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新析_第1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新析_第2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新析_第3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新析_第4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新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新析大葉大學共同教學中心專任助理教授劉國平摘要論語先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章,乃孔子與弟子討論個人抱負之紀錄,但夫子聽了從子路到曾皙(點)所表述的志向襟懷後,不禁一聲長嘆而後說吾與點也。由於夫子對曾點嘆息又稱許,因之引起到底夫子真意為何的爭論。本文試圖透過當時情境之分析及紀錄真相之還原,全面釐清包括當時師弟的年齡、孔子之職位、(孔子所問)問題的內涵、記錄之真相、夫子之哂由、眾生之志行、曾點之鼓瑟、夫子之喟嘆、對點之稱許、眾生之噤聲、曾點之問話、孔子之回答等問題,期對夫子真正之用心,有所澄清,並對所有師弟之間應對之內涵與過程有個較合理的解釋與說明。關鍵詞論語、侍坐、子路、曾點、喟然嘆曰壹、前言論語先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章(以下簡稱侍坐章),文字優美,人物栩栩如生,師弟間之互動躍然紙上,故歷來常被選為先秦諸子散文的典範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之古文鑑賞大辭典,於論語所選篇章二,其一即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1何永清亦嘗針對該文之文章加以分析2。然論語一書,不少章句,本就異解極多。此章孔子既喟然而嘆,何以又說吾與點也,因而惹出更多不同之見解。學者亦總不脫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一句,而對全章加以詮釋,以說明孔子為何稱許曾皙(即曾點)之故。而歷來訓解者意見紛陳,但主要不出以下四種或以安貧樂道之旨說孔子之稱許曾點,是因夫子知濟世無望,也發恬然退隱之思,所以他和知時3的曾點產生共鳴,而稱許之實質乃是孔子之志在出世。4或以為曾皙的回答表面上雖與政治為國無關,但所描述的正是理想社會的一個縮影,表示曾皙亦有欲實現大同社會的理想,而孔子深表贊同,而稱許之實質則是孔子之志在入世。5或以為孔子之意,應該如文康兒女英雄傳所說,孔子口中雖說吾與點也,但實質上是對正處大有作為年齡的曾點,卻不思為國為邦以酬知之傷心,夫子所說是傷心話,不是贊同語。6此外方驥齡以為浴乎沂,為的是以去舊垢,正樊遲所謂崇德、修慝、辨惑以修身,蓋正己方可正人,克己方可復禮,而袚褉即克己之祭典,故孔子極讚美曾皙之所言。7此乃以禮字解說孔子所以稱美曾點之故。林怡亦提類似之說,認為斯篇所重,在於為國以禮一言。春服是春季做成以供郊廟祭祀用的祭服,春服既成是1吳功正等編,古文鑑賞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頁95100。另一篇為季氏將伐顓臾。2何永清,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文章探析,孔孟月刊第34卷第8期,1996年4月,頁69。3十三經注疏論語,何晏引周氏曰善點獨知時。(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第8冊,頁100。4此說以北大中文系五十年代所編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為代表,且經久不衰。見林怡,孔子吾與點也義涵再考,中國文化月刊,第155期,1992年09月,頁3947。5此說以郭錫良等編寫的古代漢語(北京出版社,1998年,頁575)中的說法代表。見同前註林文。至於理想社會的縮影之說,則是楊樹達之見,其論語疏證云孔子所以與曾點者,以點之所言為太平社會之縮影也。6吳文良關於吾與點也,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2期。2000年6月。頁4548。7見方驥齡論語新詮,(臺北中華書局,1978年),頁330331。一項不可懈怠的禮制。曾子所言冠者、童子皆與祭祀之禮有關。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實乃禮樂之事的象徵。曾皙答話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的舉止,也充分體現出自身的禮樂修養,所以孔子之稱許曾點,實質上是因為曾點的答話深中夫子的禮樂之道,在對三弟子的回答大失所望之後,聽到曾皙從容不迫,娓娓道來深中禮樂肯綮之語,不禁在惆悵之餘略感慰籍,所以喟然長嘆曰吾與點也。8以上四種說法各有其理據,但所論均有不足之處,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此章作全面之分析,並一究其解,以期獲得一較為合理順暢之解說。貳、侍坐章的問題為了方便問題之呈現,先抄錄侍坐章原文如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無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如何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惟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8林怡,孔子吾與點也義涵再考,中國文化月刊,155期,81年09月,頁3947。上述引文中,有許多問題待釐清,也只有釐清了這些問題,而後才可知曉孔子何以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以及全章真意之所在。第一、這章之情境究竟發生在什麼時候孔子與弟子當時之年齡若何第二、孔子問題之意旨何在也就是說他所期盼的回答是什麼弟子的答是否符合他所問的,相應不相應第三、此章形諸文字時,其中子路的率爾而對,到底是誰認定的第四、子路回答完之後,孔子笑了,他笑什麼笑的程度如何這個哂字的真正意涵為何是開懷、愉悅、贊同還是不屑、冷笑第五、曾皙在老師與同學討論問題的時候,兀自在那彈琴,這種行為是否合禮他彈琴是認真的嗎他回答問題的時候,所持的心態如何第六、孔子聽完曾皙的話,為何嘆氣,他嘆什麼第七、他說吾與點也。是真贊同還是口予心不予第八、之後孔門師弟間何以默然,連子路亦成沉默之羔羊聽了曾皙的話,夫子之心境轉折如何第九、曾點為何發問而且等眾弟子不在的時候偷偷問,他提問時之心態如何他該不該問,合不合禮第十、孔子回答曾皙的態度如何他對之前弟子的答問何以愈加肯定曾皙是否碰了釘子參、問題之分析以上問題可歸納成下列數點加以探討一、論語侍坐章的情境時間夫子與弟子言志的時間,這個問題是頗為重要的。因為這牽涉當時孔子心境與諸子年歲的問題,而有助後續問題之釐清。茲先解決年歲問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顏回字子淵,少孔子三十歲;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歲;仲由字子路,少孔子九歲;曾參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參父曾點字皙,沒有年齒的記載;公西赤字子華,少孔子四十二歲。崔述認為司馬遷的記錄有問題,他說論語多以子路、冉有並稱。季康子問從政,也以由、賜、求;孟武伯問仁,也以由、求、赤,其年皆似不甚遠者。而列傳謂子路少孔子九歲,冉有小二十九歲,子貢少三十一歲,公西華少四十二歲,年之相隔太遠,恐未必盡然也。9金鍔對這個問題也提出他的看法論語子華使於齊,冉子與其母粟五秉,即夫子之粟。此蓋夫子為司寇時,故有粟如此之多。若少孔子四十二歲,則是時方十二三歲,安能出使乎四字或為三之訛。10按論語雍也記載,公西華被派遣出使齊國,冉有替他母親向孔子請求小米,孔子說,給他六斗四升,冉有請孔子再加些,孔子說再給他二斗四升,但冉有卻給了八十石。孔子私人不可能有這麼多的米,所以金鍔判斷此時孔子為魯國司寇是合理的。孔子為魯司寇時是五十四、五歲,如果公西華小孔子四十二歲,則此時才十二三歲,怎能出使齊國所以金鍔推算公西華以少孔子三十二歲為合理,也就是說四字是三字之訛。至於侍坐章之事發生於何時,似亦可自相關文獻中找出些蛛絲馬跡來。按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季桓子將死,叮囑其子季康子,要把孔子召回來,但季桓子死後,季康子卻接受了大夫公之魚的建議,只召回孔子的弟子冉求,這一年是魯哀公三年(前492年),孔子六十歲。此時子路早已當過季氏宰,老師與弟子相處日久,焉能不知弟子之志,而公之魚在魯都知道冉有之能而召之,換言之,去魯之前,冉有早已揚名魯國,則周游列國之時,孔子又焉用問其志所以論語侍坐章之對話情境,當在孔子為魯中都宰(魯定公九年,西元前517年)後,子路為季氏宰(魯定公十二年,前520年)之先最為合理。蓋其時孔子問弟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才最有意義,一則夫子想知道弟子中有沒有與己同懷抱負之人,二則亦符孔子物色人才以自助之意。如果侍坐章的情境是在夫子返魯之後,則冉有忙於政,子路仕於衛,還會在一起言志嗎就算偶然在一起,此時問子路、冉有之志,更有何意義又何必問得如此慎重如果照錢穆先生所假設,以魯定公十一年(前519年),孔子墮三都的前一年計,則時孔子年五十三,子路年9崔述,洙泗考信錄,洙泗考信餘錄卷之三。(高雄啟聖圖書公司,1972年),頁32。又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卷一孔子弟子通考亦見引,惟文字略有不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頁79。10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卷一孔子弟子通考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頁80。四十四,曾皙年當三十,冉有年二十四,則子華年二十一也。11此時正是孔子充滿濟世情懷抱負的時候,也是與弟子言志的合理之齡。又先進篇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是孔夫子不僅對弟子之材能關心,對其個性亦加了解以裁成也。而公冶長篇所載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之時境,必當在侍坐章之後,此時孔夫子對三弟子之能已瞭然於心,故能對孟武伯分析而言之若此。如在侍坐章之前,時公西華年不過二十一歲,冉有年不過二十四,孔子不當對渠等材能如此肯定,孟武伯亦不可能在孔子言不知子路之仁後,還問求也何如赤也何如且孟武伯別人不問,單問此三弟子,問的又是可謂仁乎可見此三人之材能,已為時人所知,只不知可謂仁乎而已。故孟武伯之問應在孔子為魯司寇及子華使於齊(不必為主使)之後為合理。11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卷一孔子弟子通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頁80。二、孔子問題之內涵孔子問弟子以吾一日長乎爾,毋無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孔夫子先聲明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稍長,你們就拘謹,且不好意思開口,不要有這樣的想法。你們平常說沒人了解你們的才能如果有人了解你、知道你、賞識你,任用你,那麼你們能有什麼樣的作為很清楚,孔子是問弟子能作什麼做到什麼地步能把國家帶到怎樣的境地並且要弟子們暢所欲言,不要客氣。會箋所謂蓋誘之盡言,以觀其志,而聖人和氣謙德於此亦可見矣。12輔氏亦云以少侍長,以卑侍尊,易得有所引覆而不敢盡其情,故夫子先為謙辭以誘之,使之盡言以觀其志。13由此可見,夫子這麼聲明,實在用心良苦。他苦口婆心,循循善誘,盼的是什麼盼的自是弟子實問實答的抱負與襟懷。三、子路之率爾而對與侍坐章實錄的問題侍坐章載孔子要弟子回答問題後,子路率爾而對。按率爾在此本即含有先意,子路最先回答既是事實,其實不必加此二字,只書曰子路對曰即可。然何以書率爾而對,這牽涉論語編纂的問題。有關論語最後由誰編定,自唐柳宗元以來,許多學者多疑心是由曾參的學生所編定,因為論語不但對曾參無一處不稱子,而且記曾子言行也獨多。14論語既由曾子弟子編定,而侍坐章為曾點在論語中唯一出現的一次。可見曾點此人在孔門當不是很出色的人物,甚至四科十哲中,連曾子也排不上,更別說是曾皙了。曾子弟子在收錄其太師父之言行時,恐怕也不是很明白侍12徐英,論語會箋,(臺北正中書局,1961年),頁646。13趙順孫,論語纂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頁265。14楊伯峻,論語譯注,(臺北五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88年11月),頁8。坐章應答中孔子之真意,但該章之為實錄則不成問題。從文本中可知,夫子喟然而嘆後,所有弟子都無言而退,而曾皙與夫子間之四問四答,只師徒二人得聞。故本章形於文字,當為曾皙或曾參之意,而曾子之門人記之。尤其牽涉子路之被評為率爾,當非夫子門人(子路同學)所記,應是二代弟子曾子門人接聞於其師之言所記為最有可能。如此則認定子路的回答是率爾而對的,應該非曾皙或曾參莫屬。只是曾皙的看法本身即有錯誤。按孔子並沒有說子路率爾而對,孔子只說子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其撰編者即據夫子與曾皙答問之言為子路之對加上率爾二字。其實這是個誤解,(說見後),而曾參尤其愚魯老實15,故有喟然而嘆之實錄與吾與點也之誤解。四、子路之對與夫子之哂侍坐章載,夫子說完問題後,直來直往的子路最先回答了,他的答案乾淨俐落,沒有半點言不及義,亦無任何一點隱瞞,更沒有絲毫退縮,單刀直入,一針見血,夫子笑了。要知道夫子既言以吾一日長乎爾,毋無以也,足見他絕無嘲笑,不屑弟子之意。否則如何期待其他弟子的暢談平生大志故夫子之笑,非但不是輕蔑,反倒是含有贊同、鼓勵之意。夫子此際為中都宰,正欲大展抱負,且其一生欲行大道於天下,故對弟子時有觀志之問16,得子路之言,怎能不歡欣鼓舞雀躍開懷呢其後孔子問冉有、問公西華、問曾皙,皆問及而後答,且先進明言子路之率爾而對,於是或以為子路真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了。然則子路之對就算快了些,亦不過未加思索而對,此正可見子路胸中早有成竹,其治千乘之國的能力與志向,早已在胸中醖釀很久了。程樹德雖引禮記曲禮曰侍於君子,不顧望而對,非禮也。17意思是說陪伴君子,在對答時,如不察言觀色,便要失禮。1815錢穆云孔子稱參也魯,門人記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無曾子。則曾子之在孔門未必為群弟子所推尊,其後游、夏、子張欲尊有子為師,強曾子,曾子不肯,其時猶不見尊曾子。曾子既為魯費君所重,其子曾申又見崇於魯繆。吳起出曾氏門,顯名楚、魏,至孟子推尊曾子,後世因謂其獨得孔門一貫之傳,實不然也。見先秦諸子繫年孔子弟子通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頁75。16如論語公冶長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17程樹德,論語集釋先進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頁799。18王夢鷗,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3月),頁5455。但更應注意曲禮的另一句話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19意思是說,侍候先生坐著時,先生問完話後,應予回答。子路年長,當老師問完之時,固當先對20,且夫子既已聲明在先,曾皙正在鼓瑟,其下三子皆須夫子指名而後應,子路不對,場面就冷了。所以,夫子之笑,當是聽聞子路之遠志異常高興,因此才會開懷哂之,而絕無嘲諷之意。因為當夫子回答曾皙何哂由也,而說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時,曾皙接問惟求則非邦也與惟赤則非邦也與顯見至少曾皙認為孔子所笑者,乃弟子之自誇其能,至於率先之回答,並非可笑或問題之所在。至於邢昺疏唯求也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者,此夫子又言不哂其子路欲為諸侯之事,故舉二子所言,明皆諸侯之事,與子路同。其言讓,故不笑之,徒笑其子路不讓耳。句末所謂的徒笑其子路不讓耳,只是順夫子之言釋之而已。而夫子之言則是順曾皙之問所作不得已之回答。蓋如果夫子如把他的哂,解釋成對子路的一切肯定,則他如何解釋他的吾與點也曾皙不明,以為夫子真認為子路不讓,故有率爾二字之添加。五、曾皙鼓瑟先進於本章,明言四子侍坐,而非三人侍坐。曲禮云侍於所尊敬,無餘席。既然曾皙是在陪伴老師,那麼應該儘量捱進前面,靠進老師不留餘席才是。當然靠進了尊長,尊長說話應注視尊長,更不應該在旁彈琴鼓瑟。所以禮記又說19十三經註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頁35。20劉寶楠,論語正義云子路少孔子九歲,冉有少孔子二十九歲,公西華少孔子四十二歲。惟曾皙年無考,其座次在子路下,是視子路年稍後。案,論語敘次未必與年齒有關,如公冶長云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是顏淵在前,然依仲尼弟子列傳,顏回少孔子三十歲,是子路年長。而曾點、曾參均為孔門弟子,曾參既少孔子四十六歲,則其父曾點之齒列當居子路前後,而必在冉有、公西華之前。侍坐弗使,不執琴瑟。21孔子正在認真的與弟子言志,自然不會使曾皙鼓瑟。可是曾皙兀自在彼彈琴,視夫子殷勤誠懇的問話與苦口婆心的誘導若罔聞,這已經很失禮了。子路年長,答問已畢,論年齒當及曾皙22,但夫子體諒他在彈琴,因此不得不先跳過他,而先詢問冉求、公西華。及冉有、公西二子答畢,無論如何曾皙都當停下,回答老師問題。但他還是無動於衷,我行我素,完全忘記什麼叫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及侍坐弗使,不執琴瑟的道理。這樣的一個人,怎可說是知禮所以認為曾皙係因知禮而被夫子贊許的說法,實有待商榷。再看,當孔子叫他時,還不立即停下,鼓瑟希,又彈了幾下,最後又重重的彈了一聲(鏗爾),才站起來。回答問題之時,他又扭扭捏捏的說異乎二三子之撰。要知道,孔子早已聲明在先毋無以也,曾皙又何必多此一舉呢此外,孔子與弟子言志之時,如果曾皙真的在認真彈琴,那倒也罷了,偏偏他又偷聽偷看師弟間的對話,否則他怎知夫子問了什麼其他同學答了些什麼又怎會問夫子何哂由也以及說自己的意見是異乎二三子之撰,又問惟求則非邦也與、惟赤則非邦也與了。這樣一個鼓瑟不專,對師無禮、目無尊長、同窗之人,只如孟子所說的如琴張、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矣23的鄙人,又何知禮之有哉六、每下愈況的答案孔子何以喟然而嘆這得先從弟子的回答說起。本來孔子為魯司寇時,雖當時陪臣執國政,大夫僭越,困難橫阻,但他真想為國家作一番大事,對子路遠大的抱負與充滿自信的回答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1十三經註疏禮記少儀,(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頁628。22見注20。23孟子盡心下。滿心歡喜,故而哂之。但到了冉求,他纔講了一句方六七十,又退縮成如五六十;纔講了句可使足民,又周旋個如其禮樂,以俟君子。24不只抱負比子路差遠,自我的信心亦有所不足。子路三年可使垂危的千乘之國起死回生,且可使百姓有勇且知方也,而冉有卻只能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孔子聞此,默不作聲,想來弟子志向短小,老人家已有些失望,故逕問赤,爾何如而無任何之表示。沒想到公西華回答說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這個弟子的志向更小了,更沒信心了。他說,不是說他能或他會,而只是願學而已,而宗廟祭祀、朝聘會同時,他只願做一個小小的外交部禮賓司的司長。治理國家,學習禮儀固然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當政者之抱負與態度。所以他離子路之志也就更遠了。按理,夫子問到這裡也該結束了,因為曾皙並沒有理會夫子。但夫子不死心,聽著每況愈下的答案,他想看看這位鼓瑟者可有共平天下之志,所以他問了曾點,或許寄望愛好彈琴之曾點至少能如子游之治武城吧。25畢竟人各有志,能亦有所不同啊然而夫子聽到的答案是這樣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點說出自己的作為之前,先聲明他的回答將異乎二三子之撰。他之所以作這樣的聲明,只有三種可能一是他明白自己答非所問二是怕他自私無為的短志可能遭到恥笑三是他知道自己所說將是不可能實現的理想國。夫子見其妮扭,於是以何傷乎來安慰他。夫子曰何傷者,不就是因為曾點自感答問之不妥嗎一個連曾點自己也感到心虛不妥的答案,那會是朱熹所說曾點之學,蓋有以見夫人欲盡處,天理流行,隨處充滿,無少24文康,兒女英雄傳,(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8年),頁603606對此有精彩之分析,可參看。吳文良已指出其旨,參見註6。25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欠闕,故其動靜之處,從容如此。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有舍己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於言外,視三子規規於事為之末者,其氣象不侔矣。26一種太平之世、大道流行的世界再從另一面來說,如果曾點之言是一種自負心態的表示,那麼他的不讓,豈非較子路猶甚,那夫子又何需慰之以何傷乎所以曾點的聲明,只能是前兩種可能。而由孔子的何傷乎的安慰之言,足徵曾點之學,並無隨處充滿,無少欠闕,動靜之處,從容如此的氣象。他有的只是沒有作為,只是暮春歌舞的享樂,既沒針對問題27,又無心對這世界作出一點點的貢獻。這就使得前面三人每況愈下之志向,益加突顯。而孔子此時(只是此時)之心情亦隨之跌落谷底,幾乎放棄素志,投降曾點,同流箕山,故聽完曾皙的話,便喟然長嘆的說吾與點也。七、夫子之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對於夫子的喟然而嘆,文康先生說得好他(曾皙)的話講完了,夫子的心便傷透了彼時夫子一片憐才救世之心,正望者諸弟子各行其志,不沒斯文。忽然聽得這番話於是乎就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這句話正是個傷心蒿目之詞,不是個志同道合之語。果然志同道合,夫子自應莞爾而笑,不應喟然而嘆了哇。28文康之說見於小說兒女英雄傳,後來之經師少採其說,或以其為小說家言之故。但通達之言,何必以其出處不正而加否定呢袁枚亦云26朱熹,四書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10月),頁130131。當然,朱子後來又有別的說法。例如朱子語類卷四十即說曾點言志,當時夫子只是見他說幾句索性話令人快意,所以與之。其實細密工夫卻多欠闕,便似莊列。(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頁6。27崔述洙泗考信餘錄卷之一云此章孔子問以何事答知己,故子路等三人所言皆從政之事;風,浴,詠,歸於知我不知我何涉焉見同註9頁13。28見同註24。二三子之言畢,而夫子之心傷矣。適曾點曠達之言冷然入耳,遂不覺嘆而與之,非果與聖心契合也。如果與聖心契合,在夫子當莞爾而笑,不當喟然而嘆。29按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了孔子在陳絕糧之事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弦歌不衰。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子貢色作。孔子曰賜,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曰然。非與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貢入見。孔子曰賜,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孔子曰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脩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脩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子貢出,顏回入見。孔子曰回,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29袁枚,小倉山房文集,(收錄於近代中國文史叢刊續輯第779冊)卷二四(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頁12。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脩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脩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當然這樣的一段細節記載未必全合歷史事實,但卻不違背孔子的精神。陽貨篇也載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如此一位力圖實現自己理念,頑強對抗命運的人,他是蹈勵奮發的,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30,在論語中,吾人很難找到他嘆息的記載,而這次觀志的對話竟讓老人家浩嘆。除此之外,只有顏淵死的時候,孔子歎過噫天喪予天喪予31子路死的時候,孔子歎過噫天祝予。32最為向道及最能行道的弟子死了,所以孔子絕望了,不久孔子也死了。而在這之前,大道仍有延續下去可能實現的一天,孔子是永遠懷抱希望的。何況言志之時,情勢大有可為,夫子乍聞異乎二三子之撰,以為有何驚天大志,出人意料的竟是這番景象,怎不叫人喟然而嘆呢當然,孔子多採師生問答之方式以論學、見志,人各有志,父師有難移其子弟者,孔子因材施教,以長善救失見長,最初亦不必執意於以治國為第一,而且顏回以德行心傳孔學,也未見以治國之詳以為說。但正所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吾人當思此時孔子問話之情境與用意,當孔子逢難得之機,將大用與世之時,固思博施濟眾,兼善天下,一如憲問所載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30見論語憲問。31見論語先進。32公羊傳哀公十四年。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德性固然重要,然要其終,究要發於外王,普濟蒼生,故贊許進而不贊許退,不當與夫子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時境,相提並論。周氏所謂之獨善點知時33,又從何說起呢八、師弟默然袁枚言嘆者有悲憤慷慨之意,無相視莫逆之心。34其實,在先秦儒家典籍中,喟然除前一義外,亦多帶有無可奈何之感。蓋所以悲憤,即在於對一事之無可如何。如禮記禮運載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穀梁傳僖公十年載君(晉獻公以申生欲害己)喟然歎曰吾與女未有過切,是何與我之深也論語子罕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孟子盡心上孟子自范之齊,望見齊王之子,喟然嘆曰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夫非盡人之子與33見同注3。34見註29,頁12。連同本章,十三經中有喟然二字者,不過五處,其意確然可知。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之後,所有弟子,受到夫子此一氣氛之感染,默然無言可知,故論語不載弟子反饋之語,連子路也不再有問。換言之,孔子之喟然歎言,眾弟子或皆了然於心,知道老師見弟子每況愈下之志而不樂,故無言而退。不然夫子苦口婆心,循循善誘,要弟子務必暢談己志,勿拘於言,如何只給了一聲長嘆,說了句吾與點也,就結束坐談說苑所載孔子北遊,東上農山,與子路、子貢、顏淵言志,孔子不但意氣風發,還逐一評論三子之志向呢35,如何今日竟喟然到這般地步呢當日農山之上聽完夫子評斷三人之志後,子路也還舉手問曰願聞夫子之意。孔子回答他說吾所願者,顏氏之計,吾願負衣冠而從顏氏子也。36又子路嘗聞孔子贊美顏淵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他也還問個子行三軍,則誰與37今日聞夫子獨美曾點,又無逐一講評,如之何渠不問夫子之與點,何也弟子既無言而退之後,曾皙卻留了下來。也正因此,後人不易在侍坐章中得知夫子對曾點的真正觀感。案論語陽貨記載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35劉向,說苑指武孔子北遊,東上農山,子路、子貢、顏淵從焉。孔子喟然歎曰登高望下,使人心悲,二三子者,各言爾志。丘將聽之。子路曰願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鐘鼓之音上聞乎天,旌旗翩翻,下蟠於地。由且舉兵而擊之,必也攘地千里,獨由能耳。使夫二子為從焉孔子曰勇哉士乎憤憤者乎子貢曰賜也,願齊楚合戰於莽洋之野,兩壘相當,旌旗相望,塵埃相接,接戰構兵,賜願著縞衣白冠,陳說白刃之間,解兩國之患,獨賜能耳。使夫二子者為我從焉孔子曰辯哉士乎僊僊者乎顏淵獨不言。孔子曰回來若獨何不願乎顏淵曰文武之事,二子已言之,回何敢與焉孔子曰若鄙,心不與焉,第言之顏淵曰回聞鮑魚蘭芷不同篋而藏,堯舜桀紂不同國而治,二子之言與回言異。回願得明王聖主而相之,使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鍛劍戟以為農器,使天下千歲無戰鬥之患,如此則由何憤憤而擊,賜又何僊僊而使乎孔子曰美哉,德乎姚姚者乎(趙善詒,說苑疏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2月,頁412413。)36見同前註。37論語述而。在宰我聽來,老師雖不認同自己的意見,但似乎也可以勉強接受,故說女安則為之。但夫子怕其他同學不明究理,以為自己真同意宰我之所欲為,所以在宰我走後,用了相當嚴厲的語氣批評說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類比而觀之,吾人不禁要問,當日如果最先走的是曾點,而留下來的是子路、冉有與公西華,那麼夫子會講些什麼話呢九、曾點之問與夫子之答諸弟對於夫子之喟歎都有感覺,都很明白。惟獨曾點不能了解,無法明白。他對於自己之被夫子稱許,仍舊有些沾沾自喜,但又不明夫子因何喟然,因而問老師說夫三子者之言如何這句話的用意,本是要孔子將三人的話,都好好的評論解析一番。此處子路與諸弟之不言是默契於心,唯獨曾點發問,可見其愚。而孔夫子向來是循循善誘的,觀其哂由,可知原本是意氣飛揚,興致高昂的,但此時不同,面對曾點的問題,他只簡單的回了一句亦各言其志而已矣。語態輕描淡寫,顯得有些不太想評論三子之言,也不太願意針對曾點的提問回答。而言外則見夫子自悔一時失態,口贊曾點,因而參雜這不願再論之意,然既已稱許曾點在先,也只好回說也不過是各言其志罷了。(又何必在意何必計較)蓋之前孔子已回過曾皙一次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此刻仍是這一句,而句末卻改成了而已矣三字。不過,到此為止,孔子尚未有責備曾點之意。只不想對志不同道不合的曾點再多作一些回應。互鄉之人難與溝通,孔子還連童子也接見38,相較之下,回過神來面對現實的夫子,對曾點之不滿就可想而知了。曾點雖然碰了個軟釘子,但他奇怪老師既對子路之言開懷而哂,滿心歡喜,但最後卻認同己見又喟然長嘆的疑點,仍未能解,故他再問夫子何哂由也夫子對曾點不能了解自己的真正意思,而死抱著吾與點也一語,頗感無奈,所以脫口而出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本來夫子絕無一絲輕笑子路之意,只不過曾皙既有此問,又不能對子路一切肯定,否則對吾與點也就無法解釋,故只好如此回答,並借機教育曾點,為國做人要知禮、讓。因為曾點在孔38論語述而。門有點狂妄,像大家在談論抱負志向,他偏要在那彈琴,該他發言又不發言,大家都走了,他卻要問。以至夫子煩惱不過,逐層駁斥,一直駁到底。39按孔子曾說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40孟子亦載(萬章問曰)敢問何如斯可謂狂矣曰如琴張、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矣。何以謂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41狂者每常大言,但平心察其行事,則見言行之不能相符。此時夫子如果真不滿子路率先發言之無禮,以夫子之因才施教,對於子路,當早有裁導教悔。以子路聞過則喜之性格,亦無需在背後批評其不是,當面教導他不是很好嗎夫子之高興子路之言,前已分析,夫子之心境每下愈況漸轉傷心也已交代。而當夫子解釋哂由之故時,已有一點點不高興了,可是曾子仍聽不出老師的意思,他聽了老師的話,滿腹狐疑,他完全不明白老師既然對子路之言開懷哂之,何以又解釋成為國以禮,其言不讓因此他又問唯求,非邦也與此時夫子回說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與這種口氣顯現夫子已略顯不耐了。按安見非邦也與及非諸侯而何兩句都是反詰之詞,這是鄙夷的回答。乃曾點愈發的不解既然冉求所言也是邦國,你夫子何以沒有笑冉求呢所以他繼續問唯赤,則非邦也與此時夫子的話就有訓斥的意味了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蓋三人所為皆諸侯之事,惟曾點答問非正,沂水春風,滿足個人的享樂,失夫子問話之旨。是曾點不但狂,又有些懶;不但懶又有些蠢。袁枚就指出(孔子之嘆而與之,)在曾點當聲入心通,不違如愚,不當愈問愈遠,且受嗔斥也。4239見同注26。40論語泰伯。41孟子盡心下。42見同註32,頁12。張甄陶亦云曾皙在孔門中不過一狂士,孔子不應輕許引為同志,一可疑也。既許之矣,何不莞爾而笑,而乃喟然而嘆二可疑也。果係夫子與之,何以後來又被訓斥三可疑也。43而就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言之,可見三子之志,都是力所能擔,也言恰如其分,一點也沒誇張自己之才能抱負之處,又何來子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的問題呢夫子畢竟是夫子,即使他有訓斥之意,也多採循循善誘之方式,而學不躐等,答問之間一如撞鐘,即使偶有不才之感發,亦鮮慍火厲言之場景,故夫子使終未去說破他喟然歎言的真實內裡,畢竟這也不過是與弟子言志而已。不過由夫子最後回答曾點的話看來,不難發現夫子對前三弟子之答問之愈加肯定。而對前三子的愈加肯定,相對地,也就突顯他對曾點非真正的贊同了。肆、結語自魏晉以來,以迄宋明,經學之家對此章多持孔子引曾皙為同道之見,曾皙之意見,抽離文本而獨觀,亦確可解為太平盛世之理境。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吾人本當先往這方向思考。但翻閱論語二十四章有關子路、十四有關冉有、五章有關公西華及一章有關曾皙之篇章,實在找不到支持此說的堅強論証,而由上述的分析可以知道,侍坐章的對話情境,正當孔子任職魯國為中都宰之後即將為司寇之稍前,故其引導弟子各言襟抱的態度是誠懇而認真的。當子路不負所望的酬答夫子之後,夫子十分高興,唯其他弟子皆問及而後言,而且志懷信心凌遲愈下,及曾皙之言出,因與所期落差過大,夫子一時心傷不過,故脫口喟嘆曰吾與點也。其時氛圍不佳,師弟相與默然,而愚魯之曾點不解其故,欲請夫子說明三子之言,夫子本欲無言,但亦不可不曉諭曾點之無知與缺憾,故無奈中亦予一一點破。但究其實,愚如曾點,乃至曾參與曾參之弟子,恐至死仍不明夫子之意,故本章亦遂得流傳到今天。43論語集釋引集注按語。頁812。參考文獻專著十三經注疏,藝文印書館,1993年。司馬遷,史記,鼎文書局,1990年。劉向,說苑,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朱熹,四書集注,大安出版社,1987年。朱熹,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大通出版社,1972年。崔述,洙泗考信錄,啟聖圖書公司。1972年袁枚,小倉山房文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79冊,文海出版社。1983年。劉寶楠,論語正義,古籍出版社,1995年。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