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_第1页
004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_第2页
004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_第3页
004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_第4页
004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第三节 城市化,【学习目标】1.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运用有关资料,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以及不同城市的文化差异及成因,必修2,补 充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必修2,第二章 第三节 城市化,补 充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1、城市化的概念和标志;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深圳市城市化过程事物变化表,非农业人口,城市地域,非农业活动,概念:城市化指的是,1,2,3,农业活动转化为:,的过程,1)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总数增加,城市化的概念与标志,城市化的概念:三个转化,城市化的标志:,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2)城市数目增多,1、下图为某城市25年间的发展变化示意图,图中可直接观察到的城市化发展现象是,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D城市工业生产和商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练一练】,C,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A城市人口的数量 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C城市用地规模 D城市绿地面积,下图是“某地区19501980年人口增长图”。读图,完成34题。3、30年间该地区 A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 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4、30年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 A大幅提高 B略有提高 C没有变化 D略有下降,【练一练】,B,B,C,(数据来源于搜房网及深圳统计局),数据表明早在2004年特区内可建设用地已经不多,人口、产业进一步向特区集中会产生什么结果?如何应对?,观察下图,比较中心区和新区近年的发展变化差异,感受深圳的城市化现象。,(数据来源于深圳统计局、中国知网),新区增加的人口可能来自哪些地方?,解读图中信息,你的观察结论是深圳这10年来:,图文信息来源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深圳的总人口增加市区人口比重减少,郊区人口比重增加深圳的郊区人口数量超过市区人口数量,市区人口减少了吗?为什么郊区人口数量会超过市区人口数量?增加的郊区人口可能来自哪些地方?,总人口:7008428人,总人口:10357938人,郊区城市化的概念,结合城市发展规律,讨论和填写发生以上观察结果的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中心,导致市区( )激增、 ( )上涨、 ( )拥挤、( )恶化。,城市中心的部分( ) , ( )和商业转移到( ),同时郊区的发展也吸引( )人口迁入,此时城市人口仍然不断( ),城市用地面积进一步( ),这一城市化继续发展的过程,叫作( ),它是城市化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口,交通,环境,地价,人口,工业,农村,郊区城市化,增加,扩大,郊区,阅读思考,底特律的1美元房,“美元房”可以说见证了美国底特律汽车城的兴衰。1950年,底特律达到鼎盛时期,汽车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市区,市区人口达185万,是当时美国的第五大城市。然而60多年过去,市区人口下降60,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人口流失导致空房增多、房价下跌。随着市区土地价格上升,市区人口和制造业开始向周围的乡村转移。此外,高失业率和高犯罪率也是影响底特律市区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逆城市化的概念,阅读思考:相比深圳,为何美国底特律房价如此低下?,随着郊区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_ 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人们对_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相比之下, _和 小城镇的环境质量较好,交通和各种 _也不断完善,人口和产业开始离开城市向农村和小城镇流动,城市中心出现 _化,这种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叫 _现象 。,环境,环境、交通、地价、治安,农村,基础设施,“空心”,逆城市化,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迅速成长起来。从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全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个增加到265个,城镇人口比例由26%提高到45%。,城市化,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出现迁往郊区居住的现象。一些原先位于伦敦城周围的小城镇逐渐被伦敦所“吞并”,成为大伦敦的一部分。随着郊区城市化的发展,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一带的城市规模都在迅速扩大,而且相互越来越接近,城市与城市间的界线日趋模糊,形成连成一片的城市地域,称英格兰城市带。,教材P33-34 案例4 英国的城市化进程,郊区城市化,20世纪下半叶,大伦敦的城市人口出现减少的趋势:1961-1971年间人口减少了0.8%,1971-1981年间人口减少了10.1%。 伴随着这一过程,乡村地区和小城镇的基础实施逐步完善,交通便捷,市中心却地价攀升,产业结构调整对传统工业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污染严重、占地较多等不适宜在市区发展的工厂向外迁移,这些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的空洞化等现象。,面对城市人口的减少,英国的大城市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大伦敦的人口在经历了连续30年的下降后,于1985年开始微弱增长。,再城市化,逆城市化,大城市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这一城市发展现象为( )现象,它是继( )现象后对中心城区的复兴发展。,再城市化的概念,阅读英国城市化发展案例可得,再城市化,逆城市化,请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图例将以下两个容易混淆的城市发展现象用简图表达出来:,人口迁移方向,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乡村,城市,市区、,乡村,城市,乡村,小城镇,城市,逆城市化: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郊区,归纳总结,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 1可知该市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D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2可推测该市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练一练】,C,B,四个概念的发展关系,时间发展,50,城市化水平%,30,70,生产力发展,城市进程发展,(中期),(后期),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再城市化,(初期),特点:其变化曲线为一条稍被拉平的 曲线。,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S”形,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处于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大都进入处于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速度快,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的差异,慢,高,后,快,低,中,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城市化发展起步早城市化起步晚,发展不合理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A. B. C. D. 2、读右图,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A. I、II B. I、III C. II、III D. III、I,【练习】,D,C,3、世界上最主要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分布地区有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 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 日本太平洋沿岸 印度恒河沿岸A. B. C. D. ,【练习】,1、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2、中国大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3、世界上最主要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分布地区有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 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 日本太平洋沿岸 印度恒河沿岸A. B. C. D. ,【练习】,3、欧洲西北部城市带4、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 城市带,3、世界上最主要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分布地区有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 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 日本太平洋沿岸 印度恒河沿岸A. B. C. D. ,【练习】,5、北美五大湖城市带6、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C,【练习】,读“某地区城乡人口结构示意图”,回答46题。4、此图说明了该地区 A城市化水平很高 B城市人口为2500万 C大约10%的人口住在郊区 D人口密度大5、此城乡人口结构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 A巴西B印度 C英国 D美国6、形成该国家这种城乡人口结构的根本原因是 A受国家政策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进入城市而造成的 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A,C,B,【练习】,右图为某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7、由图可推断出该国 A. 工业化与城市化均呈持续增长趋势 B. 二战后,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日益加强 C. 二十世纪以来,工业化发展水平日益下降 D. 1970年已进入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8、由图推断,第三阶段该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 A. 农业 B. 服务业 C. 矿业 D. 建筑业,D,B,【练习】,右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空间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910题。9、若甲、乙、丙代表该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则其发展的顺序是10、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A.城市用地规模逐渐缩小B.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少C.市中心人口逐渐向外扩散D.城市人口总数不断减少,B,C,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改造原来的地形地貌,趋于平坦,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产生热岛、雨岛、雾岛效应,影响局部地区气候,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产生热岛、雨岛、雾岛效应,影响局部地区气候,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产生雾霾,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破坏了河网系统,使水质、水量、地下水运动(局地水循环)发生变化,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因富营养化变黑发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生产生活污染干扰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物种单一、生态脆弱,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变最深刻的地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及解决措施,1、环境质量下降,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及解决措施,2、城市交通问题,加强规划、完善交通网络,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及解决措施,3、城市住宅问题,棚户区、贫民窟,控制人口规模、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及解决措施,4、城市社会问题,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加强城市管理、提供就业岗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人类活动的产物。,2、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体现,建筑,交通、交通工具,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其中,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1、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人类活动的产物。,2、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体现,3、地域文化的特点,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练习】,11、大城市建设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 A. 将大城市的资金、技术分散到中小城市 B. 减少或避免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 C. 杜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D. 提高城市用地效率12、下列条件对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的产生影响不大的是 A. 太阳光照强烈 B. 绿地面积广阔 C. 汽车尾气排放 D. 较封闭的地形,B,A,【练习】,13、在我国北方,一些居民居住在蒙古包里,其主要原因是便于A. 适应当地高温多雨的气候 B. 适应狩猎的生活C. 适应当地崎岖不平的地形 D. 适应放牧的生活14、我国各地的传统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搭配合理的有【双选题】A. 竹楼西双版纳 B. 尖顶屋华南地区C. 石头屋三江平原 D. 吊脚楼华北平原,D,竹楼,吊脚楼,石头房 石头房是有石头搭成的房子,它主要分布在山区岩石多的地带。在较为富有的人家石头房一般由整块大的石头雕刻,打磨后建成。而贫穷人家则用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拼成。,【练习】,13、在我国北方,一些居民居住在蒙古包里,其主要原因是便于A. 适应当地高温多雨的气候 B. 适应狩猎的生活C. 适应当地崎岖不平的地形 D. 适应放牧的生活14、我国各地的传统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搭配合理的有【双选题】A. 竹楼西双版纳 B. 尖顶屋华南地区C. 石头屋三江平原 D. 吊脚楼华北平原,D,AB,【练习】,右图是我国某地景观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18题。15、图中景观所示的地区可能是 A. 内蒙古高原 B. 黄土高原 C. 云贵高原 D. 青藏高原16、下列条件与形成这一居住景观最相关的是 A. 降水丰富 B. 地表平坦 C. 土质特性 D. 水系发达17、该地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 水土流失 B. 洪涝灾害 C. 地层下陷 D. 土壤盐渍化18、该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 A. 水稻 B. 小麦 C. 青稞 D. 甘蔗,【练习】,右图是我国某地景观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18题。15、图中景观所示的地区可能是 A. 内蒙古高原 B. 黄土高原 C. 云贵高原 D. 青藏高原16、下列条件与形成这一居住景观最相关的是 A. 降水丰富 B. 地表平坦 C. 土质特性 D. 水系发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