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情况调研报告_第1页
长江三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情况调研报告_第2页
长江三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情况调研报告_第3页
长江三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情况调研报告_第4页
长江三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情况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2长江三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一、概述依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将三峡库区分为库区、三峡库区影响区、三峡库区上游地区。长江三峡库区重庆部分的库区区县有江津市、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涪陵区、武隆县、丰都县、石柱县、忠县、万州区、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等15个区县和主城区。影响区有合川、永川、璧山、铜梁、潼南、大足、荣昌、綦江、万盛、南川、梁平、垫江、彭水、双桥、黔江等15个区县。上游区有酉阳、秀山、城口3个县。本报告研究的三峡库区范围包含重庆市辖区内的库区、影响区、上游区。自然地理概况1、地质地貌三峡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东缘,自北至南由大巴山荆山、巫山、大娄山、武陵山等山脉组成。总体地势西高东低,三峡隆起与江汉坳陷高差悬殊,对照鲜明。库区最高峰云盘岭为米,向东南降到1000800米,中部平行岭谷区1200200米,形成以中低山为主的山丘地貌。受岩性的影响,库区有较大面积的发育在紫色土和石灰岩2/52上的各类石灰土。库区内河谷平坝约占总面积的,丘陵占,山地占74。三峡库区海拔1200米以下丘陵表层多为侏罗纪、白垩纪紫色砂岩、页岩和泥岩。红色砂页岩面积约占52,其它为花岗岩或石灰岩,是容易风化易受侵蚀的类型。2、气候三峡地区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水热条件良好。河谷低海拔地区年平均气温18左右,山区高海拔地区约17,无霜期220340天;年降水量在东部、中部沿长江两岸广大地区为10001200MM,东南部、东北部为12001500MM;平均日照时数9801580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3、水资源三峡库区重庆段流域水资源丰富,境内各类水资源总计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水资源量亿立方米,地下水水资源亿立方米,入境水资源量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682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2048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区域内江河纵横,水系发达,均属长江水系。除任河注入汉江、酉水注入北河汇入沅江、濑溪河和大清流河注入沱江外,其余均在市境内汇入长江。总计有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约374条。其中流域面积50100平3/52方公里的河流约167条,流域面积100500平方公里的河流152条,流域面积500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9条,流域面积1000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8条,流域面积大于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8条。4、土壤三峡库区土壤共有7个土类16个亚类。主要土壤类型有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紫色土、石灰土、潮土和水稻土。在土壤类型中,紫色土占土地面积,富含磷、钾元素,松软易耕,适宜多种作物,目前是库区重要柑橘产区;石灰土占,低山丘陵有大面积分布;黄壤、黄棕壤占,是库区基本水平地带性土壤,分布于高程600米以下的河谷盆地和丘陵地区,土壤自然肥力较高。耕地多分布在长江干支流两岸,大部分是坡耕地和梯田。5、植被与生物多样性三峡库区森林植被类型丰富,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自然植被具有垂直分带的特点。海拔13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13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2200米以上为亚高山针叶林带,灌丛分布于淹没区至2200米之间的地带。目前,在库区已找不到能代表该区域的完整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极高。三峡库区的国家保护植物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宝贵的历史遗产。通过陆生植物本底调查,三峡库区的维管4/52束植物有6088种,约占全国植物总数的20;其中种子植物占全国种子植物总数的22;三峡库区分布的中国特有属共有66属。目前,三峡库区列入国家保护植物名录的物种有150种,珍稀濒危植物有51种,其中濒危种8种,稀有种19种,渐危种24种,占全国总数的,这一区域是珍稀濒危植物的一个多度中心。三峡库区范围内有哺乳类动物102种,国家级保护物种5种,国家级保护物种有猕猴、藏酋猴、秃鹫、虎纹蛙、穿山甲、黑熊、豺、黄喉貂等42种,省级保护物种20种。在水位淹没线附近地区受水库蓄水影响的物种有鸳鸯、猕猴、水獭、鬣羚、红腹锦鸡共计5种,均属于国家级保护动物。虎、金钱豹、云豹、金猫在库区可以认为已经处于野外灭绝或接近野外灭绝的境地。经济社会概况重庆市总人口万人,其中库区万人,影响区万人,上游区万人。重庆市全年实现亿元,一、二、三产业之比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15元。12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和8个市定贫困县主要分布于库区和影响区的大巴山区、武陵山区,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元;其中,特困村有2800多个,绝对贫困人口有82万人,相对贫困人口211万,特别是位于海拔1000米以上居民的生存条件相当困难。到底,库区共搬迁5/52安置移民691034人,其中城镇居民447868人,农民移民243166人,其中省外安置93621人。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近年来,国家和库区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大移民外迁安置力度。自起,我市外迁万农村移民,继续外迁万人。外迁移民已占三峡库区全部农村移民的41,减轻了库区的土地负荷和人口压力,有利于防止乱垦滥伐和水土流失。二是结合移民搬迁安置治理水土流失。国发199836号文件下发后,三峡库区停止了开垦荒地,对已开垦改造的25度以上的荒地和低产地,已逐步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076万亩。直辖以来,三峡库区先后实施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和国债水土保持项目,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17KM2。积极推进农村能源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天然林草原恢复和生态建设工程。引导就地后靠的移民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结合退耕还林,发展柑橘种植和草食畜牧业。,三峡库区已累计建设农村沼气池万户、节柴灶万户,减轻了居民生产生活对于植被破坏的压力。三是加大了工业污染的防治力度。结合企业搬迁调整,取缔、关闭和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及不符6/52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位于175米水位线以下的1397家工矿企业中,关闭了802家,通过结构调整、组合搬迁等方式迁建389家。近两年,投入近20亿元资金对工业污染进行治理,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明显提高。纳入规划的65个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中,已有28个完成了治理或关停并转任务,其余37个项目将于全面实现治理达标排放。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否决了一批对库区水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申报登记及许可证制度。四是结合移民搬迁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庆库区纳入地质灾害二期治理规划的崩滑体129处,已完成治理119处,正在治理8处;库岸防护52段,已完成35段,正在防护15段完成20多个滑坡治理的前期工作,已经或正在治理的高切坡工程1265处。截止4月底,重庆市已完成二期地质灾害治理项目155个。三峡库区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设立了108处专业监测点和962个群防群测点。切实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预警抢险工作,制定落实防灾预案,建立汛期地灾排查、险情巡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以及应急处置机制。五是加快了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解决三峡库区城市生活污染问题。“十五”期间,三峡库区重庆部分规划建设67座污水处理7/52厂、55座垃圾处理场、4座危险废弃物处理场,建设规模为日处理生活污水221万吨、生活垃圾8640吨、危险废弃物1480吨,规划总投资亿元。目前,我市已有17座污水处理厂和13座垃圾处理场建成投入运行,其处理能力分别为现有污水产生量的60和现有垃圾产生量的80左右。13个区县正在抓紧建设未建成的污水管和垃圾收运系统。底,可基本建成污水管,污水收集处理率可达到实际产生量的80以上;垃圾收运系统全部完工后,垃圾收集处理率可达到实际产生量的95以上。六是结合移民搬迁安置完成库底清理任务和清漂工作。对139米蓄水位淹没的库底区域进行了全面清理,共清理固体废物411万吨,清理一般污染源万多处、传染性源1200余处、坟墓万座,成片林万亩,零星林木260余万株,建构筑物1270万平方米;配套建设了危险废物中转场6座,垃圾填埋处理场8座,一般工业废物填埋场3个。对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地的饮用水源水质、大气、环境质量和声环境质量等进行了监测,完成了相关的移民环保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三峡工程蓄水期间,加强了对水体江面漂浮物打捞和水质监测工作,共清捞漂浮物6万多吨。七是积极推动次级河流和船舶污染治理。我市有21条次级河流列入整治规划,“十五”期间,对7条次级河流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其余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工程进入前期8/52准备工作阶段。,我市完成了船舶污染分散治理示范工程。目前,已完成船舶废弃物接收工程和化学危险品船舶洗舱基地工程的项目可研报告和船舶单船一体化治理方案。八是加强了库区及影响区、上游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启动实施“山水园林城市”和“青山绿水”两大战略工程。,全市森林资源管护3677万亩,完成造林531万亩,封山育林66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7,较直辖前提高7个百分点。高度重视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开展造林绿化和基本农田建设。建设范围涉及22个区县182个乡镇,总面积万亩,工程区总人口万人。造林绿化总规模为万亩,基本农田建设面积万亩。工程规划建设期为,工程总投资为亿元。继续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截止,全市自然保护区达到48个,总面积8290KM2,占幅员面积。通过各种措施保护有典型意义的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自然遗迹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大,一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得到了保证。已完成库区珍稀植物30种、主要优势植物73种的迁地保存,初步建成重庆市及三峡库区珍稀濒危动植物抢救、繁育及迁地保护中心。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包括水质、水文、泥沙、污染源、局地气候、农业生态、河口生态、土壤环境、陆生动植物、人群健康、鱼类与水生生物、山地9/52灾害等11个子系统。三、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对全国31个区域作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调查,重庆市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排在第24位;其中,环境容量能力建设水平为、排放程度指数为、大气污染指数为;区域环境水平排在第22位,环境支持系统排在29位。有关数据表明,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成本指数为,其中自然成本为,经济成本为,社会成本。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我市的经济成本较低,自然成本和社会成本较高。广东、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成本都高于自然和社会成本,这说明重庆市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一部分经济成本转化为自然成本和社会成本,以自然和环境消耗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一水环境质量状况,对长江、嘉陵江和乌江27个断面进行了水质监测,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水质标准统计在监测的34个项目中有粪大肠菌群、总磷、石油类、化学需氧量和氮氨等5个项目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除粪大肠菌群指标普遍超标外,其余4个超标项目在个别断面出现超标。全年“三江”水质属于类、类和III类的断面分别有3个、6个和18个,分别占监测断面的、和。10/52长江17个断面水质属于类和III类的断面分别有3个和14个,分别占和;嘉陵江4个断面类和III类的断面分别为1个和3个;乌江的6个断面中,有1个断面为III类,其余断面水质为类。与相比,“三江”水质保持稳定,断面水质满足III类标准。主要城市江段的水质断面超过III类,主城区、涪陵区、万州区等城市江段已形成岸边污染带。,对71条次级河流178个断面进行了监测,有55条河流127个断面19个项目出现超标,主要超标项目有粪大肠菌群、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氮氨、总磷、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等。178个断面中,水质属类、类、III类、类、类和劣类的断面分别占监测断面总数的、和,其中的断面不满足水域功能。与相比,次级河流水质有所下降,水质满足III类的断面和满足水域功能的断面比例分别下降了个百分点和百分点。三峡库区二期蓄水前、蓄水期间、蓄水后对长江、嘉陵江、乌江的6个重点断面进行的同步监测表明,粪大肠菌群超标普遍,石油类和总磷偶尔出现超标,重点断面的水质保持稳定;对长江干流14个断面、支流嘉陵江、乌江、大宁河、澎溪河6个断面水质进行的加密监测表明,20个断面中粪大肠菌群超标普遍,石油类、总磷、化学需氧量和氮氨4个指标在个别断面偶尔出现超标,20个断面的水11/52质变化不大。1至7月,在长江、嘉陵江、乌江27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为类、类、III类的断面分别有3个、11个、13个,分别占、;在70条次级河流的170个水质断面中,水质为类、类、III类、类、类和劣类的断面分别为、,其中的断面不能满足水域功能标准。大中型水库的水质总体趋于恶化。,对市域内库容量大于1000万M3的35座水库水质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有22座水库水质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占调查水库的,重度、中度、轻度富营养的水库分别为5座、10座、7座。部分区县水库的水质绝大多数不满足水域功能标准。据沙坪坝区23座水库的调查,水质达到III类2座、类2座、类及劣类共19座,仅有1座水库的水质能够达到水域功能要求,其余22座水库都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土壤侵蚀现状根据重庆市水土流失遥感调查资料,库区、影响区及上游区水土流失面积总计,占全市幅员面积。各种强度的水土流失,其中中度土壤侵蚀比重最大,占幅员面积和。表1重庆市土壤侵蚀评价采用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评价方法进行土壤侵12/52蚀敏感性分析,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面积约占84,见表2。表2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各区县水土流失的面积占幅员面积的比例差异较大,如万州区、荣昌县约80。水土流失主要在高程300800米的丘陵、低山地区紫色土及紫色岩母质发育的土壤分布区域。强度侵蚀主要分布于渝西地区潼南、合川、江津及三峡库区长寿、涪陵、丰都、万州、云阳、奉节等地的低山丘陵区;酉阳、彭水、黔江等区县黄壤、黄棕壤分布区强度侵蚀也十分明显。从水土流失趋势看,水土流失面积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与1987年遥感调查比较,调查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但在流失强度有所下降,平均土流失强度由吨/KM2/年下降为吨/KM2/年。表3水土流失变化历史对比单位KM2、另据最新调查显示,重庆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总计达25786KM2,占库区幅员面积。年均土壤侵蚀总量达9710万吨。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按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划分标准进行划分。重庆市石漠化敏感性共分为5级,各级别分布面积见表4。重庆市石漠化敏感区分布范围与辖区石灰岩山地的分布范13/52围基本一致,其中中度以上石漠化敏感主要分布在渝东南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武隆、南川、巫山、巫溪、城口、奉节等县,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渝东北部的城口、巫溪、巫山和开县境内。这些区域地形起伏,坡度陡峻,植被覆盖度小,土层薄,有些地区已经存在大量的裸露石灰岩,因此,石漠化敏感性较高。渝西低山丘陵区和渝中平行岭谷区绝大部分地区为中性和酸性岩类,地面坡度相对较缓,石漠化敏感性较小,但平行岭谷区相对高差较大,坡度较陡的石灰岩地段,石漠化敏感程度仍较高。表4重庆市石漠化敏感性分级土壤污染评价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重庆市土壤酸化现象不普遍,仅局部地区紫色土发生酸化。据研究成果,与20年前相比,农用地中性和石灰性紫色土有所减少,而酸性和强酸性紫色土有所增加,特别是强酸性的紫色土由原来的上升至现在的,土壤PH值下降,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上升,土壤酸化面积和酸化程度呈日趋严重的趋势。参照土壤环境质量国家级标准,对影响区万盛、綦江、大足、永川、忠县、武隆和库区145米水位淹没区的巫山、云阳、万州、忠县、开县及丰都等13个区县土壤进行评价,评价参数选定为铜、铅、锌、镉、镍、铬、汞、砷等八项,评价方法用单项污染指数和均值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14/52监测的13个区县土壤综合污染指数都很小,土壤均为未受污染。从各区县单项污染指数看,武隆县土壤中镉的单项污染指数大于1,表明武隆县土壤受到镉不同程度的污染,此外,忠县、万盛、永川、丰都个别测点的镉或汞值大于1。其余各区县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值均小于1,土壤未受到污染。表5重庆市土壤质量监测结果评价植被类型及演变趋势重庆市主要自然植被类型丰富,分布着从亚热带到温带各种植被类型,主要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和温带暗针叶林等五个。在浅丘谷地和丘坡还分布着多种竹林,从丘陵到中山广泛分布着各类灌丛。在海拔1800米以下较干旱的一些地带分布着亚热带草坡,在1800米以上的地段还分布着草甸。这些植被类型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密集程度最高,生态效益最显著,是本市境内最珍贵的地带性植被。但这一植被类型以及其它植被类型,经过几千年来人为活动的强烈和反复影响,原始植被破坏十分严重,低海拔区,已很难找到完整的自然植被类型,仅残存面积极小的,且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植物群落片断,原始自然植被类型只有在中山山地才能见到。目前该区域内大片分布的是人工种植15/52的马尾松、柏木等纯林以及各类灌丛或草丛,农业植被亦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为生存和发展争夺空间,森林、草地植被遭到破坏,不少物种的栖息地萎缩,加之临近农田长期大量施用农药以及大量污染物向环境中排放,导致更多物种逐渐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消失绝迹,如华南虎、林麝、豹猫等已难见踪迹,一些经济价值很高的物种如黄檗、厚朴、杜仲、天麻等也逐渐枯竭。,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发电,库区将被淹没以及受移民迁建活动影响较大的物种迁地保护工作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大量濒危物种、渐危物种仍处于易遭受人类活动干预的状态。库区特有植物中受三峡工程影响最大的有两种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三峡工程建成后,库区水位变化必将引起一定范围内的温度、湿度条件的改变使库区特有的珍稀物种将受到威胁,甚至相当部分陆生植物物种被淹没。四、三峡库区主要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依据长江三峡工程论证生态与环境专家组的结论,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其有利影响一是防洪,可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免受毁灭性洪水灾害的威胁,保护2300万亩良田和1500万人民群众;二是发电,三峡工程发电机组全部运行后,每年可替代4000万吨原煤16/52的火力发电。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根据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不可逆转的影响水库蓄水后将淹没约40万亩耕地,库区的人地矛盾会进一步加剧。二是影响严重或较大,但采取措施后可以减轻的影响水库淹没、城镇迁建、移民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白暨豚等珍稀物种资源的影响;对上游库尾洪涝灾害的影响,滑坡及诱发的地质灾害等。三是影响较小,采取措施可减少危害的影响对局部气候和一些水文因素的影响;对陆生动物和植物的影响;对水污染的影响等,如果不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将是三峡水库乃至长江的潜在危害。一主要问题1、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三峡工程139米水位蓄水以后,由于水文、河道等发生变化,水流速度减缓,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降低,库区水环境质量压力增大,部分支流水环境质量有下降趋势,次级河流不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监测断面比上升了个百分点,巫山县大宁河、神女溪、奉节县梅溪河等回水段出现富营养化迹象。流动船舶、危险废物污染以及中小城镇、乡镇企业等问题日渐突出,库区江面漂浮物清捞工作任务繁重。农村面源污染和畜禽、水产养殖加重了次级河流污染,已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的饮水安金。17/52,在全市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也随之增加。与比较,全市废水排放总量增长,废水中COD排放总量增长,氨氮排放总量增长。按照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要求,到三峡库区水质基本达到类水域标准。“十五”期拟建的库区沿江重点小城镇29个污水处理项目、25个垃圾处理项目,7条次级河流污染综合治理工程,4个危险废物处置项目和2项船舶污染治理项目尚未动工建设;“十一五”期拟新建的81个污水处理项目、80个垃圾处理项目、14条次级河流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拟扩建的15座污水处理厂、2座垃圾处理场项目还需要做大量项目前期工作。目前,规划项目中,除城镇污水及垃圾处理项目进展较好以外,次级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船舶污染治理、工业污染防治、危险废物处置和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项目普遍进展缓慢。2、区域环境形势严峻重庆市的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布局、功能分区、产业和能源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城市污染向乡村蔓延。三峡库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土地垦殖强度大,沿岸“大字报”田和裸荒现象突出;岩溶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石漠化现象日趋突出;三峡水库周边森林覆盖率较低,沿江景观视觉效果差。18/52三峡库区属于水土流失强度侵蚀区,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占幅员面积比例高达。遥感数据显示,水土流失占幅员面积50的区县主要分布于库区,如开县、忠县、奉节县、武隆县、丰都县、涪陵区、石柱县、渝北区、九龙坡区、巴南区、万州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巫溪县、云阳县、巫山县50等16个。目前,库区和全市每年进入长江的泥沙分别约5340万吨和亿吨,考虑长江上游区年输沙量约4亿吨,直接对三峡工程构成严重威胁。而且,随之带入的大量氮、磷、钾物质成为库区水质富营养化的严重隐患。3、地质灾害量大面广,防治形势紧迫三峡库区有的地段是峡谷型山区,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常发地区。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崩塌滑坡体,二类是塌岸,三类是高边坡。在三峡库区的长江河谷两岸,505000万M3的崩塌、滑坡共计有214个,滑坡、崩塌总体积为亿M3。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大灾害发生时,带来大量的泥沙石,这是三峡库区产沙的主要来源。1999年,长江三峡及周围地区共发生76次各种地质灾害,重庆市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忠县、石柱、丰都、涪陵、长寿、武隆等14个县区内,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420处,造成严重损失的60处。地质灾害造成较严重19/52的人员伤亡,其中重庆辖区致死10人,重伤500余人。全库区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多元。三峡库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全国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给主要城镇、交通干线、三峡库坝稳定和三峡移民迁建工程造成极大威胁,严重制约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139米水位蓄水和三、四期移民任务展开,防治任务更加繁重。根据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重庆库区三期需治理的崩滑体255处、搬迁避让263处、监测预警1629处;需采取工程措施防护的库岸341段143KM、搬迁避让29段、监测预警76段;已形成的高切坡2296处、坡面积万M2。4、库区船舶污染治理亟待加强三峡库区船舶平均流量10万艘年,在重庆市境内航行和停泊的各类船舶约3万艘,这些船舶每年产生固体垃圾万吨,生活污水约1800万吨,含油废水约100多万吨,对三峡水库水质影响较大。目前,国家和地方都未颁布具有可操作性的船舶污染治理规定,船舶污水治理标准还是执行1983年的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283,仅限于“含有粪、尿及船舶医务室排出的污水”。船舶污染防治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尤其对过境的外地船舶污染的控制缺乏有效手段;对船舶污染治理缺乏经济政策的支持,国家规划已明确的船舶污染整治工程资金还未落实,规划20/52项目难以全面启动。5、固体废物产生量较大,三四期库底清理任务繁重,全市环境统计工业企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336万吨,产生量较大的废物有煤矸石、其他废物、炉渣、粉煤灰等。全市工业企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42万吨,占产生量的;处置量为74吨,占产生量的;贮存量为232万吨,占产生量的。重庆市工业企业固体废物特别是沿江企业的固体废物,总体上仍处于随意堆存状态,经雨水冲刷污染水资源。重庆市主城区现有四个垃圾填埋场,由于填埋容量所剩不多,环境状况严重不符合卫生填埋要求。目前现有的垃圾场几乎均为超负荷运行,库容量小。我市组织专门技术力量,对需要开展三、四期库底固体清理工作的21个区县自治县、市属于库底清理范围的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废放射源的增加、减少、遗漏部分进行的核查表明,需清理生活垃圾万吨,需清运万吨,就地处置万吨;一般工业固废万吨,需清运万吨,就地处置万吨;危险废物万吨不包括民丰农化的含铬废物,需全部安全处置;废放射源1枚。三、四期库底固废清理量远远大于二期的清理量,危险废物清理量是二期清理量的34倍,初步测算需清理资金约亿元。由于三、四期固废清理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所需资金远远超出原规划预留数。21/526、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凸现根据重庆市自然保护区及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结果,在现有的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1个优秀、1个合格、1个基本合格;在现有的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中3个基本合格、5个不合格。近年来,作为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我市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迅速,但是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不顺,新建自然保护区质量不高,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现象比较普遍,开发力度较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受到威胁。,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迁地保护工作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大量濒危物种、渐危物种仍处于易遭受人类活动干预的状态。目前,我市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市自然生态系统趋于萎缩,海拔1000M以下天然植被的大多消失,结构与功能衰退;河流径流量减少,季节性加剧,水环境质量下降,各种水利设施导致河流减脱水,使水生环境衰退,河流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污染,耕地地力与调节能力下降;城镇生态系统环境质量下降,污染加剧。二是物种濒危。大型兽类个体数量减少,生存能力退化;鸟类和鱼类种类与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低海拔稀有植物物种种群数量减少。三是遗传资源丧失。种植结构的单一化导致乡土农业遗传资源大量损失。四是对生物资源的非理性索取。过渡采集、渔猎导致对对22/52生物资源的非理性索取,使得大量生物物种丧失。四是保护工作存在误区。重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尤其是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轻河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视可见的地表生物多样性保护,轻视不可见的处于黑暗界面的地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如在实际工作中,对土壤的破坏和在河流整治中的清除沉积物全面清淤及河岸硬化等不良措施,对土壤生物多样性、水体沉积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重视自然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轻视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当前,重庆市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已日益凸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公布的首批危害严重的16种外来入侵生物中,我市已经出现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毒麦、凤眼莲、假高梁、非洲大蜗牛、牛蛙、福寿螺等8种。国家林业局公布的22种林业有害植物中,我市已经出现藜、黄香草木樨、白花草木樨、冬葵、车前草、苍耳、黄花蒿、狗尾草、松寄生、桑寄生等10种。另外,还出现了虽不在名单上却有可能产生危害的36种外来生物。如果不加强监督管理,外来物种入侵可能成为影响库区环境安全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4月的报告碧水蓝天21世纪的中国环境中对中国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评23/52估结论“保守估计,用支付意愿法估算中国大气和水污染损失的值约占GDP的8”,这差不多与我国年均GDP增长值相当。据此估算重庆市环境污染的损失,按GDP值约为亿计,重庆市环境污染的损失达160亿元/年。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尚未计算在内。如采石场对环境的破坏主城区范围内567家采石场、矿山占地约10平方公里,按3000亩采石矿山进行排危整平需要资金3亿元人民币计算,对市内所有矿山进行生态恢复需要40亿元人民币,占全市GDP的;还有三峡工程蓄水淹没湿地造成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带来的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所带来的损失等,这些损失加起来超过了财政收入。原因分析目前,三峡库区的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酸雨危害范围还在扩展,空气质量尚未根本好转,江河湖库水质不同程度下降。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改善环境质量已成为我市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除特殊自然条件外,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主要因素如下1、对环境问题缺乏科学认识长期以来,有一些部门和领导干部,对可持续发展缺乏科学认识,在处理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24/52上,往往重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一些地区出现将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恢复建设等支出费用计算在GDP内的虚假现象,因此出现环境越恶化,GDP增长率越高的不正常现象。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尤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经济效益与环境成本之间往往失去平衡。如有关部门在编制三峡库区水产养殖发展规划中,重点关注的是渔业产量,而对于在三峡水库开展投饵性箱养殖和非投饵性箱养殖各1200亩带来的水污染问题考虑不够。库区扶贫开发目标与生态环境目标缺乏有机衔接,贫困区大多也是生态脆弱区,在一些地方扶贫开发的同时又造成比较严重的生态破坏。资料表明,库区及影响区居住在生态脆弱区的贫困人口近36万人,如果忽视扶贫工程带来负面效应,必将对库区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和破坏。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简单化,如将生态保护等同于植树,强调森林覆盖率达到45,就能削减80的泥沙进入三峡水库,建成三峡工程的生态屏障,忽略了生态系统的及其功能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切实际地提出库区生态建设5年初见成效、大见成效的目标,低估了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对生物多样性价值、对短期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认识的不够,是导致区域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重要因素。对外来物种25/52危害的认识仍然局限于病虫害和杂草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没有认识到或者不重视外来物种对改变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及对本地生态安全的影响。一是在许多自然植被的恢复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大规模引进外来物种,造成本地丰富而特有的生物多样性丧失,而且很难恢复;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大面积种植外来物种,在不适宜的地区种植经济树种;在控制水土流失和退耕还草工作中,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草种,却对本地有关草种十分缺少培育、研究和利用。二是在城市周围植被恢复或绿化中,大量使用外来物种,缺乏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常常造成彻底改变本地生态系统和景观的状况,这包括大量绿化树种、观赏花卉以及草坪业。三是盲目引进物种,只考虑经济效益,而在引种前几乎没有或缺乏对引进物种潜在危害的评估,缺乏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和长期监测。2、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环境问题涉及到很多行业和领域,而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目前的资源管理体系没有统一的行政管理手段和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难以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例一,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存在“九龙治水”现象,它涉及环保、水利、市政、建设、林业、移民、农业、国土、港监、计划及相关工业部门,这种局面是我国行政纵向分割管理的缩影。例二,26/52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立法滞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机制和补偿机制不健全。例三,目前仍未对外来物种在我市的分布及危害展开大面积普查。部分区县农业局虽然已经计划展开调查,但由于耗资太大,迟迟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据研究,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在制度、组织方面存在异质性,使后发国家的制度、法律、规范、指令、条例等都成了一种软约束,转轨国家特有的权利观、人情观区别于发达国家的权利制约观和契约观,这往往使一些制度软化,环境政策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法律法规的权威性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政府不仅通过运用行政、法律、经济、财政等宏观调控手段,保障可持续发展,还负责环境法规的管理和执行。重庆市作为西部重镇,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制度基础十分薄弱,不仅不能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赶不上东部省区。制度上的缺失和机制上的不协调是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其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分割,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分散到各相关部门。如环保部门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国土部门在编制地质灾害治理,发改委负责编制生态建设规划,林业部门负责编制三峡周边绿化带建设规划并分别组织实施,各规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对三峡库27/52区环境保护缺乏统筹规划。其次,环保工作趋向于政绩化,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作祟。解决环境问题一般是多方面配合的结果,在行政分割管理的背景下,环保的责任目标往往是各部门偏重于突出自身的贡献,出现较为普遍的工作取向,即重工程措施,轻管理监督;重外观形象,轻渐变隐患;重自身的“贡献”,轻各方的协作,形成各个部门的工作目标都有可观的进展,而环境质量的改善并不明显。当区域经济发展、“维持生计”、部门利益与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往往以牺牲后者为代价,追求狭隘的经济效益和部门利益,奉行地方保护主义。再次,偏重技术手段的作用,忽视自然规律的影响。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对库区的水热条件缺乏充分考虑,导致一些地方因大规模植树造林带来了一定的生态破坏,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并影响生物多样性。又如,在次级河流治理工程中,往往着重整修河道堤岸,其固化措施影响污染物的自然降解作用。3、环保能力建设和投入机制不适应生态环保和建设的需要虽然,环境保护、水利、卫生等部门先后建立了各自的监测体系,但是各自为政,缺乏对三峡库区水、土、生物、疫病等的全方位监测预警系统,对于三峡库区生态环28/52境状况难以全面监测。目前,三峡库区的环境监测能力不足,采样手段、仪器装备、实验室建设、数据传输等十分落后,这种现状已不适应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三峡工程蓄水至139米后,对库区干流和入江支流水文水力学特征及水体自净能力、水环境容量变化情况的调查研究还相当薄弱,缺乏相应的对策措施。由于地方财政性配套资金、社会资金、信贷资金、国外资金投入量较少,没有建立起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生态效益检测机制、生态建设项目的市场化运营机制,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和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因此,不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需要。4、面临人口基数大和密度高的压力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重庆市总人口万。目前,三峡库区重庆市的人口密度为391人/KM2,处于西部地区首位,而人均土地面积为,比全国人均水平少;人均占有地,比全国人均水平低。这种状况引起居住用地、粮食、燃料、用材等生活必需品的紧张,迫于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强烈的现代化需求,人们展开了密集的开发活动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高物耗、高污染型的产业发展状态。特别是随着三峡工程淹没耕地和城镇、企业搬迁占用耕地以及生态退耕,人地矛盾更加尖锐,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使我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两难困境。29/52由于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三峡库区必然出现坡耕地多、垦殖率高的情况。在库区万公顷耕地面积中,15度以上坡耕地约占60。其中,万州区、丰都县十分突出,仅25度以上的坡耕地分别达到、。从总体上看,在该区域内,25度以上的坡耕地随着海拔的上升而显著增加。农村居民一方面在现有耕地上精耕细作,提高单产;另一方面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广种薄收,使垦殖率达到。库区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如顺坡种植、重用轻养、耕作粗放等,造成库区“一年种、二年荒、三年土壤全冲光”的局面,并导致人口增加环境恶化经济贫穷的恶性循环。5、三峡工程及新开发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三峡工程建成后,坝前正常蓄水位达175米时,重庆库区淹没线下有耕园地万亩,其中耕地万亩,这些都是宝贵的耕地资源。被淹没的耕地一般都是有机质含量高、生产力高的一级耕地,库区每年将直接减少粮食10万吨。每年随泥沙带入16万吨氮、磷、钾物质,对库区水质构成富营养化隐患。此外,还有大量柑桔园被淹没,随着粮食和柑桔种植线的上移,必然加大种植坡度,使坡耕地更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对于库区大量新开发的建设工程项目,由于各种原因30/52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一些地区陡坡开荒、滥伐林木现象未能得到有效制止。在山区建设和移民迁建工程的开采、基建的作业过程中,如交通、城建、矿业、工业建设、水电等工程项目建设中,往往忽视生态保护措施,随意弃置废土、废石矿渣和尾沙,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据不完全统计,近来,因开发建设项目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每年达100KM2左右。一些局部地区还有破坏大于治理的趋势,致使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岩溶地区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日趋突出。6、产业和能源结构不合理对资源环境造成生态压力产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长期以来,我市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相对过大,轻工业所占比重较低。重工业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这就意味着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对环境的生态压力持续增加。没有形成有机工业生态链,社会生产系统呈开环型。目前,我市大多数企业不能将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和产品使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重新投入生产和消费,造成资源耗费过快,环境负担加重。资源税费如水资源费偏低,影响了水资源回收利用。据1998年对全市115家企业的一项调查,多数企业尤其是沿江有自备水厂的企业都未实行废水清污分流,水重复利用率在50以下,水费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大多数在以下,回用或处理废水的成本比直接抽水31/52成本高,导致我市万元产值取水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废水排放量居高不下。环保产业发展滞后。我市有环保相关企业上千家,其中通过ISO9000认证的只有25家。环保产业研发力量弱,创新能力低,应用于生产的资源综合利用、洁净产品生产企业只占有极少份额,环保研发设计能力有待进一步培育和挖掘。经济效率低下。我市的万元GDP能耗高,平均每万元GDP消耗能源吨标准煤,而同期全国万元GDP能耗仅为吨标煤。多消耗的能源变成了废物,加重了环境污染。产值的高能耗造成对资源的过量需求和对环境的生态压力。据估算,我市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300万吨标准煤的消耗,这将使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极大地改善;我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多万吨废弃物的排放。我市能源消费结构也不合理,煤炭消费比重占65左右,天然气、电力等清洁优质能源消费比例偏低。一次能源的加工转换率较低,电力用煤在全市煤炭消费总量中只占,煤炭直接用于终端消费比例过高,造成环境污染严重。7、资金和技术的制约环境友好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载体,资金投入的增长及其在区际间流动对地区的可持续发32/52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区位条件的影响,海外大量资金流入东部地区,国家投资重点向东部倾斜,西部地区自我积累能力差,我市所在的西部地区资金投入增长率远不如京、津、沪和东部沿海地区。仅据19911997年统计,西部资金投入增长比东部地区低15。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对西部地区的投资有所增长,但西部地区仍然没有摆脱被动局面。此外,由于RD经费投入少,人才流失严重,我市科技发展落后,对环境友好技术的应用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政策、财政、税收等支持力度不够,使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得不到及时的开发利用和推广。五、三峡库区环境变化趋势预测随着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三峡库区的人口和产业将由相对分散状态逐步向城镇聚集,这有利于实施生态移民,可以缓解生态脆弱区域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有利于污染物集中处置,降低污染物治理成本;城镇经济水平逐步提高,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将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大而增加,人口和产业的格局将发生变化,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必将对库区生态环境带来持续的更大的压力。33/52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将达到65,城镇人口将达到2338万人,比增加约1100万人。按照全市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态势,城镇人口大量聚集将直接导致生活污染物集中排放的快速增长。据测算,到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生活污水年产生量、COD、总磷较分别增加385、423、380,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将增加356。表6到2020年城镇生活污染物产生量预测随着经济总量增大,污染物的排放量呈增大趋势。依据全市亿元GDP污染物平均排放量估算,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将伴随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幅增长,到2020年各项主要污染物较将增加4倍左右。如果不加强城市环境整治,城镇化可能加剧环境质量恶化。表7到2020年污染物排放趋势估计注每亿元GDP排放SO2、粉尘、烟尘、工业废水、工业COD、工业固体废物分别为吨、吨、吨、464141吨、吨、吨。按照上述分析,未来影响重庆市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如下保持水环境质量的潜在压力大全面实施重庆市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后,到2020年,全市小城镇将达到730个,将有629个小城镇的生活污染难以实现集中处理。考虑到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水34/52平不高,当地居民经济承受能力较低,如果不妥善处理好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运行费问题,一旦这些环保设施运转不正常,三峡库区影响区及汇水区城镇的生活污染可能加剧,尤其是位于影响区的渝西地区,次级河流污染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随着三峡工程蓄水发电带来的水文条件变化,三峡水库将出现许多滞水区域和河湾,部分城镇人口聚集所排放的生活污染物将通过次级河流进入库区滞水区和河湾,这些滞水区和河湾有产生富营养化的危险。此外,由于库区和影响区的渝西地区将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这对三峡水库和次级河流的水质也将构成威胁。面源污染加重到2020年,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将达到KM2,较新增1300KM2,而且城市面积的扩大将占用大量良田,导致耕地数量减少,人地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在保障粮食供应自给自足的前提下,农业复种指数将居高不下,单位面积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可能增大,农业面源污染会加重。随着农村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围绕实施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和百个经济强镇工程,将形成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带。在养殖业产业带建设中,如山羊、生猪、长毛兔等基地建设,如果缺乏科学引导,将会因饲料需求问题,加大对植被的破坏。随着农产品价格波动,尤其是肉类产35/52品的价格上扬,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区将会迅速发展,其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其污染后果可能更加严重。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水体自净能力、水环境容量以及生态环境状况等将发生很大变化。当蓄水至175米以后,水库两岸将在145175米之间形成高程差为30米、以半年为周期的约290平方公里的消落区。受滞流缓流、表面沉积污染以及水库水位涨落掏蚀等影响,其生态环境将受到严重破坏,污染加重,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害频繁。消落区生态环境的演变将诱导生物物种的变异交替,出现有害物种、物种变种、变异或病原体沿消落带迁移,将严重影响人畜健康和水生生物生长。在三峡库区的消落区将出现病原体生物繁殖、泥沙淤积等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压力增大三峡库区除都市圈外的工业化水平总体规模小、基础薄弱,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乡镇企业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在一定时期内,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的产业将依然存在,甚至有加速发展之势。市域内蕴藏的煤、镁、锰、铅、锌、汞、重晶石、石灰石、硫铁矿、铝土矿、碳酸锶矿等矿产资源多分布在影响区的彭水、南川、万盛及上游区的城口、酉阳、秀山等经济欠发展地区。除煤炭资源以外,大部分有色金属资源尚未大规模开采。一旦大36/52规模开采这些矿产资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将不可避免。由于我市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未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