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任务书_第1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任务书_第2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任务书_第3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任务书_第4页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任务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任务书院校名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单位宁波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浙江省教育厅所属省份浙江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院校编号0627制填写要求一、请依据批准立项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如实填写二、各级项目进度均须明确年度目标、可监测指标及经费预算三、请按照本任务书格式填写,其中第3A、3B、3C、4A、4B、4C、5表须按照立项项目逐项填写,分项分页四、本任务书请用A3纸打印,一式20份(教育部、财政部各10份)上报。表格目录1项目基本情况32院校综合建设进度表83A1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资金投入预算表103B1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进度表123C1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在专业群建设进度及资金投入预算表183A2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资金投入预算表193B2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进度表213C2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所在专业群建设进度及资金投入预算表263A3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资金投入预算表273B3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进度表293C3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在专业群建设进度及资金投入预算表353A4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资金投入预算表363B4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进度表383C4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所在专业群建设进度及资金投入预算表433A5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物流管理专业资金投入预算表443B5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进度表463C5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物流管理专业所在专业群建设进度及资金投入预算表513A6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国际商务专业资金投入预算表523B6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国际商务专业建设进度表543C6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国际商务专业所在专业群建设进度及资金投入预算表593A7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资金投入预算表603B7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进度表623C7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所在专业群建设进度及资金投入预算表684A1非中央财政支持的会计专业资金投入预算表694B1非中央财政支持的会计专业建设进度表704C1非中央财政支持的会计专业所在专业群建设进度及资金投入预算表714A2非中央财政支持的视觉传达艺术专业资金投入预算表724B2非中央财政支持的视觉传达艺术专业建设进度表734A3非中央财政支持的应用英语专业资金投入预算表754B3非中央财政支持的应用英语专业建设进度表764C3非中央财政支持的应用英语专业所在专业群建设进度及资金投入预算表785院校其他项目建设进度及资金投入预算表796资金投入预算汇总表827专家论证意见838院校举办方承诺849地方政府支持承诺8510审核意见861项目基本情况姓名苏志刚部门及职务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姓名郑卫东部门及职务教务处处长办公室电话057486891888传真057486874502办公室电话057486891263传真057486874502法人代表信息手MAILZHIGANGSU163NET联系人信息手MAILZWDPOST163COM院校基本信息通信地址浙江省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大路1069号邮编315800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建设思路总体目标(一)一、指导思想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依据,以创建全国一流的高职院校为目标,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继续充分利用和发挥地处经济发展迅速、外向型特征鲜明的开发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探索完善“三位合一、三方联动”简称“三三”模式的现代高职教育新模式,“三位合一”是指产学合作贯穿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全过程;“三方联动”是指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三方有机结合,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和科技服务工作。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经验,增强扩大服务地方的成果。推进学院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并充分发挥辐射示范作用。二、建设思路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就业导向和服务宗旨,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建设、开拓创新、强化特色”的方针,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带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和校企共管机制改革,深化“三三”特色,创新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做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和管理的模范,充分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构建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做出贡献。(一)瞄准社会需求,坚持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建设以培养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人才为目标,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是与宁波市及北仑区经济社会联系紧密、与产业发展对应度高、人才需求量大、影响力强的主体专业。根据宁波市和北仑区经济发展及产业调整情况,围绕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精密仪器仪表、装备制造及机械基础件、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模具、新材料、新能源、文具、纺织、家用电器等产业以及宁波制造、化工、建筑等传统优势行业,继续坚持以工科为主、商科为辅的专业建设方向,主要建设制造类、电子信息类、生化与药品类、材料与能源类、土建类以及港口物流类、外贸类等专业,重点放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大类,对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化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物流管理、国际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七个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发展。(二)坚持示范目标,创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由此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真正在专业内涵建设上为其他院校做出榜样和示范。树立学生是学院品牌的理念,真正培养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技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与深化,做到文化基础课与素质拓展课相结合,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成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每个学生明白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个人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多方面的成功,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大有作为。其次要重视专业技能训练的开放性,学校要积极为企业搭台,与企业深度融合,充分引入企业的设备、技术和师资,做到企业人才培养基地与学校人才培养基地相结合。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室与教室)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进一步完善我院“三位合一、三方联动”高职教育模式,坚持并推广已实施的“学工交替”、“订单培养”、“项目化教学”以及“校企联办产学一体化”等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让学生在毕业前顶岗实习半年以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三)强化职业导向,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按工学结合的要求,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改革单纯传授知识、积累知识的学科体系,彻底改变传统的课程模式,在解决本专业领域人才培养中最需要解决而又最难解决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改革上有创新和突破,高起点、高标准、高目标开展专业建设。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为目标,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现代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现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和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在课程建设中,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证融合为途径推进双证制度,课程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四)按照专兼结合,形成“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按照专兼结合的方针,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更多的行业企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建设“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各专业要建设和完善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主要从行业、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学院专业课的专任教师要有计划地到企业培训,或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完成管理工作的同时,进行岗位训练。每个专业教师都要通过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的高级技能等级证书。继续推进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测评工作,引导教师转变思想,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观,提高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努力使教学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特点,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围绕素质和能力,以教学效果即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作为标准,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的应用,并在教学中推广使用,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五)围绕能力要求,建设好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根据职业技能培养需要,加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得到训练,提高校企合作水平与产学结合层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按照生产性的要求进行建设,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专业与企业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方法和途径,各专业的实训室都要积极引进企业资源,并与企业共建、共管,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在生产性实训基地条件下改造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融“学习性”于“生产性”之中,探索“学习型的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校内教学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1项目基本情况(续表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建设思路总体目标(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各专业要紧紧依托学院地处北仑区内跨国公司、大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台商投资企业多、中小企业密集的区域优势,逐步增加数量,到2008年各专业都要建设能安排全部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基地也将成为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锻炼和提高的场所,同时要加强规范管理,拓展功能,注重实效。(六)引入ISO理念,建立起校企共管的运行机制建立起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的运行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改革学院管理模式,加强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管理,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在我院开展的ISO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制定工作程序和作业指导书;严格执行,认真做好工作记录,并及时进行内审和绩效考核;对不合格项要及时整改,要按照ISO质量管理理念,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继续全面推广“将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做法。与就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要加强协约管理,校企双方职责明确,共同管理;顶岗实习要有管理制度和作业文件,对学生要有具体的要求,要有过程管理的记录,并严格考核实习效果,考核合格者发给校企双方共同签发的顶岗实习证明。建立质量信息反馈体系,吸收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要把质量监控体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特别要深入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对教学质量进行较全面的调查、研究、比较、评价,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三、总体建设目标根据宁波市经济社会“十一五”发展规划,宁波将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浙江省重化工基地,进一步确立在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学院以专业建设为重点,经过三年建设,使学院的办学实力更强,特色更加鲜明,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有较大提高,成为宁波市、浙江省乃至长江三角洲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术服务中心、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中心之一。特别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发高职课程体系、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建立适应工学结合的管理规章制度和运作机制、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带动浙江省宁波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把学院建设成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明显成效在实施工学结合、推进产学一体化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做出贡献,使学院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大管理平台,拓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拓宽学院的教学空间和学生的学习空间。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推进、推广“订单式”、“项目化教学”、“学工交替”等培养模式改革,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以上,专业对口率保持在以上,使0的毕业生起薪工资在2元以上,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培养出一批职业素养好、创业能力强、技术应用水平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高技能名牌学生。每个专业树立一批受用人单位欢迎、工作成绩突出的毕业生典型,大力宣传典型事迹,激励在校学生。(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有明显突破构建起以工作过程要求为导向,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确定能力目标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建成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现代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七个重点专业建设28门左右工学结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项目化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探索出国家职业标准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的途径和方式,到2008年,所有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全部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衔接,将证书有关应知、应会部分融入到专业课程中,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使90以上的毕业生获取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注重“双证书”获取质量。(三)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以高水平“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成效明显,重点建设的七个专业培养、引进和聘请10名左右在本行业、本地区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30名左右骨干教师。以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为抓手,聘请300名左右企业行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专业课教师的专兼比例达到11以上,注重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明显提高,切实贯彻能力本位思想,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的能力提高。到2008年9月,95以上教师通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四)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有进一步拓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有质的提高。按照确定的能力目标,初步探索出校企共建、共管并融生产、学生实训、师生技术研发和职业技术鉴定于一体的校内学习型的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电子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按照生产产品的目标进行建设;物流管理、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实训基地按照真实的工作环境校企共同建设。到2008年,重点建设专业建成模具工程中心、现代电子产品生产实训中心、化工中试车间等大型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和校企共建的物流集装箱储运实训基地、建筑实训工地。满足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拓展。目前,学院已有300多家校企合作单位,其中有签订合作协议、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100多个。到2008年,学院要与50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300家以上相对稳定、协议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学院与企业深度结合,充分满足各专业学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的需要。基本形成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建立和创新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的制度化、规范化、可操作的管理办法。(五)服务区域经济及辐射能力得以进一步增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灵活设置专业,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通过学院区域性、综合性的人才培训基地,年均培训各类人员20000人次。建成面向区域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学院成为区域的技术服务中心。在带动区域高职教育发展和对口支援中西部职业院校等方面,学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到2008年,对口支援院校达到15个,每年学生规模1000名,省外招生数达到总招生数的30左右(其中中西部省份占20),年培训教师达600名。(六)适应工学结合模式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初步建立适合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及监控的规章制度和运作机制。全面推行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严格过程管理,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建立起有关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作业文件和考核办法,试行有校企双方共同签发的“工作经历证书”,保证学生顶岗实习既有学习任务,又有生产任务,做到学习与生产相结合。建立起适应学院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以ISO全面的管理理念,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严格考核(内审),并不断改进与完善。校企共同每年对不少于15的毕业生质量及就业情况等主要教学信息进行定期采集,建立社会和企业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通过对所获信息进行系统分析,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和培养方案的优化。1项目基本情况(续表2)建设目标年度建设目标建设项目20062007年2008年总项目分年度建设目标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建设目标1深入学习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示范院校建设的文件,广泛开展社会调研,每个专业科学、规范地与相关的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并努力实践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订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计划;3设计可操作的高职课程开发范式,与企业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4制订职业技能训练实施计划,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每个专业保证80以上的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07届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达到90以上;5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内容,与企业合作建设25门专业核心课程(完成12门),编写完成2本教材,完成相关的教学资源库及课件建设;6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7深化校企合作,合作企业从原有88家增加到143家;8探索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重点制订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实现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试行学校与企业联合签发“工作经历证书”。经费投入总额885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567万元)。建设目标1在对2007年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细化人才培养方案;2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修订、完善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计划;3修订核心课程标准,形成具有科学性、权威性、能充分体现职业特色的课程标准;4完善职业技能训练实施计划,进一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每个专业保证90以上的学生有半年以上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08届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达到95以上;5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内容,与企业合作完成13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再建设4门核心课程,编写完成23本教材,完成相关的教学资源库及课件建设;6改进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形成凸现高职特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教学过程;7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新增加合作企业89家,总数达到232家;8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修订完善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实现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继续试行学校与企业联合签发“工作经历证书”。经费投入总额342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50万元)。1项目基本情况(续表3)建设目标年度建设目标建设项目20062007年2008年总项目分年度建设目标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设目标1引进1名、聘请4名专业带头人,重点培养7名专业带头人,采取到国内外考察、高校进修和下企业实践等举措,使专业带头人成为站在专业前沿、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能够带领专业教师进行改革和建设的高水平领军人物;2引进3名骨干教师,重点培养16名骨干教师,通过到国内外考察、高校进修、在职培训和参加学术研讨交流等举措,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分期分批安排骨干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使80以上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3在现有49名兼职教师基础上,再聘请42名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达到91人,专兼职教师的比例平均达到1094,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4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90的专业教师通过测评,胜任高职项目化课程的教学。经费投入总额65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03万元)。建设目标1引进1名、新聘3名专业带头人,继续聘请3名专业带头人,重点培养6名专业带头人(其中继续培养4人),采取到国内外考察、高校进修和下企业实践等举措,使专业带头人成为站在专业前沿、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能够带领专业教师进行改革和建设的高水平领军人物;2引进4名骨干教师,重点培养15名骨干教师,通过到国内外考察、高校进修、在职培训和参加学术研讨交流等举措,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团队的体水平;分期分批安排骨干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85以上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3再聘请34名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达到125人,专兼职教师比例平均达到1134,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4继续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95以上的专业教师通过测评,胜任高职项目化课程的教学。经费投入总额30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43万元)。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建设目标1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新建13个、改建4个、扩建4个实验实训室,完成方案设计和论证,采购仪器设备,完成本年度厂房(车间)的基本建设和设备安装,并投入使用;2与35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引进企业设备或生产线,校企共建6个实训基地,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3校外实训基地达到49个,每个专业保证80以上的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4校企合作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制订生产性实训大纲(课程标准)、指导书或实训手册,制订生产性实训管理办法;5探索校内实训基地(重点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重点是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制订基地管理和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构建实习实训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硬件建设经费投入总额3026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239万元)内涵建设经费投入总额20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95万元)建设目标1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新建3个、改建2个、扩建1个实验实训室,完成方案设计和论证,采购仪器设备,完成本年度厂房(车间)基本建设和设备安装,并投入使用;2继续与企业共建6个实训基地,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3新增校外实训基地37个,总数达到86个,每个专业保证90以上的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4完善生产性实训项目,修订生产性实训大纲(课程标准)、指导书或实训手册,完善生产性实训的管理办法;5完善校内实训基地(重点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重点是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修订基地管理和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完善实习实训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硬件建设的经费投入总额576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23万元)内涵建设经费投入总额8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80万元)1项目基本情况(续表4)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建设项目主要数据汇总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其他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东西部合作年份专业名称合作企业顶岗人数双证比例核心课程编写教材引进聘请培养引进培养聘请兼职教师专兼教师比例新建改建扩建校企共建校外基地合作院校培养学生培训教师社会培训人次职业资格鉴定人次模具879598511481210853531203500200化工20108595211254109215240建筑101085604111210211011121503400电子539595511210711221118340500400物流1558090411112841082118140100商务1010809031123710921152100500100计算机20108095211256109411613010015007年小计88558578925214731649421094134464943062100850模具1515989831123204110(3)522003700300化工3010909822139611515260建筑20159095(4)4(1)(1)11231125(1)(2)21006600电子849899(5)5(1)(1)2175116121(1)4340500350物流2059095(4)4(1)(1)12123110(2)(1)41100200商务2020909531(1)2106114(1)152100500100计算机302090972211121171161415010015008年小计143899239674(13)2313(3)2(4)41591341134321(6)3765092600900合计8814429252797314976166568610801547001750备注XY中X为基数,Y为增量;带括号的数字表示继续培养、继续聘请或续建,不计入增量。2院校综合建设进度表考核项目现有基础2007年9月(预期目标、验收要点)2008年9月(预期目标、验收要点)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64511万元6000万元8000万元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01万元043万元06万元地方财政专项拨款2417万元3500万元3500万元行业、企业专项投入经费其他(学费、企业捐赠、社会服务等)8892万元9500万元10400万元校内实训基地/室数5个/54个10个/74个15个/94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学时)比例436080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数300个400个500个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占应届毕业生比例9926995995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926995995有合作协议的企业数300个400个500个合作企业参与教学的专业比例数100100100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专业比例数100100100合作企业接收实习实训学生11322人月12000人月12120人月产学合作合作企业接收就业学生数1772人1900人2300人考核项目现有基础2007年9月(预期目标、验收要点)2008年9月(预期目标、验收要点)合作企业对学校投入的设备价值1285万元2300万元3385万元产学合作为合作企业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经费数7864万元950万元1100万元地区数/院校数7个/8个8个/10个12个/15个培训培养教师总数60人140人260人对口支援联合培养学生总数377人600人1000人本省录取批次含单独招生5(2)4(1)4(1)跨省招生比例42030招生情况对西部招生比例3610来自行业企业兼职的专业教师数量100人/10225课时200人/21500课时300人/43000课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工种数量2个/6个2个/15个2个/30个“双证书”获取率909598国外合作院校数6个8个12个年教师进修数6人10人15人年师生中外交流人数137人200人400人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年外国文教专家聘用11人15人(语言教学和专业教学并重)18人(语言教学和专业教学并重)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训基地累计培训600人年培训400人年培训600人3A1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资金投入预算表重点专业名称模具设计与制造编号062701资金预算及来源中央财政投入宁波市级地方财政投入其他投入学院自筹建设内容2006年度2007年度2008年度小计2006年度2007年度2008年度小计2006年度2007年度2008年度小计合计合计231136133500840130351005645755351751730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0552051015233843课程体系理论与开发范式研究10882634733人才培养方案开发10552034727优质核心课程标准制定20553034737项目化教材开发1010103034785417542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项目化教学模式探索9551934726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小计693838145203050108725220引进、聘请55515151引进、聘请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培养55105551525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20713401014153431065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101043310204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5551541520师资队伍建设小计3027187520151550776201451模具加工实训车间模具制造部1321654202505020202565317教学实验校企合作共建模具2模具CAD实训室模具培训部101015153066463模具CAE实训室模具研发部54595954模具造型实训室职业技能鉴定站35210105模具结构实训室模具陈列馆101020551035551354356东方模具网建设(网上教学、服务平台)5101515151131工程中心小计13241742478520105373553251054571、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10111112、校内实训基地运行管理10111113、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1011111实践教学改革与管理小计3033333实训条件建设小计13271772808520105373553251054901产学合作联合体33410102科研合作联合体43310103东西部对口支援合作办学311554模具工程中心厂房800800800其他小计8008001078258253B1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进度表重点专业名称模具设计与制造建设负责人张宝忠华旭建设内容2007年9月(预期目标、验收要点)2008年9月(预期目标、验收要点)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预期目标创新和实施“学工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双证书标准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培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技能、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验收要点1、通过对国内外企业和院校的深度调研,形成国内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2、创新和实施“学工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参加“学工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学生从目前每学期一个班级增加到二个班级;3、完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职业证书融入课程的2007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明确本专业面向模具设计、制造、装配与调试,模具加工设备的调整与操作,及生产、技术的组织与管理等岗位群,通过对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分析,确定模具CAD/CAM技术应用、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等能力为本专业的核心能力,重组课程体系并确定核心课程;4、合作企业数增加到15家,互动联合体增加到5个并签署协议;5、顶岗实习学生数从目前的90增加到95,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6、探索、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机制,重点是有关生产性实训的管理制度、作业文件和考核办法,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7、学生毕业时,获得CAD中级证书的学生人数达到98(目前90);获得数控中级操作工证书的学生人数达到40(目前30);预期目标完善并继续实施“学工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双证书标准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培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技能、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验收要点1、“学工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分析报告;2、参与“学工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学生达到120名;3、顶岗实习学生数达98,顶岗实习时间达到半年以上;4、合作企业数再增加15家,互动联合体增加到10个并签署协议;5、完善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机制,重点是完善有关生产性实训的管理制度、作业文件和考核办法,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6、学生毕业时,获得CAD中级证书的学生人数达到98;获得数控中级操作工证书的学生人数达到60;7、完成专业基础能力试题库。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2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1、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理论与开发范式研究预期目标整理、分析国内现有关于高职项目课程与教学的重要研究文献,结合我院校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设计可操作的高职项目课程开发流程、方法与技术规范。验收要点1、高职项目课程研究文集与分析报告(学院统一汇总);2、高职项目课程开发技术手册(学院统一编制);3、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完成开题报告、调研报告;4、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高职模具专业标准研究完成开题报告、调研报告;5、高职制造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完成总结报告,课题结题;6、以产品为纽带的模具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完成总结报告,课题结题。预期目标形成较系统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理论,进一步完善、细化高职项目课程的开发范式。验收要点1、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理论研究报告;2、高职项目课程研究论文(学院统一汇总);3、高职项目课程开发技术手册(修订本);4、国外课程体系考察报告(学院统一汇总);5、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完成总结报告,课题结题;6、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高职模具专业标准研究完成总结报告,课题结题。2、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预期目标与企业共同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能体现职业特色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CAD中级证书的考试内容融入到课程内容中。验收要点1、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含岗位定向、人才规格、职业能力标准、课程结构、教学计划、实施要求等内容);2、高职模具专业人才需求与课程、教学改革(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师资与培训条件配置)调研报告;3、编制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计划;4、编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技能训练实施计划;5、模具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课证融合方案;6、人才培养方案研讨的会议、活动记录、图片等原始资料;7、把CAD中级证书中有关应知、应会部分融入到工学基础、测绘与CAD课程中;8、把CAD中级证书有关职业素质要求融入到相应的专业课程以及实习、实训等实践性课程中。预期目标分析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并撰写出报告,进一步完善并细化该方案;把数控中级证书的考试内容融入到课程内容中。验收要点1、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分析报告;2、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本);3、完善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计划;4、完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技能训练实施计划;5、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会议、活动记录、图片等原始资料;6、把数控中级证书有关应知、应会部分融入到工学基础、机械工程材料、数控加工技能综合实训课程中;7、把数控中级证书有关职业素质要求融入到相应的专业课程以及实习、实训等实践性课程中。3、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核心课程标准制定预期目标围绕工作任务重新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与企业共同制订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与企业共同建设五门核心课程,1门建成省、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建成院级精品课程,3门申报院级精品课程。验收要点1、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试用稿);2、制订模具CAD/CAM技术应用、数控加工技术综合实训、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压铸模具设计与制造等5门核心课程标准,并按照标准建设这5门核心课程;3、模具CAD/CAM技术应用建成省和国家级精品课程,数控加工技术综合实训建成院级精品课程;4、企业参与课程标准制订的会议、活动记录、图片等原始资料。预期目标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成熟,形成具有科学性、权威性,能充分体现职业特色的课程标准;完善1门省、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1门省级精品课程,建成3门院级精品课程。验收要点1、修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标准;2、完善模具CAD/CAM技术应用、数控加工技术综合实训、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压铸模具设计与制造等5门核心课程及其课件建设;3、更新、完善模具CAD/CAM技术应用课程内容,更新率不少于10;在其他4门课程中,再申报1门省级精品课程,其余3门建成院级精品课程;4、课程标准修订的会议、活动记录、图片等原始资料;5、课程标准专家(含企业专家与教育专家)鉴定意见。4、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核心课程项目化教材开发预期目标与企业共同初步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项目化教材编写框架。验收要点1、模具CAD/CAM技术应用、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压铸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核心课程项目化教材编写框架;2、企业参与模具钳工、电火花、线切割、企业教育等教材开发的相关记录。预期目标开发出职业特色鲜明、科学性强的模具专业项目化教材。验收要点1、模具CAD/CAM技术应用、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压铸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核心课程项目化校本教材及辅助材料;2、项目化教材企业专家审定意见。5、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探索预期目标初步构想高职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模式。验收要点完成模具CAD/CAM技术应用、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工程材料等3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单元设计。预期目标探索项目教学的核心技术环节,形成模版化高职项目化教学过程。验收要点1、模具专业项目教学模式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2、模具专业项目教学典型案例记录与分析;3、项目教学典型案例录像。1聘请和培养专业带头人预期目标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提高其带领和实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力。验收要点1、在现有2名专业带头人中选派1名到国外院校进修3个月;2、专业带头人在康鑫模具企业锻炼3个月。预期目标1、再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提高其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其带领和实践专业课程开发能力;2、聘请专业带头人1名。验收要点1、到国外院校进修3个月、到苏普特模具企业锻炼3个月;2、聘请的专业带头人在塑料模、压铸模设计与制造方面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有行业背景和一定影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预期目标1、通过到国内外院校进修学习和到企业培训,培养4名专业骨干教师和3名专业教师,提高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师的能力与水平。2、引进1名骨干教师,充实骨干教师队伍。验收要点1、选派4名教师去德国学习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方法、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选派3名教师到国内院校进修或到区域内大型模具企业(鸿达模具、勋辉模具、久腾模具等企业)培训,培训时间半年以上,并获得相应的结业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双师素质教师达80;3、通过进修,青年教师中硕士比例达75;4、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10人次;5、引进的1名骨干教师要求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从事塑料模设计与制造或模具CAD/CAM教学8年以上,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或实践能力。预期目标1、通过到国内外院校进修学习和到企业培训,培养3名专业骨干教师和4名专业教师,使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2、引进2名骨干教师,进一步充实骨干教师队伍。验收要点1、选派3名教师到国内院校进修或到区域内大型模具企业(鸿达模具、勋辉模具、久腾模具等企业)培训,培训时间半年以上,并获得相应结业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双师素质教师达85;2、选派4名教师去德国学习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建立方法和教学环节的实施与考核标准;3、通过进修,青年教师中硕士比例达80;4、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10人次;5、引进从事冲压模设计与制造、数控加工技术教学5年以上,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或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职称者2名。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预期目标兼职教师人数从现有8名增加到20名,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085,构建一支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验收要点1、从区域内模具企业中聘请熟悉模具制造、工艺、设备、管理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2、承担实训课程建设与教学,并在校企合作、就业等工作中发挥作用。3、制订规章制度,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和考核。预期目标兼职教师人数达到24名,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验收要点1、从区域内模具企业内,聘请熟悉模具制造、工艺、设备、管理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2、承担实训课程建设与教学,并在校企合作、就业等工作中发挥作用;3、修订规章制度,完善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与考核。师资队伍建设4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预期目标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测评的教师人数比例从现在的83上升到90。验收要点1、培训及测评过程的材料和录象资料;2、完成工学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程材料、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CAD/CAM技术应用、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等6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整体设计及单元设计。预期目标继续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测评的教师人数比例达到95。验收要点1、培训及测评过程的材料和录象资料;2、完成液压与气压传动、模具制造工艺、冲压与塑料成型机械、检测技术、压铸模具设计与制造等5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整体设计及单元设计。1、与康鑫公司合作建设模具加工实训车间模具制造部预期目标新建5000平方米的模具加工实训车间,达到具备模具逆向工程、模具设计、快速成型、数控加工、特种加工、冲压、注塑等生产流程的模具制造条件,满足模具教学、生产需要,承担训练学生模具制造能力的实训任务。验收要点1、与康鑫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制定学生实训的管理办法;2、学校和企业投入的设备安装调试完毕,投入生产;3、学校再购置五轴加工中心德马吉DMU501台,加工中心台湾友嘉VM32SA1台,真空注型机(HZK)1台,三维激光扫描机抄数机1台;4、完成600人的数控加工实训教学任务。预期目标增添设备,提高模具制造水平,满足模具教学、生产需要,为实施工学结合教学、训练学生模具制造能力和模具技术研究提供条件,承担训练学生模具制造能力的实训任务。验收要点1、购置慢走丝线切割机床三光DK76321台;2、购置数控激光切割机AHLC1001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