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某特大桥连续梁施工监控方案_第1页
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某特大桥连续梁施工监控方案_第2页
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某特大桥连续梁施工监控方案_第3页
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某特大桥连续梁施工监控方案_第4页
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某特大桥连续梁施工监控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某特大桥连续梁施工监控方案目录1工程概况111设计概况112主要技术标准113工程地质条件214气象和水文条件315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32施工监控目的33监控的原则及依据431控制原则432监控方案编制依据533监控方法54监控主要内容741结构施工仿真分析742施工控制有关的基础资料、试验数据的收集743施工过程结构变位、应变和温度观测8431连续梁挠度和横向偏移测点9432钢筋应力测点10433混凝土应力测点11434监测工作中对温度变化影响的考虑125监控实施程序126测量精度1561监测仪器及精度1562监测频率1563实施中的总体要求167组织机构1671机构组成1672各单位分工168监测资料的分析、处理、成果与评价以及信息反馈189监测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措施201工程概况11设计概况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位于华北地区,连接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地处环渤海湾地区的中心地带,该地区是全国经济、技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本工程起讫自北京南DKXXX终于天津站DKXXX,全长118296KM。线路经行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海拔高程400M左右。本段施工里程为DKXXXDKXX,线路全长约694KM,为跨某特大桥(162墩373墩),总共209墩。桥墩均为桩基基础,桩性为摩擦桩,桩径分别为10M、125M、15M,桩长30M至60M不等,矩形桥墩的最大墩高为12M。其中,在本段施工里程内的各桥墩之间共有每联三跨的PC连续梁四联,分别位于198201墩之间(6010060M)、202206墩之间(406440M)、281284墩之间(8012880M)、289292墩之间(406440M)。设计使用年限为正常使用条件下100年,抗震设计按照8度烈度地震设防。12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客运专线;正线数目双线;最小曲线半径5500M,北京枢纽内根据减、加速实际情况确定;最大坡度20;线间距50M;减、加速地段按设计速度确定;牵引种类电力;列车类型动车组;到发线有效长度700M;列车运行控制方式自动控制;行车指挥方式综合调度集中。13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地质报告资料,本次施工区段均在软土、松软土和地震可液化层等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需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拟建场地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地层分别为杂填土,层厚约为110M;21黄褐色粉质粘土,层厚约为310M,硬塑;31灰褐色粉土,层厚约为300M,密实,稍湿;21深灰色粉质粘土,层厚约为250M,软塑;22黄褐色粉质粘土,层厚约为310M,软塑;32黄褐色粉土,层厚约为170M,密实,潮湿;53黄褐色细砂,层厚约为200M,中密,饱和;11浅红色粘土,层厚约为220M,硬塑;1221黄褐色砂质粉土,层厚约为170M;1253黄褐色细砂,层厚约为420M;中密,饱和,含少量细圆砾;1221黄褐色粉质粘土,层厚约为070M;硬塑;1231黄褐色粉土,层厚约为230M,密实,潮湿;1264深褐色中砂,层厚约为100M,硬塑;1231黄褐色粉土,层厚约为100M,密实,潮湿;1221黄褐色粉质粘土,层厚约为500M,硬塑;1212浅红色粘土,层厚约为120M,软塑;1222浅红色粉质粘土,层厚约为340M,可塑;1254深褐色细砂,层厚约为210M,密实,饱和;1212浅红色粘土,层厚约为150M,软塑;1222浅红色粉质粘土,层厚约为280M,硬塑;1232褐黄色粉土,层厚约为220M,密实,潮湿;1212浅红色粘土,层厚约为100M,软塑;1222浅红色粉质粘土,层厚约为200M,软塑;1212浅红色粘土,层厚约为160M,硬塑;1232黄褐色粉土,层厚约为080M,密实,潮湿;1244黄褐色粉砂,层厚约为140M,密实,饱和。1214气象和水文条件本区处于暖温带亚湿润气候大区,按对铁路工程影响的气候分区为温暖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季多风,秋季干爽且冷暖变化明显。历年平均气温135,极端最高气温399,最冷月平均气温21;历年平均降水量5366MM;历年平均风速27M/S,最大风速130M/S,风向NWN,最多风向及频率9SWS、12C,历年大风日数298天;历年最大积雪深度10CM。土壤最大冻结深度07M,标准冻结深度06M。拟建场地内地下水水位差异较大,在不同的断面里程位置,稳定水位深度从2202210M不等。15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总体施工工期为11个月,工期非常紧张。其中现浇连续梁4联12孔,是控制工期的关键性工程。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客运专线的要求,为确保主要承重结构的正常使用寿命能满足100年的要求,主体工程质量必须实现“零缺陷”,并满足高速列车开行安全性和舒适度的要求。桥梁基础采用钻孔桩,墩身采用矩形墩,桥梁跨度40M的梁部结构采用现浇简支箱梁;在分别跨越大羊坊路、东五环路等位置处,采用PC连续梁特殊结构跨越。连续梁施工进度是控制箱梁运、架梁进度的关键环节,需组织多作业面平行施工。桥梁沉降变形控制、现浇连续箱梁施工线形及梁的徐变上拱度控制、冬季施工等问题是桥梁施工的重、难点。由于本工程是采用悬臂灌注法施工,施工中要必须保证合拢前两悬臂端竖向挠度的偏差和主梁轴线的横向偏移不超过容许范围和避免施工中主梁截面出现过大的应力等等,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对结构受力不利,而且可能会使主梁梁底曲线不顺畅,形成永久性缺陷而影响外形美观。2施工监控目的施工监测是施工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监测的目的就是在悬臂施工过程中,通过监测主墩和主梁结构在各个施工阶段的应力和变形来达到及时了解结构实际行为的目的。根据监测所获得的数据,首先确保结构的安全和稳定,其次保证结构的受力合理和线形平顺,为大桥安全、顺利地建成提供技术保障。本次监测控制的目的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观测连续梁在施工过程中的挠度、横向偏移等情况,确保结构的可靠度和安全性,保证桥梁成桥桥面线形及受力状态符合设计要求;2、观测连续梁桥在施工过程中及成桥后主梁截面的应力状况,掌握施工过程箱梁内力,使施工过程中不致产生过大的不合理内力及残余力、裂缝,应对其主要截面进行内力监测。3、通过所获得的连续梁和桥墩在施工各阶段中变形的综合信息,进行施工的日常管理,对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为优化和合理组织施工提供可靠信息,并指导后续施工。3监控的原则及依据31控制原则施工控制主要对成桥目标进行有效控制,修正在施工过程中各种影响成桥目标的参数误差对成桥目标的影响,确保成桥后结构受力和线形满足设计要求。1受力要求反映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受力的因素主要是箱梁的截面内力(或应力)状况。通常起控制作用的是箱梁的上下缘正应力,它们与箱梁截面轴力和弯矩有关,因为轴力的影响较小且变化不大,所以弯矩是箱梁中起控制作用的关键因素。2线形要求线形主要是主梁的中线偏移与标高、桥墩各组成部分的轴线和标高。成桥后(通常是长期变形稳定后)主梁的标高要满足设计标高的要求。3调控手段调整立模标高是主梁线形调整最直接的手段。将参数误差通过立模标高的调整予以修正。进行立模标高调整,须考虑已建梁段的主梁标高及后续梁段的影响。主梁弯矩控制截面可选为各施工梁段的典型截面,主梁标高控制点可选为每施工梁段前端点。4预防参与重大工序与工艺施工方案的审查,消除不必要的人为错误。32监控方案编制依据1、本工程相关的勘察、设计图纸或文件及相关会议的精神;2、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4157号;3、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100021TB1000252005);4、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33监控方法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过程比较复杂,影响参数多。如结构刚度、梁段的重量、施工荷载、砼的收缩徐变、温度和预应力等。求施工控制参数的理论设计值时,都假定这些参数值为理想值。为了消除因设计参数取值的不确切所引起的施工中设计与实际的不一致性,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对这些参数进行识别和预测。对于重大的设计参数误差,提请设计方进行理论设计值的修改,对于常规的参数误差,通过优化进行调整。具体流程见图31。图31施工控制框图前期结构分析计算预告主梁标高施工设计参数误差识别现场数据采集设计参数误差预测立模标高调整分析预告下一梁段立模标高主梁标高、应变、温度、截面尺寸和弹性模量等1设计参数识别通过在典型施工状态下对状态变量(位移和应力应变)实测值与理论值的比较,以及设计参数影响分析,识别出设计参数误差量。2设计参数预测根据已施工梁段设计参数误差量,采用合适的预测方法预测未来梁段的设计参数可能误差量。3优化调整施工控制主要以控制主梁标高和控制截面弯矩为主,优化调整也就以这些因素建立控制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通过设计参数误差对桥梁变形和受力的影响分析。应用优化方法(如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线性规划法等),调整本梁段与未来梁段的立模标高,使成桥状态最大限度地接近理想设计成桥状态,并且保证施工过程中受力安全。4监控主要内容41结构施工仿真分析复核设计计算所确定的成桥状态和施工状态,即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仿真。按照施工和设计所确定的施工工序,以及设计所提供的基本参数,对施工过程进行正装计算,并以正装计算得到的各施工阶段结果,对结构进行倒装计算,以期得到各施工阶段以及成桥状态下更加准确的结构受力和变形等控制数据。主要计算模拟内容包括1使用设计方相同的平面杆系有限元软件(桥梁博士29)对整个结构各施工阶段进行正装平面分析,与设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核实设计提供的各施工阶段及成桥状态下状态变量的理论数据主梁标高及各控制截面应力、应变;2使用空间分析软件MIDAS632,对桥梁结构的各施工阶段及成桥状态通过正装计算,并与平面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软件计算结果的差异,并研究原因,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理论数据,为倒装计算提供依据;3以正装计算结果为基础,使用MIDAS632软件对结构进行空间倒装计算,得到各施工阶段的控制数据理论值梁段立模标高;这些数据与设计单位相互校对,并经业主、监理等确认无误后作为施工控制的理论轨迹。42施工控制有关的基础资料、试验数据的收集1混凝土龄期为3、7、14、28、90天的弹性模量试验以及按规定要求的强度实验。如施工现场改变水泥品种批号或砂石集料及配合比时须另做一套试验;2气候资料晴雨、气温、风向、风速;3实际工期与未来进度安排;4挂篮主要尺寸及支点反力;5其他施工荷载在桥上布置位置与大小。以上数据由相关单位提供,或者协商解决。43施工过程结构变位、应变和温度观测监测测点布置依据及测点数量统计见表41。表41测点布置及监测工程数量表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单位数量连续梁挠度每个悬臂浇筑梁段确保有一组以上(每组5个)连续梁挠度的监测点。个1660连续梁横向偏移每个悬臂浇筑梁段确保有一个以上连续梁横向偏移的监测点。个332连续梁钢筋应力监测每联连续梁桥分别在悬臂根部和跨中截面布置监测断面,其中,每个连续梁支座上方截面布设6个测点,跨中截面截面布设4个测点。个64连续梁混凝土应力监测每联连续梁桥分别在悬臂根部和跨中截面布置监测断面,其中,每个监测断面布设4个测点。个48431连续梁挠度和横向偏移测点连续梁的挠度和横向偏移,是其在施工过程中变形的直接体现,是监测工作的重点。为正确反映桥梁施工的变位,把梁底标高作为施工控制的目标。每节段布置2个变位监测点,从梁底测点经腹板引到桥面,并用红漆标明编号。挂篮定位标高按梁底待浇节段的最前沿横截面上的测点定位,浇完混凝土后,通过测量梁顶预埋的钢筋头的标高与此时对应的梁底标高,建立梁底与梁顶测点的标高关系,这样已浇梁段的梁底标高可通过梁顶标高的测量值反馈出来。每一梁段悬臂端截面梁顶设立5个标高观测点(距离最前端35CM,其中2个点由梁底引出)中间测点主要用于连续梁水平轴线的测量控制。进行挠度观测时,以0和1箱梁顶面水准点作为悬臂浇筑段施工的标高控制点,通过分别测得的其余各悬臂浇筑段水准点相对于标高控制点的高差而得到连续梁在各点的挠度值,最终绘制出当前工况下的连续梁挠度曲线,从而得到连续梁水平轴线实际形态。在测点附近应该设置醒目的标志,警示现场作业人员及机械注意保护,同时加强现场巡视,一旦发现测点遭到破坏立即设法重新补设。连续梁横向偏移测点连续梁挠度测点21012图41连续梁施工线形控制测点布置平面示意图图42连续梁施工线形控制测点布置横断面示意图432钢筋应力测点主梁钢筋应力监测是连续梁桥主梁应力监测的重点之一,测点一般布置在悬臂根部、跨中等应力关键控制截面,以保证能及时反映受监测的连续梁在各阶段的实际应力分布情况。本次在每联连续梁桥的悬臂根部截面(0块上方,负弯矩最大)和跨中截面(正弯矩最大)分别布置监测断面,本工程中共有一联三跨式连续梁桥四联,故共有悬臂根部监测断面8组,跨中监测断面4组,其中,每个连续梁悬臂根部截面布设6个测点,跨中截面布设4个测点,总共合计64个钢筋应力测点。不同监测断面下,测点布置示意图可见图43。(每个断面4个)跨中断面悬臂根部断面钢筋应力测点(每个断面6个)图43连续梁钢筋应力测点布置示意图测点采用预埋钢筋计,需在施工单位配合下进行布设。在布设过程中,首先确定钢筋应力测点位置所对应的主筋的位置,然后从中切断一定的长度,将钢筋计焊接在相应位置。支撑架设过程以及后续的测量阶段,都必须始终注意切实保护好引线。测点布设完毕后把导线引出,将其绕在施工护栏上予以固定,并在该处设置醒目的标志,以免被现场的人员和机械作业时所破坏。433混凝土应力测点主梁混凝土应力监测也是连续梁桥主梁应力监测的重要方面。本次施工监测中混凝土应力监测断面选择在与钢筋应力相同的位置(布置在悬臂根部和跨中),便于和钢筋应力监测结果相互校验和参照分析。每个监测断面(包括悬臂根部和跨中)均布置4个测点,便于相互检验。因此,总共12个监测断面,合计48个测点。单个监测断面的测点布置示意图可见图44。混凝土应力测点图44连续梁混凝土测点布置示意图测点采用混凝土表面应变计。布设测点时,根据具体的工程需要,当混凝土达到所要求的相应强度,在指定位置固定表面应变计。与钢筋应力测点类似,混凝土应力测点在布设和后续的监测阶段,都必须始终注意切实保护好引线。设置醒目的标志,以免被现场的人员和机械作业时所破坏。主梁应力监测采用的仪器主要是钢弦式钢筋计和混凝土表面应变计以及VW1型频率接收仪。进行钢筋应力监测时,将频率接收仪和钢筋计的引线相连接,根据每次所测得的各测点电信号频率,可依据各钢筋计的应力频率标定曲线来直接换算出相应的应力值;监测混凝土应力时,先得到表面应变,再根据应力应变关系转化出混凝土应力。最后可绘制主梁应力随连续梁施工工况的变化曲线,供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参考。434监测工作中对温度变化影响的考虑温度变化包括季节温度变化和日照温度变化两个部分。在季节温度变化和日照温度变化两种因素中,日照温度变化最为复杂,尤其是日照作用会引起主梁顶、底板的温度差,使主梁发生挠曲,同时,也会引起墩身两侧的温度差,使墩身产生偏移。季节温差对主梁挠度的影响比较筒单,由于其变化的均匀性,既不会使主梁发生挠曲,也不会使墩发生偏转。季节温差可采集各节段在各施工阶段的温度,输入计算机中,分析其对挠度产生的影响。在这方面,首先要抓好施工工序和工艺关。采取有效措施,把内外温差降下来,把温度的影响降为最低。在监测过程中,要及时记录当时的温度,以供数据分析参考。此外,测量尽量在固定的稳定温度场进行,一般定在600左右,同时选取相同的监测时间,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温度对监测结果的影响。若有必要,混凝土中温度测试选用NTC型直径4MM的热敏电阻,使用读数精度达5位100点全自动温度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在欲测定的主梁截面预埋温度元件,以测量其内部的温度场分布,分析掌握其对结构内力的影响。5监控实施程序51基础施工阶段1、预防措施A、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控制点在施工坐标中的计算值,确保其正确无误;B、定期对控制网中的关键观测点进行复测,确保其可靠性。2、几何测量操作A、宏观控制对每一个墩的理论位置进行测量,确保全桥宏观几何尺寸;B、水平标高控制对每一墩的承台标高、墩顶标高进行测量,确保其到达设计值。3、组织安排成立以监控、监理、施工三方的联合测量小组,三方同时到位,测量结果三方认可后签字,由监控方和施工方分别计算一致后交施工单位,在下一施工阶段采用。4、主墩关键部位混凝土应力测量对称施工可能发生不平衡力矩时,随时监测主桥主墩临时锚固区域布设的应变测点,以监测施工时产生的不平衡力矩对临时锚固点的影响,确保安全。52挂篮施工在悬臂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挂篮体系的变形不可忽视。挂篮体系的变形一般由挂篮体系在混凝土重量作用下的弹性变形及挂篮系统各连接杆件因松动而引起的几何变形组成的。要求对挂篮实施预压,得出挂篮在模拟荷载作用下,从加载到卸载的过程挂篮体系的弹性变形和几何变形,求出挂篮变形与荷载关系曲线。为确定梁段施工预抛高提供参考依据。为避免挂篮体系的几何变形难以预测,要求施工单位在挂篮定位时紧固挂蓝。53主梁施工阶段主梁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较为繁杂,主梁施工过程中,主要对其标高、截面应力(应变)及温度进行施工监控。1、组织安排继续采用由监控、监理、施工三方组成的联合测量小组,操作方式同上。2、时间尽量在固定的稳定温度场进行,一般定在600左右,也可由监理根据工作需要、当时天气状况(如阴天)确定测量时间。3、具体操作细则和阶段1、挂篮到位、立模施工方按施工控制指令表中的立模标高进行挂篮定位,然后通知监理和监控方检测其标高值,本工况测试内容为主梁标高前端5个梁段(包括挂篮上的测点,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多)要求A、必须确保空挂篮处于正常施工阶段,其上不能有任何堆积物等临时荷载;B、检测时间应避开局部温差影响,在规定的标准时段内检测;C、立模标高误差5MM。2、浇筑箱梁混凝土后,纵向预应力钢束张拉前;本工况测试内容主梁标高前5个梁段(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多)要求控制好混凝土数量,标高误差在3CM以内。3、主梁预应力张拉完毕本工况测试内容A、主梁标高前5个梁段(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多)B、控制截面应力、应变要求标高误差在3CM以内;避免温度影响;应力、应变符合预定规律。54合拢段施工阶段合拢段施工是全桥的关键阶段,需对其进行严格的监控,主要内容为主梁的标高和控制截面的应力应变变化,拟分以下六种工况1、临时支承约束解除后;2、劲性骨架焊接前、浇筑混凝土前;3、劲性骨架焊接前、浇筑混凝土后;4、张拉部分的预应力钢束后;5、劲性骨架解除后;6、张拉完所有预应力钢束后。55阶段施工控制验收在主梁施工一段后,监控单位即汇总前一阶段的成果,进行小结,作出简评,并将这些内容上报,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出下一阶段的采用值,下达下一阶段的指令。6测量精度61监测仪器及精度1J2型光学经纬仪1台,测量精度2,最小读数1。水平角按两测回施测,测回互差8。若布设导线控制网则按二级导线要求实施。2DINI12电子水准仪,测量精度001MM。水准测量按二级水准施测,两次读数差05MM,两次高差较差07MM。测量路线按实际情况可取闭合或附合水准。3CH800892型铟钢尺;4小钢尺测钎、测绳、尺垫等。5JDEBJ1型振弦式应变计,分辨力002FS,综合误差10FS。6GJJ10型振弦式钢筋计。62监测频率各项目的监测频率按以下原则进行悬浇梁段的挠度和横向偏移观测箱梁每一节段悬臂施工过程中,应进行至少以下3个工况的挠度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挂篮就位立模板及浇筑箱梁混凝土前;浇筑箱梁混凝土后,纵向预应力钢束张拉前;纵向预应力钢束张拉后;合拢段的高程观测应按6种工况进行实测临时支承约束解除后;劲性骨架焊接前、浇筑混凝土前;劲性骨架焊接前、浇筑混凝土后;张拉部分的预应力钢束后;劲性骨架解除后;张拉完所有预应力钢束后。主梁应力观测施工前完成相关测点的埋设,并至少测量两次初值。在梁体施工期间每天至少测试一次;在梁体施工完毕后四周内每2天测试一次;在梁体施工完毕后四周后若沉降变形已经稳定则不再继续跟踪监测;具体实施时应该针对现场的施工步骤和工况,但遇到突发紧急的异常情况,必须加密观测频率。63实施中的总体要求1严格控制施工临时荷载。材料堆放要求定点、定量;2测量工作由施工、监理平行进行,以便于在现场及时校对,同时由施工、监理和监控3方会同确认;3所有观测记录须注明工况(施工状态)、日期、时间、天气、气温、桥面特殊施工荷载和其他突变因素;4每一施工工况完成后,由有关方进行测试,确认测量结果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况的施工;5主梁挂篮立模前后的测试工作必须回避日照温差的影响;6控制指令表经有关方签认后方可执行,才能进行下一梁段的施工。7组织机构71机构组成施工控制是个高难度的但不是孤立的施工技术问题,它涉及业主、设计、监理、监控、施工等单位的工作。为做好本桥的监控工作,建议在组织形式上分两个层次开展施工控制工作,即设立施工控制领导小组与施工控制办公室。重大技术问题由领导小组讨论决定,具体工作由施工控制办公室实施,指令通过监理发出。施工监控领导小组监控方负责人、监理方负责人、施工方项目经理、设计代表及本标段业主负责人。72各单位分工1业主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工作,及时召集主梁施工控制会议。2设计单位(1)提供结构计算数据文件、图纸、结构最终内力状态和线形。A成桥状态下的主梁和桥墩控制截面内力和应力;B成桥线形要求;C考虑施工过程的主梁累计挠度。(2)会签控制小组发布的控制指令表。(3)讨论决定重大设计修改,负责变更设计后各种验算。3施工单位(1)施工组织设计与进度安排,如有变更原定施工方案应及早提出。(2)挂篮挠度计算与试验。(3)混凝土弹性模量试验。(4)桥面施工荷载调查与控制。(5)负责测试元件的现场保护,并为监控单位提供现场测试的便利条件。(6)主梁的位移测试,测试结果在每一梁段完成后及时汇交施工控制工作办公室。4监理单位(1)签发施工控制指令。(2)监测主梁标高。(3)提供主梁断面尺寸测量结果。(4)每一梁段完成后将有关监测结果及时汇总给施工控制工作办公室。5监控单位(1)拟定施工控制方案。(2)施工过程结构变位、应力、应变和温度观测。(3)识别设计参数误差,并进行有效预测。(4)优化调整分析。(5)预告下阶段挂篮立模标高。(6)发生重大修改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并会同设计单位提出调整方案。(7)主桥竣工后两个月内提交施工控制与监测成果报告。人员组成见表71。表71监控单位主要参加人员基本情况姓名年龄职称、学历主要工作43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协助结构分析。51理论指导及协调35负责结构分析、施工监控指令填写。27技术负责人负责结构分析、突发事件处理。26技术人员负责数据处理24技术人员负责测量工作21测工21测工8监测资料的分析、处理、成果与评价以及信息反馈施工中,根据工程进展情况,按照监测设计图,及时埋设监测测点和元器件,并按规定测试频率进行测试,取得各种监测资料后,及时进行处理,排除仪器、读数等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剔除和识别各种粗大、偶然和系统误差,避免漏测和错测,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采用计算机进行监控量测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定性分析工作。1数据整理把原始数据通过一定的方法,如按大小的排序用频率分布的形式把一组数据分布情况显示出来,进行数据的数字特征值计算,确定数据取舍。2插值法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函数近似的方法,求得符合测量规律而又未实测到的数据。3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监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图81时态散点示意图寻找一种能够较好反映监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