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_第1页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_第2页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_第3页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_第4页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环境与技术条件的不断变化,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今已成为众多学者们热衷研究的问题之一。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进一步规范了我国的资产减值政策,使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政策逐步趋向于成熟化。文章旨在利用最新数据对上市公司实行新准则前后的情况进行考察,并进行具体的实证研究,分析新准则的实施效果,以期对完善我国资产减值理论及具体的会计政策,有效遏制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一定的作用。文章主要采用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对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的现状及其趋势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利用特定应计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从2005年至2008年四年的经验数据来看,上市公司在新准则颁布前后都较倾向于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三项准备。这三项资产减值准备在上市公司中应用比较普遍;通过对2006年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在新准则颁布实施之前,利用坏账准备及存货跌价准备等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迹象并不明显,而比较倾向于利用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在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利用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迹象并不明显,新准则在抑制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盈余管理方面效果显著。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盈余管理;应对措施ALISTINGCORPORATIONASSETSIMPAIRMENTANDEARNINGSMANAGEMENTPROBLEMRESEARCHABSTRACTWITHTHECONSTANTCHANGESINTHEECONOMICENVIRONMENTANDTHETECHNICALCONDITIONSOFTHELISTINGCORPORATION,MAKINGUSEOFASSETSIMPAIRMENTTOEARNINGSMANAGEMENTBEHAVIORHASBEENPAIDMOREANDMOREATTENTION,ANDNOWHASBECOMEONEOFTHEHOTRESEARCHISSUESTHATMANYSCHOLARSINFEBRUARY15,2006,THECHINESEMINISTRYOFFINANCEISSUEDTHE“ACCOUNTINGSTANDARDSFORENTERPRISESNOEIGHTHIMPAIRMENTOFASSETS“,SHALLBETHEREVERSALOFLONGTERMASSETSIMPAIRMENTPROVISION,FURTHERSTANDARDIZEOURASSETIMPAIRMENTPOLICY,MAKECHINASASSETIMPAIRMENTACCOUNTINGPOLICYGRADUALLYTENDTOMATURETHISARTICLEAIMSTOUSETHELATESTDATAONTHEIMPLEMENTATIONOFTHENEWSTANDARDSOFLISTINGCORPORATIONBEFOREANDAFTERTHEINVESTIGATION,ANDEMPIRICALSTUDYONTHESPECIFICIMPLEMENTATIONEFFECTANALYSIS,THENEWCRITERION,INORDERTOIMPROVETHETHEORYOFIMPAIRMENTOFASSETSINCHINAANDTHESPECIFICACCOUNTINGPOLICIES,EFFECTIVELYCURBTHEEXCESSIVEEARNINGMANAGEMENTPLAYSACERTAINROLETHEARTICLEMAINLYADOPTSTHEMETHODOFCOMBININGNORMATIVERESEARCHANDEMPIRICALRESEARCH,INTHISPAPERTHEBASICTHEORYOFASSETIMPAIRMENTANDEARNINGSMANAGEMENT,ANALYZE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WOONTHESTATUSQUOANDTHETRENDOFEARNINGSMANAGEMENTOFCHINESELISTINGCORPORATIONOFTHEIMPAIRMENTOFASSETSINTHEDESCRIPTIVESTATISTICALANALYSISUSESTHESPECIFICEMPIRICALRESEARCHPLANMODEL,ANDDRAWSTHEFOLLOWINGCONCLUSIONFROM2005TO2008FOURYEARSOFEMPIRICALDATA,BEFOREANDAFTERTHEPROMULGATIONOFTHENEWGUIDELINESFORLISTINGCORPORATIONAREMOREINCLINEDTOPROVISIONFORBADDEBTS,PROVISIONOFINVENTORYANDFIXEDASSETSDEPRECIATIONRESERVESTHETHREEITEMSOFPREPARATIONTHETHREEITEMSOFASSETSIMPAIRMENTINTHELISTINGCORPORATIONWIDELYUSEDFORTHEMULTIVARIATEREGRESSIONANALYSIS,THERESULTSSHOWEDTHESAMPLEDATAOFLISTINGCORPORATIONINCHINABEFORE2006LISTINGCORPORATIONISSUEDTHEIMPLEMENTATIONOFTHENEWGUIDELINES,PROVISIONFORASSETSIMPAIRMENTOFFLOWISNOTOBVIOUSSIGNSOFEARNINGSMANAGEMENTUSINGTHEPROVISIONFORBADDEBTSANDINVENTORY,ANDTENDTOUSEFIXEDASSETSANDOTHERNONCURRENTASSETIMPAIRMENTFOREARNINGSMANAGEMENTTHEIMPLEMENTATIONOFTHENEWACCOUNTINGSTANDARDSOFASSETSIMPAIRMENT,LISTINGCORPORATIONUSEOFNONCURRENTASSETSIMPAIRMENTTOEARNINGSMANAGEMENTANDSIGNSISNOTOBVIOUS,THENEWGUIDELINESINTHESUPPRESSIONOFNONCURRENTASSETSIMPAIRMENTPREPARATIONEFFECTSOFEARNINGSMANAGEMENTSIGNIFICANTLYKEYWORDSIMPAIRMENTOFASSETSEARNINGSMANAGEMENTCOUNTERMEASURES目录引言1一、资产减值准备的基本理论2(一)资产减值的基本含义2(二)资产减值的基本内容2二、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4(一)盈余管理的前提条件4(二)盈余管理的动因5三、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6(一)资产减值准备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现实可能性6(二)盈余管理推动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发展和完善7四、A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8(一)A公司的概况8(二)华新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分析9(三)华新公司资产减值计提与转回对其利润的影响13(四)小结16五、A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建议16(一)结论16(二)针对A公司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16结束语18致谢19参考文献20A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引言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和技术条件的不断变化,资产减值准备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盈余管理行为越来越普遍。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某种私人利益,进行有意识的干预外部报告的过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一方面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质量,另一方面,其在计提和转回上的模糊性和灵活性也给企业管理者进行英语管理提供了机会,成为企业调节盈余的重要工具。资产减值准备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新颁布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现行准则的修改和完善,能够有效抑制现有企业一些通过支持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式面临的具体清空是复杂多样的,针对不同公司的实际情况,新准则的规定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某些细节之处仍然存在着可操作性不强的特点,甚至有些清空是非常隐蔽的,给盈余管理行为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因此我们英爱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我国上市公式免礼诸多的监管,而这些监管又往往以较单一的财务指标作为评价依据,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层威力迎合管制,必然会利用各种会利用各种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近年来,某些上市公司趋于自身利益的驱动,打完“减值回转”游戏,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和回转“熨平”企业业绩,从而达到保牌、摘帽、增发、配股目的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A公司是国家重点关注的上市公司之一。如今证券市场变化不断,股市情况也是复杂多样。据2005年证券报告统计,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三项合计数占上市公司中报税前利润的比例达到20以上的公司有三十多家,比例达到100以上的有十多家,其中华新公司就是其中之一。通过调查,许多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差异悬殊,进一步分析其会计报告,可以发现公司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上随意性很大。如此看来,进一步研究华新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公司的盈余管理具用重要的现实意义。用新资料,旧的不要写了一、资产减值准备的基本理论(一)资产减值的基本含义资产是财务会计中一个最为基本的概念,也是研究资产减值准备的首要问题。在2000年6月21日国务院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资产定义作了修订,将其定义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该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将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不良资产从财务报表中剔除,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新资产减值准则中资产的定义又得到了充实,即“本准则中的资产,除了特别规定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它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这一定义为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奠定了基础。从会计学角度来看,资产减值是历史成本与可收回金额这两种计量属性对同一资产进行计量时所产生的计量差异,这种计量差异源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当可收回金额低于历史成本时,资产的账面金额就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资产就发生了减值,二者的差额即为资产减值。它的本质是资产的现时经济利益预期低于原记账时对利益的估值。所谓资产减值准备,是对于资产价值减少部分,按照一定的方法提取相应的准备以便使资产可以体现当期真实的价值,在会计上就是设置若干个资产减值准备账户。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是为了防。止资产计量不实造成虚增资产和利润,从而使会计信息更准确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二)资产减值的基本内容资产减值准备的内容包括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三个方面。1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从本质而言,资产减值的确认是资产价值的再确认。会计的传统确认观把确认建立在确定性的基础上,如资产的初始确认以历史成本作为入账依据。而资产价值的再确认伴随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强调未来经济利益的现时价值。因决策有用观的影响,现代会计认为,只要某项资产的价格或价值的减损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且与决策具有相关性,就应当确认价值的减少。即尽管资产减值并没有发生交易,但造成资产价值减少的情况已经存在,资产价值的下降可以相对可靠地计算,那么就可以加以确认。2会计计量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基本和核心环节。按照现代资产计量理论的要求,应从完整的时空观来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状况,就时间的角度讲,会计计量可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资产计量的时点不同,用的标准也不同。比如,初始计量通常采用历史成本,而后续计量通常采用现行成本、现行市价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计量属性。资产减值准备计量属于后续计量,因而主要采用现行市价、现行成本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计量属性。然而,无论其采用何种计量属性,同初始计量相比,资产减值的计量明显缺少客观性,且难以选择相同或相似的参照物。同时,数据可获取程度以及特定环境的局限性给不同的计量属性带来了不同的主观判断空间。致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在计量过程中存在不同的不确定性,而计量结果的客观性、可靠性也有较大差别。我国在评估现时时点资产价值上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点,引入可收回金额的概念,将其定义为销售净价和使用价值二者中较高者。在计量属性确定的情况下,由计量带来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选择自由度更多地存在于计量属性本身的判断空间中而不是其选择过程。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3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为了防止主观估计和预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各国资产减值准则或法规。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A公司案例分析均采用了充分披露的措施。资产减值会计涉及到资产价值降低和资产减值引起的损失,股东、债权人、潜在的投资者等都可能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对资产减值是否披露以及披露的程度都将影响相关方面对企业质量的评价。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而言,过去我国的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的披露要求甚少,只要求企业对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在期末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时,以“资产负债表”附表的形式,即“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披露。新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规定明显增加。除了披露当期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金额外,还要求披露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累计金额,资产组的基本情况及其所包括的各项资产于当期确认的减值损失金额,以及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和计算过程中涉及到的估计基础、折现率等。这样的规定有利于外部报表使用者更好地判断公司经营状况和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二、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收益没有唯一的标准。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的利润调节行为。但是,盈余管理并不等同于会计造假。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在会计准则和会计法允许的范围内灵活运用会计选择以达到影响盈余的目的或效果的行为。盈余管理的前提是必须合法、合规,而且盈余管理有一定的空间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空间,就可能有欺诈的嫌疑,演化成会计做假。因此,遏制企业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一)盈余管理的前提条件盈余管理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契约摩擦和沟通摩擦。契约摩擦是传统研究中认定的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企业是一组契约的联结,通过这些契约(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各个具有独立利益关系的个体将其,所拥有的优势资源资本、技能、服务等投入到企业中,并希望从中得到相应的回报。企业的契约性、契约的不完备性,以及由此引发的企业所有权的重性,是现代企业理论的核心。而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委托代理关系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始终。在委托代理关系的模型中,人们通常事先设定一套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事实上,无论是管理契约还是报告规则都面临随企业经济和企业情况变化而变化的压力。但是,由于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通常是固定的、僵化的(即使有变化也还是跟不上经济和企业情况变化的步伐)会与现实的需要产生矛盾,加之在诸多的信息中,企业会计盈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企业的许多契约不仅以会计盈余作为签约的基础,而且还以会计盈余作为评估契约履行情况的依据。因此,为达到一定的盈余基准(比如企业是否盈利、盈利的持续性与成长性、专业分析师所提供的盈余预期等),盈余管理便应运而生。仅仅用契约摩擦来解释盈余管理的产生和存在显然不够全面,因为人们之所以无法消除盈余管理,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即存在沟通摩擦。如果信息是对称的,信息的使用者与信息的提供者对信息的了解程度相同,那么信息提供者就没有办法对那些交易或非交易资料进行随意的处理,企业管理当局无法通过随意选择会计政策来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标,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事实上,在委托代理关系下,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总是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不仅在相关信息占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即使对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前者比后者通常也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使得代理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与契约的缺口和遗漏,选择有利于粉饰会计信息、夸大业绩的会计程序及方法等会计政策,使得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成为可能。(二)盈余管理的动因资本市场上,公开披露的会计盈余信息是投资者相关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这使得管理当局产生盈余管理动机以影响公司股票短期价格表现。有关这方面盈余管理程度的研究集中在资本市场上公司季节性股票发行、股票初始发行、股票融资收购之前等特殊时期。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日益发展,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越来越普遍。我国许多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探讨,提出了许多以我国上市公司为背景的盈余管理动机。经过对前人学者的归纳,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点动机。1股票上市股票的发行与上市一直带有计划性的色彩,最明显的表现在于额度控制与规模控制,并由此导致股票的发行与上市资格成为一项紧缺资源。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申请发行股票上市必须符合“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的条件为取得上市资格,公司往往通过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同时,经过粉饰的盈余不仅有助于公司获得股票发行上市资格,还可以提升企业的股票定价水平,以最大限度从证券市场筹集到资金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2配股除了初始上市融资外,股票已上市交易的上市公司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配股,配股融资将影响到上市公司后续资金的注入,投资项目的规模扩展等。但并非所有的上市公司都能获得配股资格,其具体条件证监会也有明确的规定,其中最硬性的指标就是对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的要求,经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1012的存在显著的利润操纵行为。中国上市公司的ROE分布呈非正态分布,毋庸置疑,部分上市公司的ROE就是通过盈余管理行为达到的。通过查阅资料很多研究都证实了上市公司存在为取得配股资格的盈余管理动机。所以我们认为,急于筹资的上市公司有基于配股资格条件的盈余管理动机。3维持上市资格避免退市由于企业的上市能给投资者带来极大的利益,且上市额度有限,使得上市公司已经成为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因此,当上市公司一出现经营不力产生亏损时,公司就会想方设法维持其上市资格,以取得更大的利益。根据公司法及证监会关于亏损上市公司相关法规政策的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随即暂停上市,之后的第一个半年度内如仍未扭亏,则将直接终止上市。一些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为了保住来之不易且弥足珍贵的资源,在业绩无好转的情况下,只能依赖盈余管理手段在政策与制度的缝隙中寻求一些巧妙的办法通过以上对盈余管理含义和条件动机的分析,可以看出盈余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三、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通过对资产减值准备理论与盈余管理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一种互动的联系。一方面,资产减值准备理论的不断完善,有力地遏止了企业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会计信息在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上的可靠性与可比性。另一方面,由于会计选择权的存在,资产减值准备理论又无法完全消除盈余管理,甚至会引发企业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而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诱发的会计信息危机反过来又为资产减值准备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实践依据,从而推动了资产减值准备理论的发展。(一)资产减值准备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资产减值准备是会计政策赋予企业的一种会计选择权,这种选择权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企业通过其拥有的会计选择权对一般通用会计规则中未做出规定以及具有较大选择空间的会计事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正是由于资产减值准备满足盈余管理产生所需要的前提条件,因此资产减值准备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在委托代理关系的模型中,人们通常事先设定一套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由于契约的刚性和不完备性,会与现实的需要产生矛盾,而企业的许多契约不仅以会计盈余作为签约的基础,而且还以会计盈余作为评估契约履行情况的依据。资产减值准备灵活性的存在,使得管理者可以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于己或与投资等契约关系人最为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来影响企业的盈余水平,从而实现自身效用和企业价值最大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法规的不断完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需要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职业判断,因此增加了投资者的阅读难度,毕竟投资者要想辨别资产减值准备中到底有多少并非真正减值,辨别出“秘密准备”,绝非易事。不可否认,代理人永远都会拥有一部分私人信息,这些信息永远都不可能被委托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知晓。信息的不对称环境为盈余管理留下了现实中可以操纵的空间。(二)盈余管理推动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发展和完善资产减值准备理论伴随着企业盈余管理的不断抑制和创新而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资产减值准备理论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这种互动关系。我国对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规范并不晚于国外的会计准则,1992年1月1日起执行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最早提出了计提坏账准备的规定,但没有强制要求。随后在1992年7月1日起实施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开始采用应收账款的备抵法,并对因残次、陈旧、冷背等原因需要降价处理的商品、产成品和可以对外销售的自制半成品在年度终了时允许提取存货变现损失准备。1993年7月1日我国出台了13个行业会计制度,允许各行业对应收账款采用备抵法。1998年之前,我国上市公司执行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应收账款按照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并且计提比例一般为0305,这个制度虽然允许上市公司计提坏账准备,但基本没有职业判断的空间。为了清除企业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提高企业资产的质量,1998年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对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由公司自行确定,这增加了上市公司选择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余地。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1999年“四项减值准备”共挤掉上市公司资产水分418亿元,相当于总资产的257,当年股东权益的536。但是由于计提减值准备资产的范围仅局限于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四项,尚未涵盖企业所有的资产,企业资产的整体质量仍有待提高。为了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准备理论,压缩企业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空间,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增加了委托贷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即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这进一步扩大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企业会计制度的出台,明确引入了“资产减值”这一概念,将计提减值的资产范围由原来的四项发展为八项,并对企业滥用稳健性原则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行为予以了规范,为夯实企业的资产质量,缩小盈余操纵空间,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了保障。但同时,因计提政策的某些具体规定存在不完善之处,给企业留下了较大的利润操纵空间。一些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为了业绩好看、保壳、保配等目的,对计提准备存在抗拒心理,没有按照规定计提,将本应该作为损失在本期确认的项目不作处理,长期挂账,以提升本期利润;还有部分企业滥用稳健性原则计提秘密准备借以调控利润,将以前年度未确认的损失及有可能在以后年度发生的损失在本期一并确认,以提高以后年度的业绩。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利器”。为了遏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任意调节企业利润,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应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一经确定不得在以后期间转回除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的项目外,以此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可见,资产减值准备理论正是在这种互动关系中经历着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盈余管理方式也在这种互动关系中经历着不断的创新。我国资产减值准备理论的发展历程正是反映了这种互动关系。四、A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分析(实证分析太大)(一)A公司的概况A公司600801A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是水泥行业具有百年历史的龙头企业,也是政府重点扶持的大型工业企业之一。1907年由清政府批准兴建,1946年重建。五十年代曾被毛泽东主席誉为“远东第一”。1993年实行股份制改造,A、B两种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1999年同世界上最大的水泥制造商之一瑞士豪西蒙集团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该集团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提升了企业的发展水平。公司到目前为止未无摘牌无特别处理和退市处理等。2006年4月29日,公司已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批准,变更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相关工商注册变更手续已于2006年6月21日完成。截至2007年10月底,公司的水泥生产能力达到3200万吨/年,水泥设备制造达到12000吨/年,混凝土、水泥包装业务迅速发展,实现总资产近80亿,主营收入50亿,盈利能力大幅提高,股票市值不断飙升,综合实力稳居我国水泥行业最前列,且始终保持规模、技术、环保、效益在全国同行业的领先地位,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跃入世界水泥企业十强行列。公司主要经营水泥、水泥设备、水泥包装制品的制造与销售,具有世界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信誉和一流的服务。公司拥有国内先进的质量保证系统,在水泥行业率先通过了ISO9001和ISO14000体系认证,又首批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2000版认证。公司所有水泥产品保持全优,“华新”、“堡垒”是全国及湖北省著名商标,“金猫”、“胜马”是我国建材行业、江苏省的著名商标,所有产品均为国家免检,其中有些产品在历史上多次荣获全国优质产品质量金奖。华新的品牌独具特色,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近几年来,某些上市公司趋于自身利益的驱动,大玩“减值转回”游戏,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熨平”企业业绩,从而达到保牌、摘帽、增发、配股目的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从上市公司实际计提的减值准备来看,一些公司的减值准备占当期利润的比例相当大,有些甚至超过了当期利润。2005年中期,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股票池”中的300家被重点关注的上市公司中,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三项合计数占公司2005年中报税前利润20以上的公司不是少数。通过调查,许多公司2005年前半年度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差异悬殊,通过进一步分析华新公司会计报告,可以发现企业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上随意性很大。华新水泥公司是水泥行业的重点企业,根据企业的财务报告可以看出企业在上市后发展情况良好,取得了很好的经营成果,据上市公司报告显示企业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前后存在很大差异,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对华新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分析研究。(二)华新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分析(都用A公司)1、A公司历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分析A公司历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如表31所示表31A公司历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表财务报告日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比上期变化(元)2008123147,443,0260012,428,430002007123159,871,456001,375,804002006123161,247,260006,800,695002006093054,446,5650011,009,577002005123165,456,1427537,423,1030020041231102,879,2457798,732,01000200312314,147,23570100,00000200212314,147,23570100,00000200112314,047,23570A公司水泥历年主营业务收入如表32所示表32A公司历年主营业务收入表主营业务收入财务报告日期比上期变化200812316,349,459,647001,579,351,50600200712314,770,108,141001,257,234,18600200612313,512,873,95500873,493,78790200512312,639,380,16710451,278,86330200412312,188,101,30380999,273,61831200312311,188,827,68549387,739,2455420021231801,088,43995109,204,8659820011231691,883,57397表33A公司历年利润总额表利润总额财务报告日期比上期变化20081231576,944,46900128,125,1420020071231448,819,32700237,201,2050020061231211,618,12200130,240,362082005123181,377,75992173,782,3884920041231255,160,14841137,319,0477020031231117,841,1007184,761,812042002123133,079,288673,876,634002001123129,202,65467表34A公司历年净利润和每股收益情况表净利润每股收益财务报告日期比上期变化比上期变化20081231459,975,55900169,730,31200113970255920071231290,245,24700163,518,21400088380493820061231126,727,0330064,653,7833103900020002005123162,073,2496986,477,30796019000260020041231148,550,5576580,306,4156404500024002003123168,244,1420138,927,9987002100012002002123129,316,143316,696,9316400900002002001123122,619,2116700700从表3134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A公司水泥在历年固定资产减准备中存在的一些情况资料太旧了12001年12月31日年报中,自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1月1日实施后,A公司水泥被强制执行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当年年报中提了4,047,23570元,而在此之前从未计提过任何减值。此后的2002年12月31日和2003年12月31日年报,A公司水泥的固定资产减值减值准备相对比较平稳。22004年12月31日年报中,华新水泥作为一家专门从事水泥生产销售的专业化公司,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加,拉动了对水泥的需求,从而导致了华新水泥业绩的突飞猛进,我们看到华新水泥2004年年报中相关财务指标的大幅上升(如表3234)1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加了84(999,273,61831/1,188,827,6854984);2利润总额同比增加了117137,319,04770/117,841,10071117;3净利润同比增加了18(80,306,41564/68,244,14201118;4每股收益同比增加了11402400/02100114。在这样难得的大好形势下,公司当年进行了利润的平滑,对固定资产计提98,832,010元(是其期初余额的2542倍)的减值准备,使其账户余额猛增到了102,879,24577元,此举可谓一举两得一来平滑了该公司当年的大额利润增长,有利于稳定公司股价;二来也为以后业绩不良年度通过转回减值准备调增利润做好了铺垫。32005年12月31日年报中,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水泥市场需求骤减,严重供大于求,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华新水泥2005年年报中相关财务指标的大幅下跌如表3234所示,可以分析得出1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只增加了2062451,278,86330/2,188,101,303802062;2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了6811173,782,38849/255,160,148416811;3净利润同比下降了582186,477,30796/148,550,557655821;4每股收益同比下降了在受投资降温影响的大背景下,公司当年又大额577802600/045005778。转回了37,423,103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其期初余额的3638),为公司业绩“锦上添花”的同时进一步验证了之前的一举两得之举。42006年12月31日年报中,鉴于新资产减值准则于2007年1月1日实施的大背景下,中国证监会与相关媒体对上市公司06年报中转回大额资产减值进行了严格的监督和大量的报道,使得华新水泥并没有象以往年度一样大额的转回;然而,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华新公司在2006年第三季度年报中如表31,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了11,009,577元,是其期初余额的168211,009,57700/65,456,142751682。从07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会计准则,对相关财务数据进行了调整,如表35所示。表352006年主要会计数据调整表2006年主要会计数据调整后调整前本年比上年增减主营业务收入3,558,602,157003,512,873,955003404利润总额231,042,69500211,618,122009426净利润152,869,88500126,727,033008986每股收益0470398986(5)2007年12月31日年报中,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了1,375,80400元,是期初余额的2251,375,80400/61,247,26000225。2007年,我国水泥工业在需求拉动、加速淘汰落后工艺产能的背景下,出现量价齐升的局面,行业景气度处于上升的通道中,水泥投资出现恢复性增长,大集团在行业内的企业兼并重组进程加快,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07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70,108,14100元、利润总额448,819,32700元、净利润290,245,247元。根据表35,可以分析得出1主营业务收入比2006年增长3404(1,211,505,98400/3,558,602,157003404)。2利润总额比2006年增长9426(217,776,63200/231,042,695009426)。3净利润比2006年增长8986(137,375,36200/152,869,885008986)。在这样好的情势下,华新公司计提的减值准备较少。同时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了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限制,华新公司相对的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也比较少。(6)2008年12月31日年报中,固定资产减值转回了12,428,43000元,是其期初余额的207612,428,43000/59,871,456002076。2008年报告期内,在我国水泥工业面临自然灾害频发、国际金融风暴冲击、奥运期间部分基建工程停工、煤炭价格暴涨的多重压力,因此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增加。但是根据2008年年度报告的显示,华新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49,459,64700元,比2007年增长33111,579,351,50600/4,770,108,141003311。在全年煤炭价格上涨幅度达4527的基础上,实现利润总额576,944,469元,比2007年增长2855128,125,14200/448,819,327002855。根据公司年报的相关资料,公司在会计年度内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但是面对不好的情势,公司增加了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以此来增加利润总额。可见,公司通过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来平滑公司的利润,稳定股价,调增利润。1、华新公司会计制度中资产减值处理弊端分析(标题符号混乱)下表36是华新公司2001年至2008年使用资产减值准则期间每年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余额,以此来评价每年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况是否合乎常理。表36华新公司2001至2008年计提减值准备情况及各年净利润表年份计提减值准备余额(元)净利润(元)计提减值准备各年增长率()净利润各年增长率()计提减值准备与本年净利润的比例200135,066,1617222,619,212000015503200239,486,5675629,316,143001261296113469200341,326,7260768,244,142004661327960562004159,344,58460148,550,557652855711768107272005106,336,9857362,073,249693327582117131200628,677,56700126,727,0330073031041522632007108,705,29900290,245,247004832129033745200891,455,47800459,975,55900116258471988由表36可以看出,华新水泥20012008年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况非常不规律。从公司现实的发展角度考虑,华新公司作为一家专门从事水泥生产、销售的专业化公司,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投资大幅增长,拉动了对水泥的需求,从而导致华新公司的业绩也突飞猛进。为了平滑利润,尽可能较长时间地维持良好的市场形象,公司在该年计提了大量的减值准备,调增公司当年的利润,有利于稳定公司股价;为以后业绩不良年度通过转回资产减值准备调增利润做出了相应的准备。2006年以后,在会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管理加强,公司就相应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较少。在自然灾害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下,2008年华新公司的营业状况并不很好,为了使得公司有一个好的经营业绩,公司对资产减值的转回增加,以此来增加公司的利润。由此可以看出,华新公司的盈余管理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是紧密相关的。(三)华新公司资产减值计提与转回对其利润的影响华新公司历年计提减值准备情况如表37数据显示,2001年至2003年新计提减值准备余额变化幅度平缓,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然后2004年却出现了突变,相比2003年减值准备余额竟翻了将近四翻。出现这种情况,虽然不能排除资产确实减值的可能性,但更有可能是公司以此作为利润调节的手段。表37华新公司20012008年计提减值准备情况表年份计提减值准备余额(元)200135,066,16172200239,486,56756200341,326,726072004159,344,584602005106,336,98573200628,677,567002007108,705,29900200891,455,47800新准则明确规定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时间,提出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方法和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方法,使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新准则规定某些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根据华新公司资料,依据新准则规定,在2005年2006年年报数据的基础上重新计算利润总额,进而分析该规定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华新公司2005年2008年年报中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情况如表38311所示。表38华新公司2005年年报转回资产减值情况表项目名称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减值准备金额1240985695318003742315642表39华新公司2006年年报转回资产减值情况表项目名称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减值准备金额59651001137180表310华新公司2007年年报转回资产减值情况表项目名称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减值准备金额36106001375821622表311华新公司2008年年报转回资产减值情况表项目名称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减值准备金额256224508101704640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金额都是零。新准则中规定“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三项在减值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情况下,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因此这三项减值准备对当期利润的影响在新旧准则规范下计算出来的结果一样。旧准则中“短期投资”类似于新准则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新准则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调整不再考虑减值问题,对于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损益,两种制度对于利润的影响是相同的。2005年转回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均为以前年度计提的权益法核算下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按新准则,该项不得转回。与此类似的还有“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在新准则中也不得转回。此外,华新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水泥生产、销售的专业化公司,所拥有的资产中并未包括生物资产、石油开采权,所以不必考虑这些因素。由此可以计算出,按照新准则调整的华新公司2005年和2006年的利润总额2005年新的利润总额2005年年报利润总额“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转回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数“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转回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数8137783180037423156420402105万元。2006年新的利润总额2006年年报利润总额“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转回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数“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转回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数21161801137180097900万元结合上面的数据,按照新准则规定,不能转回的减值准备的总金额占华新公司。2005年利润总额的50591402105/8137785059,占2006年利润总额的5374197900/2116185374,这部分利润仅仅只是账面盈余,并没有获得现金流的支持,亦不能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经过调整后,华新公司2005年新的利润总额由原来的813778万元减少至402105万元;2006年新的利润总额由原来的211618万元减少至97900万元。而2007年和2008年的利润总额是根据新会计准则计算的。可以从表310311看出。2007年的利润总额2007年年报利润总额“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转回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数“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转回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数44881930137582162204452813万元2008年的利润总额2008年年报利润总额“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转回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数“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转回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数57694450170464005598981万元结合上面的数据,按照新准则规定,不能转回的减值准备的总金额占华新公司2007年利润总额的07914452813/4488193079,占2008年利润总额的29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