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2017.12)_第1页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2017.12)_第2页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2017.12)_第3页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2017.12)_第4页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2017.1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兼职:清华大学巴黎九大特聘教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品牌营销学会副会长;全国现代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区域发展与产业升级研究联盟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工业投资与市场,区域发展与产业升级,品牌与竞争力。主要代表作:中国引资发展战略研究、现代品牌战略、经济学演义、西方经济思想史等。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管理世界等国内权威报刊发表论文200多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一、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背景 二、供给侧改革:理论与内涵 三、供给侧改革:措施与难题 四、地方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发展 (一)面临挑战与路径选择 (二)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总结:,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习近平11月20日下午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过去几年来改革已经大有作为,新征程上改革仍大有可为。各地区各部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注意把握蕴含其中的改革精神、改革部署、改革要求,接力探索,接续奋斗,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前进。,4,全面深化改革是今年工作的主线,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在更大的时空坐标上审视新一轮改革,它的历史方位是什么?又该如何研判其历史价值?“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往哪儿改”问题上,改革目标更加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提出这样的“两句话”总目标,“前一句”,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根本方向。“后一句”,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命题和鲜明指向。并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五位一体”的体制改革分目标,这是改革进程本身向前拓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2016年11月14日“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比作建造大厦的话,这三年是夯基垒台、选材备料、立柱架梁的三年,今年力争把主体框架搭建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自信有力。如今四梁八柱都立起来了,下一步就是如何突破,如何深化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突破口,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就深入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发表看法。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始引起各方关注。从关注需求侧,讲用扩需求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转到要提高供给方面的效率,这应该说是中央领导在宏观政策决策的一个重大思想的变化。目前各方面的讨论还没有提到这样的一个高度来认识。就是说至少相当一部分党政领导同志意识到了,不要一说调控经济的措施上来就是扩需求、发钞票、搞投资,要想办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要提高效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2014年至2016年,中央深改组共出台了1204个改革方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2017年上半年,中央深改组已召开6次会议,审议60多个重点改革文件。需要我们深化认识!采取措施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背景,权威人士: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 输不起的战争。从全球看,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结构性改革才是走出眼前困境的根本之策,但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西方国家多党执政的痼疾,没几个政治家敢 于真正付诸行动,结果是“心想”而“事不成”。我们有制度优势,一定要形成共识、狠下决心,马不停蹄向前走,千方百计抓落实,扎实作为见成效。去年以来,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作了全面深刻阐述,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进行了全链条部署。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曾经专题研究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提出了“五个搞清楚”,即搞清楚现状是什么,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搞 清楚到底要干什么,搞清楚谁来干,搞清楚怎么办。,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背景,“供给侧”提出的直接原因,是长期用“扩需求保增长”办法出现了两个后果,一是出现“投资回报递减”的规律,用投资拉动增长,长久以后效果就越来越差。二是出现“负效应积累”,从现象上看是货币超发、信用膨胀,资产市场如股票、房地产、收藏品等泡沫吹胀,在总的公民资产负债表上的表现就是杠杆率提高,如果负债率太高,甚至有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在目前风险积累到相当高的时候,必须在保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集中主要力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靠具有活力的体制机制提高供给侧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背景,怎样看待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背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现在成了一个关于中国经济宏观的标准提法,主要是指我们的经济发展环境开始进入了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十三五”时期的我国经济发展 ,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 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与全球新常态有联系,有区别。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组成部分,不可能独善其身,世界经济危机引致中国经济逐步过渡到新常态,但时间不同步,性质有差异经济增速放缓。由过去的高增速逐步下降到未来6%6.5%。投资增速下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跌至10%以下。增长动力结构转换。经济增长正在从对投资依赖转而更多地依靠消费和内需。经济结构升级。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持续不断优化升级。发展方式转型。经济发展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单位能耗高,对外依存度高,生态环境恶化。,结构性减速是新常态的主要表现,中国经济新常态最主要的表现是结构性减速。我国经济早已进入结构性减速的通道。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第二产业已趋饱和,大量人口和资源要向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转移。当越来越多的人力和资源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之时,中国经济总体的劳动生产率必将下降,由此导致经济增长速度趋于下降。这样一个长期的结构性问题,绝对不是单单依靠投资、消费、出口、货币政策等等从需求的角度所能够解决的。经济学家们都知道不能单纯分析需求面,必须分析供应面,所以在分析中国新常态也必须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率从这么高到这么低的实体经济因素,我们必须从要素供给的角度,重点讨论实体因素。真正找到新常态的供给层面的根源,也就找到了发展的新机遇。,形成新常态的供给侧原因,第一是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第二是人口红利衰减。 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达到75%的峰值,出现第一个拐点;2017达到高达9.4亿,但只占总人口的70%左右,出现第二个拐点。人口高龄化,老年消费乏力。第三是技术学习效率下降。过去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大,学习提高的空间就大,模仿创新成为我们的技术进步捷径,技术溢出效应明显;现在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到世界前沿,于是就显示出我们的创新能力不强的弱点,现在我们创新的机制不完备。第四是自主创新能力滞后。很多因素导致我国无法继续在引进、模仿基础上进行创新。第五是资源环境约束。,从供给侧对“十三五”发展的基本判断,总体上,“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进一步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加快。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主要拉动作用。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51.6%。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农业稳中调优,粮食再获丰收。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领域取得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全年新登记企业增长24.5%,平均每天新增1.5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每天新增4.5万户。新动能正在撑起发展新天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供给侧的理论基础国外的比较与借鉴理论界的主要观点改革的本质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生产供给-需求消费“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总需求总供给GDP总需求C+I+(Ex-Im)+(G-T)用短期框架分析长期的问题是对凯恩斯主义的误用 总供给L+K+A(TFP) GDP增长从供给方面来说,有哪些决定因素,第一是新增劳动力;第二是资本形成,投资不一定形成了资本,作为供给方来说这个因素是新的资本形成;第三是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是用来衡量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供给侧改革的国外借鉴,从萨依定律到到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革命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反动供给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供给学派的本质是新自由主义里根经济学及其局限性经济全球化与美欧的去产能化“再工业化”与第三次工业革命供给侧改革本质上不同于供给学派革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第一,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在“供给侧”。第二,增加供给的途径是经济刺激和投资。第三,增加刺激的主要手段就是减税。第四,增加刺激的外部条件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供给学派革命与供给侧改革没有直接关系,存在本质区别。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1,宏观经济背景不同。2,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不同。3,宏观政策主张不同。 “前者重点是减税;后者货币政策是对总量调控的有效手段,而财政政策是具有针对性的、对结构调整更为有效的政策手段,主张继续践行积极的财政政策。4,具体措施不同。前者认为,增加生产和供给必须通过增加投资和劳动来实现,特别是投资的增加。后者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理论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解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说分为三个因素,一个叫供给侧,一个叫结构,一个叫改革。吴敬琏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解为两个因素,一个叫做“供给侧”,一个叫做“结构性改革”。现在有一个倾向,把“结构性改革”说成是“结构性调整”了,政府忙着调结构去了。“结构性改革”这个词在我们中国很少用,但是在西方是个通用的词,甚至我们通常用的词叫“体制改革”,翻成英文的时候常常翻译成“structural reform(结构性改革)”,他们为什么用“结构性改革”,我们为什么用“体制改革”呢?因为他们市场经济已经建立了,中间某些结构有毛病,他们要改那些个别的、具体的结构。我们2000年已经宣布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把体制改革叫做结构性改革。,理论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按照吴敬琏的说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说是制度的改革,不是政府调结构。要通过改革建立起好的体制机制,最基本的是要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关于“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两者并非“半斤八两”的平等关系,而是各自的作用范围和职能不一样。市场的基本功能是有效配制资源和形成兼容性激励机制。政府的作用是提供公共品,如好的制度、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基本的社会保障、良好的教育体系和科研体系、提供预测性的规划等,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政府不能直接组织融资、操办项目、甚至指定技术路线。这些企业的功能不能越俎代庖。,理论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贾康认为,供给侧改革不是贴标签、造概念,而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理论联系实际的转轨与创新;不是否定需求侧作用和简单搬用美国供给学派的“减税为主”思路,而是借鉴中外所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有益经验,侧重于供给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不是搞所谓“新计划经济”,而是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前提下,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有限政府相结合,构造中国式现代治理,实现中国式超常规发展。晏智杰指出,“新供给经济学”这种学说及其政策主张,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偏差,如若真的以其作为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必将带来严重不良后果。中国在市场经济之外,还存在着统制经济,而且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统制经济的制约和支配。所谓统制经济,实质上就是以往计划经济在新条件下的某种变形,或者说,它是尚未得到根本改革的旧体制或旧模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国家对经济权力和经济资源的(基本)垄断,,理论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林毅夫:很多对宏观经济错误的认识被主流经济学所误导,而新结构经济学恰恰是建立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验上的新理论,是对过去发展经济学中的结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超越。 对于一个发展中的经济体,在国内的改革中确实存在许多需要改革的体制性、机制性的因素,但是这轮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是外部性和周期性因素引起的。因为从全球来看,无论是发展成熟的新兴经济体,还是高收入经济体,也都普遍出现了经济下行,而且很多国家下行的幅度比中国还要大。迟福林认为,“十三五”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突破,应争取更大力度“放水养鱼”,激发社会资本创新创业活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消除服务业与工业要素价格差异,同时加快推进以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和消费需求相适应。,理论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金碚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理论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刘世锦认为:中国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说到底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一个产品或者说是一个创新产品的问题,但背后的根本原因是能否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创新活力的问题。要素市场要放宽准入、优化组合,特别要消除对要素的各种各样的扭曲,最后全面提升要素生产力,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还是要聚焦要素市场。钱颖一:有一部分对企业运营非常重要的成本经济学中叫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指那些与合同签订、实施以及产权保护相关的成本。这些成本往往不是直接取决于价格参数,但它取决于制度建设、法治建设、政府的各种规章制度等等。制度性的交易成本下降,完全可以通过改革、通过制度建设能够改变的。比如获得资本,利率是成本,但是信贷市场的运作、资本市场的运作,这就是制度问题。某种意义上说,融资贵是价格问题,但融资难就是交易成本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达到的直接目标,一是稳定经济增长,二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稳定经济增长的含义不再是采取刺激性政策来扩张生产规模,而是激活实体经济新的内生动力,提高潜在增长率水平。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含义是逐步摆脱资源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使产业结构现代化、绿色化、高效化,产业升级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通常认为需求“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对短期(当期)来说是需求,对长期(下期)来说是供给,决定生产能力和技术状况。其实,无论是需求侧对策还是供给侧对策,都得运用投资手段,只不过前者主要着眼于短期目标(应对经济波动),后者主要着眼于长期目标(实现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恢复市场机制的活力,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从供给侧来观察,市场失灵主要是由于存在结构性障碍,市场不能顺畅运行,导致调节机制的系统性失效。因此,从供给侧着力的对策措施是实体性、长期性和结构性的,即主要是对实体经济层面的调整,着眼于取得长期效果,例如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等;调控和干预主要着力于化解特定产业的过剩产能,消化库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由于认识到市场未能顺畅运行,看到市场体系和机制的不完善之处,供给侧对策更强调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也就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让价格机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供给和需求密切关系的最集中表现是价格。价格是调节供求关系的决定性参数。价格机制是否有效,决定着整个经济系统是否具有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能否适时实现市场出清。因此,无论在实体经济方面,还是在货币经济方面,打破行政垄断、消除各种制度障碍,让所有微观经济主体活跃起来,保证各类产品价格、要素价格以及利率、汇率等资金价格都能按市场经济规律形成并有效发挥作用,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创新驱动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性和关键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激发企业活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五大结构。中国的结构性问题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这五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叠加,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去有针对性地解决。五大领域。一是通过改革增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投入;二是通过改革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要素升级;三是通过改革培育企业、创业者、创新型园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政府等主体;四是通过改革(如减税、简政放权、放松管制等)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通过改革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和新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过去,我们过多地从需求侧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有形之手”伸得过长、干预过多。今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更多地发挥好企业和个人的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把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制定好,给企业和市场相对稳定的预期,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离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谈供给侧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不仅不会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最终会损害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针对市场的供需结构矛盾,在“四降一升”(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的情况下,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在稳住大局,保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条件下,统一思想认识,集中各方力量,立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靠具有活力的体制机制提高供给侧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现在风险已经积累了,小的风险曝露不可避免,但是要尽一切可能防止爆发系统性的风险,要为改革争取时间,解决问题要靠改革,但是改革不能马上见效,需要通过化解系统性风险,保证经济增长不出现大的滑坡,稳定就业的同时,为改革留出时间和空间,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市场效率,让供给能够适应和满足需求,在不断改善供需矛盾的进程这实现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共享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要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在“怎么改”问题上,改革方法要更加科学。 既要顶层设计,又要基层探索,实现“上”与“下”的良性互动,标本兼治。既要统筹推进,又要重点突破,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既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又要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寻求改革与法治的最佳结合。既要快马加鞭推改革方案,又要持之以恒抓改革落实。,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措施与难题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能源电力体制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教育体制改革,关于201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清单管理推动减权放权,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和价格改革。二是深入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全面推进国企改革“1+N”文件落地见效,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电力、油气等重点行业改革力度。三是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推动产权保护举措落地,甄别纠正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申诉案件,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四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营改增等税收制度改革。五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深化金融机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完善现代保险制度。,关于201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六是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七是健全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支撑政策体系。八是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引导对外投资健康有序发展,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九是大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深入推进教育、医药卫生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改革。十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结构性改革为什么这么难?,结构性改革就是对于某些制度构架和政府的监管构架进行改革。 IMF拉詹说:“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改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方式。”我们都知道,欧洲国家、民粹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流行,所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太多,结构性改革为什么这么难?改革本身从长远来说对大家都有益,但是在短期有一部分人要承担一些成本,所以人们就很难接受。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 这是一个由帕累托改进到卡尔多改进的过程,虽然目的都是主要增进效率,但过程会充满艰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中国政府改革的角度看,中央明确表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供给体系的供给效率和质量” 。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的供给约束为标准进行的政府改革。当前的供给侧改革,无论是削平市场准入门槛、真正实现国民待遇均等化,还是降低垄断程度、放松行政管制;也无论是降低融资成本、减税让利民众,还是减少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限制,实际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内容。供给侧改革可谓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时间里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多方面降低对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使产业、企业的自然活力非受限于作为公共政策供给方的政府约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地方如何从供给侧改革推动结构调整,供给侧还是要以马克思的生产决定论作为指导,结合中国的经济实践,在实际的宏观调控中,综合运用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学派的政策工具,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相机决策,搭配使用。 1适时推出供给侧的短期政策2改革供给体制,全面降低企业成本3建立竞争有序的金融体制4 重点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5放开新的增长空间6稳定和留住企业家,地方供给侧改革与政府供给管理,供给侧改革是改革制度,改革制度需要一个过程,而当下还面临迫切的供给管理任务。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开展的管理。严格地讲,“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并非改革制度,不属于供给侧改革的范畴,而属于供给管理的范畴。因此,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同时,还要做好供给管理。对各级地方政府来说,有的供给侧改革可能做不了,需要等中央将顶层制度设计好后才能在本地贯彻落实,但供给管理则完全可以在本地进行。做好供给管理,一方面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进行,另一方面要结合本地特点进行大胆探索。,十九大关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论述,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驱动地方经济发展,新常态有两个特征,一个是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另外一个特征从数量扩张或者叫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转向创新和效率驱动的增长。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中国区域经济的集中表现,转型和升级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转型是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集中表现为经济发展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升级是指经济结构的升级。具体表现为从产业结构、到行业结构,从产品结构到技术结构,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全面升级。,地方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第一个挑战是投资优化。第二个挑战是债务率上升。第三个挑战是城镇化质量。第四个挑战是房地产市场。第五个挑战是各地创新发展竞争加剧。第六个挑战是国际实体经济竞争的加剧。,地方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第六个挑战是国际实体经济竞争的加剧美国的“再工业化”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的工业4.0引领欧洲的经济制造业是人类创新的载体,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筋骨中国很多行业是老大,但是,技术的制高点不在中国美国最担心的是技术创新的流失。进入工业化的国家60多个,但真正的工业强国只有10几个大国的经济基础一定是工业创新能力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中国能不能成为工业强国,还是个疑问,缺乏工匠精神,动手能力差,动口不动手。科技成果的转化很难,没有制造基础。,大数据、云运算、能源革命、激光粘结、新材料,“第三次工业革命”不能理解为由3D打印、计算机模拟等个别新的制造技术和设备的出现和应用引起的突变,实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层次的、已经发生突破但仍处于演进中的工业系统变革。,46,柔性制造系统和可重构生产系统,人工智能、数字制造、工业机器人、3D打印,现实背景: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到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在战略实施中需要寻找科技创新战略支撑点和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以占领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为发达工业国家重塑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优势提供了机遇,曾经为寻找更低成本要素而从发达国家转出的生产活动有可能向发达国家回溯导致制造业重心再次向发达国家偏移。“雁阵理论”所预言的后发国家产业赶超路径可能被封堵。近年来,以福特、GE为代表的美国制造业企业明显加大了在本土的投资规模(技术密集型、劳动集约型);2012年底,库克就宣布将在2013年投资1亿美元,把部分电脑生产线转移回美国。富士康2012年12月:“我们带到美国的任何制造工作都需要利用比中国低成本的工人有更高价值的工程人才”;波士顿咨询集团最近甚至预测,2020年将会有多达60万个制造业岗位从中国返回美国。,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版的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它描绘了制造业的未来愿景,提出继机械化(蒸汽机的应用)、电气化(规模化生产)和信息化(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前三次工业革命分别源于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随着物联网及服务的引入,制造业正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久的将来,企业能以CPS(Cyber Physical Systems,信息物理系统)的形式建立全球网络,整合其机器设备、仓储系统和生产设施。为了适应制造工程的特殊需求,现有的基本技术和经验必须加以改变,还必须探索针对新地点和新市场的创新解决方案。如果成功,工业4.0将提升德国的全球竞争力,并保持其国内制造业继续发发展,德国版的工业4.0,工业4.0认为,实现工业4.0目标的关键是建立一个人、机器、资源互联互通的网络化社会,物联网、互联网、服务化的智能联接必然要求一个系统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各种终端设备、应用软件,它们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识别、处理、维护等必须基于一套标准化的体系。本质上,工业4.0的进步在于利用互联网激活了传统工业过程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将流通成本降到较低 。“工业4.0”是德国希望阻止信息技术不断融入制造业之后带来的支配地位。一旦制造业各个环节都被云计算接管,那么制造业还是制造业吗?目前,德国以16%的份额占据2013年在全球机械出口首位,中国以11%份额,略低于美国,位于全球第三。德国看到更多的是“德国制造”自身的危机。除了抗衡美国之外,德国“工业4.0”还意识到中国的威胁。那么,中国呢?,长期以来,有关我国产业结构问题的政策辩论,常常围绕“工业比重是否太高、服务业比重是否太低”展开。由工业产品复杂性所反映的一国制造业能力是一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不能一味地强调提升服务业所占比例。实际上,单纯从统计意义上的产业比重的角度来判断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是不合适的。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不仅指出了这种非此即彼式思路的狭隘性,而且现实地指示出产业结构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换的核心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互促进发展。我国未来的工业化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互增强发展的局面。,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新型工业化需要展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不断扩展绿色化:十年生活绿色化,健康、有尊严品牌化:质量优先、鲜明的文化要素智能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更高水平地实现工业设备的数控化,从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产品向柔性化生产和个性化产品生产转变服务化:用工业精神塑造现代服务业。于是,服务业比重的提高,本质上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产业链的分解分工而向服务业的延伸,是制造业文明的深度化和扩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确立经济发展的新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必须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也必须遵从这五大发展理念。,(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是产业化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结合,是孵化新产业的创新活动 产业化创新包括创新和创业两个过程 创新:研发和孵化为新技术,新发明 创业:新技术新发明的应用,创造新产业产业化创新的两个导向:依据科学发现和市场需求产生的创意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 一是产业化导向:市场的产业化需求 二是科技水平导向。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学发现产业化创新存在的风险 费尔普斯:事实上,所有创新都有偶然或者随机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新产品开发成功和得到商业化应用都是概率问题降低产业化创新风险的重要路径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急需以国家目标 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优化配置人财物资源,形成协同创新新格局。主要考虑在一些 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打造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组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协同攻关,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 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二)产业集群,目前,学术界对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概念较为认同的是迈克尔波特的定义,1990年,波特教授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用产业集群的方法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从此,产业集群的概念得到学者的普遍接受并风靡一时。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内,大量联系紧密的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聚集,并形成了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成长过程中的新型组织方式,产业集群的兴起、发展、成熟、衰退与城镇化发展的稳定、持续存在很强的相关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的产出达到美国总产出的近60%。正如波特所分析的,全球经济以拥有快速的交通、高速的通信、市场进入无障碍为特征,区位的重要性本应有所减弱,但是相反的情况也存在。全球经济持久的竞争优势通常带有浓重的区域性色彩,它来自于一个城市高专业技能知识、机构、对手、相关业务和客户的集中。在一个地方,城镇之间地理、文化、制度上的相似性会产生紧密的关系,更好的信息、有力的激励措施、更高的生产率和创新优势都难以从远距离获得。,(二)产业集群,按照波特教授的理解,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