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过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取向_第1页
注重过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取向_第2页
注重过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取向_第3页
注重过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取向_第4页
注重过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取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注重过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取向特征码标签:特征码语文教学一直存在重结论、轻过程的问题,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初读仍然不足,教师介入太快,学生缺乏充分的感知基础;二是揣摩、感悟、品味不足,结论得出太快,学生很难联系生活和知识实际来进行品味和吸收,更没有情感的介入;三是讨论交流不足,分歧消除太快。这种“缺乏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使学生失去了意义建构的过程,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怎样才能走出这个误区呢?笔者认为:注重“过程”,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取向。 第一、让课堂教学成为多元对话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

2、之间的对话过程。”为什么这样界定?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质。因此,关注“过程”,就是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各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切切实实经历对话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应该是多元的首先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上课伊始,教师可设计简短而又富有激情的导语,可用谜语、故事、图画、古诗等导人新课,还可以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初读阶段,老师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细读阶段,老师在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运用让学生表演、画

3、简笔画、放幻灯片等多种方法启发学生感悟;临近课终,老师可以询问学生疑难解决情况,也可让学生当堂交流感受等。从师生对话的层面看,教师要牢牢把握教学目标和阅读心理过程,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巧妙点拨,或娓娓交谈,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从生生对话的层面看,学生可以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可以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可以沟通信息、共享成果,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其次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初读时,不应只是叫一两名好学生读一下走走过场,也不能只用自己的范读或录音磁带来做一下展示,而应该让学生自主阅读,全身心地走进文本。因为文本的呈现方式只是一些线性排列、静止

4、不动的文字符号,阅读主体必须主动积极地去辨认这些符号,再按语义单位对它们进行分割组合并用发音器官顺畅地读出来,这才是初步完成了阅读。在精读课文阶段,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亲历语文境内,眼看,耳听,心想,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与自然交友,与别人沟通。再次是师生与教学环境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大语文”的宽广视野,将教学环境作为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力求使师生双方都与教学环境产生对话关系。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在多重的对话关系中,其核心应该是学生个体与文本的对话。这是为什么呢?在此,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阅读”的真义。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给阅读所下的定义是:“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

5、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对话理论也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既如此,阅读教学活动就必须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保证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进入其中,可以启心智、长见识,能够陶冶性情、诱发遐想。

6、让我们的学生与营养丰富的精神产品开展对话吧,他们定会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饱览祖国语文的无边春色。 第二、让课堂教学成为语文实践的过程 以提高应试成绩为价值取向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和技能教育,用大量的知识化、模式化、机械化的理性分析和习题操练替代了语文教育的全部,把语文教育丰富的人文性、审美性、情感性都统一到了知识性这一层面。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学生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参与,都离不开实践,但是这种以理性分析和机械训练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实际的语文能力不仅没有实际价值,反而造成了学生语文能力结构的畸形和情感世界的贫乏。 诚然,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

7、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但是,语文这个工具既不同于镰刀、锄头,也不同于数学、计算机这样的工具,因为语文本身负载着“文化”,还有“人文性”的一面。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交融统一的。抽掉人文精神,语文就会因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从而步人文字游戏的死胡同。语文课要在强调“工具性”的同时增强“人文性”,注重人的发展和人格塑造。一方面,必须以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为基本目标;另一方面,思想教育、道德情感、审美情趣等人文因素,在语文学习中逐渐积累、感染和熏陶,是一个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既要加强实践性,

8、又要注意整体性,要将语文课堂教学变成具有整体功能的实践性活动过程: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新型课堂中的语文实践与传统意义的“实践”到底有何不同呢?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语文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它,主要不是进行知识系统的构建,而是一个能力构建的过程;读写能力是技能性的,光懂得道理和知识不行,还要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必须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才能形成技能和习惯。学生主要是学习语文,而不是研究语文。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掌握了某种语言知识,然后才去学习和掌握某种语言,因为任何一个人的实际语言能力,决不可能主要由他在学校和从书上学得的语言知识转化而来。照此看来,对

9、于学生而言,学习具体的语言材料比学习语言知识更显得重要。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语言学家,是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而不是谈论这种语言的人”。(张庆先生语)因此,“分析”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灌输”起不了多大作用,“传授”并让学生掌握所谓的语文“知识”也无多少益处。 我们追求的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语文实践”呢?就阅读教学而言,毫无疑问是让学生读书,让他们自主且自由地读书。因为,自主阅读不仅是人类获取信息最广泛最主要的方式,而且还是训练思维、锻炼想象和培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手段,是一种具有个性化色彩的实践活动。因此,语文课上我们没有必要对所有的内容都面面俱到地加以分析。要让学生把握一篇*

10、,最要紧的是让学生去读书,反反复复地参与到读书实践活动中去。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在学习模仿某种语言的实践中,掌握某种语言规律,积淀语感经验,形成语文能力,从而习得语言。另一方面,要重视阅读体悟,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体味,充分地与作者进行精神的碰撞与交流,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濡染、审美的熏陶。要允许学生有不同一般的具有个性的见解和体会,教师不要用已有的成见和结论来扼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而每一个不同的“哈姆特”都是学生的实践性成果,都是合情合理的,都是一种创造。“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是这样两个方面互相统一的实践过程。 鉴于此,我们就必

11、须设计以读书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流程:初读感知,让学生把课文读连贯读通顺读流利,经历初步的语感体验过程;精读感悟,让学生进入文本意境,产生情感体验,作出价值判断,并且借助声音将自己的感受和领悟朗读出来,读出意蕴,读出感情;熟读迁移,让学生对文本进行熟读背诵,积累言语图式、言语结构及情感表达技巧,并创设一定的情境促使其外化。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品尝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怎么能不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 第三、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语文的含义本身就非常复杂,但过去的教学取消了语文的多重意味,把语文变成了枯燥的琐碎分析和抽象的道德说教,有意或无意地将学习当作是学习者对外界信息的一种

12、客观的、被动的、机械的反应过程,学习被认为是由外而内的灌输,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复制,是先向“容器”灌输,而后像电脑一样输出答案的过程。显然,无论是用现代的主体性教育思想来审视,还是用建构主义的生成性学习模式来观照,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都是应该彻底摈弃的。 主体性教育观认为,学生是一个自在的当然主体,外在的教育影响必须通过他自己的“选择内化外化”才能成为他们的知识、观念、才能、品德,这个内部的心理转化过程任何外人都无法替代。 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素,因为“学习是建构内在

13、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因而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综合上述两方面的观点,我们不难领悟:符合“课程标准”精神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把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作为主旋律,既要有外显的“量”和形式上的要求打破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模式,善于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注重主体参与的全员性和全程性,让他们自始至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他们以充分的阅读、思考、交流的语言实践的时间的空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实现生命的价值;又要有“质”和内容上的突破注重

14、主体参与的全面性和深人性,努力使学生的整个身心、全部情感都投身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成为学习、实践和发展的主人。 如何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是自己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在认知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对世界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进而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特征有:学习者参与和决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

15、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所谓探究学习,即从语文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研究情境、营造一种研究氛围,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阅读、讨论、表演、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根据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课堂结构:从揭示课题开始,就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解释课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前期预测,提出自己的疑问,激发探究内驱;接着,教者利用形成的阅读期待,把阅读、感受、体味、感悟、表达、创新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则充当组织者和引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