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模板汇编7篇_第1页
科学教案模板汇编7篇_第2页
科学教案模板汇编7篇_第3页
科学教案模板汇编7篇_第4页
科学教案模板汇编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you cant measure it, you cant manage it.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科学教案模板汇编7篇 科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

2、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重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难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教学突破: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导入

3、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书: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

4、,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

5、而不耀眼,为外焰。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

6、,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5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第9页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练习: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1)取一支蜡烛,

7、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元素。科学教案 篇2教材分析本课将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并探索其中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

8、第二部分是“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第三部分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学情分析学生对橡皮泥是比较熟悉的,一些学生或许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类似的经验,能够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浮在水面上。但是,一般的学生都不会去考虑其中的原因,本课将带领学生用实验数据揭开其中的秘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过程与方法: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

9、要。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2、导出课题并板书。二、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心)1、学生猜测:如果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它在水中是沉是浮?2、观察实心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3、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观察在水中的沉浮三、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2、分组讨论3、分组汇报4、师解释什么叫物体排开的水量。四、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1、出示问题:橡皮泥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呢?2、分别做实验:实心橡皮泥和各种浮在水面上的形状3、记录实验结

10、果4、实验小结五、自我评价与课外延伸六、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科学教案 篇3教学目标: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学生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科学课程的学习,对科学这一门课已经比较了解和熟悉,由于科学课上学习的内容非常贴近日常生活,所以大部分学生仍然对学习科学充满浓厚兴趣,能够比较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科学课不需要进行考试,思想上不够重视,所以总是抱着一种可学可不学的态度,上课不认真、实验不做以及不按老师

11、要求完成练习等情况还是会出现。教学内容:(1)交流有病毒引起的疾病及预防措施(2)探究病毒是怎样的一类生物(3)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二)、猜想假设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三)、制定方案1.教师讲解.(四)、展示交流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五)展示交流5.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6.

12、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拓展延伸(网上学习)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3、课后作业:(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利用作文、图画或画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第二课 细 菌教学目的:1、 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2、 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师: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二)猜想

13、假设师: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三)制定方案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四)实施探究师: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生: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师: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

14、。师: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生:是单细胞。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师: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生:没有。生:有细胞核但不完整。(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有保护作用。)(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五)展示交流师: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生: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

15、。师: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生:因为米饭有营养。生:因为米饭里有糖。生: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师: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 生:细胞分裂。师: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生: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师:不可能。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

16、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足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生: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生:不快。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生: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生: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生: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罐头经过高

17、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师: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师: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生:自养。师:(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生: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师: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生: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生: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师: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 师

18、: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生:寄生、腐生。师: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生: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师: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这种观点全面吗?生:不全面。师: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19、?生: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生: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生: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第三课 馒头发霉了教学目标: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_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教学准备:发霉的馒头、显微镜。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二、猜

20、想假设2了解霉的功与过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三、制定方案3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四、实施探究4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五、展示交流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六、拓展创新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第四课 食用菌教学目标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2.知道单细

21、胞真菌的结构。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教学过程一.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观察蘑菇.二. 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三.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四. 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二、猜想假设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

22、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三、制定方案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四、实施探究观察与思考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

23、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五、展示交流.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科学教案 篇4教学目标:1、瞅瞅、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熟知的纸。2、尝试用团、抛、踢等不一样的动作玩纸,体会教学的愉快。教学预备:餐巾纸、

24、手工纸(红黄蓝绿)、杂志、商店的广告纸;纸箱等协助教学材料。教学过程:1、导出教学课题。这就是展示纸袋。可放啥?我在纸袋里放啦,孩子喜爱的纸,猜一猜是啥纸?2、瞅瞅讲一讲。(1)餐巾纸(日常生活)-边展示边讲这就是-餐巾纸。幼儿教师提问:餐巾纸帮孩子擦啥?你是怎样擦的?童谣:餐巾纸,折起来,擦鼻涕,真干净。(擦过的餐巾纸放哪儿?)(2)我的纸袋里另外还有展示手工纸(色彩)提问:这就是啥色彩的手工纸?(红黄蓝绿)手工纸可干啥?(可剪、可撕)游戏:手工纸变变变,变架飞机飞飞飞(3)商店的广告纸(认讲平时用品)-提问:孩子在广告纸上看见了啥?探讨:你想到商店买啥物品?(4)我们再瞅瞅,纸袋里另外还有

25、杂志(新闻)提问:杂志是哪个看的?杂志上有何?总结:孩子长大啦,也来看新闻、看小故事。3、玩杂志(1)超捏捏捏!(团成球)捏捏捏,使劲捏。哪个的球小?哪个的球大?(2)抛我的杂志球,飞起来喽!踢我的杂志球,踢起来喽!滚我的杂志球,滚过来喽!4、送纸球孩子回家。科学教案 篇5【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过程与方法: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

26、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教学过程】一、导入1、 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二、探究内容:(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2、 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3、 小结4、 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二)降水量的观

27、察和测量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科学教案 篇6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列举生物的形态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2、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点: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教学难点: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活动一:找出图中的动物。1、找动物,

28、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2、交流我们的发现。3、资料卡。(1)保护色:生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越相似,就越容易隐蔽自己,有些动物,如变色龙,能改变身体的颜色,适应不同的环境。特点:不易被发现。作用: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例子:北极熊 雷鸟 变色龙 比目鱼(2)警戒色:毒箭蛙用鲜艳的颜色来警告掠食者不要吃它。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被发现。作用:对敌害起预先示警的作用。例子:黄蜂 有毒毛的蛾类 银环蛇 瓢虫(3)拟态:枯叶蝶借助与枯叶相似的外表保护自己免遭其他捕食者的侵袭,这是一种昆虫对另一种昆虫或植物形态的模仿。特点:酷似他物,不易识别。作用:利于避敌,捕食。例子:竹节虫 枯叶蝶 螳螂 蜂兰活动二:动物适应环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