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管理专题_第1页
量化管理专题_第2页
量化管理专题_第3页
量化管理专题_第4页
量化管理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量化管理专题量化绩效与薪酬的纽带1量化管理持续改进的基础3量化管理法6考核标准的量化管理7如何量化软性绩效指标8企业量化管理的四大误区9个人价值的量化管理10案例量化动态的人事管理12不能量化的工作,要不要考核13如何考核难量化部门16量化内部管理的细节18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量化19绩效考核中的非量化观点21量化管理与人性化23量化绩效与薪酬的纽带当我们平时在描述一件事的时候,常常使用一些引起带有比较色彩的形容词,例如“这个人长得真漂亮”,“他们衣服料子真好”等等。然而究竟有多“漂亮”和“多好”,我们却是不能十分详尽地感受。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好在“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是轻松的”,故而我们大可不必在深究其中的底细。然而管理却是不能够太过于模糊的,HJAMESHARRINGTON指出“量化管理是第一步,它导致控制,并最终实现改进。如果你不能量化某些事情,那么你就不能理解它。如果你不能理解它,那么你就不能控制它。如果你不能控制它,那么你就不能改进它。(HJAMESHARRINGTON,BUSINESSPROCESSIMPROVEMENTTHEBREAKTHROUGHSTRATEGYFORTOTALQUALITY,PRODUCTIVITY,ANDCOMPETITIVENESS1991),上述这段话十分确切地表述了量化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一点大量的管理工作者已经十分同意这一观点了。美国的人事与发展协会(IPD)和产业协会(IS)曾对具有代表性的美国企业进行了一项调查(PERFORMANCEMANAGEMENT,RICHARDWILLIAMS,INTERNATIONALTHOMSONBUSINESSPRESS)得出的结论如下“对于高层管理人员来说,在建立正式绩效管理系统的组织里,有一半以上的组织在绩效要求的实现程度和工资之间保持着直接的联系。对于白领雇员来说情况也基本类似。而对于体力劳动者,则很少把工资同绩效直接联系起来。对体力劳动者来说最常使用的是奖金制度,而对于白领雇员来说,与评估结果相联系的工资却是最常使用的方式,而且随着雇员层次的上升,这种方法被采用的频率也有所提高。”通过上述二段结论可以看出管理量化的主要方向之一是对绩效的控制和改进,而其最终的表现是体现在薪酬之上。因此找到了量化的两个关键点薪酬与绩效,并用量化方式加以互为转化,如同功与能之间的转化关系一般,便是实施量化管理有效性的保证。最近被炒作得十分热的平衡计分卡模式(THEBALANCEDSCORECARDTRANSLATINGSTRATEGYINTOACTION,ROBERTSKAPLAN,DAVIDPNOR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提出了从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来控制企业的绩效。(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未来的管理一书中的启动平衡计分卡或使用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管理系统二篇文章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司绩效测评中的平衡计分卡良好的绩效的测评体系和平衡计分卡的实际应用二篇文章),然而哈佛学院的ROBERTSIMONS教授在其所著的战略实施中的绩效评估和控制系统(东北财大出版社2002年8月)中对平衡计分卡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他认为“平衡计分卡的四个视角应该作为一个模板,而不是一种约束。没有数学法则来证明这些指标是充分和必要的。”同时他又认为“企业很少使用少于这四个视角的指标,但是根据不同的行业环境,还需要其他方面的指标。”无独有偶,美国的SCHEMATA和LINGUAL二位合著的企业量化管理实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版中一位经理人员谈到了平衡计分卡,并对此作了一番描述“如果你在谈论开发一个平衡记分卡,那么我劝你不要在这儿提及这个术语。我们已经花费了几百万美元试图和实施计分卡,可是没有成功。记分卡在这个公司只是一句漂亮的脏话。”因此二位作者在书中总结道“真正成功的量化管理公司远远不是建立一个简单的量化“计分卡”,他们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二位作者同时提出了他们的构模构思,包括四大阶段一、定义战略,包括1、形成明确的过程目标;2、确保对战略的认同;3、定义“经营理论”4、确保高层领导的承诺。二、设计量化手段,包括1、测试“经营理论”;2、确认有效可靠的量化措施;3、设定绩效目标;4、发展过程领导者。三、量化分解,包括1、确定分解结构;2、对战略进行沟通;3、培训“分解”的领导者;4、各量化系统衔接;5、衡量行为联系。四、植入量化体系1、统一管理过程;2、理顺人力资源系统;3、信息系统联系;4、提炼“经营理论”。笔者认为以上的四个阶段是对“平衡计分卡”的模式有效解释和补充,从而能弥补平衡计分卡方面的不足。沃尔特斯(1995)则更为明确地提出了五个重要的衡量绩效指标,分别是对实现战略目标的贡献度;对质量的衡量;对数量和容量的衡量;对效率和货币价值的衡量;对外部和内部顾客满意度的衡量。沃尔特斯以多重的绩效指标来反映真实的绩效。更为具体的,CHAMPAGNE其缺点是人力资源的实际价值可能大于历史成本,而且人力资源的增值和摊销与人力资源的实际能力增减不一致,从而致使信息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上的数据分析人力资源时,与实际产生偏差。重置成本法将现时物价条件下重置某一特定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支出作为人力资源的成本。人力资源重置成本包括职务重置成本和个人重置成本。职务重置成本是从职位角度计量企业在现时条件下取得和培训特定职位要求的人力资源所必须付出的费用支出;个人重置成本是从个人角度计量企业在现时条件下取得和培训具有同等服务能力的人力资源所必须付出的费用支出。这种方法考虑了人力资源价值的变化,反映了人力资源的现时价值,但由于按重置成本对人力资源估价,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使信息的可比性下降。机会成本法在人力资源方案中,如果选用某一方案,就必须放弃投资于其他方案的机会收益。这些放弃的机会收益,就是选择该方案的机会成本。二、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人力资源价值是人力资源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它反映了人力资源的创利能力和质量状况。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主要有两种模式个人价值模式和群体价值模式。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既要反映群体的经济价值,又要体现个人的经济价值,两者互为补充。1人力资源个人价值的计量方法未来薪金资本化法将企业职工从现在到退休期满为止预计所获得的个人薪金所得,按一定的折现率折为现值,并分别加总求得人力资源价值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把未来薪金所得作为计量基础,比较容易,但未来薪金报酬、职工的实际有效使用年限均需估计,同时也忽略了职工的调动、晋升、辞职等因素,因此可能会高估或低估人力资源的价值,影响其准确性。内部竞标法认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可以通过各部分、各利润中心的经理投标竞价来确定。对某员工的最高竞价也就是该员工的价值。这种方法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工作,可以实现稀有人才的最佳配置,但忽略了一般员工的价值计量,如果员工不参加竞价,就不能反映其价值。随机报酬法认为职工在未来时期所处的状态是不确定的,可能提升、调离、退休、死亡等,职工状态是一个随机过程,通过计算个人价值的期望值,将其折现为人力资源的价值。这种方法既考虑了职工在组织内的流动,又考虑了职工离职的可能性,数据计算比较客观,用其估计人力资源价值容易被接受,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2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计量方法商誉法人力资源价值可以用企业超过本行业正常盈利的资本化收益来估计。其具体计量模式是把企业过去若干年的超额利润列为“商誉”,并把商誉按人力资源投资占总资源投资的比例摊配额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这种方法只考虑了超过同行业正常水平的人力资源价值,而且按此推理,没有获得超额收益的企业就没有人力资源价值或为负数。显然,这种方法缺乏理论依据,在实际计量中,要有针对性地使用。经济价值法认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在于其能够提供未来收益。它把企业未来的各期收益折现,然后按照人力资源占全部投资的比例,将企业未来收益中人力资源投资获得的收益部分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这种方法虽然忽视了人的能动创造性,但以未来的经济收益为基础,考虑了人力资源与非人力投资因素,较为合理。人力资源的报告人力资源的报告就是把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以报告的形式传递给信息使用者。在资产负债表中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报告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是人力资源信息内容。可将人力资产单设一个科目列于资产负债表资产方之首,另设“人力资产投资”科目反映企业用于职工的历史成本,再设“人力资产价值”科目反映人力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为企业带来的预测总价值。其次是人力资源权益信息内容。可以设“人力资本”科目反映企业拥有的劳动力投资,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工资”、“职工教育基金”、“劳动力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等科目反映法定的人力资源权益,设“人力资源权益分红”、“人力资源权益公积”等科目反映人力资源权益实现的价值增值部分。资产负债表中体现的会计恒等式为人力资产物力资产负债人力资源权益所有者权益。在利润表上,可增设“人力资源成本费用”项目,用以反映企业为使用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和人力资产的摊销。在现金流量表上,应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单独反映企业为招募、选拔、聘任、录用、培训人力资源而发生的现金流出和人力资源创造价值所带来的现金流入。余华绩效考核中的非量化观点考核非经营部门也得量化吗考核经营部门就看量化吗大企业就注定要量化吗否迷信数字意味着领导的失职强行“量化”,乃书生之见考核几乎是全世界企业最头疼的事情。因此,许多公司组织就采用了完全量化考核的方法,即使不能量化的部分,也通过打分的形式给量化了。然而,它虽然能有效堵住很多员工的嘴,但能否像“量化论”者所自我标榜的那样无所不能呢非也有一次听一位著名跨国公司的中国区总裁讲到在他们公司什么都可以量化,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岗位都可以量化。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这位总裁在讲完此话不到半年便匆匆下岗了。当然,跨国公司讲究量化考核是源于西方人长于分析推理的特点,而量化考核在中国却不像那位经理人所说的那样包治百病,即使西方企业也不是百分之百的量化考核。如果一个企业组织,全部采用量化考核,走进纯粹的数学世界,就等于退回到了纯粹简单的机械运动状态。作为一个企业组织,无论规模大小,没有量化考核肯定不行,纯粹的量化考核肯定也不行,无非是不同的企业因特点不同其量化考核的内容多寡不一。而现实中有些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陷入量化考核的误区,以为一切都可以量化考核。如何走出误区呢其实,领导对下属的考核应随时随地进行,无时无刻不在考核,而那些临近年终才兴师动众地全员考核只能说是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是书生气的考核。不易量化,就不量化管理岗位及后勤保障部门是企业组织中比较难考核的,因为它大部分工作是无法量化的。那么对于不能够量化的部分如何考核呢我的经验是一听、二看、三感觉。听,悟出弦外之音听,确是一门学问。现实中有些领导,虽然也听,但就是不知听谁的,听什么,怎么听。听谁的领导要想通过听的方式考核某一员工,就应当事先拟定好所要调查听取的人,进行多方位的了解,通过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方能做到兼听则明。而现实中有许多领导不知道该听谁的,根本就没有计划,随便叫来一人打听信息,随便听一人之词来作为判断某人干得好坏的依据。更多的情况是无意和随意地听某人说张三如何如何,心里就对张三产生先入为主的看法。更有糊涂的领导脾气很大,无意听人一说,就十二分生气,把张三叫来一通臭骂,骂得张三晕头转向、一头雾水,骂完后听张三一说又觉得张三有理。于是轮到领导一头雾水了,于是又不知所措,因为张三究竟干得如何他不清楚。听什么听什么也要有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说带着具体问题去听,围绕要听的问题集中精力去听,始终占据听的主动权。不在计划之内的问题听后可以先记下不做处理,放下以后再说。而现实工作中有些领导却往往犯如下错误把市场拓展部的张经理叫来,想听一听关于市场拓展工作的进行情况,继而对张经理近期工作做一个临时的考核。可张经理负责的市场拓展工作近期进展不大,于是他就想法子开脱责任,不说自己主观不努力,完全把责任推到其它部门不配合上。领导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不再追问市场拓展问题,而是追究其它部门的问题。而其它部门并不知道领导最初想要问什么,就顺着竿继续滑,又把问题归结到其它部门的其它问题上,于是领导又追究其它部门的其它问题,就这样连续追究下去,领导本来是想了解A问题,却被下属逐次地带入B问题、C问题,乃至E问题最后离题万里,想听的没有听到,没打算听的听了一大箩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被他人带到沟里去了”,“被下属牵着鼻子走了”。怎么听俗话讲“锣鼓听声,听话听音”,不论是听本人陈述,或是听他人评价,以及评价他人,领导一定要听出这人是在坦白地讲,还是话中有话是吹嘘自己,还是贬低他人是想请功,还是诿过现实中作为领导不可能苛求下属非直来直去不可,但领导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判断听明白下属的用意是什么。看,洞穿假象迷雾俗话讲“百听不如一见”,亲眼所见远远胜于听人汇报工作。但是不是见到的就一定是事物的真实面目呢尤其管理及后勤服务部门,领导看到某些人任劳任怨地加班,一派热火朝天之气,也许是偶然加了这一次班刚好被领导撞上了,也许是下属摸透了领导的工作规律或偏好,专门做样子给领导看的。因此说,眼见的虽然比听到的真实,但也并不一定完全是事实,所以凭眼睛看到的来作为考核的依据,也会有失偏颇。其实,几乎每一个单位都会有那些专做表面文章给领导看的人,领导只要不在场,这些人又是另外一种工作状态。所以领导一定要能够洞穿假象的迷雾。感觉,领导的综合智慧下属尤其是直接下属干得好坏,优秀的领导完全能凭感觉就能把握住。感觉要远比听和看真实得多、可靠得多,也许会有很多人对此有看法,而事实上明白的领导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完全能够感觉到下属干得如何。当领导对下属有初步清晰的感觉后,再通过其它方式获取信息来求证自己的感觉,从而明白下属干得如何。不看表现,看实效管理后勤保障部门就是为保证经营部门和整个公司组织的有序高效运转而提供稳定优良的平台。明确了这一点,一切都好办。无论下属汇报工作时讲得如何神采飞扬,无论亲眼看见下属多么辛苦和劳累,这些都不能代替事实上的效率与效果。比如说你部署了一项工作,下属完成得漂亮超出你的想像,而且在完成过程中,没有打扰领导,没有兴师动众,且消耗了较低的成本而又没有留下后遗症,那么这样的下属就是优秀的下属。相反,一个负责公关外联的部门经理,整天给你汇报工作,向领导讨教该如何如何办,然而公司内外却麻烦不断。无论这样的下属多么辛苦,给你吹得天花乱坠,神吹自己多么本事,都不足以作为证明他能干的凭据。此外,当领导比较长时间不在公司,公司还没有出现乱七八糟的事情,那么负责此项工作的人一定是位能干的人;相反,领导出差还没3天,各种工作电话就紧跟而来,大有天塌下来之势,把领导奉若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核心人物,那么这样的下属就不称职。所以,对管理后勤保障部门工作的评定更多的是领导的一种感觉,一种能让主管领导闲下来,心里能踏实下来,而工作进行又能有条不紊的感觉。工作中我的体会是心态浮躁的领导自己对自己都没有感觉,更不会对下属有实质性的感觉。不了解基本信息、没有综合分析能力、不自信的领导是不可能对下属有踏实清晰的感觉的。所以说,感觉是体现一名领导智慧高低的重要指标。欺上瞒下,自食其果当然,也有些下属隐瞒事实真相,把问题掩盖起来,而粉饰太平,给领导一种错误的信息。对此,领导要相信一点,纸是包不住火的,下属隐瞒了一件事情,很快就会有各路与此不协调的信息反馈回来,况且,当一个人说了谎的时候,他将用至少10倍的谎言来掩饰第一次的谎言。其实他也根本掩盖不了,这也是我做领导工作的经验,因为世界上传递最快的就是信息,尤其是与事实不协调的信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尤其有些比较霸道的部门负责人由于各种原因故意排斥异己,人为堵塞和截断信息通道,心想这样一来就把信息给过滤了,而事实上越是这样,其过滤掉的不愿传出的信息越是传递得快,并且添油加醋地传出来。大企业同样不可全量化迷信量化,意味着失职有人也许会说凭感觉来考量下属的方法适合于小企业,而不适合大企业。这种看法不正确。感觉在任何场合都适用,如果一个领导完全陷入仅靠数字来评价下属工作的好坏,那么这个企业组织就会变成简单的机械运动,不仅毫无生机,而且组织的行为将会扭曲,下属就会为数字而奋斗。当一个组织所有的部门都陷入此种运动时,那是很可怕的。如果一个领导仅凭量化的数字来考核下属,就意味着放弃了领导的调控权力,放弃了领导及时发现问题并纠偏的职能作用,很多事情都会误入歧途。因为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企业组织内外无时无刻都处在变化之中,作为领导必须时刻把握组织前进的方向,不断地纠偏纠错。真正心中有数的领导,是不用刻意地去听下属汇报和虚张声势的大检查、大考核的,凭日积月累的感觉就足可以判断下属干得好坏,数字只是求证和补充,甚至只是一个说词而已。考核不可向下越级当然,还会有人认为这样凭感觉考核只能考核少数人,而对于数千人乃至数万人的跨国大企业该如何操作呢是不是就不适合了呢当然不是。考核下属,主要是考核你的直接下属,至于你下属的下属,就该由你的直接下属考核。如果作为一名领导,想把你的下属的下属也都给直接考核了,还要你的直接下属干什么那叫向下越级。更何况你对你的下属的下属的感觉往往是有偏差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考核好的。总之,你可以撤换你的直接下属,但你不能剥夺直接下属正常的工作权力。一个领导的直接下属最理想的范围是58人,超过10人就有可能出现比较大的感觉偏差。考核经营,量化也是局部对于经营岗位的人员考核比较容易量化,但也不能简单的纯量化考核。经营岗位的员工考核应分两部分一是经营指标的考核,这是容易量化的部分;二是非经营指标的考核,即在完成经营指标的过程中,是否给其它经营部门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是否考虑到公司的持续性发展问题是否给公司的品牌和声誉带来一定的影响而这些量化起来很难或根本不可能量化。所以,经营部门完成了经营指标只能作为其考核的一项指标,而不能是全部。景素奇中外管理量化管理与人性化从某种程度上讲,量化管理属于管理的初级阶段,人性化管理才能使企业成为有理想有激情的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会读到描写女性美的诗句,比如西厢记描写崔莺莺“檀口点樱桃,粉鼻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根据这些文字,读者就能大体想象出一个美女的形象。假如我们把这些描写的语言量化,用数字来描述“莺莺小姐的眼睛呈椭圆形,长短径分别为3公分和2公分;眼眉为4公分长的弧线;嘴巴的宽度为32公分;头发大约为10万根。”怎么样,精确的数字是否能使你想象出这个美女的模样我猜,你一定会说“机器人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