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熊蜂(Bombus lucorum)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硕士论文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熊蜂(Bombus lucorum)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硕士论文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熊蜂(Bombus lucorum)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硕士论文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熊蜂(Bombus lucorum)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硕士论文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熊蜂(Bombus lucorum)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硕士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级: 论文编号: 学位论文 熊蜂 ( 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s 要 熊蜂的人工繁育包括一系列的技术环节。本论文主要从诱导蜂王产卵、蜂王和雄蜂的交配、环境温度对蜂群发育的影响三个方面对 蜂进行了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 在熊蜂繁育的开始,采用一系列的诱导 方法 诱导蜂王产卵,结果发现,仅仅放入 塑料诱导器或者木头诱导器,对蜂王的产卵和蜂群的发展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如果采用诱导器和蜜蜂工蜂组合的诱导方法,不但能明显地促进蜂王产卵,提高产卵率,而且能加速蜂群的发展,缩短成群时间,提高成群率;在采用诱导器和蜜蜂工蜂组合的诱导方法中,蜜蜂工蜂的数量为 23 只时,蜂王产卵率和蜂群成群率最高,成群时间最短;但在塑料诱导器和木头诱导器之间,蜂王产卵和蜂群发展的各个技术指标没有显著差异。 2) 人工控制条件下熊蜂的交配活动,受蜂王日龄、雄蜂日龄、雌雄性比、交配笼内蜂王的放置密度和光照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8 日龄蜂王 和 1112 日龄雄蜂按 1 5 的比例下放入交配笼,其交配成功率最高,交配笼内的蜂王数量最好控制在 30 只以内;如果有大批量的蜂王需要进行交配时,蜂王数量至少要控制在 60 只以内;在晴天,交配笼放置在室外,其交配成功率最高,在阴天,交配笼应放置在交配室内,并开启荧光灯照明,其交配成功率最高。 3) 温度是影响熊蜂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在 2530 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发育周期呈缩短趋势,蜂群成群率呈上升趋势,在 29 左右时,蜂王产卵时间、第一批卵虫蛹的发育 时间 和蜂群的成群时间最短,成群率最高。而且,随着 温度的上升,子代蜂王数量逐渐增加,在 29 左右时,蜂群所产生的蜂王数量最多,但环境温度对蜂群的工蜂数、雄蜂数和蜂王初生重没有影响。在 29 的环境温度下,不仅能够促进蜂王产卵、加速蜂群的发展、缩短繁育周期、提高成群率,而且而能够刺激子代蜂王的产生,有利于熊蜂周年多代繁育工作的进行。 关键词:熊蜂 人工繁育技术 in of a of of . of on of of on as 1) to to in 3 it of of of of is no Y Y on 2) of in is to of of of in of of is 112 5 of In to of in be 0, be in in in 3) is of of to of up is in 5 30 , of of s of 9 of is in of is of in v 目 录 第 1 章 引言 国内外熊蜂的研究现 状 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 2 章 诱导 B. 王产卵技术的研究 试验材料 试验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与小结 2 第 3 章 人工控制条件下 B. 王和雄蜂交配技术的研究 3 试验材料 3 试验方 法 3 结果与分析 5 讨论与小结 0 第 4 章 环境 温度对 B. 蜂发育影响的研究 2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7 第 5 章 总结 8 参考文献 0 附录 5 致谢 6 作者简历 7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1 第 1 章 引 言 国内外熊蜂的研究现状 熊蜂生物学 熊蜂属( 属于膜翅目蜜蜂总科熊蜂族( 是一类多食性的社会性昆虫,其进化程度处于从独居蜂到高度社会性蜜 蜂的中间阶段( 1998)。本属已知 240 余种,在寒带、温带和热带均有分布,但在温带高海拔地区尤为多见( 1990)。 根据营巢习性,熊蜂又可以简单的分为“地下种”、“地表种”和“地上种”。例如分布在温带的熊蜂大部分喜欢在地下筑巢,如 B. B. B. ,它们通常在一些小哺乳动物如老鼠等遗弃的洞穴内做巢 ;也有一部分熊蜂喜欢在地表筑巢, 如B. B. B. ,它们 常常选择在杂乱的草丛里筑巢;极个别的蜂种如 B. 喜欢在 比较高的上空如一些废弃的鸟窝里筑巢( 1998; 993; 1989) 。而分布在热带雨林的熊蜂则通常在地表筑巢,如亚马逊河流域常见的 B. 蜂,通常在地表依坡而建一个形状如圆锥形的巢窝,并在巢窝上面搭建一个类似雨伞的棚盖,防止雨水进入( et 2003)。 在自然界,熊蜂( 的生活史同蜜蜂( 的生活史差异很大。以温带地区为例 ,熊蜂是单只蜂王休眠越冬,在来年春天气温升高、早春花开放时,蜂王出蜇。此时,蜂王的卵巢管又细又小,之后两周左右的时间,蜂王在早春花上取食花蜜和花粉,当卵巢发育完全、包含卵粒时,蜂王就找一个适宜的地方做巢。通常蜂王会选择在稻草捆内、干草丛里、老鼠等小哺乳动物舍弃的洞穴或废弃的鸟窝等地方做巢。之后,蜂王开始筑巢产卵繁殖,在第一批工蜂出房以前,蜂王既要产卵育虫,又要采集花蜜和花粉。第一批工蜂出房以后,便很快就会参与巢内各项工作,帮助蜂王泌蜡、筑巢、采集和哺育幼虫。一般在第二批工蜂出房以后,蜂王不再出巢采集,专职产 卵。随着蜂群的壮大,工蜂越来越多。此时,它们也象蜜蜂一样有了分工,有采集蜂、哺育蜂和守卫蜂。在群势达到高峰期时,蜂王产第一批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发育为雄蜂。此时有的蜂群也有工蜂产卵的现象。新蜂王出房待性成熟后进行婚飞交配。交配后的蜂王继续取食花蜜和花粉,在体内充分积累脂肪,以准备越冬。交配后的蜂王离开群体独立越冬。越冬前老蜂群解体消亡。第二年,下一代的蜂王又开始这样的繁殖( et 2003;安建东等, 1999; 1998; 1989; 985; 1954)。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2 熊蜂的授粉特性 熊蜂因其独特的形态生理结构和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多种植物的重要授粉者。熊蜂个体大,浑身绒毛,有较长的喙,对一些深冠管花朵如番茄、辣椒、茄子等的授粉特别有效(彭文君等, 1999a; et 1996; 1993; et 1989);熊蜂具有旺盛的采集力,日工作时间长,一群蜂( 80 只左右)可以为 1/8 公顷左右的温室西红柿等授粉,对蜜粉源的利用比其它蜂更为高效( et 2001a; Ne1999; et 1996;et 1994);熊蜂比较耐寒、能够抵抗恶劣的环境,对低温、低光照的适应能力强,既使在蜜蜂不出巢的阴冷天气,熊蜂可以继续访花采粉(吴杰, 2003; et 2002;et 2001; et 1997; et 1993; 1980);熊蜂的声震大,对于声震作物(一些植物的花只有受到昆虫的嗡嗡震动声时才能释放花粉)的授粉特别有效,当熊蜂在西红柿等作物 上授粉时常发出“哔哔”的震动声音,因此,有人称熊蜂授粉为“哔哔授粉”( et 2001b; et 1991);熊蜂的趋光性比较差,在温室内,不会象蜜蜂那样向上飞撞玻璃,而且,熊蜂的进化程度比较低、信息交流系统不发达,能够温顺地在温室作物上采集授粉,而很少从通气孔飞出去,因此,熊蜂成为温室蔬菜和果树授粉的理想昆虫( et 2003;安建东等, 2001b; et 2001b;et 1997; et 1998)。 与传统生产上采用的人工授粉或激素处理相比,熊蜂授粉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 1)增加产量 熊蜂授粉可以促进座果,提高产量,缩短果实成熟期。实验证明,和传统生产上采用的激素处理或人工授粉相比,利用熊蜂为温室西红柿授粉可以提高产量25%安建东等, 2001a; et 2001a; et 1998; et 991);茄子提高产量 28% 贺超兴摘译, 2000; et 2000;安建东等, 2004);甜椒提高产量 21%( et 1997);黄瓜提高产量 19%李永深等, 2003; et 1997);冬瓜产量提高 269%(国占宝等, 2003);香瓜产量提高 27%( et 1989);桃产量提高 9%(安建东等, 2003)。 ( 2)提高品质 由于自然选择和长期进化的结果,使得一些熊蜂和特定植物之间达成了某种相吻合的协同进化关系 ( 李江红等, 2000;杨大荣, 1999; 陈小琳等, 1998; 陈介,1986) ,熊蜂独特的形态生理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它们是温室作物理想的授粉者。和机械的人工授粉相比,熊蜂能够适时授粉,也就是说能在花粉成熟最佳的时候进行授粉,果实经过正常的发育,畸形果率低,果实籽粒饱满,果肉肥厚,内含物丰富,品质佳,商品价值高 ( et 2001a, 2001b; et 2001, 1997; et 1998;et 1997; et 1997; et 1996; et 1991; et 1989) 。 ( 3)省时省力 熊蜂授粉蜂箱搬运方便,操作简单。配备一定饲料后放入温室,无需管 理,与人工授粉相比,大大的节省了劳动力(安建东等, 2003; 李乃光等, 2002; 龚禹峰等, 2001; 梁诗魁等, 1999) 。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3 ( 4)避免污染 熊蜂授粉避免了激素处理方法而带来的化学污染,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应用熊蜂授粉的温室都有意识地偏重于生物防治,拒绝有毒农药的使用,从而避免了农药残留, 产品有利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彭文君等, 1999a; 贺超兴, 2000)。 熊蜂的人工繁育与授粉应用 对熊蜂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1892 年。英国人 其东南部城市多佛附近的 手抄本的形式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熊蜂专著 手抄本于 1912 年在伦敦 o. 版社出版)。该手抄本不仅介绍了熊蜂的生活史,并从营巢习性、蜂群发育、工蜂数量、三型蜂的翅脉指数等方面对 B. . 9 种熊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他还设计了人工巢箱,对 熊蜂的人工驯养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1989)。 之后几十年间,很多科学家对于熊蜂的人工繁育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进展不是很大( 1969; 1966; et 1966; 1927)。直到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德国人 1985)发现了用 破蜂王滞育期的技术后,熊蜂的人工繁育技术才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用 醉法来打破蜂王滞育期,一年可以进行多代繁育,实现了熊蜂的周年繁育技术。 之后,西方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如荷兰、英国等也相继突 破了熊蜂的周年发育技术,并建立了专业化的熊蜂繁育公司来满足温室果菜的授粉应用,实现了熊蜂授粉技术产业化。例如全球最大的熊蜂公司 荷兰 司,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期就实现了 B. 温室蔬菜和果树授粉,在增加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上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从此,在国际上掀起了设施农业应用熊蜂授粉的热潮。近 20 年来,他们生产的熊蜂不仅满足本国温室果菜授粉的需要,同时还相继出口至以色列、墨西哥、约旦、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地。他们还在以色列、土耳其、加拿 大等建有子公司,来满足当地及其周边地区温室果菜授粉的需要( et 2001; 1998)。 以色列和比利时自 1991 年从荷兰引进熊蜂为温室西红柿授粉以来,也建立了自己的熊蜂繁育公司,主要满足本国温室果菜授粉的需要,也有少量出口到约旦和中国等地( 998)。 美国从 1992 年开始研究熊蜂的商品化生产,到 1994 年他们已从 16 个本土熊蜂种中筛选出 3 个适合商业化饲养的熊蜂种,现在大多数的温室西红柿、甜瓜、越橘等都利用熊蜂授粉代替了昂贵、费时的人工授粉或震动授粉( 2002 et et 1998)。 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实现了熊蜂的商品化生产,他们繁育的熊蜂不仅满足了本国的温室授粉需要,而且,他们还利用气候的反差条件,向很多国家出口野生熊蜂王( et 2000; 1997; 1980)。 日本从 1991 年开始引进荷兰熊蜂为温室西红柿授粉,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后来考虑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4 引进熊蜂可能带来某些病虫害,对本地的熊蜂种不利,因此决定研究本国熊蜂种。迄今为止,他们在 14 种熊蜂中 饲养成功 9 种,其中 B. B. 种熊蜂在授粉性能上与进口熊蜂 B. 有差异( et 2000a, 2000b; 2000)。 土耳其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授粉项目的资助下,于 1992 年开始进行熊蜂的人工繁育与授粉研究。他们用自行繁育的熊蜂为温室西红柿、辣椒、茄子等授粉,结果发现,不论在产量、果型大小、种子数,还是单果质量上,熊蜂授粉比激素处理和震动授粉的效果更为显著。目前,土耳其有 4 家专业性的熊蜂繁育公司进行熊蜂的周年生产,基 本上满足了现代化温室果菜授粉的需要( et 2000)。 最近几年,韩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也在进行熊蜂的人工繁育技术与授粉应用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处于试验室阶段( et 2003; 2002;2003; et 2003; et 2003)。 我国对熊蜂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晚, 1996 年,上海从荷兰进口熊蜂为温室西红柿授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997 年,上海市在国内首次立项“熊蜂的周年 繁育技术和温室蔬菜授粉应用”,从此拉开了我国熊蜂应用研究的序幕。 1998 年我国首次获得了野生熊蜂人工饲养的初步成功,并在北京建立了熊蜂繁育试验室。到目前为止,我们已从本土十几种熊蜂中,筛选出具有重要授粉价值的良种熊蜂三种:明亮熊蜂( B. 、 红光熊蜂( B. 火红熊蜂( B. 为温室西红柿、青椒、茄子、黄瓜、冬瓜等蔬菜和温室桃、油桃等果树授粉,效果显著(安建东等, 2004, 2003, 2001a;国占宝等, 2003;李永深等,2003;李乃光等, 2002;龚禹峰 等, 2001)。其中, B. 蜂在我国华北地区的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分布广泛,而且,该种熊蜂易于人工饲养、群势强大、授粉性能优良,具有重要的研究利用价值( 郭志弘等, 1999; 彭文君, 1999b)。 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温带地区, B. 蜂是一年一代,即单只蜂王经过休眠越冬,第二年春天蜂王出蜇,筑巢产卵繁殖,在夏天成群,老蜂群在秋末冬初时解体消亡。在自然界, B. 于冬季和早春的温室蔬菜和果树授粉需求没法满足。 但在人工控制条件 下,可以通过打破蜂王的滞育期,实现一年多代的繁育,即熊蜂的周年繁育,来满足冬季温室蔬菜和果树的授粉需要。熊蜂的人工繁育,一般遵循如图 示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诱导蜂王产卵、小蜂群的转移、授粉蜂群的预处理、种用蜂群的预处理、蜂王和雄蜂的交配、交配蜂王的储存、打破蜂王滞育、处理蜂王的激活等一系列的技术环节。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5 图 熊蜂人工繁育的工艺流程 he of in 熊蜂的人工繁育效率,不仅受到各个技术环节的限制,而且,还受到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饲料等( 2003; et 2003; et 1996; 1969;1966)以及病虫害(李继莲等, 2004; et 1999; et 1995 )的影响。 提高熊蜂的繁育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实现熊蜂授粉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一前提下,本研究将从诱导蜂王产卵、蜂王 和雄蜂的交配、环境温度对蜂群发育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旨在明确明亮熊蜂人工繁育过程中促使蜂王产卵的最佳诱导方法、人工控制条件下熊蜂交配的最适相容体系和蜂群发展的最佳环境温度,来完善明亮熊蜂的人工繁育技术,提高繁育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我国设施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设施园艺生产的第一大国。到 2002 年为止,我国各类设施栽培面积达 190 万公顷,其中,各种温室已超过了 50 万公顷(张真和, 2004)。近两年来又有新的发展,我国设施栽培面积已占世界设施栽培面积的 70%,带有环境控制系统的大型温室也突破了 1000 公顷。从生产面积上看,我国是世界设施园艺生产的第一大国,但我们不是设施园艺生产的强国,如荷兰、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的温室西红柿、黄瓜等,平均年产量均能达到 40000 公斤 /667 平方米,个别高的可达 50000 公斤 /667 平方米,而我们的产量仅为他们的 1/41/3,差距很大。究其原因,除了品种选育相对落后和冬冷夏热的气候因素外,配套技术研究比较薄弱,智能化、标准化技术体系不够完善是我国大型温室产量低下、年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因素(王松涛, 2004)。 熊蜂授粉技术是设施农业实现优质、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配套技术之一。利用熊蜂为温室果菜授粉,不仅可以提高产量、降低畸形果的比率,而且,可以改善果实品质,避免应温室授粉应用 授粉群的处理 蜂群发展壮大 小蜂群的转移 诱导蜂王产卵 野 生 熊蜂王 育种群的处理 处理王的激活或 蜂王滞育处理 蜂王 储存 蜂王雄蜂交配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6 用激素处理而带来的化学污染。但是,熊蜂的人工繁育难度较大,最近几年,研究熊蜂的国家很多,但到目前为止,真正掌握熊蜂的人工繁育技术,能够实现授粉技术产业化的还是以荷兰为首的少数几个国家,出于商业利益,他们对熊蜂的繁育技术严加保密,只以昂贵的价格出口至全球各地。 虽然,最近几年我国在熊蜂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同荷兰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 差距,繁育技术还不够成熟,效率低下,成本较高,再加上国内消费者对无公害食品意识的淡薄,应用熊蜂授粉的高品质果菜卖不到应有的高价格,致使大多数生产者不愿意接受价格比较昂贵的熊蜂,所以,在目前的市场推广过程中有较大的难度。 本研究的目的是完善 B. 蜂的人工繁育技术,提高繁育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便更好地为我国设施农业服务。我国现有各种温室 50 万公顷,应用熊蜂授粉技术,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熊蜂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意义深远。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诱导 王产卵技术的研究 7 第 2 章 诱导 B. 王产卵技术的研究 试验材料 B. 王, 型饲养箱 (15108 型饲养箱 (202015 塑料诱导器 (仿熊蜂茧房制造,起诱导蜂王产卵的作用,简称 木头诱导器 ( 仿熊蜂茧房制造,起诱导蜂王产卵的作用,简称 , 蜂工蜂(简称 b)。 实验材料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昆虫授粉项目组提供。 试验方法 试验设计 前人的研究表明,在熊蜂繁育的起始阶段,如果在蜂箱内加入熊蜂茧房( et 003)或者蜜蜂工蜂( 1985; 1989),会刺激蜂王产卵,促进蜂群发展,提高繁育效率。本试验是在没有熊蜂茧房的情况下,用不同的材料仿造熊蜂茧房制作成蜂王产卵诱导器,和蜜蜂工蜂组成一系列的诱导方法,旨在鉴别在同一环境条件和饲喂方式下,不同的诱导方法对蜂王产卵及其蜂群发展的影响。 操作步骤 ( 1)试验前两个星期先用 84 消毒液对熊蜂繁育室进行消毒,换气两天后再用紫外光照射两天。 ( 2)试验前一天将温度设置为 25 ,相对湿度为 55%左右。 ( 3) 第一天,将 B. 王单个放入 型饲养箱,以不同的诱导方法分组,进行常规饲养。 ( 4)第二天,将温度慢慢地调至 28 ,相对湿度保持不变;再按 不同的诱导方法 加入诱导器和蜜蜂工蜂(表 ( 5)所有组别的熊蜂保持同一环境条件下继续进行常规饲养。蜂王在 型饲养箱内产卵繁殖,待第一批工蜂出房后,将蜂群移至 型饲养箱内继续饲养,直至成群。 ( 6)记录不同诱导方法下各个组别的蜂王产卵率和蜂群成群率;再在每组中随机抽取 10群蜂,记录每一群的蜂王产卵时间、第一批工蜂出房时间、移箱时间和成群时间。 ( 7)试 验重复三次。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诱导 王产卵技术的研究 8 表 诱导熊蜂蜂王产卵的方法 of 分析方法 按照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贵州农学院, 1995)提供的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来判断熊蜂的各个发育指标在不同诱导方法之间的差异性。 结果与分析 在熊蜂的人工繁育过程,常用繁育时间和成群率来衡量繁育水平的高低,成群时间越短,成群率越高,说明生产效率越高。 从图 以看出,在不同的诱导方法下,产卵时间、出房时间、移箱时间和成群时间各不相同,但呈现出相一致的变化趋势,即产卵时间越短,则出房时间、移箱时间和成群 时间越短,而且,从“ 程和从“ 程,产卵时间、出房时间、移箱时间和成群时间均呈显出“高 变化趋势,说明成群时间随着诱导工蜂数的增加而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变化趋势。从表 分析可知, 对照组在发育时间指标上没有差异,说明仅靠塑料诱导器或者木头诱导器,对蜂王的产卵和蜂群的发展帮助不大。而 比,成群时间明显缩短,其中, 成群时间最短 ,为 d,和 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P但和其他诱导方法相比,差异极显著( 诱导方法 说 明 白对照 料诱导器 料诱导器 + 1 只蜜蜂工蜂 料诱导器 + 2 只蜜蜂工蜂 料诱导器 + 3 只蜜蜂工蜂 料诱导器 + 4 只蜜蜂工蜂 头诱导器 头诱导器 + 1 只蜜蜂工蜂 头诱导器 + 2 只蜜蜂工蜂 头诱导器 + 3 只蜜蜂工蜂 头诱导器 + 4 只蜜蜂工蜂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诱导 王产卵技术的研究 9 从图 以看出,在不同的诱导方法下,产卵率和成群率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即产卵率越高,成群率越高。而且,从“ 程和从“ 程,产卵率和成群率均呈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的分析可知, 成群率上没有差异,这也说明仅靠塑料诱导器或者木头诱导器,对蜂群的发展帮助不大。而 K 相比,成群率明显上升,其中, 成群率最高,为 同样和 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P但和其他诱导方法相比,差异极显著(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诱导 王产卵技术的研究 10 表 不同诱导方法对 B. 王产卵及其蜂群发展的影响 of . 导方法 产卵时间( d) 出房时间( d) 移箱时间( d) 成群时间( d) 产卵率( %) 成群率( %)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b c E b B b B E C c C E C C c D c C c C E C C b C C a A b A D a B a A a A b B d A b d C C C e C c d C c C c C E c B c D c C C d e C F C C 注:表中数据为 3 次重复平均值,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 为最小值,但和其它几个温度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为最大值,但和其它的几个温度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P P表 环境温度对熊蜂第一批卵虫蛹的发育日期影响很大。在 25 30 范围内,随着 温度的升高,发育日期呈现缩短的趋势。在温度为 2930之间,卵虫蛹的发育日期最短; 第一批工蜂数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的增加,在温度为 2930之间,第一批工蜂数量最多。 表 不同温度下第一批卵、虫、蛹的发育情况 he on of s 温度 卵期( d) 幼虫期( d) 蛹期( d) 工蜂数 (只) 25 a A 1 4 . 5 5 a A a A 4 a A 26 a A 1 3 . 6 7 b B b A b 7 b B 1 3 . 2 2 c B c B 5 c 8 c C 1 2 . 5 0 d C d C d 9 d D 1 1 . 9 4 e C e e D 30 d D e D 7 e D 注:表中数据为 3 次重复平均值,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 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 P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环境温度对 蜂发育影响的研究 24 02468101214161825 26 27 28 29 30发育时间(d)卵期 幼虫期 蛹期01234567825 26 27 28 29 30工蜂数(只)第一批工蜂数图 同温度下第一批卵 、 虫 、 蛹的发育时间 of of s 同温度下蜂群的第一批工蜂数 of of 温度对蜂王产卵和蜂群成群的影响 图 明,随着 温度的升高,蜂王产卵时间和蜂群成群时间呈现下降的趋势;析可知,蜂王产卵时间和蜂群成群时间随环境温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