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国际收支文献综述_第1页
国际金融---国际收支文献综述_第2页
国际金融---国际收支文献综述_第3页
国际金融---国际收支文献综述_第4页
国际金融---国际收支文献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收支理论综述,国际收支理论综述,早期国际收支理论过渡时期对国际收支的研究现代国际收支理论国际收支危机理论内外均衡理论与国际收支理论最新进展我国学者的相关理论研究,国际收支理论发展脉络,西方学者的研究,我国学者的研究,早期理论研究,过度时期的研究,现代理论研究,国际收支危机理论,理论的新发展,从阶段性特征分析,与国内经济的联系分析,对主要账户的分析,19世纪 以前,20世纪初经济大萧条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后,20世纪60年代以后,20世纪08年代至今,国际收支的阶段特征,国际收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国际收支中各主要项目,早期国际收支理论,重商主义者,古典政治经济学,早期理论,晚期理论,早期理论,中期理论,晚期理论,对国际收支的认识主要隐含在对货币的论述中,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思想,对资本项目和国际平衡收支表编制进行了论述,大卫.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将国际收支问题论述同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相结合,过渡时期对国际收支的研究,1、维克塞尔认为贸易平衡只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一个部分,一个完整的收支平衡表包括资本项目,2、俄林国际收支包括在一定时期中必须结清的全部国际交易,它必须同一定时期的国际债务平衡区别开来,3、凯恩斯从战后现实出发,认为国家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才能达到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1、维克塞尔认为贸易平衡只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一个部分,一个完整的收支平衡表包括资本项目,2、俄林国际收支包括在一定时期中必须结清的全部国际交易,它必须同一定时期的国际债务平衡区别开来,3、凯恩斯从战后现实出发,认为国家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才能达到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4、哈罗德最先对国际收支动态均衡进行了表述,5、金德尔伯格认为在解释国际收支调节理论问题时,必须考虑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黄金和国际短期资本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地位是相当的,现代国际收支理论,国际收支的弹性论,国际收支的乘数论,国际收支的吸收论,国际收支的货币论,国际收支的结构论,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着眼于价格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调整,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在国际收支领域的延伸,它分析的是在汇率和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动在国际收支调节,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国际收支与整个国民经 济相关联,认为国际收支的任何失衡都是货币市场失衡的反映,任何国际收支问题在本质上是货币问题,国际收支失衡并不一定完全是由于国内货币市场失衡引起的。国际收支逆差尤其是长期性的国际收支逆差可能是长期性的过度需求引起的,也可能是长期性的供给不足引起的,国际收支危机理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该理论从一国经济的基本面解释了货币危机的根源在于经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冲突,如果一国外汇储备不够充足,财政赤字的持续货币化会导致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并最终引发货币危机,一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存在多重目标,经济政策的多重目标导致了多重均衡。因而政府既有捍卫汇率稳定的动机,也有放弃汇率稳定的动机,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道德风险问题。这种道德风险归因于政府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以及政府同这些企业和机构的裙带关系,内外均衡理论与国际收支理论最新进展,内外均衡理论,1951年“米德冲突”,国际收支理论最新进展,1981年,WillenH.Buiter在吸收理论基础上引入消费的时间偏好和迭代模型分析,1982年,Jeffrey Sarchs提出居民和企业跨时预见行为会导致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变动,1985年,澳大利亚的阿盖和默力对冲销效应作了研究,198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的默菲在汇率超调模型基础上引入进口商品价格及进口商品间的替代,1952年“丁伯根原则”,1968年“蒙代尔分配原则”,1991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德弗洛和史亨雍把时间偏好作为内生变量进行动态模拟分析,我国学者的相关理论研究,从阶段性特征分析,与国内经济的联系分析,对主要账户的分析,邢修远(1993)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的这种阶段性特征杨柳勇(2003)从国际收支不同账户流量构成及其差额平衡关系来研究国际收支结构,余永定(1997)分析了经常账户顺差伴随资本大量流入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王晓薇(1998)从结构上分析了国际收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陈小蕴(2004)引荐卡莱斯基模型对中国直接投资收益项目进行分析姜波克(2005)认为只有资本账户开放能够促进一国经济运行的内外均衡目标同时实现,一、早期国际收支理论,重商主义者的相关研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研究,1、重商主义者的相关研究 虽然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各学派的观点也很不一致,但他们的理论都涉及到了国际收支。早期理论 代表人物:托马斯.格雷欣、约翰.海尔斯、奥雷姆斯、博丹、马莱斯特罗特、马林斯等人,他们对国际收支的认识主要隐含在对货币的论述中。米赛尔顿在对贸易收支进行论述时,首次采用了“贸易平衡”一词。晚期理论 代表人物:托马斯.孟在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中指出,影响一国对外贸易的不仅仅是贸易收支,还有非贸易收支和转移支付,并对资本项目和国际平衡收支表编制进行了论述。晚期重商主义者甚至开始尝试编制对外贸易平衡表,该表的结构和记账形式与现代国际平衡收支表大体上一致。,早期国际收支理论,早期理论 代表人物:大卫.休谟在1752年政治论丛提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被公认 为是最早形成的系统的国际收支理论。该理论论述了在金本位 制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和国际收支如何自动达到平衡的机理中期理论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以更为严谨的经济学术语,阐述了与休谟观点相似的国 际收支自动调节思想 约翰.穆勒,马歇尔则重申国际收支自动均衡的观点后期理论 代表人物:西斯蒙第(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通过对社会收入和社会产 品进行分析,得出了额外价值不能实现必然产生危机,因而必须 有国外市场以转嫁危机。因此对国际收支问题进行阐述将国际收 支问题论述同资本主义危机理论联系在了一起,2、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二、过渡时期对国际收支的研究 (一),理论背景: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大危机就是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失灵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空前大萧条的背景下解决国际收支平衡成为国际金融研究的一个重点。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维克塞尔、俄林、凯恩斯、哈罗德、金德尔伯格等主要内容: 1、维克塞尔认为贸易平衡只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一个部分,一个完整的收支 平衡表包括资本项目。并指出了国际收支平衡的途径,即如果出现 逆差,使 之恢复平衡的方法之一,是将外国的超额债权作短期或 长期的延期,这等于同外国定了一个借款契约;方法之二是立即运 送相应数额的贵金属;或可以因消费者和生产者所采取的措施而自 动改善 2、俄林国际收支包括在一定时期中必须结清的全部国际交易,它必须同一定 时期的国际债务平衡区别开来。平衡国际收支的因素包括:持久的平 衡因素(商品交易、无形项目);几乎不起平衡作用的因素(长期资 动)暂时的平因素(短期资本流动、黄金流动),过渡时期对国际收支的研究(二),3、凯恩斯从战后现实出发,认为国家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才能达到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4、哈罗德最先对国际收支动态均衡理论进行了表述。他首先把各种动态因素排除在外,论述了简单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均衡,认为此时的国际收支调节途 径有两种,一是调节生产要素报酬;二是使生产要素闲置。其次,哈罗德分析了有活期存款情况下的国际收支均衡问题。最后,他又引入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均衡作了进一步分析 5、金德尔伯格认为在解释国际收支调节理论问题时,必须考虑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黄金和国际短期资本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地位是相当的。在固定率制度下,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能够完成对国际长期资本借贷所引起的国际 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任务,而根本不需要黄金的输出入和汇率的变动;在浮动汇率制下,黄金流动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不一定能发挥作用,而汇率的变动成为国际收支调节的主要手段;除了共同的心理因素外,繁荣与萧条的波动经常通过国际收支的变动而由一国传递到另一国,现代国际收支理论,国际收支的弹性论 国际收支的乘数论 国际收支的吸收论 国际收支的货币论 国际收支的结构论,理论产生背景: 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和金本位制的崩溃预示着“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不再能够指导各国对国际收支的分析,这种状况强烈呼吁新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出现。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并不断趋于完善的,主要包括国际收支的弹性理论、国际收支的乘数理论、国际收支的吸收理论、国际收支的货币理论、国际收支的结构理论主要内容:,现代国际收支理论,1、弹性理论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着眼于价格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调整,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认为汇率变动通过对国内外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的影响而引起供给和需求在国内外产品之间的损耗 ,从而影响国际收支,这一方法侧重对外贸市场的分析,围绕进出口弹性展开主要代表人物: 1923年马歇尔将局部均衡的弹性分析方法运用于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提出了“进出口”需求弹性理论,对货币贬值和贸易收支差额进行了分析,1937年琼.罗宾逊在其就业理论论文集外汇篇中发展了弹性理论,以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为理论基础。扩展、深化了弹性的范畴,系统的分析了一国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双方国家的影响,以及着重研究了一国采取本币贬值政策时,进出口供求弹性对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从而正式创建了弹性理论1944年美国的经济学家阿巴.勒纳在关于汇率与货币贬值的研究中,对国际收支弹性理论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从而创建了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勒纳认为,一国实施货币贬值所获得的利益建立在损害别国利益的基础之上,而且,如果进口和出口的需求弹性之和小于1,货币贬值将进一步恶化该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期状况。,通过实证分析,勒纳对以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结论是,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贬值不一定有利1948年劳埃德梅茨勒在国际贸易理论一书中对罗宾逊夫人的理论学说进行了修订和补充,从而形成弹性理论的又一核心论点,即罗宾逊梅茨勒条件。至此弹性理论的体系趋于系统和完整,2、乘数理论是凯恩斯主义在国际收支领域的延伸,它分析的是在汇率和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动在国际收支调节。乘数论者认为,一国的进出口支出是国民收入的函数,自主性通过支出的变动将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进而影响进出口支出和国际收支平衡代表人物: 1943年马克卢普在其出版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乘数的著作中,将凯恩斯乘数原理运用到国际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国际投资乘数理论,对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创建产生具有重大影响 20世纪50年代初,是凯恩斯主义者哈伯德将凯恩斯“ 投资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运用和发展,3、吸收理论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国际收支与整个国民经 济相关联。该理论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从国民收入 的产出及支出的关系出发考察了贸易收支失衡问题。强调了收 入和吸收的关键作用代表人物: 1952年西德尼.亚历山大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期间发表的 名作Effects of a Devaluation on a Trade Balance中,以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Y=C+I(国民收入=消费+投资)为前提,这是假设在封闭型经济条件下,如果引入对外贸易即实行开放型经济,则Y=C+I+X-M(X与M分别表示出口与进口)强调 收入水平和支出行为的变化给国际收支的重要影响,提出了货币贬值与需求管理结合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学说及政策主张 20世纪50年代后期,经过弗里茨马柯洛普、约翰逊等人进一步完善,约翰逊还提出了纠正贸易逆差额的“支出转向政策”(即增加产量)和“支出减少政策” 吸收理论约在20世纪60年代趋于系统和完整。,4、货币理论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由货币学派创立,是二战后货币主义经济学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延伸。他们认为国际收支的任何失衡都是货币市场失衡的反映 ,任何 国际收支问题在本质上是货币问题。国际收支失衡是由于名义货币供给不满足货币需求而到导致的,货币供给变动是国际收支失衡的唯一原因主要代表人物: 1951年詹姆斯米德在国际经济政策理论第一卷国际收支中把一般模型的货币方面与金本位结合起来,被认为是国际收支调节货币理论的复兴,给后来的货币主义者以启发,1972年哈里约翰逊在国际收支货币分析论中强调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货币性质,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国际收 支货币分析模型罗伯特.蒙代尔和费莱明分别利用凯恩斯理论的扩展 宏观分析框 架,即希克斯和汉森的IS-LM模型,研究了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的 实现问题,提出了蒙代尔-费莱明模型。这个模型最大的特点是 IS-LM-BP一般 均衡分析,它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只有内部 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经济才处于一般均衡的状态把国际收 支作为整体来对待,把国际收支不平衡当作是货币供求存量不均衡 的结果,即认为国际收支本质上是货币现象,5、结构理论国际收支失衡并不一定完全是由于国内货币 市场失衡引起的。国际收支逆差尤其是长期性的国际收支 逆差可能是长期性的过度需求引起的,也可能是长期性的 供给不足引起的。而长期性的供给不足往往是几种经济结 构问题引起的:一、经济结构老化 二、经济结构单一 三、 经济结构落后代表人物:结构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赞成结构理论的经 济学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从事发展 问题研究的学者如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院的 院长保尔.史蒂芬爵士、英国海外发展署的托尼.可 列克等,认为国际收支的结构性不平衡是由经济增 长速度缓慢和经济发展阶段落后所引起的,又成为 制约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变的瓶颈。如此形成一 种恶性循环,国际收支危机理论,理论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收支危机开始频频爆发,货币危机理论迅速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经济学家先后建立了三代国际收支危机模型(或货币危机模型)主要内容:1、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1979年,克鲁格曼首创理性投机攻击模型,分析了在固定汇率制 下,由于基本面的失衡,致使国际储备枯竭而造成固定汇率制崩 溃的货币危机 1984年,弗拉德和加伯用简化了的线性模型求出了具体的崩溃时 间的 解,对此模型进行了完善 1989年,Cumby和Wijbergen将不确定性引入模型 ;Obstfeld建 立了一个随机模型,论证了自我实现危机的存在,该理论从一国经济的基本面解释了货币危机的根源在于经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冲突,如果一国外汇储备不够充足,财政赤字的持续货币化会导致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并最终引发货币危机。当宏观经济状况不断恶化时,危机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它比较成功的解释了20世纪7080年代的拉美货币危机,2、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 1994年奥伯斯菲尔德建立的模型是克鲁格曼模型的进一步发展,通 常被认为是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他认为必须存在某种机制来协调 市场参与者的预期行为,才足以驱动经济从无攻击均衡点向攻击均 衡点跳变,但多重均衡点 1995年Ozkan和Sutherland,1996年Obstfeld ,1997年Bensaid 和Jeanne,等不断完善,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成功地解释了1992 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即英镑危机,该模型认为:一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存在多重目标,经济政策的多重目标导致了多重均衡。因而政府既有捍卫汇率稳定的动机,也有放弃汇率稳定的动机。在外汇市场上有中央银行和广大的市场投资者,双方根据对方的行为和各自掌握的对方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这种修正又影响着对方的下一次修正,形成了一种自促成,当公众的预期和信心的偏差不断累积使得维持稳定汇率的成本大于放弃稳定汇率的成本时,中央银行就会选择放弃,从而导致货币危机的发生。3、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后续影响,使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产生代表人物主要有麦金农、皮尔和克鲁格曼 该模型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道德风险问题。这种道德风险归因于政府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以及政府同这些企业和机构的裙带关系。从而导致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投资膨胀和不谨慎,大量资金流向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形成了金融过度,导致了经济泡沫。当泡沫破裂或行将破裂所致的资金外逃,将引发货币危机。,内外均衡理论与国际收支理论最新进展,内外均衡理论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前三者属于经济的对内平衡目标,国际收支平衡属于经济的对外平衡目标。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政策配合理论却将国际收支的调整置于一个内外部平衡的综合性分析框架之内。这表明了国际收支调节实际上是一个政策搭配的过程主要代表人物: 1951年米德在分析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时揭示了一种矛盾,即“米德冲突”。他指出,如果一国政府只是运用开支变更政策,而不同时运用开支转换政策,不仅不能同时实现内外部平衡,而且还会导致内外部平衡之间发生冲突。因此,要同时实现内外部平衡,就必须采取两种独立的政策,并进行适当的配合。,1952年,丁伯根提出了经济政策理论,即“丁伯根原则”,他认为一国政府要实现几种经济目标,至少需要相同数目的独立有效的政策工具。所以,为达到内外部平衡,除了开支变更和转换政策外,还必须寻找新的政策工具并进行合理配合1960年,斯旺分析了浮动汇率下支出增减政策与汇率政策的搭配1968年,蒙代尔在米德和丁伯根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政策指派与有效市场分派原则,即“蒙代尔分派原则”。他指出,分配给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平衡目标;分配给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平衡目标,以同时实现内外部平衡。,国际收支理论最新进展理论背景: 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经济开放和自由化浪潮主导下,国际资本流动及其影响日益突出,汇率经常性地大幅波动,国际收支危机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主流经济学方面也取得了重要发展,新古典宏观与新凯恩斯主义在争论中共同发展,经济研究方法不断改进。这一时期的国际收支理论进展主要引入了时间偏好、理性预期和跨时动态分析对前期理论进行修正和完善,使之更接近现实。 代表人物: 1981年,WillenH.Buiter在吸收理论基础上引入消费的 时间偏好和迭代模型分析了有限寿命的居民消费行为对 国内吸收的影响进而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1982年,Jeffrey Sarchs提出居民和企业跨时预见行为会导致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变动,当存在临时预算约束时,经济主体的当前债务决策也将改变未来的消费,政策调整会给未来产生长期影响,而静态追求外部平衡并非有效的政策目标 1985年,澳大利亚的阿盖和默力对冲销效应作了研究,阐述了提高本国债券利率能够冲销国际收支盈余带来的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98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的默菲在汇率超调模型基础上引入进口商品价格及进口商品间的替代,证明货币扩张对汇率产生更强烈的影响而对贸易收支改善并不明显,该研究结果对货币分析法所谓的国际收支失衡仅属货币现象提出了挑战1991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德弗洛和史亨雍把时间偏好作为内生变量进行动态模拟分析,揭示了经常项目动态短期变化主要和世界资本积累有关,我国学者的相关理论研究,理论背景: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是1982年才开始的,因此我国对国际收支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研究西方已有的国际收支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对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形势和政策的讨论以及我国国际收支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理论界近期做的研究包括:主要内容:1、从阶段性特征分析 刑修元(1993)通过分析四十个发展中国家在1961年、1990年间的国际收支、人均收入 以及有关结构变量等,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的发展阶段特征,分为三个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以及工业化早期;工业化中后期;发达 经济阶段。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倾向将经历“逆差化+顺差化”、“顺差化+逆差 化”最后又回复到“逆差化+顺差化”,而国际收支总括收支一般与经常项目倾向一致。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的这种阶段性特征是其整个经济结构转变的结果,杨柳勇(2003)从国际收支不同账户流量构成及其差额平衡关系来研究国际收支结构,通过对中国1983年至2000年国际收支结构的实证研究,认为中国2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国际收支结构形式与标准国际收支结构模式相比是超前的,如果考虑误差与遗漏项目,则中国己形成经常账户顺差与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的结构,提前进入“新的债权国”阶段,其支撑点是国内高储蓄率和相关政策,并且得出结论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优化不应放在改造超前结构形式上,而应该主要放在优化国际投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