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硕博论文】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研究_第1页
【优秀硕博论文】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研究_第2页
【优秀硕博论文】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研究_第3页
【优秀硕博论文】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研究_第4页
【优秀硕博论文】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中文摘要1英文摘要3前言第一章引言11选题背景与意义12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3第二章理论研究综述41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41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和演化412可持续旅游的提出413可持续旅游的内涵52区域旅游竞争研究进展721旅游竞争研究的兴起722旅游竞争研究的发展73著名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1131著名风景名胜区与竞争力1132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提升1133影响风景名胜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12第三章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分析141比较优势1411区位优势1412产业协调优势1813旅游吸引优势192市场需求2321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2322客源市场季节性特征分析2823旅游者需求分析333环境保障3831优质环境3832旅游环境承载力(容量)保障39第四章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策略411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4111风景名胜区发展与环境保护4112满足社会需求与环境保护442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的策略和措施4521转变观念4522加强生态环境管理4523旅游创新工程4524充实旅游形象4625开发多种产品4726整体功能优化化4727加强市场营销4828提高旅游质量4929区域合作与竞争49第五章结论与展望511结论512讨论513展望52表目录表11中山陵与南京市国内旅游接待对比(19952001年)1表31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主要旅游资源及其分类11表32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吸引功能12表33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现状13表34南京市经济情况(2001年)14表35苏南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2001年)15表36江苏省及南京市国际旅游情况15表37江苏省及南京市国内旅游情况15表38苏南各市旅游业发展对比(2002年)16表39一些旅游地地理集中指数比较20表310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客源类型划分20表311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国内游客的空间分布比较(2000年)21表312一些旅游地境外客源市场空间分布指数比较22表313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境外客源分布23表314一些地区旅游季节性强度指数对比26表315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客流季节特征及成因分析28表316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游客满意程度()32表317景区主要生态环境因子网格调查评价结果(2002年)33表318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大气质量调查结果(2002年)34表319中山陵园主要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估算34表41中山陵园各景区剩余环境容量37表42景区游径与自辟路径生态状况调查结果(2002年)38表43景区游径调查概况统计(2002年)38图目录图11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研究基本框架2图31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分布图12图32中山陵园地理区位图14图33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交通与资源分布示意图17图34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经济发展(左)及产业构成(右)(19962001年)18图35中山陵园国内客源份额在空间上的分割(2000年)21图36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境外客源市场地理集中指数变化(19962000年)22图37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境外客源市场变化(19952002年)23图38中山陵园境外游客量份额23图39中山陵园客源市场目标层结构24图310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游客季节性强度指数变化(19932002年)25图311中山陵园游客量逐月分布(19932002年)26图312中山陵园月平均客流量分布(19932002年)26图313南京市气温和降水分布情况(19992001年)27图314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游客年龄构成29图315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游客月收入分布29图316中山陵园游客职业结构示意图30图317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游客文化层次构成30图318游客停留时间分布30图319南京市民来景区频率30图320外地游客来景区频率30图321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散客(左)及团队游客(右)花费构成31图322景点知名度构成31图323旅游媒介构成32图324游客兴趣分布32图41各景区游客分布(19972001年)36图42峰值期游客分布(2000年)36图43旅游地生命周期36图44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国内(左)和国际旅游(右)生命周期示意图37图45中山陵园各景区生命周期分类示意图37图46通过增加景区次要功能优化总体功能41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文摘要首页用纸毕业论文题目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研究自然地理专业2000级硕士生姓名冯立梅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杨达源教授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各地的风景名胜区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对带动地方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风景名胜区作为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经过20多年的旅游开发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建设与管理还处在发展阶段,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环境影响日益深刻而不容忽视。同时旅游市场竞争逐渐国际化,中国的风景名胜区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的挑战。肩负着保护风景名胜资源与促进发展双重任务的风景名胜区,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著名风景名胜区的竞争力进行研究对于促进旅游地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风景名胜区提升竞争力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在时空尺度的有限度的发展,提升竞争力就是在此限度内充分利用优势基础和挖掘市场潜力,满足社会需求和兼顾环境保护的发展。著名风景名胜区的竞争力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按照影响竞争力的因素类型,可以分解为比较优势、市场需求和环境保障等3个主要方面。区位、产业协调和旅游吸引等构成的比较优势是风景名胜区提升竞争力的基础,对提升风景名胜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风景名胜区提升竞争优势的潜力来自市场需求。使潜在的竞争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能力离不开优质环境和充足环境容量,这是著名风景名胜区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根本和关键。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是钟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经过20多年的开发,目前进入发展成熟阶段。从比较优势来看,具有区位条件优、产业协调强和旅游吸引强等优势;从市场需求分析,国内和境外客源市场有足够保障;就环境保障而言,风景名胜区拥有优质环境和足够环境容量的空间。针对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目前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与发展、满足游客需求与环境保护等矛盾,作者提出转变观念、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创新工程、充实旅游形象、开发多种产品、景区功能多样化、加强市场营销、提高旅游质量、加强区域合作与竞争等对策和措施。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研究还只是初步尝试,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还很多,本文谨作引玉之砖。关键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旅游,旅游竞争力,中山陵园风景区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英文摘要首页用纸THESISSTUDYONCOMPETITIVENESSSUSTAINABLETOURISMINNATIONALPARKSOFCHINASPECIALIZATIONPHYSICALGEOGRAPHYPOSTGRADUATEFENGLIMEIMENTORPROFYANGDAYUANABSTRACTSUSTAINABLEDEVELOPMENTISANINEVITABLECHOICEINTHEFUTURENOWTOURISMISAFLOURISHINGINDUSTRYINOURCOURTRYASANEWGROWTHPOINTOFECONOMYBEINGANIMPORTANTCARRIEROFTOURISM,THENATIONALPARKSOFCHINAHAVEBEENFUNCTIONEDINECONOMICANDSOCIALADVANCEMENTREGIONALLYASALEADINGPARTINTOURDESTINATIONS,THOUGHHASGOTGREATACHIEVEMENTINLASTYEARS,THENATIONALPARKOFCHINAISCONFRONTEDWITHMANYPROBLEMSSUCHASENVIRONMENT,ADMINSTRATIVENESSANDEXPLOITURE,WHILECOMPETITIVENESSINTERNATIONALIZINGISINTENSEINCREASINGLYHOWTOENHANCECOMPETITIVENESSISIMPERATIVETOBOTHPROTECTINGTOURISMRESOURCESANDPROMOTINGUPGRADESTUDYONCOMPETITIVENESSINFAMOUSNATIONALPARKSOFCHINAISESSENTIALBOTHINTHEORYANDINPRACTICETOENHANCECOMPETITIVENESS,WHICHISAMEDATMEETINGSOCIALREQUIREMENT,GIVINGATTATIONSTOENTIRONMENTSHIELDINGFROMDESTROYED,ISCONSISTENTTOSUSTAINABLEDEVELOPMENTITISNOTONLYBASEDONSOMELIMITSWHICHSUSTAINABLEDEVELOPMENTISDECIDEDINSPATIOTEMPORALSCALE,BUTALSOBASEDONMAKINGFULLUSEOFSUPERIORITY,EXPLOITATINGMARKETPOTENTIALBECAUSEAFFECTEDMULTIFACTORED,THECOMPETITIVENESSISMARKEDOFFSEVERALPRIMARYASPECTSSUCHASCOMPARATIVEPREDOMINANCE,MARKETPOTENTIALANDENTIRONMENTENSURENCETHECOMPARATIVEPREDOMINANCEWHICHARECOMPOSEDOFLOCATION,INDUSTRYCOOPERATIONANDATTRACTIONISFOUNDATIONALCOMPETITIVEPOTENTIALWHICHCOMESFROMMARKETDEMAND,ANDENTIRONMENTENSURENCEWHICHISKEYANDFUNDAMENTALTOCOMPETITIVENESS,WILLTRANSFORMUNDERLYINGADVANTAGEINTOPRACTICALCOMPETITIONPOWERTHISTHESISTAKESDRSUNYATSENSMAUSOLEUMSCENICAREAASANOBJECTOFSTUDYASAMAINPARTOFSCENICAREAOFZHONGSHAN,DRSUNYATSENSMAUSOLEUMSCENICAREAAREGROWINGRIPELYAFTERMANYYEARSITSCOMPARATIVEADVANTAGESINVOLVESUPERIORITYLOCATION,MULTIINDUSTRYASSOCIATIONANDSTRONGAPPEALFORTOURISTSBOOMINGMARKETDEMANDANDEXCELLENTATMOSPHEREENSURETOENHANCEDCONTINUALLYCOMPETITIVENESSITSCERTAINTHATPRACTICLANDEFFECTIVEMEASURESSHOULEBETAKENTOHARMONIZEAMONGPROTECTIONOFENVIRONMENT,SATISFACTIONWITHTOURISTSANDEVOLUTIONOFSCENICAREATHEFOLLOWINGNINEASPECTSSHOULDBECONSIDEREDINORDERTOINCREASETHECOMPETITIVENESS,FORINSTANCE,CHANGINGIDEA,REINFORCINGENTIRONMENTMANAGE,INNOVATIONSYSTEM,ENRICHINGDESTINATIONIMAGE,DEVELOPINGVARIOUSPRODUCTS,DIVERSIFIEDFUNCTIONSINSCENICAREA,MARKETINNOVATION,ELEVATINGTOURQUALITY,COOPERATIONANDCOMPETITIONINREGIONALTOURISMDEVELOPMENTKEYWORDSTHENATIONALPARKOFCHINA;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COMPETITIVENESS;DRSUNYATSENSMAUSOLEUMSCENICAREA前言旅游业是兼具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四大功能的现代朝阳产业,快速发展的中国旅游业不仅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柱产业之一(付蓉,1998)。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每年国际游客将达13亿人次(陈建斌,2001)。同时,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积极宽松的政府政策,也大大推动了国内旅游的迅速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旅游业迫切需要迅速提高旅游竞争力,以满足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的需求,更积极地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风景旅游是我国旅游资源中的坚实基础,但长期以来,错误的认为“旅游业是无烟产业”使得我国大多数风景区处于粗放式开发状态。由于管理体制、经营模式等方面存在与市场经济不合拍的因素,加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地的旅游发展意识很浓,但开发的科学意识、环境生态意识尚未建立起来,科学知识积累不足(崔凤军,2001),风景区的旅游发展面临着景区城市化、破坏性建设、人造景观过多、景区资源过度开发、人满为患等问题的冲击,成为风景名胜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风景区依然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中流砥柱,是当前旅游研究者和风景区管理者、经营者的当务之急。笔者在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学习期间,曾先后参与江苏茅山、南京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等多个著名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江西“庐山世界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实践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多次思考并与导师探讨著名风景名胜区发展的有关问题。因此,将论文选题定为著名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研究。风景区旅游在我国已占半壁江山,著名风景区的持续发展对城市旅游业和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为例,对影响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比较优势、市场需求、环境保障等进行详细分析,并根据制约著名风景名胜区的限制因素,提出提升竞争力的基本策略。由于本人时间、资料及水平等限制,本项研究仅仅是对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研究的初步尝试,难以兼顾方方面面,文中难免疏漏之处,诚望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第一章引言第一节选题背景与意义随着人类旅游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业已成为各国各地区普遍关注和重视的对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2年我国接待入境旅游者97908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203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6(国家统计局,2003),居世界第五位,已经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到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崔凤军,1999)。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将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转变(陈建斌,2001)。江苏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国旅游大省、强省之一,积极推行的“旅游倍增计划”和“国民旅游计划”,正最大限度地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2002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2226万人次、创汇10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12和278;接待国内旅游者100382万人次,旅游收入8302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43和228;南京市接待入境旅游者561319人次,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076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8396亿元(江苏省统计局,2003)。旅游业已经成为江苏省和南京市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与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构成我国旅游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崔凤军,2001),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环境影响日益深刻而不容忽视。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如何提升竞争力以实现旅游地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给旅游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我国15000多个旅游区(点)中,风景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资源的“半壁江山”。我国风景名胜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1以上,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已达151个(截止2002年底)。仅据11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截止2001年底)年游人数统计,19912001年间的年游客增长率为82(仇保兴,2002)。风景名胜区已经成为推动国家旅游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许多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对带动区域经济的腾飞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厉以猷,2002)。鉴于我国风景名胜区对我国旅游业的巨大贡献与不可替代性,其可持续旅游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在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话题,可持续旅游正日益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选择。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管理还处在发展阶段,尽管不乏“精品”,但总体上是管理者“摸着石头过河”,在风景名胜区的功能设置、服务内容与质量、管理水平和层次、资源环境景观保护力度和方式方法、经营方略等方面与国际水准相差甚远,因此亟需科学指导(崔凤军,2001)。目前,我国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与矛盾严重制约着著名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如现实基础薄弱,管理体制不顺,服务质量不高;著名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迅速增长的旅游需求与旅游资源承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生态环境退化;旅游发展的科技含量低,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足等。著名风景名胜区是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同时担负着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多重任务;随着旅游市场国际化,地区间、国家间的旅游竞争日益激烈,提升竞争力成为著名风景名胜区协调多方关系和得到市场认可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著名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表明对著名风景名胜区的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为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市场营销和旅游规划等提供科学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二节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本文在简要综述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区域旅游竞争的理论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南京市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为例进行著名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研究,进而提出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的战略和对策。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基本概念与研究问题的提出旅游竞争力著名风景名胜区竞争力因子分析比较优势市场需求环境保障制约因素提升竞争力策略可持续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图11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理论研究综述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对日益损耗的资源问题和日趋紧张的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解决人地关系矛盾的发展模式或指导思想。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RECHELCARSON)所著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G)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人类关心生态环境问题的开始。然而,20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不仅使环境问题迅速恶化,并演变为全球环境问题气候变化、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及荒漠化、大气污染和酸雨、水资源出现危机及海洋资源的破坏等。可持续发展主要经历三个基本阶段的演化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宣言,首次提出了“环境与发展”的主题。1982年之后联合国成立“环境规划署”等3个高级专家委员会,并相继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共同的安全、我们共同的危机三个纲领性文件,提出为了保障安全、克服危机、创造未来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之后联合国召开高层次环境发展大会,形成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文件,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推广和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赵媛,仲伟周等,2000)。我国早在1994年通过了世界第一部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并在学术研究上渗透到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人口政策、海洋资源、国土资源等上百个学科(崔凤军,2001)。2可持续旅游的提出20世纪70年代初,DOWER在闲暇研究中曾提及旅游业的持续生产(SUSTAINABLEYIELD),但未进行深入分析。直到80年代,国际旅游学界才开始广泛关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1990年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旅游分会上,首次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构筑了可持续旅游的基本理论框架,阐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即增进人们对旅游地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的理解;在发展中维持公平;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牛亚菲,2000)。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旅游组织和岛屿发展国际科学理事会,在西班牙召开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两个重要文件,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可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即在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开展时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旅游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旅游需要产生损害。无论国际社会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还是不同国家对可持续旅游的阐述、规定(如英国环境部制定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原则)有多少差异,但都包含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容,即满足需要、资源的有限性和社会公平性(田道勇,1996)。中国学术界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和论证始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旅游课题“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与宏观配置研究”(郭来喜,1996)。9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学界对可持续旅游的理论及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刘鸿雁,1992;崔凤军,1995,2001;陆林,1994;吴必虎,1996;匡林,1997;郭来喜,1997;牛亚菲,1999,2000;张二勋,1999;李立华,2000)。3可持续旅游的内涵可持续旅游发展是基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而提出的,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延伸和具体体现,其基本含义(陶伟,2001)包括可持续旅游发展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以不破坏其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并能对自然、人文生态环境给予资金、政策等全方位支持,从而促进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可持续旅游发展应在满足当代人日益增加的多样化需要的同时,保证后代人能公平享有利用旅游资源的权利,满足后代人旅游和发展旅游的需求。可持续旅游发展必须与当地经济有机结合,以其提供的各种机遇作为发展的基础,满足当地居民长期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可持续旅游发展要求摈弃狭隘的区域观念,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实现全球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针对中国国情,中国的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充分认识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珍稀性及其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明确每一代人对风景名胜区的责任和义务。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旅游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上,自觉理智地循序渐进,并保障风景名胜旅游资源利用的永续性。旅游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发展形式,应充分发挥其保护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潜力。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风景名胜区,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文化完整、基本生态进程、生物多样化和生命支持系统,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方面的需求。及时转变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方法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的关系。第二节区域旅游竞争研究进展1旅游竞争研究的兴起区域旅游始于二战以后至6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经济迅速恢复和快速发展,国内旅游需求激增,同时以相邻国家为目的地的国际旅游初步发展。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旅游竞争局面逐渐形成,随之展开旅游竞争研究。2旅游竞争研究的发展(1)旅游资源的竞争旅游业开展初期,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指导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行为受旅游资源的品质影响比较大(窦文章,2000),故最初的旅游竞争研究是以旅游资源的区域禀赋和品质为研究重点,研究主题是如何开发传统的旅游资源(杨英宝,2002)。如GDEASY和PGRIESS(1966)曾运用旅游无差异曲线对美国宾西法尼亚两个互相存在竞争的景点进行研究,发现旅游景点和客源地之间是资源指向型的。SSMITH(1989)对引力模型、概力模型系数进行修正,研究旅游资源与旅游流之间的关系,并计算和预测了加拿大各省区相互吸引的客流。我国旅游竞争的研究始于90年代,保继刚(1991,1994)分别对名山旅游地、喀斯特石林和滨海沙滩类旅游地的空间竞争进行了研究,其实质是旅游资源之间的竞争。张凌云(1989)介绍了WILLIAM与BKURTZ用价格需求交叉弹性分析法对亚利桑那州大型水库进行分析的成果。(2)旅游需求的竞争80年代旅游需求的竞争成为旅游竞争研究的主题,主要从两个角度考虑对进入旅游地的旅游者进行研究KWOBER(窦文章,2000)通过测量欧洲39个首都城市旅游竞争力认为,旅游需求是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主要因子之一。PAULSAUNDERS(窦文章,2000)也发现旅游需求是产生游憩机会的最主要因子。PLOED(1982)研究了影响美国旅游需求变化的主要因素,认定收入水平、相对价格水平、相对汇率和旅游目的地的特殊事件是影响国际旅游需求的主要因子,其中相对价格差异是首要因子。90年代后期,我国出现了若干分析旅游需求和客源市场的专项研究,如吴必虎(1994)运用空间曲线和时间曲线分析上海市游憩设施需求状况,认为旅游者的个人原因、客源地与旅游地距离、设施引力和可达性等均与游憩设施需求有关。万绪才(1998)研究了南京市客源市场结构,董观志(1999)通过深圳市几个主题公园的实地调查,揭示特定城市旅游客源市场分异规律。张江(窦文章,2000)分析我国热点城市境外游客旅游流空间分布的特征。从旅游者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目的地行为模式分析法)CLMORLEY(1992)认为,普通居民一般根据个人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兴趣爱好等决定旅游形式,最终使个人效用最大化。RYAN(1991)根据心理需求解释对目的地的选择。ISOAHOLA,SE(1990)认为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是通过旅游逃避压抑的日常生活、工作环境,寻求心理补偿,从体验到需求,有一被动转为主动的变化过程。AJHAAHTI(1986)认为旅游者对旅游地的认知包括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吸引物)属性、旅游目的地中心性的认知和同类旅游地意境地图的比较认知,并建立认知过程模型,得到了旅游者旅游定位的认知结构模式。PREARCE(1982)把行为理论引入旅游需求研究,通过比较游客旅游前后意境地图的差异,发现差异较大。我国学者吴必虎(1997)研究了上海市民旅游活动规律和中国城市居民选择旅游地的规律,探讨了旅游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与目的地选择之间的关系。宋章海(2000)讨论了旅游目的地如何根据旅游者的需求特征进行形象设计,认为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因是游客的需求。(3)旅游形象的竞争90年代末期旅游竞争的主题是以旅游形象的竞争为主。白祖诚(1994)认为北京要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极其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建设好北京的旅游形象、优化北京的旅游产品,从而提高北京的国际旅游竞争力。屈海林、邱汉琴(1996)通过统计分析,对香港旅游竞争优势进行分析,认为拥有特色旅游形象和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实施不同营销策略是保持都市旅游魅力永存的关键。李蕾蕾(1995,1997,1999)指出今后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孤立旅游景点,必须推出城市整体的旅游形象,通过形象定位、主题口号的提出、视觉形象的设计等战略全面发展城市旅游,增强城市旅游发展的潜力;并认为旅游者在选择旅游地和进行旅游决策,除考虑距离、交通方式和价格等因素外,还非常重视旅游地的感知印象,这主要取决于旅游地旅游形象状况。聂献忠(1998B)认为城市旅游产品及配套设施等视觉要素的建设,旅游行业管理、服务质量等所表现出来的旅游行为形象在城市旅游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金卫东(1995A)、李娟文(1999)等对旅游形象进行研究,崔凤军(1999)、张景和(2001)分别就历史文化名城和资源型城市的形象设计进行研究。(4)旅游竞争力的提出旅游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旅游竞争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日益激烈,竞争力大小反映了各旅游企业综合实力的强弱,因而如何培养和提升旅游竞争力成为世界经济国家化市场背景下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的焦点。若干学者对旅游竞争因素进行不同的分析和评价NLEIPER(1979)认为,决定一个旅游系统发展状况的四个因素是客源地区域、目的地区域、旅行路径和旅游产业本身。KWOBER(窦文章,2000)等人认为旅游需求、过夜旅游增长率、游客季节分布及旅游地承载力等四项指标是影响欧洲39个首都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主要因子,并对39个城市进行比较,勾画出39个城市自1975年以来的综合竞争力空间分布图。SDEMARS(杨英保,2002)认为一个旅游度假地的竞争能力取决于旅游市场、本身的开发情况、可进入性等。ECANESTRILL(1991)等认为,旅游地的竞争力除了体现在旅游市场的占有率,主要还是要看其发展潜力,旅游地承载力是影响旅游地竞争潜力的因子之一,因此在研究旅游地竞争力时必须考虑旅游地承载力。我国学者郭阳旭(2000)提出整体竞争力的概念和定义,提出了提升重庆市旅游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意义与基本途径,他认为一切竞争都是知识人才的竞争,旅游整体竞争力最终体现在旅游管理者、旅游活动的操作者身上。张明清等(2000)借鉴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对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旅游产品竞争力、旅游企业竞争力和旅游业竞争力,并分析我国旅游业面临的竞争问题。他的研究丰富了旅游竞争理论的内容。黎洁、赵西萍(1999)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提出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六大影响因素和四个演进阶段,总结了不同阶段的特征。郭鲁芳(2000)提出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多相测度法,认为评估一国旅游国际竞争力,不仅要反映目前市场的占有率,而且要体现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万绪才等(2001)从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三个方面建立国际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对江苏省各地市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提出各地市优劣势以及相应竞争策略。陈建斌(2001)提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并以广东省为例,分析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因素背景因素(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技术因素的综合)和决定性因素(包括比较优势、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与能力、产业结构、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环境等)。(5)旅游竞争策略的研究关于如何制定相应竞争策略,将竞争优势转化为竞争实力,对此进行的研究有JTRIBE(1997)指出在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竞争对手和消费者,旅游产品的竞争策略是不同的。我国学者邹益民、韩晓燕(2001)认为,竞争要立足于服务对象,根据游客需求制定竞争方案,竞争要着眼于创造市场,不能只局限在目前的市场。徐虹(2000)认为,在全球化、网络化时代,饭店业不仅要有竞争目前的策略,还要有竞争未来的战略,在国际旅游竞争中,可以暂时放弃最终产品的竞争而提高企业核心产品竞争能力。王滔(2000)等分析了洛阳面临的竞争情况,提出了洛阳和开封、郑州、西安等城市合作开发战略。王莹(1998)、阮思阳(1998)、吴国华(1998)、王国江(2000)、毛端谦(2002)等等就具体区域旅游业发展现状提出提高旅游竞争力的策略。沈钢(1998)分析了上海市旅游饭店竞争结构状况,提出了旅游饭店在竞争中如何求生存的对策。杨森林等(1999)在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策略一书中提出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六大策略。第三节著名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1著名风景名胜区与竞争力(1)著名风景名胜区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对风景名胜区定义如下“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价值,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考察、文化活动的地区。风景名胜区是旅游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崔凤军,2001)。陆林(1997)根据加拿大学者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及HOVINEN(1982)对勃特勒模型的修正,提出将巩固阶段和停滞阶段合并为成熟阶段,本文即以发展成熟的著名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一般具有如下特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品位高,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服务和基础设施完备,拥有稳定的客源等。从旅游区(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到县、市乃至一个省区、国家和大洲,风景名胜区属于级别最低、范围最小的一级旅游区域,对其进行研究是对更高级别、更大范围区域进行研究的基础,具有一定代表性。而且风景名胜区拥有我国高质量的风景名胜资源,经过早期的开发,面临着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问题。著名风景名胜区竞争力的增强或减弱往往会对其所属城市及更大地域范围内的旅游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或带动作用。因此,著名风景名胜区的竞争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2)著名风景名胜区竞争力的定义关于旅游竞争力已有的定义,郭阳旭(2000)提出“旅游整体竞争力”的概念,指在区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在与周边地区|、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能保持其发展、壮大,保持其竞争优势的长期性、全局性的能力。陈建斌(2001)提出的“区域旅游竞争力”是指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的综合水平与区域内旅游业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旅游竞争力。胡冬梅(2002)认为,“旅游竞争力”是旅游地在维护自身市场地位时创造和整合能保护资源、增值产品的能力。本文作者结合以上研究,将“风景名胜区竞争力”定义为风景名胜区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为维护自身市场地位所创造和整合的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增值产品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由于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地位的外部表现为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等指标,反映的是旅游地过去和当前的发展状况(或竞争地位),它受到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市场需求、环境保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未来发展(旅游竞争力的持续增强)同样与这些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2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将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竞争力结合起来,是体现可持续旅游竞争力的思想(黎洁,赵西萍,1999)。旅游可持续发展应遵循代际公平的原则,对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损害后人的审美愉悦的获取,要为后人留下可持续的景观资源。著名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应顺应市场需求,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促使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模式不断发生变化,也使其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不断发生变化。对旅游市场的需求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作出有效反映,是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对保持和提升竞争力也非常关键。未来影响旅游需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旅游者对环境质量的关注,而良好的环境质量也是可持续旅游的前提。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必须以环境的可持续完善为最低标准。环境可持续完善是指环境的改变将限定在一个可恢复的范围,并且不对其多样性造成损害。由于资源环境结构的不可分割性,人们对资源的利用必然是伴随着对环境的改变甚至破坏,而对资源的利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因此,旅游发展必须以对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完善为前提。增强旅游竞争优势,提升旅游竞争力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风景名胜区开展旅游活动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地方,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大量游人的到来加剧了风景名胜区生物、环境的损耗,地方文化和特色有时也遭到消退。风景名胜区需要持续的竞争力,但不能以暂时的旅游流量增加来损害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而需要以创新思维注重风景名胜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以及发挥风景名胜区教育游客的功能(崔凤军,2001)。风景名胜区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发展依赖于独有的资源和环境,可持续旅游能为风景名胜区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提供动力,而社会和经济发展为风景名胜区的竞争力提供保障。3影响风景名胜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风景名胜区的竞争力研究是以风景名胜区为空间尺度对提升旅游竞争力的战略进行扩展和深化。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和旅游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是衡量竞争力的关键。从理论上来讲,在特定的时空尺度,影响旅游发展与资源、经济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因素是有限的,起主导作用的也是少数几个,并且这些因素变化幅度也是有限的,这就使旅游发展与资源、经济、环境相互作用所能达到的最大强度和最高水平有了界限(马勇等,1997)。所以,著名风景名胜区竞争力获得提升的前提必须是在此限度之下的发展,最终的发展实际上是一定时期、一定限度内旅游发展与资源、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综合实现。因此,风景名胜区提升竞争力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由于风景名胜区竞争力是受多因素影响的,按照影响竞争力的因素类型,可以把区域旅游竞争因素分解为比较优势、市场需求和环境保障等3个主要方面(图21)。风景名胜区提升竞争力必须立足于现有基础比较优势,挖掘在竞争中继续发展的潜力市场需求,并且保持将潜力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的关键环境质量。风景名胜区提升竞争力的比较优势。风景名胜区的旅游竞争基于一定的资源基础、经济基础、区位条件和产业的联合等,这些构成了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的基础实力。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成熟,旅游业已经不再单纯依赖旅游资源优势。而区位、经济、环境等其他因素往往对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起到更大推动作用。风景名胜区提升竞争力的市场需求。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是在比较优势基础上,挖掘和开发利用更多的资源、充分利用区域的经济优势、区位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管理优势等,深入分析并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实现更大发展。风景名胜区提升竞争力的环境保障。没有高质量的资源和环境,就难以创造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更难以满足游客高质量的需求。在经济和社会日益发达的当前和今后,旅游者对环境质量的关注程度会日益提高。风景名胜区能否满足游客的需求,是否拥有良好的环境质量将直接影响市场竞争力持续发展的潜力。著名风景名胜区竞争力比较优势市场需求环境保障区位条件产业协调旅游吸引空间结构季节特征环境现状环境容量游客需求图21著名风景名胜区竞争力主要影响因子第三章著名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分析本文以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为例对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旅游竞争力进行研究。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钟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以雄山秀水的江南自然山水为基调,兼十朝古都的历史文化为基础,融山(林)、水、城、陵为一体。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作为南京最具代表的旅游品牌,是中外游客来宁的必游之地,其地位相当于北京的故宫,杭州的西湖,洛阳的龙门石窟,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任黎秀,2002A)。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地处南京市东隅,毗邻玄武湖,与富贵山、九华山、台城、鸡鸣寺、北极阁风光带衔接,总面积约31KM2。风景名胜区内山水相依,陵林辉映,塔阁棋布,园囿纷呈。整个风景名胜区由中山陵景区、明孝陵景区、灵谷寺景区、头陀岭景区、紫金山天文台、白马公园、中山植物园和山北自然生态保护区等组成(图31)。区内有中山陵等八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众多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六朝、明清、民国等诸多时代量大类丰的历史文化遗存。图31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各景区分布示意图(资料来源中山陵园管理局)第一节比较优势一般而言,著名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经过多年开发和宣传,已经形成了知名度较高的旅游产品,具备完善的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拥有较稳定的客源,往往成为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或具有区域旅游市场的国家级旅游地(保继刚,1999),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这些优势对风景名胜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并随着旅游市场竞争和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及风景名胜区自身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1区位优势在决定旅游经济价值的因素中,旅游资源所处的区位条件有时比其本身的质量更为重要(牛亚菲,1996),区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例如,深圳锦绣中华、世界之窗、中华民俗村造成的轰动效应与其区位因子有着直接的关系深圳毗邻香港,背靠珠江三角洲,常住人口600万,流动人口600万,是典型的客源型城市和消费城市,没有可供替代的观光产品等(崔凤军,2001)。而且旅游开发也会使原来的区位改善,如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促成了当地铁路的修建,增强了可进入性。(1)地理和交通区位图32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地理和交通区位示意图(资料来源中山陵园管理局)旅游地的交通状况是影响居民出游决策的重要因素。能够同外界产生便捷联系或者能够提供便利交通的旅游地,一般旅游需求都比较大。同时,便捷的交通也会缩短人们对旅游地的感知距离,交通条件的改善也会使旅游需求相应增大。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坐落在富饶广阔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部,其依托城市南京市是江苏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地处江苏西南一隅,濒临长江,已形成了四周辐射的高速、国道和高等级公路网,拥有便利的长江航运和国际性现代化航空港(图32)。风景名胜区距离市区中心只有9KM,有旅游专线和公交线路直达风景名胜区,进入风景名胜区十分便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为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风景名胜区的蓬勃发展又带动周围城市、经济、交通和房地产等进一步发展和繁荣,这又为风景名胜区的更快、更好发展奠定新的基础。(2)经济区位客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旅游需求的决定因素,经济越发达,旅游者需求越大,选择出游的距离越远。因此,旅游目的地距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客源地越近,就越有市场保障。另外,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联系密切,也有能力吸引大量投资,提供完备的基础和服务设施、先进便捷的通讯、交通等。表31南京市经济情况(2001年)全国江苏省南京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754312922205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770373751884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553277352(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江苏统计局,南京统计局,2002)从表31、表32可以看出,作为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的依托城市,南京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省居于前列,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并且,南京市所属的苏南地区又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为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表32苏南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2001年)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亿元)省内位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省内位次人均可支配收入(元)省内位次同比增长()南京981761260254915714110无锡800562377001998812149常州225886254175993253144苏州6185632969321061711102镇江164889263103820186142(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局,2002)(3)文化区位文化环境的差别是影响旅游者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文化的差异越大,所引起的旅游行为的内驱力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