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中国古代史全套教案_第1页
高三中国古代史全套教案_第2页
高三中国古代史全套教案_第3页
高三中国古代史全套教案_第4页
高三中国古代史全套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中国古代史全套教案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一先秦编著李志强概述1、线索特征先秦是指中国有史以来至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这段历史涵盖了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确立阶段(战国)。我国原始社会是从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为止。岁月悠悠,天地有情。凭借大自然的恩赐和祖先的勤劳勇敢,人类社会从远古人群演进到氏族公社,又从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其中,母系氏族公社最能说明氏族公社的特点,父系氏族公社则已经孕育着瓦解氏族公社的因素。黄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英雄,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正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总之,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成为历史发展、社会演进和人类进化的根本动力。奴隶社会是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大约1600年。这段历史先后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四个发展阶段。其中禹建立的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它的文明在古代世界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统治者实行的分封制和井田制,使周王朝成为一个经济发展和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国人暴动”成为西周由盛而衰的关键。此后国家一直动荡不安,最终亡于犬戎。夏、商、周三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甲骨文、青铜器、周易是这一时期华夏文化的典型代表。商朝的“人牲”和“殉葬”制度,反映出奴隶制度的残酷。商周时期的文化特别是西周的典章制度,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始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前,历时近千年。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巨大变革。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各民族接触频繁,相互融合;各诸侯国先后变法,封建制度最终确立;经济上,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奴隶社会的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的剥削关系逐步产生;思想文化上,由于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文化呈现出异常繁荣局面,其中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进步,取得了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2、在教材、高考中的地位本单元共有7小节,约占中国古代史课程的61。其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空跨度大,内容较简单。原始社会是通过对典型的古人类遗址和家喻户晓的传说的介绍来描述人类早期劳动生活、社会演进历程的。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三代主要介绍了王朝更替、重要制度以及经济文化成就。作为社会转型期的春秋战国历史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作了全面介绍,应当被视为本单元学习的重中之重。本单元在近五年的高考试卷中,年年有题,分值不高,以选择题形式为主,且与课本依托关系较密切。主要考查了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半坡氏族与河姆渡氏族的异同、封建城市的位置和作用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思想及其实践效果问题。今后高考中很有可能考查是最新考古成就对已有成果、结论的补充和修正;是突出的经济成就;是以新情景、新材料来考查对春秋战国思想的认识;是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内容。3、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对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比较分析;对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共同特征的归纳;对分封制、井田制的理解;鉴赏商周的青铜铸造业、甲骨文、周易的历史价值;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争霸、兼并战争以及重要思想家的观点。难点生产工具与技术的改进和社会组织的演进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必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原因和本质;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对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社会生活相互关系的理解;周易的认识与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改革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问题;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与历史作用。知识结构图远古人群元谋人、北京人开始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母系繁荣半坡氏族(约170万年前氏族公社河姆渡氏族先一前2070年)典型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传说黄帝、尧舜禹与“禅让”秦形成夏朝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王位世袭制奴隶社会发展商朝当时世界上的大国、青铜器、甲骨文时(前2070年强盛西周疆域空前广大、井田制、分封制前476年)瓦解春秋诸侯争霸、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改革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兼并战争、秦灭六国、商鞅变法、百家争鸣(前475前221年)11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部分教学指导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方面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居民;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黄帝、尧舜禹与“禅让”。(二)能力培养方面1、通过讲解和运用课内外知识,论证教材中的结论,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2、通过对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半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的对比讲解,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3、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节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的能力。(三)思想认识方面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远古文明对人类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2、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是人类以后发展的基石。在农业文明的发展中,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初步认识古文化遗址对历史学的意义并确定对遗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教法建议1、在讲第1章前,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和总体结构。中国古代史始于170多万年前,止于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中国古代政治长时期的特点;中国古代经济成就辉煌,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古代史可分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鸦片战争以前)六个时期。原始社会原始人群(约170万年前母系氏族公元前2070年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奴隶社会形成(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先秦(公元前2070年发展(前1600年前1046年)商公元前476年)强盛(前1046年前771年)西周中瓦解(前770年前476年)春秋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战国古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前221年220年)秦汉代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史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公元前475年隋唐1840年)(581年907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907年1368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时期明清(1368年1840年)2、将第一章的引言部分列成表格,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早期文明有一个比较认识。表格如下文明程度内容对象人类的出现公元前3500年左右前2070前771年前770前221年世界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埃及出现文明曙光尼罗河、两河、印度河流域和爱琴文明互相竞进以雅典城邦为代表的希腊文化经济繁荣时代中国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母系氏族公社后期的彩陶文化时代炎黄文明已经崭露头角文明勃兴的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昌盛时代3、填写我国原始社会六大主要文化遗址的概况表格项目文化遗址发现地点距今年代考古分期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阶段有关传说说明备注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4、在教学中突出重点从体质特征、劳动工具和社会生活三方面比较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不同之处;从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介绍中归纳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联系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私有制的出现”和尧舜禹时期有关情况,归纳理解原始社会解体的基本原因和过程。5、为了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在教学、复习中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以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活动的扩大、生活形态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组织的演进为线索,并从时空角度,掌握、理解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情况,特别要准确掌握一些关键点。诸如辨析北京人使用自然火和山顶洞人人工取火;山顶洞人所处考古划分年代和社会组织形态;河姆渡、半坡两氏族异同点;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禅让制等概念。理解、掌握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强盛和瓦解的规律。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历史必然性、进步性。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及其两者关系。从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等方面理解、掌握夏期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必须认识到夏朝的建立是历史的进步。从疆域超过夏朝、奴隶制比夏朝发达、以青铜制造业为代表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天文历法等居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文化成就方面,理解、掌握商朝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从分封制、井田制等方面理解、掌握西周我国奴隶社会的“强盛”。从政治上诸侯争霸(春秋五霸),王室衰微;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思想上孔子“仁政”说,理解、掌握春秋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关于诸侯争霸战争,要从非正义性和客观进步性两个方面全面评价。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确立时期。要从政治上诸侯争霸,变法运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井田制”,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科技进步三方面进行分析。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铁器、牛耕带来生产力的提高,新的剥削方式被采用,这两者构成经济基础的变化。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即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封建制度的确立反过来又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导致了这一时期文化的繁荣。要会比较春秋战国时期重要思想家的思想观点,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内容和影响。6、在讲完此节后,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古文化遗址对历史学的意义及我们对遗址应采取的态度。以下谨供参考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址,这些遗址在不断地被发现,被展示在人们面前。古文化遗址对历史学意义重大。一、古文化遗址为历史学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在人们面前展示了历史的真实图景。我们说商朝是个奴隶社会,奴隶主对奴隶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商朝武官村大墓等奴隶主贵族坟墓的发掘,这种阶级压迫的认识被雄辩的事实所证明有一个大墓里被殉葬的奴隶竟达400人。二、古文化遗址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实物史料,有助于纠正历史记载的错误,人们看法的错误,尤其对无文字记载的远古史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条件。过去我们一直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随着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长江流域一大批古文化遗址的发现,人们认识到,中国古文化是多源头的,长江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古文化遗址对历史学如此重要、有意义。我们要对华夏大地上众多的发现的或尚末被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应采取的态度是一、认识上,要重视古文化遗址,明白其价值;这是我们祖国灿烂辉煌历史的凝结,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应该上升到爱祖国历史的高度。二、行动上,要为保护古文化遗址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通过行政、教育、宣传、司法等手段使古文化遗址免遭人为的破坏,同时创造物质条件、技术条件使工作顺利进行。资料链接地球上最早的人类人类是从古猿演化而来的。一种形态比人属更原始的古猿,称为南方古猿,亦称南猿,主要分布在东非和南非,生活于距今400万100万年之间。一般认为南猿的纤细型例如阿法种进化成为人属成员。南猿具有一系列人科的特征,最突出的是能两脚直立行走,脑容量平均为440520毫升。最早的人属是“能人”。生活在距今250万200万年,介于南猿和直立人之间,目前主要发现于非洲坦桑尼亚、肯尼亚。能制造石器、直立行走,脑容量平均为646毫升。能成功地狩猎羚羊等动物,可能会建筑简陋的住所,类似窝棚。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是古人类学家吴汝康、王存义根据发掘出来的北京人骨骼化石,合作研究塑造的一个北京人中年妇女的头像。头像的面部相对比较短,前额低平,眼眶上有两个互相连接的粗大眉骨,像房檐一样遮着双眼。她的颧骨很高,鼻子宽扁,嘴巴前伸,咀嚼肌发达。整个头部还保留着某些猿类的特征,头盖骨比现代人厚,脑容量比现代人小。现陈列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裴文中裴文中(19401982),我国现代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古人类学的奠基人。字明华,河北滦县人。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后留学法国,攻读石器考古学。1937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主持领导全国众多遗址的考古发掘,并从事研究、教学工作。主要贡献1929年12月2日,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完整的头盖骨化石,为人类发展史提供了实物证据。突破周口店发掘仅注意化石搜寻的局限,重研究人在的文化遗存,确认石器,烧骨和用火灰烬的存在,明确了北京人的文化性质,将研究纳入考古学范畴。主持发掘山顶洞遗址。在广西发掘巨猿下颌骨和牙齿化石,解决其地层年代问题,探讨了巨猿在进化系统上的地位。发掘并深入分析研究丁村遗址、四川资阳人化石、内蒙古萨拉乌苏遗址。在总结研究中国旧石器文化基础上对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作了综合研究,对我国石器时代的考古学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的分布与发展以原始农耕为主体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存,面貌多样,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各有创新。大体可分为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南、北方四个地区。约公元前6000年起,黄河中游已形成较发达的粟作农业文化。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分布广,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豫、晋、冀、陕、甘、宁、内蒙古南部和湖北西北部。时间约为前5000前3000年。黄河下游较早的是青莲岗文化,为大汶口文化的先驱。后者年代约为前4300前2500年,早期曾受仰韶文化影响,晚期范围较大,由山东、淮北波及河南、辽东等地。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较早的文化有河姆渡文化,范围在杭州湾和舟山群岛一带,以河姆渡遗址为典型,约70005000年前。陶器较原始,骨、木器相当进步,有世界最古老的稻作遗存。稍后的马家滨文化主要分布于太湖流域,约前3700前2800年。半坡文化的经济状况原始农业除种粟、黍外,还种植蔬菜,家畜以猪、狗为主,也有鸡。兼营狩猎、捕鱼,进行多种手工业生产,以磨光红陶和彩陶工艺最为突出,又被称为“彩陶文化”。还有制革、纺织、编织、制石器和制骨。定居生活相当稳固,形成大规模聚落,建筑技术不断进步。黄帝黄帝陵祭黄帝陵黄帝,始公孙,名叫轩辕,五千年前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他十五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部落酋长”,三十七岁登上“天子位”。轩辕黄帝,传说一生历经52战,降服了炎帝,诛杀了尤,结束了远古战争,后世都尊称轩辕黄帝为“文明之祖”、“人文初祖”。黄帝死后,群民选择了“桥山之巅”,将他深深埋进黄土里,希望“黄帝灵魂升天,精神永远常在。”历代的帝王将相乃至平民百姓都到此拜谒,这就是今天海内外中华儿女拜谒的中华第一陵黄帝陵。孙中山曾写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毛泽东祭黄帝陵的开篇诗句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三皇五帝中国古代传说中远古时期的帝王。“三皇”有七种说法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为天皇、地皇、泰皇;二,据史记补三皇本纪引河图、三王历记之说,为天皇、地皇、人皇;三,据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之说,为伏羲、女娲、神农;四,据白虎通记载,为伏羲、神农、祝融;五,据通鉴外纪记载,为伏羲、神农、共工;六,据帝王世纪记载,为伏羲、神农、黄帝;七,据风俗通义皇霸篇引礼纬含文嘉之说,为燧人、伏羲、神农。其中第七种说法实际上反映了原始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状况。相传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食,说明当时已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伏羲氏教民结网,“以佃为渔”,说明当时已开始制作生产工具,进入了渔猎畜牧的阶段;神农氏用木制作耒、耜,教民从事农业,说明当时已由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五帝”所代表的时代稍晚,有四种说法一,据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二,据礼记月令记载,为太(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颛顼;三,据帝王世纪记载,为少昊()、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四,据皇王大纪记载,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谓“五帝”实际上是五位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关“五帝”的传说,反映的是父系氏族部落以及部落联盟渐次形成和逐渐解体的情况。大禹治水大禹是古史传说中夏后氏部落的首领,姒姓,原称“禹”,亦称“夏禹”、“戎禹”,一说名文命,他是鲧的儿子。相传,尧的时候,黄河上游大发洪水,波浪滔天的大水冲向黄河中下游,给当地各氏族部落的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尧任用鲧治理洪水,鲧采用筑堤坝堵塞的方法治水,但洪水一来就冲垮了堤坝,因此治了九年仍未治住水患。摄位行政的舜见鲧劳而无功,就将他杀死在羽山。舜命令禹接替鲧的职务,继续治水。禹记取了鲧的教训在伯益、契等的协助下,带领人民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让洪水顺着河道宣泄,流向大海。他节衣缩食,居住简陋的房屋,在外治水的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平息了水患。禹在农业生产中,“身执耒,以为民先”,带头劳动,以至把小腿上的毛都磨掉了。人们感怀禹的传大功绩,尊称他为“大禹”。由于禹治水成功,舜将他选为自己的继承人。舜死后,禹便担任了部落联盟的领袖。部落联盟首领简表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挚高辛氏唐尧虞舜夏禹(约公元前27世纪初一公元有2070年)从考古发现中看到的中国原始社会传说中的发明家有巢氏传说中巢居的发明者。燧人氏,传说中钻木取火、教人熟食的发明者。伏羲氏(“伏”亦作“宓”、“疮”),传与女娲氏兄妹为婚,为人类祖先。汉画中下半身多作蛇形,当与古部落的图腾有关。相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一说即太为东夷风姓首领,龙图腾。神农氏传说用木制耒耜,教民耕种,反映农业生产的开始。说神农氏就是炎帝。革命导师论原始婚姻。恩格斯说过“我们所知道的群婚形式都伴有特殊的复杂情况,以致必然使我们追溯到各种更早、更简单的性交关系的形式,从而归根结蒂使我们追溯到一个同从动物状态向人类状态的过渡相适应的杂乱的性交关系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0页)马克思说“人类社会的原始群居状态,没有婚姻和家庭”(科瓦列夫斯基一书摘要第1页)他又说最早的人类“过着原始群团的生活;无婚姻之可言。”(摩尔根一书摘要第10页)恩格斯也说“脱离动物状态的原始人类,或者根本没有家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9页)。马克思在摩尔根一书摘要中,提出一、“过着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的性交。”二、“在这里只有毋权能够起某些作用。”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姻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61页)。人与自然界人类的历史同自然界的历史是密切地联系着的。究竟人是怎么起源的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个问题,恩格斯给以最简单扼要的回答“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恩格斯、列宁有关著作中关于原始社会的划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起源中“史前各文化阶段”列宁给阿马高尔基的信国家与革命中三种原始组织人类化石工具正在形成中的人蒙昧时代低级阶段原始群使用棍棒的猿猴群腊玛古猿天然工具早期猿人(能人)晚期猿人(直立人)早原始人早期智人(尼人)中完全形成的人蒙昧时代中级阶段原始公社克兰社会晚期智人(现代人)晚旧石器时代地质年代表参阅李四光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1972)第30页;剑桥古代史(CAMBRIDGC,ANCIENTHISTORY,简作CAH第1卷第1分册(1970)第2页。第二部分学习笔记温故知新1、回忆初中历史的部分内容。2、首先要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大致情况和总体结构。3、在学习中国原始社会时,必须把考古史料与远古传说区别开来,还要根据考古成果,主要是典型古人类遗址来分析,划分人类演进的不同阶段和阶段特征。知识要点(一)我国的远古居民1、元谋人距今年代已知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注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这样,中国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万年。)2、北京人发现地点距今年代其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和用火遗迹最为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制造石器和使用天然火生活来源和生存环境群居生活,构成最早的人类社会。3、山顶洞人发现地点距今年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进入氏族公社时代掌握了磨光钻孔技术,有爱美观念,已懂得人工取火。(二)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距今年代、文化区域阶段特征。种植水稻和粟的技术。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半坡人的制陶技术和纺织技能。(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年代、文化区域和阶段特征;经济有很大发展生产工具更加进步,陶器新品种和黑陶文化、玉器生产的工艺水平相当高、养蚕缫丝和纺织技术的提高。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贫富和贵贱的分化。(四)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是华夏族的主体部分尧、舜、禹与“禅让”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形成。难点解析正确认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古猿向人转变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缓慢、漫长的过程。在猿向人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有“本能的劳动”和“真正的劳动”两种。本能的劳动是指使用天然工具以获得食物的劳动。从事创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劳动才是真正的劳动。这种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了决定的作用,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标志。“当古猿类开始制造最原始的工具,集体进行劳动的时候,便产生了最原始的人类猿人和原始的人类社会。”(中国史稿第1卷第3页)猿人在共同的劳动中,产生了如恩格斯所说的“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需要,于是分音节的语言就产生出来了。语言是意识的表现,也是人和动物区分的标志。“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变成人的脑髓,”而“脑髓和为它服务的感官、愈来愈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对劳动和语言起作用,为二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愈来愈新的推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13页)人类在劳动中还发现了磨擦生火。磨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26页)。对氏族公社的认识“历史概念”是在适量的历史表象(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人的历史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而成的,反映历史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属性。形成和运用历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历史思维活动的“发祥地”。掌握和运用历史概念是学科基本能力中的“基本”。就氏族公社而言,应当掌握以下几点时间山顶洞人时形成,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时完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时瓦解。背景生产力低下,需要组成固定集团来求生存。内容特征按血缘关系组织的比较固定的集团,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性质原始社会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评价它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增强了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真正意义上产生了生产关系,是真正的人类社会。当然随着生产力发展,这种社会组织又被国家所取代。从时空角度把握远古人群和氏族公社遗址时间上,掌握各文化遗址所处年代及先后顺序,明确各自发展阶段。要注意北京人“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河姆渡半坡氏族“距今七千至五千年”等,其纪年方法属于考古学的绝对年代。它有“距今年”和“年前”两种表述形式,不能写成“距今年前”,也不同于公元前年。空间上,可以利用我国原始社会遗址图,掌握文化遗址的地点,所处流域,今天的省份,形成整体认识。从图上可知,黄河流域有蓝田人、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人、半坡氏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长江流域有元谋人、长阳人、河姆渡氏族;珠江流域有马坝人。从图上遗址点分布来看,中国远古人类遗址不仅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而且北起辽河流域,南至珠江流域都有。认识原始农业是生产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要着重理解和掌握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相互作用,互为条件;半坡氏族的粟和河姆渡氏族的水稻反映出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半坡氏族处于黄河流域,河姆渡氏族处于长江流域,粟和水稻的出现说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认识社会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推动人类历史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因素。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最漫长、人类生活极其艰苦的历史时期,是人类最低级的社会形态。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极其低下。与生产力缓慢发展相适应,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产关系也逐步发生变化。由于使用木棒、打制石器等简陋的生产工具,进行采集、狩猎等简单的生产活动,靠单个人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因此北京人过着共同劳动、共同享用的群居生活。当已经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稻等作物时,社会生产力仍然处在仅能维持生存的水平,因此,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氏族内部亲属关系以母系血统确定,开始过定居生活。氏族内部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地生活。后来,男子成为农业和畜牧业的主力,生产发展起来,男子逐渐取代女子的地位,氏族内部亲属关系以父系血统确定。随着生产品过剩,贫富分化,私有财产的出现,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则被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剥削与被剥削关系,阶级逐步形成,原始社会逐渐解体。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深层原因社会关系变革的深层次原因存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之中。随着石器生产工具的日益改进和生产经验的不断积累,农业、畜牧业也随之更加发展。成年男子由于体质特征,比妇女更适合于从事较高强度的农、牧业生产,因而成为这些部门的主要劳动力。由于男子在生产中的作用增大,个人财产也日趋增加。“随着财产的增加,它便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据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利用这个增强了的地位来改变传统的继承制度使之有利于子女的意图。但是,当世系还是按母权制来确定的时候,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废除母权制,而它也就被废除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52页)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因为这种转变,并不打破氏族制度,也不侵害任何一个氏族成员,是一种十分自然的过渡。正确认识原始社会解体的基本原因和过程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奴隶社会初期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当然,奴隶制度是极其残酷的。关于“禅让”制和世袭制问题“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适应部落战争的需要,各氏族部落彼此结成联盟,用以防止、对抗其他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需要一个军事首领统一指挥。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部落联盟由参加联盟的各氏族部落首领组成联盟议事会,联盟的首领由议事会选贤举能产生,传说中的尧、舜、禹等部落联盟的首领的更替就是禅让的结果。实际上,“禅让”并不是在平和的气氛中进行的。当时,已有了氏族贵族,也曾出现过战争,事实上强力在“禅让”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已预示着原始社会的崩溃。传说中的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启凭借实力,夺取了联盟首领的职位,结束了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在整个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王位继承都实行世袭制度,通过“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家天下”形式,维持着王位的继承。疑点点击注意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石器是我们祖先最早使用的劳动工具。在考古学上称为“石器时代”。整个石器时代大约相等于历史上的原始社会时期。所谓旧石器,是人类用打制的办法制成的粗糙石器工具。我们通常把使用旧石器的原始人类生活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以采集、渔猎的“掠夺性经济”为主。用磨制的方法制成的石头工具,历史上称为新石器。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我国的新石器时代是从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才开始,即以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出现为标志。山顶洞人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金石并用时代是在新石器时代后,出现了铜器,但石器仍是主要生产工具。注意比较北京人与山顶洞人“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居住的原始人类,我们称他们为“北京人”。其体质特征与现代人不完全一样,还保存着猿类的一些原始特征。但北京人掌握了制造石器和使用火的技术,主要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人人平等、共同劳动、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是指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生活着的原始人类,其模样与现代人大体人一样。山顶洞人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进入氏族公社时代。注意弄清三个“区别”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够制造并使用生产工具。氏族公社和原始群居的主要区别在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和按血缘关系组成比较固定的社会组织,定居生活。父系氏族公社和母系氏族公社的最大区别在于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贫富分化、私有财产、阶级区别和按父系确定亲属关系。注意认识火的使用从猿人居住过的山洞里发现的层层灰烬,火烧过的兽骨、石头和木碳块,说明他们那时已经掌握和使用火了。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开始懂得人工取火。火的使用是人类第一次掌握了一种自然力,从而促进了人的进化与进步。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用火烧食物,人类的食物品种增多了。例如鱼、肉、和富有淀粉质的块根和块茎等,由于熟食,对人体来说更为有利,既容易嚼碎又易于消化。因此,猿人大大减少了上下颌和牙齿的工作。于是颌部缩短,牙齿变得窄小,其面部也具有了人的面貌,所以,我们说肉食和使用火,促进了人的形成和人类社会的形成。第二,火可用来御寒和温暖自己,于是人类活动的范围扩大了。他们不仅能在热带生活,而且也能迁居到温带,甚至寒带生活。第三,用火吓退前来侵袭他们的猛兽,大大加强了他们对自然斗争的力量。总之,人类使用火是个划时代的进步。据现有材料证明,“北京人”是世界上最早用火的人。注意认识大汶口文化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氏族公社的历史全貌。它的早期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学法指导1、在学习本节时,应创造性地绘制图表,如原始社会的发展线索、典型古人类遗址、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和过程,以便更好地掌握和记牢其基本线索和重要知识。2、在学习本节时,要有以下基本认识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石器是远古居民的主要劳动工具;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也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从旧石器到新石器,从石器骨器到陶器玉器。从原始采集、狩猎到原始农耕以及纺织技术的进步,无一不反映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远古居民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认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3、在学习本节时,要注意对典型的古文化遗址的分析比较。如发现于同一地区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比较。同一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的比较。同处在黄河流域的北京人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比较。比较时,除了要比较出土地点和距今年代,更重要的是比较阶段特征即古文化遗址所反映出来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发展状况、生活状况和社会组织状况。4、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对有关名词、名称的说法界定和要领要准确。如元谋人是已知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中国之最),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和用火遗迹最为丰富的古人类遗址(世界之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世界之最)。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才进入新石器时代(强调普遍二字)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世界之最)。尧舜禹时代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不是黄帝、尧、舜禹时代)。范例讲析例1促使原始人定居的主要因素是A、原始农业的发展B、掌握建造房屋与制陶的技术C、饲养家畜家禽D、营造公共墓地(2000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要明确正确的因果关系。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定居属于生活方式的一种,它是与农业经济的出现相联的。答案A说明从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来分析,C、D两项极容易排除,迷惑性较强的是B项。但只要弄清楚是定居的需要而迫切要求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而不是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术才定居的。还可以这样想,采集、渔猎的场所不可能固定,而远古居民居住的场所也就不能固定,尤其是在原始社会那样的环境条件下。而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居所也就可以固定在耕种区域的附近了。思考通过对此题的分析、说明,对书本上的重要知识点不仅要牢固记忆,更要“追根求源”。(问问为什么),这样才能适应选拔性考试(如高考)的要求。注意1、本题代表着高考命题的改革方向,此类题目在高考试题中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在练习中应予以重视。2、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简单地传授知识,而要教会学生运用有关理论来阐释历史,解决实际问题,如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定居、婚姻等)。例2某遗址考古发现一枚针,针长82MM,针身光滑,针尖圆锐,针眼窄小,经现代科技手段测定,此针不是木质,距今约2万年。据此推断此针可能为骨质。这些居民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居民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居民已有追求美的思想意识。A、B、C、D、分析此题为判断推理题,通过所提供的新情景考查原始社会的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旨在提高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材料中“针身光滑,针尖圆锐”。说明此针系磨制而成,“针眼窄小”说明已掌握了钻孔技术,所以成立,根据所学可知,距今约2万年的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的居民应是山顶洞人,但山顶洞人并不属于新石器时代,他们的主要工具是粗糙简单的石骨器和木棒,而材料中已说明此针不是木质,则可能成立。远古居民使用针缝制衣服,既能防晒御寒,又可以遮陋避丑,这就是追求美的思想意识,故也成立。答案C说明对题干中的所有信息加以分析,再结合书本知识作出准确的判断。思考此题为组合选择题,可用一点突破法,凡带有选项都是错的,则只有C项正确。注意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才进入新石器时代。备选例题根据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说我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遗址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说元谋人已经是人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恩格斯讲过人类用火的意义比发明了蒸汽机还要大。你能结合北京人的用火谈谈自己的看法吗什么是旧石器时代什么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旧石器时代文化有什么特点分析本题是以读图题的形式出现的,题目提出了与图和书本知识相关联的5个问题,它要求学生根据地图和书本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提炼要点(特点)。本题既考读图能力、概括能力,又考知识迁移能力。答案从图中可以发现我国早期人类遗址,多达11处(已知的)一是分布地域广,从东北的辽河流域到广东珠江流域,从西藏到台湾都有我国先民的遗迹;二是时间跨度大,短到几十万年,长到上百万年不等。说明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有多元发展的趋势,奠定中华文明宏伟博大的基础。而且,我们的文明从时间上看绵延不息,“香火”不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元谋人已经会制造石器工具了。火的使用是人类第一次掌握了一种自然力,从而促进了人的进化与进步。远古人类利用火照明取暖、防御野兽、烧烤食物,维系着种族的繁衍。特别是有了火,人类可以吃到熟食,极大地推动了人自身体质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的进化。远古人类最早使用天然火,如北京人遗址中有厚厚的灰烬层。山顶洞人已懂得使用人工取火。打制的石器被称为旧石器,以区别于以后出现的磨制石器(新石器)。主要使用旧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人类的遗迹被称为旧石器时代文化。那时人类过着最初的原始群居生活,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如山顶洞人),人类已经出现了氏族公社的生活方式了。说明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基本概念的准确含义,以及基础知识的分析能力。思考保护火种不让它熄灭是一件大事,这一切,年长者远远胜于年轻的一代。当人们还不会制造火的时候,在风雨到来的时候都是年长者用身体保护火种的,是他们用自己的胸、腹、遮掩火种,次数多了,身体上全是灼痕。灼痕越多的人越受尊敬。注意在回答上述五个问题时,要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如回答第一问时只要读图,回答其它几个问题时要根据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准确作答。视野可开阔一些。火的作用是多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能级演练A组课堂检测一、选择题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遗址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此回答12题1、世界上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和用火遗迹最为丰富的古人类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半坡人遗址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再现再认重要历史事实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特殊规定的词语(最为丰富)。对有关重要事件、人物的结论要准确记忆。2、下列关于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C、已懂得人工取火D、掌握了磨光钻孔技术答案B解析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才开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山顶洞人仍以使用打制石器为主。3、下列各项中,生活在不同石器时代的人是()A、元谋人与蓝田人B、蓝田人与北京人C、北京人与山顶洞人D、山顶洞人与半坡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比较能力。要注意山顶洞人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而半坡人已进入新石器时代。4、河姆渡人、半坡人采取共同消费、平等生活方式的根本原因是()A、土地较少B、血缘关系C、生产力低下D、共同劳动答案C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物质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5、与半坡文化相比,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历史进步表现在()A、定居生活B、按血缘关系组成社会集团C、从事农牧业生产D、出现贫富分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历史进步”一词。选项A、B、C均是半坡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相同点。所以正确答案为D。二、问答题6、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社会结构,并分析对这两个文化遗址的研究有什么意义答案比较北京人与现代人体质不完全一样,山顶洞人与现代人体质大体上一样。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的磨光钻孔技术表明已经出现新石器。北京人能够使用天然火,而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北京人生活在远古人群时期,山顶洞人已经过着氏族公社生活。意义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人类头骨有助于研究山顶洞人已经过着氏族公社生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人类头骨有助于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生产力发展状况、作用以及人类初期的社会结构和活动情况。解析这是一道对比分析说明题。比较对象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比较项目为体质特征、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社会结构,比较时要做到对应一一比较,不可以把对比分析当着简答题来答。通过比较看出他们之间的差别以及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阶段特征。B组课后巩固一、选择题1、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这样,中国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A、10万年B、20万年C、100万年D、120万年答案A解析教材中写到“已知中国最早的远古居民是元谋人,他们生活的时代,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可随着考古新发现以及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人类早期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安徽繁昌人出现比元谋人还早10万年。2、我国远古居民先后掌握的技术是玉器的抛光、雕刻技术制陶技术磨光钻孔技术A、B、C、D、答案C解析这是一道排序选择题,要求学生将远古居民掌握的几项技术按时间先后排列。做此类型的选择题要抓住首尾,就迎刃而解了。磨光钻孔技术是山顶洞人的,制陶技术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玉器的抛光、雕刻技术是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人们才掌握的技术。3、我国的氏族公社始于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答案C解析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远古社会第二个组织形式,元谋人、北京人属于原始群时代、河姆渡人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而不是开始。4、下列文化遗址中能够较完整地反映氏族公社全过程的是A、山顶洞人遗址B、河姆渡氏族遗址C、半坡氏族遗址D、大汶口文化遗址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重要事实的能力。选项A山顶洞人开始进入氏族公社时期;选项B河姆渡氏族和选项C半坡氏族都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代表。选项D大汶口文化,其早期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晚期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所以大汶口文化遗址能较完整地反映氏族公社的全过程。5、判定原始社会后期出现贫富分化的主要依据是A、彩陶器上的绘画B、尚书中的记载C、居住区中的房子大小D、随葬品悬殊的现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考古发掘的随葬品的种类和多少,是当时贫富分化出现的有力证据。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是我国氏族公社时期文化的典型代表,据此回答67题。6、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的相似之处有人们过着定居生活进入原始农耕时期创造了著名的彩陶文化人们会织麻布,制麻衣A、B、C、D、答案A解析这是一道组合选择题,要求是找出两者的共性。定居与农耕是母系族公社时期的共同特征。从考古发掘中,只能认可半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较高的制陶技术和纺织技能。7、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出现了陶器新品种黑陶和白陶玉器生产的工艺水平高养蚕缫丝,纺织技术进步A、B、C、D、答案D解析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生产工具更加进步。重点考查学生再识再现能力。8、恩格斯说“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代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创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以下各项符合恩格斯对“蒙昧时代”定义的是A、山顶洞人B、半坡氏族C、河姆渡氏族D、黄帝时代答案A解析恩格斯这段话反映的是原始农耕出现以前的生产情况。B、C、D选项都已经进入农耕时代。9、“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而去之。”这一举措的最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于A、扩大了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B、发展了黄帝部落的势力C、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提高了黄帝的威望答案C解析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黄帝时代所进行的部落战争是频繁和激烈,尤其是在涿鹿大战击败尤。炎黄部落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息繁衍,构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部分。这就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贡献。10、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大致处在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青铜时代D、铁器时代答案B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有关概念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尧舜时期大约在距今四五千年,我国早已进入新石器时代了。“青铜时代”是指夏、商、周三代。铁器时代开始于春秋。注意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二、问答题11、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在原始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关系上引起了哪些巨大的变化答案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由于半坡人,河姆渡人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掌握了较高的制陶技术,加上弓箭的普遍使用,社会生产力提高了。人们从过去采集、狩猎生活过渡到定居、农耕生活。农业、畜牧业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部门。农业、畜牧业生产是人工制造食品的生产,根本不同于采集、渔猎时期依靠获取天然食物的生产。人工制造食物,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食物的来源,在生产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农业、畜牧业发展,使母系氏族进入繁荣时期,并为它向父系氏族及阶级社会过渡创造了物质条件。解析本题虽属简答题,但也考查了学生对新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理解;能否运用有关哲学原理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叙述,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过原始居民开始过上定居、农耕生活,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都是由于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提高决定的。是否关注课本重要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C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