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非遗保护 传承金昌文化_第1页
加强非遗保护 传承金昌文化_第2页
加强非遗保护 传承金昌文化_第3页
加强非遗保护 传承金昌文化_第4页
加强非遗保护 传承金昌文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加强非遗保护传承金昌文化“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具有师徒相传,手口相授的特点。金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自2008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共收集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民间故事、传统医药16个类别的线索700余条,登记传统生产工具等实物1000余件,征收实物100余件,录制语音磁带120盒、光盘50张。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金昌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资源丰富多样、特色鲜明,但在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保护传承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如下:一、非遗保护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市普遍存在非遗保护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的问题,日常工作多为兼职人员兼顾开展,业务素质和技术能力无法满足工作的需求,非遗保护传承所需经费尚未列入财政预算,一些基础性的资料、数据库等系统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严重阻碍了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二、高规格的非遗项目不多我市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1 项,列入省级的7项,列入市级的27项,列入县(区)级的57项,初步构建了国家、省、市、县(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但是真正有分量、叫得响的项目不多,很多项目与周边县、市

3、雷同,地方特色不明显。不少项目由于人力、物力不足等原因,没有进行深入发掘、保护,没有开展传承活动,社会功能无法得到正常发挥。三、非遗项目传承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也就是传承。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传承人是解决传承危机的关键。到目前为止,我市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人,省级9人,市级38人,年龄均在50岁以上。因非遗项目技艺缺乏吸引力、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等原因,使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不高,很多年轻人不愿学习此类技艺。四、非遗项目传承活力不足目前,我市非遗项目永昌地毯、金川刻字、制陶等一少部分技艺项目与市场对接,但还有

4、一大部分非遗项目还处于“原生态”的状态,传承活力不足,传承保护工作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强调:文物承载千年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加强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不仅能在打造区域文化品牌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能快速形成特色支柱产业,推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建议:一是进一步健全非遗保护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建议我市各级政府将“非遗保护”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将保

5、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建立健全市、县(区)级非遗保护工作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二是进一步加大非遗项目挖掘力度。积极培养一支熟悉乡土文化、热爱民间文化、专业知识精湛、具有奉献精神的非遗工作者和传承人,深入挖掘、整理区域内的非遗项目;根据域内非遗项目内容,聘请省内外院校相关专家学者指导项目的挖掘与提升,使我市能能够申报更多有价值、叫的响的非遗项目;设立市、县(区)级非遗申报工作奖励机制,对列入国家、省、市、县(区)级保护的非遗项目,按级别给予一定的奖励。三是进一步做好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工作。启动实施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做好市、县(区)级非遗传承人认定与命

6、名工作,为传承人提供传授、传艺、交流经费资助;组织有关项目和传承人传习交流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扩大传承影响力,使非遗代表作后继有人,并在全社会得到尊重和弘扬。鼓励民间艺人走进中小学、大学,培养新一代观众,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面和受众面,使我市的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四是进一步加强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生产是最好的保护”,凡能够进行市场开发利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有人去学。在坚持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下积极寻求非遗产业化保护的发展路径。鼓励非遗传承人创办企业。探索开发一批具有金昌本土文化特色、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数字化产品以及文化旅游创意商品。建议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出台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和指导性文件,在对非遗项目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积极鼓励项目产业化开发和利用,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同时,以各种传统节日、节庆活动、和每年的“文化遗产日”等为契机,组织开展非遗项目展演、展销活动,让整个社会、政府、老百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有正确的认识。五是尽快实施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方式。非遗数字化保护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的大规模存储和管理,要注重运用录音、录像、网络等数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