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自读课本”不可“滞读”_第1页
阅读教学,“自读课本”不可“滞读”_第2页
阅读教学,“自读课本”不可“滞读”_第3页
阅读教学,“自读课本”不可“滞读”_第4页
阅读教学,“自读课本”不可“滞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9阅读教学, “自读课本” 不可“滞读”重庆市大渡口区钢花路 874# 重庆三十七中 邮箱:erliang22将三类课文改为两类,把独立阅读课文从教科书中剥离出来,单独编成“自读课本” ,与教科书配套使用,这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大调整,是“九义”中学语文教科书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明显变化。而编者的目的是希望学生拥有阅读的主动权,扩大阅读量,进而培养与提高阅读能力。与人教版教科书相配套的自读课本共 6册:七上翻过那座山 、七下大海的召唤 、八上白天的星星 、八下随鸟走天涯 、九上我的家园和九下五月的麦地 。这套自读课本,继承人教版以往自读课本编写的优秀经验,吸收了近几年来各种语文课本的优点,渗透了当代语文教育改革的新理念。然而,在教学交流中,笔者却发现大批语文专家、学者精心打造的自读课本的处境相当尴尬。中学语文“自读课本”普遍受到冷落,甚至是放到被遗忘的角落。不少学校只给学生订语文教科书,不订自读课本,有的是为了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有的是因为下拨的经费有限。2 / 9还有些学校认为,眼下课外读物浩如烟海,学生订阅自读课本是多此一举。这样的结果就是,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自读课本。这从各年级自读课本的总印数均大大低于语文教科书的总印数便可见一斑。即使订了,自读课本也受到冷落,使用情况很不理想。由于学生忙于应试,课外阅读时间少,一些学生即使看自读课本,也多匆匆而过,只是认一下“门牌号码” ;加之其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许多教师也就不加指导和检查,自读课本实际上成了一种摆设,给学生留下了“近水楼台未得月”的阅读遗憾。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以写作为本位的阅读教学中,自读课本也是课本,它与主要用于课内学习的教科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犹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自读课本”是教科书的补充、延伸和拓展,优点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尤其是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不菲的价值,不能被“滞读” 。首先,它是新课标的要求及其理念的体现,是一个完整的教材体系所不可或缺的。新课标规定,七九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万字,这套自读课本正好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阅读量。其次,自读课本与教科书是相配套的。从编排上说,自3 / 9读课本是把教科书的六个单元细化,变成了一二十个小专题,引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从内容上说,教科书的专题和选文是按照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大领域配置的;自读课本的小专题和选文,是从这三大领域中派生出来的。这些小专题与教科书相呼应,但远比教科书丰富。第三、阅读应该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理想的阅读应该是兴趣阅读,在强烈的兴趣中不知不觉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接受熏陶,增强文化底蕴。教科书中的一些选文偏于死板,离学生生活较远,可读性不强,再加上考试的压力,读教科书时带着一种强烈的功利目的,很不轻松,因而学生普遍不太喜欢教科书。而这套自读课本弥补了教科书的不足,选文普遍趣味盎然,生动活泼,语言浅显,故事性强,可读性强,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四、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这是被普遍接受的语文学习观念,但现在课外阅读五花八门,让学生甚至教师都眼花缭乱。因此,有些学生只有孤零零的一本教科书,没有课外阅读;有些则非常盲目,甚至读些有害的书籍。中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比较宝贵,所读的书一定不能滥,而要读得精。这套自读课本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名家名篇中选编出来的精华,紧紧结合课内单元而编排,4 / 9有助于学生加强课内外联系,既可让学生课外有书读,又可克服课外阅读的盲目性。第五,近年来,语文考试越来越注重课外阅读的考查,这本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它促使师生们从死啃课本、猜题、押题的沼泽中跳出,但随之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即由于课外文本的广泛性,考查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考试内容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广大师生面对如此局面是“老虎吃天无法下口” ,也使部分老师为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时随意性很大,训练的目的不够明确,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系统形成。而这套自读课本思考题少而精,注重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多向思维和延伸拓展、注意文本的精彩处和难点。由教科书向自读文本延伸阅读,引导他们想问题,谈感想,久而久之,可使学生养成一种爱动脑爱思考的好习惯,思想的锋芒会越磨越锐利,语文的积累也就会越来越丰厚。第六、从课外阅读的积累作用来说,它能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丰富人生阅历;在与作家的对话,在体验别人的情感中,让灵魂得到净化、升华;选文生动活泼,故事性强,可读性强,富有节奏感,便于诵读,利于学生的模仿写作;选文大量选编名家名篇,其经典性和丰富的内涵,还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注重整体把握,在向课外扩展的同时,也重视语文基础的积累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导读文字中,注意对篇章结构、字词句和精彩语段的点拨;几乎5 / 9每册都选入了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指导文章。因此,这套自读课本能让学生从中积累写作素材,加深生活体验,升华思想情感,学习创作手法,借鉴谋篇布局的构思,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既然这套自读课本这么好,是如此的重要,那我们当如何利用它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呢?对于如何用好“自读课本”为指导学生的写作添砖加瓦的几点思考。第一,应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性。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学生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的作者交谈。这种交谈,是一种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活动。阅读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与作者的对话, “发现”作者和自我的过程,汲取知识、提高能力、激发了自己潜在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升华精神的过程,使自己个性和人格得到发展的过程。叶圣陶说:“从前那些读书通了的人,那些成为学问家著作家的人,可能是像叔湘同志说的得益于课外看书 。”如果只重课内讲读 ,忽视广阔的课外阅读,无异砍掉一只臂膀。 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曾对阅读教学的现状作了调查,指出:“学生课外阅读少,阅读面窄,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最大障碍。 ”因此,课外阅读应该引起足够的重6 / 9视。第二,全面了解自读课本的编写目的及其特点,这对我们教师如何在操作层面用好该课本至关重要。在前面笔者已有较详的分析,此处不再赘述。第三,自读课本运用要得法,要充分利用其特点,为指导学生写作服好务。用自读课本充实阅读教学内容,增加阅读教学容量。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并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想着与教科书相配套的,还有一套自读课本。在教学一篇课文前,可先看看在相应的自读课本中,有哪些文本可以与课内的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能根据课文进行延伸拓展阅读,也就是说,用一篇课文的教学带动三五篇文本的阅读。2使用自读课本当重在积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发展大致有三方面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而阅读也大致可从这几方面对写作进行积累。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 ”然而,忙于升学应试的学生们,离现实生活太远,虽说不上“两耳不闻窗外事” ,但7 / 9绝没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能耐。再加之我们的考试命题者均是受过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成年人,面对他们,学生的那点生活感受终显过于稚嫩。因此,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间接体验阅读,便显得尤其难能可贵。自读课本的文章大多选自古今中外名家精品,它们凝聚着前人的生活经验,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可拓展学生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生活。学生既然不太可能“行万里路” ,无法走进生活,那就走进文本去“读万卷书”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莫始于言,莫深于义。 ”写文章没有“情” ,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去体验、感悟、积累情感,应引导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将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同作者一道喜怒哀乐,引发情感共鸣,丰富情感经历,进而为灿烂的日出而欣喜,为凄美的日落而悸动;能从母亲的眼神中读出关爱,从朋友的笑脸中读出真诚;从小草的萌芽品出生命之强大,从秋天的落叶品出奉献之精神当然,语言的积累可千万别忘了。经典和佳作的语言,都是有声有色,有力度有厚度,饱含思想感情,蕴藏文化内涵的,是有灵性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揣摩、玩味,从中领悟语言的趣味和美。去积累优美的词汇、语句和精美的语段、篇章,提高语言素养;去积累写作技巧、表现8 / 9手法,学习名家的文章章法、谋篇布局的构思,为自己奠定写作基础。 3利用自读课本进行写作训练,完成读与写的有效结合。自读课本就是优秀的范例,可让学生做串词成句、成章的练习,将积累的优美词汇学以致用;可以多仿写,仿好的句子、好的语段、好的篇章;可根据文本内容或进行缩写、扩写,或进行改写、续写;还可以写读后感、评论苏东坡总结创作的经验说:“博观而取,厚积而薄发” ,这套以学生为本,浓缩了中外名家名篇的自读课本,对学生的写作积累意义非凡,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写作,一定少不了它。自读课本,不可以滞读。参考资料:切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