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的表现_第1页
建筑物的表现_第2页
建筑物的表现_第3页
建筑物的表现_第4页
建筑物的表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物的表现BO/BJ7SF6ZR初次作风景写生,往往容易把远山画得过于深暗。其实,只要与近景联系起来相比较,远山大多是明亮的,远近的调子悬殊差异是明显易辨的。远山由于明亮,含白粉色很多,与天色明度接近,常用钴蓝、群青、普蓝等色来调配成冷调子,表现出大地深远的空间。远山的色调十分单纯概括,接近地面处稍带粉气。多层次重叠的远山,要通过比较,区别它们微弱的色彩冷暖倾向,远山与天连接处,色彩的对比状况一般是山色偏冷、天色偏暖,山色稍深、天色偏明。这种冷暖、明度的区别是十分微弱的。在朝阳或夕照投射的远山,产生受光部的暖调和背光面的冷调之间的差别,受光部是光源色,背光部是天光反射色,有补色效果。O“OY7LYT4P3K在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风景画中是没有人物的,但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或旅游胜地,一般在画面中都需要有人物来陪衬,如码头、河港、街道、公园、田野等,如果没有人物是不真实和不完美的。许多风景画中有了人物,加强了生活气息,使人看了更为亲切。从一幅画的构图均衡原理来看,人物的分量是比较重的,可以与大片树林或建筑物等其他景物形成均衡效果。人物还常常安排在画幅的重要位置,使景色增加活力与生动感。人物的数量和位置,要按生活特点和画面形式的需要来考虑。Y5NV17O“OY8O以景为主的画面,人物在环境中一般都不会太大,画人物要符合透视的原理,才能使远近不同位置的人立足于地面,如违反透视规律,人物很可能会出现脱离地面飘浮在空中的错觉。避免这类错误的出现,首先需要处理好视平线地平线的高低与人的关系。假定是等高的人,近处人的腰部如在地平线的位置,远处的人,腰部也要画在地平线的位置上;如近处的人,头部在地平线的位置,远处的人也应如此,其他依此类推。当然,人不会是高低相等,可根据这简易的规律加以处理,高低不同的人物或各种动势的人,都大致可以画正确了。M8IUG7IICY7Q7FCY7XIN4M画人物,应注意到人物的体态、人群的疏密、人物的大小包括远近等不同状况后再下笔,使人物的总体分布有美的效果。图30是沙金的油画康卡洛的采蚝人,人物的高低起伏、远近大小、松紧疏密、重叠分散等,在整体的处理上十分生动而完美。画人物可先把上身的颜色点好,再点四肢,根据比例再点头部,不要把头部画大,同时还要表明背面的发色或正面的脸色的区别。人多的情况下,画双腿要凭感觉,要画出动势,多观察人走动时双腿的变化特点。画腿不画脚是可以的,因为人物小,从比例上讲,脚的大小已是微不足道了。不画脚,在视觉上仍要感到它是存在的。3RPFZ,|图30康卡洛的采蚝人沙金人物的色彩完全由作者主观决定,实际对象的色彩只作参考。人物色彩的考虑,要根据画面的总体需要,可以与环境形成对比,也可以比较调和。一般人物的色彩,常画得鲜艳跳动与整个画面形成对比,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但也不能五颜六色画得太花,失去谐调统一感。人物色彩如要画得有变化,可以用不同纯度冷暖的同类色画两次。画人物常出现的弊病是有多个人物出现时,不敢互相重叠起来,以表现出前后关系和疏密关系;透视上较多的会出现远近大小无区别的现象;人物比例动态上的头大个子矮或细长,体态笔直而无动势等等。/8GDA2Z风景画中,还会出现动物如家禽、牲畜、飞鸟等,只要掌握其基本形体,考虑主题与构图的需要,都是可以在画面中产生效果的。自然景色中的形象是十分复杂多样的,以上只是择要略加介绍,仅在写生时给予画者以启示与参考。9I3QX0LC八风景写生中的空间表现室内静物写生与外光风景写生的最大区别,在于风景具有宽广和深远的空间。表现风景的空间效果,是风景写生的目的要求之一。O1DQBZ风景画中表现空间效果,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透视,透视是表现空间的重要因素。没有明暗调子和色彩,只用线画出景物的透视,也可以表现出景物的远近空间和立体效果。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描;油画中,后期印象主义画家中,有的也主要依靠透视来表现空间关系。二是由于光与大气层对景物的影响,而产生的明暗与色彩调子的变化,给人产生空间感。在色彩画中,研究明暗调子和色彩与空间表现的规律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景物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景物的形体、色彩、明暗调子的视觉感,在互相比较的情况下,可以归纳以下一些特征2EI9M2ECM3I5E近景轮廓与结构关系比较明确,细节也较清楚,形体比较大,体积感强,色彩丰富鲜明,纯度较高,明暗对比强。WG4M1NJUA3V3DPC九逆光景色逆光中的风景,非常别致,具有美感,而且十分适合用水粉画来表现。写生逆光景色,首先要认识逆光景色具有的许多特点明亮的受光部分很少,景物的大部分都处在背光之中,使人感觉到一种朦胧的、闪动的视觉效果。重叠的景物,通过这条受光部明亮的线,区分出前后层次。这些线的粗细起伏的状态,体现景物形体的特征。在逆光情况下,景物的固有色基本上是不明确的,由此,在色彩上就不太容易捉摸,但是仍然可以在观察中感觉出主要的色调关系。一是比较明亮的受光部,是景物的边缘线和地面;强光部分色彩偏冷调。二是背光部分,包括地面的景物投影,基本上反映蓝色天光的反射,倾向于冷调;在这冷调之中,会出现一些受地面或物体受光部的反光,色彩则产生暖调。由此,在背光部的不同冷暖色的交错中,产生非常丰富而复杂的色彩变化。可以说逆光景色的色彩,在背光部最为丰富,受光部反而显得单一彩图21,赏析图19、22。彩图21山峦十风景写生的步骤图例及说明彩图221,选定写生的对象以后,要认真探索构图,即如何将景色艺术性地布局在画纸上。开始,应将描写的对象看得非常简单,归纳成几块几何形。景物的主体部分是山村,应位于画面的中心部位,和周围的天、山、水、树等景物,在构图上要有画面结构上的联系和衬托对比的关系。彩图221风景写生步骤之一彩图222,大的布局确定以后,然后进一步进行取舍剪裁,勾勒出景物的位置及形体的大轮廓。7H2E“OSN彩图222风景写生步骤之二彩图223,具体画出景物的基本形和结构关系,没有意义的景物都不应纳入构图之中,也可以将景物的位置作些移动,以使主题内容更集中、更鲜明,在构图形式上更完美。彩图223风景写生步骤之三彩图224,先画天与远山。没有经验的人,常把天色画得过暗或过亮。一般情况下天色总是画面中比较明亮的色调,但如在晴朗的天气,天上无云彩,那蓝紫的天色必会比地面上明亮的色调暗。山村中的白色房屋受光面,与天色的关系要有区别。如果天上有白云,也同样比白墙要暗。远山的色彩也是很容易画得过深的,只要天色画正确了,在调色盒中的天色旁边再调远山的色彩,就比较容易控制那微弱的色彩差距,天与山的色彩关系就可以画得较正确。远山色彩单纯统一,要用色彩的冷暖表示山体受光和背光的起伏变化,而不能用深淡来表示。KP7J4|6P彩图224风景写生步骤之四彩图225,近山的色调较浓重,与远山有明显的色调差别,要少用白粉;笔法要有横直的变化,表现出山的气势与山体结构。树用深红、朱红、褐色及偏冷的紫色相结合,交替画出树色的大调子。注意外形的轮廓起伏变化和受光、背光的明暗关系。溪边堤岸上黄色的枯草坪,用土黄、白粉、钴蓝等色彩调配出冷暖和纯度不同的色彩,画成比较明快的暖调,与红树相映衬,具有秋意情调。彩图225风景写生步骤之五彩图226,接着画房屋顶部的瓦片,用朱红白粉色相调合,某些部分要调入钴蓝,产生冷灰色调,使色调明快又有变化,笔法可根据瓦楞的方向,自上而下并列地画,自然空出屋脊上的白线。白墙的某些部位,要画上带暖的白色,使整组建筑物明亮有温暖感。C/,U,VVC彩图226风景写生步骤之六彩图227,山溪浅水处,在深蓝色调中显出一些带褐色的暖色,表现出水底的砂石滩,也显示出了清澈的水质。溪边露出水面的鹅卵石,蘸中间色用弧形笔触画出形状与疏密排列后,再用更明亮的色画强光部分,用稍暗的色画背光部,用深暗色画石间空隙与投影,就有立体效果了;水底的石块用明度很接近的调子来画,与水面上的石块相比,色倾向于冷调,有明显的虚实、冷暖的区别,表现出清澈见底的溪流,衬出山村的野趣。彩图227风景写生步骤之七彩图228,作进一步深入刻画,石级小径、芦苇草丛、山岩、倒影、炊烟等,都要采取不同的技法真切地表现出来。画芦苇,可以用笔蘸色后,把笔侧倒着从下往上拖,将笔慢慢提起,画出下粗上细的有劲有锋的芦草,芦枝的排列要有参差疏密的效果,使其蓬松而自然。山岩比较粗糙,在用笔画出大的起伏的基调上,再用刮刀蘸上较厚的冷灰色,画出明亮部分,表现出山岩粗糙的肌理效果。树丛要进一步表现出枝叶的层次与穿插关系,调整外形并画出、或洗出、或刮出树丛中透出的白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