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医学PPT_第1页
免疫系统医学PPT_第2页
免疫系统医学PPT_第3页
免疫系统医学PPT_第4页
免疫系统医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免疫学基础,第五章 免疫系统,教学内容,第一节免疫器官一、中枢免疫器官二、外周免疫器官 三、淋巴细胞再循环第二节免疫细胞 一、细胞表面分子二、淋巴细胞三、抗原呈递细胞三、其他免疫相关细胞第三节细胞因子,教学目标1、熟悉淋巴结的组织结构及功能。2、熟悉脾脏的组织结构及功能。3、熟悉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及功能。4、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淋巴细胞的分类及功能。5、熟悉细胞因子及其作用。,概述,组 成,以上成分虽分散于全身各处,但可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生理与病理表现功能 生理性反应(有利) 病理性反应(有害)免疫防御 清除病原性微生物 超敏反应(过度) 和其它抗原 免疫缺陷(不足)免疫稳定 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 自身免疫病 免疫网络调控免疫反应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或畸变 肿瘤发生 恶性细胞 持续病毒感染,第一节 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主要区别如下:,一、中枢免疫器官,功能:是免疫细胞发生、增殖、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同时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和全身免疫功能起调节作用。一)骨髓1、是免疫器官2、是造血器官,各种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都是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发育而来。骨髓功能缺陷时不仅会严重影响机体的造血功能,也将导致细胞和体液免疫缺陷。3、是发生再次应答,产生抗体的主要部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外周免疫器官可快速应答,但产生抗体的持续时间短,而骨髓可缓慢、持久地大量产生抗体,是抗体的主要来源。,部分淋巴细胞前体细胞在骨髓内继续发育为成熟的细胞,部分淋巴细胞的前体细胞随血流达胸腺,继续分化发育。,1、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来自骨髓的T细胞前体细胞,胸腺上皮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胸腺素等,胸腺微环境,成熟T细胞,摘除胸腺的小鼠体内,无T细胞生成,且可出现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和总体免疫功能降低。,2、支持其他免疫细胞生长分化,调节机体免疫平衡,维持自身免疫稳定性。,二)胸腺,二、外周免疫器官,功能:是免疫细胞定居和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等。1、淋巴结 位于:常位于浅表凹陷隐蔽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或存在于内脏器官门附近,沿血管排列。 功能:过滤抗原,也是T细胞、B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淋巴结表面有被膜,数条输入淋巴管穿过被膜通入被膜下淋巴窦。被膜伸入实质形成小梁。淋巴结一侧凹陷为门部,有血管、神经和输出淋巴管在此进出淋巴结。,1.淋巴结的结构:,小梁,1)浅层皮质:又称非胸腺依赖区,是B细胞定居的场所。,2)深皮质区:位于浅皮质区和髓质之间的区域为深层皮质区,又称副皮质区,又称胸腺依赖区,是T细胞定居的场所。,3)髓质:髓索内含大量致密的淋巴细胞,主要为B细胞和浆细胞,也含部分T细胞及巨噬细胞等。髓窦内富含巨噬细胞,有较强滤过作用。,淋巴结功能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细胞占75%,B细胞占25%。2)免疫应答的场所淋巴结中富含各种类型的免疫细胞,利于捕捉抗原、传递抗原信息及免疫细胞活化增殖。,2、脾,胚胎期重要的造血器官。骨髓造血后,脾成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具有贮存血液,过滤血液及清除抗原性异物,也是T、B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二)脾,被膜 动脉周围淋巴鞘脾 白髓 淋巴小结 边缘区 实质 脾索 红髓 脾窦,动脉周围淋巴鞘,即围绕在中央A周围的弥散淋巴组织,主要由T淋巴细胞构成,还有巨噬细胞和交错突细胞,为胸腺依赖区,相当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1)、白髓,淋巴小结 (脾小体),是B细胞定居部位,受抗原刺激后可出现生发中心。边缘区为白髓与红髓交界处,含T、B细胞,以B细胞为主,有较多的巨噬细胞和和血细胞。,3)红髓,脾索:为含血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连接成网,主要含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脾的功能,1)T、B细胞定居的场所:B细胞占60%,T细胞占40%。2)滤血:部位是脾索和边缘区。含巨噬细胞,清除衰老的血细胞。3)免疫应答的场所:活化T、B细胞进行特异性免疫应答。4)造血:胚胎早期有造血功能,骨髓造血后,在严重缺血时可以恢复造血功能。,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在各种腔道粘膜下有大量淋巴组织聚集。其中最重要的是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弥散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一些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肠集合淋巴结等。除了呼吸道和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外,乳腺、泪腺、唾液腺等粘膜也存在。人体粘膜是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主要部位,所以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在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抵御屏障的构成中起重要作用,也是进行局部免疫应答的声所。,三、淋巴细胞再循环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血液,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特定区域,淋巴细胞再循环:某些淋巴细胞离开淋巴器官,进入淋巴液、血液,在体内游走,最后携带抗原再返回淋巴器官的过程。,全身的淋巴细胞与淋巴结内淋巴细胞不断进行动态更换。淋巴细胞淋巴循环进出淋巴结,或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淋巴结,从而保持淋巴细胞在全身的循环。淋巴细胞的再循环增加了抗原与淋巴细胞接触机会,并引起免疫应答。,第二节 免疫细胞,概念: 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 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抗原呈递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和红细胞等。 功能: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相互协作、相互制约,共同完成对抗原物质的识别、应答和清除,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免疫细胞的组成免疫活性细胞T、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B淋巴细胞其他免疫细胞NK细胞 粒细胞(嗜中性、嗜酸性、嗜碱性) 肥大细胞 红细胞、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 造血干细胞,一、细胞表面分子,细胞表面标志:免疫细胞间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表面功能分子。包括细胞表面的多种抗原、受体和其他分子。1、CD分子概念:是免疫细胞在成熟过程中,不同的分化阶段表达不同种类、数量和功能的膜蛋白。CD是鉴定细胞种类、分化阶段和功能状态的重要标志。CD编号已从CD1-CD247。,一、细胞表面分子,2、细胞间粘附分子(CAM)概念: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的统称。粘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使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基质间或细胞-基质-细胞间发生粘附和识别、活化及信号转导,是免疫应答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一、细胞表面分子,细胞粘附分子与CD分子的关系:细胞粘附分子与CD分子是根据不同角度命名。粘附分子是以粘附功能来归类。 CD分子是用单克隆抗体识别、归类和命名,范围广泛,其中也包括了粘附分子组。 因此大部分粘附分子已有CD编号,但也有部分粘附分子尚无编号。免疫细胞部分分化抗原的功能与分布见表P5-1。,二、淋巴细胞总数: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2045。分类: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 T细胞、B细胞还可进一步分为若干亚群。作用:是构成免疫细胞的主要细胞群体,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一)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的简称)来源于骨髓在胸腺内发育成熟定居于外周淋巴器官并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含量:占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的65-80%。功能:执行免疫应答,参与免疫调节。,T淋巴细胞,T 细胞,红细胞,血小板,1、T细胞亚群及功能T细胞分类方法有多种。1)根据所处的活化阶段分为: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2)根据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的类型分为: TCR+细胞、 TCR+细胞, 分别简称细胞、 细胞。 3)根据免疫效应功能分为: 辅助性T细胞(TH)、细胞毒性T细胞(CTL、TC)、调节性T细胞。 4)根据是否表达CD4或CD8分子分为: 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 CD4 T细胞主要有TH, CD8 T细胞主要有CTL。,+,+,+,+,初始CD4 T细胞分化为3种TH细胞亚群: 即TH1细胞、 TH2细胞、 TH3细胞。TH1细胞主要功能: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抗感染机制,特别是抗细胞内寄生菌的感染。(主要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是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效应细胞,也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TDTH),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应答。,+,1)TH细胞亚群及功能,1)TH细胞亚群及功能 TH2细胞的功能 通过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抗体生成,即辅助B细胞介导体液免疫应答。,TH3细胞的功能通过分泌转化生长因子-可抑制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部分活化的T细胞可分化为长寿的记忆性T细胞(Tm),参与再次免疫应答。,可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 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发挥细胞毒作用: 一是分泌穿孔素、颗粒酶、颗粒溶解酶、淋巴毒素等物质直接杀伤靶细胞; 二是通过Fas/FasL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 CTL在杀伤靶细胞的过程中自身不受伤害,可连续杀伤多个靶细胞。,2)CTL的功能,(1)细胞抗原受体(TCR) 为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也是所有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在细胞表面,TCR分子是由两条糖蛋白链(或)以二硫键连接组成的异二聚体,TCR与CD3分子构成TCR-CD3复合体。 CD3分子表达于所有成熟T细胞表面 TCR可特异性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的MHC-抗原肽复合物,CD3可将TCR双识别的第一信号传递至T细胞内,引起细胞活化、增殖。 TCR识别MHC-抗原肽复合物时具有双重特异性,即识别抗原肽的表位,也识别自身MHC分子的多肽部位,也是T细胞识别抗原受MHC限制的原因。,T细胞抗原受体(TCR-CD3)结构示意图,(2)CD4和CD8分子成熟T细胞只能表达CD4或CD8分子: 即CD4 T细胞或CD8 T细胞。CD4和CD8分子的主要功能: 1)辅助TCR识别抗原 2)参与T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CD4分子与MHC-类分子结合、CD8分子与MHC-类分子结合,可增强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辅助TCR识别抗原,所以CD4和CD8分子又称T细胞辅助受体。同时使T细胞识别抗原分别具有自身MHC-类和MHC-类限制性。,+,+,CD4分子也是HIV包膜蛋白gp120受体,与CD4分子结合是HIV侵入并感染CD4+T细胞-获得性免疫缺陷缩合征(AIDS)。,HIV gp120 结合CD4 / 辅助受体,CD4+ 细胞,(3)协同刺激分子是提供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的辅助分子,主要包括CD28和CD40配体。CD28是协同刺激分子B7的受体。CD28与B7结合产生的协同刺激信号在T细胞活化中发挥重要作用。B7分子表达于专职APC上。CD152也是B7的配体,但与CD28相反,与B7结合产生抑制性信号,终止T细胞活化。CD40配体表达在活化的CD4 T细胞表面,能与B细胞表面的CD40结合,传递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促进T、B细胞的活化,并诱导Bm细胞分化。,+,(4) CD2分子(LFA-2):又称绵羊红细胞受体,其配体主要是CD58。E花环试验:在体外若将绵羊红细胞与T细胞混合,绵羊红细胞将围绕于T细胞周围呈花环状。意义:临床上常用此试验检测外周血中细胞数量,来判断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花环形成率约60-80%。,(5)细胞因子受体(CKR)多种细胞因子可作用于T,这是由于T细胞表面可表达多种CKR.包括IL-1R、IL-2R、IL-4R、IL-6R及IL-7R等。其中IL-2R由及链组成,链即CD25,又称为活化的T细胞抗原,是T细胞活化的重要标志。,(6)丝裂原受体(MR)体外激活淋巴细胞的物质有抗原和丝裂原。抗原能特异性刺激淋巴细胞(T、B)活化。丝裂原是非特异性的激活剂,能使一群淋巴细胞激活。静止期淋巴细胞 淋巴母细胞,发生有丝分裂增殖。丝裂原常见有植物血凝素(PHA)、刀豆蛋白A(Con-A)、美洲商陆(PWM)等。临床上利用植物血凝素(PHA)、刀豆蛋白A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观察T细胞增殖的程度,称为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是一种细胞免疫功能的体外检测方法。,丝裂原,(二)B 细胞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B细胞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并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含量:外周血中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8-15%。主要功能:在抗原刺激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产生多种细胞因子、提呈抗原、免疫调节等。,依B细胞表面CD5表达与否: 分为B1和B2细胞在个体发育中表达CD5的B1细胞出现较早,参与非特异性免疫;B2细胞CD5阴性,为成熟的B细胞,即通常所指的B细胞,在体内出现较晚,参与特异性免疫。,1、B细胞亚群及功能,(1)B细胞抗原受体(BCR)是镶嵌于B细胞膜类脂中的能识别和结合抗原的膜免疫球蛋白(SmIg)BCR通常和2个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膜分子Ig(CD79a)/Ig(CD79b)异源二聚体组成一个BCR复合物, SmIg肽链结构与Ig相同,但为单体SmIgM和SmIgD。SmIg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仅表达SmIgM者为未成熟B细胞;同时表达SmIgM和SmIgD者为成熟B细胞。SmIg的功能是作为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多价抗原与SmIg结合后, 才能活化B细胞。,2、B细胞表面分子,(2)协同刺激分子 是提供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的辅助分子。 主要包括CD40. CD40表达于成熟B细胞。 CD40配体(CD40L,CD154)表达于活化的CD T细胞表面。 抗原与B细胞的BCR结合传递第一信号到B细胞内,CD40与CD40L结合,传递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促进B细胞的应答,并诱导记忆性B细胞分化。 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表达CD27,与T细胞表面CD70相互作用,促进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3)IgG Fc受体(FcR)多数B细胞表面均表达FcR,可以与IgG 的Fc 段结合。 若血流中的Ag-IgG复合物与B细胞FcR结合,则抑制了SmIg的交联,使B细胞不能被激活。因而FcR的存在,对B细胞起到抑制作用。抗体的反馈调节机制也主要通过FcR 来实现。,(4)补体受体(CR)CR表达于成熟B细胞表面, CR1可与C3b和C4b结合,促进B细胞的活化。CR2即CD21是B细胞的EB病毒受体,与EB病毒选择性感染B细胞有关。,(5)丝裂原受体(MR) 脂多糖受体(LPS-R)、葡萄球菌A蛋白受体(SPA-R)和与T细胞共有的美洲商陆受体( PWM-R)。 B细胞受丝裂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6)细胞因子受体(CKR) B细胞表达多种细胞因子(IL-1、2、4、IFN-等)受体,与相应配体的结合可以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活性。,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表面分子 表面分子T细胞抗原受体(TCR) B细胞抗原受体(SmIg)CD4和CD8分子 协同刺激分子(CD40)协同刺激分子( CD28和 CD40配体) IgGFc受体CD2分子(绵羊红细胞受体) 补体受体(CR)细胞因子受体 细胞因子受体丝裂原受体 (PHA等) 丝裂原受体(LPS),(三) 自然杀伤细胞(NK)分布: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在淋巴结和其他组织中也有少量存在。功能: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特点:杀伤不需识别靶细胞上的抗原,也不需要识别靶细胞上的MHC分子,所以称为自然杀伤。NK细胞表面有IgG的Fc受体,在肿瘤细胞或病毒与特异性IgG结合的条件下,也可通过表面受体Fc与IgG的Fc段结合,这种以IgG作为“桥梁”活化NK细胞,介导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ADCC)NK细胞活化后,可分泌IFN-、IL-2和TNF等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细胞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LAK细胞)NK细胞的杀伤活性可通过某些细胞因子的诱导而显著加强,这样的细胞称为LAK细胞。当NK细胞及部分CTL在体外培养时,在高浓剂量IL-2诱导下,成为具有广谱杀瘤作用的LAK细胞。,三、 抗原提呈细胞(APC)指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通常APC主要指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这些细胞能表达MHC-类分子,即所谓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某些细胞通常不表达MHC-类分子,无抗原提呈能力,炎症过程当受到某种因素刺激才可表达MHC-类分子,并能提呈抗原,称为“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如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激活的T细胞等。病毒感染的细胞、肿瘤细胞也有抗原提呈作用。,三、 抗原提呈细胞(APC)在免疫应答过程中,T细胞只能特异性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的MHC-抗原肽复合物,不能识别游离的蛋白质抗原。,三、 抗原提呈细胞(APC)(一)单核-吞噬细胞(MPS)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主要指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1、单核吞噬细胞表面标志单核细胞从血管内移出并分布到全身各组织中,发育成熟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在不同器官组织中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淋巴结、脾、胸腔、腹腔的称为巨噬细胞,结缔组织中的称组织细胞,肺组织中称尘细胞,肝脏组织中称枯否细胞,脑组织中称小胶质细胞,骨组织中称破骨细胞。,三、 抗原提呈细胞(APC)(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1、单核吞噬细胞表面标志吞噬细胞可表达MHC-I类和类分子及多种受体,如细胞因子受体、 IgG Fc受体( FcR)、补体受体(CR1)、白介素受体等,但无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巨噬细胞对玻璃和塑料表面有很强的粘附力,因此又称粘附细胞,借此可将单核-巨噬细胞与淋巴细胞分离。,3、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1)吞噬杀伤作用:(2)提呈抗原作用:(3)调节免疫作用:,能吞噬及杀灭血流及组织中的病原微生物及衰老、损伤、癌变的细胞。是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的重要免疫细胞。吞噬作用可通过IgG或补体的调理作用而增强,也可通过ADCC方式杀伤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及肿瘤细胞。,抗原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在胞内酶的作用下消化降解为小分子肽与胞内MHC-类抗原结合,形成抗原肽分子复合物并表达于巨噬细胞膜上,进而与细胞表面TCR结合激活T细胞,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巨噬细胞能产生多种免疫分子,如白介素(1、2、8、10、12等), 、IFN,C1-9、 B、P、D、H、I等补体系统分子,溶菌酶和胶原酶等一些胞内酶类,参与免疫调节。,(二)树突状细胞(DC)一类形态不规则的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分布: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仅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以下。分类(依来源):髓系来源:与单核、粒细胞有共同的祖细胞。淋巴系来源:与T细胞、NK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大多数来源于骨髓,由骨髓外周血全身各组织,(二)树突状细胞(DC)分类(依分布部位或分化程度):朗格罕细胞:位于表皮和胃肠上皮组织中。间质树突状细胞:位于心、肺、肝、肾等器官结缔组织中。并指树突状细胞:位于外周免疫器官胸腺依赖区和胸腺髓质区。滤泡树突状细胞:位于外周免疫器官淋巴滤泡区。隐蔽细胞:位于淋巴液中。其中朗格罕细胞和间质树突状细胞属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当受抗原或炎症介质等刺激后可发享育分化为成熟树突细胞。,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DC)功能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与巨噬细胞和B细胞的抗原提呈比较,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而巨噬细胞和B细胞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诱导免疫耐受、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对研究肿瘤、移植排斥、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机制和防治均有重要意义。,四、其他免疫相关细胞(一)造血干细胞除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外,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组织中的肥大细胞也不同程度地参与免疫应答,同时也参与炎症反应及超敏反应。红细胞具有免疫粘附作用,可增强吞噬细胞对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吞噬。,第三节 细胞因子(CK),一、概念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间质细胞分泌的、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而发挥生物学作用的小分子蛋白质或多肽的统称。二、种类及作用根据功能分6类:白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V)、集落刺激因子(CSF)、趋化因子、生长因子( GF )等。作用:免疫调节、抗感染、抗肿瘤、刺激造血、参与炎症反应。,一、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1、多源性: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且诱导细胞因子产生的因素也多种多样。 2、多效性:每种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都不是单一的,各种细胞因子都是通过其特异性受体发挥作用的,但同样的受体可分布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上,因此可介导不同的生物学活性。,一、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3、高效性:细胞因子具有微量高效特点,在10 -10 mol/L时即可发挥作用。4、速效性:细胞因子并非预先合成储存于细胞内,但经激活后其基因转录、分子合成与释放非常迅速。,-15,-10,一、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5、自分泌与旁分泌性:多数细胞因子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形式发挥效应,即主要作用于产生细胞本身或邻近细胞,多在局部发挥效应。一定条件下,有些细胞因子在高浓度时也作用于远端靶细胞,称为内分泌效应。6、瞬时性:细胞因子的合成十分短暂,极易降解,具有合成的自限性。,细胞因子作用的特点1、多效性:一种细胞因子作用于多种靶细胞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2、重叠性:几种不同的因子作用于同一种靶细胞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3、拮抗与协同效应:一种细胞因子可抑制或强化其他细胞因子的功能。,(一)白介素(IL)最初指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命名:IL1-29产生:产要由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其次由自然杀伤细胞、骨髓网状细胞、内皮细胞及纤维母细胞产生。作用: IL1-18(除IL10除外),对多种免疫细胞有激活、趋化、诱生及加强免疫效应的作用。IL-10是IL中仅有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因子,能够抑制活化的TH细胞产生IL-2,IFN和LT等细胞因子,从而抑制免疫应答的进行。,二、主要的细胞因子及作用,(一)白介素(IL)(二)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类能使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产生:主要是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抗原刺激的T细胞、活化的NK细胞和肥大细胞也可分泌。作用:抗瘤、抑瘤,抗病毒及诱生免疫细胞。,二、主要的细胞因子及作用,(三)干扰素(IFN)是最早发现的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