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_第1页
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_第2页
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_第3页
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_第4页
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9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作者邓祥国引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一直是我国刑事审判实践中难以处理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虽多次对此作出司法解释,但是成效不很显著,且所作出的司法解释和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缺陷。如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思想模糊、立法内容笼统、受案范围混乱、民事权利救济途径冲突、民刑法律运用的冲突和失调、国家赔偿制度空白,等等。本文较详尽地阐述了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现状、司法实践现状,全面分析了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审判实践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及主要缺陷,进而提出完善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有关建议及思考。第一章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司法实践一、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立法现状我国修改前后的刑事诉讼法都规定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1996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2/19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查封或者扣押被告人的财产。”第78条规定“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同刑事案件一并审判,只有为了防止刑事案件的过分迟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审判后,由同一审判组织继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审判实践中,审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基本上是以这两条规定为依据的。LOCALHOST和刑事诉讼法相适应,1997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也有相关的规定。该法第36条规定“由于犯罪行为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依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这条规定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提供了实体法上的依据,并且提出了对被害人优先赔偿的原则,意义重大。但这条规定是否像有的国家法律规定的那样包含着法院可以依职权主动对被告人施加赔偿责任的意思,理论上有所争论。有人认为法院可以作这样的裁决,这条规定中有这样的意思,并且也有前苏联的做法可资参照。有人认为对这条规定不能作这样的理解。民事诉讼是私诉,民事诉讼程序应严格遵守由当事人发动的原则,法院不能主动施加民事责任。本人认为,从程序公正、民刑分离和3/19民事诉讼程序的特点考虑,以采用第二种观点为宜。对刑事被告人施加民事责任,应放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中解决。鉴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一项重要的制度,而上述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法律规定相对比较简单,在实践中不易操作,而且内容含糊,疑问较多。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84条到第102条专门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问题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定,明确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适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审判实践。后来,最高人民法院又陆续颁布了一些司法解释,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一些具体的专门问题作了规定,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进行限定。尽管如此,理论界认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立法上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如附带民事诉讼的前提为什么必须限定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了“物质损失”因犯罪行为遭受的“精神损失”为什么不能要求附带民事诉讼又如附带民事诉讼是否只能向犯罪人或者被告人提出还如检察机关提出的是不是“附带民事诉讼”再如在附带民事诉讼不能及时审结时,为什么还必须由原刑事审判组织来审理还如刑法的有关规定是否专门和刑事附带民事4/19诉讼相对应的等等这些问题在审判实践中都是有着一些争议的,需要从立法上进一步明确。本人认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刑事诉讼立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刑民结合的一项重要制度。刑民结合的立法规定,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并不多见。对于刑民结合的规定,因其不符合刑民分离的发展进程,所以如没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缜密的条文设计,是容易引起争议和难以服人的。因此,从立法上规范和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对于这项制度的重要性而言,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显得内容不足,不能完全适应需要,应该进一步完善,二、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司法实践在我国的审判实践中,司法机关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审判工作是比较重视的。近年来,司法机关处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数量也在逐步增加。但由于立法内容相对薄弱,因此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对这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实践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范围掌握不一样。有的法院对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范围,只限定为伤害案件,有的扩展到侵犯财产的案件,还有的法院及某些审判人员认为,其他案件如强奸案件也应可以附带民事诉讼等。因此,对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有没有案件种类的限定和区分,5/19是需要加以明确的。、对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主体范围理解不同。关于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有的审判人员认为只能是直接被害人,有的审判人员认为还应包括法律规定的间接被害人,有的审判人员则认为一切因受犯罪行为牵连而受到财产损失的人都是合格的原告。关于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有的审判人员认为法律上规定的就是张志平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损失赔偿,载于法学杂志,2002年第4期,第75页。刑事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有的则认为还应包括虽未犯罪或者虽未被追究刑事责任但参与实施侵权行为的共同致害人,还有的审判人员认为还包括刑事被告人的近新属。、对精神损害可否附带民事诉讼的理解不同。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相关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对精神损害不能附带民事诉讼,但在审判实践中仍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更为引人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其他司法解释和一些审判人员,也认为对精神损害可以附带民事诉讼。、审判中查明被告人的财产状况和执行有很大的难度。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都是由犯罪行为引发的,而犯罪分子很多居无定所,生活挥霍,少有积蓄,因此,审判人员6/19在处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时,查明财产状况和执行难度很大。有的审判人员索性就以查明的财产为限作出判决,有多少可供执行的财产就判决赔偿多少,损失再多,如没有查明可供执行的财产,也不予判决赔偿。、被害人滥用诉权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被害人出于气愤、报复等心理,在损失微不足道或者没有明显的损失时,动辄起诉,甚至缠诉,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破坏法律和审判工作的严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规定“在本解释公布施行以前已经生效施行的司法解释,其内容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审判人员陈现杰在其人格权司法保护的重大进步和发展的理解和运用一文中指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是一个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依据解释的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损害后果的,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见人民法院报2001年3月28日。性。、在赔偿和刑罚的关系上掌握不当,处理比较混乱,导致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相互吸收。有的审判人员以罚代打,也有的审7/19判人员以打代罚。在案件的处理上,审判工作中有一种普遍的心理是被告人赔偿了损失,就不予刑事处罚或者减轻刑事处罚。被告人不能赔偿损失,就应加重刑事处罚,对打与罚的关系如何处理,掌握到什么样的度,缺乏统一的合乎法理的认识,导致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不当吸收。、对赔偿的原则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是应贯彻全部赔偿,还是按过错程度赔偿,亦或按经济能力赔偿,或者适用惩罚性赔偿原则,认识不一,导致相同性质的案件赔偿的数额差别较大。、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诉讼程序、措施和手段有争论。如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时间,认识不一;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能否和解、调解、反诉,以及如何确定诉讼时效等问题,认识也不一致。、人民检察院在实践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情况并不多,但对人民检察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理论基础有所争论。对人民检察院在附带民事诉讼中的活动内容,缺乏一致的认识,做法差异较大。10、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适用法律比较混乱,判决中引法不统一,不规范。判决书的写法也比较混乱。第二章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存在的主要缺陷及原因分析8/19根据上述立法现状,结合我国司法实践,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如下缺陷第一、立法思想模糊,立法内容笼统。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均未科学明确地界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性质、特征,没有制定相应的程序规定,造成了理解和适用上的混乱。在指导思想上,没有明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性质、立法原则和立法宗旨。因没有根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本质设计出系统的法律适用原则和运作方式,只靠司法解释来填补法律适用的困惑,解决操作上的难堪,导致了民刑立法之间,国家基本法律和司法解释之间,司法理念,基本原则和法律适用之间的严重对立和冲突。第二,受案赔偿范围混乱。受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法律本质局限性认识的影响,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受案范围亦即哪些刑事案件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规定很不明确。根据解释,结合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受理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人身损害赔偿,还包括侵犯财产案件和所有给被害人造成物质损害的案件。只要符合解释规定的程序要件,均可提起。但规定第1条将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范围限制在“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质损失”和“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狭小范围。这与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9/19有关司法解释规定的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范围相矛盾,模糊了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本质,与民法规定的“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并应当赔偿经济损失”相冲突。第三,民事权利救济途径存在冲突。根据刑法第36条规定,对被害人民事权利的法律救济,是通过人民法院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一并通过诉讼程序解决。但刑法第64条又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这意味着,被害人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的某些经济损失,由司法机关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但究竟由谁来行使追缴、责令退赔、返还的职权,法律并未明确。000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的规定,对被害人经济损失的法律救济规定了四种途径附带民事诉讼、追缴和责令退赔,在追缴和退赔后不能弥补损失可以再独立提起民事诉讼。“追缴”和“责令退赔”不是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既然可以通过附带民事诉讼解决被害人经济、损失问题,又何必画蛇添足,由人民法院以判决形式责令被告人“退赔”人民法院将追缴的犯罪所得财产还给被害人,应当作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经济损失的组成部分,在附带民事判决中予以确认。既然提起了附带民事诉讼,就应当依法解决被害人的全10/19部损失问奉瑞基、吴多辰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改造,载于政法论坛2002年第6期,第116页。题,没有必要分成几个或几次诉讼,更没有必要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结束后再向民事审判庭起诉。第四、民刑法律适用的立法冲突和失调。附带民事诉讼的实体法适用,既适用刑法也适用民法。刑法规定的追缴、责令退赔和返还被害人合法财产的三种形式,其中返还被害人的合法财产与民法规定的责任形式一致。“追缴”在诉讼性质上属于类似扣押的一种财产保全措施,它既不是刑事责任,也不是民事责任。“责令退赔”实质上属于民事责任,但民法未予明确。“责令退赔”,根据其法律内容、本质和案件具体情况,属于“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失”。根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本质,笔者认为,人民法院在判决中应以民法通则规定的责任形式作出,而不能将“追缴”、“责令退赔”作为判决结果。否则,就背离了附带民事诉讼的实体法本质。附带民事诉讼民刑法律适用冲突的又一重大表现,是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受理和赔偿范围问题。目前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仅限于赔偿物质损失或者经济损失,请求赔偿精神损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这一规定11/19与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失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关于精神损失赔偿规定发生严重冲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质疑和批评。第五、国家补偿制度空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指当被害人不能从被告人处获得实际赔偿时,由国家依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对被害人加以补偿的制度。国外许多国家都规定了这项制度。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与以前相比,加强了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但当被害人无法从罪犯处获得赔偿时,法律未规定其他补偿措施,致使部分被害人的民事权利难以实现或难以完全实现。实践中,有的被害人因为自己受害后没有获得公正待遇,没有获得应有法律救济和社会救济,而采取了法律所不容的私力救助方法来寻求社会正义,触犯刑法,沦为犯罪。被害人受犯罪侵犯,身心已遭受巨大痛苦,如果其合法民事权利无法实现或不能完全实现,其身心将会因法律救济不力再次受到伤害,引起世界观、人生观的变化,给社会稳定造成潜在威胁。第三章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立法的有关建议和思考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导致法律适用的混乱,又由于我国法官专业分工方面的限制,使刑事法官12/19对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没有经验,制约了公正与效率的实现。因此,有学者建议通过限制附带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和保障被害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或单独提起民事诉讼的选择权,逐渐使附带民事诉讼问题转化为民事诉讼方式来加以解决或考虑完全取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笔者认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做为一种诉讼制度有其存在的价黄震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初探,载于人民司法XX年第4期,第46页。肖建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内在冲突与协调,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6465页。值和理由,它不仅能节约司法资源,并且还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因刑事公诉人为证实被告人有罪而采取的必要公诉活动中得到便利,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方便了法院的审判和更好地实现了对被害人的民事权利救济。我们可以在明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性质与特征基础上,通过立法加以补充、修改和完善。一、进一步明确和扩大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范围和赔偿范围。对于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刑法、刑事诉讼法规定得十分明确,只是排除了精神损害赔偿,只要是因犯罪行为造成物质损失的,被害人都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13/19并没有指明案件的种类。不应受到被告人犯罪性质、犯罪范围的限制,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刑事案件范围,不应有任何限制。因此,必须废除现有司法解释中对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限制。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也需要予以明确。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条文中,应明确规定被害人由于犯罪行为遭受的直接物质损失和间接物质损失,都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之列,侵害人赔偿因侵权给受害人造成的间接损失,在民法通则中是有依据的。民法通则第117条规定“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并应当赔偿损失。”这里的“其他重大损失”就包括了间接损失在内。二、规定法律冲突时的适用规则根据规定,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既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也适用民法、民事诉讼法。而这些法律在相关问题上是有冲突的,此时如何适用法律,事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正确处理和解决,因此必须予以明确规定。笔者认为,解决法律冲突问题,有三种办法可供选择一是刑事法律优先适用;二是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分别适用刑事法律和民事法律;三是作特别规定。这三种办法各有优点,但也各有不足。我们应注重到,无论在刑法中,还是在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问题,14/19过多规定民事法律的内容是不合适的。这样既可能使法律的性质和界限不清,也可能造成重复规定或矛盾规定、冲突规定、弊端甚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情况,从实体上来看是刑法规范和民法规范竞合的情况,行为人既应承担刑事责任,也应承担民事责任,但从立法技术来看,刑事法律中只需规定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和民事责任的承担,“应适用民法律的规定”即可,而不需在刑事法律中出现民事法律条款。三、建立科学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是现代侵权法的发展趋势,体现了侵权责任的公平原则。不充许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要求,已不能适应实践的需要,实际上和一些法律也是相矛盾的。如按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对原告提出的死亡补偿费请求予以支持。诸如死亡补偿费、抚恤费、安抚费、精神损失费、残疾赔偿金等,最高人民法院在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中已明确指出其是精神损害赔偿的性质。据此,可以认为,刑事审判实践中日益增多的支持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提出的死亡补偿费、残疾赔偿费的做法,实质上就是肯定了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赔偿。在附带民事诉讼中纳入精神损害赔偿,不仅能够有效保护被害人的人身非财产权益,而且还可与具结悔15/19过、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其他民事责任相结合,共同构成现代侵权法人格保护的完整法律机制,体现对人的价值的充分尊重。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的范围、方式、数额确定因素、责任划分等,均应适用民法的有关规定,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立法还应当扩大案件范围,将其扩大到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的一切犯罪。四、增设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是各国刑法的共同价值目标。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不仅有利于实现控制犯罪的价值目的,而且是保障人权的需要。国家和社会如何对待刑事被害人,充分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设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在许多国家的法律中均有规定,是值得我国立法机关借鉴和吸收的一项好的制度。我国可以通过制定专门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法规定补偿组织、补偿对象、补偿条件、补偿范围、补偿方式、补偿标准、数额计算、补偿程序、资金来源王洪青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的依据及原则,载于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11月,第57页。及其管理等。五、完善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程序16/19附带民事诉讼本身是一个程序制度,因此应该有相对细化的程序规定,现行法律的规定相对简单。如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受理、审判、裁决、上诉、执行等,都应该在法律中有相应的规定,或指出适用法律的规则。总而言之,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而言,其前途无外乎两条出路一是进一步完善;一是予以取消,实行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严格分离。笔者的观点是,基于我国的立法历史和司法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经验,保留和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是最为现实和适宜的选择,利大于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中的缺陷、内在的冲突和实践中比较混乱的做法,都是可以通过完善立法和规范做法解决的。通过完善,相信会建立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也为刑民结合的立法创造出可以借鉴的经验。作者邓祥国二级法官单位湖南省东安县人民法院邮编25900电话0746614851黄震建立刑事被告人国家补偿制度初探,载于人民司法XX年第4期,第4649页。参考文献一、教材专著类陈卫东、严军主编新刑事诉讼法通论,法17/19律出版社,1996年版。王国枢主编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孙洁冰主编刑事诉讼法学,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武延平主编中国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武延平主编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程荣斌主编中国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