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防汛预案_第1页
村级防汛预案_第2页
村级防汛预案_第3页
村级防汛预案_第4页
村级防汛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村级防汛预案.*村防汛应急预案1 -2为有效应对突发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确保* 镇 * 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村实际,制订本预案。1 、基本情况* 村位于 * 县北部 * 镇政府以东5.0 公里 , 地处黄泛冲积平原, 支脉河流域,地面高程在4.5-6.0 之间。人口 2010 人, 660 户,土地 4700亩,东西南分别与* 、 * 村、 * 村相邻。 * 镇主要排水系统* 、 * 排水沟和*河从辖区内穿过, 担负着全镇大部分排洪任务。 村内有两个大湾起着雨后储水的作用。2、组织指挥2.1 建立村级防汛指挥体系村设立由村支书任指挥, 村委会

2、主任任副指挥, 村委员任成员的防汛指挥机构(见附表1 ) ,并明确职责分工。各成员分片包干,积极做好危旧房屋、河道、塘坝、洼地等防洪安全重点区域的监督巡查工作,并按职责分工配合组织指挥好本村监测预警、抢险救灾和转移安置等工作。2.2 健全村组户三级联动机制根据地形条件.居民分布*受洪涝威胁程度不同等因素,统筹划分防 汛责任区,每区明确安全责任人,负责区域内预警传达、信息通讯,灾情 应急处置和人员转移等工作(见附表2).对村易发灾害点重点住户情况进行统计(见附表3),并根据其所在 防汛责任区分别落实安全责任人。3、监测预警3.1监测信息由村委成员文书负责监测本村降雨,水情.洪涝灾情及与村相关排泡

3、 工程安全情况等,并及时向村防阻指挥机构报告相关情况.3. 2预警依据预警依据上级防汛指挥机构预警及通知要求,当地天气预警预报和村 监测的雨情.水情,工情等信息.根据上述信息结合当地实际.分析确定讯情的威胁程度.参照省市防汛应急预案和防汛预警暂行办法结合当地实际确定预警等级.并明确一般汛情预警.较大汛情预警.重大汛情预警的相应指标及安全转 移避险的前提条件.当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发布一般汛情预警:气象部门发布暴雨蓝色 预警信号(未来12小时内降雨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 且降雨可能持续),且预报区域在过去15天内累计平均降雨量100毫米. 当*站发生400mvs洪水时 河*站发生2

4、00m3/s洪水或局部区域1 -i形成洪涝灾害时。当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 发布较大汛情预警: 气象部门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未来6 小时内降雨达50 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 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 且预报区域在过去15 天内累计平均降雨量100-150 毫米。当 *站发生 550m 3/s 以下洪水时, *河王营站发生350m 3/s 以下洪水或局部区域形成较重洪涝灾害时。当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 发布重大汛情预警: 气象部门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未来3 小时内降雨达50 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 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 且预报区域在过去15 天内累计平均降雨量150-200 毫米。当

5、 *站发生 550m 3/s 以上洪水时, *站发生 350m 3/s 以上洪水或局部区域形成重大洪涝灾害时。3.3 预警发布村防汛指挥机构根据预警依据信息, 及时利用村中大喇叭发布相应预警信号或转移避险命令,并及时向上级防汛指挥机构报告当地相关情况。预警信号及转移避险命令的发布由村防汛指挥机构的指挥来发布, 如遇电源、 通讯中断等紧急情况, 预警信号及转移避险命令改为用警报器发警报的方式来发布,以确保预警信号及转移避险命令及时通知到户到人。4、应急响应当村防汛指挥机构发布预警信号后, 村防汛指挥机构各成员、 各防汛安全责任人、 信息监测人员、 防汛抢险队伍等要根据不同预警信号立即采取相应应急

6、响应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 -24.1 一般汛情应急响应4.1.1 、由村防汛指挥机构副指挥组织调度。相关责任人到岗到位,加强值班值守和雨情、 水情、 工情监测, 及时向村防汛指挥机构报告情况。村防汛指挥机构及时向上级防汛指挥机构和村各相关安全责任人通报情况。4.1.2 、各安全责任人密切关注所负责区域内危旧房屋、洼地、河道堤防等情况,落实好各项抢险措施。4.1.3 、防汛抢险队伍做好准备。4.2 较大汛情应急响应4.2.1 、由村防汛指挥机构指挥组织调度。村防汛指挥机构召开汛情分析会,部署防御工作,及时向上级防汛指挥机构报告情况。相关责任人立即到岗到位,加强值班值守,加密雨情、水

7、情、工情监测,及时向村防汛指挥机构报告情况。4.2.2 、各安全责任人要随时掌握雨水情变化,密切关注所负责区域内危旧房屋、洼地、河道堤防等情况,落实好各项抢险措施,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做好必要的转移准备。4.2.3 、防汛抢险队伍整装待命,随时准备参加抢险救灾。4.3 重大汛情应急响应4.3.1 、由村防汛指挥机构副指挥组织调度。村防汛指挥机构召开紧急抗洪工作会议, 全村动员部署抢险救灾工作, 及时向上级防汛指挥机构1 -2报告有关情况。相关责任人立即到岗到位,加强值班值守,加密雨情、水情、工情的监测,强化现场报汛制度,及时向村防汛指挥机构报告情况。4.3.2 、各安全责任人要随时掌握雨水情变化,

8、密切关注所负责区域内危旧房屋、洼地、河道堤防等情况,落实好各项抢险措施,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做好转移准备, 特别对易发灾害点重点住户及老弱病残孕等行动不便的人员加强联系。4.3.3 、防汛抢险队伍加强巡查值守,参加抢险救灾。4.3.4 、各安全责任人必要时可先组织受房屋坍塌、内涝积水威胁的居民按照转移避险方案优先转移到安全区域,后向村防汛指挥机构汇报。5、人员转移安置根据预警信息及灾情发展趋势, 如达到安全转移避险前提条件, 即依照预案实施紧急撤离。5.1 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员确定危险区范围及居民等分布情况, 并根据当地情况分类确定内涝积水、危旧房屋、河道决口等威胁需转移人口。5.2 转移安置原则转

9、移安置应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以及集体、有组织转移为主的原则。5.3 转移地点、路线1 -2转移地点、 路线确定以就近、 安全和便于转移为原则。 确定避险安置 点,每年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并填写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见附表4 ) ,绘制人员转移安置路线(附图) 。5.4 转移准备每年汛前制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转移安置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危险区住户,并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5.5 转移过程中应急事件处置当交通或通讯中断时,危险区内村、组应在村、组负责人的统一组织下,按照预先

10、制定的转移路线、地点转移。当村、组突然遇到险情且无法和辖区负责人联系时, 应按已发放的转移安置明白卡所填写的内容、 要求采取自救措施,自行向安全地点转移。5.6 转移安置措施转移工作采取村、 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 明确转移安置纪律,统一指挥、安全第一。6、保障措施6.1 防汛抢险物资村防汛抢险物资统一存放在大队院内,由村委文书担任物资管理员,管理员对防汛物资登记造册、即用即补(见附表5 ) 。1 -26.2 防汛抢险队伍包括队伍的组织、管理等(见附表6 ) 。6.3 防汛应急预案的宣传、培训和演练有村委成员负责, 利用村广播宣读解释村级防汛应急预案内容, 在村公示栏张贴, 让群众充分

11、认识防汛应急预案的重要性, 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做好防汛应急预案的宣传工作。定期对预案中涉及人员进行培训,熟练掌握预警、监测及应急响应内容,在危机情况下从容应对。有村书记组织根据实际适时组织进行演练。可结合生产情况,组织综合演练,以检验和测试应急应急预案的可行性, 提高实际技能及熟练程度, 通过演练后的评价、总结,纠正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预案质量。6.4 交通、通讯、电力及医疗等保障汛前, 组织村清洁队对全村主要路段和易发灾害区域街巷内的垃圾进行清理,防止道路堵塞,保障道路畅通。通讯要求:村防汛指挥部所有成员、管理员、车辆驾驶员、抢险队员的手机必须保持24 小时开机,联系方式一旦更换必须及时上报。电力及医疗保障: 村电工负责村电力系统的稳定畅通, 一旦发生电力故障, 迅速组织人员抢修; 村内社区医生负责医疗物资的准备和伤病员的抢救。6.5 善后处置等措施6.5.1 、险情解除后,立即停止执行相应的措施,防止各种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1 -26.5.2 、 妥善安置好受灾群众的临时生活, 解决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6.5.3 、抢救伤病人员,清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