手段1、从字形上分析 2、从语境分析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后汉书郭太传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贫富”、“穷达”、“觉醒”、“寒暄”“宫室”、“臣虏” 、 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从成语中去考察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的“池”是古义“护城河”之意。“若即若离”中的“即”是古义“接近,走近”的意思。“呼天抢地”中的“抢”是古义“触、碰”的意思。“口诛笔伐”中的“诛”是古义“责讨”的意思。“并行不悖”中的“悖”是古义“违反”的意思。“饶有风趣”中的“饶”是古义“富裕”的意思。“举世无双”中的“举”是古义“全”的意思。“慷慨激昂”中的“慷慨”是古义“意气奋发”的意思。通论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什么是词义的引申?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向相关的方面延延伸而产生一系列新义,这个过程就叫做引申。二、为什么要分析本义和引申义? 例如:绥:安抚的意思说文“绥,车中把也。”就是系在车上,供人上车时拉扯,保持平衡的一种绳带。(拉手)引申为安抚 可以以简驭繁第掌握词义,抓住本意顺藤摸瓜分析引申义,往往会事半功倍。三、分析本义的方法 (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1、析形释义 分析字形的时候可以利用工具书,如:说文解字 汉语大字典 辞源 四、词义引申的规律 (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1) 由具体到抽象 道:本义指道路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小雅大东 引申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抽象的途径、方法,交邻国,有道乎?孟子梁惠王上)再引申为抽象的规律、道理,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2)由个别到一般 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说文:“雄,鸟父也。雌,鸟母也。”谁知鸟之雌雄。诗经小雅正月引申为泛指所有动物,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辞(3)由实词到虚词,即实词的虚化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 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昭公三年五、词义引申的方式1.辐射式引申竹则笋苞抽节。(左思吴都赋) 竹节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易说卦木节、草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关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季节、节气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蒲松龄促织) 节奏、节拍时穷节乃见。(文天祥正气歌)气节、节操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论语微子 礼节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节约(“节”的辐射式引申见下图)2. 递进式引申3. 综合式 六、考察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时要注意的问题:、字音的变化。如:朝zhocho,骑qj 、字形的变化。如:何荷,解懈,树竖通论四 漢字的構造【“六书”理论含义】 “书”,在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六书”就是“六种字类”的意思。“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历代学者,一般都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即:(一)象形;(二)指事;(三)会意;(四)形声;(五)转注;(六)假借。这是因为班固的秩序比较符合文字发展过程,许慎的名称解释比较具体。【许慎“六书”内容1】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i q ),日月是也. 注意:1.象形字通常只用于表示有一定形体可像的名词。如日、月、止等2.判断象形字的两个条件:字形具有鲜明的物体象形性; 它所代表的意义内容是指向具体的,有形可象的客观之物。【许慎“六书”内容2】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注意:1.指事字分为两类:是纯粹符号的指事字:上 下 ;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增加指事符号:本 末 朱。 2. 代表一种事情或一种抽象的概念。 指事字和象形字的区别: 1.象形字具有鲜明的物体象形性,字的每一部分笔画都与物体形状直接相关;而指事字存在有某种指示性的标志符号。2.象形字所代表的内容基本是具体实在的客观物体;而指事字所代表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日”是象形字;“旦“是”指事字。【许慎“六书”内容3】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挥),武信是也同体会意:从 众 北 林 森 炎 淼 异体会意:获 射 莫 朝 寒【许慎“六书”内容4】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含义:用一个同音字当作记音符号来记录一个词。例如,其、我 “焉” 注意:1.假借的原则是假借字和被借字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2.假借的条件是假借字和被借字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许慎“六书”内容5】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争议最多)一派主张形转。以南唐徐锴和清代江声为代表。认为“类”就是部类,就是说文的540部;“首”指某一类字所从的部首。徐锴认为同部而义近的字都是转注,江声认为同部首的字都是转注字。一派主张义转。以清代的戴震、段玉裁为代表。认为凡可以互训的字都是转注字。如:桥 说文“水梁也”。 梁,说文“水桥也”。一派主张声转。以章太炎为代表。强调声音认为考、老、寿都属于幽部,同一声类;最初产生的字是老,是它们的语根,凡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同一语根的字就是转注字。【许慎“六书”内容6】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要点: 1. 形声字=义符(形符) +声符(上古音) 2.形声字是合体字 形声字和会意字的区别在于:会意字的形体中没有表音的结构成分,而形声字的形体中却包含有表音的结构成分。说文刀部下: 刻:从刀亥声 (形声) 初:从刀从衣 (会意)【比較特殊的形聲字】1.省声字:为了书写方便或构形美观,造字时候省掉了声符一部分。家:从宀豭省声 ;恬:从心甛(甜)省声 ;疫 :从疒( chung),役省声;珊 :从玉,刪省聲 2.省形字:为了书写方便或构形美观,造字时候省掉了形符一部分。弑:从殺省,式聲 屐:从履省,支声。 3.亦声字:会意兼形声字。特点:构形的各个部件在意义上有联系,一个部件同时充当声符。授:从手从受,受亦声 。 娶:从女从取,取亦声 。 婚 琀 忘 婢 政 注 意:亦声字往往是词义引申后的后起字。昏婚【“四体二用”说】:清代以前,人们迷信“六书”,认为是六种造字法,直到清人戴震才提出异议,他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这是说,“六书”的前四书是造字法,与汉字的结构有关,后二书是用字法,与汉字结构无关。【漢字的構造声符、形符、部首】形声字 = 义符(形符) + 声符如: 尃从寸甫声 溥从水尃声 薄从艸溥声 礡从石薄声 (两个部分) 注意: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 例如:“雖”=“虽”和“隹”(从表面上) x “雖”=“虫+唯 ( 形符表意功能: 题、顶、颜、颊、颈、顿 与“头”有关声符的表音、表意功能 :形声字的声符具有粗略的表音作用,这是判断一个合体字是否形声字的重要标志。如:进”:井声 “逐”:从辵从豕 )【但是如何理解“都、诸、赌、著”的读音?】因为:由于语音的发展,有些声符造字时代是谐声的,现在就未必谐声了 有些形声字的声符,还兼有表义的作用,如“婚、姻、娶、嫁”等。部首:最早是许慎提出来的,他在说文解字中把形旁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称为部,每部把共同所从的形旁字列在开头,这个字就称为部首,部首就标示着该部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文字学的部首义符;检字法的部首声符及义符。一般来说部首就是义符。分析形声字,掌握部首是简便有效的方法。如以“心(忄、小丶)”的字大都和人的思想、性情、品行、主观意识等心理现象有关,如:忘、念、愁、悲、恕、忍、怒、怠、恐、想、愿、恋、慰;悟、悔、悦、惧、忡、怖、恼、怀等。 注意:But隶书之后,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世通用部首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如: 所,从斤户声,本义是伐树的声音。说文归斤部,能反映它的本义。辞海归户部,是以声符为索检字的依据。所以我们分析字形结构,必须根据文字学原则的部首。【漢字形体的演变】 甲骨文:上古时期的古人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金 文:古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隶 书:两汉时期通行的标准的汉字形体即为隶书。其特点是笔画方折,字形成“八”字分散,毛笔的运笔痕迹比较明显,而前几乎完全丧失了原始汉字的图画性。 隶变的意义: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也叫“隶定”、“隶古定”等。隶变之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隶变之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它把小篆圆转的曲线变成了方折的笔画,使汉字的形体变得平直方正,并大量改造与简化汉字的形体,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通论五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1.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区别字、后起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在意义上有怎样的联系? 莫暮 昏婚 A.同源分化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有意义上的联系:要腰B.同音假借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无意义上的联系:其箕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字造今字。如:隊墜 或域 匡筐(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字。如:州洲 益溢 景影 原源 丞拯(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是引申义造字。如: 家嫁 解懈 士仕 支肢 道導(4)古字用于表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字。如: 2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完全同音同义,就叫做“异体字”。异体字是因为不同的时间与地域造字而形成的。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会意字与形声字的分别:凴凭、嶽岳、淚泪、巖岩意符不同的异体字:詠咏、睹覩、嘆歎、駆敺、雁鴈声符不同的异体字:线線、煙烟、時峕、蚓螾意符声符都不同的异体字:剩賸变换各种成分的位置:慙慚、和咊、鵝騀鵞、襍雜有三种情況不能认为是异体字:意义相近,后代读音相同,古音不同的字。如:置寘自古就音同,但意义广狭不同的字。如:游遊、酤沽偶尔通用的字(用字时的通假字)。如:剥扑、蚤早 古今字与异体字的区别:古今字的产生有时间的先后,今字(后起字)产生以后,它所分担的意义只是古字的一部分,所以古字与今字的意义和用法都是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比如“反”和“返” 异体字的产生虽然也有时间的先后问题,但它们的表义功能是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以互相替代的。比如“跡”和“迹”。3 繁简字: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字合称为“繁简字”。汉字形体的繁简问题自古就存在。如今通行简化字的来源:a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乱、体、宝 b解放区和解放后人民创造的简化字队、阶、击、讲、币 c同音代替丑(醜)、里(裏)、斗(斗閗)、发(發髮)、谷(谷穀)d 草书楷化书、为、伟、乐、东 e古字或者笔画简单的异体字与通用字云、礼、弃、无、个、气 关于繁简字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同形字 有些简化字跟古书上的某些字的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巧合。 臘腊 臘 本义知国君在年终用臘品祭祀祖先。 腊 本义指小动物的整体干肉。同音字代替 后後 “后”原表示君主,简化字用“后”代替“後”,兼表两个字的功能 两字共简为一形 钟鐘(鐘鼓),鍾(一种容器) 获獲(猎獲),穫(收穫)复復(反复),複(复杂)通论六 古漢語主要句式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一)古今判斷句的主要區別 我们是中国人。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他不是山东人。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者”、“也”是否等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 ? 注意: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主要有二: 1.是在通常情况下判断句的谓语是由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語来充当,不用系词“是”。2.是在句尾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Eg:负版者,善负小虫也。吾所欲者,土地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古代汉语的“是”的词性和用法:古代汉语里的判断词“是”是从代词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 (二)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 1、 主語+謂語+也 制,巌邑也。(左傳隱公元年) 2、 主語+者+謂語+也 楚人者,楚子也。(左傳僖公二十七年) 3、 主語+者+謂語 黃帝者,少典之子。(史記五帝本紀) 4、主語+謂語 夫魯,齊、晉之唇。(左傳哀公八年) (三)古代漢語的否定判斷句 我非生而知之者。(論語述而)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 (四)關於判斷句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是”字在先秦一般都不是作為判斷係詞出現的 公曰:“是吾寶也。(左傳僖公二年)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2、用“為”的句子絕大多數是敍述句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余為伯鯈,余而祖也。(左傳宣公三年) ? 注意:“為”是一個普通的動詞,有“作為”、“成為”、“算是”等含義,不是判斷詞。 即使用在判斷句中,可以按現代漢語中的“是”去理解,也是普通動詞在判斷句中的運用,不能算是判斷詞。如: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論語微子)3、“乃、誠、則、亦、皆、即、必、”和“維、惟”等詞常用於判斷句的謂語之前,它們都不是判斷係詞:前者屬於副詞,後者屬於語氣詞。 (五)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表達功能 1、 表示類屬關係 滕,小國也。(孟子梁惠王下) 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2、 表示等同關係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 子之所慎:齋、戰、疾。(論語述而) (六)判斷句的活用 1、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 2、表達條件、目的等邏輯關係 夫戰,勇氣也。(左傳莊公十年) 百乘,顯使也。(戰國策齊策四) 3、表示因果關係 良庖歲更刀,割也。(莊子養生主) 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爭土橐,非下也,權重也。(韓非子五蠹) 二、古代漢語的被动句(一)語義上表示被動的句子 無形式標誌的被動句或意念(意义)被動句 (二)古代漢語被動句式的主要類型 1、“於”字句 :受事主语+谓语动词+於+行为主动者受事主语+被+行为主动者+谓语动词 2、“為”字句(包括“为所”句式): 受事主语+为+(行为主动者)+(所)+谓语动词 3、“見”字句 受事主语+见+及物动词+(於+施事者) 4、“被”字句 三、古代汉语常见的习惯句式 通论七 古代汉语詞序詞序又叫語序,是詞語在句子中的前後次序。詞語在句子中的語法功能主要靠詞語的組合顺序來表現。 漢語的詞序歷史上比較固定,從古到今沒有太大的變化。基本次序為: (定語)+ 主語 + 狀語 + 謂語 + + ( 定語 ) + 賓語 古代汉语中也有一些特殊词序,主要是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两类。 (一) 、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 語法條件:1.句是疑問句或者反問句。 2.賓語是疑問代詞。 疑問代詞有三類:1. 指人的:誰、孰; 2.指物的:奚、曷、胡、何; 3.表示處所的:安、焉。 叙述句 详情见古汉语笔记本P20书P252 否定字、词 见笔记本P20书P262 疑问字、词 见笔记本P20书P271通论八 词类活用 书P343一、词类活用的含义及与兼类词的区别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类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 二、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不及物动词用为使动用法时,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如: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病”即“病之”,“使之生病”的意思。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左传宣公二年)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三、意動用法 即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贵五谷”即“认为五谷重要”。 “贱金玉”即“认为金玉不重要”。2名词的意动用法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就是这个活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君君”即“认为国君是国君”。夫人之,我可以不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