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_第1页
《弟子规》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_第2页
《弟子规》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_第3页
《弟子规》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_第4页
《弟子规》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弟子规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上饶县中小学国学教学“薪火”工作室上饶县教研室 胡玉恒二0一二年六月二十日,?弟子规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弟子规承载着儒家怎样的思想?与论语又存在怎样着的联系?一、弟子规的教育思想(一)以儒家思想为源(1)以儒家“礼治、德治、人治”为立人思想1、儒家的“礼治”主义教育宗旨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事诸父 如事父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2、儒家的“德治”主义教育方式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3、儒家的“人治”主义教育手段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 却非宜,(2)弟子规的编写体例以论语“学而篇”为总纲。论语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纲领以孝信为立人准则以孝悌为仁爱基石,(3)弟子规的行为准则是论语的思想载体1、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论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2、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论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3、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论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4、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论语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3)弟子规的行为准则是论语的思想载体5、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论语颜回 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7、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子曰: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又曰:知耻近乎勇。8、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9、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如何理解“规”字的含义?(二)弟子规的教育价值(1)开蒙养正的立人导向全文360句,共90行1080字。“勿”字反复出现41次行为的劝阻,心理的劝导,心灵的劝勉(规劝,规范,规矩)。“人”字反复出现31次事父母以孝,待兄弟以悌,敬长辈以尊,处他人以宽,于自己以严,(为仁由己,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与论语中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克己复礼,天下为仁”的儒家教育观。,(1)规劝1、行为的劝阻以约其行事虽小 勿擅为 物虽小 勿私藏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2、心理的劝导以正其心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方读此 勿慕彼 非圣书 屏勿视 3、精神的劝勉以立其志勿自暴 勿自弃 不如人 勿生戚 勿畏难 勿轻略,(2)规范1、言行举止之规则以正其行凡出言 信为先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2、待人处事之规矩以正其心“规所以正圆,矩所以正方。”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3、读书求学之规范以正其志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2)立人化性的教育目标温良的态度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人问谁 对以名 用人物 须明求阳光的心态不如人 当自砺 不如人 勿生戚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 勿自暴勿自弃理性的思维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奋发的志向不如人 当自砺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圣与贤可驯致敦厚的品性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将加人 先问己,(3)矫正儿童心性的现实需要1、独生子女溺爱症 第一种溺爱:要让孩子体面给孩子特殊待遇 第二种溺爱:要给孩子真爱轻易满足孩子物质要求 第三种溺爱:要给孩子幸福言行举止不作约束 第四种溺爱:不给孩子吃苦包办一切,不让孩子劳动 第五种溺爱:不给孩子委屈过于袒护孩子的过失2、留守儿童综合症 第一种表现: 性质柔弱内向 第二种表现: 自卑心理障碍 第三种表现: 孤独自封心理 第四种表现: 亲情淡漠心理,二、弟子规教材总览内容总纲: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要。(一)教材的编排特点1、先总后分的结构体系教材分为八个部分进行分述,从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提出人在学习应注重的行为规范。根据孩子的活动范围,其内容由近至及远、由低级到高级的序列组合,而且儒家十分注重“孝”在道德中的基础地位。开宗明义;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2、三字成句的韵文形式A、三字为句,两句成韵,四句成理,全文360句,共90行1080字。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B、节奏明快,音韵流畅朗朗上口,便于吟诵弟子规基本为三字一句,每句押韵,12字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全文360句,共90行1080字,内容浅显易懂,,3、行为列举的陈述方式共列举出113件行为要求“孝(入则孝)”24则, “弟(出则悌)”13则, “谨”24则, “信”15则, “泛爱众”21则, “亲仁”4则,“学文(余力学文)”12则。 弟子规共1080字,分别列出113件事情,其中“孝(入则孝)”24则,“弟(出则弟)”13则,“谨”24则,“信”15则,“泛爱众”21则,“亲仁”4则,“学文(余力学文)”12则。例:孝(入则孝)24则1、父母呼应勿缓 2、父母命行勿懒 3、父母教须敬听4、父母责须顺承 5、冬则温 6、夏则凊7、晨则省 8、昏则定 9、出必告10、反必面 11、居有常 12、业无变13、事虽小勿擅为 苟擅为子道亏 14、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15、亲所好力为具 16、亲所恶谨为去17、身有伤贻亲忧 18、德有伤贻亲羞 19、亲爱我孝何难20、亲憎我孝方贤21、亲有过谏使更 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22、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23、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24、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4、彰显主题的行文结构A、主题突出,分层陈述易整体把握,逐步生成第十五课举止得体,贵有君子之仪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如第十三课端庄得体,贵有君子之容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如二十三课见贤思齐,贵有君子之性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如二十四课崇尚德才,贵有君子之求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B、层次分明,注重对比把握关联,注重思辨如二十六课(分类陈述)无心非名为错 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 倘掩饰增一辜三十课(对比陈述)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如: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揭示出错与恶,过与无的内在联系,提出善与恶的人性转化,(二)课程的实施难点1、文句精炼,不易理解A、语言概括性强父母命行勿懒 丧三年常悲咽 居处变酒肉绝B、行文有别时文怡吾色柔吾声C、语句缺乏童趣2、要求繁多,不易接受A、弟子规的每一项要求都是对其言行的引导,对其言行举止的随意性有约束力,学生在心理上不愿接受。B、弟子规的行为准则对儿童的学习、生活、待人、处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容易被学生视为负担。C、弟子规行为准则是教育立人的需要,如何把教育的需要转化为学生成长的需要,需要外部环境的引导与鼓励。 3、环境差异,不易接纳揖深圆拜恭敬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 酒肉绝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晨则省昏则定 尝药、作揖、请安、问安,4、义理深刻,不易认同第二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情理借与还是人在日常交往过程中,真诚求助与坦诚相助这两种情感的交往。人只有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才会缔结深厚的感情。第三层: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义理:在困难时,求助于人,只有注重诚信,才能赢得别人的信赖与帮助。在别人困难时,对别人慷慨相助,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感激。第一层:事理:兄道友弟道恭 财物轻言语忍 第二层:情理:怨何生 忿自泯 兄弟睦 第三层:义理:孝在中,4、义理深刻,不易认同宋时有禅语曰: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弟子规包含着处事之则、相处之道、立人之本,形成了事理、情理、义理相交融的事理要义。如: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第一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事理借东西时,要明确向别人请求,经别人同意才可使用,还东西时要及时,三、课堂教学构建(一)教学误区1、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地读,美名其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不明白,学生将来会明白,其实我们学生时代不明白的东西,到现在也还没有明白。2、不辨其由,妄生异议地学,亲有疾药先尝 药是有副作用的怎么能让孩子们乱尝呀。其实古代的药是汤药,尝药一是试其温,看温度是否适合入口。二是试其味,看药味是否难以入口,若苦则以糖备之。昼夜侍不离床 居处变酒肉绝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作揖,现在已经不适合作揖了,还作揖。3、逐字逐句,一板一眼地讲,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尊重的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但是声音低到别人听不见,也是不适合的。4、重文轻义,不求变通地教作揖、汉服、头巾、,5、脱离生活,坐而论道地讲。如案例:第二十七课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师:人之所以高大,是因为他的品行高尚,只有关爱他人,关爱众人,才能让别人敬重自己,自己的美名才会传得更远。(引发思辨,辩中明理),(三)策略构建弟子规教材行文简洁,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描述较为抽象,事理深奥,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我们要根据弟子规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心智进行策略处理,策略处理的指导思想就是坚持:化习文为诵文,化抽象为形象,化事理为情理,化课堂为生活,进一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与情趣性,引发儿童的学习需要。(1)板块组合,梯度设计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习文)质疑探源,启智开思;(启智)古今结合,开宗明义;(明理)学以致用,身体力行。(导行)教学思路文重读读文以知其意,实现文本的传播智重启启智以究其成,实现智慧的传接理重悟悟理以明其实,实现文化的传承行重导导行以弘其功,实现精神的传扬构建“读思悟行”的教学四板块,(2)四化交融,分层实施1、诵读化化文为声,重在习文2、故事化化理为事,妙于启智3、生活化化古为今,意在明理4、情境化化事为境,精于导行,1、诵读化,诵读如水,贯穿始终,层层落实,环环相扣。韵文行文简洁,节奏鲜明,声韵呼应,便于诵读。采取层次性诵读法。一读正字音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二读知节奏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三读晓轻重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四读明大意A、以故事为载体,在故事的讲述后再读文,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五读声化情,2、故事化的可行性A、言行要求源自于古代名贤典故。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徐庶进曹营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庾冰教子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汉文帝亲尝汤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花萼争辉孔融让梨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孟信卖牛曾子杀猪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安贫乐道的原宪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魏人种瓜三尺巷,B、韵文经意皆可演绎为生活小故事以典释文在故事中晓意, 孔融让梨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以事释理在故事中明理,3、生活化两个原则:化古为今,贴近生活,化习为用,注重践行A、以生活行为为镜,引发日常反思以这课文的一段韵文为例: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B、以生活常理为尺,指导生活实践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C、以生活事例为点,激励事理明辨 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谁说得话最有道理?事例:小人进 百事坏玩游戏,学喝酒,学打牌长浮华 成何人与别人比吃、比穿人有短 切莫揭给别人取绰号如:难看的恐龙、用拐的铁拐李、长麻子或雀斑的麻婆、手臂有残疾的独臂狭、下巴有些尖的猴哥,3、情境化情境化的可行性A、韵文是处事的准则,每一句都源于生活的情境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B、情境是韵文的诠释,每一行都折射韵文的义理反面的情境:小朋友分东西,好的留给自己。小朋友点菜,先想到自己。小朋友参加劳动,重的、脏的、累的活让别人去做。正面的情境:小朋友帮妈妈做家务,用自己节省的钱为妈妈买礼品,同学之间借东西,讲究诚信。,情境化的运用创设情境:A、研读韵文,提炼主题如: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这一课主要是教育儿童在日常走访时,应恪守的行为准则,其主题是“以礼为重,堂堂正正”B、把握主题,创设情境以学生的日常走访为例,创设情境评议结合,明晓得失评一评,议一议,谁可以称得上是以礼为先,堂堂正正的人? 如果是情境式导课做人应以礼为先,堂堂正正,我们从孩子的走访中就能发现,现在请两个小朋友来试一试,你平常是怎样敲门走访的。评一评,然后话锋一转,该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堂堂正正,以礼为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十八课,当在生活导行时,再来根据韵文再次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两次情境第一次,引发思考第二次:指导实践,五、教学设计例举 弟子规第十九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弟子规第十九课围绕“借用”这一行为,通过韵文、释文、拓展、故事四个板块的设计,体现出课文的文、意、理的统一。韵文“借人物,须明求,及时还”的行为要求上看,这些要求体现出借物时应遵守真诚、有礼、守信的道德准则;“倘不问,即为偷。人借物,有勿悭”这些要求来看,准则意在告诫我们既要严于自律,又要宽以待人,乐于助人;释文表意准确,通俗易懂,为学生自读自悟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资源。拓展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揭示了课文内容的现实意义,又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故事宋濂借书以生动的事例诠释“只有自己做到恭谦有礼,真诚守信,才会赢得众人的信任、尊重、帮助。”这一道德修养与道德智慧,体现出弟子规行为准则的道德素养与道德智慧的统一。二、教学目标1、读中习法,引导学生字正腔圆地诵读文本,对八句韵文做到熟读成诵,诵读成韵。2、读中感悟,结合释文与故事读中理解“借与偷”界定,“借与还”的行为要求,从传统文明的行为准则中感悟传统道德行为对人积极影响。3、学中反思,紧扣拓展,借助情境,学会以课文的处事准则,反思自己的行为得失,并能自觉地运用传统文明准则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向别人借物时,做到真诚、有礼、守信。借物给别人时,做到热诚、慷慨,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4、学中陶冶,诵读中感受古代韵文的音韵之美,内涵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三、设计理念1、板块组合,分层推进。紧扣“借”这一主题,根据诵读入韵、读文明意、悟理导行三层教学目标,相机设立创设情境,话题揭义;字正腔圆,诵读成韵;故事诠释,读文明义;生活介入,明理导行教学四环节。分层推进,层层落实,促进知行合一。2、四化并用,优化组合。确立以“读思悟行”为主线的教学策略,实现理解、感悟、思辨、导行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读准韵文的字音、节奏、音高,掌握停顿,落实诵读化。借助故事,在故事中诠释文本要义,在故事中引发再度思考,在故事中激发学习情趣,体现教学故事化。结合拓展,设情境,在课堂生成“借物”情境,为知行合一的实践训练创造条件,再现教学情境化。引导学生反思生活,明理察失,增强行为规范意识,张扬教学生活化。,四、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话题揭义1、创设情境,导出话题读小学一年级的王强,他平时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习惯,上学时老是忘了带学习工具。一次上语文课,他字典落在家里,同桌把字典借给他,他一不小心把字典给翻破了。另一次,他到李娟家玩,李娟不在家,他见李娟挂在墙上的风筝挺漂亮的,王强没有和李娟说一声就把风筝拿去,过了好几天才把风筝还给李娟。当同学找他借东西时,王强总是推说没有。久而久之,班上的小朋友们再也不借东西给王强了。同学之间本应是相互帮助的,可大伙们都不借东西王强,那到底是谁错了呢?2、相机引导,揭示题义。根据学生的谈话交流,点明“借”表明一种真诚求助,“给”表明的是一种慷慨的援助,如何让我们在借东西的时候表现出自己的应有修养,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帮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第十九课,从古人的“借与给”的行为要求中,学学为人处事的真诚与智慧。,(二)字正腔圆,诵读成韵1、字正腔圆,读通韵文A、弟子规是古代韵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文之美在于字正腔圆,首先把韵文中不认识的字,找出来,看着注音读几篇后,再自行把韵文试读两遍。B、集体朗读韵文,提出诵读要求:读书贵有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诵读精神饱满,咬字吐音清晰。(教师相机引导)2、轻重缓急,读出韵味A、读文之美在于轻重缓急能入韵。再次播放音频,让学生找出诵读的停顿节奏,按韵文节奏读文。现在请同学们先试行打节奏。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B、读文贵有轻重缓急,根据诵读的需要,找出韵文中轻读与重读的字,按节奏读出韵文,(全班同学集体读,小组读,个别读)适时指导,相机激励。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C、学生集体诵读,进一步强化诵读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韵文表达的是怎样意思。(为故事诠释,读文明义的这一环节做铺垫),(三)故事诠释,读文明意1、释文结合,读文知意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刚才的几轮诵读,同学们对照韵文再读读译文,想想古人对待“借与给”是怎么要求的?(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把握借物的行为准则:总之,我们在借物时要记住,借时明求、还及时;给有,勿悭)2、故事引路,据文辨义“明求”是我们在借东西时要明确向别人提出请求,“及时还”是要求我们还东西时要做到及时,不耽搁别人的事。牢记借物的行为准则,别人又会怎样对待我们的真诚求助呢?下面,我们一起听听宋濂借书的故事,从他的成长中,获得怎样的启示。,说一说1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用心想一想,贫穷的小宋濂为什么赢得藏书大户的热心支持?(好学、守信)宋濂的借书行为符合弟子规的哪些要求吗?2 “求”有“要求、请求、恳求”的几种意思,引导学生从语言中体会借物说话时诚恳与恭敬,从而理解“明求”的内涵。3 点评:宋濂借书时牢记借东西的行为准则,改变别人对他态度,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帮助,也改变了自己的处境,成就了自己,这一种道德修养也是道德智慧。总结:借人物, 守信度。 心有诚, 言必恭。 3、情境插入,依理明义再议王强同学们:贫穷的宋濂赢得了别人的帮助,成就了自己的学业,而我们在开头说起的那位一年级的小同学王强,他为什么会失去同学的帮助?根据弟子规中“借人物”的要求,王强的做法是否符合弟子规的要求?你认为对王强的做法有哪些不对的地方,议一议。议一议评析:老师根据学生的思考与辩论,相机引导,1紧扣“明求、及时还、有勿悭”先自行思考,然后同桌交流,鼓励学生结合韵文要求,针对王强的借物行为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明义。(在人与人的借用行为中,只有遵守借物的行为准则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真诚赢得帮助。)从王强的反面事例随机总结出:物完好,还守时。,2紧扣“有勿悭”从王强不肯借东西别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另一方面,王强之所以失去同学的帮助,是因为他没有做到“有勿悭”,缺乏乐于助人的热心肠,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记住“事虽小,勿擅为”。为了不再犯王强的错误,谨记教导,我们再次集体朗读韵文。,(四)生活介入,明理导行1、回顾生活,明理察失孟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