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的数量变化_第1页
2012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的数量变化_第2页
2012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的数量变化_第3页
2012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的数量变化_第4页
2012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的数量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172012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的数量变化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高考目标定位】1、种群数量的变化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纲知识梳理】一、种群增长曲线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大。(3)数学模型指数函数型。(4)两种情形实验室条件下;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原因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如资源、空间、天敌等的制约。(2)特点种群达到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有时停止增长,有时在K值上下波动。(3)意义反映或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中的生存斗争。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171、内因(1)种群的起始个体数量。(2)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外因(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要点名师精解】一、“J”型增长曲线与“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1、曲线比较2、列表比较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环境资源有限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K值的有无无有曲线形成的原因无种内斗争,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3/17缺少天敌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3、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因而有“J”型曲线因环境阻力增大而成“S”型曲线。4、K值变动的示意图及应用(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2)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3)应用当环境中种群数量大于K/2值时,即可采取适当捕捞等手段合理利用,但捕捞后数量应为K/2值,因为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的总量。【例1】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环境阴力对种群增长的出现在D点之后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4/17C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开始一定呈“J”型增长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解析】环境阻力出现在“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分叉点(C点)。C点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所以不能在该点对害虫进行防治;B点蝗虫的数量开始增加,但增长速率还很低,应该从该点开始对害虫进行防治。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有可能不适应当地的环境,所以不一定呈“J”型增长。【答案】D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或不同温度(或O2、CO2等)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或不同培养液(加糖和不加糖)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何试管编号ABC管内液体培养液/ML1010无菌水/ML10酵母液/ML010101温度条件285282、假设根据上述问题,大胆提出合理的假设。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5/173、设计实验(如右表)。4、采用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5、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时间/天123456数量/个(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请设计)(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例2】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I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6/17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的特征以及种群的数量变化。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由于这时种群数量不多,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因此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S型增长,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有毒物质积累,最先开始下降。【答案】B【感悟高考真题】(2010全国1高考)3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图表示的是A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B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C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D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生理过程中的数量变化趋势,涉及到新陈代谢与细胞分裂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如图曲线的走势为先增加后稳定,曲线有两个关键点即起点(M,0)(M0)和饱和点。符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7/17合这一曲线的为A选项;B项对应的曲线起点不正确,曲线的走势一直为增函数,不会出现饱和效应;C项对应的曲线就更不正确了,起点纵坐标等于终点,且大于0;D项曲线为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答案】A(2010全国1高考)4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B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0C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D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进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一般来说,某一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其基因频率也往往比较大。如果显性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隐性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的话,那么A基因的基因频率在持续选择的条件下,就会逐渐降低至0,自然就有可能出现IAIA、IAIA和IAIA的情形。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突变与重组、迁入与迁出和环境的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答案】D(2010浙江高考)3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8/17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走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从图中个体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外界环境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天敌的捕食、年龄结构的变动,种群个体数量还是在K值附近左右波动,所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个体数量变化还是符合逻辑斯蒂增长,所以答案是A【答案】A(2009安徽高考)3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17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第137天,成虫数量成“S”型增长,所以C正确。【答案】C(2009广东高考)50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年份(年)1920192519301935194019451950数量(百只)130200398990135012901190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A1925年1930年B1930年1935年C1940年1945年D1945年1950年【解析】种群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30年一1935年内种群变化率是(990398)/(19351930)1184,1925年1930年为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0/1714,1940年1945年与1945年1950年均为负值。【答案】B【考点精题精练】1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的是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答案B2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答案D3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一般呈现出S型曲线的走势,在此增长趋势中A种群的增长与自身密度无关B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变化C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因素制约D同一种群的K值始终保持固定答案C4(2010安徽省巢湖市高三一模)自然界中生物种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1/17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C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C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5下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我们的捕捞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C如果此种群是老鼠,我们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K值D该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点在B点,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6年后开始的答案D6(2010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右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问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2/17AT1T3时间内甲、乙种群均呈“S”增长BT4T5时间内乙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C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D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7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答案C8分析下图,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D时期BCD段种群数量仍在增长CB时期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时期,种群数量在K/2左右D该种群数量在E点达到K值答案C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179人类正确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必须控制捕捞量,应把种群的个体数保持在环境负荷量的A1/4水平上B1/3水平上C1/2水平上D4/5水平上答案C10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D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增长率与培养时间呈正相关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培养液浓度不能过高以避免酵母菌过度失水死亡1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答案D12下列有关微生物群体生长曲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调整期是大量合成细胞分裂所需酶的时期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4/17B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只是在对数期产生的C调整期、对数期和稳定期共同构成了菌种的“S”型生长曲线D衰亡期是微生物与无机环境生存斗争最剧烈的阶段答案B13(2010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一模)为了减小一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图示是根据引入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绘出的曲线图,下列解释正确的是BA由图中曲线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构成了食物链B在II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C在I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D在III期间,两个种群的数量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变14(2010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凋考)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B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5/17样土中的小动物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15(2010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一模)右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上升BC段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差别ABCD16(2010浙江省金华十校高三高考模拟)图1为某经济林在一定时间内某种毛虫与灰喜鹊种群数量波动曲线。请回答(1)图1中的曲线表示灰喜鹊的数量波动,据图分析CE段数量上升的原因是。(2)如图1在一定时间内由于两者之间通过调节形式,使数量保持了动态平衡。(3)在时间T点时,对该经济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结果第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