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下岗夫妇的辛酸理财经历_第1页
一对下岗夫妇的辛酸理财经历_第2页
一对下岗夫妇的辛酸理财经历_第3页
一对下岗夫妇的辛酸理财经历_第4页
一对下岗夫妇的辛酸理财经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对下岗夫妇的辛酸理财经历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百姓是没有理财概念的。一般来说,那时候百姓手上也没有闲钱,因此不需要考虑理财的问题。本文说的这对夫妇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企业里双双下岗的,企业对他们实行了“买断工龄”,于是他们夫妇俩共获得约5万元的经济补偿。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就认为他们获得了5万元的补偿。5万元就“买断”了两个工龄都超过30年的两名工人的“工龄”,这是很低的补偿标准。丈夫离退休还有近10年时间,妻子离退休还有两年时间。这5万元还不够继续缴纳养老、医疗的费用,更不够达到退休年龄前的基本生活费。夫妇俩只好分头外出打零工以维持生计。但他们工作了几十年,确实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的钱,5万元,拿到手里都不知道干什么用。于是,“理财”第一次进入这个工人家庭。有了点钱不能让它闲着,应该把钱运用起来,让钱生钱,这就是他们对“理财”的理解。如果他们有经营头脑,他们可以考虑做点生意,但他们毫无经验,根本不懂得做生意。黄赌毒的事又不敢做。象当时绝大多数中国百姓一样,他们唯一可做的就是把钱存入银行,以获取利息收入。那是最稳当也最合法的事。于是他们把钱以整存整取的方式存入了银行。当时一年期的存款利息是1098。5万元存一年可得利息5490元。这5490元钱是什么概念呢重庆市主城区的最低生活保障是每人每月195元,5490元约等于一个人28个月的生活费。加上两口子打零工的收入,三口之家可以勉强度日了。可是不久后银行就开始降息,而且连续8次降息,然后又开征利息税。一年期存款利息低到了198,再扣除20利息税,这5万元存款所得利息收入最后只有792元了。无奈之下,夫妻俩开始考虑其它的“理财”办法。这时候,他们遇到一根救命稻草,那就是后来被称为“三金、三乱”的事。什么是“三金”、“三乱”“三金”指的是农村合作基金会、乡镇企业投资公司、供销合作社社员股金服务部的金融违规行为,“三乱”指的是城市乱批设金融机构、乱从事金融业务、乱集资现象。当时集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利息比银行高得多,有些利率高达20。看着那些挂着堂皇招牌的集资公司,什么“重庆市区高科技投资公司”、“重庆市区再就业投资公司”,夫妻俩毫不犹豫的把5万元投了进去。后来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会相信那些骗子公司两位中年工人说这些投资公司都是政府部门办的,我们不相信政府还相信谁有人告诉他们,这些投资公司、集资公司都没有获得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因此是非法的。夫妻俩睁大了眼睛问道老百姓在街边炸油条卖都要先获得批准,地方政府挂牌办集资公司,岂能没有获得批准然而,从1997年始,整顿金融秩序,治理“三金”、“三乱”,两夫妻的5万元差点全泡了汤。后来,由于群众反应强烈,地方政府才改变了强硬态度,不再坚持“一风吹”的态度,改为由“政府举债”分期分批偿还群众本金,这才平息了事态。本金算是追讨回来了,利息却一分钱也没有了,夫妻俩连说“好险好险”。从此后好长一段时间再不敢“理财”了,他们唯一的做法就是把5万元存入银行。利息虽低,甚至是“负利率”,他们也只好认了。直到2007年,他们才重新燃起了“理财”的希望。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开幕,胡总书记在报告中说“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做为工人,他们并不很清楚什么是“财产性收入”,主要是从报纸上看人家怎么说,在街头听人家怎么说。党的总书记都说了,肯定是可靠的。不相信党,不相信总书记,那还相信谁于是,经几个热心人的指点再加上自己到证券交易所的观察和打听,夫妻俩把5万元全投入了股市。结果如何,不说读者也知道,就不必详细讲了。反正,5万元目前只剩下不到2万元了。夫妻俩欲哭无泪。他们目前在想些什么,旁观者不好乱猜。但也许,他们今生今世再也不敢“理财”了。也许,象他们这样的普通百姓,根本就不该理财、根本就不配理财与夫妻俩遭遇相同的普通百姓,全国又有多少59岁现象35岁现象49岁现象著名的“59岁现象”发生在官场。指的是某些临近退休年龄的官人抓住最后机会疯狂捞钱,结果把自己一世清白甚至身家性命都给搭进去了。伍子胥说吾日暮而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这话抓住了“59岁现象”的本质特征一是日暮途远,二是倒行逆施。可知古人是有远见的,他们的视线是有穿透力的。据说,如今“59岁现象”已经变为“35岁现象”。4月日,重庆市检察院发布消息称,目前该市职务犯罪在年龄上出现新的变化,呈现出“35岁现象”,而传统的“59岁现象”已不再突出。从2003到2007年,该市检方立案查办的35岁以下职务犯罪嫌疑人有623人,占立案总数的1669。据介绍,“35岁现象”有这么几个特点35岁以下干部群体职务犯罪以贪污、受贿为主,涉案金额普遍较高,涉案金额100万元以上的5件特大案中,35岁以下的就占3件。而且,该群体行政职级普遍较低,大多是单位副职、基层站所领导和一般工作人员。如万州区检察院4年来立案查办的该群体职务犯罪人员有33名,其中会计员、出纳员、保管员、采购员、代办员、营业员等一般工作人员有19人,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果说“59岁现象”是缘于“日暮途远”和“倒行逆施”,那么“35岁现象”恐怕就是基于“及时行乐”的思想吧。那么,“49岁现象”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49岁现象”不是官方的总结归纳,而是我本人的“首创”。我所说的“49岁现象”是发生在国有破产和关闭企业里的特殊现象。按照现行规定,凡是纳入国家、省(市)级破产(关闭)计划的企业里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参保人员,可提前办理退休手续。办理提前退休的条件是年龄满50周岁,或者连续工龄满30年,二者居其一者,就可申请提前退休。提前退休待遇微薄,但那些“上不沾天、下不接地”的人,连这微薄的待遇都享受不着。比如年满49岁、48岁、47岁的职工,他们只能被一次“买断”,领取更为微薄的“补偿金”,而且不能享受医保。于是,这些职工里有些人就“动脑筋”,比如改户口、改档案,好让自己进入“年满50周岁”的行列。这就是我所说的“49岁现象”。本文所列举的几种“现象”,从“59岁现象”到“35岁现象”,到“49岁现象”,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也不存在逻辑关系。算得上是“万类霜天竞自由”。这说明人类社会是无限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现象”真是不胜枚举。鲁迅曾经说过世界上既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每斤八文的孩子。有民谣说省市干部忙出国,地县干部忙吃喝,区乡干部忙赌博,村里干部忙偷摸。正所谓鸭吃砻糠鸡吃谷,各有各的福份。“59岁现象”、“35岁现象”、“49岁现象”,都是各人的命。如果硬要找出其中有什么规律,那也最多可以说“59岁现象”和“35岁现象”主要发生在官场,“49岁现象”主要发生在企业。如此而已。本文打算画上句号了。有人可能会问你想说明个什么问题你的解决办法是什么你这么虚幌一枪就走了,算怎么回事抱歉,一篇普通的网文,只能罗列现象,有人看,有人关注,就够了。至于解决办法,留给政治家们去想好了。“开胸验肺”是共和国的耻辱为证明自己得了职业病,28岁的河南省新密市刘寨镇农民张海超不惜“开胸验肺”。难道,不开胸就不能诊断出职业病事实并非如此。早在“开胸”之前,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朝阳医院、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等多家权威医院都明确诊断为职业病尘肺。然而,用人单位不认可,信访部门也不认可。经信访部门指定的郑州市职防所诊断,结论却是“无尘肺0期(医学观察)合并肺结核”。张海超终于被逼到绝处,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不顾医生的劝阻实行“开胸验肺”,以证明自己所说不虚。现在,郑州市“张海超事件”协调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终于正式向人民网通报,专家确诊,“张海超患的是尘肺病。”接着,有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新密市卫生防疫站等单位受到通报批评;樊梅芳、王晓光、牛心华等3人被撤销尘肺病诊断资格证书;又有卫生监督所所长耿爱萍受撤职处分,等等,并将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只不知如何“追究”)(HTTP/SOCIETYPEOPLECOMCN/GB/9731864HTML)(HTTP/SOCIETYPEOPLECOMCN/GB/9739533HTML)有网民撰文指责有关部门“督导不力”。难道,仅仅是个“督导不力”的问题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的劳动者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采用过“开胸验肺”的悲怆之举这独一无二的“首创”,是我们的无上光荣还是奇耻大辱由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朝阳医院、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等多家权威医院做出的权威诊断,用人单位凭什么可以不认账当地信访部门凭什么可以不认账谁给了他们的胆量由当地信访部门指定的郑州市职防所,又凭什么敢下不是职业病的结论由用人单位和信访部门,以及信访部门相信的郑州市职防所,所结成的“铁三角”如此的牢不可破,我不相信有什么样的“督导”可以将它打破。如果不是令人泣血的“开胸验肺”,此中黑幕还会维持多久开胸验肺,是共和国的奇耻大辱,是国本动摇的危险信号。还说什么“督导不力”,软刀子割头不觉死,非要等到死无葬身之地才警醒不成上帖时间20090731113522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93533711BID2有多少农民工可以熬过462天有消息说,北京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收集整理了来自全国16个省份的329件农民工工伤案件,在对这些案件的分析研究基础上得出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农民工工伤维权程序复杂,成本高,解决每个案件平均需462天,这是农民工维权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HTTP/ACFTUPEOPLECOMCN/GB/9797835HTML462天只是平均值,肯定有超过462天的。就以462天为据,一次维权官司长达一年多,每天吃什么、喝什么、住在哪里官司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开支,比如通信费,交通费,打字复印费,等等,又从哪里来因此,能够坚持到最后获得“迟来的公正”的民工,应该不会太多。有些人会中途放弃,有些人鉴于官司的漫长、费用的昂贵,从一开始就会选择放弃。还有些人,他们虽然坚持,却因为天不假年,没有熬到胜诉那一天就撒手西归了。因此,用人单位有恃无恐,他们敢于违规行事。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违规、即使违法,受到追究的也只是少数,只是个别的,而大多数企业和老板都会安然无恙。违法成本和违规成本太低了,他们毫无畏惧之心。工伤案件应该是证据最充足也最直观的,因为有伤残的肢体在那儿摆着。这种官司尚且要平均耗时462天,那么,涉及劳动报酬、劳动与休息、退休与社保等等方面的维权官司,想必耗费的时间更长。还有,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研究报告只提出了平均需要耗费的时间,还没有提出平均需要投入的资费,如果资费也被分析研究出来了,那个数字肯定不会温柔。如此命运的并不只是农民工为然,所有在国企、私企、外企打工的劳动者,他们的境遇应该也在伯仲之间。大哥别笑二哥,大家都差不多。每当我看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这几个字,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呵,劳动者,你的名字叫弱者上帖时间20090807082331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3VIEW1ID93638178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见闻录受企业里一些职工的委托,2006年10月16日我和另一位职工一起到重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去了一趟。这是受最高人民法院在10月1日出台的关于劳动争议的最新司法解释的鼓舞而采取的行动,因为最新的司法解释中规定“劳动合同的效力高于单位内部规章”。职工们觉得这是解决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合同方面的争议的好机会。为叙述方便,先把职工与企业间劳动合同争议简单介绍一下。我们500多名职工,与公司签订了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后来,公司以实行内退为名,又和我们签订了劳动合同部分条款变更协议书(在企业内我们又称之为“内退协议”)。协议中规定内退职工与退休人员同等待遇,今后如果国家调整退休人员养老金,企业按同样幅度给内退职工增加退休费。今年8月31日,重庆市企业退休人员提高养老金的方案公布,其中规定“2004年以前退休的职工,每月增加70元。”公司却不肯兑现承诺,不愿意给我们每人每月增加70元。公司另外搞了个方案,500多名职工里,只有约100名职工可以增加十多元、二十元,最多的可以增加70元,最少的只能增加069元。这显然违反了当年签订的劳动合同部分条款变更协议书的规定。按照最新的司法解释,劳动合同的效力高于企业内部规定。公司应该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办才对。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公司曾经发文件于2005年1月1日起“终止内退管理办法”,等于是单方面撕毁了劳动合同,并给我们500多人统一办理了提前退休。但是,我们的劳动合同在2004年12月31日以前是有效的,而重庆市增加职工养老金的方案明确规定“2004年以前退休的职工,每月增加70元。”这显然应该算是在劳动合同有效期内产生的劳动合同方面的争议。所以,部分职工决定走劳动争议仲裁的道路。我和另一位职工就是代表职工去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打听情况、咨询政策的。下面进入正文,叙述我们的见闻。事先打听了一下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大概位置,我们就直奔目的地而去。结果,跑了不少的冤枉路,因为知道仲裁委员会的人太少了,而且,仲裁委员会所处位置也太偏僻了。既没有指示牌,也没有路线图,我们只能走一路问一路。从下公共汽车起,折腾了近30分钟,才终于在一个小巷内找到了想往已久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当时就有种特别的感受为全市劳动者进行劳动争议仲裁的部门,就绻缩在这里,其地位和作用,大概也强不到哪里去吧幸亏只是一闪念。我们毅然进入。进去后,经打听,知道仲裁委员会在四楼,于是走上去,找到了“咨询接待室”。里面有先生和女士各一位。得知我们是要求仲裁的,先生和蔼地说“请你填个表。”于是我填表。填好了递给那位先生,先生交给与他对面而坐的女士。我心里马上“格登”一下。说实在话,从我进入“咨询接待室”起,就不认为这位女士是工作人员,我只以为她是偶尔坐在这里的闲散人员。因为,先生一直在工作,又打电脑,又翻桌上的资料,又接电话,还招呼我“请坐,请填个表”。而那位女士,桌上既没有翻开的资料和文件,也不招呼进来的人员,她一直在摆弄手上的什么东西。可是现在,我们的命运要由这位女士决定了。我心里先有几分不放心。女士接过我填的表,马上说“你们是退休人员,不属于我们仲裁委员会受理的范围,你们去找信访部门好了。”我们不甘心,提醒女士说我们的事属于劳动合同方面的争议,而且是在劳动合同有效期内的争议。我把带去的劳动合同部分条款变更协议书中有关条款指给她看。女士看了一会儿,说我给你们问问领导。于是出门去问,几分钟后女士回来说这样吧,你们把有关的材料复印一份留下,把你们企业人事部门的电话留下,我给你们协调一下再说,争取在一周内给你们回话。我们问复印机在哪里回答说我们这里没有复印机,你们只能出外到街上的复印店去印。于是我们去复印。然后,我想,既然女士愿意帮我们协调,我们就应该把情况介绍得详尽一些,既要讲我们的有利条件,也要把我们的不利条件讲清楚,以便这位女士正确地判断能否协调、该怎样协调。何况这也是职工委托我的任务,该说的话必须都讲到,回去才好对职工们有个交待。不料,女士很不耐烦,三次打断我的话说“你不用再说了,我都知道了。”“这个我早就明白了”等等。我很奇怪,我还没有说到的事,她怎会“早就知道了”但也没有办法,女士已经把我交上去的复印件迭好,放到一边,显然不打算再答理我了。我和另一位职工只好离去。另一位职工临走前还特意向女士说“麻烦你了。”女士不答。我们只好走了。今天,10月17日,上午约9点,那们位女士打来电话说“你们的事不能协调,因为你们是退休人员,退休人员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的范围。你们只好另想办法了。”我问,既然这样,能否出具一份“不予受理裁定书”。女士答应可以,我问“请问,需要带什么证件”,电话“哒”的一声挂断了。其实,我还想问以下问题是否需要缴费缴多少你们下午几点上班等等。可是都没有来得及问,女士就高雅而绝决地挂断了电话。下午两点多,我再次来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咨询接待室”只有先生在,女士不在。我坐了一阵,仍未见女士的面,只好问先生那位女士通知我可以来办一个“不予受理裁定书”,请问她到哪里去了先生大声喊了几声,女士来了,交给我两张劳动争议仲裁伸诉书,叫我一式两份填好。然后女士又出去了,不知忙什么公干去了。我就填表,突然,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先生领取“不予受理裁定书”需不需要缴费先生告诉我,要缴70元,按照规定,20元是受理费,50元是处理费。我身上只有30多元,看来今天又白跑一趟了。这时候我开始发作。我对先生说,我不知道你是不是领导,但我想把我对女士的看法说一下,请你以后转告她。必要时,我还要向你们的更高领导人投诉。请问现在那位女士干什么去了假如今天她在电话上稍微多讲几句,让我带足70元钱,我不就少跑一趟路我是代表几百名职工来向你们咨询请教的,那位女士为什么不能稍微耐心一点、稍微讲详细一点还有,昨天那位女士三次打断我的话,对吗我认为,做接待工作最首要的事情就是倾听,不倾听,根据什么做出判断做接待员难道没有岗位条例和要求基本的职业训练应该有吧而且,从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角度看,难道不应该有点基本的礼貌和教养女士凭什么三次打断的的话我认为像那位女士的自以为是又不耐心的作风,以及缺乏礼貌的表现,她的素质不适于在咨询接待岗位上工作。先生真是个好小伙,对我的抱怨一直含笑倾听,不时做些解释。还说“我代表她向你表示道歉。”并解释说“今天早上来此要求仲裁的人很多,可能她来不及详细给你讲,这可能是个误会。”等等。我想,同在一间办公室工作,办公桌面对面,为什么素质和表现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后来,我向先生请教了我心里想问的所有疑问,先生都详细作了解答。我想,终于可以回去对职工们有个交代了,于是向小伙子道谢,告别而去。以上是所见所闻,下面进行一些讨论。第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什么性质的部门我一直认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劳动者的“保护神”,是维护劳动者利益的机构。然而不是。据解释,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仅是要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也要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利益。我不能在理论上说这不对。据解释,劳动争议仲裁委员是个“准法律机构”,必须坚持客观中立的立场。这当然是对的。但是,有老板或用人单位来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吗我想应该是没有的,即使有,也必定极为稀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就是为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利益受损而设的一个利益诉求平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该在维护劳动利益方面发挥“桥头堡”的作用。假如不能这样来给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定位,我想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第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应该选用什么样的人按照我对劳动争议仲委员会在定位上的理解,我认为应该选用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熟悉劳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有责任心的人。而且,特别要善于倾听。不会倾听的人,不适于在这个部门工作,特别不适于在咨询接待部门工作。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咨询接待部门工作,应该有几条禁语,比如“你不要再说了”、“你的意思我早就知道了”、“不要说了,不要说了”等等。当然,我承认在来访者中肯定有很罗索的人,一句话说了一遍再说一遍,再说一遍。这时候工作人员可以礼貌地提醒他“先生,这句话你已经说了三遍了,我充分理解你想表达的意思。你看,排队等候的人还很多,我们现在是不是进行下一个话题”这既是基本的礼貌和教养,也是“公仆”与民众之间应有的关系。在此特别说明一下,对那位女士的表现我是有些看法,但在政府机关中,这种表现不算最差的。何况,那位女士还曾经帮我们协调过。这第二条并不是专门针对那位女士而言的。我确实认为,能够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作的人员,应该是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熟悉劳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有责任心的人。而且,特别要善于倾听。这才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利益。因为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假如特别的强调自己的“客观、中立”立场,很容易令人怀疑那“客观和中立”的“话外之音”。第三,我不知道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为什么不受理退休职工的关于劳动合同的仲裁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因履行劳动合同而发生的争议”属于“本条例的适用范围”。我在重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墙上看见“受理范围”,也同样有“因劳动合同而发生的争议”的内容,并没有规定退休职工就不予受理。据解释,退休职工从退休之日起,就与用人单位没有劳动关系了。所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受理退休职工的关于合同争议仲裁的要求。我这样阐述自己的观点假如,甲方和乙方签订了供需合同。甲是供货方,乙是采购方。现在他们的合同被解除了。但在过去合同有效期内供货方提供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乙方是否仍有权力要求甲方履行三包责任甲方是否可以以合同已经解除为理由,拒绝履行三包责任据解释,这就是劳动争议与民事官司不同的地方。劳动争议的前提就是劳动关系成立,如果劳动关系已经不存在了,在劳动合同被解除后,涉及劳动合同有效期内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就无从说起,仲裁委员会也不支持,连受理都不会受理。我觉得,这是故意在劳动者利益受损时袖手旁观,而且是“合法地”袖手旁观。第四,据解释,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发出“不予受理裁定书”之后,当事人不服的还可以向法院提出上诉,而且仍然以劳动争议的名义提出上诉。在这方面我看到过多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定“不予受理”或已经裁定败诉的案子,当事人向法院上诉,居然胜诉了。特别是一些工伤赔偿案,一旦胜诉,伤残者可以获得十多万甚至几十万的赔偿。我突然产生这种怀疑(请原谅,这是一个法律的外行产生的怀疑)本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可以受理的,也是有能力仲裁得公正的。但那么一来,法院又“吃”什么这不符合“利益均沾”的规则。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法院之间,会有什么默契吗难道,当事人非得把“血”出够,才能获得他本应该获得的东西。是这样吗我觉得有些发冷。但愿是我的瞎想。第五,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不应该配备复印机我认为是应该配备的。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要求仲裁的人,几乎没有不复印资料的。作为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政府部门,如果他们确实有执政为民的思想,他们就应该配备复印机。即使向复印者收费,也可以免去别人奔波之苦,节约时间和精力。难道不应该这样吗这虽然是个细节,却也可以成为是否“执政为民”的一个试金石。总之,现行的劳动法对劳动者已经保护不力,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劳动争议发生时再坚持“客观中立”的立场,我想,劳动者恐怕很难有“出头之日”了。想当初,我们这些职工为最高人民法院在10月1日出台关于劳动争议的最新司法解释,规定“劳动合同的效力高于单位内部规章”而精神振奋、欢欣鼓舞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当我实地到重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走了两遭之后,我有些失落和沮丧了。我想,假如全国各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都是这种状况,劳动者维权的愿望仍是岌岌可危的。上帖时间20061017185458HTTP/BBS2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579764TYPEID17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0610/11136HTML第一次来到信访办虽然写过好几篇关于信访的帖文,但直到2007年4月3日以前我都没有实地到过信访办。不管是党委的,还是政府的,以及人大的、政协的,都没有去过。对于信访办的所有知识和印象都是来自电影、电视,报纸,文学作品,以及网络文章。我从这些渠道中得知,在信访部门工作的人员,有些人很冷漠,遇事推诿,态度生硬;但也有非常负责任的,有些信访办主任不但认真负责地为上访人员解决问题,还和上访者交上了朋友,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己。有位信访办负责人因病去世,人们自发地为他送行,痛哭失声,场面感人。这些,就是我对信访部门的认识。至于信访部门的工作场地和环境,我一直认为与医院的诊室相同。上访人员都坐在长椅子上排队,有人叫号,叫到的人依次进入房间,接待人员都象医生那样冷静而有规则,上访者与接待人员面对面,就象患者与医生面对面一样,倾诉,述说,接待人员就伏案记录。不知为什么,我想象的信访办就是这样的。也许,在潜意识里我把上访人员的诉说与患者的诉说归成了一类。他们都有求助的愿望。而信访办,就是满足上访者求助愿意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代表党和人民政府接受民众诉说的。然而,当我真的去了一次信访办,我的全部想象立即坍塌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2007年4月3日下午,我和另外两位职工来到重庆人民信访接待室,原来,信访办是这样的重庆市人民信访接待室座落在重庆人民大礼堂斜对面的一个支马路里。约有中小学教室那么大,有排椅,但无课桌。我们去的时候,里面已经坐满了人,还以为人家在开会,在门口观察了一下,确认不是开会,都是来上访的,人们随意地坐着,里面充拥着类似于火车候车室里的那种嘈杂和气味。于是我们就进去。进门之后向右看,就看到很长也很高的柜台。柜台后面坐了两位工作人员,他们的面前有本子,正在记录什么。我们明白了,“医院诊室”的想象根本是错误的,上访人员就要在这又长又高的柜台前站着向工作人员倾诉了。右边工作人员面前围了几位女上访者,看来一时半会是说不完的。我们就到左边接待人员那里等待。先是有几个人高喉咙大嗓门地说了些什么,走了。然后是一位老太太,边说边抹眼泪,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柜台很高,约15米,老太太年纪很大,即使没有80岁至少也有70岁了。但个头比较矮,大约与柜台同高,为了能和工作人员对话,老太太努力地仰起头,还不时地抬起脚后跟。同时,又不断地在抹眼泪。这一幅景象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令我震憾,一闭上眼就看到,挥之不去。工作人员说不上热情,但也绝不冷漠。他们的表情是充分职业化的,公事公办,不卑不亢,面带若有若无的笑,我说不上是微笑还是似笑非笑,反正,是充分职业化的那种笑。显然,他们都是训练有素,而且绝对不会感情用事。看来,他们对苦难困顿以及委屈冤屈早已经司空见惯。老太太边抹眼泪边垫脚后跟边仰头的诉说终于完了,工作人员也记录完了。上访也就结束了。老太太边抹眼泪边离去了。我心中不是滋味。我想,论年龄,老太太即使不是工作人员祖母那一辈的,至少也是母亲那一辈的。但在老太太艰难的诉说过程中,工作人员丝毫也没想到应该请老人家坐下,为老人家端来一把椅子,送上一杯开水。没有。工作人员心安理得地坐在很高的椅子上,足可居高临下地观察这位老年上访者,气定神闲地记录着。他只是照章办事,何错之有可是,高达15米的柜台,不给上访人员准备坐椅,难道是信访办普遍的“规矩”什么人定下这种没心没肺的规矩上访人员应该也有隐私,也有伤心的事,也有不愿意在公众面前展览的事。为什么不能为他们准备一些“单间”做为直辖市,经济腾飞日新月异,GDP在10年内几乎翻了一番,三个月就更换一次地图,已经建起了36座大桥的重庆市,没有经济实力为上访人员准备一些“单间”、没有经济实力为他们准备几把椅子我的心在痛。我和我的同行者已经没有心情向工作人员诉说了,我们只是把事先写好的材料递给工作人员,待他作了必要的记录,我们就匆匆离去了。老太太上访的那一幕,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我心中的痛难以诉说。去年媒体曾经报道过,重庆新任的市委书记汪洋在与群众摆谈时,身边的工作人员几次喝令群众“站起来说话”。被汪洋同志严厉批评并制止了。汪洋说群众为什么要站起来说话应该站起来说话的是我们。对这篇报道我感慨良多,为此还写过一篇帖文,很说了些赞叹的话。可是,有关部门并没有举一反三。重庆市的信访办仍然是让群众“站起来说话”。也许,汪洋书记还没有来得及到信访办去视察一个城市的工作搞得怎样,可能有很多考核指标,GDP,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据,市容市貌的改观,路桥建设的飞跃,等等。但是,有一个地方能够最真实、最直观、最有说服力地体现该市的工作状况,以及当地的干群关系,社会和谐,百姓的满意度。那就是信访办。那里,是一扇窗户,是一面镜子,也是一处“软肋”。亲爱的领导,别把信访办搞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呵。上帖时间20070405045915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1936551BID2工人怀念毛主席毛泽东祭日,我们应该写点什么了。有人说,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弊端,比如物质匮乏,普遍的贫穷,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都很差,连电视机都是稀罕物,更别说电脑、MP3、MP4了。还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即使没有“自然灾害”,人们生活也不能与现在同日而语。那时候凭粮票买粮,凭油票打油,凭布票买布,每个月只供应半斤至一斤肉,带鱼黄花鱼之类,只有春节才供应一点,还要排很长很长的队。有什么怀念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当年的贫穷不是中国人民的自愿选择,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的起点上出发,不经过艰苦奋斗和相当长的苦日子,那才是不正常的。如果不是心存偏见,就不应该把贫穷的责任归于毛泽东时代。本文所说“工人”,不是狭义上的工人,应该泛指在企业工作的一切人员,准确的说应该是指企业职工。抚今追昔,企业职工最怀念毛主席。第一怀念的是尊重。那个时期工人不受歧视。在工厂里不管是党委书记还是厂长、车间主任,见了工人总是一口一声“师傅”,节假日车间里加班,给师傅们送夜餐的队伍中就有厂长和党委书记,还有工会主席、行政科长等等。而现在,这份尊重已经不见了踪影。如今谁还把工人瞧在眼里我就听见一位“企业家”说我的钱都办厂了,不然的话,谁来养活你们这群没出息的人如今的年月,谁养活谁再次成为问题,而且越来越让人糊涂了。第二怀念的是重视。尊重是礼节,重视才是实质。毛泽东时代是把工人阶级视为国家的基础,视为真正的依靠对象,一旦国家有事,工人这支队伍是最靠得住、也最忠诚、最勇敢的队伍,国之干城,非工人阶级莫属。至于工厂的管理,“两参一改三结合”,职工代表大会,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如今,这些已经被某些人丢到了脑后。某些人心目的依靠对象另有其人,是谁呢,他们自己知道,反正不是工人。他们和谁称兄道弟,和谁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恨不得合穿一条裤子也不必多说,人在干,天在看,大家都记着呢。第三怀念的是保障。穷日子有穷日子的过法。过去物质虽然匮乏,基本生活却有坚实的保障。工厂里最穷的工人也没有为住房支出发过愁。每个月几毛钱、一两块钱的房租,没有人说承担不起。还有看病,还有子女读书,还有养老,都不必细说。至于八小时工作制,劳动保护,职业病防治,以及探亲假、婚假、丧假等等,新中国一成立,工人就充分享受了。有些企业里,如今连八小时工作都成了问题,遑论其他。第四怀念的是公平和平等。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也没有绝对的平等。即使在毛泽东时代,一个省长与一个工人相比,待遇和地位也是有差距的。但那种差距是受控制的,而且一直在受到限制,至少在理论上没有人敢于主张扩大差距。可是如今拉开差距居然成为解放思想的标志,成为观念更新的表现。再往下说,还可以列举许多。限于篇幅,就不多写了。就想,如果把尊重、重视、保障和公平与物质的丰富结合起来,世界岂不是更加完美难道,物质的丰富、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以牺牲“尊重、重视、保障和公平”做代价吗和谐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毛主席逝世纪念日,写此文以表纪念。上帖时间20070910025157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3390272BID2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意味着什么1994年,国家劳动部颁发了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这是一个行政性法规。为叙述方便,本文在以下称之为补偿办法。这个补偿办法的出台,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一个信号,也是国有企业大规模裁员的许可证。在此之前国有企业是不能随便开除职工的。工厂要开除一名职工非常不容易,需要有充分的理由,只有属于以下情况的方可开除触犯法律被判刑的;给工厂造成重大损失的,比如造成人身伤亡事故,造成重大的质量事故,造成重大的设备损毁事故;泄露工厂商业机密和技术机密的。除这些情况以外,工厂是不能开除职工的。即使符合以上条件,也需要召开厂务会议,有些甚至需要召开工厂党委常委会议,半数以上的与会者同意并征得厂工会同意的,方可开除。自从补偿办法出台以后,情况就全变了。不过,自1994年以后不叫开除了,而是称为“解除劳动合同”,后来又叫裁员,再后来干脆称为解雇。反正,就是扫地出门,而且是大规模的将企业职工扫地出门。1994年是足可载入史册的一年。因为裁员时存在“违反劳动合同”的行为,那就需要在法律上有个说法,免得被叫真的人抓到辫子。于是补偿办法应运而生。劳动合同是需要尊重的,但是,企业有自主权,是否裁员、是否大规模裁员,是企业的权力。虽然违反劳动合同是违法行为,但只要按照补偿办法的规定给了你一笔钱,工厂就不违法了。这大概是“以钱抵法”的最早的雏形吧。在补偿办法中,涉及补偿金计算的有两条规定,那就是第五条和第八条。按照第五条的规定,“最多补偿12个月”;按照第八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劳资双方是否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而这个“达成协议”则是个陷阱,是个充满阴谋的词汇。在白毛女中有个经典的情节,那就是杨白劳把女儿拿给黄世仁抵债,那可是在契约上按了手印的。现在有政府国资委撑腰的企业,要想搞定职工,让职工在协议书上签字,用不着强行按手印了,他们的办法多的是。何需多说。所以,很多企业职工得到的补偿并不是按工龄计算的补偿,而是“最多补偿12个月”的补偿。这些企业职工是被人家给耍了。而国资委和工会,全都做壁上观,他们哪里会站出来戳穿骗局补偿办法突出的是“经济补偿”,却有意识地回避了一个要素,那就是对违约行为的惩罚要素。我国合同法里有“双倍返还定金”的规定,体现的就是对违约行为的惩罚意识。按道理讲,既然是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就应该对违反劳动合同的行为有所惩罚。然而,补偿办法里是没有的。原因也很简单,在国有企业大规模裁员行为中,政府也是当事的一方,政府自己制订的行政性法规,自然会为自己的行为寻求减轻责任、减轻处罚的理由和办法。事实上,有很多国有企业之所以破产、倒闭、产权转让,并不完全是市场因素使然,真正起作用的原因是政府意志。最近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有个讲话中说“从2002年到2008年,全国国企数量一直在减少,平均每年减少7500家左右”,而且,“今后国企的数量还要减少”。一句话泄露天机。所以,国有企业实行的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以及买断,产权转让,重组,并不是纯粹的企业行为,而是政府行为。政府部门一方面在指挥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产权转让以及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一方面又出台了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也就在事实上扮演了又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双重角色。总之,由劳动部出台的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是一道分水岭,是一个风信标,认真推敲,还可以找出更多的“味道”出来。很多的怪现象都可以从中找到政策依据。法律界有识之士不妨深入研究而分析之。上帖时间20090831081916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3VIEW1ID94035682国企改革的两段插曲“学邯钢”和“三大战役”由计划经济转换为市场经济,应该是有过渡阶段的。没有过渡阶段,由前者一下子跳到后者,这不符合客观规律。从计划经济转换为市场经济,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而“学邯钢”和“三大战役”就是其中的过渡阶段,是国企改革中的两段插曲。我有幸经历了这两段插曲中的某些章节或乐段。趁记忆还没有模糊,感受仍然深切,回忆记述如下,供专家学者研究时参考。1996年至1998年,在各个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全国工业企业“学邯钢”,二是机械工业的“三大战役”。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学邯钢”。1996年初,国务院发出通知,批转国家经贸委、冶金部关于邯郸钢铁总厂管理经验的调查报告,在全国掀起了学习邯钢经验的热潮。“邯钢经验”是怎么回事呢简单地说,“邯钢经验”是邯郸钢铁总厂创立的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核心的管理经验,该经验基本做法就是按照市场价格实行“倒推”,以确定每道工序应控制的生产成本,如果超过了就将被“否决”,也就是说这项工作不合格,工资奖金就受到影响。这就是“学邯钢”。再说“三大战役”。1997年机械工业部颁布了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实施办法和机械工业企业管理进步示范工程实施办法。说是为了保障机械工业“产品质量翻身”、“组织结构优化”和“开发能力提高”这“三大战役”的顺利实施,必须大力加强企业管理。所以,拟定了以上两个办法,其规定之繁琐、考核之细、打分之严、就不必细说了。这就是机械行业的“三大战役”。现在想来,这个“学邯钢”和“三大战役”,是当时政府主管工业企业的部门用以指导国有企业“从胜利走向胜利”而开出的药方,是官员们想要挽救国有企业的一次最后的努力。那时候我在中美合资的公司企业管理部门工作。企业管理部门,是从国有企业沿袭下来的编制。有的工厂叫企管科、企管处,有的叫企管部,视企业的规模和级别而定。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由国家有关部委牵头,对各国有企业评定一级企业、二级企业,评上的可以享受某些待遇。在那个年代,各工厂的企管部门在“改造升位,创优升级”中是立了很大功劳的。我所在的公司,其前身是国有企业厂,当然也曾经设立过一个“企管处”。1995年10月1日工厂成为中外合资企业后,企管处就“精减”为企管组了。但国有企业的某些运作方式,仍然能够在企管工作中找到痕迹。在“学邯钢”和“三大战役”时,因为公司的中外双方各占股分50,也属于国有控股企业,因此也必须“学邯钢”、必须开展“三大战役”工作。当时各企业不断地接到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要求认真贯彻邯钢经验,认真开展“三大战役”活动,要成立对口的领导班子,一般都是企业第一把手亲自挂帅,还要成立专门机构,要有计划、有考核、有总结、有经验,把成本层层落实到每道工序、每个职工。我们这个合资企业也不例外,不断收到中方母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机械工业部、省市工业厅(局)关于“学邯钢”和“三大战役”的文件,要求上报材料,每月都要交计划、每季度都要交总结。合资企业里的外方人员对此根本不理解,中方领导人也很为难,因为外方的技术及管理经验以800万美元作价参加合资,合资公司的任务之一就是认真学好外方提供的成熟经验,这是花了800万美元买来的,国家的钱不能白花。外籍总经理根本不过问“学邯钢”和“三大战役”的事,这两项工作也基本无法推动。中方副总经理虽然挂名当上了“学邯钢委员会主任”,同时也成立了“学邯钢办公室”和“三大战役办公室”,其实等于虚设,一些挂名委员根本搞不清楚“学邯钢”和“三大战役”是怎么回事,更别想落实到车间、落实到班组、考核到个人了。凡是上级发下的这方面的文件,领导一律批示请“学邯办”整理上报;请“三大战役办”整理上报。那时候我和另一位“专职人员”真是作难死了。明明没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什么“指标细化、考核到人”等等根本没有做(因为外方管理人员负责抓车间的工作,他们专注于推行美国公司的管理方法,却不知道也不想听“邯钢经验”),但上级部门又要求我们报计划、报总结、交汇报,公司领导也批示了叫我们“整理上报”,我们又怎敢不办现在回想起来那一段时间真不知是怎么熬出来的,其苦难程度与高中生参加高考的“黑色七月”也差不多了。这样的材料又不能瞎编,只好在外方管理经验中硬把一些与成本挂得上边的内容改头换面贴上“学邯钢”的标签,把与产品质量、结构优化、开发能力挂得上边的内容贴上“三大战役”标签,按上级文件的口径加以“改造”。此中真是怎一个难字了得好在那些发文件的“领导部门”也是在糊弄他们的上级,并没有认真审读我们报上去的计划、总结、经验、成绩。两年下来,糟蹋纸张无数,有些打字员累得患上肩周炎。令人头痛的“学邯钢”以及“三大战役”总算应付过去了。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以上就是我经历的两段插曲。有些人认为,国企改革就是改制,就是产权转让。其实,刚开始管理国有企业的政府部门并不想“一卖了之”,他们还不想放弃这块阵地,还不愿意放弃对国有企业的支配权。“学邯钢”和“三大战役”就是计划经济模式的最后一次挣扎。当时,我们公司的上级主管部门派了一位处长到重庆来宣讲“学邯钢”和“三大战役”。有位企业负责人问处长“我们照你宣讲的做了,如果照样亏损,发不了工资,你负不负责”处长说“老呵,你我都是共产党员,你说这种话考虑后果没有”现在此话已经成为笑话。处长再也不敢这样说了。政企不分,用搞政治的方式指挥经济活动,已经永远成为历史了。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改革之路怎么走,仍然在探索,但“学邯钢”和“三大战役”这样的事不会重演了。改革开放已经翻过了新的一页。我想,对于国有企业的弊端,还不能完全归结为企业责任,还不能完全归结为企业管理人员的无能,更不能把责任扣到无辜的企业职工头上。从“学邯钢”和“三大战役”就可以看出某些端倪。发文的政府部门是难辞其咎的。国企弊端的体制根源,可以由此略见一斑。从“学邯钢”和“三大战役”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搞不好,有关部门还是很着急的,他们也想挽回败局。只是,他们想出的“金点子”并没有能够力挽狂澜罢了。现在呢,似乎又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从原先的事无巨细,什么都管,到现在的干脆撒手不管,干脆来个早卖、快卖、贱卖。两相对照,令人感慨。回顾是为了总结,反思是为了前进。这一段插曲,总会有人关注的吧。上帖时间20060111161022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21595723BID2我们工厂曾经是个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假如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我觉得在过去的年代里,有些国有企业似乎就具有这些特征。虽然在目前“国有企业”快要成为一个贬义词了。“国有企业”就意味着低效率、没有竞争、缺乏朝气、保护落后、职工思想守旧干活出工不出力、人浮于事,以及亏损、倒闭、资不抵债,等等等等。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国有企业都是这样。姑且不说居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如电信、银行、电力、天然气、石化、铁路等行业还在生命力极强地生存着,就是已经充分市场化了、处于激烈竞争之中的、普通的国有企业,也有搞得比较好的,并没有彻底“完蛋”。本文对此不作深入讨论,只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一说过去的国有企业也并不都是效率低下、职工思想守旧、缺乏竞争力的。我所在的国有企业,曾一度是个和谐社会,反而是“改制”以后矛盾和纠纷迭出,变得一点也不和谐了,1982年我毕业分配来到重庆一家国有企业,这是生产高速大功率柴油发动机的骨干企业。但当时情况不太好,是重汽行业的亏损企业,每次重汽公司开会,厂长、书记都会受到不点名的批评。厂领导日子不好过,职工日子也不好过。工厂亏损,职工的福利待遇都不行,人心浮动,情绪低落。厂里中层以上干部也都笼罩着悲观失望情绪。我到厂不久,工厂发生一件大事,由于产品质量问题,驻厂军代表要求工厂停产整顿。(因为厂里有军品任务,所以有驻厂军代室)。工厂一下子似乎走到了最低谷,大家都有一种“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那种悲壮的心理。停产整顿不久,工厂领导班子作了调整,一场以扭亏为盈为目标的翻身仗打响了。那时候真是全厂一条心,人人日以继夜,废寝忘食,不计得失,不讲报酬。我至今仍记得那时候职工的精神状态。技术部门职工晚上加班画工装图纸,人人挥汗如雨,重庆的夏天酷暑难当,办公室里像蒸笼似的,那时候没有空调,电风扇吹出的风都是热风。车间里工人更是辛苦,车间气温高达42度以上,基本上没有人叫苦叫累(不排除个别人要叫,所以只能说是“基本上”)。当年的领导干部也比较能起带头作用,只说一件小事。厂领导到北京出差,都是住的青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