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的视角.doc_第1页
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的视角.doc_第2页
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的视角.doc_第3页
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的视角.doc_第4页
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的视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的视角读书笔记 美 W理查德斯科特(W. Richard Scott), 杰拉尔德F戴维斯(Gerald F. Davis)/著, 高俊山/译. 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Organizations and Organizing: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 Perspectives)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的视角第一篇:组织研究导论第一章:作为研究主题的组织1.组织的重要性“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组织化的社会”,帕森斯认为:“组织的发展已成为高度分化社会中的主要机制,通过这个机制,人们才有可能完成任务,达成对个人而言无法企及的目标。”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舞台上,组织正日益普遍起来,这一点恰恰说明了其重要性,同时,它们的重要性还体现于另一个方面,那就是,组织正越来越频繁地被作为困扰着当代社会的各种弊病的根源。比如:(1)米尔斯在1965年便警觉的提出了“权力精英”的出现,他们再三个重叠的组织登记中占据高地:国家机构、军队和大公司;(2)组织使现代生活理性化: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组织而被系统地理性化即被规划、被系统化和科学化,变得更加有效和有序,处于“专家们”的管理之下。梅勒:“他的残酷莫过于以专家来取代善良之人,以理性的危机来取代魔鬼,及以神经质的女性取代女巫”这些广泛的对于组织的普遍负面后果的非难与关注,恰恰证明了它们在现代世界中的重要性。组织的研究可以增进我们对整个社会的理解。霍曼斯指出了组织研究对于社会科学的价值:“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大型企事业组织都是建立在人类团体的意志上的,不仅如此,组织更是这种意志的合理化反映。”2.作为研究领域的组织(1)组织研究领域的出现直至40年代后期,组织研究才作为社会学的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而存在。以前都是一些实证研究:例如犯罪学家对监狱的研究,政治分析家对政党结构的考察,工业社会学家对工厂和工会组织的研究。但是这些并没有试图超越他们所研究的具体组织形式并加以归纳总结。在社会学范畴里,组织研究领域的出现也许能粗略地追溯到韦伯或更小程度上米歇尔关于官僚体制的分析。还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这一领域是在抽象的理论层次上确立的,这使人们注意到,在各种情形下这一领域的各种行为在形式与功能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似性。正如怀特赫德所说:“在世界所有的地域和时间里,都存在注重实际的人物,他们热衷于不容改变的铮铮事实,而在世界所有的地域和时间里,又都存在哲学气质的人物,他们则热心于寻找普遍原理。恰恰是对事实细枝末节的强烈兴趣和对抽象概括的同样热情两者的结合,才形成了我们现今社会的创新。”(2)共性和差异不同的组织有什么共性呢?大部分分析家把组织看做是一种社会结构,即由个体所创造的、被用来追求特定目标的协作结构。在这样的意义上,所有组织都面临着一系列共同的问题。所有组织都必须界定(和重新界定)目标;引导参与者提供服务,并对其进行管理和协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分配,对参与者进行选择、培训和更换,以及协调周边关系等。除了上述共同特征外,一些分析家还强调,所有组织都被同一个问题所困扰:即并非所有的资料都可悲直接用于完成既定的目标,其中一部分,有事甚至是相当多的部分必须用于维持组织本身。尽管组织被看做是完成目标的手段,但是手段本身也消耗了着很多资源,甚至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但也许并不罕见),手段(组织本身)甚至变成了目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作为研究对象的组织本身的多样性(多样化的组织),以及组织研究者各自的兴趣和背景的差异(多样化的兴趣),还有分析层次的不同(多样化的分析层次)。3.组织的基本要素(1)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组织参与者关系的模式化和规范化。任何人类群体的社会结构都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如戴维斯所说:“在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双重现实:一方面是规范体系,体现了应该是什么;另一方面时既存的秩序,体现了实际上是什么.这两种秩序不可能完全一致,也不可能彻底地割裂。”我们把戴维斯的第一部分称为“规范结构”,包括了价值观、规章制度和角色期待。第二个组成部分,戴维斯称之为“既存的秩序”,我称之为“行为结构”。这一组成部分主要是实际的行为而不是行为的规范(2)参与者社会行动者组织的参与者是指那些出于各种原因而为该组织做出贡献的个体。 “参与者”概念有助于我们纠正一个普遍的社会学偏见:过分强调现存社会结构的重要性,而贬低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参与者”概念也反对更普遍的个人主义倾向。(3)目标目标是指参与者力图通过其行为活动而达成的目的。(4)技术强调组织的技术就意味着要把该组织当作一个完成某类工作的地方、一个利用能量处理物质的地方和一种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机制。(5)环境每个组织都存在于某个特定的并且必须适应的物质、科技、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没有一个组织是自己自足的,所有组织的存在都有赖于与其所处的更大体系的关系。4.组织的益处(1)组织比其他社会结构更具持续性。组织设计处理就是为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一贯并连续的支持一系列具体行为的措施。与其他社会结构类型相比,组织被认为是长跑者。形式化(规范化)的主要功能就在于能在参与者不停变动的情况下,保持体系的稳定性。(2)可靠性。组织擅长于一次又一次地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同样的事情。(3)组织还具有可控性。行为往往发生在一定的规则框架内,规则框架为决策与行为提供了指导和合法性,为参与者对其过往行为的评价提供了理性基础5.组织概念的界定也就是2、3、4章组织研究的三种视角。为组织下了三个定义。第一个定义是支撑组织研究中理性系统视角的基础。另外两个定义,一个与自然体系的视角有关,一个与开放系统的视角有关。(1)理性系统的界定从理性系统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定义:组织是意图寻求具体目标并且结构形式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结构集合体。两个特征:组织是意图地寻求达成相对具体目标的集合体。组织是“有意图的”,即是说参与者的活动和相互关系都被协调起来,用以达到特定目标。目标的具体性则表现在:目标是明确的、定义清晰的,而且为各种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组织是形式化程度较高的集合体。参与者的协作是“有意识的”和“审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是清晰的,而且可以“有意图地被建构和重构起来”。(2)自然系统的界定从自然系统角度出发,我们得到了第二个定义:组织是一个集合体,参与者寻求着多种利益,无论是在不同的还是相同的。在参与者之间发展起来的非正式结构,为理解组织行动提供了比正式结构更丰富和精确的指导。自然系统强调组织是社会性的集合体,即是众多社会行动结构形式中的一种。自然系统内部也出现了两种有关组织的观点:社会一致性观点,即强调组织是拥有共同目标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体;社会冲突观点,即把秩序看作是一些人对其他人的压制。(3)开放系统的界定组织并非是与环境割裂的封闭体系,而是开放的且依赖于外界的人员、资源和信息的开放系统。从开放系统的视角,我们得到了第三个定义:组织是与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该体系植根于其运行的环境之中,既依赖于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同时又由环境构建。 第二篇:组织研究的三种视角第二章 作为理性系统的组织“理想的机器中不应该有无关的部件和无关的运动,所有的部件和所有的运动都围绕机器的整体运作服务。所以,机器是行动领域的完全合理化和完整组织的完美典范。”沃德从理性系统的视角看,组织是一种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设计的工具。工具的好坏取决于结构理性概念所包含的许多因素。在这里,“理性”是指其狭义上的技术或功能理性。换句话说,理性是指为了最有效地达成预定目标而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系列行为逻辑。所以理性并不是指目标选择而是指目标达成。例如:“我所有的方法都是理性的,但我的动机和目的却是疯狂的(纳粹德国)”特征的界定从理性系统的视角来看,组织行为是由有意图的、协调的成员所实施的行为。理性系统的理论家强调的主要特征,也是组织区别于其他集合体类型的特征,如目标具体化和形式化。(1)目标具体化目标就是想要达到的目的。具体目标位选择相应的行动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具体目标不仅为选择相应的行动提供了标准,而且对如何设计组织的结构起着指导作用。具体目标使行动具体化,明确了雇用哪类人,以及资源将如何在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目标越是综合或分散,我们越难设计单一的结构来达成目标。(2)形式化所有理性系统的理论家都认同形式化结构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但是很少有人能解释清楚形式化对组织行为理性所作的贡献。一般认为,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形式化能使行为变得更为明确。反过来,形式化使团体的每个成员能稳定地预期其他成员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这种稳定预期是对社会团体的行为后果进行理性思考的重要前提条件。主要流派理性系统并非只是反映了某个理论,而是涵盖了一系列普遍相关但又各不相同的理论取向。(1)泰勒的科学管理(2)法约尔的管理理论与科学管理同时产生的第二种方法强调了管理的功能,并力图建构主要的行政管理原则以作为组织活动理性化的准则。当泰勒及其后继者们对组织提出“自下而上”的理性化管理方法(由个体工作的改变影响更大结构的工作关系)时,行政管理理论家则提出了“自上而下”的理性化方案。(3)韦伯的科层制理论(4)西蒙的管理行为理论(有限理性)第三章 作为自然系统的组织“根据纯粹的理性技术标准来管理社会组织是非理性的,因为它忽视了社会行为的非理性方面。”布劳重要或独特的特征理性系统将组织构想为特意设计来寻求特定目标的集合体,而自然系统强调,组织是(并首先是)集合体。理性系统视角强调组织区别于其他社会团体的特征,而自然系统则使我们注意到这些区别于其他社会团体的特性。事实上,理性系统强调的特征也并非最重要的特征。(1)目标复杂性自然系统视角的一个主要论点就是:组织远不只是达成既定目标的工具,从本质上,是力图在特定环境中适应并生存下来的社会团体。所以,形式化的组织,像所有其他社会团体一样,是由一个首要的目标控制的:即生存。在多数情况下,组织在不断地修改着自己的目标,以进行更为良好的调整。如果组织处在存亡攸关之时,就会为了保存自身而放弃对既定目标的追求。正式因为这样的趋向,不应该把组织主要看作达成特定目标的手段,而应把它本身看成是目的。(2)非正式结构如果组织设计的目标在自然系统的分析家眼中并非单纯的、单一的和具体的目标,那么用来完成这个目标的结构也是如此。自然系统的理论家并不否认在组织中存在高度形式化的结构,但是他们对其重要性,尤其是其对参与者行为的影响提出了质疑。正式结构是特意设计来规范行为以为特定目标服务的、不过,非正式结构的出现会给正式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不仅能替代它,而且侵蚀和改变它。自然系统的分析家强调,在组织的结构中,还有比既定规章、职位界定和参与者行为规范更为重要的东西。个体参与者从来都不只是“被雇佣的劳力”,他们投入的是他们的智慧和情感:他们加入组织时带着个人的观念、抱负和计划,他们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兴趣和能力。自然系统视角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组织的社会结构并不只是正式结构加上个体参与者的独特信仰和行为,而是包含了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结构,因为非正式生活本身就是有序的建构起来的。正式结构中的参与者促成了非正式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如地位和权力体系、交流网络、人际结构、工作安排。主要流派(1) 马约与人际关系学派(霍桑实验)(2) 巴纳德的协作体系巴纳德强调,组织在本质上是一个协作的体系,用以整合个体参与者的贡献。巴纳德理论的许多观念与理性系统关于组织的概念是一致的,但其区别在于,巴纳德坚持协作的非物质、非正式、人际关系以及道德的基础。物质报酬被认为是“微弱的刺激”,如果要使协作工作维持下去,必须有其他心理的和社会的动机加以支持。(3)塞尔兹尼克的制度学派对塞尔兹尼克而言:“组织最重要的事,不仅在于组织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更在于每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生命”。他同意理性系统分析家的观点:正式组织的独特性就是组织是被合理设置的、完成特定目标的工具。然而,这些正式组织却“不能控制组织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制度化是指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从不稳定的、松散组织的或有限的技术活动中产生出有序的、稳定的和社会的整体模型。”塞尔兹尼克认为,制度化最具意义的地方就是通过这一过程,使结构或行为变得“有价值,并超出技术的需要”。(4)帕森斯的AGIL模型帕森斯的模型用首写字母来表示就是AGIL,代表了四个基本功能需要,这是所有的社会体系为了生存而必须完成的:适应:即获取充足的资源。目标达成:即确定和实施的目标。整合:即在系统子部门中维持团结或协调。维模:即创造、保持和传播该体系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相对于其他自然系统的理论家,帕森斯的框架更为全面,既包括了组织正式的和理性的方面,也包括了非正式的方面。社会冲突模型的早起探索者如前所述,自然系统视角有两个子类:社会一致和社会冲突假设。社会一致假设主要在美国,社会冲突假设主要在欧洲。两者都是建立在一般社会学理论之上,并被应用于组织研究。其中冲突模型的发展晚于一致模型。冲突理论可以最直接的追溯到马克思的著作,虽然有一些冲突论学者将韦伯作为早期的先辈,因为他认识到组织是权力或统治的体系。这一学派强调了参与者利益的不同和价值观的冲突。变化被视为与稳定一样的自然和普遍,许多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是由于某团体的统治或与其他利益的联合。总之,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存在的:冲突与变化及和谐与稳定一样,是组织生活的一部分。 第四章 作为开放系统的组织一个系统是开放的,并不仅仅是因为其与环境间的相互交换联系,还因为相互交换联系是系统变化的关键因素。布克利一般系统论的初创者是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他认为这种综合思想能够在不同学科间建立联系。作者认为所有系统都是由要素组成的,要素之间又相互依赖。要素之间关系的本质也因不同系统类型而各有不同。比如,机械系统中,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使行为获得高度的约束和限制,结果比较僵化;有机系统中,要素间相互依赖关系就会稍有松动;社会系统中,互动要素间的联系相对松散,要素行为较少受其他因素的约束。同时,从简单到复杂系统的发展中,不同系统要素之间和系统与环境间关系的本质与相对重要性也在发生变化。伯尔丁根据层次的复杂性,界定了九类系统类型:框架结构、时钟结结构、控制系统、开放系统、蓝图发展系统、内在形象系统、符号处理系统、社会系统、超自然系统。其中,1-3是物理系统,4-6是生物系统,7-8是人类和社会系统。每个较高层次的系统都是结结合了下一层系统的特征。且一般系统论对于组织理论发展的贡献在于把组织理论模型提升到了第三和第四个层次。一、重点与观点(一)作为控制系统的组织伯尔丁的第三个层次系统是有能力进行自我调节的。即通过与特定进程或流程相联系的具体要素或亚系统的发展来实现。如恒温器,通过对实际温度和期望温度比较来调节加热器。其中,影响控制过程、使系统能够自我调节的关键机制是程序。将组织视为控制系统就是强调运作、控制和决策中心及其相互间流程的重要性(Swinth,1974)。作者认为检测环境对系统过去行为的反馈是任何开放系统中重要的适应机制。反馈机制可以检测任何对预设目标的偏离,成为重要的控制特质。控制模型强调组织的操作层次,即系统的额生产过程。这一分析框架可以运用于组织整体或任何亚系统的研究。如公司人事亚系统。(二)作为松散联结系统的组织许多系统(尤其是社会系统)都包含了与其他要素松散联结的元素,这些要素可以有一定的自由行为。对于正式组织方案来说,所有机构之间都是高度相关并紧密调和的,但如果考察其实际行为,会发现机构之间实际上是松散并间歇地联系着。在结构安置上的松散联结能使得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三)开放系统的特征(1)通过加工从环境获得的资源进行自我维护;(2)有边界的,而且必须为边界的维护花费一定的能量。系统进程中的两个基本设置(布克利):维持:保存或维护系统既有形态、结构或状态的过程变革:细化或改变系统的过程,譬如成长、学习和分化。根源:环境开放系统必须遵守“有限变化原则”,即系统不能比环境表现出更大的多样性。(四)作为等级系统的组织等级制也是复杂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这里的等级制并不是指地位或权力的不同,而是指在类群和层次上的等级制。复杂系统有一个共同特征:系统组成部分内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比系统组成部分之间的要更为紧密。当亚系统采用“稳定子组织”的形式(即有能力保持其自身的形式而不受其上层单位不断影响的单位)时,等级制形式就比其他系统具有更重要的生存优势。二、主要流派(一)系统设计方法组织设计:确定适当的工作流程、控制系统以及计划机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系统设计学派更倾向于实际和实用,他们从管理人员的角度来力图改变和提升组织,而不是简单地描述和阐释组织。(二)权变理论权变,通俗地讲就是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权变理论有三个前提假设:(1)不存在最佳的组织方式;(2)任何组织方式之间都不等效;(3)最佳的组织方式有赖于组织环境的物质。主要观点:劳伦斯(Lawrence)和骆奇(Lorsch)是最早发现组织与环境之间的权变关系的研究者。他们认为:(1)不同的环境对组织有不同的要求,以不确定性及快速变化为特征的环境,相比那些稳定环境而言,更会对系统提出不同的要求。(2)组织中的不同子单位会有不同的外部要求。组织面临的环境类型越多,就越需要其结构分化。(3)因此,组织与其环境的适应至少发生在两个层面上:其一是组织每个子单位的结构特性都应当和与其自身相关的特定环境相适应;其二是组织的分化和整合模式应当与其所处的整体环境相适应。(三)维克的组织社会心理模型社会心理学层次。人类的组织行动主要是为了减少生活中信息的不确定性。主要关注开放系统视角运用于个体参与者及其相互关系层次上的内涵,即强调个体行为者的半自觉性。通常首先发生的是行为,随后才有解释,即赋予其意义。 第五章 融合视角,扩展分析层面一、融合的尝试(一)洛施和劳伦斯的权变模型1、注重的是二者的协调,并且以开放性的视角,强调组织总与各种类型环境相适应。2、他强调的是不同的组织类型,而不是组织的不同方面,形式的本质取决于与组织必然联系的环境类型。3、没有最好的组织形式,只有比较好的组织形式。4、组织适应性,基本假设是不同的系统不同的系统都有更加适应和更加不适应的环境,其取决于组织形式与环境需求的适应程度。(二)汤姆森的层次模型1、所有的三个视角都是正确的,并且能应用于所有部分,但是应用程度并不相同。2、分层想法:组织的有些要素或层次与环境无关,另一些与环境有关;一些要素强有力的受理性系统的控制,另一些受自然系统的控制。(三)斯科特的分层模型二、回眸过去,展望未来(一)封闭的理性系统模型所有的理论都将组织视为达到预定目标的手段;都忽视了与环境的作用。(二)封闭的自然系统模型这一模型在原有的基础上注入了人际关系的成分,但是其仍然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仍作用于组织内部冲突模型、人际关系、协作系统、人际关系(三)开放的理性系统模型以权变的思维视角进行分析,但,在理性的基础之上,追求效率的理性目标始终没有改变,是理性系统与开放系统的结合。在注重外界环境的权变思维下仍然强调组织效率与组织理性。既关注组织结构的构建,又对外界环境进行积极响应。(四)开放的自然系统模型强调了环境在决定组织结构、行为和生存方面的重要性。(1)组织行动:(2)社会技术系统:满足双方需要的最优;(3)种群生态学:组织群体、自然选择(4)资源依附:依赖性、权力;(5)制度理论:社会互动、规范、文化三、范式之争?对于不同的范式进行研究时,应该着重分析研究者在提出这一范式时是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怎样的假设下提出的,这一理论对于组织目标等有什么影响,这些理论比其他理论更适用于哪类组织或者是环境每种组织都有其适应的环境。 因此我们在分析时还应将条件考虑进去。1、 研究者拥有的资源、信息以及所处于的立场不同而已,不仅理论家们的分析层次不相同 ;2、比较者有自己的立场,容易陷入悖论;3、范式之间的差异不能通过科学论证得以说明;4、范式本身是作为概念框架和引导实证调查的系列假设,其自身无需检验;5、不仅理论家们的分析层次各不相同,而且关注的组织方面也不尽相同 第六章 技术与结构考察工作的性质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主要介绍权变理论及相关组织设计工作,重点是技术和任务环境如何决定组织结构。一、 作为技术适应系统的组织权变理论视角:组织的结构取决于所处环境的性质。考察技术和任务环境的属性,然后分析他们与组织结构的关系。(一)技术技术指组织所做的工作。区分四个概念:环境、任务环境、技术和技术系统。143度量技术主要特征的三维坐标系:分别是复杂性或多样性、不确定性或不可预测性,以及互依性。144汤姆森对互依性的分类:汇集型依赖、序贯性依赖和倒易型依赖。(二)结构:理性系统的看法加尔布雷斯把权变理论的两个假设前提概括为:不存在最佳的组织形式,不同的组织方式有不同的效果。第三个假设可被概括为为:最佳的组织方式取决于组织所联系的任务环境。组织技术与其结构的可能4个主要联系:l 技术的不确定性越高,组织更倾向于为其技术核心构建缓冲隔离结构。可能策略包括分类、预留、拉平和预测。l 组织的正式化程度和集中化程度越低;l 技术的复杂度越高,结构的复杂度越高;l 技术的互依性越高,用于协调的资源越多。(三)基本组织形式具有适应不断增加的信息处理的能力。包括:简单结构、科层结构、职能(或一体化)结构、多分部结构(亦称事业部制)、矩阵结构、自律结构和网格结构。前三种为统一模式,后四种为多重模式。同时,业绩标准越高,对协调的要求越高:低标准业绩造成组织冗余不用的资源,从而为系统提供许多便利。信息与通信技术应该被视为一个“结构设计维度”沟通协调的手段。二、技术与结构:自然系统的看法即自然系统理论家对理性系统视角的三大批评:(一)制约技术与结构关系的社会和文化因素跨文化的三个系列研究156社会及政治因素分析强调,任何一个组织的技术系统的选择都受组织政治、交错的利益关系以及制度安排的制约。战略选择观和战略权变论(二)对非正式结构的依赖权变理论指导的结构设计强调正式化的好处,而自然系统理论强调非正式结构的有点,特别是面对任务的不确定性时。(三)组织惯例和隐性知识“决策指南”具有重要作用,理性系统理论家认为其应该合理化,由专家设计,但自然系统理论家虽承认其重要性,但认为其更多来自工人的才智。 第七章 劳动力与结构一、组织的社会边界(一)确定组织边界1判断社会集体是否存在的准则(1)可界离的社会结构,即有边界的社会关系网络;(2)适用于该网络连接的所有参与者的规范秩序和文化认识框架。所有集体,包括非正式群组、社区、组织以及整个社会,都拥有使它们与其他系统相区分的边界。2确定组织边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1)组织的开放系统观念认为组织受到环境的渗透,而渗透方式的不同使得无法运用简单的准则区分组织与环境;(2)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组织隶属于更大范围的结构;(3)当代组织经常会与其他的“独立”单位建立有规律的协作关系,甚至其“核心任务”都可能不是在组织的正式边界内完成;(4)组织边界会随时间而改变,长期来看一定如此,但有时短期内也会发生变化。3劳曼:有2类确立组织边界的方法、每种方法有3个主要关注点两类方法:(1)唯识论方法要求研究者站在“行动者自己确立边界时的立场”;(2)唯名论方法要求“分析者为自己的分析目的构造分析框架”。三类指标:行动者的特征、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和行动者的活动。(二)招募准则1理性系统理论家确信他们理解组织边界的功能:组织边界有助于组织的理性化。2个体参与者对组织外身份的认同所产生的作用相对不大却非常顽固,需要通过适当的招募准则、甄别与隔离措施和控制机制予以纠正。3芝加哥学派“重点考察了个体如何突破权力机构限制的微观过程”(1)大多数组织并不设置过分的障碍或采取严格的剥夺策略,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这些组织的参与者会有多重身份认同并有相应的行为表现(2)组织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内部身份体系与所在社会环境的期望和更大社会范围的准则的一致性4自然系统视角的冲突论学者:参与者会带着各种不同的兴趣进入组织,而这些兴趣往往会与组织有冲突,组织资源则有可能被用于为这些个人的目的服务二、劳动分工工作合理化韦伯认为,这种模式取代在此之前的传统社会结构的原因就在于它的高效率。但在另一方面,劳动分工也带来相当数量的管理成本。钱德勒:劳动分工促进了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扩大了工作组织及市场的规模,催生了管理层级体系。古利克“劳动分工是组织的基础,更可以说是组织的原因”。三、工人的从属地位1马克思主义者:组织结构是为获取更大控制和最高利润所设计的权力系统,而不是如常人所认为的以最有效的方式执行工作的理性系统。布雷弗曼、马格林:劳动分工导致组织的科层化。层级体系不仅是协调的手段,更是控制的工具和通过占有剩余价值积累资本的途径。2人际关系学派:从理论上强调组织目标的一致性,为管理者控制工人不断提供新的心理学工具和对这种控制的合理性的新解释,从而进一步增强组织的剥削能力。3马克思还坚持认为资本家兼管理者强占了工人生产性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马克思还认为,一方面,工人向工厂的集中增强了他们的阶级意识和集体组织起来保护自己利益的愿望和能力;另一方面,正如我们前面所讨论的,工人的专业化又削弱了他们的团结。4利益的分化并不只限于工人之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发生这些斗争和形成各种利益的特定社会条件。5虽然认识到层级组织中的权力及其对劳动分工和工作过程结构的影响非常重要,但是认为所有的权力优势都掌握在一方手中,甚至假设只存在两方力量,都是过于简单的想法。四、劳动力市场与组织边界(一)内部劳动力市场1私人公司劳动力开始被认为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商品提供者“具有经济、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在民主社会中他们拥有公民的身份”。2公共机构努力追求公平与业绩和向政治领导人负责两个方面的矛盾与竞争并没有消失。3关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解释(1)交易成本:一个组织的“人力资产”指的是其成员所具有技术与知识,而“专有性”既指这些知识与技能的专门化程度,也指它们在雇员之间转移的程度。创造一种“具有保护能力的治理结构,使得雇佣关系发生意外断裂时,生产性价值的损失最小”,对于雇主和雇员双方而言都是有利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具有软契约的特点,它拥有一个精密的治理结构(人事管理部门以及详尽的规则体系)、雇主与雇员双方均有高水平的投资和互相之间高度的信任。(2)自然开放系统:内部劳动力市场更容易出现在经济体系的“核心”部分那些在行业中获得寡头垄断甚至接近独占垄断地位的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由于依靠的是社会的定义而不是技术的差异,科层控制结构比技术控制结构更易于细化和实现。科层控制下不仅可以奖赏激励努力程度和生产率,还可以增加针对可靠性、忠诚度以及对组织的承诺等的激励。(3)制度理论:对组织结构与组织实践的扩散的解释尤其有力。国家层面的管制权力和职业协会的规范化影响对企业设立人事部门和采纳标准化雇佣实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市场调节的雇佣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弱化工人的依附关系:地点、时间、隶属。五、高绩效工作组织1有机系统是对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反应“组织变成无主干的过程而不再是结构”2对日本组织结构的分析部族式组织体系尤其适用于处理复杂的相互依赖型任务(1)突破福特主义专深细化定义岗位这一紧身衣的束缚,代之以宽泛灵活的岗位设计;(2)缩小决策权限分置造成的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距离,赋予工人更多的自主权;(3)用工作团队取代孤立的个体化工作岗位,由团队成员集体承担先前管理者负责的一些功能;(4)设计能够支持和长期维护跨越传统组织边界行动的治理结构。六、参与者的难题(一)异化1马克思:工人可能与他们的劳动产品分离,与生产过程发生异化,与工作环境中的自身和他人脱离而异化2希曼、伊斯雷尔:(1)权力丧失对事件无力控制的感觉;(2)意义丧失对个人和社会事务无法理解的感觉;(3)规范丧失运用不为社会接受的手段去实现目标;(4)文化疏离拒绝普遍接受的价值与规范;(5)自我疏离从事内心并不喜爱的活动;(6)社会隔绝被排斥和被拒绝的感觉3科恩:关于工作特点与个性之间关系工作性质和工作条件会对人的个性产生重大影响(1)要求工人模仿并未感受到的情绪;(2)组织对其参与者的影响远远超出组织的边界4一方面,我们担心更多情形下组织会成为其参与者的异化与疏离之源;另一方面,也不赞同雇佣性组织成为当代社会主要的价值重心、道德中心和社会整合中心。(二)不平等巴伦、比尔拜:拥有权势和处于有利地位的群体与那些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相比,更能为自己巧妙地设置独特的职位与头衔。(三)工作无保障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组织取消这些高层岗位和其他经常性岗位的方式包括缩编、纵向整合、业务外包、组建公司网络。 第八章 目标、权力与控制一、组织中目标的形成(一)组织目标概念的一些问题目标的不同作用1理性系统分析家:强调目标的认知功能,认为目标是提供制定与选择行动方案的准则,是决策与行动的方向与约束2自然系统分析家:强调目标的聚情或激励属性,认为目标是参与者获得认同与激励的源泉3制度学派:强调目标的象征作用(认知性目标和聚情性目标指向组织参与者,而象征性目标主要影响组织的重要受众:公众、客户、赋税人、立法者)4维克:不同意目标先于行动的传统观点,目标常常被用来辩解已经采取的行动。行为完全可以先于目标,而不是出自目标,制定目标可能是为了对过去的行动提供可被接受的解释5目标还可以成为评价参与者或者整个组织的基础(二)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1西蒙:个人目标(动机)制约个人关于是否参加或保留在组织里的决策,后者制约个人作为组织的参与者所做的决策。2自然系统论:个人不可能被完全束缚在其组织角色里,在作为组织参与者进行决策和抉择时,他们也会带入自己的偏好3克拉克、威尔森:只是在很少数的组织使命驱动的组织中,个人动机与组织目标才一致。大多数组织中,指导参与者行为的目标与驱动他们加入组织的目标并不一样(三)支配同盟塞尔特、马奇:组织目标形成于支配同盟成员之间的谈判过程推崇的原因:(1)避免了具象化的问题:承认个人与团体都有各自的利益,揭示了这些偏好如何反映到组织目标的过程;(2)承认众多个人和利益团体对组织目标施加影响,但是并不假设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处于相同的地位;(3)承认众多个人和利益团体对组织目标施加影响,但认为大多数情况下,任何单一个人或团体的力量都不会强大到完全独自决定组织的目标。因此,组织目标不同于参与者的目标;(4)承认参与者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其中有些差异可以通过谈判解决,但不是全部。因此,任何时候都存在相互冲突的目标;(5)认为不同组织里的支配同盟规模与构成不同,同一组织内的支配同盟也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6)虽然各种利益均来自特定的个人或团体,但是也不能简单地认为组织目标就是这些现存利益之间的谈判与聚合的结果,在各利益体的互动过程中,完全有可能产生出新的利益;(7)支配同盟成员中可能还会有组织正式边界以外制约组织的制宪机构和“利害相关者”或者他们的代表。(四)影响支配同盟规模与构成的因素1参与者与利害相关者(1)所有者和管理者。所有者的利益与管理者的利益之间可能会存在分歧。(2)劳动者。组织离不开执行资源转换工作的工人的技能与精力。(3)边界角色。希克森个人或子单位的权势大小与他们与工作流中心的距离、是否容易被替代和处理重要的不确定性来源的能力有关。(4)外部行为者:行动者可能从正式安排的角度并不属于组织,但是拥有足够的力量改变对组织有重大影响的公共政策。人们发现组织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权力分布存在着联系。2资本的种类(1)所有者的权力来自金融资本:财产所有权、现金、投资、信用等。(2)管理者和工人的势力的基础则是人力资本:他们的个人素质与技能、教育和经验等。(3)在某种程度上,管理者特别是那些占据边界角色的管理者的权势还来自社会资本。普特纳:促进有利于双方的协调与合作的各种组织属性,例如网络、规范、信任。社会资本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4)文化资本布尔迪厄:那些创造声望知识和培育特殊品味及话语模式的社会群组的势力(制度学派最先使用)3同盟的规模加尔布雷斯:现代公司体制最根本的一个组织特征就是,从一个人有权支配整个企业的企业家模式向权力高度分散、更加扁平的结构的转变。汤普森:组织中权力职位的数量以及支配同盟的规模受组织技术的特点和任务与制度环境的双重影响克罗泽、希克森:技术和不确定性越大和组织环境中不确定性的来源越多,组织内的权势基础和形式就越多,从而支配同盟规模也就越大4权势的运用:区分不同组织5权力的滥用(1)犯罪:职务犯罪、公司犯罪(2)腐败二、有组织的混乱、无定形组织与组织学习(一)决策与结构汤姆森、图登:(1)组织参与者之间对于系统的目标和所期望的结果的认识的一致程度;(2)他们对于达成目标的手段和过程中的因果关系的认识的一致程度。计算模式:最接近于典型的可曾决策机构,目标定义明确、可用技术也相对确定判断:对于目标存在一致的认识、关于达成目标的手段却有争议的情形下的策略。决策结构依赖充分的讨论和专家的判断。妥协:参与者对如何达成某些目标的途径认识一致,或者对于不同手段的结果看法相同,但是对于选择哪种方案存在分歧(罗伯特议事规则)超凡领袖:既没有对目标的一致认识,也没有对手段的一致看法。1有组织的混乱强调决策过程的模糊性维克:个体决策者的认知能力和精力有限;外部条件对可选方案的约束和对可能结果的影响往往被忽略;决策者的抉择可能并不导致组织的行动(垃圾桶)。2动荡的环境(1)组织缺乏清晰明确目标的原因是所处环境某种程度的不稳定性。(2)在不稳定环境下运行的组织的目标结构中还是能够发现一些一致性成分的。(3)与理性系统模型不同,学习模型不认为目标是稳定的,而是假定目标可以改变,许多抉择并非在预先设定的意图指引下作出,因此这些抉择会导致新目标的发现。理性系统模型认为技术是已知的,学习系统则强调需要根据环境的反应不断创新、改造和改进技术。(4)马奇:两类适应过程,开发与探索。开发指的是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兑现在现有机器和技能上的投资。探索则与此相反,主要是寻求新知识和新技能,学习思维和工作的新方式。考虑的时间跨度越久远,从开发向探索的倾斜就越“合理”。(二)目标概念与理论模型格兰朵瑞:(1)权变理论的分析家认为组织追求单一或具备一致性的多个目标,有能力调整自己的能力以适应变化的环境;(2)组织拥有多个有冲突的目标,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参与者的分析家,这些人往往使用资源依赖理论的模型(组织不仅适应环境,而且会影响环境或者选择环境);(3)群体生态论和制度学派,强调组织结构的惰性,质疑权变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关于组织适应或相应环境的观点;(4)放弃组织具有固定目标的假设有组织的混乱与组织学习。这些组织中的行动者没有预定的偏好顺序,他们在行动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目标。三、控制系统(一)权力爱默森:权力有3个方面的属性,即关系性、情景型和至少是潜在的倒易型。A对B的权力与B对自己受A制约的目标的重要性成正比、与B在AB关系之外实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成反比。个人权力来自所有他可用于帮助或制约他人实现其目标的资源金钱、技能、知识、体力和性吸引力。权力的倒易性我可能依赖于你的专业知识,而你则需要通过我联系那些你希望影响的人。人际权力:基于一个人赏罚另一个人的能力与意愿,通过操纵对另一个人而言具有双重性的奖励和处罚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权力来自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所控制的资源的依赖,这里的权力指的是产生影响的潜力。1非正式群组中的权力布劳、霍曼斯:权力结构是一种不平等交换关系的结果,随着一部分人变得越来越依赖他人提供为达到自己的目标所需要的这些服务,这种不平等关系愈发显著。交换过程就是通过这种不对称的方式最终导致差异化的权力结构。费弗可以成为权力资源的个人属性,个人的精力和体力、聚焦个人兴趣和精力的能力、对他人和他人的兴趣与需求的敏感性、在变化的环境中的灵活性、面对冲突的容忍能力以及在构筑联盟和同盟时隐藏自己利益的能力。泰勒社会认同模型:个人的服从主要源于他们对于自己在群组中地位的兴趣。基于网络的分析,强调权力来自社会关系(社会资本)而非个体属性:谁可以联系上谁。2正式组织中的权力基础是个人属性能够用于奖赏或惩罚他人的个体差异。(1)理性系统理论家:正式的权力结构在组织运行中的重要作用。权力结构的设计应该做到赏罚权与责任对等,并按照有利于组织协调和控制参与者贡献的方式分配它们。通过驯化,伴随权力差异出现的紧张关系被消除;组织从寻找承担高级职位的“超级”个体的压力下获得解放;职位占据者改变时,权力可以很容易地从一个人手中转交到另一人手中。正式化是从人际控制系统中消除“个人”要素的重要途径之一。(2)自然系统理论家:任何组织都无法做到控制所有的权力资源和充分合理地分配职位权力:A、职位是由人来承担的,而承担职位的人具有不同的特征,拥有不同的关系;B、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参与者不按组织设计者所期望的方式使用分配给其所占职位的资源。(3)控制盒影响力与正式等级体系中的位置正相关。有些组织成员感受到的来自正式职位的影响比其他组织的成果更大。原因:A、换取服从所需交换的数量不同;B、组织成员的参与程度不同(从“部分”到全部);(3)允许低层人员参与决策的程度及拥有其他权力渠道不同。(二)权威谈论正当化的权力就意味着承认存在:(1)由权力关系连接起来的一群人或一组职位;(2)支配权力的分配与实施权力的反应的一套准则或规则。正当化准则对双方都有所约束:在被确认为恰当的控制范围的特定限度内,上级拥有对下属更大和更稳定的控制,但是他们的权力也被限制在某些领域里。巴纳德称这个权力范围为“中性区”。权威就是正当化的权力,而正当化的权力则是受准则约束的权力。1两种类型的权威:认可权力与授予权力正式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于特定的权力行使者来说,既有位于其上的人,也有位于其下的人。支持不同权威系统的准则和信念可能会同时存在。共存的抗衡权威机制使得个体参与者在面对自认为是不正当的指令时,能够“有根据地抗命”。现实情形某些授命控制权(即来自权力行使者上级的权威)并没有得到认可,也就是说权力行使者得不到下级的支持。2结构控制爱德华兹:主要依赖于个人的简单控制体系会随时间逐渐让位于复杂的、不以个人为基础的形式,甚至技术性和科层化的结构。技术控制及科层控制都是典型的结构控制。权力差异被纳入技术设计或职位关系的规定,使之成为准则而被接受。对于权力行使者来说,结构控制有2个优点:A、权力优势被部分地覆盖;B、拥有结构化权力的人无须其他动员的手段就能推行其利益,人们会自动地认为这些人“有资格”在影响到他们利益的场合拥有发言权。(三)文化1斯梅尔西奇:组织分析者运用文化概念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作为关键变量(组织拥有的某种东西)或作为本质隐喻(组织本身)。2大多数分析家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对待文化变量:沙因3特瑞斯、拜耶尔:将文化分为实质(被称为意识形态的共同认可的倾注着情感的信仰体系)和形式(可以观察到的各种实体,包括文化体成员之间以及向其他人表达、推广或交流他们的文化实质的行动)两部分。4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强”文化具备这样一些功能的信念体系:能够帮助组织确立其对于更大系统的持续义务的整体使命,能够为组织的参与者选择恰当行动提供方向的指导方针,能够让成员了解组织对他们的期待并愿意为此作出贡献的意义和认同依据。5由于具有内化的特点,文化控制下的个体参与者可能会对自己或同事提出无限制的要求,从而造成权力的滥用。在一个提倡多元性和民主制度的社会里,人们担心这种对于特定组织的高度承诺。6此外,还有一些组织文化学者关注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四、关于权力的批判理论和后现代观点(一)批判理论西方主流组织理论:现存的安排是一种“正式的、正当的和功能性的权威结构,而不是一种统治结构”。批判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剥削其他阶级的统治系统,是解决利益纷争的手段而不是协商与和解的途径,是强势者压制弱势者的工具。布拉韦、昆达,哈贝马斯个体、自然环境、人际关系全被商品化了:不是体现内在价值的目的,而是可利用、可盘剥的手段与资产。“接受独断专横的权威,置社会生活于技术理性之下,保护着一个新的统治集团的利益”(二)后现代主义近年来兴起并仍在发展的一场知识运动。强调社会世界中象征性和文化性要素的重要性。既然“承认权力不可能与知识分离,知识就不再具有单纯和中立的意义”,权力与知识的关联不可避免。强调组织构成要素的多样性。一致化的存在表明了多样性受到压制,一致性一定源于任意的强制性施加。很难看清“后现代的”组织会是个什么样子:似乎应该支持多样性、多元化和含糊性后现代主义者的贡献颠覆或挑战现存的深入大多数当代组织学讨论的现代主义话语霸权。 第九章 组织的二元环境为什么会有组织?组织如何设定自己的边界?一、交易成本与企业的起源(一)市场与组织科斯的问题:(1)为什么在我们这种高度专门化交换的经济中会有企业?(什么是企业)(2)企业是一个“特定的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资源的调动由企业家来完成”,而不是通过价格机制实现。企业的“内部”要素同意用(在一定范围)遵从企业家的指挥来换取补偿,而不是用具体的业绩表现换取特定的补偿。但是,为什么这种取代了价格机制的安排会如此流行?为什么如此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