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_第1页
必修3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_第2页
必修3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_第3页
必修3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_第4页
必修3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修 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人体的环境与稳态一、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液( 2/3 )1、 体液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举例细胞的环境是血浆细胞外液( 1/3 )细胞淋巴细胞的环境是淋巴( 又称环境 )生活毛细血管壁的环境是血浆、组织液的内毛细淋巴管的环境是淋巴、组织液环 境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人细胞液组织液淋巴体3、细胞外液的成分的内、血浆 : :水 90%,无机盐约 1%,蛋白质 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 各种营养环1境物质 , 各种代废物 , 气体 , 激素稳::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与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区别态但

2、又不完全相同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和淋蛋白质含量较少4、细胞外液的理化渗透压: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 溶液浓度越高 , 溶液渗透压越高性质: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 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主要+-Na 和 Cl 决定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 为 7.357.45温度: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环境稳态是指: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维持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3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环境稳态的意义:环境稳态是机体

3、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 神经系统( 脑和脊髓 )2、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 神经元细胞体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突起树突 :4、反射的种类: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轴突 :5、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6、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特点: 双向传导神基本形式:神经冲动(电信号)经静息时电位:外正负纤维兴奋时电位:外负正上过程:静息电位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局部电流的传电流流动方向:膜外由未兴奋流向兴奋部位7、导膜由兴奋流向未兴奋部位兴a)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奋突触间隙前后膜

4、间的间隙(组织液)一、传奋突触后膜神导突触小泡在刺激经神b)过程释放递质系经兴奋突触 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元统之间的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调传c)特点单向传递 :由上个神经元的 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节递单向的原因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8、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9、大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 S 、 W、 H、 V如图是完整的反射弧和突触结构1、激素调节:由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2、常见的动物激素

5、二、体液调节产生的激素名称及本质分泌腺主要生理作用激素失调症名称促进生长 , 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幼年过多 : 巨人症 ; 幼年过少 :生长激素 ( 蛋白质 )垂体侏儒症 . 成年过多 : 肢端肥大骼的生长症促进新代和生长发育. 尤其是对中枢神偏高 : 甲亢 ( 精力旺盛 , 烦躁不甲状腺激素 ( 含 I 的氨安 ) 偏低 :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提基酸衍生物 )( 动作迟缓 , 精神不振 ) 幼年过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少: 呆小症胰岛素 ( 蛋白质 )胰岛 B细调节糖类代 , 降低血糖浓度偏高低血糖 , 偏低尿糖甚至糖胞尿病性腺性激素 (固醇)(男:

6、 睾维持第二性征 ( 性周期 ) 性行为 ,促进生分泌不足 , 第二性征不明显或丸, 女:殖细胞的形成消退 . 性周期不正常卵巢 )胰高血糖素 ( 多肽 )胰岛 A细促使肝糖元分解为C6H12O6 , 使一些非糖胞物质转变为 C H O. 使血糖升高6126肾上腺素 ( 固醇 )肾上腺促进新代 . 控制糖分 , 体温促甲状腺激素 ( 多肽 )垂体维持甲状腺的正常发育. 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胸腺激素胸腺血糖正常值 0.8-1.2g/L(80-120mg/dl)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 CO H O和能量223、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

7、元(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糖血糖平衡调节:胰岛素降血糖:促进血糖去路,抑制血糖来源(来源和去路看上平面)衡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升血糖:促进血糖来源(具体去路看上面)的下丘脑血糖浓度升高肾上腺素调促进胰岛 B细胞胰高血糖素肾上腺胰岛素促进胰岛 A细胞血糖浓度降低 下丘脑某一区域4、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二、体液调节下丘脑促甲状腺激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素释放激素反馈调节5 、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级(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a、特点比较:比较项目

8、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8、体温调节a)来源 :b)调节机制,冷觉感受器兴当人在寒冷环境中时当人在炎热环境中时温觉感受器兴奋奋 (神经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传入神经分析综合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兴奋传出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肾上腺素增加代谢加快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加血流减少立毛肌收缩血流增加散热增加散热减少骨骼肌战栗散热增加产热增加体温恒定体温恒定9 、水盐平衡调节: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细( - )()( -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细胞胞外大脑皮层垂体外液液渗渗抗利尿激素透透

9、压()产生渴觉压下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下降()降主动饮水尿量减少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吞噬细胞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淋巴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2、免疫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3 、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4、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三、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免疫5、特异性免疫分为: 体液免疫 (主

10、要是B 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 (主要是T 细胞起作用)调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节1 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没有进入细胞)增殖分化浆细胞抗体 +抗原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 B细胞记忆 B 细胞的作用 :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2 细胞免疫( 抗原进入细胞)增殖分化记忆 T细胞吞噬细胞 T抗原细胞效应 T 细胞 +靶细胞淋巴因子效应 T 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 暴露的抗原会被 吞噬细胞 吞噬消化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6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

11、疮免疫缺陷病: 艾滋病7、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一、植物激素:由植物体产生 、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生长素的发现 向光弯曲的部位 : 胚芽鞘尖端下部1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合成 :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运输 :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又称极性运输;运输方式 :主动运输分布 :各器官都有分布,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生长素的成分 :吲哚乙酸2 、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二、激素种

12、类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 生长素1、多生长的快 , 生长素少生长的慢 ) ,因而引起两侧的生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长素3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芽根4 、应用:扦插枝条生根,顶端优势,横放植物的长势等2、赤霉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主要作用: 促进细胞伸长, 促进植株增高; 促进种子萌发、 果实的成熟。3、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分布:将要脱落的

13、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4、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5、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三、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 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同种生物所用种群与无机环境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1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植物:样方法取平均值(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 )动物:标志

14、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昆虫:灯光诱捕法;1、种群特征2出生率、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3 迁入率、迁出率4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一、衰退型种群性别比例2、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 J ”型增长曲线(增长率为B 图)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数学模型:Nt=N0 t(N0 为起始数量,t为时间,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S ”型增长曲线(增长率为C图)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K 值(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K/2 处时 , 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K群落增长率群落增长率t

15、时间时间1 、 群落的物种组成BC区t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互利共生(如图甲) :根瘤菌、大肠杆菌等捕食(如图乙)2、群落的种间关系竞争(如图丙) :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二、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寄生:蛔虫绦虫虱子蚤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垂直结构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群3、群落的空间结构:落水平结构4、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 :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类型过程 :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

16、森林阶段 ( 顶级群落 )次生演替 :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 , 过量砍伐的森林 , 弃耕的农田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速度和方向 进行第五章生态系统极其稳定性一、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大于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二、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消费者主要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异养生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

17、营养结构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食物网1、能量流动 1、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态系统能量的来源:太阳能b、起点: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c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全部太阳能d、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或食物网e、能量散失 :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f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存在形式:有机物g、能量的去向:呼吸作用,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化被分解者所利用一部分未被利用、过程:2呼 吸 作太阳生产者初级消费次级消费三级消费者分 解三、生呼吸作用态系 、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10% 20%3统(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的2、 物质循环

18、. 定义:组成生物体的 C、 H、 O、N、 P、 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1功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能过程。a、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b、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有机物c、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CO2d、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光合作用e、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形式:CO和碳酸盐2f 、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途径:动植物的呼吸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g、碳在生物群落部循环形式:有机物h、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间循环的形式:CO22 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3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1)、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2)、能量作为动力, 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3)、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同时进行4 举例 :碳循环(见图)大气中的CO2库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五、生态系统的2稳定性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信息种类化学信息 :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 如,植物生物碱、 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