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_第1页
武汉市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_第2页
武汉市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_第3页
武汉市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_第4页
武汉市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1、武汉市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李燕萍陈建安12、产学研联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机理及对策研究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温兴琦叶睿3、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更替与高校科研发展规划的优化江汉大学肖引4、湖北省磷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讨武汉工程大学郭嘉池汝安舒滔李先福()5、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湖北经济学院张奋勤许传华6、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湖北师范学院产学研合作工作汇报湖北师范学院科研处7、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荆楚理工学院8、中药专业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9、高职护理专业“循环教学、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杨珍杰10、湖北职院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万由祥孔新舟毛颖善11、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探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杨运秀杨桂荣12、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提高顶岗实习质量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毛颖善13、校企同行建专业产学融通育人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张勇14、基于深度融合的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讨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蔡泽寰李祥富15、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高技能激光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张红卫16、对顶岗实习协议的法律探析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张卫国游金梅17、联想阳光服务校企合作试验班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刘宗旭18、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共建、共管、共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TTEP项目成功模式探寻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上官兵19、严格过程管理,推行“四管”制度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熊文林陈方晔游金梅田文20、实现校企合作双赢局面的探索与实践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甘齐顺刘祖强庞璐21、我国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湖北财税职业学院马正星殷隽22、工学结合推进职业院校合作教育新发展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李伟彭化章23、共享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王超24、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毛高波汤德强张友兵25、产学研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理论分析长江大学大学发展研究院黄义武王祖林26、产学研合作对高等教育质量影响的调查与分析高教学会产学研专委会长江大学武汉理工大学()27、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特点与模式研究2009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峰会综述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刘昌明王祖林28、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探究长江大学大学发展研究院徐金燕夏立芹29、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的现状调查与分析长江大学大学发展研究院吴淑娟薛振伟30、构建有效合作机制,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入开展长江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的探索实践长江大学大学发展研究院吴淑娟31、发达国家合作教育发展趋势研究长江大学大学发展研究院于利萍李凯32、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影响要素分析长江大学大学发展研究院高峰33、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特点与启示长江大学大学发展研究院杨军利34、国外典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人才培养功效分析长江大学大学发展研究院何曼35、创建以专业实体化公司为特征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万由祥36、新闻专业合作教育“4X4模式”初探长江大学新闻系邹火明37、校企合作企业在独立学院办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吴爱军张斌武汉市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李燕萍陈建安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武汉430072摘要本文以武汉科技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武汉市在20042008年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出了促进武汉市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关键词科技发展十一五期间成就不足一、“十一五”期间武汉市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十一五”期间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湖北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发展阶段,同时还是武汉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战略发展期和以科技振兴经济,以创新谋求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武汉市科技体系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很大成就,例如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1、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从科技活动经费的来源看,20022008年期间,武汉市科技活动经费逐年增加,其中,自筹科研活动经费增长速度最快,政府投入的科研活动经费增长平缓,其比重始终处于30左右(见表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武汉地区的政府RONEACHSCOREANDTOTAL,EACHP005)。(二)方法1、教学内容选取护理技巧课程中的第六章患者生活需要的护理为教学内容,包括口腔护理、压疮的预防及护理、床上擦浴、头发护理、会阴部护理、为卧床换患者更换床单六项操作,教学时数为18学时。2、教学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由同一教师授课,各组具体方法如下。(1)实验组实施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具体方法是按教学计划安排,由任课老师带实验组学生到实习地点实施现场教学,示教后将试验组的学生按自愿组合原则分为6人一组,每组安排一名临床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操作,学生课余时间到实习地点由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操作,掌握操作技能后,课余时间可在实习场所当义工。(2)对照组按教学计划进行,理论课在教室完成,训练课按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即教师示教、学生回示、然后学生练习。课余时间学生可到护理实训室由实验老师指导练习。三)效果评价教学效果评价。两组学生分别用18学时学完上述内容后,由三名教师组成考核组,学生以抽签方式抽考上述操作,以本院自编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为依据,实行百分制计分。内容包括操作前对患者的评估、操作中的指导与解释、爱伤观念、操作准确与完整性和完成操作时间,并分别赋予5分、10分、10分、70分、5分,总分为100分。学生对教学方法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表,调查学生对教学方法评价情况。评价表内容包括认识到生活护理的重要性、爱伤观念、学习兴趣、沟通交流等8项因子。其中每项因子设肯定、不确定、否定3级,分别赋值3分、2分、1分,该评价表CRONBACHS为085,具有较好的信度。共发出评价表85份,回收有效问卷8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四)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T检验。二、结果(一)两组学生操作考核成绩比较两组学生操作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从表1可见,两组学生在操作准确与完整性和完成操作的时间比较,均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其它各项成绩及总分比较,均P2”的效应。一是培养在业界具有较大影响、能把握专业改革方向的专业带头人。二是每学年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工作,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三是从行业企业引进中青年专家和技术骨干充实教师队伍。四是聘请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行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优化的专兼职教师结构。五是建设“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聘请知名专家担当此任,引领教学改革,激发团队活力。四创新了“三型五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按照“生产型、开放型、共享型”(三型)和“产权股份化、环境职场化、设备生产化、功能多样化、管理开放化”(五化)的原则,校企携手共同建成了融教学、培训、生产、职业鉴定、项目研发与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具备较强的生产性实训功能的广告传媒技术实训基地。校企合作进一步提高教学与工作体系、工作过程的关联度,研究新技术、开发新课程、传播新技能,为社会、行业、企业提供广泛、及时、实用、超前的服务项目,以经得起产业结构和市场调整的考验2。初步形成了技术水平领先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图2所示)。一是以提高生产性实训能力为主,完善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采取“学校自建与企业共建、建在校内”方式,先后投入239万元为校内专业实训室添置仪器设备,使教学资源进一步优化,并提高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二是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促进专业股份制企业上档升级,增强教学实训功能。采取“市场化、股份制、建在社会”模式,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则,学校与企业共同投资220万元(其中学校出资45万元,引进175引进万元),创办了产学研结合型企业富通广告公司和恒益印务公司等促进专业建设实体化。三是以发挥顶岗实习功能为主,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采取“校企合作、建在企业”的方式,不断加大校企在人力、智力、资源等方面的融合度、共享度,建成了一批校企深度融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了生产资源与教学资源的对接互融,将半年以上顶岗实习落到实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总体架构图三、教学改革的创新与特色一依托专业,创办企业,创建了“校企同行、产学融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校企同行”指学校与企业携手共进、共建共享。经营围绕市场转,功能围绕人才转(功能靠人才发挥、功能为人才能力培养服务),生产、教学一起转,在产学结合过程中完成核心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与人才培养。“产学融通”指生产与教学结合,即生产及生产过程与教学及教学进程融会贯通,二者基于人才培养形成同步交融、共建共享的运行平台。“校企同行、产学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公司”为人才培养平台,注重学习与工作的一致性,进一步优化了职业型、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功能。“校企同行、产学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整合校企双方人力资源、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此实现优势互补、互融共享、互利多赢。二对接职业,优化结构,重构了“艺术技术”工学一体化综合实践的课程体系一是课程体系构建实现了“双证融通”。即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教学活动涵盖高职学历教育与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培训双重领域。二是课程组织融通了“三个环节”。即校内实训、校外实习、顶岗实习相互衔接构成整体。三是课程评价注重了“三个结合”。即坚持学校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做好教学引导与评价。“艺术技术”工学一体化综合实践的课程体系创新之处体现在,突出该专业“艺术技术”跨界型的课程特征,按工作项目重构课程内容、按工作流程重组课程结构、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注重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互渗互融,以实现工作及工作过程与教学及教学过程的对接。三任务导向,“训赛结合”,探索出生产性实训的新途径突出高职教育的教与学、学与用的关系,以任务为导向,采取“训赛结合”的方式落实生产性实训教学3。其一,“训赛结合”的内涵。“训”是指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以生产性实习为主开展的职业能力实践训练;“赛”主要指设计竞赛或具有竞技性的真实项目训练。其二,“训赛结合”的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依托开发实训项目,其途径有四一是由合作企业提供的工作任务或课题;二是由任课教师或学生个人自主地在社会上寻求设计项目;三是社会上的设计业务投标项目;四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专业作品展览和技能竞赛等。其三,“训赛结合”的运行。以“专业公司”为平台,建立“需求导向、任务驱动、项目推进、小组作业”的动态运行机制,每个项目成立相应的项目小组(或工程部),由相关的专业骨干教师和学生组成,真正做到师生身份员工化、教学环境职场化、教学活动职业化,使团队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承担责任,展示才智,脱颖而出。其四,“训赛结合”的成效。从市场找课题,与区域内知名企业进行项目合作与技术研发。主要开展了孝感剪纸等的传统文化发掘与市场化;孝感麻糖、孝感米酒等产品的系列包装整体设计;孝感商业银行、湖北汉鑫源真空电子科技公司等企业VI系统设计与形象推广等服务等,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本专业的社会服务和辐射功能。“训赛结合”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生产性实训衔接校内与校外资源、沟通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促进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四、教学改革的成效一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社会、企业的高度认可学生多次参加全国、省级设计技能大赛并获奖励80余项。如2006年李玲娜同学设计的扎染作品获第二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铜奖;张集思同学设计的瑞贝卡工作室设计获得2007年全国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毕业设计铜奖。教育教学中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近三年本专业及专业群平均首次就业率均在94以上,创业典型成批涌现。如周平同学创建了武汉景泓广告公司并担任服饰商汇广告媒体运营总监等。2007年12月成波海等同学的创业事迹参加了湖北省首届大学生创业成果巡回展。2009年3月陈勤奋、邓东英等同学的创业事例收录入全国“高职院校服务就业、促进就业工作会议”就业创业案例集。二教学团队成员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本专业教师每年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培训23期,技术讲座34场。吕唯平等老师的10余项设计成果已转化生产并投放市场。近三年参股企业产值达640多万元。培训学员、行业技术人员1170人次。举办的“2007年中外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论坛”等活动影响广泛被录入中国职业教育大事记。充分发挥了专业的社会服务和辐射功能。三加强科研教研,产生了一批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专业教师参与并承担了省级教学研究项目4项、学院项目2项、横向课题3个。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双证书”课程体系改革与教材改革解决方案的研究成果经过专家鉴定,“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达到了国内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高职教育领先水平”。近几年专业教师发表科研教研论文70余篇、设计作品60余件,获奖30余项。本专业与行业企业已共同开发并出版了专业教材6部,初步形成高职教材特色,其中广告创意训练教程、印刷概论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广告创意课程被评为2004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和湖北省精品课程。2005年10月创业教育与高职学生就业研究项目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广告传媒技术基地批准为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08年4月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获湖北省首批“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2008年6月广告传媒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首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2009年1月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被确定为湖北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参考文献1中新网文化产业发展六年创新是突破口EB/OLHTTP/WWWCHINAPTCCOMCN/HTML/REPORT_NEWS/200610167213856HTML200610162霍丽娟高职院校如何实现社会服务功能N光明日报,20087233张勇论“训赛结合”项目教学与艺术设计职业能力培养C潘云鹤等2007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666668(本文发表于工学结合与艺术设计教育,2009年1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基于深度融合的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讨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蔡泽寰李祥富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校企合作没有建立长效机制,至今合作状况不很理想,因此,只有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政策保障机制、市场导向的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互惠共赢的校企共担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并持久开展。关键词校企合作;政策保障;利益驱动;人才培养在前不久召开的2010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在校企合作。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育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有很多内容,其核心就是推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实行校企合作。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状况到底咋样弱在哪里如何推进我们认为建立校企之间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校企合作的重要工作。一、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诉求。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校企合作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校企合作的动作是“雷声大、雨点小”。学校“一头热”的状况仍然普遍存在,学校合作的意愿普遍比较强烈,但绝大多数企业明显缺乏热情,校企合作实质性进展比较缓慢,校企合作“叫得响、落不实”。2、合作育人的过程是“协作多、融入少”。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程度不高依然具有普遍性,校企合作普遍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特别在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校企有机互动匮乏,校企共育人才还处在初期阶段。3、顶岗实习的开展是“对口少、监控弱”。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政策的引导下,顶岗实习在高职院校均有不同程度地开展,但多数顶岗实习工种比较单一,技术含量不高,不能做到多工种轮换实训;顶岗实习的内容与培养目标要求不相符合,顶岗实效性不强,还存在不同程度变相为低层次劳动力使用的情况;学校对顶岗实习的管理还比较薄弱,方法简单,过程监控性不强。4、政府职能的发挥是“位不准、发不佳”。经济体制转型后,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角色定位不明确,组织、协调和管理职能发挥不到位,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既缺乏相关的激励政策,也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5、高职院校的服务是“能力弱、行动缓”。高职院校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仍比较淡薄,行动不积极,加之学校自身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有限,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普遍缺乏动力。校企合作之所以存在存在以上问题,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校企之间缺乏建立一种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这种机制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保障,更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一)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政策保障机制。校企合作实际上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一种涉及不同社会与经济主体之间的社会合作,单靠学校一方主动出击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也很难保证校企合作的长效性。需要政府宏观调控,需要公共政策的引导和公共财政的支持。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和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告诉我们,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的原则。没有政府的参与,校企合作很难有长效保障,这是推进校企持久深度合作的必然选择。在目前校企合作状态下,政府应当在资助、评估和协调三个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运用政策手段和经济杠杆调动各方,特别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一是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协调有关部门抓紧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落实相关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的具体措施,调动学校、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使校企合作制度化。同时,对未按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或不遵守合作协议的企业,要有相应的制约措施和解决办法。二是出台规范校企合作的文件。制定规范校企合作管理的文件、协议文本等,指导学校与合作企业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规范合作行为,保证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表彰鼓励先进单位。三是强化统筹校企合作的功能。牵头成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建立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协调推动的工作机制,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制定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规划,加强信息引导和服务,搭建好示范性学校与知名企业合作对接的平台。(二)建立市场导向的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其决策的基础是获得收益,企业是否参与职业教育,如何配置教育资源,主要基于市场的需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政府很难改变企业的特征和企业面临的机会成本来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因此,要保证校企合作能够持久开展下去,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激发企业内在的原动力,促进其自主参与职业教育。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所获得的利益诉求看,高职院校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以提供企业优秀人才为着力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一是进一步深化“三对接一贯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规格与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吻合度;二是积极推进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型课程改革,力求提高专业课程与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的结合度;三是不断完善“练岗、轮岗、顶岗”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四是认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科技发明比赛、创业设计大赛”三大创新竞赛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改革与创新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近3年来,学院在省及国家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中活动获得116个奖项;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步上升,初次就业率平均达到92以上,学生创业人数不断增加,2009年学生自主创业人数达到应届毕业生的35以上。(2)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切入点,加快提升教师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对企业的服务力。一是加强组织指导,成立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和产学研创新团队,重点资助和培育应用前景较好的项目和技术创新团队,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和成效明显的特种植物应用技术研究等10余个院级科研团队;二是各系(院)根据自身专业特点,选择数家企业单位作为技术合作挂钩单位,通过技术咨询服务、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及推广、调整优化工艺结构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三是依托合作单位,在服务过程中寻找科研内容,在生产一线中捕捉项目难题,联合申报科技项目和实验开发中心,解决企业技术中遇到的困难;四是成立专利技术孵化中心,为专利发明前期研制、实验、申报和应用推广提供全程跟踪服务。近3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厅市级以上科研课题96项,与企业横向合作开发项目12项,发明专利12项,实现技术推广与成果转让6项,获各类科研、技术成果奖励30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3)以扩大企业社会影响为出发点,深入挖掘学院的潜在服务能力,增强对企业的贡献力。除了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之外,学校还应该站在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上,充分挖掘社会服务的潜能,扩大企业服务的范围,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利益。一是联合知名企业,开辟企业信息更新宣传栏,举办企业产品技术、企业文化等专题讲座,通过学生使企业的产品、技术信息迅速传播,为企业打造社会宣传效应;二是与企业联合举办企业冠名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直接宣传企业和相应产品;三是在社会实践教育环节中增设企业产品营销内容,组织学生共同组成专业团队推广企业产品,为企业获取直接利益;四是在对外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中,邀请合作企业共同出席,展示企业相关信息和校企合作业绩,扩大企业社会影响;五是通过学院网络媒体和校企合作网站,积极宣传企业文化及企业信息,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六是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政策的条件下,学校优先购买合作单位的产品,将学校的工程项目优先安排合作单位,为企业增加直接利益。(4)以提升学院综合实力为重心,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对企业的影响力。一是根据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办出专业特色。到目前为止,学院已经建成省级重点和示范专业5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院级重点和特色专业15个。二是加强院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通过组建校级、系级和课程组三级课程开发与建设团队,分层指导,逐级带动,全员参与,校企共建优质核心课程。近200名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了90余门课程标准的开发,已经建成4门国家精品课程,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5门,19门省级精品课程,94门院级精品课程。三是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能力为重点,培养高水平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着力建设结构型双师教学团队。从企业聘请楚天技能名师3名,技术骨干230多名,国家教学名师1个,享受国家、省、市政府专家津贴教师3名,副高以上教师320多名,其中正教授教师36名;省级教学团队3个,院级教学团队5个。四是加大资金投入,采取多种模式、多途径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成28个校内实训中心,7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国家实训基地,4个省级实训基地;20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50个示范性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学院综合实力的提升,有力改善了校企关系,特别是与知名企业的合作关系,为校企深度持久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三)建立互惠共赢的校企共担人才培养机制(1)建立校企双向兼职制度。一是学校有组织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实质性地参与企业兼职,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与技术攻关,和企业一起进行产品开发和营销策划,不间断地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为企业创造直接价值和经济利益,这是校企能否深度与持久有效合作的重要基础。二是学校有计划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能手担任系主任(院长)和实践教师共同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从参与专业建设、制定职业岗位标准、开发实践训练课程、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承担实践技能课教学、指导学生实践性训练等全方位开展,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学校从经费、培训、管理、服务等方面建立有效机制。(2)实施校企双向培训计划。一是学校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及时主动为企业员工和中层干部开展技术培训、知识水平和素质提升,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改造与干部管理能力提升问题。二是有组织有计划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在企业能工巧匠的指导下,进行充分地顶岗实践锻炼和技术培训,尽快提升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实践能力。(3)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是充分利用学校拥有的学生人力资源,企业拥有的技术及设备资源,实施有效结合,在企业地域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既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规模,为企业创造生产价值,也为学生参与实际生产,培养实用技能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厂校合作,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技术、设备、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原材料来自企业,实训项目按照企业要求进行设计,产品盈利由校企共享,学校的主要受益体现在为学生提供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4)柔性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既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还要适应企业生产,提前了解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状况,并且按照企业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实行“分段轮换、交替穿插、半工半读”的柔性顶岗实习。柔性顶岗实习中,按照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对学生进行分组,实现企业顶岗实习和学校理论教学轮换性,最终达到“企业用人不间断,学校教育不中断,实习教学不冲突”。同时,柔性分段顶岗实习措施还可以有效解决传统集中顶岗实习工种过于单一问题,能够实现学生多工种分期轮换,增强实践技能综合锻炼的实效性,最终达到校企互动、工学交替。(5)灵活实施人才订单培养。实施订单培养,学校可以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制定专门教学计划,为企业需求人才“量身”订做,学生毕业后进入相应企业实现就业,从而实现校企双赢。但订单培养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主要是企业用人需求的周期性较短与学校人才培养三年的较长周期之间矛盾;此外,订单培养学生针对性强,也增大了其在其他企业就业的难度。解决的办法,一是培养周期适当灵活,不能太长,可以中期、长期、短期相结合,二是教学内容适度宽泛,不能过专。如第一年进行常规专业教学,第二学年开始技术针对培养,第三学年进入订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下,高职教育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但是随着我国学龄人口的减少和高等教育的大力普及,高等职业教育又将面临社会的选择。在这个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转型阶段,高职院校只有抓住历史机遇,顺应政策导向,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样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参考文献1张亚军,徐亚娜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述评J职教论坛,2008,(36)472邓志辉,王兆奇,赵明威高等职业教育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411153虞璐,楼世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31012作者简介1、蔡泽寰(1958)男,湖北武汉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网学术组组长、湖北省产学研合作教育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示范院校建设研究会副会长、襄樊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2、李祥富(1964)男,湖北随州人。中国商业会计学会高职高专部副主任、湖北省产学研合作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工作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高技能激光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张红卫随着光电子信息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激光产业升级已经提上了日程,作为配套光电子信息应用技术的先进装备制造新兴产业,其科技含量高,现在国产激光产业已经走上高速发展的道路,国家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我国激光产业的主力军,开发区内有几千家光电子信息企业,其中企业包括国内技术规模领先的武汉楚天激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楚天激光)、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工激光)、武汉大族金石凯激光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族激光)等几十家激光加工和设备制造等企业,需要大量的具有光机电、激光技术专业素养高、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我院在进行市场产业调研和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处“武汉中国光谷”的区位优势,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途径,用人才订单培养作为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载体,积极开展与激光产业的企业进行校企联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2004年以来,我院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激光产业人才需求对接教学专业设置,设立“光电子与通信工程系”,其中开设了“光电子技术”、“激光加工技术”、“通信技术”等专业,同时密切与有关光电子与激光企业,如楚天激光、华工激光、大族激光等进行产学研教育合作,签订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及专业人才订单培养协议。2008年,为了进一步适应激光产业生产和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会同合作企业,以师资队伍、实训设施、课程体系和教学实施等共享共建为基础,反复共同交流研讨,完成了增设“光机电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经省教育厅组织教育和企业的专家论证,获得批准开办。迄今为止,有关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激光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已经完成了三届“楚天激光班”和一届“大族激光班”,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一大批高技能专门人才。一、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基本概况我院是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综合性高等职业学院,是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被国家六部委确定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被信息产业部授予“IT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定点院校”。学院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开放型、就业型高职的发展目标,坚持“借助社会力量办学、按照企业需求育人”的办学方向,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着力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院位于“武汉中国光谷”(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占地12024亩,在校学生近14000人,现代科技气息浓郁,教学生活设施齐全,实习实训设施完善。新校总投资5亿余元,学院固定资产总值73亿余元,建筑面积36万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教学用计算机近5000台。学院在编教职工815人,其中教师499人,教师中拥有高级职称的206人,“双师”型教师2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7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8人。学院还大量聘请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学院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化工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等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双证教育,不断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应届毕业生双证获取率在90以上。与240余家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100余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职业规划和创业指导,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二、我院激光技术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历程在校企双方主要领导大力倡导和支持下,由学院派专业系部人员到楚天激光、华工激光等企业进行了现场考察学习,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并同激光企业交流激光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生管理工作。经过充分研讨,校企双方都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员参与人才联合培养,促成了激光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合同及专业人才订单培养协议的签订。以“楚天激光订单培养班”为例,首先校企双方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协议指导下,学院与楚天激光建立了合作教育联系会议制度,以确定学生选拔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计划实施、师资协作教研、科研项目等细节内容,并由专业教师与楚天激光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组织实施方法,然后根据计划,组织同学报名参加“楚天激光班”选拔考试,再对选拔考试优秀者面试,最终确定了具体的名单。专业人才订单培养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思路。学院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在教学中企业承担了激光设备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专门行文向工程技术人员下达教学任务,督促做好授课准备。企业技术人员采取分模块讲解和参与实训等形式,发挥各自优势。学生在大三上学期后半段开始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实习,并有意向地增加专门针对企业产品及技术服务领域的核心课程,由学校承担校内教学任务,由企业承担现场教学任务,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三、我院激光技术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效果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高职激光技术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包括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课题和技术研发等相关内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及其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既改变了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原有的“学院教育”模式,加快了专业建设步伐,深化了教学改革,促进了高职教师“双师”素质的加速提高,同时以人才培养订单教育为载体,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教师到企业实习、工学结合、共同组建技术应用中心等方式进行具体的实践。(一)落实了高职培养目标,促进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高职教育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明晰了学业与就业融通、专业与产业贴合、教研与科研共促、育人与用人双赢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形成了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四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段,以通识教育为主,兼顾基本理论(1年);第二段,以技术基础为主,兼顾就业文化(半年);第三段,以技术基本技能为主,兼顾企业文化(半年);第四段,以专业理论与技能为主,采用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交替(1年)。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一是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企业生产实际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专业教学设置“教学做一体”的课程,即在同一个时段设置课程中,在学校完成教学和在企业完成协调统一,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二是结合实践教学环节,推动校企联合职业资格鉴定,在订单教育过程中,校企合作举行职业资格鉴定,提高职业技能证书的含金量。“订单班”学生90以上拿到了激光设备装调工中、高级证书,其中有多位企业高工和技术能手参与了对学生的技能培训。三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实现对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能够让实训基地实训项目更加贴近真实生产过程,实训环境贴近生产环境。(二)采用了校企组合新模式,在校内共建实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研发基地通过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与武汉楚天激光(集团)公司进行了厂校合作,采用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基础条件,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于2009年7月,共建“高功率激光切割加工站”,企业可以在此实施对外应用于汽车、船舶和机车制造等大型设备的加工生产,对于学校则成为“高功率激光切割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开展以企业为主实训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现代高科技加工生产技术的实际操作和设备维护等专业技能。通过引入企业最新的技术和最实用的质量标准,在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激光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对激光加工工艺进行研究,为企业提供研发试验场地和技术支持,共同完成企业的技术革新任务,同时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申报科研课题,现已成功申报省级教科研课题三项。(三)推动了课程设置改革和课程内容调整,加快课程建设步伐通过与一些激光企业合作,加强了对培养激光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理解,有利于基于企业生产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一步明晰激光技术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进而对基本电子技术、机械加工、光学技术、自控技术理论知识,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细化教学标高设计和实施。例如,学生须比较熟练进行电路板的焊接、熟练运用工具进行基本的机械加工、必须能用电脑软件进行简单的编程、必须能很快的对光路进行调整、必须能看懂电气图与机械图等。对照工作过程对课程设置进行了适当修改,适当增加了工业控制技术、激光加工工艺、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同时加强机械制图与CAD实训及工业控制技术实训等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课程。通过与一些激光企业合作,带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向高质量突进的工作,由企业技术人员担纲主讲教师,直接结合工作过程引入企业先进的技术资源到教学实践中,如生产设备图纸等技术资料、设备仿真操作程序、设备生产加工的视频资料和三维结构图示等,极大丰富了共享教学资源,工学结合特色明显,激光加工工艺与设备08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通过与一些激光企业合作,采用企业技术专家主导方式,共同编制了激光加工工艺与设备等激光技术类专业的省级“十一五”高职规划教材和校本教材十余本,使得学习内容针对激光技术类专业的职业能力,贴合工作过程和岗位实际要求,适应现代新技术的标高。(四)促进了“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形成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通过邀请了包括企业总工、技术总监等专业技术人员进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有他们来自修正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各方面的工程师或生产线上的技术能手参与教学,给学生讲解了很多实践事例,有利于专业专兼职教师结构优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方面专家共同执行专业教学工作,使得专业教师深入了解了激光技术类专业具体要求和本专业实践操作过程必需具备的基本实践素质,从而让专业教师学到了很多只有在长期实践生产过程中才能得到的实践要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通过聘请企业激光技术专家进行激光技术讲座,其中既有对激光发展前景和新技术新工艺的讲座,还有针对性很强的激光加工设备各个生产组成环节的讲座,专业教师对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的发展脉络和内涵理解逐步清晰,强化了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专业教师适时到企业去实践,教师从激光设备装配、激光加工工艺、激光测试技术等方面得到理论与实践的全面提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既让学生学到将来从事激光技术工作有益的实践知识,又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了教学人员基本素质的培训,培养和储备了大量的企业兼职专业教学与培训方面的师资。同时,校企相互融通教学人员,有利于学校教师尽快掌握企业技术人员带来的新知识,并为以后承担该课程内容的教学做准备。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激光加工技术专业成为“楚天技能名师”设岗专业,聘请楚天激光董事长孙文先生为湖北省技能名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通过逐步实现实训中心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同时开展科学研究。让专业教师参与到企业科研中去,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同对激光技术专业方面进行应用层面上的科学研究,培养了精通激光专业技术并能从事应用科学研究的能力,从而切实促进了“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形成。校企共同承担多项省市级科研、教研课题,其中湖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激光加工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已通过验收结题。(五)提高了激光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同度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同度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生命线,对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则是关键。为了提高订单人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我院多次邀请楚天激光董事长孙文为学生作激光技术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分析报告;楚天激光、大族激光工程师讲课时现身说法,用活生生的例子实现对学生直接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把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融入理论实践教学中,特别教育学生应该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大部分同学到了企业后,具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且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踏实肯干,在岗位上很快作出了成绩,从而获得企业认可。以04级“楚天激光班”为例,根据校企结合教学和企业生产需要,2006年11月中旬开始派出学生参与楚天激光生产并进行实习,他们一到企业就凭借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贴合生产的实操能力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实习的第一天,企业班组长就反应说“这些学生员工居然一到岗就能看懂图纸,熟练使用工具,也懂基本工艺流程和原理,确实不错”。2007年3月28日生产实习结束后,40名学生中有26名留在楚天激光工作,其中3位同学在激光焊接机分公司和打标机分公司负责相关管理工作。其余16名同学则全部被其他企业,如华工激光公司等企业录用。他们随后在楚天激光“文化节技能大赛”中,囊括了电路板焊接比赛的前三名和调光比赛的前两名,其中1名同学获得了先进个人称号,同学的职业能力得到了部门主管的充分肯定。总之,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表明,高职办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确实需要企业学校积极共同参与。从我院高职激光技术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成功实践来看,只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地区产业特点,摸清人才市场的需要,加上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努力,通过深入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一定能培养出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顶岗实习协议的法律探析张卫国游金梅(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顶岗实习是以顶岗实习协议为基础的生产性实践性的教学活动,由职业院校、企业和实习学生三方共同签订的顶岗实习协议具有要式性、非营利性、智能型、附合性,兼具劳动合同某些属性,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时要主体适格,内容明确,目的正当。关键词顶岗实习;生产性;教学性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之一,近几年来,职业院校对包括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内的诸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探索,但是,究竟何谓顶岗实习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顶岗实习中职业院校、企业和实习学生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如何配置,必须要以顶岗实习协议作为法律基础,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责任分解机制,才能推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一、顶岗实习的法律内涵与顶岗实习协议的法律特征(一)顶岗实习的法律内涵从一般意义上而言,学习分为课堂学习和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是实习学生学习的必要途径。根据实习岗位对资格、技能的要求高低不同可将实习分为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譬如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只能采取教学实习,这种实习必须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学生没有医师资格,没有处方权,不能采取顶岗实习。本文仅就顶岗实习中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顶岗实习是顶岗和实习的结合,要从“顶岗”“实习”两方面去理解。顶岗即实习学生相对独立承担岗位任务和职责,实习,是指职业院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组织实习学生在企业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习亦即实习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的活动。从顶岗层面而言,既然实习学生相对独立地承担岗位工作任务,工作内容与企业在职职工相同,实习学生的权利义务就应该与该企业普通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基本一致。首先,实习学生所从事的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和提供的劳动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从提供的劳动价值上来说,实习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