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对西方哲学的贡献_第1页
认知语言学对西方哲学的贡献_第2页
认知语言学对西方哲学的贡献_第3页
认知语言学对西方哲学的贡献_第4页
认知语言学对西方哲学的贡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5认知语言学对西方哲学的贡献认知语言学对西方哲学的贡献一、引言在西方,哲学与语言学常处于相互交织、同生共长的关联之中。在古希腊毕因论阶段,两学科就融于一体,前者常包含后者,很多哲学家也是语言学家,他们在追问世界本质的同时也在追问语言的本质,并且早就建立了语法学。巴门尼德之所以提出毕因论,是因为他发现了主系表结构中的系词包含了表语所表示的事物的本质性特征。苏格拉底、柏拉图在克拉底鲁篇中也有很多有关语言的论述12。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语言中的词性得出了有关世界的十大范畴,通过分析语言中SP模板,建立了诸如毕因论、逻辑学、修辞学等学科345。经典形式逻辑基于SP模板论述了全称、特称、肯定、否定命题,建立了SAP、SEP、SIP和SOP之间的逻辑矩阵关系。中世纪的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既是哲学议题,也是语言问题6。近代认识论阶段的普遍唯理语法、实证性历史比较学派、进化论语言研究、机械论语音定律等,无不受到那个时代哲学观的影响。20世纪的语言哲学更是直接将哲学研究的方向导向语言分析,试图通过它来解决哲学难题,被公认为语言学大师的索绪尔、乔姆斯基也为这一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当今,语言学家们在撰写语言学史时2/15都十分重视追寻各流派的哲学基础,即每一语言学派都是以各自的哲学理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789。但我们也注意到,各语言学派也不一定完全单向地借用现成的哲学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哲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当前被全世界学者公认为语言学前沿的认知语言学,虽说是以“体验哲学”和后现代哲学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10,但认知语言学提出的很多新观点也进一步丰富了体验哲学、语言哲学和后现代哲学。二、CL对西方哲学的贡献本文主要论述认知语言学家为解释语言现象所论述的七种理论或观点,它们都是当前哲学界论述不详或尚无述及的内容。它们也可扩展或引入到哲学界,用于解决西方哲学中的问题。隐喻认知理论雷可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1正式出版,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包括语言学、哲学、文学、艺术、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学者们的密切关注,掀起了隐喻研究的高潮,随之出现了一场“隐喻革命”,有关隐喻研究的国际研讨会纷纷召开,各类文献更是浩如烟海912。显然,这对坚持将隐喻视为哲学敌人的哲学家而言,是追求客观真理路途中的绊脚石,对认为哲学优于文学的哲学家可算得上是迎头一棒。亚里士多德等所建立的传统形而上哲学以追求客观真理为宗旨,认为真理是绝对的和永恒的,本质是固定不变的,范畴的边界是清晰的,而隐喻又都是“假3/15话”,混淆了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范畴概念。如“他是猪”这句话,在现实世界中这句话永远不会成真,因为人是人,猪是猪,这两者的哲学范畴绝对不可混为一谈。但这句话却在日常生活中可谓耳熟能详,普遍使用,人人都可理解。这就是传统哲学要将其排出视野之外的原因,传统哲学家对隐喻采取贬斥的态度13。很多哲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自鸣得意,带着“养尊处优”的虚荣心,自诩“哲学王”,一直在讲真话,找真理,求普世,认为自己比文学家高一等,因为文学家公开承认自己的创作多基于虚构、想象、幻觉、隐喻等手法。自从法国哲学家德理达基于解构主义14的立场主张消解哲学与文学之间的界限,认为两者的话语具有相同本质,共享同一领域以来,哲学中也出现大量隐喻。庞学铨曾将哲学称为“充满隐喻的诗”15黄华新和徐慈华主张在“可能世界”范围内探讨隐喻的生成机制16罗蒂指出,隐喻包含在全部哲学语言中17。雷可夫和约翰逊于1999年又出版了体验哲学体验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一书,进一步论述了哲学家在论述时间、因果、心智、自我、道德等议题时借助了几个根隐喻建立起的论述体系。他们认为,正是隐喻才使得哲学成为一个理论体系,如果将所有隐喻从哲学论著中剔除出去,哲学理论就会失去存在的可能。他们的名言是“THEREISNOPHILOSOPHYWITHOUTMETAPHOR”4/1518笔者认为,CL对隐喻的研究有力地支持了后现代哲学家取消哲学与文学差别的主张,也是对后现代哲学家关注非理性的一个有力补充。范畴三论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家族相似性”19,后经美国心理学家罗丝等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原型范畴论”2024,挑战了由亚里士多德建立并流行了两千多年的“经典范畴论”25,为哲学第四转向中的“建设性后现代论”奠定了理论基础26,从而为多元论、多视角、多维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CL将原型范畴论运用于分析语言各层面,如语音、音位、词汇、词法、句法、构式等,这比起经典范畴论所倡导的二值逻辑明显更具解释力9,27。兰艾克27、泰勒28等深入思考了PROTOTYPE的含义,发现其有两解典型样本抽象典型,因而提出了“图式范畴论”。在图1中,A、B、C都是同一范畴中的三要素,A为抽象性图式结构,B是A范畴中的“原型样本”,C是基于A和B的“扩展成员”。一方面,B和C都受制于A,同时C还要参照B,但相对于A来说影响较小,故两者间用虚线表示。泰勒主张将图1中单向箭头换成双向箭头,以表示同一范畴中三要素之间具有互动性影响关系,但他将PROTOTYPE视为SCHEMA的同义语。我们基于他们的观点做了修改,拟构了图2,保留哲学界常将“原型”视为典型样本的习惯,且还可在右边继续扩展出同一范畴中更多的成员。5/15图1图式范畴论图图式范畴论修正我们认为,图式范畴论比原型范畴论更为优越,因为后者对“原型”论述不明确,未能明确表明它是“图式性”的还是“样本性”的而图式范畴论明确规定“原型”为典型样本,“图式”为一个抽象的、概括的结构,这对于一个理论来说十分重要,更符合“哲学须在抽象层面思考问题”的要求。正因为图式范畴论是基于抽象图式建立起来的理论,且具有一定的调变性,因此它更具解释力,例略,详见兰艾克29、王寅30。SOS语言表达中既有客观意义,也有主观意义,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CL正是在批判索绪尔和乔姆斯基客观主义语言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强调语言不仅具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且将其核心原则概括为“现实认知语言”,即语言是人们在对现实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之后逐步形成的。“互动体验”,即充分注重客观现实世界的基础性,强调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认知加工”,即突显辩证法中的人之主观能动性,当为语言和哲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要素。我们拟将这八个字提炼为“体认”二字,也就是学界常说的CL“体认观”,符合唯物辩证法基本原则,可用于解释语言各层面的绝大多数用法。这就是王寅近来提出“体认语言学”5的主要理论依据。6/15我们还反思了后现代译论过分强调读者和译者地位的观点,那种认为“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爱怎么翻译就怎么翻译”则将人本因素导向了另一极端,并不可取。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澄清其谬误性,因而提出了“体验人本观”,以期能从理论上纠正后现代哲学中的激进人本观,翻译还是要基于原作者在原文本中所反映的原意图,不可过度张扬译者的创造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反复思考了哲学史中有关“自然VS人”、“客观VS主观”、“感性VS理性”、“存在VS思维”的关系,并将西方哲学中围绕这一关系的争论简史梳理如表1所示长达两千多年的传统哲学主要基于“单向运思模式”,要么强调感性到理性,要么强调理性到感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建构论”中提出“主客互动论”31之后,部分后现代哲学家,如德里达、哈贝马斯等认为其对人本因素强调不够,又提出了“主主互动”,认为真理来自于人们之间的共识,这便是“共识真理观”、“主体间性”,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激进人本观”。王寅针对这种观点提出了“SOS多重互动理解模型”,对其加以纠正,强调人们在语言理解过程中包含“客主、主客、主主、主语、客语、语语”之间的多种互动关系32。这对于人类概念的形成、语言的使用、人7/15际间交流都有较强的解释力。ECM许多认知语言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为解释概念结构和句法构式的成因建构了许多模型,如兰艾克的弹子球模型和舞台模型27,泰尔米的力量动态模型33,雷可夫的“形式空间化假设”34,尚克和阿堡森的“脚本理论”35,庞塞和桑伯克的言语行为动态分析方案36。但这些模型都存在以下三大问题突显分析的单层面性而忽视内部要素的层级性强调动态性而忽视静态性重在解释句法成因而忽视其他层面。为了弥补上述几种模型之不足,王寅提出了“事件域认知模型”37,以期能为语言的诸多层面,诸如词汇化、词法、句法、语义、交际、词义变化、隐喻和转喻等做出一个统一的解释,其基本思想如图3所示图事件域认知模型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命题主要由一个表示名词的事体和一个表示动作的行为构成,类似于上文述及的传统逻辑学中SP模板,王寅所倡导的ECM则根据生活经验将其进一步细化为一个行为A可包括动态和静态两类行为,它可由很多具体的子行为或子动作构成。同样,一个事体由很多个体构成,事体可包括人、事物、工具等事体,也可包括抽象或虚拟的概念。一个动作或一个事体又可分别带有很多特征性或分类性信息D或C。这样,一个事件域就可能包含若干要素,它们存在层级性关系。如在第一层级8/15上,一个事件主要包括动作和事体在第二层级上,这两个要素又包括很多子要素在第三层级上,各子要素又包含若干典型信息。该模型外框用虚线,意在表明一个事件与其他事件存在若干可能的联系。根据亚氏传统逻辑观,只要符合SP模板的知识就是正确的,代表着真知、真理,我们拟将其修补为人们是以“事件域”为单位来体验和认识世界的,并将其作为知识块储存于心智之中。ECM是人们在对许多具体生活经验逐步概括出的抽象概念结构,它还可用于解释语言结构的成因,对比本文不再详述。该模式不期与计算机编制人机对话软件的思路相吻合,姚振军发现ECM与人工智能领域知识工程本体中所运用的构造工具“PROTG”的理论框架基本一致,说明该模型具有普适性。他还尝试基于ECM,结合SCA分析了三则房地产广告,探讨以“事件”为语用分析单位的具体操作程序38,进一步丰富了“新认知语用学”的研究内容。识解解读主观性的钥匙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以追寻唯一的、永恒的、不变的真理为终极目标,而后现代哲学家却大唱反基础、去中心、非理性、多元论的高调,将人类的主观性提高到空前的高度,甚至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诸如尼采的“真理及谬误”观,德里达的“延异、撒播、痕迹”观,哈贝马斯的9/15“共识真理”观,费亚阿本德的“增生原则”、“什么都行”,奎因和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等,震撼了人们久已麻木的神经,唤醒了人们对绝对真理的反思。CL不仅接受了他们的多元论思想,反对二值逻辑,而且还深化了他们的研究。兰艾克27,29及克劳夫特和克鲁斯39等在分析语义理解时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识解观”,它原是针对人们对同一场景为何有不同言语表达而提出的。兰艾克将其细分为五项详略度、辖域、背景、视角、突显。王寅尝试运用识解五要素分析了唐诗枫桥夜泊的40篇英译文为何会产生差异的认知原因,成功地将40篇译文中的差异都纳入到识解五要素之内40,这为译界研究译者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人们都承认,在我们的理解和表达中往往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并没有针对主观性做过仔细和深入的论述,更没有人提出过详细方案来解读它。笔者认为,CL从语言研究角度提出的分析思路亦已超出语言研究之局限,它可用来解释人类的主观差异究竟来自何处,怎样描写它。因此,CL“识解观”的理论价值在于不仅可用于解释语义,而且也为后现代哲学中研究主观性、多元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及具体的、可操作的分析方案。笔者日前将这一想法告知兰艾克本人,他也为之感到十分欣慰,这可算作CL对西方哲学的一大贡献。概念整合解释人类创造力之来源10/15德国著名数理逻辑学家弗雷格认为句义与词汇意义之间具有函数关系,即前者的意义是后者意义之组合,这便是常说的“组合原则”,可将其简化为“112”。后现代哲学、体验哲学和CL接受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坚守“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观点和“增生原则”,认为“112”,常出现“112”的现象,且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整合原则”和“新创结构论”,即当两个要素相结合时总要“新创”出一些原要素所没有的新信息。福柯尼艾尔等“概念整合理论”41151的要旨可图示如图4。图概念整合理论要旨当两个概念作为输入空间对应映射入融合空间时,会受到类属空间的制约,同时也会在整合空间中产生“新创结构”,如图中最下面的圆中的方框所示。该结构是一个具有新创特性、富有想象力的结构,能产生原来输入空间中所没有的新信息。这四个心智空间通过一系列的映射运作彼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王寅将费雷格的组合原则比作“物理变化”,相当于事物的简单罗列和堆积,而将整合理论比作“化学变化”,类似于化学中“二氢一氧”结合后会生成一种既不是氢也不是氧的新物质“水”9。如在语言表达中将“马”与“角”融合后便会新创出一种新动物“独角兽”,它既不是原来的“马”,也不是原来的“角”,仅存在于人们的11/15想象世界之中。融合空间论原设计用来解释隐喻的工作机制,即两个毫无联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并置后为何能产生隐喻义。在融合空间中设立新创结构后,就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因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域作为输入空间进入融合空间后会发生“化学变化”,涌现出原输入空间所没有的新义。如“那外科大夫是屠夫”,这两者并置后能出现“大夫医术不好”之义,这一意义是经过人们一系列心智运作后在新创结构中涌现而出的。因此,福柯尼艾尔和特纳认为,我们生活、生存于融合之中,人类的重大发明创造往往是受到外界两种现象的结合性刺激,触发灵感所致42。一旦人类获得这种融合能力便具有无穷的想象力,如构思一人昨日上山和今日下山有可能相遇的中心点。该理论主要是CL的研究成果,但已超出语言研究层面,可扩展应用于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用来解释人们如何认识世界、形成思维以及学科建设、科技发明,是一把解开人类为何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钥匙,确实具有开创性意义。如我国先哲在易经中将“三画卦”两两整合而成64卦,其中就蕴含着概念整合原则。胡适曾指出“意象为我们的器物、制度的创造、发明所依赖。文明的历史,按照孔子的看法,就是把意象或完美的上天理想变为人类器物、习俗和制度的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尝试。”43如我们的祖先们受到12/15“木卦处于水卦之上的浮动意象”之启发后想到了造船又因“木卦处于雷卦之上的成长或增长意象”想到造犁耕地依据“雷卦在山卦之上”发明了杵臼和书写受到“木卦在泽卦之下的淹没意象”之启发想到了棺材等等。个别解释可能有牵强附会之处,但其所坚守的“创造力来自于两两相叠的三画卦”这一基本原则清晰可见。福氏等的概念整合理论竟与其不谋而合,令人惊奇同时,我们也为祖先们的睿智感到自豪和荣光。当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时想到了地球有吸引力当电与磁作为两个输入空间进入融合空间后,诞生了若干现代科技成果现代军事家将运载工具与核弹捆绑起来,成为超级大国威胁全球和平的王牌武器乔布斯将通讯手机与计算机结合起来研制出IPHONE商界精英还将网络与电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新产业网络电视还有卓识远见者将万维网与GPS结合起来,召唤着无线网络新时代的到来为了执行节能减排的国策,技术人员将空调、冰箱和热水器整合起来,合理组配冷热资源,带来新型节能家电系统。又如当今流行的跨学科的边缘性研究,也可用概念融合理论做出合理解释。两个不同的学科可视为图4中的两个输入空间,当它们结合起来进入融合空间后形成一个新学科时,必然会涌现出一些原来两个学科都没有的内容,这才是“边缘学科”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凡此种种,因篇幅限制不再一一列举。这就是福氏等人的观点人类13/15五万年的历史好像就是概念整合的五万年历史。因此,融合理论不仅可解释语言生成和理解问题,而且还能解释人类的生存、发展、认识、理解、发明等现象,这好像是学界首次提出用以解释人类创造力来自何处的理论。我们认为,这必将也会受到哲学家的青睐。认知过程物质如何决定精神0世纪的语言学曾经历了三场主要革命索绪尔的结构主义革命、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革命,以及雷可夫、兰艾克、泰勒等的CL革命,它们分别围绕语言、心智、现实这三要素采取了不同的立场,经历了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索氏仅关注语言内部系统,实施“关门打语言”之策略。乔氏倡导从心智角度解释语言成因,增添了心智要素,重点研究它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但乔氏将心智和语言都视为“天赋性”。CL针锋相对地提出“体认性”概念,认为这两者都是来自于生活体验和人之认识,将唯物观和辩证法重新引入到语言学研究之中。现实认知是CL的核心原则。王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认知过程9,现图示如下图认知过程细化根据心理学可知,人们主要是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