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副本_第1页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副本_第2页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副本_第3页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副本_第4页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副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课标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盂子、荀子与儒家思想 老子、庄子与道家思想 韩非子与法家思想(2)汉代懦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4)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 李贽的“异端”思想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考纲规定,2014年删除了“墨子和墨家思想”,【想一想】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载:“(二程)昔见周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理学家认为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的境界。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应当就是所谓“孔颜之乐”。而传统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仁,这体现在传统儒学家的言行中。,专题线索,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老子、庄子与道家思想商鞅、韩非子与法家思想墨子与墨家思想(了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清思想,儒家学说走向低潮焚书坑儒(了解) 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立:北宋五子成熟:南宋朱熹发展:陆王心学,明 末: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百家争鸣,根本: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具体: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阶级关系复杂,需要表达各自的诉求;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文化: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天文、数学等科技的进步,标志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各学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借鉴,促进了学术的繁荣等。,特征:,拓展认识: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思想自由,见解独到;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原因:,实质:,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特别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实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当时和后来思想文化的繁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儒家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2013汕尾测试)“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孟子的这段话在无意中揭示了当时 A诸侯以土地作为主要财富 B平民也能凭借本领效力诸侯 C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 D诸侯国以扩充土地作为战争的主要目的王充在论衡效力篇中认为:“六国之时,贤才为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这实质上反映了战国时期 A士对统治者的依附性增强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士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提高 D诸侯争霸不断加剧,课堂运用,伯恩斯在其撰写的世界文明史中说:“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在古代世界这三个相隔遥远的地区发生上述情况的相似背景是 A社会变革剧烈 B封建制度确立 C人文主义盛行 D农民起义爆发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孔子的理想追求,希望用西周的政治制度治理动荡变革的现实社会,社会因素: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土地私有。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阶级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个人因素: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孔子的救世主张,含义: “礼”即周礼,就是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是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评价: 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等级秩序。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孔子的“礼”,目的:,恢复周礼: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维护周礼:正 名(用周礼所规定的名分去规范人们的言行,使贵贱长幼有序,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践方法:,维护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内容:,尊尊:卑贱者要尊崇尊贵者,最重要的尊君;亲亲:强调子女孝顺父母,弟妹恭敬兄长。,孔子的“仁”,包括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爱有差等(差别),爱家,朋友,乡人,国人,天下人,“仁”基本内涵:“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爱人”,行“忠恕之道”,忠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具体要求:,对于统治者:,“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等,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等,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仁的实质: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也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如何看待孔子的“仁”:特点: 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和谐,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地位: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积极作用: 仁即爱人,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爱护人民的主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仁还提倡忘我的、无私的、积极奋发、自强不息的现实态度。 局限: 仁爱有等级,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仁:伦理概念,强调的是道德修养、人际关系;目的在于缓和阶级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 礼:政治概念,强调的是等级规范、社会秩序;目的在于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 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问题思考:礼与仁是什么关系?,思考:孔子希望通过仁和礼构建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有等级之分但不过分对立,有仁爱但仍有差别的温情社会(和谐社会),孔子的“中庸”,中庸的人生启迪:思想上要有独立见解,不随意附和。在行为上要避免走极端;要以和平协商的方法解决意见分歧和矛盾;要有宽厚的胸襟,兼容并包的圆融精神,道理虽有是非对错,但却并非非黑即白,各种意见可以相互为用,而不是互相排斥。,中庸的含义: (1)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2)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3)是协调礼和仁的方法。,达到中庸的做法: “和而不同”,一要有独立见解,坚持己见;二是尊重别人,求同存异;三要通过协商方式,增进共识,取得双赢等。,原因:仅有礼会加深社会对立,激化矛盾;只有仁则会模糊上下尊卑,故只有仁与礼协调,才能形成即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的社会。,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哪些治国主张?,材料一“苛政猛于虎”的故事,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并逐步改良政治。,孔子的政治主张,材料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三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孔子的宇宙观重人事轻鬼神,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万世师表古代大教育家,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矣。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矣。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有教无类,“成人”、成“君子”,因材施教,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对中华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主要主张,体现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孔子的人才观,主张: 举贤人目的: 施行德治(仁政)标准: 内圣外王,核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即恪守政治伦理与理想,遵循道德观念“外王”-施行仁政,建立事功(安邦定国)。,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基础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第20张,孔子思想的历史魅力,对中国,奠定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尊老爱幼,敬贤尊师的思想;言必信的社会公德等,其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为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汲取的营养。,当代中国倡导“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对世界,传入韩国、日本成为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传入西方被欧洲启蒙思想家借鉴启发,当今世界仍有很多学者推崇儒学,方法论: 坚持一分为二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特点。,归纳:孔子的思想,1)道德观: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仁”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 “礼”即每人要”克己复礼“,言行要符合等级名分制度。提倡贵贱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提倡中庸之道。,2)政治观: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用德教化,逐步改良政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3)宇宙观: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鬼神的客观存在,主张应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4)人才观:主张举贤人,理想的人才标准就是“内圣外王”。5)教育观: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编订和整理文化典籍: 诗书礼易和春秋”。,课堂运用,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句儒家箴言 A说明人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B说明法律制度是解决统治问题的根本 C体现了“为政在人”的人治思想 D体现了关爱百姓的民本思想史记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这反映孔子 A. 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 B. 重视教化使人向善 C. 强调礼制稳定社会秩序 D. 推行“仁政”缓和社会矛盾,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这里反映出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是 A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B创建优美的社会环境 C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 D追求高尚的人格修养礼记内则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古人重视家庭教育 B日常行为注重伦理道德 C古人重视生活技能教育 D以思想统一促政治统一,亚圣孟子,阅读材料: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基本思想:提倡“仁政” ;主张“民贵君轻”;提出了“仁、义、礼、智”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品质(性本善)等,历史地位: 孟子的主张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矛盾的尖锐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巩固地主阶级统治和发展封建小农经济的要求,阅读材料,看看孟子的仁政思想有哪些具体主张? 材料一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梁惠王下) 材料二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 (梁惠王上) 材料三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离娄上) 材料四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民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选贤任能,制民之产 ,维持和改善百姓生计,与民同忧乐,以民为本,问题探究,阅读材料: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基本主张: “天行有常”自然界物质的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制天命而用之”主张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人性本恶,但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以民为本等;,地位: 荀子的思想体现了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新兴地主阶级的积极进取精神.,丰富儒家思想的荀子,早期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礼治: 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注重等级秩序)。 德治: 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仁义礼智信(注重道德修养)人治: 重视、关心人在国家统治中的作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 。,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讨论:,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进步。,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课堂巩固,“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 A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B反对迷信,蔑视神权 C民主权利,渊远流长 D思想一统,法律至上,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C.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A重视礼仪教化 B主张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被道教尊为教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贺,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埋伏,熟知其极”;“曲则全,枉则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阅读材料,概括老子的基本主张,唯心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要顺应“道”而生活,辩证法思想: 事物是发展变化,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事物是相互转化的,政治主张: 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根源: 是春秋时期社会的巨变和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悲观、厌世的反映.,“齐物”的世界观:,“逍遥”的人生观:,世界万物没有区别,人不能认识事物,追求超然、自在的生活,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物论”,庄子说:“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以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对事物采取旁观、超然态度;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本源;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道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影响: 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过度强调严刑峻法,易导致暴政,激化社会矛盾。,主要代表: 李悝、商鞅、韩非等,法家:五霸之学,治国之法,主要主张: 历史进化论和社会改革; 以法治国思想;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主张; 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统一分配农民耕地,督促农民勤于耕作,增加生产);主张严刑峻法(目的是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加强君权);强调法制,编定了法经等,韩非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商鞅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发法古”等,主张制定法律向全国公布;厉行赏罚、严刑峻法等,儒家的仁政思想 “以德治国”、“和为贵”等法家的法治思想 “以法治国”、“事异则备变”等孔子的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墨家的兼爱思想 平等博爱、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等,问题思考: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仍大放异彩,课堂巩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下列言论中哪一项不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A“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是指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荀子礼论记载:“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材料中荀子主要强调的是 A建立礼制的必要性 B人需要自我约束 C必须消灭人的欲望 D实行仁政的必要性庄子在骈拇中写道:“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庄子接受儒家倡导的道德理性 B庄子提倡功利主义人生价值观 C庄子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D庄子倡导听任自然,顺应人性,儒学,在当今世界再次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材料一 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 材料二 伏尔泰(1694-1778年),在他的哲学辞典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 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他又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 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怎样的财富观?,(2)伏尔泰为什么会对孔子的思想推崇备至?,(3)根据材料三,指出儒学对韩国民族精神的影响。,(1)财富观:重义轻利;安贫乐道。,(2)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他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的开明君主制。孔子思想核心是“仁”;要求人们相互关爱,体现了“博爱”精神;他还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3)集体意识;自强不息的精神。,儒家学说走向低潮焚书坑儒,汉代儒学, 秦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原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积极: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消极:钳制思想,摧残文化,阻碍了社会发展进步,是文化史上的浩劫;使儒学走向低潮;被主流文化批判为“灭学之祸”,评价:,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把先秦儒学改造为更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的新儒学思想,内:解决王国问题,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解决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等;外:败匈奴,联西域等,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发挥仁政思想(限田、薄敛、省役等),“三纲五常”,作 用,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神化、强化君权,解决土地兼并的现实,缓和社会矛盾,提出为人处事标准,维护统治秩序,改造: 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等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基本思想,问题探讨,阅读材料: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请思考:(1)根据材料分析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其含义,再思考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能够起到什么作用?(3)由此看来“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呢? (4)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思想?他是为解决西汉的什么问题而提出的呢?,(3)实质: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1)含义:为保证“大一统”的实现,主张大力倡导儒家思想,禁止其他学说传播和研读其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2)作用:统一思想 ,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个性思想的发展。,(4)原因:现实的需要: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儒生,咨询治国方略 ; 针对的问题:面临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内犯、诸侯王国反叛、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等,阅读材料: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春秋繁露,请思考:(1)上述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2)上述思想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巩固政权,加强统治 ,也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阅读下列材料: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请思考:上述材料体现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其实质又是什么?,思想:三纲五常;实质: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封建神学体系,用以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新儒学的评价,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导致西汉长期的神学迷信泛滥;对中国后世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影响:,探讨: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的比较,秦刚统一;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国力强盛;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现实统治的需要,排斥、打击,尊崇,儒学发展进入低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文化专制,思想控制,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人们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汉武帝的尊儒措施,思想方面: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方面: 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教育方面: 兴办太学、郡学,立博士,传五经,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推行察举选官制, 成为儒者藉以步入政治舞台的阶梯。,措施:,评价:,(1)实质:,(2)影响:,维护专制集权,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积极: 确立了儒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大一统;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文化共同体)。,消极: 文化专制,遏制了学术自由的发展;阻碍了科技的进步等。,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什么?,中央集权的强化 思想控制的加强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3.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因为什么?,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什么?,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课堂巩固,(2014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 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第一次联考)据汉书文帝纪第四记载,文帝的遗诏“乙巳,葬霸陵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这体现汉文帝的主张是 A与自然和谐相处 B让百姓减少支出 C减少财政浪费 D与民休养生息,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思想准确的理解是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人俗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01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这一学说 A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C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D蕴涵朴素的唯物论(2014云南昆明第一次摸底)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说明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的发展,创立:北宋五子成熟:南宋朱熹发展:陆王心学,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背景:,评价: 积极、消极,宋明理学,理学出现的背景,儒学面临的困境儒学统治地位削弱,时间,东汉末,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原因,王朝的短暂与分裂,使得人们饱经战乱之苦,从而逐渐对儒家所谓的“君臣”秩序失去信心;佛教道教的冲击。,佛教:因果报应,生死轮回;道教:修炼养生,长生不老。,共同点:都不关注现实,三教图,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悬空寺 是国内现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始建于北魏后期,“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推动儒学走向更新。,图中的三教是:儒、道、佛;三个人分别是:孔子、释迦牟尼 、老子,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兴起的基础,兴起,唐中后期,韩愈:反佛贬道昌儒(援佛道入儒,以建立融汇百家之学的儒家学说);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李翱 :主张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发展,北宋,推崇“尊王攘夷” ;强调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 ;强调“华夷之变”,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 。,形成研习儒经义理风气和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理学应运而生。,影响,问题探讨:理学为什么会在宋代兴起?,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出现严重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宋代重文轻武,完事科举,文化政策相对宽松,士大夫们对儒家经典的探究成为时尚。封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既奠定了物质基础,也需要对自然及社会规律进行思考。三教合一和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反对变法的需要:王安石创立“新学”指导变法,理学作为官僚集团反对新法的精神武器就应运而生了。,所谓理学就是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并注重道德修养的哲学思想。理学所谓“理”,也称“天理”,既指宇宙自然的一般规律(物理),但更重要的是指人的“道德心性”的根本原则(性理),因而,理学又被称为“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由于理学着重探讨天道、人道问题,故理学也称“道学”。这里“道”的内容就是儒家所讲的“仁义”。近几十年来,西方人喜欢称宋明理学为新儒学。 理学主要探讨世界的本原问题;道德修养问题;认识论问题等,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什么是理学?,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周敦颐、邵雍: 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开辟了理学建立的道路。,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立天理”,“灭人欲”。,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这就建构了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邵雍:根据周易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宇宙万物包括人都是由气聚合而成的不同形态 ;提出了“天地之性”(善)与“气质之性”(恶)的命题。,程颢、程颐兄弟:,二程学说,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就是“仁,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关于世界本源:周、邵以太极为世界本原;张载以气为世界的本原;二程以理为世界本原,材料1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材料2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 义、礼、智、信皆仁” 二程遗书,(2)理学的方法论: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即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1)理学的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天理是理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3)道德修养论: 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思考: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知,即理先于物存在,格物是为了深入认识理唯心主义认识论) 实践出真知:指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知来源于实践唯物主义认识论),朱熹与理学的成熟,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主要著述:集为四书,并为之注解,成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活到老,学到老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朋友,以义合者,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说说朱熹观点和思想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致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 。 朱子语类,基本思想:宇宙观理本气末 宇宙万物由“理”和“气”构成,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理是本原,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修养方法论格物致知: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学问; 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主张“遏人欲而存天理” 。政治理论道统论 道指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统指圣贤相传之传统;核心“正君心”,认识: 地位: 理学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经典: 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作注(四书集注),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影响: 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小结:归纳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理学的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即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等,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材料二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理学的方法论,即怎么才能通达“理”? 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理学的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核心是仁),阅读材料,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手。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儒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儒学开始思辨化:传统儒学是道德信条式的理论,而理学则呈现出哲学化体系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哲学的本体论、“存理灭欲”的休养轮、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等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明显的佛道化:更多地吸收了佛教、道教的因素,如形而上学、禁欲主义等。,课堂运用,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历史上的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2013浙江名校联考)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2013南通一中测试)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指以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其基本特征是: 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心学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的完成,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陆九渊的基本主张:,宇宙观: “心即理也” (本心即天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主观唯心论),因而其学说被称 为“心学”。方法论: 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内心反省),“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而不必多读书外求。道德观: 主张扫除人心的“物欲”与“意见”。,心学开创者陆九渊,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