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_第1页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_第2页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_第3页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_第4页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0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我对这门科学有了更深的理解,犯罪心理是人类固有的潜在心理。犯罪是一种特别危险的侵害法益的不法行为。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犯罪心理责则是与实施被法律禁止并要求予以惩罚的行为有关的心理活动。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犯罪心理是客观与主观的辨证统一。而这种统一通过犯罪人的特殊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犯罪心理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当人类的犯罪心理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转化为犯罪行为。2 / 30一、人类为何会产生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如何形成可以分两个时期来分析说明,即未成年时期和成年时期。在不同时期对犯罪心理的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未成年期,未成年人的心理容易受到社会这一外界因素的影响,且自身的判断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我们可以把人类未成年时期的心理比作一张白纸,所有人类在这一时期所面对的一切外界因素,都会很容易的在这张白纸上留下痕迹,加上缺乏选择性的保留,所以这张白纸随着人类个体的成长,其内容也逐渐丰富,最终在未成年期将要结束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内涵,即产生了较为稳定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中所包含的犯罪心理则因此前他们所接受的种种消极的影响有关。具体来说,人类未成年时期社会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媒体等。家庭是每个人的人生初期的主要生活场所,也是其心理成长的最初环境,其成员尤其是父母对3 / 30他们的心理影响其中的作用。父母的行为即是孩子模仿的对象。 “上梁不正下梁歪” ,孩子的犯罪心理正是沿袭了其家庭的一些犯罪秉性,如家庭将庭暴力等;学校是一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度环境,在学校里,同学之间也存在着信息的快速传递,相互的影响作用很大,而且在此年龄阶段也易于被一些不良因素引导,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尽管不一定会直接产生不良的行为,但已在潜移默化中相互灌输了某些犯罪心理;媒体则是指在未成年期个人所接触到的电影、电视、报纸、书籍等传媒作品。例如,目前很大一部分未成年人犯强奸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接触了大量的黄色音像制品、情色书籍等。当今社会人们很容易就可以有意无意地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犯罪的信息,个人主观很难说是故意,或者说主要是由好奇一起的,但无意间即“接受”了一些犯罪心理。另一时期则是成年期,此期间个人已具备了较强的判断能力,相当的克制能力,或者可以说是具备了完全行为能力,人的心理会随着社会变迁、社会结构、意识价值、社会分层、制度规范的变化发展而变化。此时的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需要、仇恨、信仰等。 需要为广义上的,又可分为基本生活需要、发展的需要以及一些非正常的需要,如果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即产生了非法占4 / 30有的犯罪心理;仇恨通常是个人遇到挫折或遭遇他人侵犯,利益受损时产生的犯罪心理,其具有传播性;信仰则是一些极端的宗教组织,为达到其“信仰”所产生的一种反社会的犯罪心理。未成年时期与成年时期期犯罪心理产生的因素本质上是不同的,未成年时期主要是思想的灌输,成年时期则是行为意识的改变。因为人类与其生存的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无论是人类的未成年时期还是人类的成年时期,在社会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犯罪心理则成为一种人类固有的且潜在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可以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心理。二、犯罪心理的潜在性犯罪心理的潜在形态是指当个体只具有某些不良心理因素,尚未形成特定的犯罪心理结构时,各因素之间处于混沌状态,缺乏明晰的指向性与稳定性。个体犯意的产生,标志着犯罪心理结构开始形成,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由混沌向有序转化,但并未完全摆脱无序状态。此时处于实施犯罪行为前的准备状态。犯罪心理在犯罪主体没有与社会5 / 30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而达到一定程度时,是具有很强的潜在性的,它是犯罪人大脑的活动,在没有用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时候,即没有发生犯罪行为之前,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而且犯罪心理的潜在性与一般的心理活动的潜在性不同,一般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活动,但是对于犯罪心理而言,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之前往往会刻意地去隐藏精心谋划的犯罪计划,使犯罪心理更加不易被他人察觉。三、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是指通过采取适当预防措施,给其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以防止个体形成犯罪行为。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行为应以个体为预防对象,以微观的、针对性的手段对个体犯罪心理采取具有预防和矫正作用的措施。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的一般原则有早期预防原则、防微杜渐原则、综合效应原则。早期预防具体说来就是指在个体未成年阶段和社会化过程中,开展全面的社会教育,重点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健康心理结构的教育、自立能力的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这些对于一个人良好的社6 / 30会适应性和自立能力的养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转化的预防最基础的工程。防微杜渐原则也就是为了预防犯罪的形成,从微小的过失开始就要做工作,不能因为是微小的过失就放任。综合效应原则要求的是将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转化的预防的各个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使之生成合力,产生综合效应,这样才能确切预防犯罪的形成。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的途径和方法有以下几点:一、加强对犯罪高发人群的管理,引导和教育,主要是对青少年和有过违法犯罪经历的人加强工作,防止其形成和再次形成犯罪心理;二、加强对易受害人群的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三、改善社会风气,消除犯罪诱因乃防止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根本所在。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心得体会姓名: 学院:专业: 学号: 班级: 每个星期四的晚上的犯罪心理学选修课,每每总让同学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引发深思。老师总是向同学们问破案智力题,同学们也很积极的回答7 / 30参与。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慢慢的,从犯罪心理学这门课中,我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可以深讨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还可以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于是,通过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我相信,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所以,学习犯罪心理学很有必要。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很大的帮助,8 / 30现在许多新闻都报道过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这些现象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现象。当我们去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学校中很优秀,很出色,我们通过分析也可以发现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心理素质的好与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前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在犯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了,我们应该对它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对犯罪方面只是的学习也变得十分必要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如此。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犯罪心理学既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为研究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作出了贡献,并且也为预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犯罪的实践服务,它为让社会认识犯罪发生的机制,并使之配合有关人员帮助人走上正途。犯9 / 30罪是一种特别危险的侵害法益的不法行为。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犯罪心理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而这种统一通过犯罪人的特殊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对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犯罪心理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当人类的犯罪心理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转化为犯罪行为。 在这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心理学对我们大学生的帮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无论在生10 / 30活、还是学习、交际方面都可以用到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很庆幸这次我选修了犯罪心理学,让我获益良多,终生难忘!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慢慢的,从犯罪心理学这门课中,我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可以深讨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还可以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于是,通过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作为大学生,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11 / 30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很大的帮助,现在许多新闻都报道过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这些现象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现象。当我们去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学校中很优秀,很出色,我们通过分析也可以发现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心理素质的好与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前途。拿我自己来说吧,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住在宿舍,给我的挑战是巨大的。我不仅要学着独立生活,还要学着怎么与人相处。刚开始的时候就遇到了困难想家,不想待在学校,一到放假的时候就会回家,很难把心思集中到学习上。后来慢慢的和宿舍的人也出现了小摩擦,自己感觉很苦恼。虽然这样,但一直放在心里,没有对别人说,心里经常感到不舒服。这个学期我选修了犯罪心理学,在老师生动的讲解下,我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渐渐了解自己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欢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复杂。但是现在我发现所学习的心理学的知识在我脑中结成了一张大网,活生生的经历时时接受着理论的检验。我了解12 / 30了,我不怨了。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知识上,还是从自身行为上我都受益匪浅,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 在这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 于是,这学期我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心理协会,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起共同努力,不仅学到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为其他同学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务。在协会里,老师与同学们的亲密交谈让同学们,还有我有懂得了很多很多,而且在这里我可以把在心理课上学到的知识付诸与实践,让我学而致用!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心理13 / 30学对我们大学生的帮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交际方面都可以用到这方面的知识。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我对这门科学有了更深的理解,犯罪心理是人类固有的潜在心理。犯罪是一种特别危险的侵害法益的不法行为。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犯罪心理责则是与实施被法律禁止并要求予以惩罚的行为有关的心理活动。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犯罪心理是客观与主观的辨证统一。而这种统一通过犯罪人的特殊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犯罪心理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当人类的犯罪心理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转化为犯罪行14 / 30为。一、人类为何会产生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如何形成可以分两个时期来分析说明,即未成年时期和成年时期。在不同时期对犯罪心理的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未成年期,未成年人的心理容易受到社会这一外界因素的影响,且自身的判断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我们可以把人类未成年时期的心理比作一张白纸,所有人类在这一时期所面对的一切外界因素,都会很容易的在这张白纸上留下痕迹,加上缺乏选择性的保留,所以这张白纸随着人类个体的成长,其内容也逐渐丰富,最终在未成年期将要结束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内涵,即产生了较为稳定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中所包含的犯罪心理则因此前他们所接受的种种消极的影响有关。具体来说,人类未成年时期社会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媒体等。家庭是每个人的人生初期的主要生活15 / 30场所,也是其心理成长的最初环境,其成员尤其是父母对他们的心理影响其中的作用。父母的行为即是孩子模仿的对象。 “上梁不正下梁歪” ,孩子的犯罪心理正是沿袭了其家庭的一些犯罪秉性,如家庭将庭暴力等;学校是一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度环境,在学校里,同学之间也存在着信息的快速传递,相互的影响作用很大,而且在此年龄阶段也易于被一些不良因素引导,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尽管不一定会直接产生不良的行为,但已在潜移默化中相互灌输了某些犯罪心理;媒体则是指在未成年期个人所接触到的电影、电视、报纸、书籍等传媒作品。例如,目前很大一部分未成年人犯强奸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接触了大量的黄色音像制品、情色书籍等。当今社会人们很容易就可以有意无意地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犯罪的信息,个人主观很难说是故意,或者说主要是由好奇一起的,但无意间即“接受”了一些犯罪心理。另一时期则是成年期,此期间个人已具备了较强的判断能力,相当的克制能力,或者可以说是具备了完全行为能力,人的心理会随着社会变迁、社会结构、意识价值、社会分层、制度规范的变化发展而变化。此时的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需要、仇恨、信仰等。 需要为广义上的,又可分为基本生活需要、发展的需要以及一些非正常16 / 30的需要,如果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即产生了非法占有的犯罪心理;仇恨通常是个人遇到挫折或遭遇他人侵犯,利益受损时产生的犯罪心理,其具有传播性;信仰则是一些极端的宗教组织,为达到其“信仰”所产生的一种反社会的犯罪心理。未成年时期与成年时期期犯罪心理产生的因素本质上是不同的,未成年时期主要是思想的灌输,成年时期则是行为意识的改变。因为人类与其生存的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无论是人类的未成年时期还是人类的成年时期,在社会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犯罪心理则成为一种人类固有的且潜在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可以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心理。二、犯罪心理的潜在性犯罪心理的潜在形态是指当个体只具有某些不良心理因素,尚未形成特定的犯罪心理结构时,各因素之间处于混沌状态,缺乏明晰的指向性与稳定性。个体犯意的产生,标志着犯罪心理结构开始形成,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由混沌向有序转化,但并未完全摆脱无序状态。此时处于实施犯罪行为前的准备状态。犯罪心理在犯罪主体没有与社会17 / 30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而达到一定程度时,是具有很强的潜在性的,它是犯罪人大脑的活动,在没有用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时候,即没有发生犯罪行为之前,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而且犯罪心理的潜在性与一般的心理活动的潜在性不同,一般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活动,但是对于犯罪心理而言,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之前往往会刻意地去隐藏精心谋划的犯罪计划,使犯罪心理更加不易被他人察觉。三、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是指通过采取适当预防措施,给其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以防止个体形成犯罪行为。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行为应以个体为预防对象,以微观的、针对性的手段对个体犯罪心理采取具有预防和矫正作用的措施。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的一般原则有早期预防原则、防微杜渐原则、综合效应原则。早期预防具体说来就是指在个体未成年阶段和社会化过程中,开展全面的社会教育,重点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健康心理结构的教育、自立18 / 30能力的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这些对于一个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自立能力的养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转化的预防最基础的工程。防微杜渐原则也就是为了预防犯罪的形成,从微小的过失开始就要做工作,不能因为是微小的过失就放任。综合效应原则要求的是将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转化的预防的各个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使之生成合力,产生综合效应,这样才能确切预防犯罪的形成。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预防的途径和方法有以下几点:一、加强对犯罪高发人群的管理,引导和教育,主要是对青少年和有过违法犯罪经历的人加强工作,防止其形成和再次形成犯罪心理;二、加强对易受害人群的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三、改善社会风气,消除犯罪诱因乃防止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的根本所在。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下面是我通过犯罪心理学的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我认为对于犯罪者应该分类讨论:至少应该分为 3 类:19 / 301:生活所泊型:对于这一类人是由于自己最基本的生活没有办法保障。他们本来没有多么大的目标,只要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这就是他们犯罪的基本动机。基本心理,这些人对于没有多么大的危害性。对于这类犯罪者应该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帮助。使他们的生活稳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类犯罪。2心理变态型:这种犯罪类型的人是由于自己的心理在成长中受到了打击。其具体原因是多种形式的。比如:由于自己的生理缺陷引起、少年成长时受到了别人的歧视、少年时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少年时受到了迫害从而在心理上造成难以忘记的了阴影等等。这类人由于受到种种不同寻常的遭遇。从引起了心理的变态。如果调整不好,就会造成他们在心理上对社会、对他人的仇视或不满:当这种情心态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造成他们把对社会、对他人的这种心态演变成现实中的行动,以此来满足他们的变态心理。这样就会造成犯罪。对于这类犯罪者,应该从心理学上给予一定的治疗。使他们能够重新调整心态。对社会、对他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类犯罪。3、人格分裂型:这种类型的犯罪者。与第二类有一定的相20 / 30同点:都是由于遇到了重大的打击而造成的。但不同的是他们本人对待的方法不同与第二类犯罪者:他们在思想上采取了逃避直接面对的办法。他们想让自己的这些痛苦的记忆中删除。于是经常去从不同与自己本人的性格或思想的方向去考虑问题,久而久之。造成了另外的一种完全不同的人格出现了。他于原来的性格可以完全的不同。甚至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性格。并且当一种性格存在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到另外一种性格的存在。并且也完全不记得自己在另外的一种性格。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摘 要: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一案在全国上下引起轰动。一场对马加爵杀人心理以及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也随之产生。带着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关注以及对暴力犯罪原因的兴趣,笔者从马加爵个人入手分析了个体暴力犯罪的心理学成因。从马加爵的本人入手,从他的性格、犯罪人格、犯罪心理历程以及人生观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关键词:马加爵;性格;人格;不完全社会化;敌意短短几天之间,云南大学的一件学生被害案件在全国上下引起轰动。笔者在 XX 年 2 月 23 日的新浪网新闻中心上看到了这个案件的相关报道。四个鲜活的生命被扼杀在大学校21 / 30园中,唐学礼、杨开红、邵瑞杰和龚博的尸体被发现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腐烂模糊,经过法医鉴定,这四个学生是被人用钝器击打致死,装在黑色塑料袋里然后放在宿舍的橱柜中的。与此同时,对案件的各种猜测和传言被各种媒体转载,流传于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直到杀人凶手落入法网,人们才最终相信,行凶者是被害人的四年同窗马加爵。马加爵一案,从发生到现在,已经在全国上下产生的巨大影响,案件发生之初就已经震惊全国。在案情不断发展的同时,媒体、高校、社会各界,都出现了十分热烈的讨论。一些学者也就此问题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各个领域进行了新的研究。此案目前一审已经审结宣判。由于被害人以及犯罪人身份的特殊性,同时,案件本身的严重程度和杀人者行为的残忍,就是这个案件倍受重视的原因,也使得笔者产生了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对马加爵进行分析的想法,并以此作为本文的主要内容。按照行为方式分类来看,马加爵此案属于很严重的暴力犯罪。暴力犯罪也就是犯罪性暴力,就是“非法使用武力的行为,包括形式杀人、伤害、抢劫、强奸和其他的性侵害” 。在以往对暴力犯罪行为人的犯罪心理研究中对行为人认知特点的描述均为:思维方式简单,认知水平低,认知内容有缺陷,22 / 30具有歪曲的道德观、价值观。在本案中的犯罪人马加爵,他是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2000 级的学生,经过了大学四年的高等学府教育,从常理上来认定,他不应该存在思维方式简单,认知水平太低这样的问题了,那么为什么他会犯下这样令人惊讶的罪行,恐怕要从他本身的个体差异入手来分析。当然,作为暴力犯罪人,他也具备一些比较典型的特征。一、浅析马加爵的性格(一) 性格性格: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从出生以后随着跟社会接触的不断增多,形成了个人所特有的思想、行为特点,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和表现都是与之相符合的。对于马加爵来说,由于没有实际接触的机会,我们只能通过报纸、网络从侧面来了解他的性格。从他的家人那里来看,他们认为他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父23 / 30亲认为他很听话,而且还很独立。学校的同学们大多说他,比较沉默、不太爱与人交流。在报纸、网络上也流传了一些对马加爵过去的描述,人的性格是后天获得的一定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表现,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各种不同的影响,马加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从整体上来看,由于他总是处在一种极端的矛盾之中,在渴望成功的同时又感觉自己卑下渺小不如别人,造成了他矛盾,敏感,多疑的性格。为什么总是保持沉默,也就可想而知了。(二)、人格对于性格的讨论,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经常被我们提到的词语“人格” 。这两个词语经常会被混同,实际上还是有所差异的。人格(personality)这个概念源于拉西语 Persona,当时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与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相类似。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转载于: 海 达 范 文网: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 人格类型的分类更加典型,人的性格特征在某种情况下会跟人格特征相重合,但是人格类型和特征更加抽象化,通常存24 / 30在某些不同的特定群体中,用于标示某些类人群的普遍特点。而性格总是因人而异的,更零散,而且,也不是说具有性格中具有哪种人格类型特征就一定属于哪种人格。他们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对马加爵犯罪人格的很多描述,因此,在下面就从犯罪人人格方面对马加爵进行一些分析。1、马加爵是否具有反社会人格马加爵出生于一个偏僻的山村,有着贫穷家庭的背景,从小性格内向,不爱流露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当进入云南大学学习以后,出于性格、家庭背景、消费水平、人生观念等很多因素,朋友圈子相对狭小,或者说根本没有什么知心的。朋友,因此,并没有被主流的广大同学所接受。基于这种情况,就曾经有人评论说,马加爵应该具有反社会人格,而且他极度以自我为中心。2、马加爵的人格“不完全社会化”的情况25 / 30个体的“不完全社会化”是一个基本上在所有犯罪心理学相关书籍中都会提到的词语。要考察一个人的犯罪人格,首先就要看看形成他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在这个内化机制中,首先遇到的就是人的社会化问题。我们说,人生存在社会之中。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纯存在,因此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自己来学习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发展,从出生开始,逐渐熟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到形成比较完整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真正融入到社会当中去,也就完成了个体的社会化,或者说“人格的社会化” 。就是所谓的从“生物性存在”转化成“社会性存在”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理论上把它概括为“个体经过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3、马加爵属于怎样的人格类型谈到暴力犯罪,就自然想到了暴力人格。马加爵是不是那种典型的暴力人格呢?据同学介绍,马加爵并不是一个易怒的人,虽然有时候会跟26 / 30人发生口角,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都保持缄默。也就是说,其实他在内心中相当愤怒,但却极少表达出来,他不断增加对自己情绪的抑制程度,虽然对外界刺激和挑衅十分不满,也在不断的压抑自己。从他杀人这件事情上来看,他实际上已经处于一种压抑极限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忍无可忍。二、马加爵杀人的动因(一)马加爵所说的原因马加爵为什么杀人?他的动机是什么?据他自己说“有一次他们说我打牌时候作弊,其实我根本没作弊,就跟他们吵起来了。 ”“起因是因为一次吵架,吵加之后,有件事情让我很意外,我把邵瑞杰(被害人之一)当成非常好的朋友,很真心得,这次吵架之后我发现,在他心中我完全不是那个样子,我就想了很多,觉得很绝望,然后就决定杀人了。 ”仅仅是报复么?并非这么简单。并且,“觉得很绝望,然后就决定杀人了。”,他本人的这种说法,本身就很模棱两可。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马加爵产生犯罪,继而杀人的念头呢?(二)、对马加爵犯罪杀人的分析27 / 301、马加爵怎样产生犯罪的念头马加爵在学校中表现的十分低调,这跟他的家境贫寒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实际上,我们已经说过,贫穷并不是他最终杀人的根源所在。那么,现在我们从他个性的深处探索一下。他在学校中没有知心的朋友,跟人交往也不是很频繁,基本上是一个典型的我行我素的人。实际上,他不跟人接触,从表面来看,是因为他个性内向的一个表现,往更深处来说,他是一个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烈的人。一般来说,家庭条件不太好的人有比较强的自卑心理。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