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思维深度卷入-2019年文档_第1页
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思维深度卷入-2019年文档_第2页
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思维深度卷入-2019年文档_第3页
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思维深度卷入-2019年文档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思维XX卷入学习任务是教师依据课程的知识逻辑和学生的认知逻辑这一“双螺旋关系 设计的。学习任务要关注数学的本质属性,关注学生的认知特质,驱动学生深 度卷入学习,学会深度提问、深度探究、深度思考、深度整理,实现知识的深 层加工、深刻理解、深度保持。一、任务驱动学生学会“XX提问这里的深度提问不是教师“给出的问题,而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同样是 问题,发源处的差之毫厘,会带来效果的“谬以千里。学生自己的问题才具 有推动学生行动进而解决认知平均的内驱力。一切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 的,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要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住知识的本质进行提问 质疑,从而探究知识的本源,不仅知道

2、“是什么,而且积极探寻“为什么,在 “深度提问中“深度学习。案例1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和的奇偶性一课探究和的奇偶性和奇数的个 数有什么关系的环节,设计如下任务:学生填写好后,师问:观察上面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生2:偶数加 偶数结果始终是偶数。生2:和的奇偶性取决于奇数的个数。生3:是的,和的奇偶性到底和奇数的个数有怎样的关系呢?生4:后面的 算式,如果继续往下加偶数,加无数个偶数,和会一直是奇数吗?生5:前面的算式,如果继续往下加奇数,和会一直这样变化下去吗?到底 加多少个奇数时,和是偶数?加多少个奇数时,和是奇数?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让学生填写一组连加算式的和的奇偶性,引发学生围 绕知识难点

3、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疑惑,提出直指知识核心本质的极有意义的 问题,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内驱力,接下来的举例验证、画图推理,是学生 自发的探究欲望,不是教师强加的“学习任务。在这样的自发需求的驱动下, 学生不仅明确了和的奇偶性与奇数个数的关系,而且积累了解决这类问题的经 验,感悟了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形成了善思善问等优良的学 习习惯。要使学生自己提问,教师首先要设计有用的学习任务,打破学生的认 知平均,诱发学生质疑提问的冲动。二、任务驱动学生学会“XX探究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知识并获得理解的过程,教师要精巧地设计 一个个富有实效性的任务,让学习任务成为学生学习路径上的“航标,

4、有用地 唤起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热情,驱动学生循序渐进,主动深入地探究,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主动思考,学习知识、获得 技能、形成能力、实现意义建构。案例2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周长的教学,教完例题新知后可安排这样的 学习任务:师:把一块长方形木板的长截去2分米,剩下木板的周长是36分米。原来 木板的周长是多少分米?学生刚看到这道题时,觉得无从下手,有的眉头一皱,有的还小声嘀咕: “这该怎么算呢? 有的说:“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长不知道多少,宽也不知道多 少,那该怎么办呢? 这时不作提醒。过了不一会儿,陆陆续续不断有人举手。生36-2=18 (分米)我把现在长方形的长看

5、作20分米,宽看作8分米, 原来长方形的长就是10+2=12 (分米)12+8=20 (分米)20x2=40 (分米)生2:我的想法和第一个同学差不多,第一步一样,只不过我把现在长方形 的长看作12分米,宽看作6分米,原来长方形的长就是12+2=14 (分米), 14+6=20 (分米),20x2二40 (分米)生3:我听了他们两人的想法,我想现在长方形的长还可以看作X、13. 14、15、16 17分米,那宽就看作7、5、4、3、2、1分米。这样原来长方形 木板的周长都是40分米。生4:我是这样想的:36-2=18 (分米)18+2=20 (分米)20x2二40 (分 米),36+2=18

6、(分米)表示现在长方形木板的一组长和宽的长度。18+2=20(分米)表示原来长方形木板的一组长和宽的长度。20x2二40 (分米)表示原来 长方形木板的周长。师:你不用分别求出长和宽各是多少,只要算出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就能 算出长方形木板的周长了。也就是说,长方形的周长是两组长和宽的和,知道 了一组,就能求出周长了。生5:我是这样想的:2+2=4 (分米)36+4二40 (分米)我先把原来的长方形 木板与现在的长方形木板相比较,发现:原来长方形木板的周长比现在长方形 木板的周长多了两个2分米,所以只要在36的基础上加上两个2分米就可以 了!他一而讲一而画图,并用两支彩色粉笔描出多的两个2分米。

7、上述案例中的学习任务,打破了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长和宽的定 势,颇具挑战性,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为例外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可选 择的探究路径,提供了挑战自我的机会,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调用“举 例转化“画图等解题策略。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学生在深度探究的过 程中,不仅清撤地了解了周长的木质特征,发展了思维,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而且在倾听、交流的过程中,视界得到拓 展,思维产生共振,智慧得以共享。与学生一同挖井,教师首先要为他们设 计具有挑战性和实效性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去分析、去 思考,深度探究、寻觅联系、获得突破。三、任务驱动学生学

8、会“xx思考”有深度的课堂是有内涵、有数学魅力的课堂,它能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 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 中,我们可以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学思结合地经历知识 的形成过程。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案例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为帮助学生明确一个整体的几分之 一的本质,设计以下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在深度思考中获得正确的意义建构。四、任务驱动学生学会“xx整理出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数学是一个原则,无数内容,一种方法,到处 可用。课堂教学中设计带领学生“深度整理的学习任务,能使学生归纳整理、 查漏补缺,在把数学变“薄的过程中将所学

9、的知识深化、强化、活化,举一反 3 / 4三,?|类旁通,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拓 展智能和品质,形成独到的数学素养。案例4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学完“梯形的面积后教师布置如下学习任务:(2) 想一想: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是怎么得来的?(3) 理一理: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能用示意图表示它们之前的关系 吗?在学生整理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成以下知识生长树:上述案例,学生在“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能用示意图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这一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关系联想,自主构建平面图形 的特点、平而图形的面积计算等知识的联系,回顾思想方法,沟通方法联系, 提高应用能力。通过“看到?你能想到哪些图形,“物以类聚激活、唤醒己有的 知识、方法及经验,再建认知结构,再现图形特征,强化了平面图形的内涵, 很好地完成了知识纵向和横向的结构化。在师生整理成知识树的过程中,将“散 装的知识与方法,在整体知识背景下进行了从头组织和构建,将原来彼此分割 开来的方法联结成统一的整体。知识与知识之间围绕面积计算这个中心点,得 到了最自然的连接,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知识链。使数学由厚变 薄,学生由树见林,需要教师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深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